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4): 1671-16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21
    摘要4009)   HTML275)    PDF for PC (4154KB)(3561)    收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关于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
    马丽媛, 王增武, 樊静, 胡盛寿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0): 3715-37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02
    摘要2757)   HTML167)    PDF for PC (2090KB)(1796)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中国已有2.45亿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在不断增加,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政府主导下的高血压防控工作刻不容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23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管理及预防全球策略更新要点解读
    梁振宇, 王凤燕, 陈子正, 陈荣昌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1): 1287-129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52
    摘要2418)   HTML97)    PDF for PC (1244KB)(1377)    收藏
    2023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维持了2022年的基本框架,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定义、评估、初始治疗和随访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较大修订,主要包括:(1)第1章定义和概述部分被重写,提出慢阻肺新定义,纳入慢阻肺新的背景信息、治疗策略和分类,新增慢性支气管炎的内容;(2)第2章诊断和评估部分增加慢阻肺筛查和病例发现的相关内容,将ABCD评估工具修订为ABE评估工具(即慢阻肺急性加重高风险人群不再根据症状水平进一步分组),更新影像学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信息;(3)第3章预防和维持治疗部分更新了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建议,新增了降低慢阻肺死亡率的干预措施的信息,更新吸入制剂递送相关问题,新增吸入药物依从性的内容,更新了远程康复相关证据,扩充了慢阻肺介入和手术治疗的内容;(4)第4章慢阻肺稳定期管理部分新增吸入装置选择的内容,更新了初始药物治疗和随访期药物治疗的信息;(5)第5章慢阻肺急性加重管理部分提出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新定义和一套新参数以评估慢阻肺急性加重严重程度,扩展了慢阻肺急性加重鉴别诊断的内容;(6)第6、7章根据最新证据更新了关于慢阻肺与合并症、慢阻肺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内容。以上更新对慢阻肺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社区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调查及其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黄馨懿, 章轶立, 孙凯, 刘宁, 齐保玉, 高景华, 谢雁鸣, 魏戌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6): 4515-45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45
    摘要2375)   HTML29)    PDF for PC (2309KB)(264)    收藏
    背景

    维生素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与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骨折、跌倒和肌无力等相关。此外,其与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关联性也逐渐被关注。

    目的

    探讨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及其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该人群的全生命周期生活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和丰台区开展的BEYOND研究数据库,纳入≥60岁的1 066例老年人进行分析。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人口和社会经济学特征、骨代谢生化指标、骨密度、左右手握力、坐立试验、随访2年的跌倒史和骨折史。依据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充足组,并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对受试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1 066例受试者中,维生素D缺乏组729例(68.39%),维生素D不足组291例(27.30%),维生素D充足组46例(4.32%)。三组受试者血清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钙素(OST)、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TX)、左髋整体T值、右髋整体T值、左手握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疼痛不适维度和EQ-5D效用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维生素D充足组EQ-5D效用值均高于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不足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OH)D水平是老年人EQ-5D效用值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维生素D缺乏率和不足率分别为68.39%和27.30%,维生素D水平与老年人骨密度、握力与EQ-5D总效用值相关。尽早筛查老年人群维生素D水平并及时补充足够摄入量对维持并提高该人群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社区应用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治疗精神分裂症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9): 3587-36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37
    摘要1909)   HTML41)    PDF for PC (3845KB)(580)    PDF (英文版)   收藏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和高致残性的精神病性障碍,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预防复发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关键,也是决定患者预后和社会功能改善程度的核心因素。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简称长效针剂)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被国内外指南/共识推荐为精神分裂症全病程治疗的方式之一。同时,社区作为精神分裂症康复的重要环境场所,近年来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目前,国内多个管理政策及文件强调在社区精神分裂症管理中应用长效针剂,但是社区医生对长效针剂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不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效针剂在社区的应用,成为患者全面康复的瓶颈之一。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的组织下,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由13位精神科及全科医学专家组成本共识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专家经验、我国社区的特征,解决社区长效针剂使用中面临的医学相关问题,以期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2022版《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更新解读
    常春, 孙永昌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5): 4355-43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54
    摘要1505)   HTML50)    PDF for PC (2144KB)(1077)    收藏

    哮喘是影响所有年龄段人群健康的全球问题,1995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专家组出版了《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GINA报告)。2022年世界防治哮喘日(5月3日),GINA专家组发布了2022版《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GINA 2022),其中纳入了有关哮喘的新科学证据。我国哮喘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且目前我国哮喘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本文主要对GINA 2022的更新要点进行解读,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哮喘的管理问题,并提出GINA 2022对国内哮喘诊治的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与BA.5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研究
    吴俣, 刘珏, 刘民, 梁万年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0): 3721-37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38
    摘要1445)   HTML71)    PDF for PC (1930KB)(484)    收藏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Omicron仍是全球优势株,约占全球基因序列的99%。全球多个地区正在经历第7波疫情,主要由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引起,目前对于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的流行病学特征尚不明确,给各国家和/或地区的疫情防控带来很大挑战。本文就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的发现与流行现状、潜伏期、传播力、临床症状、病死率、疫苗对其保护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科学防控Omicron变异株亚型BA.4和BA.5所致疫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CiteSpace的大学生社交焦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趋势分析
    李科科, 于文兵, 李硕奇, 焦乾鑫, 鞠明晓, 高丽丽, 王彩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3): 4217-42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90
    摘要1386)   HTML53)    PDF for PC (4873KB)(438)    收藏
    背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社交焦虑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

    目的

    探索大学生社交焦虑研究的热点、前沿与趋势,为未来参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研究的学者提供参考。

    方法

    2021-08-27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核心集为数据来源,检索2000—2021年有关大学生社交焦虑文献获得643篇英文文献、166篇中文文献,应用CiteSpace对纳入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2000—2021年关于大学生社交焦虑英文文献数量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社交焦虑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要集中在物质滥用,手机、网络成瘾,负面评价恐惧,种族差异,心理干预以及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方面。未来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物质滥用与手机成瘾的机制研究上。

