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肥胖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及其结合肥胖指标与中老年人群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一项追踪1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缪莹, 汪宇, 晏丕军, 白雪, 陈攀, 万沁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6): 3232-32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37
摘要2396)   HTML73)    PDF(pc) (2162KB)(911)    收藏
背景 近几十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致死、致残的第2大原因;胰岛素抵抗及肥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肥胖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胰岛素抵抗在其中的作用,而反映胰岛素抵抗的指标——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及其与肥胖指标结合后是否能用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队列研究分析TyG及其结合肥胖指标与中老年人群10年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1年参与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泸州地区(茜草社区、小市社区、龙马潭社区、宝来桥社区、大山坪社区、鱼塘社区)9 406例中老年人为研究队列。收集其基线资料,其中包括TyG及其肥胖结合指标〔TyG-腰围(WC)、TyG-腰围身高比(WtHR)、TyG-体质指数(BMI)、TyG-腰臀比(WHR)〕,并于2016年6—11月进行5年随访,2021年4—6月进行10年随访;截至随访结束,通过泸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泸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信息判断该研究队列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依据基线TyG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1、2 352、2 352例;依据基线TyG-WC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2、2 352、2 351例。依据基线TyG-WtHR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49、2 349、2 348、2 348例。依据基线TyG-BMI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51、2 352、2 352、2 351例。依据基线TyG-WHR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分为第1~4四分位组,各组例数依次为2 343、2 343、2 342、2 34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yG及TyG-WC、TyG-WtHR、TyG-BMI、TyG-WHR与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 随访10年,9 406例中老年人中新发缺血性脑卒中527例,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5.6%。在调整了多项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第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569,95%CI(1.007,2.437),P=0.046〕;TyG-WC第2、3、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yG-WC第2四分位组:OR=1.467,95%CI(1.010,2.131),P=0.044;TyG-WC第3四分位组:OR=2.012,95%CI(1.270,3.187),P=0.003;TyG-WC第4四分位组:OR=2.132,95%CI(1.119,4.063),P=0.021〕;TyG-BMI第2、3、4四分位组相较于第1四分位组是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yG-BMI第2四分位组:OR=1.481,95%CI(1.071,2.048),P=0.018;TyG-BMI第3四分位组:OR=1.548,95%CI(1.066,2.247),P=0.022;TyG-BMI第4四分位组:OR=1.705,95%CI(1.054,2.759),P=0.030〕。结论 10年随访结果示,随着TyG-WC、TyG-BMI升高,泸州地区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高。TyG-WC、TyG-BMI或可成为预测中老年人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因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积极管理肥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郭雨阳, 曾庆春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6): 643-6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116
摘要1828)   HTML92)    PDF(pc) (1294KB)(1093)    收藏

2021-04-22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一项关于《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声明,总结了肥胖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以及心房颤动诊断、临床管理以及预后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国临床的实际情况对该声明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为我国心血管内科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间歇性断食对超重或肥胖患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张嘉鹏,管映君,黄祺霞,陈静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7): 3483-34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29
摘要1279)   HTML21)    PDF(pc) (2529KB)(1941)    收藏
背景 超重或肥胖是许多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间歇性断食(IF)是治疗超重或肥胖的治疗方案之一,但目前国际临床指南不推荐常规使用IF治疗肥胖症,且临床研究发现IF治疗肥胖症存在较多不良反应。目的 评价IF对超重或肥胖人群的治疗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IF治疗成年超重或肥胖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采用IF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疗法,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11-08。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体质量、低密度脂蛋白(LDL)低于对照组〔均数差(MD)=-2.75,95%CI(-3.64,-1.86),P<0.000 01;MD=0.58,95%CI(0,1.16),P<0.000 1〕。试验组和对照组无脂肪量(FFM)、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89,95%CI(-1.81,0.04),P=0.06;标准化均数差(SMD)=-0.56,95%CI(-1.40,0.28),P=0.19〕。运用GRADE工具对结局指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体质量为中等级,血糖为低等级,FFM和LDL为极低等级。结论 根据目前的证据表明,IF在降低超重或肥胖人群的体质量和LDL水平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而对超重或肥胖人群血糖、FFM是否有效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纳入更多多中心、大样本RCT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间歇性禁食对减重和糖脂代谢作用的研究进展
巴涛, 王晓丽, 常向云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1): 122-1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329
摘要1214)      PDF(pc) (1087KB)(3929)    收藏

饮食干预是治疗肥胖的重要措施。间歇性禁食(IF)是一种正常能量和能量限制(或完全禁食)交替进行的膳食模式,主要类型包括隔日禁食、周期性禁食、限时禁食、斋月禁食等。现有研究表明,IF可通过多种机制改善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并促进健康。然而,何种IF方案对肥胖及相关代谢紊乱的干预效果更佳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在介绍IF常见方案的基础上,针对IF在减轻体质量,改善血糖、血脂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及IF疗法的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IF的深度推广、运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发现,IF不仅对减重有益,还有助于降低血糖和体脂,改善血脂谱,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IF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在实施时仍需关注个体差异,结合个体实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肥胖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蛋白尿的关系研究
马艺琳, 柯蒋风, 王俊薇, 李连喜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0): 2457-246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89
摘要1194)   HTML29)    PDF(pc) (1753KB)(437)    收藏
背景

肥胖是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T2DM)和动脉粥样硬化等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患者中肥胖和蛋白尿关系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T2DM患者肥胖和蛋白尿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连续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T2DM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体格检查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依据是否肥胖将患者分为T2DM肥胖组〔体质指数(BMI)≥25 kg/m2〕和T2DM无肥胖组(BMI<25 kg/m2),依据BMI将肥胖患者分为轻度肥胖亚组(25 kg/m2≤BMI<30 kg/m2)、中度肥胖亚组(30 kg/m2≤BMI<35 kg/m2)和重度肥胖亚组(BMI≥35 kg/m2)。蛋白尿诊断标准:24 h尿白蛋白定量≥30 mg/24 h。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2DM患者肥胖与蛋白尿的关系。

结果

3 023例T2DM患者中,T2DM肥胖组1 414例,T2DM无肥胖组1 609例。1 414例肥胖患者中,轻度肥胖亚组1 196例、中度肥胖亚组206例和重度肥胖亚组12例。T2DM肥胖组患者中有饮酒史、高血压病史、降压药用药史者所占比例,收缩压、舒张压、腰臀比、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血肌酐(Scr)、空腹C肽、餐后2 hC肽、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尿酸高于T2DM无肥胖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于T2DM无肥胖组(P<0.05)。T2DM肥胖组患者24 h尿白蛋白定量为13.7(7.6,42.6)mg/24 h,高于T2DM无肥胖组患者的9.7(6.0,22.3)mg/24 h(P<0.05)。T2DM肥胖组患者蛋白尿发生率为30.0%(424/1 414),高于T2DM无肥胖组患者的20.2%(325/1 609)(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是T2DM患者发生蛋白尿的危险因素〔OR=1.266,95%CI(1.013,1.582),P<0.05〕。

结论

肥胖是T2DM患者发生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肥胖对降低T2DM发生蛋白尿风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22年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和欧洲肥胖研究学会《肌肉减少性肥胖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共识》解读及启示
刘妍慧, 陈树春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2): 1422-14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04
摘要1146)   HTML19)    PDF(pc) (1200KB)(1696)    收藏

近年来,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ESPEN)和欧洲肥胖研究学会(EASO)的专家组成员对肌肉减少性肥胖(SO)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地评价。2022年2月,ESPEN和EASO共同发布了《肌肉减少性肥胖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共识》,该共识对SO的定义和诊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旨在就SO的定义和诊断达成共识,为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以推进SO预防和治疗的发展。本文主要对《肌肉减少性肥胖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共识》中SO的定义,诊断流程包括筛查、诊断和分期标准,拟采用的方法和相关的参数等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解读,旨在为国内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多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认知因素视角下减重代谢术后饮食与体力活动行为促进策略的整合性综述
赵康, 朱涵菲, 徐婷, 缪雪怡, 蒋小曼, 许勤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7): 790-7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70
摘要1103)   HTML19)    PDF(pc) (1670KB)(335)    收藏
背景

随着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减重代谢术需求量也逐年增加,患者术后仍须维持良好生活习惯以巩固减重效果。但在相应行为指南已较为成熟的同时,患者行为依从性并不理想,导致术后较高的复胖率。可考虑从认知因素这一核心视角出发采取策略促进患者的饮食与体力活动行为。

目的

系统编码整合认知因素视角下的减重代谢术后饮食、体力活动行为促进策略。

方法

2022年6月,采用WHITTEMORE和KNAFL的整合性综述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数据库中与减重代谢术后饮食与体力活动行为促进策略有关研究,检索时限为1994年1月至2022年6月。采用2016版"关键评估清单"(CASP)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根据"体力活动与饮食行为改变技术分类法"(CALO-RE分类法)对策略统一编码并加以合并。

