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疾病最新文章合辑
糖尿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随着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的增加,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目前国内外未见较为全面的T2DM合并CKD患者的临床多重用药安全指南。本共识旨在针对T2DM合并CKD患者临床多重用药安全问题,为中国的临床药师与患者提供相关指导意见,并汇总用法用量、相关药学特点、特殊人群用药等信息,服务于临床医护人员规范化用药需求。
糖尿病肾病(DKD)是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公共卫生和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最近颁布的多项指南更新了有关DKD治疗与管理的建议,新型降糖药物为DKD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医药干预DKD历史悠久,相关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循证医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和增加,中医药干预DKD在缓解患者乏力、水肿、腰酸等症状,减少尿蛋白水平和保护肾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终末期肾脏病的发生风险,改善疾病长期预后等方面的疗效逐渐被认可和重视。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有关DKD的治疗进展和优势进行总结及分析。
特发性膜性肾病占我国肾小球疾病的24.9%,已跃居第二位且比例有逐年增高趋势。中医药治疗已广泛应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实践中,然而目前尚无中医治疗膜性肾病的循证实践指南。本指南按照国际指南制订方法与步骤,证据质量及推荐意见强度使用GRADE方法,通过访谈国医大师以及广东省名中医,确定指南范围、形成临床问题提纲;基于访谈结果和现有中西医肾病指南、权威教材以及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回顾的结果拟定临床问题、膜性肾病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以及中医证型的调查清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家调查;然后针对临床问题检索到的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并举行专家共识会议,最终形成关于中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10条推荐意见。本指南聚焦于中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实践,适用于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以及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
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是肾衰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和过早死亡的高危人群。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成立联合专家小组,根据ADA 2022年发布的糖尿病管理标准和KDIGO 2022年发布的《KDIGO临床实践指南: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糖尿病管理》中基于证据的CKD患者糖尿病管理建议进行整合,形成了2022版《ADA/KDIGO共识报告: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糖尿病管理》(简称共识)。该共识不仅重新强调了已发布指南更新的CKD筛查和诊断、血糖监测、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目标和药物管理内容,还特别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基础上的药物治疗综合管理的重要性。该共识声明了7项核心建议,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二甲双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和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提供了具体指导,为改善糖尿病合并CKD患者临床结局的管理提供了明确方向。本文对该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简洁、实用的指导,改善糖尿病合并CKD患者的预后。
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然而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二甲双胍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于2021年7—10月将4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二甲双胍组(M组)、二甲双胍+瑞舒伐他汀钙低剂量组(M+RL组)和二甲双胍+瑞舒伐他汀钙高剂量组(M+RH组),每组各10只。M组、M+RL组、M+RH组大鼠腹腔注射STZ,建立T2DM模型。各组药物灌胃:C组:10 mg·kg-1·d-1 0.9%氯化钠溶液;M组:二甲双胍(200 mg·kg-1·d-1);M+RL组:二甲双胍(200 mg·kg-1·d-1)混悬液+瑞舒伐他汀钙(0.42 mg·kg-1·d-1);M+RH组:二甲双胍(200 mg·kg-1·d-1)混悬液+瑞舒伐他汀钙(0.83 mg·kg-1·d-1)。干预6周后处死大鼠,并留取血液及肾脏组织标本。以苏木素-伊红(HE)染色、高碘酸-无色品红(PAS)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损伤程度;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A的表达情况;以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GLUT4蛋白的表达情况。
与C组相比,M组、M+RL组、M+RH组大鼠肾小球结构均出现明显损伤,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M组、M+RL组、M+RH组大鼠肾脏组织GLUT4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C组,M组、M+RL组大鼠肾脏组织GLUT4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C组,M+RL组、M+RH组大鼠肾脏组织GLUT4 mRNA、GLUT4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M组,M+RH组大鼠肾脏组织GLUT4 mRNA、GLUT4蛋白表达水平高于M+RL组(P<0.05)。
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二甲双胍可减轻T2DM大鼠肾小球及肾小管炎性细胞浸润,缓解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管空泡变性及肾间质纤维化进程,增加GLUT4 mRNA与GLUT4蛋白表达,且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效果优于低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提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二甲双胍可能通过调控GLUT4 mRNA与蛋白的表达,实现对T2DM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其肾脏保护作用可随瑞舒伐他汀钙剂量增加而增强。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病理上沉积的免疫球蛋白(Ig)G亚型以IgG4为主,亦可见IgG1、IgG2、IgG3的沉积,目前对于IMN中不同IgG亚型对肾脏病理损害作用的研究鲜见报道。
本研究旨在探讨IgG4合并其他不同IgG亚型沉积的IM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短期预后。
