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健康最新文章合辑
骨关节疾病是老年人群常见、多发的慢性疾病,其与更高的死亡率、更多的致残率、功能状态的下降和较低的生命质量显著相关,产生巨大的疾病负担。目前尚无河南省该病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了解河南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其实施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取2018年河南省≥18岁常住居民人口学特征、既往疾病史、身体活动及身体指标等,本研究纳入1 055名≥60岁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河南省不同特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18年河南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患病率(加权后)为28.13%(95%CI=28.10%~28.15%)。其中女性、城市、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或高脂血症、无吸烟史、有打鼾史、中等强度活动的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患病率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0.717,95%CI=0.550~0.933,P=0.013)是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的保护因素;超重或肥胖(OR=1.329,95%CI=1.050~1.684,P=0.018)、中心性肥胖(OR=1.305,95%CI=1.047~1.626,P=0.018)是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的危险因素。
河南省老年人群骨关节疾病与性别、BMI和中心性肥胖相关,应对老年人群中女性、超重或肥胖和中心性肥胖者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及综合干预。
临床实践指南旨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合理配置资源和保障患者权益,但这一切是在指南的严谨设计、科学制订和规范报告的基础上实现的。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标准化事业的高度关注,许多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已经发布。中医骨伤科作为中医药领域专业化优势明显的特色学科,临床实践指南的数量正快速增加,促使学科向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逐步迈进。但在此背景下许多问题也日益显现,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和总结了骨伤科临床实践指南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目前骨伤科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展面临着临床问题定位不准、高质量临床证据匮乏、指南制订规范性不足、多学科人才培养欠缺、指南更新和实施缺乏等诸多问题。在未来研究中,专业学会/协会应加强对指南制订的引导,研究者要注重提高原始研究的质量、加强指南方法学的学习和研究、重视指南的更新与改编、促进指南的传播与实施,以制订高质量的骨伤科指南,促进骨伤科的标准化建设。
确立手法治疗中医骨伤科领域的优势病种,将对推动手法技术和骨伤科优势专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目前其评价和筛选尚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量化评价过程。
应用证据图方法,系统梳理手法治疗中医骨伤科领域疾病的系统评价,探索手法治疗中医骨伤科领域的优势病种。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搜集手法治疗中医骨伤科领域疾病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03-05,运用图表结合文字的方式呈现证据分布特点。
纳入的126篇系统评价发表年限为2003—2023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3篇为中等质量、64篇为低质量、49篇为极低质量。证据图显示,手法治疗中医骨伤科领域研究证据主要分布于18个临床病种包括颈椎病、腰痛、膝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踝关节扭伤、肩周炎、颈源性头痛、寰枢关节半脱位、桡骨远端骨折、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综合征、腰扭伤、脊柱侧弯、髋关节炎、纤维肌痛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肩袖损伤、肱骨髁上骨折,呈现出有益或可能有益的效应。
手法治疗在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方法学质量存在不足,并且缺乏安全性和经济性的研究证据,未来仍需多层级机构间联动合作,建立健全评价标准和体系,提高研究质量,更新研究证据,进一步探索手法在中医骨伤科领域中的优势所在。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是细胞衰老的重要特征,在调控疾病微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于SASP干预骨代谢、诱导骨流失的作用机制了解有限,因此,本文探讨了在骨质疏松模型中SASP的调控机制,并归纳总结了其调控特点:SASP在衰老骨细胞中充分表达,以自分泌/旁分泌的方式将衰老效应传递到间充质干细胞,从而干预其成骨分化;SASP激活免疫细胞,并促进其衰老,从而诱导炎性组织微环境的形成,加重骨流失;线粒体稳态失调、病理性血糖升高、肥胖诱导的脂肪蓄积均会促进SASP的表达,从而扰乱微环境稳态,将衰老效应传递到骨组织。所以,有必要深入了解SASP在骨质疏松中的作用,为后续开发抗SASP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提供借鉴。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逐步深化,社区对全人群的单病种防治工作也在不断优化,但目前仍缺乏合适的方法来评价社区防治的成效。
通过分析2016—2022年度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骨质疏松全人群防治措施的成本效果,探究社区单病种全人群防治的初步成效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以4 293例枫林社区2016—2022年度接受骨质疏松防治的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根据骨密度值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三种状态:健康、低骨量、骨质疏松,以此构建Markov模型,分析不同状态转移的影响因素,并依据Markov模型预测值结合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计算QALY增量,统计2016—2022年防治工作投入的所有成本,以成本/QALY增量比来评价防治效果,通过文献检索确定的健康效用值和期望寿命计算求得QALY。
枫林社区骨质疏松防治总成本为33 814 102.15元。第一次诊断时社区骨质疏松防治人群的总QALY为77 098.288 9,人均均值为17.959,标准差为9.34;第二次诊断时防治人群的总QALY为79 616.936 1,人均均值为18.546,标准差为9.342,两次诊断QALY的差值为2 518.647 2。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2 132.907 0元/QALY,ICER值小于1倍(66 965.10元)人均GDP,表明干预方案完全具有成本效果。
本研究结合Markov模型及QALY对枫林社区持续接受骨质疏松随访管理的人群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显示枫林社区的骨质疏松防治干预方案是值得投入的,为后续骨质疏松的精准防治决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类风湿关节炎间质性肺疾病(RA-ILD)是类风湿关节炎(RA)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损害了RA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脏痹方在临床多用于RA经久不愈者,但其作用机制及对RA-ILD的疗效仍不清楚。
探讨脏痹方在RA和RA-ILD中的治疗可能性和潜在机制。
研究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3月。将14只肿瘤坏死因子α转基因(TNF-Tg)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line组)、脏痹方组(ZBF组),每组各7只。同时随机挑选7只同窝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WT组)。ZBF组给予脏痹方灌胃(1.4 g/mL,1次/d,0.2 mL/次),WT组和Saline组小鼠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连续8周。干预完成后小鼠踝关节组织分别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炎性细胞面积,阿尔新蓝-橙黄染色检测软骨面积、骨面积占比,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测量破骨细胞面积。小鼠肺组织分别采用HE染色检测炎性细胞面积占比,Masson染色检测肺纤维化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肺组织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面积占比。
Saline组小鼠的踝关节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滑膜增生,关节组织被破坏。ZBF组踝关节的炎症减轻。Saline组小鼠炎性细胞面积占比高于ZBF组、WT组,ZBF组炎性细胞面积占比高于WT组(P<0.05)。Saline组小鼠踝关节距骨矢状面被严重破坏,骨侵蚀严重,ZBF组小鼠踝关节骨与软骨侵蚀明显改善,距骨矢状面轮廓逐渐清晰,骨量明显增加。Saline组软骨面积、骨面积占比低于ZBF组、WT组,ZBF组软骨面积、骨面积占比低于WT组(P<0.05)。Saline组小鼠踝关节中出现大片红色破骨细胞浸润,ZBF组小鼠破骨细胞浸润情况明显改善。ZBF组破骨细胞面积明显低于Saline组(P<0.05)。Saline组小鼠肺间质、血管和支气管周围弥漫有轻度至中度的炎性细胞浸润,中、小动脉壁增厚,肺泡间隔缩小,肺组织破坏明显;ZBF组小鼠肺间质和气管血管周围的炎性细胞减少,肺组织渐清晰,结构得到改善。Saline组炎性细胞面积占比高于ZBF组、WT组,ZBF组高于WT组。Saline组小鼠肺组织中血管和气管周围蓝色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增多,肺泡或支气管壁增厚,ZBF组肺脏血管和支气管周围蓝色胶原纤维面积减少,肺脏结构改善明显。Saline组肺组织纤维化积分高于ZBF组、WT组,ZBF组肺组织纤维化积分高于WT组。Saline组小鼠肺组织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大多围绕在肺脏血管和支气管周围,形成缺乏生发中心的卵泡样结构。ZBF组小鼠肺脏中的卵泡样结构减少。Saline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面积占比高于ZBF组、WT组,ZBF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面积占比高于WT组。
