家庭医生签约最新文章合辑
建设"健康中国"需要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而中青年楼宇人群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较低。上海市率先探索家庭医生楼宇服务,以需求为导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故研究中青年楼宇人群的健康需求尤为有意义。
了解上海市中青年楼宇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虹口区、浦东新区、静安区选取典型楼宇作为调查点,然后在各楼宇内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中青年人群(18~59岁)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受试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及就诊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了解,以及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基本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年楼宇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共发放问卷2 366份,回收有效问卷2 27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03%。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基本服务,一般有需求/比较有需求/非常有需求者占比为87.65%(1 874/2 138);对个性化服务有需求者占比为70.59%(1 874/2 05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自评社会阶层、对自身健康状况了解度、自评健康状况、患慢性病情况、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患常见病时首选就诊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经历、对家庭医生了解度、对家庭医生信任度、对家庭医生楼宇服务了解度、对家庭医生楼宇服务内容了解度是中青年楼宇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基本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受教育程度、社会医疗保障情况、常用药情况、患慢性病情况、患常见病时首选就诊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经历、对家庭医生楼宇服务了解度、对家庭医生楼宇服务内容了解度是中青年楼宇人群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个性化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
楼宇人群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较高,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改变宣传策略,提升家庭医生团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楼宇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
上海市正逐步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至楼宇功能社区,目前中青年楼宇人群的服务需求满足状况尚不知晓。研究中青年楼宇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满足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和调整家庭医生楼宇服务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探讨中青年楼宇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满足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虹口区、浦东新区、静安区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楼宇,在选中楼宇内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中青年人群(18~59岁)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 272份,本研究以其中有家庭医生服务利用经历的1 137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涉及的主要调查内容为受试者的社会人口和经济学特征、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了解度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满足状况(包括基本服务需求、个性化服务需求两方面,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中青年楼宇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满足状况的影响因素。
39.61%(425/1 073)的受试者表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较满足/完全满足其基本服务需求,39.01%(419/1 074)的受试者表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较满足/完全满足其个性化服务需求。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职业类别、年收入、自评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了解度、对家庭医生信任度、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评价是中青年楼宇人群基本服务需求满足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收入、患慢性病情况、对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了解度、对家庭医生团队组成了解度、对家庭医生服务能力评价是中青年楼宇人群个性化服务需求满足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
约40%的楼宇人群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满足其基本服务需求/个性化服务需求,主要影响因素可概括为楼宇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度、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4个方面。建议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并针对楼宇人群特点和差异化需求,为其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同时,着力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丰富签约服务内涵。
随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启动和落实,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逐渐成为国家推进分级诊疗、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的基础。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并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日常考核和评价机制,能够正向激励全科医生的工作并促进签约服务不断提质增效。
编制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自评量表,为科学评价我国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提供适用的工具。
基于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通过文献回顾并参考相关岗位胜任力量表进行了测量题项拟定和初始量表设计。并于2021年4—8月对全国主要省级行政区域的基层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集了402份有效问卷数据。将有效样本(n=402)平均随机分为两部分,样本A(n=201)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样本B(n=201)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最终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