纳入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IMN的6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同时收集患者肾组织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与治疗方案。根据患者肾脏病理IgG亚型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IgG4沉积组(n=259)、IgG4合并IgG1沉积组(n=259)、IgG4合并IgG2沉积组(n=29)、IgG4合并IgG3沉积组(n=57)。以患者经皮肾脏穿刺活检术日期为起点,随访截至2018-11-06。绘制不同IgG亚型沉积患者预后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
IgG4合并IgG1沉积组患者24 h尿蛋白高于单纯IgG4沉积组(P<0.05);IgG4合并IgG3沉积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高于单纯IgG4沉积组(P<0.05)。IgG4合并IgG1沉积组患者C3、C4、λ阳性沉积率高于单纯IgG4沉积组(P<0.05);IgG4合并IgG2沉积组患者C3阳性沉积率高于单纯IgG4沉积组(P<0.05);IgG4合并IgG3沉积组患者与单纯IgG4沉积组C3、C4、C1q阳性沉积率、肾小管萎缩半定量积分、肾间质纤维化半定量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四组患者累积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4,P=0.408)。
IgG4合并其他不同IgG亚型沉积患者较单纯IgG4沉积患者肾脏临床及病理改变更重,其中IgG4合并IgG3沉积患者具有更突出的临床病理表型。随访6个月缓解率无明显差异,可能与不同IgG亚型固定补体能力的不同,引起炎症反应强度不同有关。
认知障碍(CI)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早识别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结论尚存争议,且国内尚无相关系统综述。
系统评价中国ESRD患者CI的影响因素。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ESRD患者CI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0月。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并根据各数据库特点进行调整。研究类型为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满足2002年肾脏病预后质量指南(K/DOQI)标准慢性肾脏疾病(CKD)5期的ESRD患者,或已经接受腹膜透析(PD)或者血液透析(HD)治疗的患者,且为中国人群。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44篇文献,包括42 172例患者。纳入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均为高质量研究,横断面研究质量均在中等及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OR=1.17,95%CI(1.13,1.22),P<0.001〕、透析龄长〔OR=1.02,95%CI(1.00,1.03),P=0.008〕、高血压〔OR=2.02,95%CI(1.06,3.86),P=0.032〕、脑卒中〔OR=1.93,95%CI(1.33,2.80),P=0.001〕、糖尿病〔OR=1.99,95%CI(1.62,2.44),P<0.001〕、Charlson合并症指数高〔OR=5.28,95%CI(1.48,18.82),P=0.010〕、抑郁〔OR=2.46,95%CI(1.61,3.77),P<0.001〕、高甲状旁腺激素(PTH)〔OR=1.02,95%CI(1.00,1.04),P=0.034〕、高C反应蛋白(CRP)〔OR=1.20,95%CI(1.01,1.42),P=0.040〕、高同型半胱氨酸(Hcy)〔OR=3.34,95%CI(2.06,5.42),P<0.001〕均是我国ESRD患者CI的危险因素。男性〔OR=0.55,95%CI(0.37,0.82),P=0.003〕、教育程度高〔OR=0.45,95%CI(0.37,0.55),P<0.001〕、高血红蛋白(Hb)〔OR=0.91,95%CI(0.86,0.95),P<0.001〕、高血清白蛋白(ALB)〔OR=0.77,95%CI(0.63,0.94),P=0.009〕、高血清肌酐(Cr)〔OR=0.997,95%CI(0.995,0.999),P=0.003〕均是我国ESRD患者CI的保护因素。
当前证据证明,年龄高、透析龄长、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高、抑郁、高PTH、高CRP、高Hcy是ESRD患者CI的危险因素,男性、教育程度高、高Hb、高ALB、高Cr是ESRD患者CI的保护因素。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糖尿病肾脏病(DK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世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然而DKD起病隐匿,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后进展迅速,当肾功能明显受损后,常规治疗难以延缓疾病进展。因此,探究能够延缓晚期DKD疾病进展的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王耀献教授针对DKD晚期浊毒与癥瘕为主的病机特点,提出泄浊消癥法治疗晚期DKD,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以"伏热"理论和"肾络癥瘕"理论为基础,探讨泄浊消癥法治疗晚期DKD的临床疗效。
采用基于真实世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2016—2020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就诊并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DK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泄浊消癥法作为暴露因素,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泄浊消癥法治疗。观察周期为24周,分别于0、4、12、24周时检测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 hUTP)、总胆固醇(TC),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记录中医症状积分;于0、12、24周时检测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记录试验期间记录不良事件,评价安全性。
本研究共59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23例。时间对两组受试者eGFR、Scr、BUN水平主效应显著(P<0.05)。组间与时间对两组受试者中医症状积分变化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内比较发现,相较于0周,对照组在24周时Scr水平、中医症状积分升高,在12周和24周时BUN水平升高(P<0.05);相较于0周,试验组在4周时eGFR水平升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24周时试验组eGFR水平高于对照组,Scr、BUN水平和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4%(5/23),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3/36),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P=0.14)。
在晚期DKD治疗中,泄浊消癥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相较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在延缓eGFR降低,减缓Scr、BUN水平升高,保护肾脏功能,降低热证积分,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IgA肾病(IgAN)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同时也是引起肾实质恶性高血压(MHT)的主要原因之一。既往研究认为伴MHT的IgAN临床病情和肾脏病变程度均比无MHT的IgAN严重,但尚不清楚IgAN患者发生MHT的中医证候特点。
分析原发性IgAN患者发生MHT的中西医相关因素,探索其中医证候特点。