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包括17篇随机对照试验、4篇观察性研究、4篇综述。通过编码,所有策略均被CALO-RE分类法覆盖,涉及其中的25类策略,主要包括行为情况监测、社会支持、目标设定、障碍识别解决等。整合得到的"减重代谢术后饮食与体力活动行为促进策略集"共46条策略。

结论

本研究通过整合性综述和CALO-RE分类法,系统编码了适用于减重代谢术后患者的认知因素视角下饮食与体力活动行为促进策略,为术后行为管理提供了技术储备。减重代谢外科医护可在评估患者行为水平和认知因素状况后,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策略,有效提升患者的行为依从性。未来可在实证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并优化本策略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心电图新标准对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人群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效能研究
杨涛, 张永军, 郑亮, 葛许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6): 4502-45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46
摘要1093)   HTML22)    PDF(pc) (2827KB)(659)    收藏
背景

相较于传统电压标准,心电图(ECG)新标准对普通高血压人群诊断左心室肥厚(LVH)有着更高的准确性,但ECG新标准对超重和肥胖人群LVH的诊断效能鲜有报道。

目的

探讨ECG新标准对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人群LVH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病合并超重和肥胖患者368例,以超声心动图(UCG)为金标准,将LVH>115 g/m2(男性),>95 g/m2(女性)设为LVH(+)组;LVH≤115 g/m2(男性),≤95 g/m2(女性)设为LVH(-)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UCG指标〔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体积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ECG指标〔QRS波群持续时间(QRSd)、校正QT间期(QTc)、Sokolow-Lyon电压、Cornell电压、Peguero Lo-Presti电压、Cornell乘积)〕。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人群LVH的影响因素,运用ROC曲线评价ECG新标准(Sokolow-Lyon电压、Cornell电压、Peguero Lo-Presti电压、Cornell乘积)对超重和肥胖人群LVH的诊断效能。

结果

LVH(-)组和LVH(+)组一般资料中的性别、年龄、体表面积(BSA)、收缩压(SBP)、舒张压(DBP)、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及血压控制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IVST、LVPWT、LVM、LVMI、QRSd、QTc、Sokolow-Lyon电压、Cornell电压、Peguero Lo-Presti电压、Cornell乘积均高于LVH(-)组,LVH(+)组LVEF低于LVH(-)组(P<0.05)。年龄〔OR=1.046,95%CI(1.024,1.069)〕、Sokolow-Lyon电压〔OR=1.793,95%CI(1.305,2.463)〕是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人群患LVH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Sokolow-Lyon电压、Cornell电压、Peguero Lo-Presti电压、Cornell乘积诊断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患者LVH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4、0.695、0.662、0.722;以年龄、BSA、SBP、DBP、高血压病程时间、QRSd、QTc、Sokolow-Lyon电压、Cornell电压、Peguero Lo-Presti电压及Cornell乘积作为联合诊断模型,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患者LVH的AUC为0.846。

结论

Sokolow-Lyon电压是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人群患LVH风险的影响因素。ECG新标准Peguero Lo-Presti电压对高血压合并超重和肥胖人群LVH的诊断效能较低,不及Cornell乘积标准等传统心电图标准,联合诊断模型对超重和肥胖人群LVH具有更好的诊断性能,推荐在检查条件相对不足的基层推广使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轻断食模式对超重者代谢作用的影响研究
金娜娜,项琦,马莉,李晓伟,吴晓妍,贾素伟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16): 1945-19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87
摘要1071)      收藏
背景 肥胖可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饮食干预是防治肥胖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轻断食模式可能是防治肥胖的一条新途径。但既往研究样本量较小,关于作用机制和量效关系的分析不足,尚不能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目的 探讨轻断食模式对超重者代谢作用的影响。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月,选取在天津海滨医院接受体检的某企业员工86例进行轻断食模式干预,均为初次检出超重者(BMI≥24.0 kg/m2)。轻断食模式干预方法为:每周中不连续的2 d每日只摄入600 kcal能量,余5 d根据个人饮食习惯自由饮食,干预时间为60 d。分别于干预实施前1日和干预周期最后1日,检测受试者代谢相关指标。结果 80例超重者按要求完成了轻断食模式干预。干预后受试者舒张压、体质量、体脂百分比低于干预前(P<0.05),收缩压、心率与干预前无差异(P>0.05)。干预后受试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干预前(P<0.05),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干预前无差异(P>0.05)。干预后受试者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干预前(P<0.05)。糖耐量试验显示,干预后受试者空腹血糖与干预前无差异(P>0.05),餐后1 h血糖、餐后2 h血糖低于干预前(P<0.05)。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干预后受试者空腹胰岛素低于干预前(P<0.05),餐后1 h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与干预前无差异(P>0.05)。结论 轻断食模式是超重者减重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改善超重者的机体应激状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餐后血糖,有助于减少超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超重/肥胖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身体成分研究
周慧, 凌晨洁, 薛胜利, 杨晶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0): 3755-37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92
摘要1049)   HTML15)    PDF(pc) (1867KB)(162)    收藏
背景

随着全球超重/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多,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中超重/肥胖者也越来越多。已有研究报道肥胖与移植后的预后不良有关,为改善此类患者的不良预后应该进行更多的研究。

目的

本研究拟探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超重/肥胖血液病患者身体成分变化的特点,为超重/肥胖患者移植过程中实施营养干预提供证据和思路。

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3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12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BMI正常组(137例)和超重/肥胖组(75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个人信息和临床资料等,采用SPSS 26.0软件比较两组患者入仓时、预处理后和出仓时的身体成分变化情况及糖脂代谢相关指标异常发生率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预处理方案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组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体质量(t=14.271,P<0.001)、去脂体质量(t=12.344,P<0.001)、骨骼肌质量(t=14.119,P<0.001)、BMI(t=14.610,P<0.001)、去脂体质指数(FFMI)(t=12.344,P<0.001)均较移植前下降;超重/肥胖组患者体脂肪在移植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但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移植后却明显升高(t=-3.258、-2.478,P<0.05)。与BMI正常组相比,超重/肥胖组患者与肌肉相关的指标如去脂体质量、骨骼肌质量和FFMI下降明显(t=3.525、3.728、3.545,P<0.05)。出仓时超重/肥胖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异常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率均高于BMI正常组(χ2=7.250、4.665,P<0.05)。

结论

本研究发现超重/肥胖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更加明显的骨骼肌下降,且存在内脏脂肪堆积的趋势,移植后糖脂代谢异常的比例更高。医护人员应该关注超重/肥胖患者整个移植期间的体质量及身体成分变化,并实施相应的营养干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10周有氧运动和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大学生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肖哲, 朱欢, 胡江平, 杨梅, 彭永, 周慧敏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9): 2349-23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18
摘要1040)   HTML19)    PDF(pc) (2321KB)(262)    收藏
背景

微循环功能障碍与肥胖的发生、发展都有密切关系。运动干预是改善肥胖人群微循环功能的有效方式,但运动强度的制定存在缺乏个体差异性及精度不够等问题。FATmax基于个体化的脂肪氧化速率而定,能实现运动强度的精准化、个体化。

目的

比较FATmax下的有氧运动和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对肥胖大学生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并从一氧化氮(NO)、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1(ET-1)、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角度探讨运动改善微循环功能的机制。

方法

2021年3月,从湖北民族大学招募66例符合标准的肥胖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性别比例一致的情况下,随机将66例受试者分成对照组、有氧运动组及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有氧运动组进行4次/周、60 min/次的有氧运动,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进行4次/周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其中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强度均维持在FATmax;对照组受试者维持正常的生活习惯。分别在试验前1 d和试验后1 d测试三组受试者体质量、体脂率、体质指数(BMI)、微血管反应性、经皮氧分压(TcPO2)、肌氧饱和度(SmO2)及NO、eNOS、ET-1、VEGF、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

结果

试验前后,三组受试者体质量、BMI和体脂率治疗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氧运动组和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体质量、BMI和体脂率均低于试验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受试者微血管反应性、TcPO2、SmO2治疗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运动组和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微血管反应性、TcPO2高于试验前及对照组,SmO2高于试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受试者NO、eNOS、VEGF、HOMA-IR治疗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运动组和有氧结合抗阻运动组NO高于试验前及对照组,eNOS、VEGF高于试验前,HOMA-IR低于试验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0周基于FATmax的有氧运动和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均能降低肥胖大学生体质量、体脂率、BMI及HOMA-IR,且有氧结合抗阻运动在改善微血管反应性、胰岛素抵抗方面效果更佳。另外,运动可能通过改善NO、ET-1、VEGF等因子水平提高肥胖大学生微循环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非肥胖人群基线三酰甘油水平与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苏阿芳, 王银洁, 王凤飞, 赵秀娟, 辛英瑛, 陈朔华, 朱国玲, 王珊, 蒋晓忠, 张杰, 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6): 3240-32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15
摘要1038)   HTML16)    PDF(pc) (1936KB)(434)    收藏
背景