脏痹方不仅减轻了RA-ILD小鼠的踝关节损伤,而且对其肺脏炎症和纤维化也有改善作用,减少了肺组织中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目。
对于移位明显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传统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后内固定治疗,但近年来采用闭合复位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报道渐多,但究竟哪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与安全性更高,存在一定的争议。
对闭合复位经皮穿针(CRPP)、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ORKF)在小儿肱骨外髁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计算机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在内的中文和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3-01-01。筛选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小儿肱骨外髁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后,对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两种手术方式的相关疗效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
共纳入16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包括1 165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CRPP组患儿手术时间短于ORKF组(MD=-11.81,95%CI=-15.04~-8.58,P<0.000 01),术中出血量低于ORKF组(MD=-3.36,95%CI=-4.37~-2.36,P<0.000 01),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ORKF组(MD=-3.92,95%CI=-6.80~-1.03,P=0.008),克氏针存留时间短于ORKF组(MD=-3.35,95%CI=-6.33~-0.38,P=0.03),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率低于ORKF组(OR=0.44,95%CI=0.25~0.76,P=0.006),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ORKF组(OR=0.33,95%CI=0.19~0.56,P<0.000 1),浅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ORKF组(OR=0.39,95%CI=0.21~0.73,P=0.003);而两组深部感染、不良愈合、肱骨外髁缺血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RPP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无论从效果还是从整体并发症上均优于ORKF,但在具体并发症方面尚需更多高质量文献进一步验证。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骼疾病(CKD-MBD)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住院率和骨折风险有直接影响。近年来成骨细胞及骨细胞成为CKD-MBD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中心,成骨细胞通过合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硬化素等,与其他器官相互作用,使骨骼成为内分泌器官。因此,成骨细胞分化失调是慢性肾脏病发病过程中重要的早期事件。本文系统讨论了成骨细胞的代谢途径及早期CKD-MBD病理状态下成骨细胞代谢重编程改变的相关机制,表明Wnt家族分泌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FGF-23、尿毒症毒素、代谢性酸中毒等信号通路及代谢物异常可改变成骨细胞代谢活性,引起成骨谱系成熟障碍,进而影响骨重塑,对于解释肾性骨病病理改变及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人类代谢基因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DH)是较易发生突变的基因。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的作用下,突变的IDH可与α-酮戊二酸(α-KG)结合并将其还原为2-羟基戊二酸(2-HG),参与肿瘤发生的多种生物过程。IDH在脑胶质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研究较多,在软骨肉瘤中的研究甚少。软骨肉瘤中存在IDH基因高频突变,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复发或转移后治疗方案有限,患者预后较差,临床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本文就IDH基因突变在软骨肉瘤发生、预后、鉴别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予以综述,通过进一步阐述IDH基因突变在软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并对强效的IDH抑制剂及抗癌药物研发进行展望,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对健康的威胁也越发突出,绝经后的女性由于卵巢雌激素分泌减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将进一步增加,为男性的3倍。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女性中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已有较多报道并进行过系统总结,但汇总全球范围的相关研究的系统综述较少。
系统评价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关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文献,另外根据已纳入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进行文献追踪。检索时间为2002-11-01—2022-11-01。两名评价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以及信息提取工作,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68篇文献,总样本量112 0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患病率分别为34.73%(95%CI=31.02%~38.44%)和41.83%(95%CI=38.19%~45.4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组患病率最高(68.72%,95%CI=59.81%~77.62%),随后依次为70~79岁组(57.20%,95%CI=50.53%~63.87%)、60~69岁组(37.46%,95%CI=28.95%~45.98%)、50~59岁组(24.94%,95%CI=15.50%~34.39%)、40~49岁组(14.01%,95%CI=6.64%~21.38%);生育次数<2次的患病率(34.24%,95%CI=24.08%~44.41%)低于生育次数≥2次(39.27%,95%CI=30.10%~48.44%);绝经年限≥10年的患病率(47.15%,95%CI=42.27%~52.04%)高于绝经年限<10年(34.18%,95%CI=33.30%~35.06%);发展中国家患病率(35.87%,95%CI=31.39%~40.34%)高于发达国家(30.10%,95%CI=23.97%~36.23%)。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OR=2.79,95%CI=1.75~4.46,P<0.05)、高BMI(OR=0.53,95%CI=0.43~0.64,P<0.05)、运动(OR=0.43,95%CI=0.28~0.65,P<0.05)、生育次数(OR=2.52,95%CI=1.72~3.67,P<0.05)、绝经年限(OR=1.88,95%CI=1.43~2.46,P<0.05)、家族病史(OR=1.92,95%CI=1.38~2.67,P<0.05)、饮酒(OR=1.95,95%CI=1.54~2.47,P<0.05)、使用激素治疗(OR=0.34,95%CI=0.25~0.44,P<0.05)、非暴力骨折史(OR=3.83,95%CI=1.88~7.98,P<0.05)、年龄(OR=1.43,95%CI:1.29~1.59,P<0.05)。
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在绝经后女性中的患病率较高,约1/3的绝经后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约1/2的绝经后女性患有骨量减少。高BMI、常运动、使用激素治疗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糖尿病、生育次数多、绝经年限长、家族病史、饮酒、非暴力骨折史、高龄为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骨质疏松症的评估和干预,同时有必要向绝经后女性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绝经后女性的生活质量。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疾病,超高龄老年MM患者是一类特殊群体,其治疗决策和一般评价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在衰弱评估方面也有一定争议。
分析以硼替佐米为基础方案治疗初诊超高龄MM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同时评价超高龄MM患者一般状况的最佳评估模式。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23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收治的29例初诊超高龄MM患者病例资料,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病案系统进行生存随访,随访截至2023-04-01,本研究结局终点为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药治疗组(n=18)和三药治疗组(n=1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遗传学特征。采用老年评分系统(GA)评分、英国骨髓瘤研究联盟风险状况(MRP)评分和梅奥(Mayo)评分评估患者的衰弱状态,并进行疗效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MM患者OS和PFS的生存曲线,不同影响因素的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MM患者OS和PFS的影响因素。