    结论

    我国学者可参考可视化分析所示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国内外研究的差异,重点关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物质滥用及手机、网络成瘾的相关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1小时血糖升高的意义研究进展
    黄雨澄, 董爱梅, 黄有媛, 费秀文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5): 4468-44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11
    摘要1370)   HTML12)    PDF for PC (2057KB)(366)    收藏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 h血糖升高可能伴随胰岛素抵抗与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有关。本文综述了OGTT 1 h血糖升高的意义,相关研究显示10%~40%的糖耐量正常人群出现1 h血糖升高,在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中比例更高。因此,临床应关注OGTT 1 h血糖,并在中国人群中明确用于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诊断的可能切点,将有助于早期诊断与干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新病症:持续性生殖器官兴奋紊乱/生殖器官-骨盆感觉障碍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及专家共识解读
    张允旭, 王婷婷, 魏俊伶, 邢燕云, 苏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3): 2830-28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15
    摘要1324)   HTML10)    PDF for PC (1095KB)(395)    收藏

    持续性生殖器官兴奋紊乱(PGAD)和生殖器官-骨盆感觉障碍(GPD)二者合称为持续性生殖器官兴奋紊乱/生殖器官-骨盆感觉障碍综合征(PGAD/GPD),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以自发或继发出现持续性性兴奋状态和/或生殖器官及骨盆其他区域感觉异常为特征的特殊病症。此病主要累及女性,因其症状特殊性,常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大多数患者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甚至有自杀倾向。PGAD/GPD已引起国外医疗界的重视,并将其纳入国际疾病分类-11(ICD-11)。目前国内对这一新发现病症普遍认识不足。本文总结了PGAD/GPD的国外研究现状并结合国际妇女性健康研究学会(ISSWSH)最新专家共识对PGAD/GPD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了介绍,初步探讨了PGAD/GPD的未来研究方向及国内医学界应采取的应对思路,以期引起国内广大医学工作者对此病的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国外经典慢性病管理模式对我国慢性病管理的启示
    朱璇, 陈爱云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1): 21-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70
    摘要1309)   HTML40)    PDF for PC (1439KB)(558)    PDF (英文版)   收藏

    随着城镇化加快、生活方式变化及全球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带来的危害日益严重。慢性病的服务提供是卫生服务系统的难题之一,而慢性病管理模式为其创设了一个新的框架。本文主要介绍慢性病照护模式、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和创新型慢性病照护框架3种国外经典慢性病管理模式,从特点、应用效果、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其核心要素包括多方协同、连续性服务、患者自我管理、循证决策、信息技术支持等。以上经验为我国的慢性病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管理制度,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提高服务连续性,借力智慧医疗并强化患者赋能等,以期取得更好的慢性病管理效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儿童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薛婧如, 孙素真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7): 2125-21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32
    摘要1276)   HTML91)    PDF for PC (1752KB)(455)    收藏
    背景 近年儿童肺炎支原体脑炎(MPIE)发病趋势有所增加,临床表现异质性和诊断手段局限性使得临床医生认识不足。 目的 分析儿童MPIE的临床特征并探讨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降低MPIE神经后遗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1例MPIE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儿出院时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73例)和预后不良组(28例)。分析两组MPIE患儿的临床特征,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肺炎支原体(MP)、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及免疫学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治疗情况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MPIE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MPIE患儿预后良好率为72.3%(73/101),预后不良率为27.7%(28/101)。患儿多急性起病,学龄期儿童为主,全年散发,冬春季占比较高,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神经系统表现以言语障碍和运动障碍等局灶性损害较多见,部分出现癫痫发作,甚至发展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脑脊液肺炎支原体-聚合酶链式反应阳性率为26.7%(27/101)。脑电图主要表现为背景节律的慢化,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主要表现为受累部位的长T1、长T2信号,两者的异常率分别为68.3%(69/101)和44.6%(45/101)。结合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以及部分患儿的血或脑脊液可检测到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等免疫性脑炎和脱髓鞘相关抗体。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癫痫持续状态、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电图异常、颅脑MRI异常、糖皮质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OR=6.292,95%CI(1.188,33.327),P=0.035〕、癫痫持续状态〔OR=18.031,95%CI(1.231,264.082),P=0.031〕、脑电图异常〔OR=7.379,95%CI(1.077,50.548),P=0.042〕、颅脑MRI异常〔OR=5.757,95%CI(1.105,30.003),P=0.038〕和需糖皮质激素治疗〔OR=12.441,95%CI(1.082,143.114),P=0.043〕是儿童MPIE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癫痫持续状态、脑电图异常、颅脑MRI异常和需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是儿童MPIE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早期识别以降低儿童MPIE神经后遗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共识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9): 3591-359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12
    摘要1244)   HTML58)    PDF for PC (1140KB)(660)    PDF (英文版)   收藏

    为规范眩晕症的科学用药,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特成立专家小组,在纳入现有医学科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经反复讨论后形成《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共识》。本共识包括组胺类药物的药理基础以及甲磺酸倍他司汀在常见眩晕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中的用药推荐等级、剂量、疗程、复查方法、特殊人群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旨在帮助医生提升临床实践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2022年版《世界指南: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与管理》解读
    吴延, 王广玲, 聂作婷, 梁玮, 杜艳, 李青, 曾凯, 陈龙, 高诗瀛, 陶璐, 杨如美, 丁亚萍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0): 1159-11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42
    摘要1209)   HTML31)    PDF for PC (1442KB)(576)    收藏