近年来高三酰甘油血症作为急性胰腺炎(AP)发病的危险因素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关于肥胖是否增加AP发病风险尚存在争议,非肥胖人群基线三酰甘油(TG)是否影响AP的发病风险尚无定论。

目的

探讨开滦研究队列非肥胖人群基线TG水平与AP发病风险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2007年和2008—2009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和TG资料完整的非肥胖人群为观察队列,研究按基线TG三分位数分为3组。以新发AP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20-12-31)为随访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发病率曲线图并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TG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统计分析者102 358例,按基线TG三分位数分为Q1(TG≤0.96 mmol/L)、Q2(0.96 mmol/L<TG<1.52 mmol/L)、Q3(TG≥1.52 mmol/L)组,分别为34 288、33 689、34 381例。3组间性别、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9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胆石症病史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平均随访(12.8±2.4)年,共新发AP 316例,总人群发病密度为2.41例/万人年。3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82例/万人年、2.22例/万人年、3.17例/万人年,AP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33%、2.85%、4.07%,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Q1~Q3组AP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P<0.001)。以Q1组为参照,进一步校正了性别、年龄、HDL-C、TC、吸烟、饮酒、受教育年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胆石症病史后,Q3组发生AP的HR为1.66〔95%CI(1.25,2.19)〕。在模型3的基础上,排除随访1年内发生的AP病例,校正因素与模型3相同,Q3组发生AP的HR为1.68〔95%CI(1.25,2.24)〕。

结论

非肥胖人群基线TG水平≥1.52 mmol/L时增加了AP的发病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减重代谢术后患者食物偏好改变特征及预测因素分析
杨宁琍, 花红霞, 许勤, 梁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7): 800-80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72
摘要1017)   HTML11)    PDF(pc) (1841KB)(357)    收藏
背景

减重代谢术后患者食物偏好的改变是影响其术后体质量减轻的重要原因,客观评估术后患者食物偏好改变的具体特征,并分析其预测因素尤为重要,基于现有研究结果间较大的差异性,难以指导术后体质量维护。

目的

对减重代谢术后患者的食物偏好改变特征及其对减重结局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减重代谢术后食物偏好改变的预测因素。

方法

2022年2—8月,采用便利取样法抽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减重随访门诊收治的245例减重代谢术后患者,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减重结局指标调查表、减重代谢术后患者食物偏好改变特征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减重代谢术后食物偏好改变对减重结局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及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术后食物偏好改变的预测因素。

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37份(96.7%),97.0%的减重代谢术后患者食物偏好与术前相比发生改变。减重代谢术后食物偏好改变组患者的术后体质量及体质指数(BMI)下降值、总体体质量丢失率(TWL)与食物偏好不变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时间是减重代谢术后患者对蔬菜水果偏好改变的预测因素(P<0.05);婚姻状况、术前合并症是减重代谢术后患者对优质蛋白食物偏好改变的预测因素(P<0.05);长期居住地是对减重代谢术后患者辛辣食物偏好改变的预测因素(P<0.05);性别、长期居住地、手术方式是对减重代谢术后患者咸味零食偏好改变的预测因素(P<0.05);性别、手术方式是对减重代谢术后患者高脂肪肉类偏好改变的预测因素(P<0.05);性别、术后时间是对减重代谢术后患者甜食偏好改变的预测因素(P<0.05);性别、手术方式是对减重代谢术后患者不含酒精的甜味饮料偏好改变的预测因素(P<0.05)。

结论

减重代谢术后患者食物偏好改变的发生率高,表现为对高热量食物偏好降低,对健康食物偏好增加的特点。性别、婚姻状况、长期居住地、术前合并症、手术方式及术后时间是减重代谢术后患者不同食物偏好改变特征的预测因素,减重专科医护人员须早期识别目标人群,加强术后饮食教育和指导,改善术后饮食体验,切实保障减重代谢术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不同肥胖指标在高尿酸血症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比较研究
杨媛, 周光清, 李宛霖, 赵创艺, 袁空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4): 453-4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81
摘要974)   HTML56)    PDF(pc) (976KB)(457)    收藏
背景

高尿酸血症(HUA)已经超过糖尿病成为我国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呈逐年攀升态势且常伴发多系统疾病,如何有效预防其发生并控制其流行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目的

明确不同肥胖指标〔腰围(WC)、体质指数(BMI)、腰高比(WHtR)、身体形态指数(ABSI)、身体圆度指数(BRI)、内脏脂肪指数(VAI)和脂质聚集指数(LAP)〕对HUA发生的影响,分析并比较不同肥胖指标对HUA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旨在为HUA的早期预防及筛查提供参考与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健康管理中心的电子病历收集体检者的一般人口学、既往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并计算BMI、WHtR、ABSI、BRI、VAI和LAP。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不同肥胖指标对HUA发生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不同肥胖指标对HUA的预测价值并计算切点。

结果

共纳入32 374例健康体检者,检出HUA 13 546例,HUA检出率为41.84%,其中,男性和女性体检者HUA检出率分别为54.11%(10 026/18 530)和25.43%(3 520/13 844),男性HUA检出率高于女性(P<0.001)。男性HUA体检者WC、BMI、WHtR、ABSI、BRI、VAI和LAP均高于女性HUA体检者(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变量后,WC、BMI、WHtR、ABSI、BRI、VAI和LAP均是男性和女性HUA发生的影响因素(P<0.001)。男性WC、BMI、WHtR、ABSI、BRI、VAI和LAP预测HUA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2、0.626、0.602、0.512、0.602、0.617和0.642,切点分别为80.5 cm、24.3 kg/m2、0.48、0.072、3.8、1.4和26.7;女性WC、BMI、WHtR、ABSI、BRI、VAI和LAP预测HUA发生风险的AUC分别为0.637、0.636、0.637、0.555、0.638、0.583和0.660,切点分别为72.5cm、22.7 kg/m2、0.47、0.074、4.2、1.3和15.3。无论在男性体检人群还是女性体检人群中,LAP预测HUA的AUC高于其他6项肥胖指标(P<0.05),ABSI预测HUA的AUC低于其他6项肥胖指标(P<0.05)。

结论

WC、BMI、WHtR、ABSI、BRI、VAI和LAP均是影响男性和女性HUA发生的因素,但不同肥胖指标对HUA的预测能力存在差异。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LAP均是预测HUA发生风险的最佳肥胖指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减重代谢手术后1年治疗效果对心理状况的影响研究
赵康, 徐欣怡, 朱涵菲, 梁辉, 杨宁琍, 林睿, 许勤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6): 4528-453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63
摘要971)   HTML19)    PDF(pc) (2973KB)(347)    收藏
背景

减重代谢手术是目前治疗肥胖的有效措施,但手术效果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仍不明确。

目的

探讨减重代谢手术后1年,治疗效果对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进行减重代谢手术的患者17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减重代谢手术治疗效果相关指标包括身体成分指标〔体质量、体质指数(BMI)、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体肌肉量(BM)、体脂肪量(BF)、内脏脂肪面积(VSF)〕、代谢相关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术前合并症、术后合并症缓解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相关主诉、手术术式;术后心理状况相关指标包括生活质量、压力感、幸福感和手术满意度,分别采用简明生命质量量表(SF-12)、中文版压力知觉量表(CPSS)、幸福感量表(GWS)、减重代谢手术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身体成分指标及代谢相关生化指标与患者术后心理状况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患者术后1年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为(82.7±31.7)%,BMI下降(10.3±4.3)kg/m2。96例(55.8%)患者术前存在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等代谢相关合并症,术后完全缓解48例(27.9%),部分缓解30例(17.4%),未缓解18例(10.5%)。患者术后1年体质量、BMI、BM、BF、VSF、ALT、AST低于术前,TP、ALB高于术前(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精神生活质量(MCS)得分与ΔALT呈负相关(rs=-0.160,P=0.036);CPSS得分与EWL%(r=-0.181,P=0.017)、Δ体肌肉率(BM%)(rs=-0.174,P=0.022)呈负相关,与ΔALT(rs=-0.236,P=0.002)呈正相关;GWS得分与ΔALT(rs=-0.228,P=0.003)、ΔAST(rs=-0.216,P=0.004)呈负相关;满意度与ΔBMI(r=-0.171,P=0.025)、Δ体脂肪率(BF%)(r=-0.174,P=0.022)、ΔVSF(r=-0.154,P=0.043)呈负相关,与EWL%(r=0.284,P<0.001)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胃痛(β=-0.239,P=0.002)、术后体虚乏力(β=-0.169,P=0.025)是PCS得分的影响因素;ΔALT(β=-0.181,P=0.017)、术后体虚乏力(β=0.171,P=0.024)是MCS得分的影响因素;EWL%(β=-0.188,P=0.010)、ΔBM%(β=-0.146,P=0.047)、ΔALT(β=0.219,P=0.003)、术后体虚乏力(β=0.169,P=0.022)是CPSS得分的影响因素;ΔALT(β=-0.254,P=0.001)、术后反酸胃灼热(β=-0.251,P=0.001)是GWS得分的影响因素;ΔBMI(β=-0.245,P=0.010)、EWL%(β=0.247,P=0.003)、ΔBF%(β=-0.366,P<0.001)是满意度得分的影响因素。96例有术前合并症的患者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合并症缓解(β=0.411,P<0.001)、术后胃痛(β=-0.192,P=0.040)是躯体生活质量(PCS)得分的影响因素;ΔALT(β=-0.273,P=0.006)、术后反酸胃灼热(β=-0.263,P=0.008)是MCS得分的影响因素;术后合并症缓解(β=-0.220,P=0.024)、ΔALT(β=0.301,P=0.002)、术后胃痛(β=0.214,P=0.023)、ΔVSF(β=0.212,P=0.031)是CPSS得分的影响因素;术后合并症缓解(β=0.290,P=0.002)、ΔALT(β=-0.310,P=0.001)、术后胃痛(β=-0.271,P=0.004)是GWS得分的影响因素;术后合并症缓解(β=0.402,P<0.001)、ΔBF%(β=-0.452,P<0.001)、ΔBMI(β=-0.364,P<0.001)是满意度得分的影响因素。