随访中位PFS为8.70(1.90~43.87)个月,中位OS为17.23(2.00~72.83)个月。至末次随访,共21例(72.41%)患者出现疾病进展(PD)或复发,12例(41.38%)患者死亡;一线治疗客观缓解率(ORR)为82.76%(24/29),部分缓解(PR)率为51.72%(15/29),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24.14%(7/29),完全缓解(CR)率为6.90%(2/29)。两组初诊超高龄MM患者CR率、VGPR率、PR率、OR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RP衰弱(HR=0.213,95%CI=0.049~0.924,P=0.039)、血清校正钙升高(HR=0.153,95%CI=0.041~0.570,P=0.005)和维持治疗(HR=4.301,95%CI=1.219~15.169,P=0.023)是初诊超高龄MM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维持治疗(HR=4.372,95%CI=1.049~18.221,P=0.043)是初诊超高龄MM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
含硼替佐米两药或三药治疗方案对初诊超高龄MM疗效和预后影响无明显差异,血清校正钙升高和维持治疗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MRP评分可用于评估初诊超高龄MM患者预后。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已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最常见的靶点为B细胞成熟抗原(BCMA)。单靶点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缺点是会导致疾病抵抗和复发,可能与抗原逃逸有关。为此,改进开发了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RMM),此方面尚缺乏系统的临床分析。
对RRMM患者应用双靶点CAR-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7个数据库中有关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RRMM的单组率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02-06。由2名研究人员使用自制的数据表单来提取收集数据,并采用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 Studio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200例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RRMM患者。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根据不同靶点可分为4类:BCMA+CD19、BCMA+CD38,BCMA+跨膜剂与钙调节亲环素配体的相互作用者(TACI)、BCMA+人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7(CS1),其中BCMA+CD19靶点的研究较多。根据输注形式不同CAR-T细胞疗法可分为4类:双特异性CAR-T细胞、联合或序贯输注两种不同CAR-T细胞、双顺反子结构、共转导。Meta分析显示,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RRMM的总缓解率(ORR)为90.0%(95%CI=0.849~0.943),完全缓解率(CRR)为54.6%(95%CI=0.416~0.673),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为75.6%(95%CI=0.489~0.952),髓外病变(EMD)总缓解率为55.1%(95%CI=0.234~0.851),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复发率为29.7%(95%CI=0.141~0.454),最后一次随访时的生存率为75.6%(95%CI=0.554~0.915),3~4级细胞释放因子综合征(CRS)发生率为16.4%(95%CI=0.094~0.245),神经毒性(ICANS)发生率为4.0%(95%CI=0~0.120)。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Egger's检验结果显示,ORR(P=0.03)及EMD总缓解率(P=0.02)提示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CRR(P=0.53)、MRD阴性率(P=0.79)、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复发率(P=0.71)、生存率(P=0.98)、3~4级CRS发生率(P=0.90)、ICANS发生率(P=0.30)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
双靶点CAR-T细胞免疫治疗RRMM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需要多中心、大样本、更长随访期的研究来进一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针刺已被广泛用于膝骨关节炎(KOA)治疗且疗效突出,但缺乏公认、统一的结局指标,无法使研究结果转化为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构建针刺治疗KOA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为临床研究提供更高质量循证依据。
通过分析目前针刺治疗KOA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的使用现状,为针刺治疗KOA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提供依据。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有关针刺方法治疗KOA的临床RCT,检索时间为2003—2022年。由2名研究者筛查文献,提取文献特征,并分析针灸治疗KOA的RCT指标域、测量工具、测量时点。
共纳入131篇文献,样本量22 726例,共使用89个结局指标,将结局指标进行分类:症状体征类40项(44.9%)、理化检查类22项(24.7%)、生活质量类5项(5.6%)、心理状态指标5项(5.6%)、满意度评价3项(3.4%)、安全性指标2项(2.2%)、其他指标12项(13.5%)。131篇文献中,共包含23个测量时间点,研究时间跨度为治疗后1 h~3年;106篇(80.9%)文献使用了"临床疗效"作为结局指标;23篇(17.6%)文献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报告。
针刺治疗KOARCT结局指标存在使用差异大、不分主次结局、指标组合随意性高、复合指标使用欠规范、安全性指标使用欠缺、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点欠规范、远期预后评价不足、没有体现针刺的中医药干预治疗特色等问题。之后相关研究应结合中医药辨证论治特色,选用科学合理的结局指标来评价针刺治疗KOA的疗效,并且亟须建立中医药治疗KOA的核心指标集,构建规范公认的中医药核心指标集。
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但目前关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信号通路和M2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多发性骨髓瘤发生进展的研究较少。
探讨M2巨噬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4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8例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血液内科骨髓移植健康供者)30名为对照组。取2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并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2巨噬细胞比例。采用细胞传代培养RPMI8226细胞,通过佛波酯分化培养单核巨噬细胞THP-1为巨噬细胞。根据实验需要将瘤细胞培养并采用siRNA转染沉默磷酸酶基因(PTEN)分成3组:空白组、siRNA-PTEN实验组、siRNA对照组;收集以上3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加入巨噬细胞共培养体系后分为4组:M0巨噬细胞组、瘤细胞上清液组、siRNA-PTEN上清液组、siRNA上清液组。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培养的空白组、siRNA-PTEN实验组、siRNA对照组的AKT、p-AKT、PI3K-p85、p-PI3K-p85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培养的空白组、siRNA-PTEN实验组、siRNA对照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上清液共培养的M0巨噬细胞组、瘤细胞上清液组、siRNA-PTEN上清液组、siRNA上清液组M2巨噬细胞中特异性抗体CD163、CD206、F4/80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上清液共培养的M0巨噬细胞组、瘤细胞上清液组、siRNA-PTEN上清液组、siRNA上清液组M2巨噬细胞特异标志物精氨酸酶1(ARG-1)、白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水平。
试验组M2巨噬细胞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0.855,P<0.001)。siRNA-PTEN实验组中p-AKT/AKT、p-PI3K-p85/PI3K-p85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和siRNA对照组(P<0.05)。siRNA-PTEN实验组中MMP2、MMP9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组和siRNA对照组(P<0.05)。siRNA-PTEN上清液组M2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CD163+F4/80、CD206+F4/80表达水平高于瘤细胞上清液组和siRNA上清液组(P<0.05)。siRNA-PTEN上清液组M2巨噬细胞特异标志物ARG-1、IL-10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瘤细胞上清液组和siRNA上清液组(P<0.05)。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M2巨噬细胞表达上调,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可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调控骨髓瘤细胞微环境。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病比例不断增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四妙汤中药物的有效成分确有改善RA的作用,但分析方剂的作用及机制缺乏相关研究。