纳入2013年12月至2021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518例原发性IgAN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PASS 15.0软件中的变量相关性检验进行样本量估算,最终纳入伴MHT的IgAN患者17例作为IgAN-MHT组,按照1∶5比例随机抽取同时期85例无MHT的IgAN患者作为IgAN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及中医证候的差异。采用Lasso回归对93个中医证候信息进行筛选降维,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伴MHT的IgAN的中医证候相关因素。
IgAN-MHT组首发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或恶心呕吐比例,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比例,入院时平均动脉压、最高收缩压、最高舒张压、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无机磷、血镁、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慢性肾脏病(CKD) 3~5期的比例、血瘀证比例,气虚证中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胫酸腿软、头目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的比例,阴虚证中视物模糊、飞蚊症症状的比例,血瘀证中爪甲青紫、舌色紫暗症状的比例,肾内动脉硬化比例高于IgAN组;而首发临床表现为尿检异常比例、高血压病史比例、临床诊断为慢性肾炎综合征的比例、血IgM、血IgG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低于IgAN组(P<0.05)。两组伴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T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N-MHT组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IgAN-MHT和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IgAN-MHT患者男性比例、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和气虚证呈正相关(P<0.05),无机磷、血钾和阴虚证呈负相关(P<0.05),IgAN-MHT患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血瘀证呈正相关(P=0.0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头痛〔OR=7.895,95%CI(1.643,37.935),P=0.010〕、视物模糊〔OR=5.499,95%CI(1.207,25.053),P=0.028〕、口干喜饮〔OR=10.079,95%CI(2.289,44.373),P=0.002〕、爪甲青紫〔OR=18.312,95%CI(2.179,153.884),P=0.007〕是伴MHT的原发性IgAN的影响因素。
(1)伴MHT的原发性IgAN患者肾功能更差,肾脏病理损伤更重。(2)伴MHT的原发性IgAN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3)伴MHT的原发性IgAN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与中医气虚证、阴虚证和血瘀证具有一定相关性。(4)中医证候中头痛、视物模糊、口干喜饮、爪甲青紫是伴MHT的原发性IgAN相关因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关注并改善患者的气虚、阴虚、血瘀相关症状,有可能减少IgAN患者伴MHT的发生。
益生菌辅助狼疮肾炎(LN)患者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但缺乏药物疗效之间的比较以及益生菌干预治疗对患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观察益生菌干预治疗LN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选择2019—2020年在湘南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诊断为Ⅳ型和Ⅴ型LN患者98例,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干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干预治疗组同时给予益生菌干预治疗,两组均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包括24 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清免疫球蛋白(Ig)E、IgG水平、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以及粪便肠道菌群变化、粪便中短链脂肪酸水平等。
共93例患者完成了24周的治疗,其中常规治疗组46例,干预治疗组4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及治疗前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Scr、补体C3和补体C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干预治疗组系统性红斑狼疮肾脏疾病活动指数(R-SLEDAI)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4、12、24周后,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BUN、Scr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24周后,干预治疗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和BUN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IgE、IgG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干预治疗组患者血清IgE、IgG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干预治疗组患者CRP、IL-6、TNF-α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LEfSe分析显示,LN患者治疗前粪便中幽门螺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肠球菌门等有害菌群明显增加,疣微菌门等有益菌群含量明显降低。常规治疗组治疗24周后粪便中幽门螺杆菌属、梭状芽孢杆菌、肠球菌门降低,疣微菌门等有益菌群明显增加,且干预治疗组治疗24周后疗效更加明显。常规治疗组治疗24周后和干预治疗组治疗后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干预治疗组治疗24周后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增加(P<0.05)。
益生菌干预治疗LN可以增加阿克曼菌丰度,提高粪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降低血清Ig水平,改善肾脏功能。
肿瘤治疗措施导致的肾损害日益多见,而该领域关于相应患者肾脏病理的研究较少。
分析抗肿瘤药物相关肾损害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特点。
选取2013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肾内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的≥18岁患者112例,肾损害出现时间位于发现肿瘤后或者与肿瘤同一时间出现,肾损害与恶性肿瘤或者肿瘤相关治疗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既往应用化疗、分子靶向药物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全身治疗的患者纳入抗肿瘤药物组(65例),其余患者纳入未用抗肿瘤药物组(4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和病理资料。分析抗肿瘤药物相关肾损害患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特点。