最终的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量表包括4个维度(全科服务能力、人文执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21个条目。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9,全科服务能力、人文执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4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7、0.850、0.812、0.811。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著(近似χ2=2 319.759,P<0.001),KMO检验值为0.923,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了4个共同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680%。一阶验证性因子显示4个维度相关系数为0.68~0.72,量表因子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为:χ2/df=1.312,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39,比较拟合指数(CFI)=0.976,拟合优度指数(GFI)=0.913,规范拟合指数(NFI)=0.907。
本研究构建的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为我国签约服务情景下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提供依据。
随着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与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成为基层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这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评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国外方面以英国、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为代表,认为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型为主的传统评估指标正在被一些更加关注团队组织环境、内部关系、心理状态、持续改进的模型所替代。国内近些年开始以家庭医生团队为对象构建评估指标。研究方法多样,但缺乏高质量的理论模型支撑,且未对构建的指标进行信效度检验;指标维度较单一,尤其是缺乏团队关系、情感心理、持续改进方面的指标。结合国际经验,研究者建议以投入-中介-产出-再投入(input-mediator-output-input,IMOI)模型为理论依据,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评估指标。
我国中青年楼宇人群的亚健康检出率逐年增加,其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比呈上升趋势。上海市于2018年6月率先试点基于"楼宇健康驿站"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但针对中青年楼宇人群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不足。
了解上海市中青年楼宇人群焦虑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虹口区、浦东新区、静安区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楼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选中楼宇内抽取中青年人群(18~59岁)开展问卷调查,本研究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回答完整的2 198例受试者为研究对象。以SAS得分评价受试者的焦虑程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社会人口学和经济学特征、健康及生活方式情况对受试者SAS得分的影响。
2 198例中青年中,没有焦虑1 328例(60.42%),轻度焦虑409例(18.61%),中度焦虑274例(12.46%),重度焦虑187例(8.5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受教育程度、自评社会阶层、自评健康状况、体检频率、疲劳程度、患慢性病情况、规律用药情况是中青年楼宇人群SAS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上海市中青年楼宇人群的焦虑水平相对较高,焦虑程度受人群特征的影响。在为中青年楼宇人群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应加强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根据其实际情况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选择,也是当前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途径。为有效推进签约服务工作,国家陆续推出各项政策,全国各地也在积极进行实践探索,成效明显。但是,签约服务仍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执行难"是签约服务深度推进的一大困境。通过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结合签约服务政策执行过程,发现签约服务仍存在法治性不足、政策执行人员水平不高、激励不足、政策环境影响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需要从法律和制度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提升执行人员素质和职业认同、建立医患互信、优化政策执行环境等角度进行政策创新,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工作正在成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要提供形式,但是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团队的、能够反映团队整体有效性的评估工具。
在投入-中介-产出-再投入(IMOI)模型基础上建立一套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以指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自我改进与持续发展。
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个人访谈法,初步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体系。2021年5—7月,采用德尔菲法分别对24、21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结合课题组分析与专家建议确定评估指标。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7.5%(21/24)、100.0%(21/21),专家权威系数为0.88~0.91。两轮专家咨询的指标重要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138(P<0.001)、0.255(P<0.001),可行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263(P<0.001)、0.257(P<0.001)。最终构建了71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评估指标,其中一级指标7个(团队建设、成员素质、团队关系、团队过程、团队服务结果、认知及满意度、团队再发展,权重分别为0.155、0.155、0.097、0.141、0.155、0.155、0.141)、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48个。
本研究构建了基于IMOI模型的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评估指标,从团队视角反映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有效性,可为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考评与发展提供参考。
当下医疗卫生资源存在"供需错配"现象,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突破困境、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因此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并确保培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探讨签约服务情境下全科医生胜任力的概念及其结构维度,挖掘胜任力的隐性部分,以构建系统且全面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为全科医生培养的"量质并举"和签约服务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对江苏省镇江市、泰州市、苏州市和广东省佛山市1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38位提供签约服务的全科医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依据扎根理论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并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以构建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