观察四妙汤对胶原诱导法建立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的干预效果及其对维生素D系统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影响。
2021年11月—2023年1月选取SD雌性大鼠7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Control组)、模型组(Model组)、甲氨蝶呤组(MTX组)、维生素D组(VD组)、四妙汤低剂量组(SMT-L组)、四妙汤中剂量组(SMT-M组)、四妙汤高剂量组(SMT-H组),每组10只。通过胶原诱导法建立滑膜型关节炎大鼠模型,于造模7 d后开始灌胃治疗。观察药物干预前后大鼠踝部肿胀程度,测量关节炎指数(AI)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滑膜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检测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NETs水平,检测关节滑膜组织24-羟基化酶(CYP24A1)、1-α羟化酶(CYP27B1)、MPO、维生素D受体(VDR)、弹性蛋白酶(NE)表达水平。
药物干预第第7天Control组、MTX组、VD组、SMT-L组、SMT-M组、SMT-H组踝部肿胀程度低于Model组,第14天Model组踝部肿胀程度高于Control组,SMT-M组踝部肿胀程度高于Model组,第21天Model组踝部肿胀程度高于Control组、MTX组,低于VD组、SMT-L组、SMT-M组、SMT-H组,第28天Control组、MTX组、VD组、SMT-L组、SMT-M组、SMT-H组踝部肿胀程度低于Model组(P<0.05)。第14天SMT-H组大鼠AI评分低于Model组,第21天MTX组、VD组、SMT-L组、SMT-H组AI评分低于Model组,第28天MTX组、VD组、SMT-L组、SMT-M组、SMT-H组AI评分低于Model组(P<0.05)。7组大鼠滑膜组织MPO、TNF-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odel组MPO、TNF-α高于Control组,MTX组、VD组、SMT-H组MPO、TNF-α低于Model组,SMT-M组TNF-α低于Model组(P<0.05)。Model组IL-6、NETs高于Control组,25(OH)D3低于Control组;MTX组、VD组、SMT-H组IL-6、NETs低于Model组,25(OH)D3高于Model组;SMT-M组NETs低于Model组(P<0.05)。Model组CYP24A1高于Control组、MTX组、VD组、SMT-M组、SMT-H组,CYP27B1、VDR低于Control组、MTX组、VD组、SMT-M组、SMT-H组,MPO高于Control组、MTX组、VD组、SMT-L组、SMT-M组、SMT-H组,NE高于Control组、VD组、SMT-M组、SMT-H组(P<0.05)。
四妙汤可能通过调控维生素D系统抑制NETs的形成,进而治疗RA。
骨质疏松人群逐渐增多,社区低骨量人群也日益增长,给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摸清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时相关的基础条件,包括纳入骨质疏松防治对象基本流程与成本、防治对象现患情况与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为全科团队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证据支持。
于2021年5—8月,在上海市外滩社区选取门诊就诊人群和老年体检人群3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骨密度测试结果、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情况。
本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对象纳入成本为57.344元/人。322例研究对象中,27例(8.4%)骨量正常,157例(48.8%)为低骨量,138例(42.8%)为骨质疏松,骨密度异常率达91.6%(低骨量+骨质疏松)。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人群性别、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人群平均骨密度值为(-0.72±0.27)、(-1.88±0.38)、(-3.17±0.53)AU/mm3。运动习惯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几乎不运动者占比分别为37.0%(10/27)、49.7%(78/157)、64.5%(89/138);运动强度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运动强度为适中者占比分别为74.1%(20/27)、79.6%(125/157)、80.4%(111/138)。三组其他骨质疏松高危因素,如手术史、吸烟史、过敏史和疾病史方面差别不大。饮食习惯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没有太大差异;48.8%(157/322)的人群从不饮用啤酒、白酒及红酒,32.0%(103/322)的人群咖啡饮用频率为4~6次/周,31.4%(101/322)的人群腌菜/熏酱类摄入频率为4~6次/周。
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对象入组周期短、所花成本低,社区是开展防治工作和临床研究工作的优势场所。社区老年人运动和饮食习惯不容乐观,全科团队应基于精确数据,精准引导社区居民短时间内迅速改善膳食结构,建立运动习惯,主动管控骨质疏松发病进程。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难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慢性、系统性的特点,但是该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自噬是一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及细胞稳态的代谢过程,自噬失调与RA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Elsevier等数据库,查阅RA发病与自噬相关的文献,从维持滑膜炎症(提高滑膜细胞的抗凋亡率、调控滑膜细胞表型转化)、促进骨破坏(参与破骨细胞生成、调控软骨细胞凋亡)、破坏免疫系统稳态(调节免疫细胞活化及成熟、参与瓜氨酸化蛋白呈递、诱导蛋白质氨基甲酰化)三方面归纳、总结自噬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RA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肝癌大范围肝切除术手术风险高,围术期营养状况对术后恢复极为重要,然而目前鲜有术后骨骼肌减少(PLSMM)预测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研究。
明确肝癌大范围肝切除术后患者骨骼肌指数(SMI)变化,并探讨术后PLSMM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其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选取2018年7月—2022年8月因肝癌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接受大范围肝切除术的患者97例,通过CT影像测量术前和术后第5天第三腰椎水平的骨骼肌面积。计算术后SMI变化率,PLSMM定义为SMI变化率的最低三分位数,并以此将患者分为PLSMM组和Non-PLSMM组。收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指标等并进行对比分析。
共54例患者术后出现SMI降低;PLSMM组32例(SMI≤-3.59%),Non-PLSMM组65例(SMI>-3.59%)。PLSMM组手术时间长于Non-PLSMM组,手术失血量多于Non-PLSMM组,微血管侵犯(MVI)发生率高于Non-PLSMM组(P<0.05)。PLSMM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Non-PLSMM组,术后第5天白细胞计数(WBC)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高于Non-PLSMM组,术后第5天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Non-PLSMM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Non-PLSMM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VI〔OR=2.751,95%CI(1.173,6.642)〕及手术时间>210 min〔OR=1.973,95%CI(1.286,4.936)〕是肝癌大范围肝切除术后患者发生PLSMM的危险因素(P<0.05);并且PLSMM〔OR=2.591,95%CI(1.173,6.977)〕、术前肌少症〔OR=1.798,95%CI(1.133,3.792)〕、手术时间>210 min〔OR=2.958,95%CI(0.918,9.529)〕和失血量>500 mL〔OR=1.003,95%CI(1.001,1.007)〕是肝癌大范围肝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
MVI和手术时间>210 min是肝癌大范围肝切除术后PLSMM发生的危险因素,同时PLSMM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子,其对预后发挥负向影响作用。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是一种常见且致残性高的疾病,活血通络胶囊已被多次证明在防治股骨头坏死上疗效显著,但是治疗是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目前少见研究。
建立SONFH大鼠模型并采用活血通络胶囊进行干预,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筛选出SONFH特异性改变的菌属并观察活血通络胶囊对肠道菌群的作用。
2022年4—10月选取雄性SD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n=8)、模型组(n=8)、活血通络组(n=8),建造SONFH模型,活血通络组造模第3~28天给予0.63 g·kg-1·d-1活血通络胶囊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药物干预结束后收集大鼠股骨进行HE染色、Micro-CT分析。收集大鼠粪便进行16S rDNA测序。采用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评估物种组间和组内群落的多样性及差异性,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EfSe)比较三组大鼠肠道菌群差异。采用COG功能预测三组大鼠肠道菌群功能。