结论

减重代谢手术后1年,患者BMI显著降低,术后反酸胃灼热、胃痛、体虚乏力及ΔBF%、ΔALT升高对患者心理状况产生负面影响;EWL%、ΔBM%升高对患者心理状况产生正面影响。存在合并症的患者,术后合并症缓解程度越高对患者心理状况产生的积极影响越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体脂成分及代谢指标与非肥胖人群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王颖捷, 程昊然, 周卫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6): 672-68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73
摘要934)   HTML26)    PDF(pc) (1697KB)(519)    收藏
背景

近年来,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病率增长迅速,非肥胖MAFLD患者体脂成分和代谢指标的特点及各指标对该病预测价值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

目的

分析非肥胖MAFLD患者的体脂成分及关键代谢指标的变化特点,明确非肥胖MAFLD的危险因素,探讨以上指标与非肥胖MAFLD相关性及对该病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肝脏B超结果分为脂肪肝患者和非脂肪肝者,排除脂肪肝患者中的非MAFLD患者后,再根据体质指数(BMI)将两组体检者分为非肥胖非脂肪肝组(n=129)、肥胖MAFLD组(n=129)、肥胖非脂肪肝组(n=129)、非肥胖MAFLD组(n=129),比较非肥胖MAFLD组与其他3组间体脂成分及代谢指标,分析各指标与非肥胖MAFLD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非肥胖M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非肥胖MAFLD的预测价值。

结果

(1)体脂成分及代谢指标比较:非肥胖MAFLD组BMI、体脂肪(BF)、体脂率(BFR)、内脏脂肪面积(VFA)、腰围(WC)、腰臀比(WH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谷酰转肽酶(GGT)高于非肥胖非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肥胖非脂肪肝组(P<0.05);非肥胖MAFLD组BMI、BF、VFA、WC、WH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于肥胖MAFLD组(P<0.05);非肥胖MAFLD组BMI、BF、WC低于肥胖非脂肪肝组,TG、UA、ALT、GGT高于肥胖非脂肪肝组(P<0.05);非肥胖MAFLD组中女性年龄、BF、BFR、VFA高于男性,WC、UA、GGT低于男性(P<0.05)。(2)Kendall's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FR、VFA、WHR、TC、TG、LDL-C、UA、ALT、GGT与非肥胖MAFLD呈正相关(r=0.099、0.092、0.136、0.095、0.176、0.092、0.114、0.125、0.142,P<0.05),HDL-C与非肥胖MAFLD呈负相关(r=-0.112,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ALT、UA、BFR和VFA为非肥胖MAFLD的影响因素(P<0.05)。(4)BFR、VFA、TG、UA、ALT预测非肥胖MAFL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95%CI(0.807,0.898)〕、0.938〔95%CI(0.906,0.970)〕、0.807〔95%CI(0.754,0.860)〕、0.665〔95%CI(0.599,0.731)〕、0.752〔95%CI(0.692,0.812)〕,灵敏度分别为0.789、0.852、0.822、0.605、0.814,特异度分别为0.770、0.904、0.713、0.682、0.770,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2.30%、61.45 cm2、1.02 mmol/L、356.00 μmol/L、18.35 U/L。

结论

非肥胖MAFLD患者与非肥胖非脂肪肝人群相比,BF及内脏脂肪增多,脂质代谢异常,UA水平升高,转氨酶上升;TG、ALT、UA、BFR和VFA为非肥胖MAFLD的影响因素;BFR、VFA、TG、UA、ALT对非肥胖MAFLD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可用于预测非肥胖MAFLD的发生,以便尽早进行干预。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达格列净对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水平和体脂分布及骨矿含量的影响研究
梁宇,焦秀敏,张星光,郝平,吕肖锋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1): 2655-26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591
摘要928)   HTML10)    PDF(pc) (1410KB)(639)    收藏
背景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大幅升高与肥胖和超重人群的不断增加有关,并以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人群为主。因此,T2DM患者的诊疗目标不应该只是降糖,控制饮食、合理运动及控制体脂也十分重要。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超重T2DM患者脂联素水平和体脂分布及骨矿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住院的超重T2DM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达格列净治疗组和甘精胰岛素对照组,各30例。达格列净治疗组患者采用达格列净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进行治疗,甘精胰岛素对照组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脂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联素,体质指数(BMI)、腰臀比、全身体脂情况(包括全身总脂肪百分比、全身总脂肪质量、全身总瘦质量)、全身总骨矿含量(男性)、内脏脂肪含量所占比率(A/G),身体各部分(包括左臂、右臂、左腿、右腿、主干)体脂情况(包括脂肪质量和瘦质量),男性患者身体各部分骨矿含量及L1~4骨矿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FPG、HbA1c、TC、HDL-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格列净治疗组患者SBP、DBP、TG低于甘精胰岛素对照组,脂联素高于甘精胰岛素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全身总瘦质量、全身总骨矿含量(男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格列净治疗组患者治疗12周后BMI、腰臀比、全身总脂肪百分比、全身总脂肪质量、A/G低于甘精胰岛素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左臂脂肪质量及瘦质量、右臂脂肪质量及瘦质量、左腿脂肪质量及瘦质量、右腿脂肪质量及瘦质量、主干脂肪质量及瘦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左臂骨矿含量、右臂骨矿含量、左腿骨矿含量、右腿骨矿含量、主干骨矿含量、L1~4骨矿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甘精胰岛素相比,达格列净在降糖效果相当的情况下还能改善超重T2DM患者的血压、血脂以及明显减少患者的腹部脂肪沉积,增加脂联素的生成,同时具有不影响患者肌肉含量和骨矿含量的优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运动不是减重之本
蒋秋惠, 李学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477-34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04
摘要892)   HTML26)    PDF(pc) (1404KB)(525)    收藏

肥胖是日益普遍和代价高昂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少人认为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减重策略,甚至比控制饮食更有效。然而,肥胖个体运动减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仔细权衡。本文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从运动的减重效果轻微、长期坚持高强度运动的依从性差、肥胖者从事高强度运动的安全性及运动减重效果不佳的机制探讨等方面简要阐述"运动不是减重之本"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减重代谢术后不良饮食行为:概念分析
花红霞, 梁辉, 徐欣怡, 许勤, 宋雅婷, 杨宁琍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7): 783-7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09
摘要879)   HTML29)    PDF(pc) (1427KB)(406)    收藏
背景

减重代谢术后不良饮食行为是导致术后复胖的重要原因,但其概念尚未统一,且用词混乱,较大程度地限制了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及研究结论的可靠程度。

目的

界定减重代谢术后不良饮食行为的概念。

方法

于2022年5月,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INAHL数据库,获取以"减重代谢术后不良饮食行为"为主要研究内容且涉及相关概念、定义属性、先决条件、结局指标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05-10,语种限定为中、英文。根据纳入的文献,按照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的步骤,从概念演化、属性特征、先决条件、后果、相关概念、典型案例、为概念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假设和启示7个方面对减重代谢术后不良饮食行为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

结果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36篇,包括英文文献33篇、中文文献3篇。Rodgers演化概念分析结果显示:减重代谢术后不良饮食行为包括失控性进食、放牧饮食、情绪性进食、食物渴求、食物成瘾、补偿行为6个属性特征;先决条件包括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自我效能、饮食态度、心理状况、工作压力等,客观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肥胖病史等;后果包括进食障碍和精神心理疾病、减重效果、营养状况、生活质量。