    随着我国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跌倒和跌倒相关伤害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指南不断更新。来自39个国家、96位专家组成的世界跌倒预防指南小组于2022年制定了《世界指南: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与管理》。该指南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跌倒管理需求及照顾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对跌倒的看法,并考虑指南在各照护环境和资源有限地区的适用性,结合应用电子健康进行跌倒预防的前沿证据,针对社区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初筛、跌倒风险评估、跌倒风险分级管理提供新的实践指导建议。本文将深入解读该指南,提取该指南中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导建议进行分析,为我国的医护工作者和社区卫生工作者预防和管理老年人跌倒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老年人口腔衰弱的研究进展
    潘琦, 戴付敏, 潘卫宇, 刘佳敏, 陈若娟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6): 4582-45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68
    摘要1204)   HTML60)    PDF for PC (2427KB)(519)    收藏

    口腔衰弱作为一个新概念在衰弱领域被提出,指伴随认知及身体功能衰退的口腔功能低下,与衰弱、肌少症、残疾及死亡等诸多老年人不良事件有关。本文回顾分析了口腔衰弱的定义、临床特征及诊断标准,对口腔衰弱的研究现状、评估工具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老年人口腔衰弱未来的研究方向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开发适合我国老年人口腔衰弱的评估工具、开展口腔衰弱的调查性研究、丰富研究设计内容和方法以及加强干预研究四方面开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改良八段锦"前三式"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探究
    屠金康, 李方方, 付腾飞, 吴晓琼, 陈静, 陆伟伟, 沈归紫薇, 陈君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0): 3783-37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62
    摘要1198)   HTML18)    PDF for PC (1989KB)(281)    收藏
    背景

    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患病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并且发病率不断上升。传统功法八段锦对患者颈肩周围肌群、脊柱和心理状态有明显的保健康复作用,但不易坚持锻炼。

    目的

    观察改良八段锦"前三式"对CSR患者临床症状、焦虑、疼痛及生活质量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3—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就诊的CSR患者72例,采用随机分组软件将其分为常规康复组(36例)和改良八段锦组(36例)。常规康复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红外线、牵引、深层肌肉放松刺激(DMS)、改良旋转位颈椎关节松动术,治疗3次/周,连续治疗4周。改良八段锦组在常规康复组基础上再接受改良八段锦"前三式"锻炼,3次/周,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分别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焦虑自评量表(SAS)、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中文版简明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的整体症状、焦虑程度、疼痛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研究过程中,常规康复组脱落4例,剔除异常数据2例;改良八段锦组脱落3例,剔除异常数据3例,最终常规康复组和改良八段锦组各纳入30例。治疗后4、8、12周,改良八段锦组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SAS评分、颈部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改良八段锦组治疗后4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SF-36评分高于治疗前,SAS评分、VAS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SF-36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SAS评分、VAS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SF-36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SAS评分、VAS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P<0.05)。

    结论

    改良八段锦"前三式"改善CSR患者的临床症状、焦虑程度、疼痛及生活质量的疗效确切,且省时、便捷,值得在CSR患者临床及家庭常规康复训练中推广运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施罗斯疗法联合正骨推拿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康复中的疗效研究
    卢跃伦, 骆国钢, 谢海风, 戴子一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2): 4059-40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86
    摘要1197)   HTML14)    PDF for PC (2620KB)(284)    收藏
    背景

    临床上,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越来越普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但是,目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少,疗效一般,缺少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

    目的

    探讨施罗斯疗法联合正骨推拿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施行正骨推拿,1次/周,治疗6个月;治疗组在正骨推拿的基础上联合施罗斯疗法,90 min/次,3次/周,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脊柱旋转角度(ATR)和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obb角均小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ATR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TR均小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对照组显效率为30.0%(6/20),有效率为95.0%(19/20);治疗组显效率为85.0%(17/20),有效率为95.0%(19/20)。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01)。

    结论

    与单纯实施正骨推拿相比,施罗斯疗法联合正骨推拿能更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Cobb角和ATR,推荐在临床上联合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新定义及临床诊疗建议——基于2022年《柳叶刀》文件解读
    巫建康, 陈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2): 127-1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57
    摘要1145)   HTML53)    PDF for PC (1018KB)(593)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异质性疾病。近年来,尽管国内外慢阻肺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管理日趋完善,但仍有许多难点亟待解决。2022年9月,《柳叶刀》杂志发布《消除慢阻肺之路》,该文件针对慢阻肺的认识、诊断、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提出了新理念并提供临床诊疗指导。本文重点对该文件中慢阻肺的分类、诊断标准及诊断建议、慢阻肺的急性加重和迈向消除慢阻肺5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解读,以期为我国临床工作者开展慢阻肺相关研究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双向效应争论中的共识与分歧
    任金霞, 骆雷鸣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0): 3747-37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99
    摘要1121)   HTML17)    PDF for PC (2074KB)(431)    收藏

    当今世界饮用酒精饮料的人群日益增加。饮酒可诱发多种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但其对心血管系统是否存在积极影响尚有争议。传统观念认为,少到中等量饮酒(女性每日摄取纯酒精≤ 1个标准量,男性每日摄取纯酒精≤ 2个标准量,1个标准量=12~15 g纯酒精)可能有益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而过量饮酒(每日摄取纯酒精> 2个标准量)则会导致心血管系统损害,即"J"型曲线的双向效应。近年来,针对上述传统观念是否正确的争论愈演愈烈,并涉及饮酒方式、酒精饮料类型及所影响的不同类型心血管疾病等诸多方面。本文通过汇总、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饮酒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双向效应争论中的共识与分歧,发现尽管目前相关研究并未形成一致观点,但多数研究结果提示,少到中等量饮酒可能有益于心血管健康,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及已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为今后制订与心血管疾病防控相关的生活方式干预指南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听力受损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研究
    李超, 杨永忠, 王慧, 王学林, 孟睿, 司志康, 郑子薇, 陈圆煜, 武建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5): 4418-44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75
    摘要1083)   HTML11)    PDF for PC (2548KB)(229)    收藏
    背景

    听力受损在职业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通过早期监测可对其进行有效预防。目前关于该疾病的风险评估研究尚有空缺。