模型组空骨陷窝率高于空白组、活血通络组(P<0.05)。模型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低于空白组,骨小梁分离度(Tb.Sp)高于空白组(P<0.05);活血通络组BV/TV、Tb.N、Tb.Th高于模型组,Tb.Sp低于模型组(P<0.05)。三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肠道菌群ASV数目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通络组肠道菌群ASV数目减少。模型组Shannon指数高于空白组(P<0.05)。β多样性分析主坐标分析(PCoA)图显示,三组样本存在部分重叠,但是能区分三组的群落结构。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 062,P=0.01)。LEfSe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Hafnia-Obesumbacterium、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丰度升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雷沃氏菌属_UCG-001丰度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通络组草酸杆菌属(Oxalobacteraceae)、扭链胃球菌属(Ruminococcus_torques_group)丰度升高,理研菌属(Rekenella)、Kineothrix菌属丰度降低(P<0.05)。三组大鼠COG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菌群COG功能主要集中于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脂质转运和代谢、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发生;与模型组比较,活血通络组功能集中于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运输与代谢,且复制、重组和修复、转录、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分裂和染色体分裂、细胞运动功能水平升高。
SONFH大鼠菌群多样性较正常大鼠增加,增加的菌属主要是致病菌属,而相应有益菌属则出现减少。活血通络胶囊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以及调控Oxalobacteraceae、Ruminococcus_torques_group等菌属丰度而实现治疗SONFH的目的。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科围术期老年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衰弱在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中越来越常见且日益引起关注,术前尽早评估老年人的衰弱状态,早期进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对骨科住院老年患者使用的衰弱评估工具进行范围综述,为骨科住院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PsycINFO、Scopu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共7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6—2021年。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国家、基本信息、研究工具和结局指标)及涉及的衰弱评估工具基本特点(名称、研究国家、研究类型、量表维度、量表条目、评估截点值、评估时间等)。
共检索出1 733篇文献,最终纳入25项研究共12种衰弱评估工具。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评估工具种类繁多,不同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衰弱评估工具,Fried's衰弱表型(FP)标准和衰弱指数(FI)是常用的两种衰弱评估工具,运用准确有效的工具进行衰弱的筛查对加强术前风险分层和改善术后预后至关重要,患者自我报告埃德蒙顿衰弱量表(REFS)、简易衰弱问卷(FRAIL)、PRISMA-7问卷和Groningen衰弱指标量表(GFI)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测量仪器设备,测量人员也不需要经过培训即可完成评估。
骨科住院老年患者选择衰弱评估工具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特征和临床环境资源状况、工具的性能等因素,但目前仍缺乏衰弱评估的金标准,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对现有的量表进行信效度评价或研制开发适合我国骨科住院老年患者的衰弱评估工具。
骨关节炎(OA)是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晚期可导致关节功能丧失,具有致残率高的特点,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是改善治疗效果的关键。人工智能(AI)属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已逐渐应用到OA诊疗过程中,能够提高OA的诊断准确性、改善临床治疗和预后效果。本文通过归纳相关文献,对AI在OA诊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系统阐述,发现其在辅助OA影像诊断、手术治疗、疾病进展预测和术后康复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也存在数据采集不规范、算法系统不稳定等局限,今后应建立标准化的临床样本数据库,持续优化算法模型,使AI技术更好地参与OA诊疗。
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胫骨横向骨搬运(TTT)技术可促进血管组织再生,改善微循环,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取得良好效果,但传统TTT技术并发症较多,需对该技术进行改良来减少术后并发症。
探讨改良TTT技术即骨与骨膜联合搬运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患者的疗效。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5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手足外科应用改良TTT技术治疗的117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后保足情况、功能性保肢情况、大截肢情况和溃疡愈合时间、并发症、足部皮温改善情况、静息痛情况及术前、术后CT血管造影(CTA)资料。随访时间截至2022-03-31。
随访时间5.5~24.0个月,平均(14.21±4.06)个月。术后保足率(未截肢或踝关节以下截肢)为95.73%(112/117),功能性保肢率(未截肢或中足中段以远部位小截肢)为83.76%(98/117),大截肢率(踝关节以上截肢)为4.27%(5/117),除截肢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良好,愈合时间6.0~14.5周,平均愈合时间为(9.07±2.02)周。患者术后1、2、4、8周足温高于术前(P<0.01);静息痛患者35例,静息痛患者术后1、2、4、8周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术前(P<0.01);CTA显示70.34%(94/117)的患者术后血管情况好转、微血管数量增加、足部血管网重建;在骨搬运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1.97%(14/117),其中截骨区域皮缘坏死、下肢静脉血栓、钉道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5.98%(7/117)、4.27%(5/117)、1.71%(2/117)。
改良TTT技术将骨与骨膜联合搬运可以通过刺激下肢微循环的重建促进创面愈合,短期内有效缓解糖尿病足患者静息痛,改善足部温度,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为治疗糖尿病足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围绝经期女性肌肉和脂肪组织与各部位骨密度(BMD)间的关系已有研究,但存在部位分布差异,导致肌肉和脂肪组织对BMD的影响及作用部位仍未明确。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腰椎、股骨颈和全髋BMD与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关系,为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及防治骨质疏松症(OP)提供理论依据。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0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2 355例40~60岁的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绝经将体检女性分为绝经前女性(n=1 261)和绝经后女性(n=1 094),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仪(BIA)测量体检女性腰椎、股骨颈、全髋BMD和脂肪、肌肉组织。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脂肪和肌肉组织与体检女性各部位BM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四肢骨骼肌肉量(ALM)对绝经后女性OP的预测价值。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脂肪量、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和ALM与绝经前、绝经后、总体检女性腰椎、股骨颈、全髋BMD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是总体检女性股骨颈BMD的影响因素(β=-0.051,0.099;P<0.05);ALM是总体检女性腰椎、股骨颈、全髋BMD的影响因素(β=0.244,0.199,0.199;P<0.05);全身肌肉量是绝经后女性股骨颈、全髋BMD的影响因素(β=-0.125,-0.075;P<0.05);躯干肌肉量是绝经后女性股骨颈BMD的影响因素(β=0.150,P<0.05);ALM是绝经后女性腰椎、股骨颈、全髋BMD的影响因素(β=0.226,0.216,0.188;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LM预测绝经后女性全髋O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95%CI(0.742,0.908)〕,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76.59%,最佳截断值为16.24 kg;ALM预测绝经后女性股骨颈OP的AUC为0.760〔95%CI(0.692,0.829)〕,灵敏度为75.61%,特异度为61.89%,最佳截断值为16.68 kg;ALM预测绝经后女性腰椎OP的AUC为0.641〔95%CI(0.603,0.679)〕,灵敏度为60.85%,特异度为60.17%,最佳截断值为17.20 kg,其中ALM预测绝经后女性OP的最佳部位是全髋(Z股骨颈=-9.89,P<0.05)。