结论

减重代谢术后不良饮食行为的概念尚未统一,未来还需结合我国国情深入剖析减重代谢术后不良饮食行为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维持患者术后减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转氨酶升高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东旭, 石文婧, 徐樱溪, 何冰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3): 320-3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054
摘要865)   HTML17)    PDF(pc) (1041KB)(369)    收藏
背景

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转氨酶是反映NAFLD发生和严重程度的常见指标,目前关于肥胖PCOS患者合并转氨酶升高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肥胖PCOS患者转氨酶升高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门诊诊治的女性肥胖PCOS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肥胖PCOS组),并纳入同期于该门诊就诊的年龄和体质指数相匹配的女性单纯肥胖患者39例为对照(单纯肥胖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人体成分分析及生化检验结果,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分析肥胖PCOS患者合并转氨酶升高的相关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肥胖PCOS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黄体生成素(LH)、睾酮(T)、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游离雄激素指数(FAI)、LH/卵泡刺激素(FSH)高于单纯肥胖组(P<0.05),肥胖PCOS组的高密度脂蛋白(HDL)、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低于单纯肥胖组(P<0.05),两组年龄、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空腹血糖、载脂蛋白A1、FSH、泌乳素、孕酮、雌二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转氨酶与TG、TC、LDL、ApoB、T、FIns、HOMA-IR、FAI呈正相关(P<0.05),与HDL呈负相关(P<0.05),与LH、SHBG、LH/FSH无直线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水平升高为肥胖PCOS患者转氨酶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6.339,95%CI(1.834,21.906),P=0.004〕。

结论

肥胖PCOS患者的转氨酶升高与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症相关,其中T水平升高是肥胖PCOS患者转氨酶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在线互动的每日称重干预对铁路超重/肥胖女职工减重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尹聪, 盛威, 曹燕, 白文佩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2): 2746-27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24
摘要854)   HTML33)    PDF(pc) (2269KB)(215)    收藏
背景

铁路女职工是肥胖的高风险人群,信息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超重/肥胖人群的减重干预中,每日自我称重是基于认知干预的体质量自我监控策略,目前其对改善超重/肥胖人群体质量的效果尚存争议。

目的

探讨基于在线互动的每日称重干预对北京铁路局超重/肥胖女职工减重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于2019-06-01至2019-09-01,采用招募志愿者的方式,选取北京铁路局超重/肥胖女职工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1∶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减重干预。在按个体化饮食、运动建议控制体质量的基础上,试验组采用基于在线互动的每日称重干预,对照组每月测量1次体质量并接受1次随访。观察两组干预前后体成分〔体质量、体质指数(BMI)、体脂率、脂肪含量、腰围、臀围、腰臀比〕和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水平、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变化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北京铁路局超重/肥胖女职工体质量较基线减轻≥5%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有71例研究对象完成了随访,其中试验组35例,对照组36例。干预前,两组人群体成分和血脂指标水平、HPLP-Ⅱ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人群除腰臀比外的其他体成分指标、除HDL-C外的其他血脂指标水平较干预前下降,HPLP-Ⅱ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人群体成分和血脂指标水平、HPLP-Ⅱ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人群除腰臀比外的其他体成分指标、除HDL-C外的其他血脂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PLP-Ⅱ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31.0%)研究对象体质量较基线降低≥5%,其中16例(72.7%)来自试验组,6例(27.3%)来自对照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干预组别和基线营养状况是北京铁路局超重/肥胖女职工体质量较基线降低≥5%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基于在线互动的每日称重干预有助于减轻北京铁路局超重/肥胖女职工的体质量,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改善其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肥胖患者血清Irisin水平变化研究
张楠, 姜天, 张一, 章秋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2): 4041-40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91
摘要840)   HTML26)    PDF(pc) (1875KB)(525)    收藏
背景

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进而引发2型糖尿病(T2DM),严重影响人类健康。鸢尾素(irisin)是一种新发现的肌肉和脂肪因子,在代谢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T2DM合并超重肥胖患者的血清irisin水平会出现何种变化值得研究。

目的

观察T2DM超重肥胖患者血清irisin水平情况,并探讨血清irisin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119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分为糖尿病超重肥胖组(n=78)和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n=41)。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且BMI正常的健康者为对照组(n=52)。比较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血清irisin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血清irisin水平与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血清irisin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三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MI、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血清irisin水平低于对照组,糖尿病超重肥胖组血清irisin水平低于对照组、糖尿病体质量正常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risin水平与HDL-C呈正相关(rs=0.304,P<0.05),与SBP、DBP、BMI、TG、HbA1c、FBG、FINS、HOMA-IR呈负相关(rs值分别为-0.271、-0.420、-0.372、-0.164、-0.418、-0.348、-0.293、-0.34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BP〔b=-0.049,P=0.011〕、HbA1cb=-0.156,P=0.009〕、FINS〔b=-0.21,P=0.038〕是血清irisin水平的影响因素。

结论

T2DM患者血清irisin水平较健康者明显降低,尤其是合并超重肥胖患者,且血清irisin水平与血压、BMI、血脂、血糖及IR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运动是减重之本
王倩倩, 王晓航, 周潇滢, 邱山虎, 孙子林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471-34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05
摘要839)   HTML23)    PDF(pc) (1369KB)(1012)    收藏

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逐年攀增,已成为危害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的一系列后果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减重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目前常见的减重方式有药物、手术及包括饮食、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但运动干预仍然是最为健康且最为基础的减重方式。运动可减少脂肪,增加肌肉含量,改善代谢。当运动与其余减重方式相结合,可减少减重的不良反应,效果更好。在减重过后进行持续运动,还可以有效阻止反弹,保持减重效果。本文从"运动是减重之本"的定义、机制、效应和管理四个层面探索,并结合"中大医院经验"为运动减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不同性别中年肥胖居民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指数与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的关系研究
潘姚佳, 王为强, 易伟卓, 高兵, 傅方琳, 韩正, 孙梦, 董雅勤, 顾怀聪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9): 3628-36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91
摘要836)   HTML20)    PDF(pc) (930KB)(273)    收藏
背景

三酰甘油葡萄糖乘积(TyG)指数是评价胰岛素抵抗(IR)和肥胖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指标,与发生心血管疾病(CVD)高危风险密切相关,但在不同性别的中年肥胖人群中TyG指数与发生CVD高危风险可能不同。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中年肥胖人群TyG指数与发生CVD高危风险的关系,评估其在CVD防治中的作用。

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安徽省开展的10个CVD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选择30 425名中年肥胖居民,采用国家心血管中心统一设计的初筛调查表和基本信息登记表,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察合格的调查员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等,并进行CVD高危风险评估。将研究对象分为男性组(n=11 566)和女性组(n=18 859),男性组根据TyG指数四分位数分组,分为T1(7.417~8.870)(n=2 892)、T2(8.871~9.204)(n=2 891)、T3(9.205~9.578)(n=2 892)、T4(9.579~11.435)(n=2 891)亚组;女性组分为F1(7.579~8.876)(n=4 715)、F2(8.877~9.183)(n=4 720)、F3(9.184~9.526)(n=4 710)、F4(9.527~11.647)(n=4 714)亚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yG指数与发生CVD高危风险的关系,采用Z检验比较亚组间的效应值差异。

结果

男性组中发生CVD高危风险比例为28.4%(3 280/11 566),女性组中为26.0%(4 909/18 859)。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组(女性组)TyG指数T2(F2)、T3(F3)、T4(F4)与CVD高危风险相关(P<0.05),且随着TyG指数的逐渐增大,与发生CVD高危风险的相关性也逐渐增加。男性组,与T1亚组相比,T4亚组发生CVD高危的风险为OR(95%CI)=1.827(1.622,2.058);女性组,与F1亚组相比,F4亚组发生CVD高危的风险为OR(95%CI)=1.552(1.410,1.708)。男、女两组中T4亚组、F4亚组TyG指数与发生CVD高危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进一步调整了总胆固醇等指标后(模型2),T2(F2)、T3(F3)、T4(F4)与发生CVD高危风险的相关性有所减弱,但在男性和女性两组TyG指数中,T2(F2)、T3(F3)、T4(F4)均与发生CVD高危风险存在相关性(P<0.05),且随着TyG指数水平的逐渐增大与发生CVD高危风险的相关性逐渐增加。与T1亚组相比,男性组T4亚组中发生CVD高危的风险为OR(95%CI)=1.804(1.584,2.055);与F1亚组相比,女性组F4亚组发生CVD高危风险为OR(95%CI)=1.496(1.345,1.665);男、女两组中T4亚组、F4亚组TyG指数与发生CVD高危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水平TyG指数的中年肥胖男性更易发生CVD高危风险,应重点关注该群体的TyG指数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代谢正常型肥胖症患者放牧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一项质性研究
王欣宇, 张家鸣, 过泽渊, 吴宇婷, 孙晓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2): 1453-14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19
摘要823)   HTML14)    PDF(pc) (1398KB)(268)    收藏
背景