签约服务情境下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由全科服务能力、人文执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4大维度、10项胜任特征构成。其中,全科服务能力和学习发展能力是全科医生胜任力的外在表现和外在驱动,属于胜任力的外显层面,决定了全科医生提供签约服务的能力水平;人文执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全科医生的内在特质与能力,属于胜任力的内隐层面,决定了全科医生提供签约服务的能力潜质。
本研究充分挖掘胜任力的内隐层面,构建出完整且全面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可为签约服务情境下全科医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也可为后续运用量化实证研究方法建立全科医生胜任力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自2016年全面推行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进一步的工作开展需要"质""量"并重,重点提高居民的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而目前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连续性的评价尚不明确。
了解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连续性的评价,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策略。
于2021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山东省菏泽市抽取9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9所乡镇卫生院的1 193例签约居民。采用汉化版基本医疗质量评估量表(PCAT)的连续性维度对纳入居民展开入户调查,量表共包含15个条目。比较不同特征签约居民的PCAT连续性维度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签约居民PCAT连续性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
共回收有效问卷1 0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04%。其中,签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居民541例(49.27%),签约乡镇卫生院的居民557例(50.73%)。签约居民的PCAT连续性维度平均得分为(3.38±0.51)分。得分最高的条目是"D5您的家庭医生是否耐心听您叙述病情",为(3.64±0.59)分;得分最低的条目是"D15如果很容易给您换一个家庭医生,您是否愿意",为(2.98±0.9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机构类型、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是否患慢性病是签约居民PCAT连续性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连续性评价总体较好,医患双方建立了长久、稳定的联系。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应关注签约居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及慢性病患病情况,以针对性提供其所需要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评价。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越来越成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的重要保障,而签约服务协议是实现"人人享有家庭医生"的前提,但协议内容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尚待考量。
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内容,期望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化管理水平。
结合调查目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于2021年7月在重庆市主城九区中的每个区随机抽取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终选取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协议作为研究对象。以签约主体、签约服务、签约收费机制、签约主体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分析框架,通过内容分析的方式,对协议进行描述性分析。
重庆市不同区域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中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较为相似:基本医疗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等诊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健康咨询、预防接种等。重庆市不同区域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中对于服务年限、个性化服务等的规定存在差异:有12份协议规定签约期限为1年,1份协议的签约期限由签约双方协商决定,1份协议未标明签约年限。协议中对于签约主体、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的界定范围模糊:6份协议的签约双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级指导医院、家庭医生与户主或家庭成员代表,6份协议的签约双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与户主或家庭成员代表,1份协议的签约双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家庭户主,1份协议未明确签约主体。
重庆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应当进一步明确签约服务对象,完善签约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结合各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经验,提升履约实效,使签约服务"提质增效",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到实处、向好发展。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是当前基层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提升团队服务质量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果的重要手段。有关团队服务有效性的评估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以投入-中介-产出-再投入(input-mediator-output-input,IMOI)模型为框架,对国内外评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有效性的指标进行分类归纳,了解各结构中指标的核心维度。
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国内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评估指标构建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至2020年10月。采用指标映射法将指标按照IMOI模型结构分类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纳入14篇研究,其中国外4篇、国内10篇。按照IMOI模型分析,投入(I)主要与组织环境、团队建设、团队中个人素质等相关,中介(M)关注团队突生状态和团队过程,结果(O)则以服务结果、个人反馈为主,再投入(I')指标缺乏。
国内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评估指标构建相关研究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质量仍需提高。依照IMOI模型构建指标可以很好地评估团队有效性,但需要进一步补充指标内容。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合理有序就医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学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评价,较少有学者利用工具聚焦代表性政策对各篇进行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我国中央层面的6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分析政策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于2022-04-30,以"家庭医生"为关键词在北大法宝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并在国务院网站进行相关内容检索,检索时限为2015-01-01至今。采用ROSTCM 6.0软件进行文本挖掘,然后以其结果为依据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央层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并基于政策一致性评价(PMC)指数模型对其进行量化评价。