ALM与绝经后女性腰椎、股骨颈和全髋BMD呈正相关;ALM可预测绝经后女性各部位OP的发生,ALM预测绝经后女性OP最佳部位是全髋。
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金标准"是基于骨髓形态、祖细胞计数和细胞遗传学。但发育不良并非MDS特有,骨髓涂片质量不佳、病态造血不明显或原始细胞无显著增加,尤其是在核型正常的情况下,MDS诊断通常很有挑战性。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已成为诊断MDS的重要共同标准。有研究认为整合流式评分(iFS)是MFC诊断MDS的最佳评分系统,但在中国人群中的研究鲜见报道。
本研究探索iFS在MDS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前景,旨在为临床诊断MDS和评价预后寻找合适的流式细胞术评分系统。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液科诊治的83例MDS患者(MDS组)和77例非MDS患者(非MDS组)的免疫表型,以MDS组中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小于5%为低级别MDS,包括MDS伴单系病态造血(MDS-SLD)、MDS伴多系病态造血(MDS-MLD),MDS伴环形铁粒幼细胞(MDS-RS)、MDS无法分类(MDS-U)、MDS伴孤立5q-(MDS-5q-)。收集MDS组患者染色体核型结果和骨髓形态学结果。根据iFS判读表型异常,比较两组患者各细胞系出现表型异常的概率;绘制iFS和Ogata评分诊断MD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和ROC曲线下面积(AUC)等;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MDS患者iFS评价等级与细胞遗传学风险分类、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MDS(iFS评价为C)的患者和其他MDS(iFS评价为A或B)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MDS组髓系祖细胞、粒系和/或单核系、红细胞出现表型异常比例分别为71.1%、73.5%和60.2%,高于非MDS组(1.3%、18.8%和14.2%)(P<0.05)。iFS诊断MDS的AUC为0.921〔95%CI(0.876,0.967)〕,特异度为93.5%,灵敏度为81.9%,诊断低级别MDS、核型正常的低级别MDS灵敏度分别为66.7%和65.0%。iFS评价等级与IPSS-R呈正相关(rs=0.411,P<0.05),iFS评价为MDS的患者无事件生存期短于其他MDS患者(χ2=5.71,P<0.05)。
iFS可弥补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局限,有效诊断MDS和评估其预后,为临床医生提供MDS诊断和预后信息。
持续性生殖器官兴奋紊乱(PGAD)和生殖器官-骨盆感觉障碍(GPD)二者合称为持续性生殖器官兴奋紊乱/生殖器官-骨盆感觉障碍综合征(PGAD/GPD),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以自发或继发出现持续性性兴奋状态和/或生殖器官及骨盆其他区域感觉异常为特征的特殊病症。此病主要累及女性,因其症状特殊性,常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大多数患者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甚至有自杀倾向。PGAD/GPD已引起国外医疗界的重视,并将其纳入国际疾病分类-11(ICD-11)。目前国内对这一新发现病症普遍认识不足。本文总结了PGAD/GPD的国外研究现状并结合国际妇女性健康研究学会(ISSWSH)最新专家共识对PGAD/GPD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了介绍,初步探讨了PGAD/GPD的未来研究方向及国内医学界应采取的应对思路,以期引起国内广大医学工作者对此病的关注。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随着各种新药出现,患者生存率升高,但如何使患者更大程度达到缓解,减少复发,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MM的疗效与安全性。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73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所有患者采用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进行治疗,通过门诊、住院复查或使用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每月随访1次,以观察对象自2020-01-01起首次使用达雷妥尤单抗的时间为随访起点,以死亡、疾病复发或随访结束为随访终点。随访截至2022-07-31,中位随访时间6.5(0.5,26.5)个月,以总缓解率(ORR)、完全缓解率评估患者疗效。绘制不同用药情况、不同初诊肾功能情况、不同给药情况、细胞遗传学不同危险度分层、不同M蛋白类型的Kaplan-Meier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患者中位年龄为64(30,86)岁,其中男38例,女35例。28例MM患者一线使用达雷妥尤单抗,13例因不良反应从其他方案换用达雷妥尤单抗,32例患者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随访过程中18例患者失访,可进行疗效评估的患者共55例。使用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方案治疗1个疗程后,ORR 72.7%,完全缓解率30.9%,其中3.6%(2/55)达到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27.3%(15/55)达到完全缓解(CR),10.9%(6/55)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30.9%(17/55)达到部分缓解(PR),9.1%(5/55)达到微小缓解(MR),12.7%(7/55)达到疾病稳定(SD),5.5%(3/55)达到疾病进展(PD)。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0(0.5,26.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6(3,103)个月。一线使用达雷妥尤单抗患者与RRMM患者PFS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76,P=0.055);肾功能正常与肾功能受损患者PF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P=0.004);采用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与采用达雷妥尤单抗+地塞米松方案患者PF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91,P=0.009);细胞遗传学分级非高危与高危患者PF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8,P=0.567);M蛋白类型IgA型、IgG型、IgD型、轻链型、双克隆型、未分泌型患者的PF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注反应及骨髓抑制,其中21例患者在第一次输注时出现输注不良反应,2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40例患者出现贫血,16例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
达雷妥尤单抗在MM患者中疗效较好,可作为初诊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也可改善RRMM患者的临床预后,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糖尿病和骨质疏松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且糖尿病可导致多种急/慢性并发症,但糖尿病性骨骼改变常被忽略。女性绝经后患骨质疏松较为普遍,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更是具有多种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因此早期识别这些因素并开展针对性干预十分必要。
探讨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于2021年7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获取与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从建库至2021年7月。由2名研究员独自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4软件及Stata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Meta分析。
最终纳入21篇研究,提取出11个影响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MD(95%CI)=6.56(5.24,7.88)〕、绝经年限〔MD(95%CI)=5.93(4.23,7.62)〕、糖尿病病程〔MD(95%CI)=1.94(0.89,2.98)〕、体质指数〔MD(95%CI)=-1.99(-2.63,-1.36)〕、血清钙〔MD(95%CI)=0.03(0.01,0.06)〕、空腹血糖〔MD(95%CI)=0.49(0.09,0.90)〕、糖化血红蛋白〔MD(95%CI)=0.37(0.02,0.71)〕、空腹胰岛素〔MD(95%CI)=3.65(1.24,6.06)〕是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P<0.05);血肌酐〔MD(95%CI)=4.02(0.00,8.04)〕、血清磷〔MD(95%CI)=0.00(-0.05,0.05)〕、碱性磷酸酶〔MD(95%CI)=1.26(-0.06,2.57)〕对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除血肌酐外,其他因素的结果均较稳定。
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BMI、血清钙、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而血肌酐、血清磷、碱性磷酸酶对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论证。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老年慢性疾病,其发病过程缓慢、隐匿,在学术界素有"沉默杀手"之称,而随着机体衰老,肌肉、骨骼和脂肪的生理变化在表型上较为明显。目前针对"肌-骨-脂"与骨质疏松症发病关系的研究较少。
初步探讨骨质疏松症与肌-骨-脂的关系。