抗肿瘤药物组中59例实体瘤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30例(50.8%),6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AKI 4例(4/6)。未用抗肿瘤药物组35例实体瘤患者中发生AKI 11例(31.4%),12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发生AKI 6例(50.0%)。抗肿瘤药物组治疗前血肌酐低于治疗后(P<0.001)。抗肿瘤药物组性别、吸烟比例、血清白蛋白、尿蛋白阳性率与未用抗肿瘤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尿酸、D-二聚体、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尿蛋白定量、AK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肿瘤药物组实体瘤患者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比例高于未用抗肿瘤药物组(P=0.023),而膜性肾病的比例较未用抗肿瘤药物组低(P=0.004)。抗肿瘤药物组最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损伤34例(52.3%),未用抗肿瘤药物组最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膜性肾病18例(38.3%)、肾小管间质损伤18例(38.3%)。
抗肿瘤药物相关肾损害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存在多种类型,抗肿瘤药物可能会导致肾功能的损害,应用期间应警惕肾小管间质损伤。
既往研究表明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rHuEPO)治疗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性贫血的给药频率不影响治疗效果,每周单次给药与分次给药疗效无明显差异,临床中大部分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使用中等剂量rHuEPO,而对于中等剂量rHuEPO单次给药与分次给药的安全性研究较欠缺。
探讨中等剂量rHuEPO每周单次与分次给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安全性差异。
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非劣效性临床试验设计。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通州院区血透室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88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试验组为rHuEPO每周单次给药,分为6 000 U/次且1次/周(试验1组,n=29)、4 000 U/次且1次/周(试验2组,n=15)两个亚组,对照组为rHuEPO每周分次给药,分为2 000 U/次且3次/周(对照1组,n=30)、2 000 U/次且2次/周(对照2组,n=14)两个亚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安全性指标及疗效指标。
安全性指标: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与时间对试验1组与对照1组,试验2组与对照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透前血钾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间、时间对试验1组与对照1组,试验2组与对照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透前血钾主效应不显著(P>0.05);治疗前、治疗12周,试验1组与对照1组、试验2组与对照2组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各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栓塞、心脑血管事件及与rHuEPO相关的胃肠道反应。疗效指标:治疗12周试验1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参考范围:110~130 g/L)不劣于对照1组〔65.5%(19/29)和73.3%(22/30),χ2=0.425,P=0.514〕;治疗12周试验2组和对照2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12周,试验1组与对照1组、试验2组与对照2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网织红细胞百分比、网织红细胞绝对值、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等剂量(4 000~6 000 U)rHuEPO每周单次给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与分次给药在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
妊娠期肾结石是妊娠期患者非产科因素住院的常见病因,容易出现疼痛、恶心、呕吐、肾功能下降、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处理不当会导致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美国医学中心多学科联合发布《妊娠期肾结石诊治-单中心多学科指南》,以规范妊娠期肾结石的诊治。本指南共形成10个指南推荐意见,其中4个用于指导诊断和影像学检查,6个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值得关注的是,与国内指南相比,该指南提供了循证依据,证实了妊娠期使用低剂量CT平扫的安全性、有效性,并可以在患者病情变化且诊断不明确时优先使用,本文就以上内容对该指南展开深度解读。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是由于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某种酶先天性缺乏,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度分泌和皮质醇分泌不足常导致肾上腺增大。现有研究报道CAH合并肾上腺占位绝大部分是良性病变,极少数为恶性病变,但临床医师难以区别占位的性质,且目前国内外医师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缺少经验。本文报道了1例"社会性别男性"CAH合并肾上腺巨大占位的患者,并进行了相关文献复习,提供更多对于CAH合并肾上腺占位的诊治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在未经诊治或激素有效替代治疗的CAH合并肾上腺占位患者中,肾上腺常呈"瘤样"增生,大部分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肾上腺占位可明显缩小或消失。经过多年随访,本研究发现CAH合并肾上腺占位即使没有进行有效的药物干预,占位亦无较大变化,对患者身体也无明显影响。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以损伤肾脏微血管为主要特征,其早期诊断、积极防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血液炎性指标可能与DKD存在相关性。
探究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DKD的诊断价值。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区社区医疗部常规体检的老年T2DM患者32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DKD将327例T2DM患者分为非DKD组(n=112)和DKD组(n=215)。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老年T2DM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SII对社区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诊断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及其95%CI。