在肥胖率日益增长的现况下,代谢正常型肥胖通过早期干预可以获得良好结局,此类人群出现放牧饮食行为是体质量管理的一个明确障碍因素。了解出现放牧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肥胖症的饮食依从性,但目前缺少相关的质性研究。

目的

探索代谢正常型肥胖者放牧饮食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能力、机会、动机-行为模型(COM-B)和理论域框架(TDF)制订访谈提纲,2023年6—9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17例代谢正常型肥胖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资料以COM-B和TDF为编码框架,采用归纳主题法和演绎框架法分析。

结果

分析归纳出包括缺乏饮食管理知识、认知资源不足、感知和实践影响、不良应对方式、缺乏反思/自发动机、环境与社会影响6个核心主题。

结论

代谢正常型肥胖者由于自身、医护、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出现放牧饮食行为,应根据患者多维度需求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饮食行为习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短期高强度间歇训练减少隐性肥胖女大学生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堆积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随机对照试验
蔡明, 王丽岩, 杨若愚, 梁雷超, 杨媛媛, 贾世豪, 陈睿怡, 任瑜, 刘千乐, 胡静芸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2): 1472-14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03
摘要800)   HTML30)    PDF(pc) (1562KB)(328)    收藏
背景

隐性肥胖(NWO)人群在中老年阶段易发生心血管疾病,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被证明可提高心血管健康,但目前HIIT对NWO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效果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究短期HIIT对NWO女大学生机体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

方法

2020年11—12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招募137名女大学生,根据亚洲女性NWO标准筛选出40名NWO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HIIT干预组(n=20)。HIIT干预组在进行1周的适应性训练后,完成为期4周、5 d/周的HIIT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运动训练。观察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体质量、体质指数(BMI)、体脂百分比(BF%)、内脏脂肪等级(VFL)、内脏脂肪面积(VFA)、腰围、血脂四项、心血管疾病风险(应用China-PAR模型评估)、AGEs、空腹血糖,并分析AGEs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10名受试者在干预期间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其中对照组7例,HIIT组3例)。干预后,HIIT干预组BMI、BF%、VFA、VFL、腰围、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HDL、三酰甘油(TG)/HDL、AGEs、空腹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5)。由于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工具适用于20岁及以上受试者,因此对HIIT干预组中9例受试者进行了评估。干预前对照组和HIIT干预组受试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别为(11.82±0.47)%、(9.79±0.57)%,干预后分别为(14.13±0.97)%、(6.93±1.17)%。干预后HIIT干预组心血管疾病风险低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GEs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无相关关系(rs=-0.006,P=0.979)。

结论

短期(4周)HIIT可减少NWO女大学生的体脂,降低AGEs和空腹血糖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关联: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周静, 贾建国, 林艺鑫, 吴爽, 戴世龙, 王明君, 张青松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2): 150-1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07
摘要777)   HTML29)    PDF(pc) (1451KB)(518)    收藏
背景 早期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有关。然而,有研究发现单纯分析超重/肥胖与女性乳腺癌的关联可能并不科学,因为超重/肥胖可分为不同代谢表型。目前关于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乳腺癌关联的结论并不一致。目的 通过队列研究分析不同代谢肥胖表型与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度和2008年度在开滦总医院及其附属共11家医院首次参与健康体检的女性开滦职工为研究对象(n=23 406),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代谢综合征和BMI的类型将研究对象分为代谢正常体质量正常(MHNW)组(n=12 739)、代谢异常体质量正常(MUNW)组(n=1 060)、代谢正常超重/肥胖(MHO)组(n=6 394)和代谢异常超重/肥胖(MUO)组(n=3 213)。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以首次参加体检为随访起点,以新发乳腺癌、死亡或随访时间结束(2020-12-31)为随访终点。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代谢表型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3.26±1.85)年,乳腺癌新发病例为353例,总人群发病密度为11.38例/万人年。MHNW组、MUNW组、MHO组、MUO组发病例数分别为154、21、113、65例,发病密度依次为9.08、15.37、13.27、15.49例/万人年,乳腺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2%、2.01%、1.67%、1.9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MHNW组相比,MHO组、MUO组乳腺癌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2%(HR=1.42,95%CI=1.11~1.82)、59%(HR=1.59,95%CI=1.17~2.17)。按照绝经状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前,与MHNW组相比,MUO组发病风险增加69%(HR=1.69,95%CI=1.01~2.83);绝经后,与MHNW组相比,MUNW组、MHO组和MUO组乳腺癌发病风险分别增加85%(HR=1.85,95%CI=1.09~3.14)、50%(HR=1.50,95%CI=1.06~2.13)、55%(HR=1.55,95%CI=1.05~2.28)。结论 超重/肥胖是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因素,超重/肥胖合并代谢异常者乳腺癌发病风险进一步增加;绝经后,体质量正常但代谢异常者乳腺癌发病风险也增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高强度间歇训练改善肥胖患者认知功能的线粒体机制研究进展
蔡明, 王晓军, 陈晓艳, 胡静芸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9): 3702-370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39
摘要765)   HTML22)    PDF(pc) (2776KB)(637)    收藏

肥胖和相关的代谢变化已被证明是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并能损害认知功能,但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肥胖个体脑内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出现异常改变。因此,脑线粒体功能障碍很可能是肥胖患者认知受损的潜在机制之一,而提高线粒体功能将是防治肥胖患者认知损伤的突破口。近年来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被证明在肥胖健康管理、改善认知障碍方面卓有成效,可作为临床改善肥胖认知损伤的有效方法。HIIT对认知功能产生的有益效应常伴随脑内线粒体功能的提高。本文全面总结和讨论了线粒体功能和肥胖、HIIT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HIIT改善肥胖个体认知损伤的线粒体机制,可为临床上应用HIIT治疗肥胖患者认知损伤提供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基于多元统计学方法的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综合征的结构特征研究
聂义珍, 闫朝岐, 燕巍, 付红梅, 赵兴鹃, 尹慧, 吴群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2): 2733-27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52
摘要764)   HTML21)    PDF(pc) (2516KB)(644)    收藏
背景

骨量肌量减少性肥胖综合征(OSO)是一种严重损害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对疾病进行临床分型可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基于OSO诊断变量间的相关性对OSO进行分型,并探寻OSO的结构特征,可为OSO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目的

探索OSO的结构特征,为实现OSO的个体化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年龄≥60岁的老年OS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OSO诊断变量〔四肢骨骼肌指数,握力,体脂百分比(BF%),腰椎1~4(L1~4)、髋部、股骨颈骨密度(BMD),体质指数(BMI),腰围,步速〕、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等方面的资料。在利用因子分析法对OSO诊断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前,采用KMO检验、Bartlett's球形检验评价OSO诊断变量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1.000的成分,并运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得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根据因子正交旋转矩阵,对公因子进行命名。基于公因子得分,利用离差平方和系统聚类法生成树状结构并对患者进行分类,通过比较不同类别患者间诊断变量水平和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OSO的结构特征。

结果

共纳入107例老年OSO患者。KMO值为0.688,Bartlett's球形检验χ2=492.374,P<0.001,表明OSO诊断变量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按特征根>1.000的标准可提取3个公因子(骨质疏松因子、肌肉+体脂因子、肥胖因子),3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408%,各诊断变量在所属公因子上的载荷值为0.770~0.91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将OSO患者分为3类。不同类别人群四肢骨骼肌指数、握力、BF%、BMDL1~4、BMD髋部、BMD股骨颈、BMI、腰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1类人群的BMDL1~4、BMD髋部、BMD股骨颈均低于其他两类人群(P<0.05);第2类人群的BMI和腰围均低于其他两类人群(P<0.05);第3类人群的四肢骨骼肌指数、握力和BMD均高于其他两类人群,BF%低于其他两类人群(P<0.05)。不同类别人群性别、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分布、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肌酐(C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类人群中本科以下学历者占比高于第3类人群(P<0.017);第2类人群TC水平高于第3类人群(P<0.05);第3类人群个人月收入≥5 000元者占比,以及UA、Cr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类人群,女性占比低于其他两类人群(P<0.05或P<0.017)。