2019-07-19至2021-01-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招募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08例,记录其一般资料〔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测T值、脂肪质量、肌肉质量和骨矿含量,ELISA法检测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保护素(OPG)等骨形成相关指标;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分组(49~58岁31例、59~68岁57例、≥69岁20例),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身高、体质量、BMI、T值、脂肪质量、肌肉质量、脂肪百分比和骨矿含量。根据T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T值≥-1.0,n=20)、骨量减少组(-2.5<T值<-1.0,n=38)、骨质疏松组(T值≤-2.5,n=50),比较不同组别间脂肪质量、肌肉质量、脂肪百分比、骨矿含量和骨形成相关指标。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49~58岁患者相比,59~68岁、≥69岁患者T值降低(P<0.01)。与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脂肪质量降低,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骨矿含量降低(P<0.05)。与骨量减少组相比,骨质疏松组肌肉质量、骨矿含量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OPG、BMP2降低,骨量减少组BMP2降低(P<0.05);与骨量减少组相比,骨质疏松组OPG和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降低(P<0.05)。
"肌-骨-脂"之间的动态平衡与骨质疏松症发病过程可能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下降,血清BMP2、OPG和Bcl2含量降低,这可能与凋亡蛋白不能很好地发挥抗凋亡作用和促骨形成作用,使得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活动减弱有关。
随着环境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AGA易反复发作对患者健康造成危害,临床工作中刺血疗法结合壮医药线点灸对AGA有确切的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基于Toll样受体(TLRs)/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信号通路探讨刺血疗法结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AGA的作用机制。
实验时间为2021年5月—2022年3月,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刺血组、药线组、秋水仙碱组、刺血结合药线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将尿酸钠悬浮液注入大鼠右踝关节腔内制备AGA模型,于造模24 h后秋水仙碱组予秋水仙碱悬浮液灌胃治疗,刺血疗法组予阿是穴点刺放血治疗,药线组予壮医药线围灸病灶处,刺血结合药线组先予阿是穴点刺放血再行围灸法。观察造模后6、12、24、72 h右踝关节肿胀程度;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右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中白介素(IL)-10、IL-8及环氧化酶2(COX-2)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右踝关节滑膜组织中MyD88和IKK-β蛋白表达。
模型组、刺血组、药线组、秋水仙碱组造模后6、12、24、48、72 h右踝关节外踝横截面直径均高于空白组,刺血结合药线组造模后6、12、24、48 h右踝关节外踝横截面直径高于空白组,刺血组、药线组、秋水仙碱组、刺血结合药线组造模后48、72 h右踝关节外踝横截面直径低于模型组(P<0.05)。刺血组、药线组、秋水仙碱组及刺血结合药线组右踝关节其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较模型组有所改善。模型组、刺血组、药线组、秋水仙碱组以及刺血结合药线组大鼠IL-8、COX-2水平高于空白组,IL-10水平低于空白组,秋水仙碱组、刺血结合药线组、刺血组、药线组IL-8、COX-2水平低于模型组,IL-10水平高于模型组,刺血组、药线组大鼠IL-8、COX-2水平高于秋水仙碱组,IL-10水平低于秋水仙碱组,刺血组、药线组大鼠IL-8、COX-2水平高于刺血结合药线组,IL-10水平低于刺血结合药线组(P<0.05)。模型组、药线组、刺血组、刺血结合药线组MyD88、IKK-β水平高于空白组,秋水仙碱组MyD8水平高于空白组,药线组、秋水仙碱组MyD88、IKK-β水平低于模型组,刺血组、刺血结合药线组MyD88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
刺血疗法结合壮医药线点灸能通过调节TLRs/MyD88信号通路来改善AGA关节炎性症状,起到治疗作用,刺血疗法结合壮医药线点灸可能是AGA的潜在替代疗法。
骨骼肌肉疾病是较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世界上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推拿自古以来在骨骼肌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针对推拿手法治疗骨骼肌肉疼痛的影响因素尚未开展系统研究。
探究推拿手法治疗骨骼肌肉疼痛的影响因素。
2021年10月采用目的抽样法,使用滚雪球抽样策略,以北京市推拿学系的医师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对其进行推拿手法治疗骨骼肌疼痛影响因素的访谈,根据研究目的与课题组讨论拟定访谈提纲,当访谈资料达到饱和时结束访谈。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并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进行三级编码,建立理论模型。
共对16例受访者进行有效访谈,将访谈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得到21个初始范畴;主轴式编码将21个初始范畴归纳为"医务人员""患者群体""就诊环境""地域差距"和"优势病种"5个主范畴;经选择式编码,将其归纳为"人"的内在因素("医务人员"和"患者群体")、"环境"的外在因素("就诊环境"和"地域差距")和"疾病"的致病因素("优势病种"),进一步抽象为推拿手法治疗骨骼肌肉疼痛影响因素树状模型。
影响推拿手法治疗骨骼肌肉疼痛的因素是由"人"的内在因素、"环境"的外在因素和"疾病"的致病因素3方面组成,人为因素中的"医务人员"作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诊断、治疗方案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来影响最终疗效;"患者群体"因是否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成为次要因素,"环境"的外在因素更加印证良好的医患交流是良性诊疗的基础;而从"疾病"致病因素可以看出,推拿在治疗骨骼肌肉疾病时具有更为突出的疗效。
运动为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但目前其相关证据内容广泛且分散,临床尚无规范、全面的运动指导方案。
检索、评价并总结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
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 To Date临床顾问、DynaMed,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网、国际指南网、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美国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英国皇家骨质疏松协会、美国骨质疏松症基金会、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师学院、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医脉通、澳大利亚乔安娜循证研究所网站,Cochrane Library、CINAHL、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运动干预的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AGREE Ⅱ)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采用证据总结评价工作表(CASE)对临床决策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专家共识的真实性评价工具(2016版)对专家共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2016版)对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
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指南7篇、临床决策2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5篇,从运动前评估、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时间、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5个方面提取了22条证据。
本文从运动前评估、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时间、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5个方面提取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医护人员可参考最佳证据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合理的运动指导方案,减少其跌倒和骨折发生率以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鲜有文章探讨久坐行为及运动水平对人群骨密度(BMD)的影响。外文文献中针对亚裔人群的相关研究目前较少,且研究对象主要为低龄儿童。鉴于国外人群在遗传、饮食习惯等多方面与我国人群存在较大差别,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
分析大学生久坐行为及运动水平对跟骨BMD的影响,为了解大学生的骨骼健康状况和预防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设计,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选取南方医科大学不同年级大学生781名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518名、男生263名,年龄为19~25岁。收集大学生一般资料和体格检查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脂肪体质量指数和去脂体质量指数)及生活方式信息(日坐姿时长,周运动时长,乳制品、碳酸饮料、茶水的摄入频率,钙剂补充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并测定跟骨BMD,然后对不同体格和生活方式的大学生的跟骨BMD进行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久坐行为、运动水平与跟骨BMD的关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久坐行为、运动水平对跟骨BMD的影响。
