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要点解读
    刘明波, 何新叶, 杨晓红, 王增武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1): 20-38.  
    摘要9918)   HTML240)    PDF for PC (2424KB)(6228)    收藏

    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卒中1 300万,冠心病(CHD)1 139万,心力衰竭(HF)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PAD)4 530万,高血压2.45亿。2021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2 764.98万,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15.36%,其中CVD 1 487.23万人次,占8.26%,脑血管病1 277.75万人次,占7.10%。CVD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仍在加重,CVD防治的拐点尚未到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29-2436.  
    摘要4251)   HTML167)    PDF for PC (1385KB)(2204)    收藏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不断升高,血脂管理刻不容缓,在基层开展血脂规范管理尤为重要。《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简明地推荐LDL-C作为血脂干预的首要靶点,以ASCVD危险分层确定其目标值;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药物治疗,必要时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的达标策略;并就常见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策略进行了推荐。本指南旨在为基层医生开展血脂管理提供指导,全面提升基层医生的血脂管理水平,推进ASCV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0): 3709-3738.  
    摘要4178)   HTML217)    PDF for PC (1500KB)(6177)    收藏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符合中国国情且纳入最新研究证据的T2DM运动治疗指南。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组织国内内分泌及代谢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老年医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团队,系统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高质量文献,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旨在为临床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等糖尿病防控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T2DM运动指导。该指南包括T2DM运动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慢性并发症、共患疾病、常用药物、运动时机、运动中血糖监测、运动营养、运动损伤、运动依从性及数字医疗等,共76条推荐意见。该指南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期望能为中国T2DM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运动治疗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 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8): 3453-3475.  
    摘要3500)   HTML77)    PDF for PC (2637KB)(3125)    收藏

    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被统称为"三高",常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中,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以及相关疾病负担。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共同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现有临床证据对"三高"人群的基层预防、治疗及管理具有重要启示,但目前国内外尚无适用于基层的"三高"共管规范、共识和指南。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等4家学/协会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并邀请心血管、内分泌、药学及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广泛征询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实践需求,在整合与评价"三高"基层防治相关证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修订与投票表决,形成了包含21条推荐意见的"三高"基层防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的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三高"防治意识和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三高"防治提供科学的策略支持,为实施具有基层特色的"三高"共管奠定坚实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2): 3969-3986.  
    摘要3175)   HTML60)    PDF for PC (846KB)(1156)    收藏

    糖尿病微血管疾病(DMiV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早期识别及有效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组织领域内专家,以2021年版为基础,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特别针对基层临床实际需求,修订《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该共识详尽阐述了DMiV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和糖尿病心肌病)的筛查方法、综合管理及防治策略,明确分级诊疗及转诊流程,强化防治DMiVD重要性,为广大医师特别是基层医生及全科医生提供指导和建议,降低DMiVD的发生率、恶化率以及致残致死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1990—2021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令垚, 张文滨, 王仕鸿, 陈永泽, 董文娇, 邓星妤, 丁元林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914-1922.  
    摘要2824)   HTML10)    PDF for PC (2415KB)(475)    收藏
    背景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治疗和护理需要长期投入,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较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进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能为相关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目的

    了解1990—2021年中国RA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预测2022—2042年中国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

    方法

    提取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1)1990—2021年有关RA的DALYs、发病和患病等疾病负担指标,采用SPSS 27.0分别计算变化率和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2022—2042年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进行预测。

    结果

    2021年中国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分别为17.38/10万、334.25/10万、58.61/10万,较1990年分别增长了59.89%、92.61%、71.07%;1990—2021年中国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均呈现上升趋势,EAPC分别为1.61%、2.33%、2.02%(P<0.05)。2021年中国女性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分别为22.55/10万、460.19/10万、78.25/10万,男性分别为12.45/10万、214.09/10万、39.87/10万。2021年中国RA的发病率在75~79岁达最高值(34.37/10万),患病率在≥80岁达最高值(836.13/10万),DALYs率在≥80岁达最高值(223.81/10万)。ARIMA模型结果显示,预计到2042年,中国RA的发病率、患病率、DALYs率分别为20.26/10万、468.60/10万、82.09/10万,较2022年分别上升了15.57%、37.94%和37.90%,且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RA的疾病负担增长趋势明显,具有年龄和性别差异。预计到2042年,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将持续上升。提示相关部门应针对老年人、绝经期女性等重点人群实施相应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23年《ESPEN指南:共病住院患者营养支持》解读
    吴太琴, 甘秀妮, 高燕, 张欢, 阳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1): 2557-2564.  
    摘要2360)   HTML130)    PDF for PC (1313KB)(1076)    收藏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和居民生活行为方式的转变,致使慢性病共病成为公众健康的一大挑战。共病现象使患者病情更加复杂、营养状况不佳,给患者健康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2018年,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发布了《共病住院患者营养支持指南》,从共病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评估、需求、监测和干预等方面提供了22项建议和4项声明。基于不断更新的研究证据,2023年6月ESPEN指南工作组对2018版指南进行了更新,即2023年《ESPEN指南:共病住院患者营养支持》,为共病住院患者提供了基于最新循证证据的营养支持建议。本文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并就营养筛查和评估、口服营养补充、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能量需求量的估算、蛋白质目标量、微量营养素的补充、特定疾病的营养补充、早期营养支持、出院后营养支持、身体功能检测、能量和蛋白质达标量、营养支持的组织管理、基础疾病对营养支持的影响、药物或营养素相互作用、营养生物标志物共15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旨在为我国临床共病住院患者营养管理实践提供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成人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治指南(2024版)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1): 1289-1303.  
    摘要2342)   HTML48)    PDF for PC (1571KB)(1297)    收藏