结论

可从骨质疏松、肌肉与体脂、肥胖3个方面对OSO诊断变量进行概括和解释;OSO患者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应用多元统计学方法研究OSO患者的结构特征,有助于实现对不同类型OSO患者的个体化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不同肥胖程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张毛为,陈碧,朱洁晨,刘亚南,赵玲,季磊,刘文静,朱述阳,张文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22): 2809-28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92
摘要757)      PDF(pc) (999KB)(369)    收藏
背景 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常见危险因素,绝大多数OSAHS患者超重或肥胖,不同肥胖程度的OSAHS患者临床特征可能存在差异。目的 比较不同肥胖程度OSAHS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明确不同肥胖程度对OSAHS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2014年1月—2018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睡眠医学中心经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查确诊的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合并症和主要睡眠参数等。参照中国人肥胖标准,根据体质指数(BMI)将OSAHS患者分为正常体质量(<24.0 kg/m2)、超重(24.0~27.9 kg/m2)和肥胖组(≥28.0 kg/m2)。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合并症和主要睡眠参数的差异,并分析BMI与主要睡眠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 586例,男1 259例(79.38%),有1 062例(66.96%)吸烟,平均BMI(28.20±4.19)kg/m2。高血压(44.89%,712/1 586)、脑血管疾病(20.62%,327/1 586)、心脏疾病(13.55%,215/1 586)是OSAHS的常见合并症。根据BMI将患者分为正常体质量组206例、超重组616例和肥胖组764例。
3组患者年龄、BMI、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合并高血压者占比、合并糖尿病者占比、合并心脏疾病者占比、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占比、氧减饱和指数(OD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及微觉醒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可知:超重组患者MSaO2、LSaO2低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BMI、ODI、AHI及微觉醒指数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占比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16 7);肥胖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合并脑血管疾病者占比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16 7);肥胖组患者MSaO2、LSaO2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组(P<0.05),BMI、ESS评分、ODI、AHI及微觉醒指数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组(P<0.0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者占比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组(P<0.016 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OSAHS患者BMI与AHI呈线性正相关(r=0.312,P<0.001);与MSaO2和LSaO2呈线性负相关(r=-0.501和-0.566,P<0.001)。结论 OSAHS患者的BMI与AHI呈正相关,肥胖和超重患者病情重且合并症更多见,提示肥胖增加OSAHS的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老年肥胖患者肌少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郭宇枢,薛倩,魏雅楠,刘杰,王晶桐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4): 3048-30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05
摘要756)   HTML7)    PDF(pc) (1338KB)(393)    收藏
背景 部分老年人肥胖与肌少症共存并相互作用,易导致多种不良临床结局,但目前关于老年肥胖患者肌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较少见。目的 分析老年肥胖患者肌少症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及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老年肥胖患者140例,其中单纯肥胖者115例(单纯肥胖组),肌少症合并肥胖者25例(少肌性肥胖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及代谢指标、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及身体成分。老年肥胖患者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老年肥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为17.9%(25/140),其中男性、女性肌少症发生率分别为21.4%(18/84)、12.5%(7/56)。少肌性肥胖组患者年龄、收缩压、内脏脂肪面积(VFA)大于单纯肥胖组,体质指数(BMI)小于单纯肥胖组,脂肪肝发生率、血肌酐高于单纯肥胖组,血红蛋白、白蛋白(Alb)、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血钙、25-羟维生素D、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抑郁发生率、肌肉含量、蛋白质含量、无机盐含量低于单纯肥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VFA增大、BMI及Alb降低是老年肥胖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肥胖患者肌少症发生率较高(17.9%),年龄及VFA增大、BMI及Alb降低是老年肥胖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放牧饮食行为测评量表的汉化及其在减重代谢术后患者中的信效度检验
花红霞, 梁辉, 许勤, 朱涵菲, 杨宁琍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7): 810-8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94
摘要735)   HTML14)    PDF(pc) (1566KB)(485)    收藏
背景

减重代谢术后患者的放牧饮食行为与术后复胖明显相关,且其发生率会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对减重代谢术后患者放牧饮食行为进行早期发现和准确评估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尚缺乏针对减重代谢术后患者放牧饮食行为的量性测评工具。

目的

对放牧饮食行为测评量表〔Rep(eat)-Q〕进行汉化,并在减重代谢术后患者中验证其信效度。

方法

按照Brislin翻译模型,通过翻译、回译、专家评议和预试验后,确定Rep(eat)-Q中文版终稿。于2022-08-31,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2年3—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减重随访门诊收治的减重代谢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Rep(eat)-Q中文版、三因素饮食量表(TFEQ)-R21对294例减重代谢术后患者进行调查,检验Rep(eat)-Q中文版的信效度。

结果

利用临界比值法将受试者分为高分组(79例)和低分组(78例),高分组Rep(eat)-Q中文版各条目得分均明显高于低分组(P<0.05)。Rep(eat)-Q中文版中各条目得分与总分均呈线性正相关(r值为0.368~0.782,P<0.05)。Rep(eat)-Q中文版、非强迫型、强迫型放牧饮食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43、0.928、0.898,折半信度分别为0.835、0.938、0.891,重测信度分别为0.867、0.800、0.836。量表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0~1.00,总量表的全体一致内容效度指数为0.92,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经最大方差旋转后提取2个公因子,特征值分别为8.069、1.219,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40%,各条目因子载荷值为0.637~0.878;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拟合优度卡方检验(χ2/df)为2.211,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05,调整后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0.860,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920,增值拟合指数(IFI)为0.955,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54,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80。294例调查对象Rep(eat)-Q中文版总得分与TFEQ-R21的各维度得分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Rep(eat)-Q中文版信效度较好、简单易行,可为我国减重代谢术后患者的放牧饮食行为提供可靠的测评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非肥胖人群基线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苏阿芳, 朱国玲, 张云水, 陈朔华, 赵秀娟, 杨文浩, 王银洁, 王凤飞, 辛英瑛, 吴寿岭, 张杰, 蒋晓忠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8): 2203-22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84
摘要735)   HTML27)    PDF(pc) (1440KB)(417)    收藏
背景

研究表明肥胖人群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风险增加,而肥胖患者常伴有空腹血糖(FPG)异常,FPG是否独立增加AP的发病风险尚存在争议,且国内外关于非肥胖人群FPG与AP发病风险的关系鲜见报道。

目的

探究开滦研究队列中非肥胖人群基线FPG水平与AP发病风险的关联。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2009年首次在开滦总医院及其下属10家医院完成体检的开滦研究队列非肥胖人群102 51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资料、人体测量学数据、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将研究对象按FPG四分位数分为4组:第一分位组(Q1组,FPG≤4.66 mmol/L,n=25 929),第二分位组(Q2组,4.66 mmol/L≤FPG<5.10 mmol/L,n=25 797),第三分位组(Q3组,5.10 mmol/L≤FPG<5.67 mmol/L,n=25 162),第四分位组(Q4组,FPG≥5.67 mmol/L,n=25 624)。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生存曲线图,计算不同FPG水平分组非肥胖人群AP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影响因素及不同FPG水平分组与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12.8±2.4)年,累计发生AP 320例,AP的发病密度为2.44例/万人年,4组非肥胖人群AP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6,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龄〔HR=1.02,95%CI(1.01,1.03),P=0.001〕、高三酰甘油(TG)水平〔HR=1.22,95%CI(1.13,1.30),P<0.001〕、有胆石症病史〔HR=2.79,95%CI(1.88,4.13),P<0.001〕是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9年〔HR=0.65,95%CI(0.47,0.90),P<0.001〕是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保护因素;Q4组新发AP的HR为1.40〔95%CI(1.02,1.92),P=0.038〕。剔除应用降糖药人群后,结论未发生改变,Q4组新发AP的HR为1.40〔95%CI(1.02,1.92),P=0.036〕。