    目的

    构建石油工人听力受损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价以获得适用于石油工人听力受损的最优评估模型。

    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况研究,共纳入2018—2019年某石油企业1 423例在华北石油管理局井下医院参加职业健康体检的工人,收集其一般资料、听力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探讨石油工人听力受损影响因素。结合相关文献综述和专家意见确定模型的输入变量,应用Python构建随机森林、XG Boost和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判别能力,用校准曲线检验模型的校准能力。

    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家庭月收入、糖尿病史、劳动强度、体育锻炼情况、耳毒性化学毒物暴露情况、睡眠障碍、倒班情况、高温暴露情况的石油工人听力受损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工龄和累积噪声暴露量的增加,石油工人听力受损检出率增加(P<0.05)。年龄≥50岁、糖尿病、耳毒性化学毒物暴露、失眠、倒班、工龄≥30年、累积噪声暴露量≥90 dB(A)·年是石油工人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月收入≥11 000元、中等劳动强度是听力受损的保护因素(P<0.05)。随机森林、XG Boost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判断石油工人听力受损的准确率分别为95.99%、95.22%和88.62%,灵敏度分别为91.43%、89.09%和70.13%,特异度分别为97.69%、97.50%和95.47%,约登指数分别为0.89、0.87和0.66,F1分数分别为0.74、0.73和0.73,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0.93和0.83;Brier得分分别为0.04、0.04和0.11,观察-期望比率分别为1.02、1.04和1.21,校准曲线的截距分别为0.029、0.032、0.097。随机森林模型的校准效能最优。

    结论

    随机森林模型的性能优于XG Boost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准确地评估石油工人听力受损的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国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的纵向变动与横向差异
    李红娟, 任静林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1): 27-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96
    摘要1064)   HTML18)    PDF for PC (1782KB)(230)    收藏
    背景

    儿童的健康权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儿童系统管理率是反映促进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管理工作开展与落实情况的核心指标。儿童系统管理领域现有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多聚焦模式探索,少有研究者从整体性和历时性角度对全国层面儿童系统管理水平及其变化情况进行深入剖析。

    目的

    通过分析2010—2019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把握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水平的纵向变动与横向差异,力求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水平的巩固与提升、促进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方法

    于2021年11月,以2011—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作为数据来源,提取2010—2019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2010—2019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情况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

    结果

    2010—2019年,我国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019年为91.9%,与2010年(81.5%)相比,增幅达12.8%;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陕西省历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0%;西藏自治区历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较低(2019年为71.9%),距离实现政策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从历年变化趋势、不同省份差异和区域角度来看:2010—2019年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高于同期全国水平、均低于同期全国水平、围绕全国水平上下波动的省份分别占41.9%(13/31)、22.6%(7/31)、35.5%(11/31);2010—2012年,同期省际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差异较大,2015年后,同期省际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差距逐渐缩小;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总体呈现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特点;2019年西部地区内部省际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差异仍较大。

    结论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成效明显。在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水平的提升中,要重点关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藏自治区。未来,应不断提升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缩小区域间资源配置及公共卫生服务差距。通过推广先进地区的儿童系统管理经验,充分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加强社区儿童健康管理团队建设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巩固儿童系统管理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55岁高血压患者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研究
    马万瑞, 李漫娜, 王立群, 王志忠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9): 1075-10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33
    摘要1063)   HTML77)    PDF for PC (1397KB)(304)    收藏
    背景 高血压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有关社区老年人群高血压合并MCI的现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报道不足。目的 了解社区高血压合并MCI的流行现况,分析其共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1年9—11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吴忠市中选择老年人口比例相对较高的5个社区,对社区中所有年龄≥55岁的居民进行健康调查,纳入高血压患者50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高血压患者发生MCI的影响因素,以各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为权重计算个体预测风险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个体预测风险值对高血压患者发生MCI的预测价值。结果 依据是否合并MCI将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MCI组(n=97)和高血压未合并MCI组(n=412),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性别、吸烟、高血压分级、抑郁评分、尿酸、白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2.63,95%CI(1.31,5.27)]、性别[OR=0.46,95%CI(0.22,0.94)]、白蛋白[OR=0.96,95%CI(0.91,0.99)]、抑郁评分[OR=1.06,95%CI(1.01,1.10)]、高血压2级[OR=2.12,95%CI(1.16,3.89)]、高血压3级[OR=2.38,95%CI(1.22,4.66)]是高血压患者发生MCI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个体预测风险值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M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95%CI(0.65,0.78),P<0.001],最佳截断值为0.18,灵敏度为0.69,特异度为0.63。结论 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年龄≥75岁、高血压2级及以上、伴有抑郁症状者及女性患者发生MCI的风险增加,早期筛查高危人群并有效控制血压、抑郁症状对保持认知功能有一定帮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三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李淑英, 林颖敏, 王敏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3): 4210-42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44
    摘要1058)   HTML17)    PDF for PC (4029KB)(214)    收藏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目前被认为是一种非遗传性疾病,临床较为罕见,内镜下多表现为胃肠道多发息肉,临床上以消化道症状、皮肤色素沉着、脱发、脱甲等为主要表现。本文分析了2012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为CCS的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过程并作文献复习。CCS的诊断基于病史、体格检查、胃肠息肉的内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结果,消化内镜是其最直接的检查手段。3例CCS患者内镜下均表现为胃肠道弥漫性多发息肉,均存在脱发、脱甲表现;病例1和病例3白蛋白水平均降低,病例2和病例3抗核抗体(ANA)阴性,病例1未查ANA,3例均无幽门螺杆菌(HP)感染。糖皮质激素及质子泵抑制剂(PPI)为CCS的主要治疗药物,病例1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仅给予PPI及支持治疗,后期出现血便、肠坏死,起病6年后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病例2和病例3确诊CCS后给予泼尼松、PPI等治疗后好转。早期诊断、以糖皮质激素为中心的药物治疗、定期内镜检查和新的治疗方案可能为未来更好的预后提供更多实践经验,可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理解、减少漏诊和误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手法治疗颈椎病中枢镇痛机制研究进展
    金子开, 王旭, 孙凯, 王艳国, 师彬, 罗杰, 朱立国, 魏戌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2): 225-2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27
    摘要1052)   HTML19)    PDF for PC (2280KB)(227)    收藏