    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同时存在时称为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COMISA)。COMISA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6%~19.3%,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质量差、睡眠中打鼾伴呼吸暂停、醒后不解乏、日间思睡、疲劳、注意力减退、记忆力受损、情绪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可导致多系统不良结局,增加全因死亡率。因此,对COMISA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组织国内部分睡眠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COMISA诊疗实践的现状,通过文献证据回顾,经广泛讨论后形成。本指南从流行病学、病因和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评估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为COMIS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依据,以指导临床实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李兴洋, 孙婉琪, 尹孟洁, 窦婷婷, 吕逸丽, 徐伟, 查震球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37-2444.  
    摘要2033)   HTML84)    PDF for PC (1453KB)(728)    PDF (英文版)   收藏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易使患者睡眠质量下降,并产生焦虑抑郁症状,但常被医护人员和患者自身忽视。了解慢阻肺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相关多中心研究尚少。目的 调查慢阻肺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2022年8—11月在安徽省7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慢阻肺患者进行招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呼吸困难等级、气流受限严重程度、营养不良风险、身体活动水平、疫苗接种和近1年急性加重情况。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慢阻肺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症状,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慢阻肺患者248例,其中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60.9%(151/248),仅8.9%(22/248)的患者认为自己有很好的睡眠质量,一半以上的患者实际睡眠时间不足(54.4%)或睡眠效率低(60.1%);29.4%(73/248)的慢阻肺患者至少存在焦虑或抑郁其中一种症状,其中35例存在焦虑症状,61例存在抑郁症状,23例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两种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1.052,95%CI=1.018~1.086)、有营养不良风险(OR=3.393,95%CI=1.855~6.206)是慢阻肺患者睡眠质量差的危险因素,有规律的身体活动是慢阻肺患者睡眠质量差的保护因素(OR=0.450,95%CI=0.242~0.834)(P<0.05)。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2次(OR=2.220,95%CI=1.093~4.510)、有营养不良风险(OR=1.961,95%CI=1.044~3.683)是慢阻肺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0.04)。慢阻肺患者PSQI评分与焦虑症状得分(HADS-A)(rs=0.413)、抑郁症状得分(HADS-D)(rs=0.430)存在正相关关系,HADS-A评分和HADS-D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s=0.719,P<0.05)。结论 慢阻肺患者中睡眠质量差和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营养不良风险、规律的身体活动和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家属和患者自身应提高对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的认识,对重点患者积极开展筛查和干预工作,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糖尿病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2024版)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7): 777-796.  
    摘要1909)   HTML51)    PDF for PC (1713KB)(2236)    收藏

    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behavior and lifestyle interventions,BLIs)可以降低血糖和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肥胖,减少心血管事件,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一线治疗措施。BLIs包括帮助患者维护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保证良好睡眠、避免吸烟和酗酒、做好心理调适、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进行科学的血糖自我监测、坚持降糖药治疗等。除了出现严重高血糖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需要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首先进行BLIs。BLIs应遵循有效性、建立互信、问题解决导向、综合性和个性化原则。常用干预策略包括应用成熟的行为改变理论、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有效运用传播策略、提高患者行为技能、实施以人为本的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基本步骤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评估、确定行为目标、制定干预实施方案、实施干预和评价效果。BLIs效果评价指标包括过程指标、临床结局、社会心理、行为结局、患者报告和健康结局。效果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的评价工具包括糖尿病自我护理行为评价量表(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SDSCA)、患者行为量表(patient activation measurement,PAM)和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diabetes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scale,DMSES)。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与挑战
    闫温馨, 胡健, 曾华堂, 刘民, 梁万年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1): 1-6.  
    摘要1867)   HTML77)    PDF for PC (1218KB)(3084)    收藏