DKD组患者的T2DM病程长于非DKD组,高血压病史比例、空腹葡萄糖(FPG)、低密度脂蛋白(LDL)、尿素氮(BUN)、血肌酐(Scr)、UACR、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NLR、PLR、SII水平高于非DKD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老年T2DM患者UACR与T2DM病程、FPG、三酰甘油(TG)、LDL、中性粒细胞、血小板、NLR、PLR、SII呈正相关(r=0.716、0.114、0.113、0.144、0.533、0.226、0.538、0.430、0.49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病程〔OR=1.300,95%CI(1.173,1.441),P<0.001〕、LDL〔OR=2.565,95%CI(1.320,4.985),P=0.005〕、Scr〔OR=1.093,95%CI(1.046,1.143),P<0.001〕、NLR〔OR=2.565,95%CI(1.320,4.985),P=0.005〕和SII〔OR=1.011,95%CI(1.007,1.015),P<0.001〕均是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影响因素。NLR诊断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AUC为0.755〔95%CI(0.696,0.814)〕,最佳截断值为2.49,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1%、70.5%;PLR诊断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AUC为0.689〔95%CI(0.624,0.754)〕,最佳截断值为112.8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43.8%;SII诊断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AUC为0.836〔95%CI(0.791,0.881)〕,最佳截断值为492.0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5%、73.2%。
T2DM病程、LDL、Scr、NLR、SII可能是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的影响因素;SII对社区老年T2DM患者并发DKD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是反映慢性肾脏病严重程度的量化指标之一。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可增加慢性肾脏病风险,但对eGFR直接影响报道较少。
探讨社区人群中空腹血糖(FPG)受损患者血糖水平对eGFR的影响。
选择2020年1—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人群,收集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包括既往史、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血压、尿酸、血脂、FPG、尿常规、血肌酐),经相应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28 601例受试者。根据FPG水平将受试者分为FPG升高组(5.6 mmol/L≤FPG<7.0 mmol/L)、FPG正常组(3.9 mmol/L≤FPG<5.6 mmol/L),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为明确FPG对eGFR影响,采用个案匹配控制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多因素(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尿酸、总胆固醇、体质指数)匹配,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匹配后两组一般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FPG与eGFR在FPG升高组、FPG正常组及匹配后FPG升高组、FPG正常组间的相关性。
共获得FPG正常组患者25 539例、FPG升高组患者3 062例。两组年龄、平均动脉压、尿酸、胆固醇、体质指数、eG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匹配后,两组年龄、平均动脉压、尿酸、胆固醇、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PG升高组eGFR较FPG正常组更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全人群中FPG对eGFR呈负相关(rs=-0.047,P<0.05),匹配人群中FPG对eGFR影响呈正相关(rs=0.065,P<0.05),且匹配人群FPG升高亚组中相关系数进一步增加(rs=0.127,P<0.05)。
FPG受损会引起eGFR升高,这为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出现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提供可能的临床推断。
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是近年兴起的糖尿病血糖管理的新指标。研究证实TIR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存在密切联系。目前对TIR与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尿方面,常忽视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其中的作用,且对TIR评价血糖控制的切点划分的研究较少。
探讨TIR与2型糖尿病(T2DM)发生DKD的关系,为临床及时发现、诊治T2DM患者出现DKD提供理论依据。
纳入2021年7—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14例T2DM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用药情况。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eGFR结果,将患者分为DKD组〔UACR≥30 mg/g和/或eGFR<60 ml·min-1(1.73 m2)-1,n=58〕和单纯T2DM组〔UACR<30 mg/g和eGFR≥60 ml·min-1(1.73 m2)-1,n=156〕;采用TIR值40%、70%、85%作为切点将患者分为TIR1组(TIR>85%,n=90)、TIR2组(70%<TIR≤85%,n=51)、TIR3组(40%<TIR≤70%,n=57)、TIR4组(TIR≤40%,n=1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IR与T2DM患者发生DKD的关系。
随着TIR水平下降,T2DM患者DKD发生率呈升高趋势(P趋势<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多种因素后,TIR是T2DM患者发生DKD的影响因素〔OR=0.976,95%CI(0.953,0.999),P=0.047〕;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TIR3组、TIR4组相较于TIR1组是T2DM患者发生DKD的影响因素〔OR=5.287,95%CI(1.897,14.737),P=0.001;OR=4.712,95%CI(1.143,19.424),P=0.032〕,随着TIR水平的降低,T2DM患者DKD发生风险呈增高趋势(P趋势=0.010)。
TIR是T2DM患者发生DKD的影响因素;随着TIR下降,T2DM患者DKD发生率明显增加。
急性肾损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形势严峻,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系统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CQ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关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危险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和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21篇文献,总病例数为3 