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检索获得相关政策32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领域排名前5位的高频关键词为"签约服务"(274次)、"健康"(272次)、"医疗"(264次)、"家庭医生"(225次)、"签约"(180次),以其为依据共选择中央层面有代表性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6篇,分别标记为P1~P6。政策量化评价结果显示:依据PMC指数得分和政策等级,政策排名为P1>P3>P2>P6>P4>P5;3篇政策为优秀等级,3篇政策为可接受等级;在政策内容、政策性质、政策评价、政策领域、作用方式等方面,各维度的得分比较高。
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内容的覆盖面较为广泛,政策比较成熟。建议注重政策时效长期、中期与短期的有机结合,多角度完善激励方式,提升家庭医生职业荣誉感,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政策作用方式。
当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中"签而不知""签而不约"等问题突出,因此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迫在眉睫。
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
于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山东省潍坊、菏泽、济南三地市的24名家庭医生、8名机构管理者、25名签约居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家庭医生访谈提纲内容包括签约政策执行现状、工作现状等;机构管理者访谈提纲内容包括绩效分配、监督管理等问题;机构管理者访谈提纲内容包括签约获得感、希望获得的服务等问题。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经过三级编码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及影响机制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三级编码得到"居民健康意识弱"等90个概念,"签约知晓情况"等24个范畴,"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等8个主范畴。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执行偏差、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及居民特征3条脉络。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效果受相关政策执行偏差、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及居民特征三方面共同影响,因此要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执行路径,提高家庭医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施分级诊疗、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基石。但是,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等问题制约了这一制度的发展。国际上许多国家已在签约模式中不同程度地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然而,国内目前尚缺乏基于家庭医生签约背景引入竞争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入竞争机制这一发展方向入手,梳理了各国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
现阶段,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居民签约率较高,但签约服务质量和服务利用率问题仍有待改善。
全面了解广东省梅州、河源两市的家庭医生服务签约、履约、续约现状,并探索预约诊疗服务对签约服务结果质量的影响。
于2021年7—8月,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梅州市和河源市的11个区(县),由各区(县)卫生健康局提供可调查乡镇卫生院名单,通过"问卷星"平台对乡镇卫生院的分管院长或公卫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广东省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指导中心统一编制的调查问卷《广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所调查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及进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SPO)模型,设置因变量为结果质量指标(一般人群/重点人群的有效签约率、履约困难机构数和续签率低机构数),比较不同预约诊疗服务提供能力的乡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约诊疗服务对签约服务结果质量的影响。
100家乡镇卫生院重点人群和一般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中位数分别为69.0%(60.0%,85.0%)、31.8%(29.1%,54.5%);重点人群/一般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已达2025年工作目标的机构数分别为42家(42.0%)、30家(30.0%)。这100家乡镇卫生院面临履约落实困难的机构共78家(78.0%),其中未提供预约诊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存在履约落实困难的机构共38家(90.5%);存在续约率低问题的机构共50家(50.0%),其中未提供预约诊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面临履约落实困难的机构18家(42.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达标机构中,是否提供预约诊疗服务对重点人群及一般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率无影响(P>0.05);在所调查的100家机构中,是否提供预约诊疗服务对签约机构履约困难存在影响〔OR(95%CI)=0.28(0.08,0.98),P<0.05〕,对签约居民续约率低无影响(P>0.05)。
广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履约情况与机构是否提供预约诊疗服务密切相关,在之后的服务过程中建议丰富预约形式和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提质增效",增强居民的信任和主动利用服务的动力,同时从医患双方注入服务提供和利用的动力,以便提供持续、有效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
随着疾病谱的逐渐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及全球健康和经济发展。慢病的致病因素多且病程长,患者常出现同时患有2种或2种以上慢病的累积状态,即多重慢病。多重慢病问题日益凸显且存在年轻化趋势,有效整合以疾病为中心、以治疗为根本的碎片化、非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对解决该问题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多重慢病健康服务整合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当前多重慢病的健康整合服务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以多重慢病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整合服务模型及探索真实世界的多重慢病整合服务效果定量评价实践是未来多重慢病整合服务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我国高效、可持续的多重慢病服务整合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
近年来,随着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医院、线上+线下合作等健康管理模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但是,老年人对"互联网+"技术使用存在局限性,从而影响老年人使用移动医疗。开发基于家庭成员的远程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覆盖面和效率。
聚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背景下老年人的签约问题,构建老年人"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
2020年6月—2021年2月,根据老年人健康管理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国内外文献研究和前期基础研究,初步拟定老年人"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应用德尔菲法,选择15名专家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形成老年人"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终稿。