    颈椎病是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手法治疗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常用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手法治疗在改善颈椎病患者疼痛方面疗效显著,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临床对颈椎病患者脑结构及脑功能的可视化分析成为可能,从中枢角度提出的体感重塑学说成为研究颈椎病发病机制的新热点,基于中枢效应探究不同类型手法治疗颈椎病是手法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从调控大脑区域活动、改变默认模式网络、调节交感神经功能三方面阐述不同类型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中枢镇痛机制,发现手法治疗可通过加强中枢门控作用调节感觉运动整合过程的方式;或通过增强默认模式网络中感觉皮质和执行功能皮质的连接强度加快局部神经重塑,进而减弱负性记忆、情绪相关区域之间的白质纤维连接的方式;或通过调节交感神经功能,恢复脑疼痛抑制机制和中枢敏化作用的方式来达到镇痛效果。本研究总结的疼痛激活相关脑区、脑功能网络及各种生物标志物与观察指标为今后研究提供方向。未来应用基础研究应循序渐进设计研究方案,注重研究人群的广泛性,多时点观测手法疗效机制,进一步丰富手法的科学内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层医务人员心房颤动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段园霞, 顾柳娜, 张磊, 周丽婷, 朱海瀛, 杨超, 陈海英, 顾晓青, 黄蛟灵, 顾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7): 869-8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05
    摘要1048)   HTML35)    PDF for PC (2011KB)(95)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基层医务人员作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其具备较高的房颤知识水平对于实现房颤规范化管理尤为重要。

    目的

    了解上海市奉贤区基层医务人员对房颤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于2021年6—7月,采用系统抽样法,选取来自上海市奉贤区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护士、药剂师、公共卫生医师及其他医务人员(影像技/医师、检验技师、中医师等)〕1 393例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编制的电子问卷对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及房颤相关知识(房颤基本知识、抗凝治疗知识、心律/心率控制知识)掌握情况。比较不同岗位基层医务人员房颤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有序多分类或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基层医务人员房颤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3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28%。1 383例基层医务人员中,506例(36.59%)为全科医生;房颤基本知识、抗凝治疗知识和心律/心率控制知识得分不及格者分别占54.88%(759/1 383)、97.69%(1 351/1 383)和69.63%(963/1 383)。不同岗位基层医务人员房颤基本知识、抗凝治疗知识和心律/心率控制知识得分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或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岗位和职称为基层医务人员房颤基本知识得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工作岗位为基层医务人员抗凝治疗知识得分是否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工作岗位、是否接受过规范化培训和一年内是否阅读过房颤指南为基层医务人员心律/心率控制知识得分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基层医务人员房颤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体不理想,尤其是抗凝治疗知识缺乏。应特别加强对非全科医生、职称级别较低及未接受过规范化培训的基层医务人员的房颤相关知识培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氢吗啡酮、舒芬太尼及吗啡在难治性癌痛合并口服困难患者静脉自控镇痛中的疗效比较研究
    曾媛, 王国华, 杨勇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6): 4537-45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30
    摘要1033)   HTML6)    PDF for PC (2770KB)(197)    收藏
    背景

    难治性癌痛患者常伴有口服困难,增加了治疗难度,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可实现持续、有效及安全镇痛。

    目的

    探讨氢吗啡酮、舒芬太尼及吗啡在难治性癌痛合并口服困难患者PCIA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肿瘤科及安宁疗护中心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2例难治性癌痛合并口服困难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0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氢吗啡酮PCIA组、舒芬太尼PCIA组、吗啡PCIA组,各34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数字评分表(NRS)评分、爆发痛发作次数、每日等效口服吗啡剂量(MED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102例难治性癌痛合并口服困难患者中男51例、女51例,平均年龄(60.2±6.3)岁。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疼痛程度、NRS评分、MEDD、原发肿瘤类型、疼痛类型、TN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爆发痛发作次数均降低,组别与时间对NRS评分、爆发痛发作次数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及时间分别对NRS评分、爆发痛发作次数主效应显著(P<0.05);其中治疗后24 、72 h,氢吗啡酮PCIA组患者NRS评分、爆发痛发作次数均低于舒芬太尼PCIA组和吗啡PCIA组(P<0.05);治疗后1周,氢吗啡酮PCIA组与舒芬太尼PCIA组患者NRS评分均低于吗啡PCIA组(P<0.05),氢吗啡酮PCIA组患者爆发痛发作次数低于吗啡PCIA组(P<0.05);治疗后2周、1个月,氢吗啡酮PCIA组与舒芬太尼PCIA组患者NRS评分、爆发痛发作次数均低于吗啡PCIA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MEDD均升高(P<0.05),PSQI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1个月,吗啡PCIA组患者MEDD高于氢吗啡酮PCIA组和舒芬太尼PCIA组(P<0.05),舒芬太尼PCIA组患者MEDD高于氢吗啡酮PCIA组(P<0.05);治疗后1个月,吗啡PCIA组患者PSQI评分均高于氢吗啡酮PCIA组和舒芬太尼PCIA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QLQ-C30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P<0.05);治疗后1个月,吗啡PCIA组患者QLQ-C30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氢吗啡酮PCIA组和舒芬太尼PCIA组(P<0.05),舒芬太尼PCIA组患者情绪功能评分低于氢吗啡酮PCIA组(P<0.05)。治疗后1个月,三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难治性癌痛合并口服困难患者使用PCIA,相比吗啡,氢吗啡酮、舒芬太尼均能更有效地降低疼痛评分、减少爆发痛发作次数、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但氢吗啡酮比舒芬太尼起效更快,在改善情绪方面效果更佳,阿片类药物用量更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增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要点解读
    马丽媛, 王增武, 樊静, 胡盛寿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2): 3975-39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08
    摘要1033)   HTML39)    PDF for PC (1314KB)(609)    收藏