    基层医疗系统是实现健康公平的关键。我国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基层医生数量短缺以及慢性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的严峻挑战。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在医疗系统中发挥出了强大优势,本文深入探讨了大模型在基层医疗系统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应进一步深化大模型的应用,以辅助基层医生常见病诊疗,推动智能化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托底"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卫生服务,激发全科医学的飞跃性发展,并推进大模型在全科诊疗与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产业化,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脾胃培源方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效果的多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吴凯瑞, 叶宇, 李娇月, 裴蓓, 李学军, 程红亮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66-2475.  
    摘要1783)   HTML112)    PDF for PC (1797KB)(522)    收藏
    背景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化生(IM)是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的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刺激患者的身心状态。现代医疗模式下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满足不了患者的高抗药性,寻求有效的中医新疗法、多手段治疗CAG伴IM已迫在眉睫。目的 评价中药复方脾胃培源方加减联合针刺治疗CAG伴IM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治未病中心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胃镜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结果为CAG伴IM患者2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7例,治疗组A 68例,治疗组B 67例,均参与6周治疗。(1)对照组:铝镁加混悬液联合叶酸片(3次/d);(2)治疗组A:予脾胃培源方分证型加减(2次/d);(3)治疗组B:脾胃培源方(用法同组A)联合针刺(1次/d),以足三里、梁丘、公孙、内关、中脘为主穴,据证型选用配穴。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记录OLGA、OLGIM分期,胃黏膜病理疗效,胃黏膜病理评分,临床症状评分,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评分,药物相关不良事件(AE)和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结果 完成6周疗程的患者共192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A:66例,治疗组B:64例)患者。对照组有效率为48.39%(30/62),治疗组A有效率为69.70%(46/66),治疗组B有效率为71.88%(46/64);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4,P=0.01)。三组治疗后胃黏膜病理评分、临床症状评分、PRO量表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胃黏膜病理评分:治疗组A和治疗组B慢性炎症、萎缩、IM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活动性炎症、发育不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评分:治疗组A和治疗组B胃脘胀满、胃脘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RO量表评分:治疗组A和治疗组B反酸、消化不良、排便、心理状态、全身症状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AE、ADR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胃培源方联合针刺治疗CAG伴IM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铝镁加混悬液联合叶酸片,比传统抗酸剂与胃黏膜保护剂效果更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一项横断面研究
    徐苏, 蔡文玮, 李晨奕, 王光辉, 许又端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83-2090.  
    摘要1743)   HTML69)    PDF for PC (1763KB)(568)    收藏
    背景 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易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并发症,而目前社区老年人群吞咽障碍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现状,探究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年龄层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22年7月—2023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黄浦区、宝山区及奉贤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家庭病床的≥60岁老年人中选取358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人口学资料,并测量患者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握力和步速。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筛查老年人吞咽障碍风险。结果 358例社区老年人中,存在吞咽障碍者(EAT-10≥3分)80例(22.3%)(吞咽障碍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18.484,95%CI=3.571~95.679)、抑郁状态(OR=4.135,95%CI=1.280~13.364)、呛咳史(OR=13.650,95%CI=4.345~42.877)是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高Barthel指数(OR=0.891,95%CI=0.832~0.953)、高ASMI(OR=0.330,95%CI=0.199~0.547)是社区老年人吞咽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60~69岁、70~79岁、≥80岁老年人吞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0%(6/119)、11.1%(16/144)、61.1%(58/95),三者吞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9岁老年人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BMI、ASMI、抑郁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老年人两组握力、小腿围、抑郁状态、Barthel指数、呛咳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老年人两组ASMI、握力、步速、Barthel指数、MMSE得分、呛咳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组中,70~79岁和≥80岁老年人ASMI、握力均低于60~69岁;≥70岁老年人步速低于60~69岁老年人;≥80岁老年人呛咳史发生率高于60~79岁,Barthel指数、MMSE得分均低于60~69岁、70~79岁(P<0.05)。结论 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群吞咽障碍患病率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逐渐增高,影响因素明显增多,因此应在高龄、抑郁状态及有呛咳史老年人中加强吞咽障碍的筛查。提高肌肉质量及自理能力,并且在不同年龄层进行较为针对性的预防以有效减轻疾病负担,改善预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精准化运动处方对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的疗效及机制初探: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钱贞, 卢同波, 何俊, 朱海颖, 王瑾, 巩尊科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45-2450.  
    摘要1706)   HTML72)    PDF for PC (1482KB)(393)    收藏
    背景 在目前的康复环境下,脑卒中患者的情绪问题以及认知功能障碍较肢体、言语、吞咽等问题隐匿,在临床康复中不被重视,但会造成不良后果,影响康复结局。目前临床治疗上主要依靠药物改善症状,但收效甚微,还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目的 观察精准化运动处方对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以及认知功能的疗效,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在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试验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同时实施精准化运动处方,该处方根据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结果精准制订,处方共执行12周。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将康复训练前患者Hcy水平和SAS、SDS、MMSE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试验组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PET,以及12周的精准化运动处方康复,无不良事件发生。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SAS、SDS、MMSE评分和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试验组SAS、SDS评分和Hc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康复训练前后SAS、SDS、MMSE评分和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康复训练前,患者Hcy水平和SAS、SD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420、0.507,P<0.05),与MMSE评分无相关关系(r=0.079,P=0.473)。结论 精准化运动处方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以及认知功能,该运动处方可以作为一种新颖治疗方案在临床推广应用。Hcy可能是精准化运动处方改善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作用机制之一,关于Hcy是否和该处方改善认知功能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肌筋膜松解疗法干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冉清智, 李傲霜, 陈恒文, 张剑梅, 何本祥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51-2457.  
    摘要1512)   HTML73)    PDF for PC (1516KB)(482)    收藏
    背景 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LBP)已成为导致活动受限的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肌筋膜组织的敏感性和紧绷性是慢性疼痛障碍的主要因素。肌筋膜松解疗法(MFR)主要通过缓解筋膜的紧张以减轻疼痛,但目前缺乏高质量临床证据。目的 观察MFR对非手术治疗的CNLBP的疗效。方法 2022年在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招募了56例CNLB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MFR组患者接受MFR干预(腰腹部MFR干预),对照组(CG组)患者接受假MFR干预(相同部位假MFR干预),20 min/次,1次/周,干预4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关节活动度[腰椎前屈度(ALF)、腰椎后伸度(LR)、两侧腰椎旋转度(LSR)]、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56例受试者,其中失访8例,自动退出8例,最终完成随访40例,其中MFR组20例,CG组20例。两组患者干预前VAS评分、ADL评分、ODI评分、ALF、SAS评分、SDS评分、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FR组患者干预前LR、LSR小于CG组(P<0.05)。MFR组患者干预4周后VAS、ODI、SAS、SDS评分和TNF-α水平低于CG组,ADL评分高于CG组,ALF、LR、LSR大于CG组(P<0.05)。干预4周后MFR组患者VAS、ODI、SAS、SDS评分及TNF-α水平低于组内干预前,ADL评分高于组内干预前,ALF、LR、LSR大于组内干预前(P<0.05)。结论 MFR可能改善CNLBP患者焦虑与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降低疼痛阈值,增加腰椎关节活动度,且安全性较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理念、实践与展望
    吴一波, 范思园, 刘迪玥, 孙昕霙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5): 3069-3075.  
    摘要1411)   HTML32)    PDF for PC (1375KB)(832)    收藏