结论

高龄、高TG水平、有胆石症病史是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危险因素;受教育年限≥9年是非肥胖人群新发AP的保护因素。在非肥胖人群中,当FPG≥5.67 mmol/L时AP的发病风险会增加。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在线监督的每日称重对超重/肥胖伴焦虑及抑郁状态女性体成分与情绪的影响研究
尹聪, 刁翯, 盛威, 曹燕, 白文佩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4): 2992-29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69
摘要732)   HTML18)    PDF(pc) (996KB)(759)    收藏
背景 超重/肥胖女性呈逐年增多趋势,抑郁及焦虑状态、心理异常也有较高的发病率。超重/肥胖伴焦虑及抑郁状态女性缺乏对情绪和行为的有效应对,减重效果堪忧。目前国内外对这一人群的减重效果及情绪关注较少。目的 探讨基于在线监督的每日称重干预对超重/肥胖伴焦虑及抑郁状态女性体成分与情绪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于2019年10—12月采用志愿招募的方式,选取北京市海淀区92例超重/肥胖伴轻中度焦虑及抑郁状态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按照1∶1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个体化指导科学饮食、合理运动控制体质量;试验组由专人在线监督患者每日自我称重并将体质量数据上报课题组,对照组每月监测患者体质量并由课题组收集数据,共干预3个月。两组于基线和干预3个月后测量体成分、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体成分各指标及量表评分。结果 92例研究对象均完成了问卷及随访。干预后对照组患者体质量、BMI、体脂率、体脂肪、内脏脂肪面积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体质量、BMI、体脂率、体脂肪、内脏脂肪面积低于干预前(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超重/肥胖伴焦虑及抑郁状态女性基于在线监督的每日称重干预可有效减脂、减重,改善其焦虑、抑郁症状等不良心理状态,是一种简便、有效和安全的干预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肌肉减少性肥胖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彭磊, 朱克祥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6): 643-6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64
摘要719)   HTML21)    PDF(pc) (1364KB)(1882)    收藏
随着世界范围内肥胖和老年人口的增加,肌肉减少性肥胖正在成为与多种临床环境(包括癌症)中不良事件和结局风险较高的相关因素。但目前对于肌肉减少性肥胖的定义及诊断缺乏统一标准,且其与癌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肌肉减少性肥胖的相关定义及诊断方法,将其对癌症患者的临床影响展开具体论述,包括对手术及化疗患者的影响,并总结其主要防治策略。本文总结文献得出,肌肉减少性肥胖在癌症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但目前对于其定义及诊断标准仍具有争议。肌肉减少性肥胖是癌症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镜像疗法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改善效果研究
柳忠,梁天佳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1): 2680-26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82
摘要716)   HTML8)    PDF(pc) (1547KB)(916)    收藏
背景 步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如何尽早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尤为重要,而临床鲜见通过镜像疗法(MT)联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相关报道。目的 观察MT联合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40)、减重组(n=40)和联合组(n=40)。三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减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BWSTT,联合组患者在减重组基础上增加MT;每周训练6 d,共持续4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中的下肢部分(FMA-LE)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H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6 min步行测试(6MWT)结果。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重组、联合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均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6MWT结果优于减重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HFAC、BBS评分、MBI和6MWT结果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MT联合BWSTT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早期减重步行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及骨隧道改变的影响研究
赵卫卫,邵晨兰,付鹏,张建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29): 3643-36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026
摘要714)      PDF(pc) (2917KB)(1246)    收藏
背景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早期手术重建稳定性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但是术后部分患者仍存在本体感觉差、步行能力下降等问题。减重步行训练(BWSTT)是近年来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临床上多运用在中枢神经损伤患者的步行训练中,ACL重建术后运用BWSTT的报道尚不多见。目的 探讨早期BWSTT对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及骨隧道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CL重建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进行进阶性下肢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BWSTT,将本体感觉训练加入BWSTT中。术后12周采用肌电图检测术侧下肢被动关节活动度(ROM)重现偏差度,判断本体感觉恢复情况,并测定股内侧肌表面肌电的积分肌电值(iEMG);术后4、12周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测骨隧道宽度、移植物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采用2000国际膝部文件委员会(IKDC)主观膝部评估表、Lysholm评分评价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结果 术后4、12周观察组骨隧道宽度均小于对照组,术后4周观察组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2周观察组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2周骨隧道宽度均大于术后4周,信号强度、腱骨结点T2值均低于术后4周(P<0.05)。术后12周观察组0 °~40 °区、41 °~80 °区、81 °~120 °区的被动ROM重现偏差度、iEMG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观察组的2000 IKDC主观膝部评估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12周观察组Lysholm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两组的2000 IKDC主观膝部评估表评分、Lysholm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BBS评分均高于术后4周(P<0.05)。术后12周的骨隧道宽度与Lysholm评分、BBS评分均呈负相关(r=-0.32、-0.35,P<0.05)。结论 早期BWSTT中加入本体感觉训练可以加速腱骨的恢复速度,增加肌力和本体感觉,改善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肥胖指标对社区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群糖尿病风险预测效果研究
张晓霞,黄俊轩,彭欣,谢易娴,鲍欣雨,刘焱,陈梦娇,王培席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4): 424-42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639
摘要700)      PDF(pc) (1005KB)(391)    收藏
背景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中国社区中老年人群健康的疾病之一。目前虽有许多研究探索了肥胖指标对糖尿病的预测效果,但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和肥胖指标选择的差别,使得研究结果仍具有一定的争议性。目的 探讨不同肥胖指标对社区中老年人群患糖尿病风险的预测效果,为尽早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参考。方法 以珠江三角洲某两个社区进行全人群体检的2 070例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000例,女1 070例。按照性别分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肥胖指标〔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SR)、重量指数(PI)、身体肥胖指数(BAI)〕对糖尿病患病的影响,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个肥胖指标预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效果。结果 不论是在男性还是女性社区中老年人群中,与其他肥胖指标相比,WC是糖尿病最大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病风险随着WC的增加而增加,在男性中OR(95%CI)=1.601(1.322,1.938),在女性中OR(95%CI)=1.496(1.242,1.802)。ROC曲线结果显示,男性中老年人群中,WC和WSR的AUC最大(0.645),WC最佳切点为87.95 cm,WSR最佳切点为0.54;女性中老年人群中,PI的AUC最大(0.654),PI的最佳切点为14.81 kg/m3。结论 在社区中老年人群中,预测糖尿病患病情况的肥胖指标在不同性别是有差异的。在男性人群中,WC和WSR更适合作为预测糖尿病的肥胖指标;在女性人群中,则PI更适合作为预测指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肥胖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耐力的影响研究
毕丽娜,郑欣,戚艳艳,胡苏,赵丹,李畅,张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7): 3420-34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96
摘要699)   HTML4)    PDF(pc) (1137KB)(455)    收藏
背景 心肺耐力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超重、肥胖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一直占有很高的比例,两者是否加重了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耐力的受损,目前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耐力的特点及超重、肥胖对2型糖尿病心肺耐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或门诊治疗并行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的2型糖尿病患者87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将其分为正常体质量组22例、超重组27例及肥胖组38例。比较三组患者心肺耐力指标〔峰值摄氧量(peakVO2)、千克峰值耗氧量(peakVO2/kg)、静息摄氧量(VO2)、峰值代谢当量(peak-METs)、peakVO2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akVO2%P)以及峰值负荷(Peak-WR)〕的差异以及BMI与心肺耐力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59例(67.8%)患者peakVO2/kg<20 ml•kg-1•min-1,70例(80.5%)患者peakVO2%P≤84%。三组peakVO2、peakVO2/kg、静息VO2、peak-MET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超重组静息VO2高于正常体质量组,肥胖组peakVO2高于正常体质量组,肥胖组peakVO2/kg、peak-METs均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组,静息VO2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和超重组(P<0.05)。三组Peak-WR、peakVO2%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peakVO2、静息VO2、Peak-WR呈正相关(r=0.525、0.405、0.222,P<0.05);BMI与peakVO2/kg、peakMETs呈负相关(r=-0.402、-0.402,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耐力普遍下降,肥胖加剧了2型糖尿病患者心肺耐力的损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最大脂肪氧化强度运动改善超重或肥胖人群身体成分、心肺耐力和脂质代谢的Meta分析
卢冬磊, 谭思洁, 杨风英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3): 335-3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08
摘要699)   HTML16)    PDF(pc) (2403KB)(466)    收藏
背景

研究证实,超重或肥胖人群体质(体成分、心肺耐力、脂质代谢)与肥胖密切相关,并可能存在双向关联。最大脂肪氧化强度(FATmax)运动作为一种新型运动干预手段,可有效促进体质改善,但改善效果的量化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目的

系统评价FATmax运动对超重或肥胖人群体质相关指标的干预效果。

方法

检索PubmMed、Web of Science、EBSCO、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FATmax运动对超重或肥胖患者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2001年1月—2024年1月。基于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Meta分析由RevMan 5.4软件完成。

结果

共纳入16项随机对照试验,包含568例超重或肥胖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ATmax运动干预组身体成分[BMI:WMD=-1.82,P<0.01;体脂百分比(BFR):WMD=-2.86,P<0.01;腰臀比(WHR):WMD=-0.04,P<0.01]、心肺耐力[最大摄氧量(VO2max):WMD=3.34,P<0.01],除总胆固醇(TC)外脂质代谢状况[三酰甘油(TG):WMD=-0.24,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WMD=0.14,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WMD=-0.27,P<0.05]显著改善。经亚组分析得出最佳干预方案为:干预周期≥12周,3~5次/周的训练,60 min/次的跑步,以优化身体成分;而提升VO2max的最佳方案为5次/周、<60 min/次的组合运动。在脂质代谢方面,对TG的改善最佳方案为3次/周、60 min/次的跑步;对HDL-C的最佳改善方案为4次/周、60 min/次的组合运动;对LDL-C则是4次/周、>60 min/次的组合运动。

结论

FATmax运动可显著改善超重或肥胖患者BMI、BFR、WHR、VO2max、TG、HDL-C、LDL-C结局指标,但对TC并无改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