781名大学生中,BMD正常率为50.3%(393/781),BMD异常率为49.7%(388/781);其中女大学生BMD异常率(59.5%)高于男大学生BMD异常率(30.4%)(χ2=58.849,P<0.001)。女大学生不同日坐姿时长、周运动时长BMD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0、6.559,P<0.05)。在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女大学生跟骨BMD(T值)随着每日保持坐姿时间的减少而增大,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女大学生日坐姿时长与跟骨BMD呈负相关(β=-0.17,P趋势=0.011);女大学生的跟骨T值随着每周运动时长的增加而增大,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且女大学生周运动时长与跟骨BMD呈正相关(β=0.15,P趋势=0.004)。在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日坐姿时长>8 h,日坐姿时长<4 h为女大学生发生跟骨BMD异常的保护因素〔OR=0.17,95%CI(0.04,0.68),P<0.05〕;相对于周运动时长<90 min,周运动时长90~150 min为女大学生发生跟骨BMD异常的保护因素〔OR=0.66,95%CI(0.44,1.00),P<0.05〕。
女大学生跟骨BMD异常率高于男大学生,且久坐行为及运动水平与女大学生跟骨BMD相关,在男大学生中未发现相关性。女大学生日坐姿时长<4 h、周运动时长90~150 min可有效保护跟骨健康,且每日保持坐姿的时间越短越有利于预防BMD异常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OP)和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科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两种疾病,二者关系密切,常合并发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给中老年人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基于北京市社区中老年人群横断面调查研究,分析OP与LDH的共病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有效防治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选取北京市朝阳区和丰台区10个社区的1 540例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有完整的信息记录和骨量筛查数据,现场采集居民的一般资料、骨折史、跌倒史、遗传病史、骨密度、EuroQol健康指数等数据,筛选符合OP诊断的患者,以其是否并发LDH分为并发LDH组与未并发LDH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OP并发LDH的影响因素。
共纳入521例OP患者,其中是否并发LDH信息记录缺失1例;并发LDH组80例,未并发LDH组4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将年龄、体质指数(BMI)作为校正因素,跌倒史〔OR=1.96,95%CI(1.02,3.78),P=0.044〕、骨折史〔OR=1.80,95%CI(1.04,3.12),P=0.035〕以及疼痛/不舒适〔OR=2.43,95%CI(1.41,4.18),P=0.001〕可能是OP并发LDH的影响因素。
OP和LDH共病情况普遍存在,跌倒、骨折以及疼痛/不舒适可能是OP并发LDH的影响因素。
软骨发育不全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障碍的一类罕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骼发育不良及不成比例的身材矮小,可导致呼吸异常、听力受损、脊柱受累、四肢关节畸形等多种问题,从而使患者一生中面临各种治疗、康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软骨发育不全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路径并未完全统一,为了促进该病临床治疗方案的标准化,国际专家小组提出了《关于软骨发育不全患者的诊断、多学科管理和终身护理的国际共识声明》。本文就该共识针对患者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及可能涉及的临床问题的多学科管理进行了要点解读,以促进该病的规范化治疗、临床结局优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共患多种疾病,涉及内分泌、循环、呼吸、泌尿、免疫、骨骼肌肉、神经等多系统疾病,共病发生率较高,且这些共病可能会加重骨质疏松症,从而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使疾病管理更加复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共病的研究较为缺乏,现有的研究策略在共因、共防、共治方面难以有效指导临床医生开展共病管理。鉴于此,建议引入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理念,加强骨质疏松症相关共病及其致病机制的认识,对于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需尽早筛查,一旦发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应积极进行防治以降低骨折风险,早筛、早诊、早治,实现骨质疏松症共病的共防、共治。
骨关节炎致残、致畸率高,可合并多种身心疾病,但早期症状不明显。当前社区骨关节炎的管理存在管治不协调、方法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构建并评价基于信息化的社区骨关节炎多学科管理模式,以促进对社区骨关节炎患者的管理,改善患者疾病预后。
首先构建社区骨关节炎患者的多学科管理模式,包含基于危险因素分层的患者分级管理流程、多学科管理团队及其诊治分工,然后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多学科管理流程,并完成信息软件开发。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上海市定海、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以及杨浦区中心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普通组和多学科组,各40例。普通组采用常规治疗模式,多学科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信息化的多学科管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关节炎生活质量测量量表(AIMS2)评分、健康素养管理量表(HeLMS)评分、体质指数(BMI)。
治疗前,多学科组和普通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AIMS2评分、HeLMS评分、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多学科组和普通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低于治疗前,AIMS2总分、HeLMS总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多学科组患者AIMS2总分、HeLMS总分高于普通组,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BMI均低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实施基于信息化的社区骨关节炎患者多学科管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关节疼痛和体质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健康素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
在西方人群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骨代谢存在相关性。与西方人群相比,我国人群在OSAHS的发生和发展及骨代谢方面具有自身的生理特点。此外,OSAHS与骨代谢的关系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在健康中国人群中,OSAHS与骨代谢的关系尚无定论。
聚焦于未合并有基础疾病的中国人群,探讨OSAHS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进而为改善骨代谢健康提供依据。
按照PRISMA指南开展本综述,检索PubMed、Embase、CINAHL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2月。根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基层版)》诊断为OSAHS的成人(年龄≥18岁)为OSAHS组,未诊断为OSAHS的成人为对照组;结局指标包含骨代谢指标中的1项或多项。3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独立文献筛选、资料提取,2位研究者采用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工具对横断面研究进行独立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共纳入10篇文献,总样本量为898例(OSAHS组653例)。9项为横断面研究,1项为类试验性研究。根据JBI质量评价工具,9项横断面研究在条目1~5上质量均较高,有4项未控制混杂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SAHS组腰椎骨密度较低〔SMD(95%CI)=-1.758(-2.300,-1.217)〕、股骨颈骨密度较低〔SMD(95%CI)=-1.260(-1.949,-0.571)〕、Ⅰ型胶原羟基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较高〔SMD(95%CI)=0.803(0.122,1.484)〕、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较高〔SMD(95%CI)=0.820(0.318,1.321)〕。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与腰椎骨密度呈负相关〔r(95%CI)=-0.36(-0.57,-0.12)〕、与β-CTX呈正相关〔r(95%CI)=0.39(0.29,0.47)〕、与P1NP呈正相关〔r(95%CI)=0.36(0.16,0.53)〕。
在未合并有基础疾病的中国人群中,OSAHS可能通过促进骨吸收而降低骨密度,进而促进骨质疏松或者骨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