    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存在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中国CVD负担持续加重。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仍居首位。2020年,农村、城市CVD分别占死因的48.00%和45.8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推算我国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心力衰竭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2020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总费用合计为2 709.01亿元。CVD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总的来说,我国应从"已病"和"未病"双重着手,既要做好CVD的二级预防治疗,还应进一步强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可调节危险因素的上游治疗,并注重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和优先次序,以期更早地迎来CVD防治拐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亚洲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
    贺婷, 袁丽, 杨小玲, 叶子溦, 李饶, 古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4): 4267-42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58
    摘要1032)   HTML25)    PDF for PC (3030KB)(336)    收藏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不断上升。2021年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10个国家中,有6个是亚洲国家。可靠的T2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能够识别有患T2DM风险的个体,并可为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目的

    系统分析、评价亚洲T2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T2DM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4月,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获取有关亚洲T2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04-01。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应用预测模型研究偏倚风险评估工具(PROBAST)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和适用性。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模型的基本特征及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与适用性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共纳入31项亚洲T2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其中17项为前瞻性队列研究,14项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研究多采用Cox回归、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5项研究仅对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22项研究仅对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4项研究采用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2~0.92,包含预测因子数量为3~24个。纳入研究均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主要原因为对连续变量的处理不合理、对缺失数据的处理不合理、忽略了模型的过度拟合问题等。

    结论

    纳入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帮助医务人员早期识别T2DM发病高风险人群。未来,应对数据建模及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开发性能优良、偏倚风险低的预测模型,注重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和重新校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靶向周细胞肿瘤血管正常化:重塑肿瘤微环境的新策略
    劳深, 何建行, 梁文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2): 3971-39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64
    摘要1026)   HTML25)    PDF for PC (2310KB)(286)    收藏

    近年研究表明,周细胞(PCs)与肿瘤微环境(TME)内的各类细胞成分(如癌细胞、基质细胞、免疫细胞)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可通过异常的旁分泌通路介导肿瘤偏好性的肿瘤血管新生及失能,形成免疫抑制性TME并促进肿瘤进展。结合最新的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本文就PCs在TME中的潜在功能与作用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靶向PCs的肿瘤抗血管治疗及肿瘤血管正常化治疗在重塑TME中的潜在价值,即通过靶向PCs肿瘤血管正常化而突破现阶段联合抗血管治疗实体瘤的困境,该理念或将成为改善化疗、小分子抑制剂靶向治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等联合抗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社区慢性颈肩痛人群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目标成就评量法
    邱先桃, 任建萍, 贺梦妍, 任理仙, 曹庆春, 王锦晶, 王文婷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4): 4292-42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98
    摘要1022)   HTML5)    PDF for PC (2108KB)(226)    收藏
    背景

    颈肩痛的全球疾病经济总负担排名第21名,及时采取规范性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治疗疾病,缓解患者的疼痛。运用目标成就评量法可以更加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效果评估。

    目的

    基于目标成就评量法分析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健康管理综合干预措施在慢性颈肩痛人群中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0年8—9月,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62例慢性颈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长海痛尺表及基于目标成就评量法的调查表。将纳入的调查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131)和干预组(n=131)。对照组接受单纯针灸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中医健康管理措施,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个月。2020年11月,进行干预效果评估调查。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均失访9例,最终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22例颈肩痛患者。两组干预后GAS得分分别为(51.20±7.81)、(42.94±7.5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分别有92例(75.4%)、44例(36.1%)患者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就业情况、中医体质、自评健康状况的颈肩痛患者干预后GA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医体质、自评健康状况、饮酒情况是干预组颈肩痛患者综合干预后GAS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中医健康管理综合干预措施在慢性颈肩痛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提示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以健康管理为基础的中医综合干预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丹皮酚对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小鼠行为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研究
    陈茜, 骆建宇, 邝枣园, 许沁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7): 3441-34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46
    摘要1002)   HTML7)    PDF for PC (1652KB)(72)    收藏
    背景

    中风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征。牡丹皮是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效。丹皮酚是牡丹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已有研究证实在缺糖缺氧条件下,丹皮酚对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丹皮酚对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小鼠的干预效果,探究丹皮酚溶液灌胃在治疗中风行为功能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方法

    本研究时间为2019年12月—2021年12月。缺血性中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将2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n=10)、模型组(MCAO组,n=10),采用线栓法制成小鼠MCAO模型,造模24 h后,通过Longa评分评价各组小鼠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监测各组小鼠在MCAO术后大脑血流改变状况;对MCAO术后的小鼠进行TTC染色,在病理上观察小鼠大脑的损伤情况。探究丹皮酚对MCAO小鼠的行为功能保护作用:将5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进行随机分组:假手术组(n=10)、模型+玉米油组(n=20)、模型+丹皮酚组(n=20)。造模后24 h,验证模型稳定后,模型+丹皮酚组用丹皮酚玉米油溶液灌胃,给药浓度为100 mg·kg-1· d-1,其余组灌服等量玉米油。在造模28 d后,统计三组小鼠的存活情况,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nga评分判断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尼氏染色法检测小鼠大脑梗死面积;行为学测试小鼠在造模前及造模后7、14、21、28 d 5个时间点的运动感觉功能改变。探究丹皮酚对MCAO小鼠行为功能改善的机制:随机将3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分成假手术组(n=6)、模型+玉米油组(n=12)、模型+丹皮酚组(n=12)。造模后24 h,验证模型稳定后,药物组用丹皮酚玉米油溶液灌胃,给药浓度为100 mg·kg-1·d-1,其余组灌服等量玉米油。造模后2 d,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小鼠大脑纹状体白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情况,探究急性期内丹皮酚是否能降低大脑炎性反应;造模后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大脑半暗带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