    为使研究者全面了解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PBICR),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其背景和特色。在设计理念上,PBICR聚焦中国人群的心理健康与健康行为的诸多方面,充分考虑时效性与高效性,秉承数据开放与数据共享初衷,以大样本、多中心、重复性、全国性横断面设计搭建高质量数据库,促进数据挖掘与交流合作;在调查实施上,PBICR采用人口规模成比例、多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以面对面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并严格质量控制,保证样本代表性与可靠性;在成果产出上,因PBICR研究内容涵盖丰富、更新接轨国际热点,可满足多样化变量数据研究需求,既往研究结果在公共卫生、管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展望未来,PBICR将逐步完成从总库到分库的数据库建设,关注特殊人群与全球广泛地区,增添追踪性调查与生物医学数据研究视角,拥有更大研究潜力,通过总体布局多层面驱动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健康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简版健康素养量表的开发:基于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
    孙小楠, 陈珂, 武运筹, 汤靖琪, 王飞, 孙昕霙, 贺苗, 吴一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3): 2931-2940.  
    摘要1389)   HTML31)    PDF for PC (2499KB)(4113)    收藏
    背景

    健康素养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目前国内研究多倾向于运用多维度、多条目的健康素养测评工具,尚缺少简便且有效的健康素养测评工具。

    目的

    简化健康素养量表并在中国人群中进行心理测量学检验。

    方法

    从"中国家庭健康指数调查(2021年)"数据中选择18岁及以上人群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 449份数据,并随机分为2个样本集,其中样本集1共3 680份,样本集2共3 769份。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资料问卷、12条目健康素养量表(HLS-SF1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家庭健康量表(FHS-SF)调查。应用经典测量理论以及项目反应理论中的Mokken模型对HLS-SF12原条目进行筛选,并对精简后的量表进行信效度等验证性分析。

    结果

    使用经典测量理论和Mokken模型分别简化出1个9条目版本的量表(HLS-SF9)和1个4条目版本的量表(HLS-SF4)。HLS-SF9与HLS-SF4均无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二者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13和0.842,折半信度分别为0.871和0.815。HLS-SF4经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1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813%,各条目的因子载荷量均>0.81。HLS-SF9经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10.844、拟合优度指数(GFI)=0.985、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971、规范拟合指数(NFI)=0.986、比较拟合指数(CFI)=0.987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5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LS-SF9、HLS-SF4与PSSS呈正相关(r=0.367、0.292,P<0.001),与FHS-SF呈正相关(r=0.340、0.237,P<0.001)。HLS-SF9对HLS-SF12的效标效度的一致性水平(ICC)(95%CI)为0.989(0.988~0.999),HLS-SF4效标效度的ICC(95%CI)为0.892(0.886~0.899)。

    结论

    简化后的健康素养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能够快速测评中国人群健康素养的有效工具,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精度(HLS-SF9)或测评时间(HLS-SF4)的需求采取针对性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不同年龄段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刘欣欣, 隋锦辉, 吴浜栋, 刘燕, 梁晓晖, 赵洋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8): 973-979.  
    摘要1327)   HTML17)    PDF for PC (1777KB)(498)    收藏
    背景

    家庭生育意愿关系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当前我国面临较大的低生育风险,低生育现象已成为常态。

    目的

    在全面开放三孩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分析人群的生育意愿以及其在不同年龄段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晰不同年龄人群对于生育的顾虑,为相关生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本研究选取年龄为20~44周岁的人群,剔除缺失变量后,共纳入样本2 525名,其中包括1 444名女性。针对全人群的研究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每5岁为1组,共计5组;针对女性的研究,按照年龄≤34岁和≥35岁为标准分为两组。以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观点态度3个维度的多个变量为可能影响因素,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全人群以及仅针对女性的生育意愿影响因素。

    结果

    意愿生育二孩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9.05%(1 491/2 525),≤34岁人群相较于≥35岁人群生育0孩的意愿更高(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体特征变量中,35~39岁人群和≥35岁女性群体中健康状况更好的人生育意愿高的可能性更大(P<0.05);家庭特征变量中,≥25岁人群和≥35岁女性群体中有更多家庭人口数的人生育意愿高的可能性更大(P<0.05);≤34岁女性群体中有稳定的伴侣生育意愿高的可能性更大(P<0.05);观念态度变量中,20~24岁人群所有变量有显著性,在其他年龄组的结果表现出多样性。