8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2,95%CI(1.21,1.68),P<0.001〕,有饮酒史〔OR=1.51,95%CI(1.14,2.01),P=0.004〕,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MD=5.69,95%CI(2.95,8.44),P<0.001〕、Ranson评分〔MD=2.58,95%CI(2.27,2.88),P<0.001〕、CT严重指数(CTSI)评分〔MD=1.48,95%CI(0.17,2.80),P=0.030〕高,白细胞计数〔MD=0.96,95%CI(0.47,1.44),P<0.001〕、白介素33(IL-33)〔MD=28.36,95%CI(19.05,37.67),P<0.001〕、C反应蛋白(CRP)〔MD=17.38,95%CI(12.39,22.38),P<0.001〕、血肌酐(Scr)〔MD=49.50,95%CI(24.80,74.19),P<0.001〕、降钙素原(PCT)〔MD=6.74,95%CI(3.36,10.12),P<0.001〕、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MD=18.31,95%CI(11.82,24.80),P<0.001〕、乳酸〔MD=0.87,95%CI(0.27,1.46),P=0.004〕水平升高,合并低氧血症〔OR=9.42,95%CI(4.81,18.44),P<0.001〕、高血压〔OR=1.35,95%CI(1.06,1.72),P=0.010〕、糖尿病〔OR=1.56,95%CI(1.20,2.04),P<0.001〕、冠心病〔OR=3.20,95%CI(1.41,7.24),P=0.005〕,采用机械通气〔OR=5.00,95%CI(2.76,9.07),P<0.001〕,合并休克〔OR=11.60,95%CI(3.37,39.91),P<0.001〕、感染〔OR=5.78,95%CI(3.10,10.79),P<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OR=7.28,95%CI(3.56,14.88),P<0.001〕、腹腔出血〔OR=5.51,95%CI(1.38,22.09),P=0.02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OR=9.61,95%CI(4.14,22.27),P<0.001〕、腹腔间室综合征(ACS)〔OR=5.79,95%CI(3.75,8.93),P<0.001〕,ICU入住时间长〔MD=8.77,95%CI(2.76,14.79),P=0.004〕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男性、有饮酒史,APACHE Ⅱ评分、Ranson评分、CTSI评分高,白细胞计数、IL-33、CRP、Scr、PCT、NGAL等炎性指标增高及乳酸水平升高,合并低氧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采用机械通气,合并休克、感染、MODS、腹腔出血、ARDS、ACS,ICU入住时间长可能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干预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高危患者,降低SAP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腹膜透析(PD)患者体力活动普遍不足、身体功能较差。身体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是PD患者关心的健康问题,如何在PD患者中开展体力活动与运动干预并使身体功能保持良好状态一直缺少共识。2022年2月,国际腹膜透析协会(ISPD)联合全球肾脏运动网(GREX)发布了全球首部PD患者的体力活动与运动指南。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国内外相关推荐意见,从临床角度对该指南中有关体力活动的时机与PD液留腹、核心力量训练、常见症状与不良事件、个性化运动等临床工作者及患者所关心的内容进行重点解读,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分级诊疗制度是优化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步骤,但落地实施时遇到阻碍,因存在转诊标准不一、空间不连贯和时间滞后等问题,医联体模式推进存在难度。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联合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了一套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川沙医联体慢性肾脏病(CKD)专病精准分级诊疗管理方案。以CKD病种为例,基于指南梳理CKD患者的疾病管理规律,建立医疗信息联通共享、转诊规则标准的CKD专病分级诊疗知识库,设计区域CKD专病分级诊疗系统,构建了基于医院-社区联动管理的专病分级诊疗一体化管理模型。且实证应用评价显示,基于CKD知识库的专病分级诊疗模式,可以精准定位易发和高危人群,及时筛查评估CKD早期患者,提升CKD患者的健康管理和诊疗效率。
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肾脏疾病的主要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加速疾病进展并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纠正贫血和监测改善肾性贫血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意义重大。
比较罗沙司他与红细胞生成刺激剂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计算机检索PubMed、FMRS、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ClinicalTrials.gov,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01-19。筛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3个月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试验组口服罗沙司他,对照组注射红细胞生成刺激剂。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5篇文献,包括6项随机对照研究、90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549例,对照组3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罗沙司他在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铁〔MD=2.49,95%CI(0.82,4.16),P=0.004〕、转铁蛋白〔MD=0.31,95%CI(0.17,0.44),P<0.000 01〕、总铁结合力〔MD=7.51,95%CI(5.01,10.01),P<0.000 01〕水平方面均优于红细胞生成刺激剂。两组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0,95%CI(0.99,1.22),P=0.07〕。
罗沙司他在升高血清铁、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方面较红细胞生成刺激剂效果更好;短期内使用罗沙司他未增加血液透析患者不良事件风险。
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PSMCI)是卒中后患者常见并发症,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同时也给其家庭带来了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压力。
观察艾灸督脉对肾精亏虚型PSMCI患者认知功能及中医症状的临床疗效。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PSMC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及常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艾灸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艾灸督脉治疗,1次/d,5次/周,持续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量表(SDSVD)中肾精亏虚型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并评定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艾灸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MoCA、SDSVD、SS-QOL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艾灸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艾灸督脉可以改善PSMC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中医症状,临床疗效佳,且安全性较好。