    模型+玉米油组小鼠干预28 d的生存率为66.47%,丹皮酚组小鼠生存率为81.43%。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三组小鼠干预28 d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6,P<0.05)。造模28 d后,模型+丹皮酚组Longa评分低于模型+玉米油组(P<0.05)。三组小鼠造模后14 d脑组织中IBA1、GFA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玉米油组、模型+丹皮酚组小鼠造模后14 d脑组织中IBA1、GFAP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丹皮酚组小鼠造模后14 d脑组织中IBA1、GFAP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玉米油组(P<0.05)。模型+玉米油组小鼠造模后2 d纹状体IL-1β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丹皮酚组小鼠造模后2 d纹状体IL-1β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玉米油组(P<0.05)。

    结论

    丹皮酚可控制MCAO模型中小鼠在急性阶段的发症反应,减少了小鼠急性脑梗死面积,延长了小鼠生存期、改善了其运动感觉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刘雪薇, 王媛, 韦丹梅, 芦文丽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1): 34-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19
    摘要1002)   HTML22)    PDF for PC (2133KB)(484)    收藏
    背景 乳腺癌位居全球女性癌因死亡首位,具有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等特点。目的 评估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流行变化趋势。方法 提取《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15岁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数据,应用年龄-时期-队列的贝叶斯模型对中国1990—2019年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趋势进行拟合,进一步估计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及死亡风险中的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女性乳腺癌粗发病率从14.14/10万升至52.81/10万,粗死亡率从7.22/10万升至13.40/10万。乳腺癌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为17.07/10万,2019年为35.61/10万),标化死亡率呈平稳略减趋势(1990年为9.16/10万,2019年为8.98/10万)。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年龄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净漂移值为2.58%〔95%CI(2.34%,2.83%)〕,局部漂移值在65~69岁年龄段达到最高,为3.46%〔95%CI(3.11%,3.80%)〕;死亡率净漂移值为-0.75%〔95%CI(-1.09%,-0.41%)〕,局部漂移值在15~44岁呈平稳趋势,且约60岁之后局部漂移值>0;年龄效应中乳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以2000—2004年为参考时期,发病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上升趋势(RR值为0.79~1.47),死亡风险的时期效应总体呈下降趋势(RR值为1.08~0.90);以1955—1959年为对照组,乳腺癌发病风险的队列效应总体上有所升高(RR值为0.27~2.48),乳腺癌死亡风险的队列效应呈先增(RR值为0.78~1.06)后降趋势(RR值为1.06~0.44)。结论 中国女性1990—2019年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乳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的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占主导地位。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中国全科医生对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的感知、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
    余旻毅, 冯晶, 郑艳玲, 雷子辉, 申鑫, 李欣妍, 屈歌, 甘勇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1): 3949-39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94
    摘要998)   HTML5)    PDF for PC (2280KB)(91)    收藏
    背景

    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会对职业认同产生明显影响,目前尚无关于中国全科医生对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的感知、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关系的研究。

    目的

    了解中国全科医生对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的感知、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方法

    于2021年3—5月,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4 632例全科医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心理资本、职业认同。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的关系;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心理资本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结果

    共回收4 376份有效问卷(94.47%)。4 376例全科医生中,624例(14.26%)过去1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全科医生心理资本总得分为(102.89±16.94)分,职业认同总得分为(33.93±8.95)分。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与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职业认同呈负相关,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与职业认同呈正相关(P<0.01)。多元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对职业认同有负向预测作用(低频度,b=-0.071;中频度,b=-0.054;高频度,b=-0.042;P均<0.001),心理资本对职业认同有正向预测作用(b=0.330,P<0.001),心理资本在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与职业认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

    中国全科医生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心理资本与职业认同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心理资本在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和职业认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未来应重视全科医生的职业环境、职业现状和心理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中国口腔白斑恶变率的Meta分析
    杨玲, 侯黎莉, 陈卫宏, 翁夕媚, 罗莎莎, 夏佳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5): 621-6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03
    摘要989)   HTML7)    PDF for PC (2509KB)(150)    收藏
    背景

    口腔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大多数口腔癌是由口腔潜在恶性疾患造成,口腔白斑是常见的口腔潜在恶性病变。口腔白斑恶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受到样本量、地区差异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口腔白斑患者恶变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不一。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人群口腔白斑的恶变率。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获取有关中国人群口腔白斑恶变率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2月,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30篇队列研究,包括109 04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口腔白斑患者恶变率为9.0%〔95%CI(7.0%,11.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口腔白斑恶变率为7.6%〔95%CI(5.1%,10.6%)〕,女性患者口腔白斑恶变率为13.2%〔95%CI(9.5%,17.4%)〕;<60岁患者口腔白斑恶变率为12.3%〔95%CI(9.2%,15.7%)〕,≥60岁患者口腔白斑恶变率为17.9%〔95%CI(13.8%,22.5%)〕;舌部口腔白斑患者的恶变率为16.2%〔95%CI(11.0%,22.2%)〕,其他部位口腔白斑患者的恶变率为6.1%〔95%CI(3.2%,9.6%)〕。

    结论

    当前证据表明,中国人群口腔白斑的恶变率较高,女性、年龄≥60岁、舌部口腔白斑恶变率较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疲劳研究的范围综述
    王通, 权海善, 田博文, 李莹, 崔倩倩, 刘瑶, 朱花花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7): 893-9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00
    摘要984)   HTML19)    PDF for PC (2478KB)(211)    收藏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疲劳是COPD患者常见主诉之一,对COPD患者生存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目的

    对COPD患者疲劳的研究现状、评估工具、影响因素进行范围综述,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法提供思路。