    结论

    意愿生育二孩为当下主流生育意愿,以≤34岁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低生育意愿相对较高。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更多的家庭人口数在35岁以上年龄段结果更突出,观念态度对生育意愿影响较强并且年龄差异明显。建议关注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育观,加强家庭、社会和政策支持,重视女性自身的身体健康,提供生育医疗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中国中老年人C反应蛋白累积升高次数与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赵柠煊, 姜琳, 胡美婧, 姚强, 毛一能, 朱彩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70-2076.  
    摘要1234)   HTML24)    PDF for PC (1708KB)(280)    PDF (英文版)   收藏
    背景 C反应蛋白(CRP)升高的累积效应及抑郁症状的不同维度是既往中老年人CRP与抑郁症状关联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可能原因。目前中国关于CRP与抑郁症状的研究缺乏探索CRP累积升高次数对抑郁症状不同维度的影响。目的  探索中国中老年人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症状之间的纵向关联。方法  本研究采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公开数据,共纳入3 868名研究对象。依据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2011年、2015年)的累积升高次数(CRP>3 mg/L)将研究对象分为累积升高0次组(n=2 918)、累积升高1次组(n=763)、累积升高2次组(n=187)。分别于2011年、2015年、2018年采用10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10)评估抑郁症状,该量表分为躯体抑郁症状和非躯体抑郁症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2018年抑郁症状总分/躯体抑郁症状得分/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之间的纵向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累积升高次数与2018年抑郁症状患病情况(是/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是抑郁症状总分(β=1.22,P<0.05)、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51,P<0.05)及非躯体抑郁症状得分(β=0.71,P<0.05)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所有协变量后,CRP在2次连续测量中升高2次相比于0次,抑郁症状的患病风险更高(OR=1.64,95%CI=1.18~2.29)。结论 中国中老年人CRP累积升高次数与抑郁症状及其躯体和非躯体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及时治疗可能存在的慢性炎性疾病,避免其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可以降低抑郁的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2025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管理及预防全球策略更新要点解读
    陈典, 隆寰宇, 张丛溪, 褚岚和, 李姝润, 陈亚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1937-1949.  
    摘要1222)   HTML15)    PDF for PC (1793KB)(843)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25年修订版于2024-11-11发布,是GOLD 2023的第二次更新。总体来说其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病)的定义、诊断、评估和治疗与GOLD 2024类似,但在12个方面修订/扩充了相应内容,包括增加有关肺功能变化轨迹的说明和参考文献、增加有关微生态失衡的内容、更新并扩充肺功能检查的内容、更新慢阻肺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更新慢阻肺病CT影像学检查、新增气候变化与慢阻肺病、更新慢阻肺病患者的推荐疫苗、更新随访期治疗药物、新增肺康复治疗的线上/线下及远程随访、修订有关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患者停用ICS的说明、修订有关磷酸二酯酶(PDE)3 & PDE4抑制剂和其他减少急性加重药物的说明、新增肺动脉高压的内容。本文对更新内容进行简介和解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基于10年随访数据
    马桂芬, 章倩, 刘娟, 孙菁, 林根来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91-2097.  
    摘要1192)   HTML21)    PDF for PC (1878KB)(256)    收藏
    背景 局部进展期胃癌主要包括Ⅲ期胃癌,以综合治疗为主,患者术后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目的 探究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201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的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理结果根据国际癌症联合会(UICC)和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第八版胃癌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明确诊断Ⅲ期胃癌。术后所有患者在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之后2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而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截止日期为2021-12-15。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究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病生存时间(DFS)的影响因素,列线图预测临床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pTNM分期、年龄、转移淋巴结率(LNR)、胃切除方式患者生存差异。结果 共纳入行术后辅助放疗的Ⅲ期胃癌患者135例,中位随访时间10.48年。5年内复发70例,死亡62例,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48.1%(65/135)、54.1%(73/135);10年内复发74例,死亡74例,10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均为45.2%(61/13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不同pTNM分期、pT分期、LNR、癌结节、肿瘤位置、胃切除方式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TNM分期、pT分期、LNR、神经浸润、胃切除方式患者10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NM分期(ⅢA期,OS:HR=0.40,95%CI=0.19~0.83;DFS:HR=0.40,95%CI=0.19~0.92)、LNR(>50%,OS:HR=1.74,95%CI=1.03~2.94;DFS:HR=1.73,95%CI=1.02~2.94)、胃切除方式(全胃切除术,OS:HR=2.07,95%CI=1.22~3.50;DFS:HR=2.02,95%CI=1.20~3.41)是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OS和D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40岁,HR=2.19,95%CI=1.06~4.53)是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另外,列线图表明年龄、pTNM分期、LNR、胃切除方式对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预后有预测作用。胃癌术后患者复发情况:10例(7.4%)局部复发(放射野内吻合口和淋巴结的复发),35例(25.9%)患者出现腹、盆腔播散种植,37例(27.4%)患者出现了远处转移(包括肺、肝、骨、脑等脏器);部分患者发现了2种类型以上的复发。不同pTNM分期、年龄、LNR、胃切除方式的Ⅲ期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复发或死亡主要在5年内。pTNM分期、LNR和胃切除方式是这类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老年人潜在不适当处方筛查工具/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OPP/START)标准》第3版解读
    朱素燕, 郑晓梦, 范苗, 陈春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3): 4097-4104.  
    摘要1188)   HTML38)    PDF for PC (1214KB)(999)    收藏