甲状旁腺激素1型受体(PTH1R)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在体内广泛表达,参与体内胚胎发育、钙磷稳态、机体代谢、肿瘤发生等多种过程。PTH1R在肾脏中高度表达,PTH1R的活化可涉及多种复杂机制,参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肾小球肾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等关系密切。本文就PTH1R功能及其在肾脏疾病中发挥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深入探讨PTH1R与肾脏疾病的关系和相关机制,以期为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较非糖尿病肾病(NDKD)患者更容易发生贫血,贫血不但加速DKD的进程,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DKD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对降低贫血发生率及延缓DKD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DKD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住院的DKD患者25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糖尿病病程(DD)、是否吸烟〕、实验室检查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球蛋白(GLB)、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血尿酸(SUA)、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 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空腹血糖(FPG)、钙(Ca)、磷(P)、镁(Mg)、锌(Zn)、血清铁(SI)、非铁结合力(UIBC)、总铁结合力(TIBC)、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TRF)、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肌酐(UALB/CRE)、24 h微量白蛋白(24 h-mALB)、24 h微量总蛋白(24 h-MTP)〕,计算体质指数(BMI)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Hb将患者分为非贫血组(116例,男性Hb>130 g/L、女性Hb>120 g/L)和贫血组(138例,男性Hb≤130 g/L、女性Hb≤120 g/L)。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DKD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
贫血组患者收缩压(SBP)高于非贫血组,DD长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患者RBC、Hb、TP、ALB、GLB、CHE、eGFR、Ca、Zn、SI、UIBC、TIBC、SF、TRF水平低于非贫血组,BUN、Scr、Cys C、RBP、FPG、P、Mg、CRP、ESR、HbA1c、UALB/CRE、24 h-mALB、24 h-MTP水平高于非贫血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b与TP、ALB、CHE、eGFR、FPG、Zn、SI、UIBC、TIBC、ESR呈正相关(P<0.05),与SBP、DD、BUN、Scr、Cys C、P、CRP、HbA1c、UALB/CRE、24 h-mALB、24 h-MTP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β=-0.060)、ALB(β=0.755)、CHE(β=1.512)、Zn(β=1.173)、HbA1c(β=-5.766)、eGFR(β=0.341)是DKD患者Hb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DKD患者发生贫血受DD、ALB、CHE、Zn、HbA1c、eGFR的影响,临床上应积极纠正上述影响因素以降低DKD患者贫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急性肾损伤(AKI)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与患者不良的短期和长期预后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探索特异性的AKI筛查工具,以便早期识别AKI的高危人群。
构建并验证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并编制简易风险评分量表。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病历资料完整的760例脑卒中患者为建模组,根据是否发生AKI将其分为AKI亚组和非AKI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构建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预测效果。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0—12月在本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10例作为模型外部验证组,其中AKI者53例、非AKI者257例。将预测模型在验证组人群进行验证,并编制脑卒中后发生AKI简易风险评分量表。
建模组760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生AKI 140例,AKI发生率为18.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高血压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袢利尿剂用药史、机械取栓史、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sCysC)是脑卒中后发生AK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构建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y=1/(1+e-a),其中a=-4.047+1.222×男性+1.386×高血压史+1.716×NIHSS评分+1.098×袢利尿剂用药史+0.830×机械取栓史+1.739×β2-MG+1.202×尿素氮+2.160×sCysC。Hosmer-Lemeshow检验预测模型拟合效果,χ2=6.523,P=0.367。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在建模组中预测脑卒中患者发生AK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6〔95%CI(0.891,0.940)〕,最佳截断值为12.8%,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832,约登指数为0.689。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在验证组中预测脑卒中患者发生AKI的AUC为0.906〔95%CI(0.853,0.960)〕。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的变量的系数四舍五入到最近整数,赋分后编制量表,最终建立了总分值为11分、截断值为4分、AUC为0.900〔95%CI(0.843,0.957),P<0.001〕的脑卒中后发生AKI简易风险评分量表,实际应用的正确率为88.39%。
本研究构建的脑卒中后发生AKI风险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脑卒中后AKI发生风险,灵敏度、特异度较高,且据此编制的脑卒中后发生AKI简易风险评分量表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客观、量化高危患者的评估工具,为医护人员早期及时对不同AKI发生风险的脑卒中患者采取预防性治疗提供借鉴。
挤压综合征广泛存在于自然灾害、创伤及交通事故中,主要表现为低血容量休克、急性肾损伤、高钾血症、酸中毒等,其中急性肾损伤是挤压综合征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包括早期补液、对症治疗及肾脏替代疗法等,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国内外针对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尚无标准方案,因此明确发病机制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可能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挤压综合征相关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目前关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与泌尿系结石间相关性研究几乎仅见于个案报告,且大多数报道与肾钙沉着症相关,检索既往文献,PA合并无症状肾结石/肾钙沉着症的患病率、临床特点及致病危险因素研究目前罕有报道。