    方法

    采用范围综述研究框架,在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INAHL、ProQuest、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有关COPD患者疲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7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收集、总结并报告研究结果。

    结果

    共纳入52篇文献。研究结果显示COPD患者疲劳的评估工具种类繁多,但总体上缺乏多维性和特异性评估工具。研究中较为常用的工具为慢性病治疗疲劳功能评估量表(FACIT)和疲劳程度量表(FSS)。患者疲劳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在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疾病相关因素、躯体因素及心理因素。

    结论

    疲劳是COPD患者的重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医护人员须采用特异性的研究工具对其进行准确评估,并根据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以帮助患者改善疲劳症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铁死亡在急性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周思江, 宁宗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3): 367-3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86
    摘要980)   HTML38)    PDF for PC (1679KB)(478)    PDF (英文版)   收藏

    铁死亡是一种以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堆积为特征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其在多种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急性肺损伤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危重疾病,患者死亡率很高。随着对急性肺损伤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证据表明铁死亡在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归纳既往铁死亡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缺血再灌注、脓毒血症、放射线、淹溺、油酸诱发的急性肺损伤均有铁死亡的参与,并总结了铁死亡的作用机制及在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以期能够给未来诊疗急性肺损伤提出有希望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新型降糖药物替西帕肽的临床研究进展
    张丽娜, 王岩, 张抗怀, 李友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5): 1902-19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44
    摘要968)   HTML18)    PDF for PC (1945KB)(398)    收藏

    目前全球有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仍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未能达到推荐的目标血糖水平,研发和应用新型降糖药迫在眉睫。2022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双重受体激动剂替西帕肽上市,辅助饮食和运动,每周注射1次以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多项临床研究已验证其用于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该药在肥胖症、心血管风险相关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疾病治疗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替西帕肽的作用机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综述,为其在我国上市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021)
    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 杨丽虹, 苏佩玲, 包崑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6): 647-65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58
    摘要968)   HTML37)    PDF for PC (1769KB)(402)    收藏

    特发性膜性肾病占我国肾小球疾病的24.9%,已跃居第二位且比例有逐年增高趋势。中医药治疗已广泛应用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实践中,然而目前尚无中医治疗膜性肾病的循证实践指南。本指南按照国际指南制订方法与步骤,证据质量及推荐意见强度使用GRADE方法,通过访谈国医大师以及广东省名中医,确定指南范围、形成临床问题提纲;基于访谈结果和现有中西医肾病指南、权威教材以及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回顾的结果拟定临床问题、膜性肾病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以及中医证型的调查清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家调查;然后针对临床问题检索到的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并举行专家共识会议,最终形成关于中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10条推荐意见。本指南聚焦于中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实践,适用于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以及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简版CSI-D与MMSE在我国中老年人痴呆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研究
    魏霞霞, 郝志梅, 陈玲, 汪凤兰, 景丽伟, 邢凤梅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1): 3866-38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72
    摘要961)   HTML15)    PDF for PC (1816KB)(338)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痴呆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痴呆对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其早期预防和识别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

    比较简版社区痴呆筛查量表(CSI-D)和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在中老年人痴呆筛查中的应用效果,并对两种量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进行分析。

    方法

    于2021年11月,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选取简版CSI-D、MMSE条目评估结果及其他关键变量(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态)值完整的中老年人2 66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简版CSI-D和MMSE对其进行痴呆筛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中老年人简版CSI-D得分与其MMSE得分的相关性,计算简版CSI-D和MMSE在全体及不同特征中老年人中的筛查结果一致率,并使用Kappa检验分析两种量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2 668例中老年人简版CSI-D平均得分为(5.84±2.26)分,MMSE平均得分为(24.93±3.24)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老年人简版CSI-D得分与其MMSE得分呈线性正相关(r=0.394,P<0.001)。在简版CSI-D和MMSE下,中老年人痴呆筛查阳性率分别为27.36%(730/2 668)和22.11%(590/2 6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67,P<0.001)。两种量表在全体中老年人中的筛查结果一致率为20.22%(222/1 098),在不同特征中老年人中的筛查结果一致率为12.50%~30.43%。Kappa检验结果显示:两种量表评估结果间一致性Kappa值为0.121(P<0.001),一致性强度为微弱。

    结论

    对于基层居民,通过简版CSI-D和MMSE得出的痴呆筛查结果有一定差异且一致性强度较弱,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今后,也需结合痴呆诊断的"金标准",对两种量表的筛查准确性进行深入的比较与探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疲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方紫妍, 李雪儿, 杨雪凝, 柳静, 杨从艳, 章凤, AKIMANA Sandra, 汪艳, 张静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3): 287-2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42
    摘要943)   HTML61)    PDF for PC (1360KB)(344)    PDF (英文版)   收藏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有证据表明疲劳可能诱发COPD急性加重(AECOPD),但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目的 探讨疲劳和AECOPD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597例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收集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方式、合并症、吸烟史、家庭月收入等一般资料,以疲劳量表(FS-14)评估疲劳症状;以BODE指数综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状况;分别以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的焦虑量表(HADS-A)和抑郁量表(HADS-D)评估焦虑、抑郁状况。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记录AECOPD发生情况,以COPD评估测试量表(CAT)评估生活质量。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AECOPD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疲劳对COPD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相应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及剔除失访病例,最终纳入的550例COPD患者中,共416例存在疲劳症状(疲劳组),134例无疲劳症状(非疲劳组)。两组患者吸烟史、过去1年AECOPD发生次数、BODE指数、HADS-A评分、CA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疲劳(HR=10.477)、BODE指数3、4级(HR=3.281、15.404)和中度焦虑、重度焦虑(HR=6.551、36.914)是COPD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危险因素(P<0.05)。疲劳预测COPD患者发生急性加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6,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65.4%,约登指数为0.506。结论 疲劳使COPD患者发生AECOPD的风险增加约10.5倍,临床应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减少此类状况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