    老年人潜在不适当处方筛查工具(STOPP)/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ART)由2008年爱尔兰Cork大学附属医院专家组首次发表并于2015年进行第2次更新。自发表以来,该标准在发现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加强对老年人滥用药物的监管、减少老年人药品不良事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第3版STOPP/START标准发布,在第2版基础上增加、修订和删减了一些标准,最终形成190条潜在不适当用药标准。新标准根据最新的老年人合理用药研究结果和临床证据,提供了更新、更实用的循证医学依据。本文对STOPP/START标准(第3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我国潜在不适当用药标准更新和完善提供参考,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思考和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2023版)
    倪小佳, 林浩, 罗旭飞, 邝卓然, 刘云兰, 郭建文, 陈耀龙, 蔡业峰,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工作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5): 521-533.  
    摘要1181)   HTML36)    PDF for PC (788KB)(1363)    收藏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仍持续增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领域涌现出许多新的临床证据。为更好地指导中西医结合防治脑卒中的临床实践,本工作组在《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2019)》的基础上,开展指南更新必要性评估与临床问题遴选,确定了需要更新的 12 个临床问题,并以《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申请立项。参考最新的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基于研究证据的系统检索与客观评价,结合我国中西医临床专家的经验,经过工作组的充分讨论及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 18 条推荐意见,以期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中西医结合防治脑卒中临床实践的规范性,从而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复发率、残疾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对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影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高开茜, 杨玉, 胡艳芳, 董发发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4): 1692-1698.  
    摘要1157)   HTML43)    PDF for PC (1435KB)(260)    收藏
    背景 在我国老龄化的背景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率和复发率逐年上升,且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在心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在轻型AIS复发中的研究目前尚少。目的 探究SHR与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为AIS复发的预防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2年1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初次诊断为轻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确诊轻型AIS为起点,确诊后1年为终点,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式,将确诊1年内复发的患者纳入复发组,并以"诊断时间、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是否患有糖尿病"为条件,按1∶3的比例匹配非复发组。共70例患者纳入复发组,匹配210例患者纳入非复发组。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采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心房颤动史、BMI、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入院随机血糖等,并计算SHR。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SHR与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结果 280例患者平均年龄(71.9±6.4)岁;男176例(62.9%),女104例(37.1%);糖尿病史患者88例(31.4%)。根据数据的中位数,以应激性血糖≥10 mmol/L为高,<10 mmol/L为低;SHR>1.04为高,≤1.04为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激性血糖(OR=2.983,95%CI=1.488~5.977)、SHR(OR=3.056,95%CI=1.579~5.914)是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88例有糖尿病史的轻型AIS患者中,1年内复发22例,非复发66例;192例无糖尿病史的轻型AIS患者中,1年内复发48例,非复发144例。分层分析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HR仍是有糖尿病史(OR=3.757,95%CI=1.019~13.845)和无糖尿病史(OR=3.129,95%CI=1.162~8.427)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以SHR分别为1.00、1.40、1.80为间隔分为4个亚组,在老年轻型AIS总人群中进一步探讨SHR与轻型AIS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SHR为1.41~1.80及>1.80均较SHR≤1.0更会影响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情况(P<0.05),且SHR同是否有糖尿病史无交互作用(P交互>0.05,P趋势<0.05,OR=1.627)。结论 无论老年轻型AIS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SHR对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一致,均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相比应激性血糖,SHR应用范围更广泛。SHR越高(每增加0.4),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风险越大(增加0.627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中国中医药政策及发展现状研究
    万晓文, 黄蓉, 马利荣, 史穆然, 盛文彬, 曾程, 武宁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0): 1161-1169.  
    摘要1126)   HTML16)    PDF for PC (1415KB)(644)    收藏

    我国学术界对中医药政策的研究日趋活跃且内涵日臻丰富,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中医药政策的某一特定领域,缺乏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本文系统检索了2011—2023年我国中医药相关政策和期刊文献,结合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数据,基于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发展模型,对"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中医药政策和发展现状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尚存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中医药保健网络不健全、教育模式不完善、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筑牢中医医疗体系,强化"治未病"保健,加强科研力量建设,融合创新教育模式,加强中医药产业监管,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教育等发展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虚拟现实前庭康复训练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赵雅楠, 韩世范, 李莹, 周丽媛, 杨捷, 吴佳鑫, 陈钢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4): 1672-1677.  
    摘要1123)   HTML44)    PDF for PC (1326KB)(867)    收藏
    背景 虚拟现实(VR)康复训练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康复治疗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缺乏研究。目的 观察常规前庭康复训练、VR技术辅助的前庭康复训练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联合常规前庭康复训练,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VR技术辅助的前庭康复训练。干预前及干预后7、14 d,分别使用眩晕残障量表(DH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 最终81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组别与时间对DHI-功能(F)、DHI-情绪(E)、DHI-躯体(P)评分及DHI总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及时间分别对DHI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DHI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 d后,两组患者DHI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7、14 d后,观察组患者DHI各项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组别与时间对HADS-焦虑量表(A)、HADS-抑郁量表(D)评分及HADS总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及时间分别对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 d后,两组患者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7、14 d后,两组患者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疗效确切,VR技术辅助下的前庭康复训练可更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深部经颅磁刺激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庞兰, 李佩璠, 朱晓岗, 杨再红, 郑蕾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98-2103.  
    摘要1102)   HTML25)    PDF for PC (1751KB)(688)    收藏
    背景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疾病,目前治疗手段有限,深部经颅磁刺激(dTMS)作为一种新型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经被运用于重度抑郁症(MDD)的治疗,但临床研究证据较少。目的 探究dTMS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Esc)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为dTMS治疗抑郁症患者进一步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月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的73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对照组35例、联合治疗组38例。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Esc(第1周10 mg/d,第2周起20 mg/d,连续2周),联合治疗组患者在药物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dTMS治疗[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为刺激靶点,18 Hz,120%MT,1 980次/d,一共2周,总计10次]。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2周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基于言语流畅性任务(VFT)期间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仪(fNIRS)测量的前额叶平均氧合血红蛋白(oxy-Hb)浓度变化对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实际完成试验的药物对照组30例、联合治疗组31例。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HAMD、BSS评分低于药物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BSS评分低于组内治疗前,MoCA评分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前额叶皮质未见明显激活。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优于药物对照组。结论 dTMS联合Esc治疗较单独Esc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认知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基于机器学习的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比较
    岳海涛, 何婵婵, 成羽攸, 张森诚, 吴悠, 马晶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4): 499-509.  
    摘要1072)   HTML24)    PDF for PC (2772KB)(722)    收藏
    背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全球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关于冠心病风险评估的研究在逐年增长。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常忽略了数据不平衡的问题,而解决该问题对于提高分类算法中识别冠心病风险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目的