探讨四川地区PA患者合并无症状肾结石/肾钙质沉着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147例P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低钾血症病程、病史中最低血钾值、糖代谢异常、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收缩压(SBP)、入院时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腰围;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尿酸(UA)、总蛋白(TP)、白蛋白(Alb)、空腹血糖(FBG)、血钾(K)、血钠(Na)、血钙(Ca)、血镁(Mg)、血磷(P)、血二氧化碳(CO2)、血pH值、血碳酸氢盐(HCO3)、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立位醛固酮(PAC)、立位肾素(DRC)、立位PAC/DRC比值(ARR)、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24 h尿电解质(K、Na、Ca、Mg、P)、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尿pH值。147例PA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无症状肾结石/肾钙沉着症分为PA合并无症状肾结石/肾钙沉着症组34例和单纯PA组113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A合并无症状肾结石/肾钙沉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与单纯PA组相比,PA合并无症状肾结石/肾钙沉着症组男性比例、吸烟史、饮酒史、血pH、血HCO3、血PTH水平高,高血压病程长,eGFR水平低(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PTH水平〔OR=1.009,95%CI(1.001,1.017),P=0.034〕是PA合并无症状肾结石/肾钙沉着症的影响因素。
合并无症状肾结石/肾钙沉着症的PA患者有以下临床特征:男性居多、高血压病程更长、更高的吸烟及饮酒比例、更高的血pH、HCO3和PTH水平,其中血PTH水平升高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能是PA患者发生无症状肾结石/肾钙沉着症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
清热消癥方对糖尿病肾病(DKD)肾损伤有保护作用,然而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探讨清热消癥方在单侧肾切除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KD大鼠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2019年7—11月,将3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C组,n=10)和模型组(n=20)。NC组大鼠于右肾体表解剖位置做1 cm的横行切口并缝合;模型组大鼠予右侧肾切除。1周后,大鼠伤口愈合后,NC组大鼠给予等量柠檬酸缓冲液腹腔注射;模型组大鼠予单次腹腔注射STZ(55 mg/kg)的方法构建DKD模型。成模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DKD亚组(n=10)和清热消癥方亚组(QRXZF亚组,n=10)。NC组和DKD亚组大鼠灌服等量(1 ml/100 g)0.9%氯化钠溶液,1次/d。QRXZF亚组大鼠以7.92 g·kg-1·d-1的剂量予中药灌胃。干预期间每周对大鼠称重。干预16周后留取大鼠24 h尿、血清、肾组织标本,并称取肾脏重量,计算肾重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Upro)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和血清白蛋白(ALB)。将肾脏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糖原(PAS)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Caspase-3和p16表达情况。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肾小管细胞凋亡率。
DKD亚组、QRXZF亚组体质量均低于NC组、肾重指数均高于NC组(P<0.01);QRXZF亚组体质量高于DKD亚组、肾重指数低于DKD亚组(P<0.01)。DKD亚组24 hUpro、Scr、BUN水平均高于NC组,ALB水平低于NC组(P<0.01);QRXZF亚组24 hUpro、BUN水平均高于NC组,ALB水平低于NC组(P<0.01);QRXZF亚组24 hUpro、Scr、BUN水平均低于DKD亚组,ALB水平高于DKD亚组(P<0.01)。与NC组相比,DKD亚组和QRXZF亚组大鼠肾脏均出现明显病理损伤,肾小球肥大和间质小管纤维化,但QRXZF亚组病变程度较DKD亚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结果表明,DKD亚组、QRXZF亚组肾组织p16、Caspase-3表达水平均高于NC组,QRXZF亚组肾组织p16、Caspase-3表达水平均低于DKD亚组(P<0.01)。DKD亚组、QRXZF亚组大鼠肾小管细胞凋亡率高于NC组,QRXZF亚组肾小管细胞凋亡率低于DKD亚组(P<0.01)。
清热消癥方可有效改善DKD大鼠的肾功能,抑制肾脏病理损伤和纤维化,抑制DKD大鼠肾组织中Caspase-3和p16的表达,降低肾小管细胞凋亡率。提示清热消癥方发挥肾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肾脏细胞衰老和凋亡有关。
目前国内外关于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数量有限,且尚未见关于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疾病早期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报道。
探讨HSPN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于2019年7—9月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37例HSP初治患儿作为试验组,另外同时选取12例健康志愿儿童作为对照组;并对HSPN患儿随访6个月,根据有无肾损伤进一步分为无肾损伤试验亚组13例和肾损伤试验亚组24例。收集HSP患儿与健康儿童的一般资料及粪便标本,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及分析,采用Alpha多样性(Shann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分析探讨样本内的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通过主坐标分析(PCoA)来探究不同组别间群落结构的差异,利用线性判别分析及影响因子(LEfSe)分析找到组间差异显著的物种。
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三组研究对象Shannon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A显示,三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均有差异(P<0.05);Adonis分析结果显示,无肾损伤试验亚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群落结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72,P=0.006);肾损伤试验亚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群落结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17,P=0.006);无肾损伤试验亚组与肾损伤试验亚组肠道菌群群落结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0,P=0.045)。LEfSe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Agathobacter和罗斯伯里氏菌属(Roseburia)丰度显著降低(P<0.05),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丰度显著增加(P<0.05);与无肾损伤试验亚组相比,肾损伤试验亚组纺锤状细菌属(Christensenell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丰度显著降低(P<0.05),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罗斯氏菌属(Rothia)丰度显著增加(P<0.05)。
HSP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紊乱,HSPN患儿在疾病早期时的肠道菌群已经与HSP无肾损伤患儿出现差异,疾病早期时的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与HSPN的发生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