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均为0.87,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53和0.226(P<0.001)。最终建立了包含服务对象、管理团队成员、家庭照顾者的选择及培训内容、实施方式和管理内容5个部分,共46项条目的老年人"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
本文聚焦老年健康管理的现实问题,构建的老年人"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既顺应了"互联网+医疗"技术发展,又能实现老年人参与远程健康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作为社区老年人远程护理管理的工具。
京北山区的老年居民慢性病高发、经济基础薄弱、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有限、距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路途较远。目前京北山区家庭医生团队由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共同组成,二者在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了解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并对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出适宜建议。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19年9—10月,选取北京市怀柔区北部山区的8个乡(镇),按比例抽取每个乡(镇)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及签约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抽取社区医生141例、乡村医生133例、老年居民345例。老年居民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服务的方式及内容、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渠道、对该服务模式的满意度等;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开展签约服务中互联网使用情况、为老年居民提供的服务内容等。同期,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4例社区医生、24例乡村医生、16例老年居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了解调研对象对联动签约服务模式中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职责的认知、对该签约服务模式的看法、对互联网在该模式中应用的看法、对该签约模式发展的建议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
量性研究结果显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签约服务内容前3位依次为下乡开展大课堂宣传〔199(57.7%)〕、下乡体检〔197(57.1%)〕、送医送药下乡巡诊〔169(49.0%)〕;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服务的方式或渠道前3位依次为门诊诊疗服务,上门医疗服务、在社区组织健康宣教讲座;老年居民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前3种渠道依次是乡村医生/村中喇叭宣传〔253(73.33%)〕、社区医生就诊时面对面宣传〔134(38.84%)〕、张贴或发放宣传资料〔126(36.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居民对服务态度、服务效果、服务项目、沟通能力的满意度是其对"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出诊服务、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服务、长期处方服务开展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使用网络在线与居民交流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质性研究发现老年居民对网络在线服务需求较低,对乡村医生依赖性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有限;社区医生与老年居民交流少,主要以协调医疗资源为主。
京北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的共同努力,现阶段呈现出对乡村医生近距离服务的高度依赖,对社区医生高水平技术和医疗资源平台的需求。建议以老年居民需求为导向,发挥乡村医生地利人和的优势,发挥社区医生技术和平台优势,优化"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效果。
目前,从居民角度针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的研究较多,但少有学者基于全科医生视角开展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现状相关研究。
了解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状,从供方视角,探寻影响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的因素。
于2021年7月5—31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广东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比较不同全科医生及其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特征下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采用R 4.2.2软件建立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是否>2 000人的影响因素。
筛选出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100人以上的有效样本3 252个。2020年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中位签约人数为1 400(2 499)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务、用工形式、工作年限、工作单位、执业地区、接受培训情况、年收入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员数量、管辖人口数、希望医共体内医院专科医生加入团队情况、住院床位资源情况、上级部门指导情况不同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零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全科医生执业地区水平上具有聚集性(P<0.05)。两水平Logistic回归全模型结果显示,以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为参照,大专〔OR(95%CI)=2.79(1.84,3.74)〕和中专/高中〔OR(95%CI)=2.83(1.80,3.86)〕学历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以无职务者为参照,职务为单位负责人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小〔OR(95%CI)=0.66(0.33,0.99)〕;以临聘人员为参照,用工形式为正式在编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OR(95%CI)=2.02(1.53,2.51)〕;以人员数量为≤3人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参照,人员数量为4~6人〔OR(95%CI)=1.31(1.05,1.57)〕、7~10人〔OR(95%CI)=2.06(1.75,2.37)〕、11~19人〔OR(95%CI)=3.67(3.31,4.03)〕和≥20人〔OR(95%CI)=3.46(2.74,4.18)〕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以管辖人口数为≤2 000人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参照,管辖人口数为2 001~9 999人〔OR(95%CI)=2.37(2.12,2.62)〕、10 000~29 999人〔OR(95%CI)=2.92(2.65,3.19)〕和≥30 000人〔OR(95%CI)=2.86(2.55,3.17)〕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以有住院床位资源的家庭医生团队为参照,无住院床位资源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人数在2 000人以上的可能性更大〔OR(95%CI)=1.38(1.14,1.62)〕(P<0.05)。
管辖人口、团队人员数量多为签约创造了有利条件;有职务、有住院床位资源、学历高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了解度高,对签约人数控制得较好;与临聘人员相比,正式在编的全科医生所在家庭医生团队可能承担了更多的签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