    探索冠心病的影响因素,通过使用2种平衡数据的方法,基于5种算法建立冠心病风险相关的预测模型,比较这5种模型对冠心病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

    基于2021年美国国家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横断面调查数据筛选出112 606名研究对象的健康相关风险行为、慢性健康状况等24个变量信息,结局指标为自我报告是否患有冠心病并据此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通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筛选出纳入预测模型的变量。随机抽取112 606名受访者的10%(共计11 261名),以8∶2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与测试的数据集,采用随机过采样和合成少数过采样技术(SMOTE)两种过采样的方法处理不平衡数据,基于k最邻近算法(KNN)、Logistic回归、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和XGBoost算法分别建立冠心病预测模型。

    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BMI、种族、婚姻状态、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家里有几个孩子、是否被告知患高血压、是否被告知处于高血压前期、是否被告知患妊娠高血压、现在是否在服用高血压药物、是否被告知患有高脂血症、是否被告知患有糖尿病、吸烟情况、过去30 d内是否至少喝过1次酒、是否为重度饮酒者、是否为酗酒者、过去30 d内是否有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自我健康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BMI、种族、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是否被告知患高血压、是否被告知处于高血压前期、是否被告知患妊娠高血压、现在是否在服用高血压药物、是否被告知患有高脂血症、是否被告知患有糖尿病、吸烟情况、过去30 d内是否至少喝过1次酒、是否为重度饮酒者、是否为酗酒者以及自我健康评价为冠心病的影响因素(P<0.05)。风险模型构建的分析结果显示:k最邻近算法、Logistic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和XGBoost采用SMOTE处理不平衡数据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59.2%、67.4%、66.2%、69.2%和85.9%,召回率分别为75.2%、71.4%、70.5%、62.9%和34.8%,精确度分别为15.4%、18.2%、17.5%、17.6%和28.7%,F值分别为0.256、0.290、0.280、0.275和0.31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78、0.72、0.72和0.82;采用随机过采样处理不平衡数据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62.5%、68.5%、69.0%、60.2%和70.1%,召回率分别为70.0%、69.5%、71.9%、69.0%和67.6%;精确度分别为15.8%、18.4%、19.1%、14.8%和19.0%,F值分别为0.258、0.291、0.302、0.244和0.29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77、0.72、0.72和0.83。

    结论

    本研究不仅确认了已知冠心病的影响因素,还发现了自我健康评价水平、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对冠心病具有潜在影响。在使用2种数据平衡方法后,5种算法的性能显著提高。其中XGBoost模型表现最佳,可作为未来优化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参考。此外,鉴于XGBoost模型的优异性能以及逐步Logistic回归的操作便捷和可解释性,推荐在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结合使用数据平衡后的XGBoost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2014—2021年北京市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就诊构成比及变化趋势分析
    侯晓玲, 皇惠杰, 姜楠楠, 李昂, 孔勤, 魏勉, 向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7): 3395-3400.  
    摘要1054)   HTML15)    PDF for PC (1549KB)(171)    收藏
    背景 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在全球人群中急剧增长,已经影响着10%~40%的世界人口。该类疾病常在儿童期始发,但我国尚缺乏10年内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趋势分析数据,本研究拟通过对单中心电子病历数据进行挖掘,从而为国内过敏性疾病预防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流行病学支持。目的 分析2014—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0~18岁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就诊年度构成比及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4—2021年医院信息系统门诊电子病历数据,对过敏性疾病就诊年度构成比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计算不同性别、年龄过敏性疾病包括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结膜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症、严重过敏反应等疾病的就诊年度构成比。进一步分析年度构成比排名稳定在前10位的过敏性疾病构成比变化趋势。结果 2014—2021年门诊过敏性疾病就诊儿童累计1 231 890例次,去除缺失数据后共纳入1 231 863例次,其中男童727 082例次(59.0%),女童504 781例次(41.0%);过敏性疾病就诊患儿年龄以3岁以下为主(46.9%)。删除过敏性紫癜、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等非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纳入疾病谱分析病例1 208 265例次。2016—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就诊例次在全院门诊就诊例次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4—2017年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就诊构成比前5位分别是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2018—2021年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就诊构成比前5位分别是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结膜炎、支气管哮喘。年度构成比变化趋势分析显示,2014—2021年,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及食物过敏占全部过敏性疾病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构成比峰值分别达45.4%、11.1%及2.8%;湿疹、荨麻疹及支气管哮喘构成比呈下降趋势,构成比峰值分别为46.5%、24.9%及11.3%。结论 2016—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就诊例次在全院门诊就诊例次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4—2021年,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及食物过敏年度构成比呈上升趋势,湿疹、荨麻疹及支气管哮喘年度构成比呈下降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深度访谈在全科医学研究中的设计与应用
    徐志杰, 汪洋, 钱熠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2): 2797-2806.  
    摘要1041)   HTML36)    PDF for PC (2176KB)(2921)    收藏

    深度访谈是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以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探讨特定现象的形成过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深度访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全科医学研究,了解其基本理念和掌握设计与应用过程是掌握该方法的关键。本文按照实施深度访谈研究的前、中、后3个阶段全面阐述其研究过程。在正式开展深度访谈研究前,研究者需要了解深度访谈有关研究目的和过程的基本理念、特点和局限性,并且明确该方法适用于哪些研究。在深度访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重点从访谈对象的招募、访谈提纲的设计和完善、访谈资料的收集、访谈资料的分析4个阶段掌握研究的主要步骤。在完成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后,研究者需要参照定性研究常用的报告规范撰写研究论文,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研究过程的透明性。此外,本文推荐了5个在全科医学研究中适用于深度访谈的方向,并介绍了可供研究者掌握深度访谈方法的学习资源。通过对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介绍,旨在帮助全科医学和基本保健领域的研究者掌握一种适合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为提升我国该领域定性研究的质量提供方法学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的国内外进展与挑战
    彭红叶, 荆雅楠, 留典淳, 王莹, 薛雪, 鲁春丽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3): 262-272.  
    摘要1025)   HTML35)    PDF for PC (1468KB)(409)    收藏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或两者的混合状态的疾病,属于中医"脾瘅"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具有和糖尿病相当的预后风险,及时诊断并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梳理了糖尿病前期的起源与定义,发现早在《素问》成书时,中医学便已对"脾瘅"形成了一定的认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规范化临床研究的实施,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化糖尿病前期临床实践指南。在诊断方面,血糖检测指标类型和阈值、中医证候诊断、中西医结合诊断模型、疾病风险评分模型、生物标志物、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无创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不断完善,但多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而非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诊断和筛查;餐后1 h血糖可能是未来诊断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以推广使用。针对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面临的诊断标准的动态性、筛查流程的复杂性、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疾病的低知晓性等挑战,未来需不断更新和完善诊断标准,融合数字化健康管理和可穿戴设备,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构建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基于中医宏观表征与组学微观数据相结合的疾病诊断模型,开发更简便、快捷的中西医结合筛查方法,实现糖尿病前期的"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认知症污名的研究新进展
    袁易卿, 陈虹霖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5): 631-638.  
    摘要1012)   HTML20)    PDF for PC (1958KB)(1792)    收藏

    认知障碍又称认知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受认知症和阿尔茨海默病影响的人群在不断增多。有关认知症的污名在国际社会被公认为普遍存在,但相关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通过梳理既往有关认知症污名的研究成果,发现有关认知症污名的定义和测量方式有待统一,有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十分欠缺,能够进行因果推断的证据缺乏,干预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认知症污名的研究,为打破传统污名研究领域中二元主体视角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对认知症污名形成机制的讨论,也可以深化学界对标签理论和归因理论的探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的疾病负担调查与未来趋势预测
    赵晓晓, 柯立鑫, 荀杨芹, 王海博, 高武霖, 乔天慈, 卢笑晖, 武继彪, 卢存存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2050-2058.  
    摘要1003)   HTML4)    PDF for PC (2739KB)(146)    收藏
    背景

    老年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全球性及中国国内影响人口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明确与之相关的疾病负担迫在眉睫。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T2DM的疾病负担并预测未来趋势,为公共卫生和医疗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2021,提取并整理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60岁及以上T2DM患者的发病和死亡负担数据。以GBD 2021标准人口为基础,估算60岁及以上T2DM群体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利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评估疾病负担的趋势变化。基于年龄和性别进行亚组分析,利用分解分析方法探讨老龄化、人口增长和流行病学改变3个因素对疾病负担改变的相对影响。使用贝叶斯模型预测2022—2035年的发病数和死亡数。

    结果

    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T2DM的发病数分别为6 047 049例和800 764例,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加178.68%和220.28%。1990—2021年全球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1.21%,P<0.001),但中国的整体上升趋势却无统计学意义(AAPC=0.29%,P=0.189)。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T2DM的死亡数分别为1 304 150例和149 972例,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加164.68%和197.98%。1990—2021年全球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0.32%,P<0.001),但中国的趋势却相对平稳(AAPC=0.01%,P=0.922)。此外,全球与中国在1990年和2021年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均为女性高于男性,且60~64岁组在2021年的发病数中占比最高,70~74岁组在死亡数中占比最高。分解分析发现人口增长是全球和中国老年T2DM发病数和死亡数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分析表明2022—2035年全球老年T2DM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以及中国的死亡数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结论

    全球和中国老年T2DM的发病和死亡负担依然沉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制订更加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防控策略,从而为降低老年T2DM的基本负担发挥积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脑卒中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及呼吸功能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刘奕罕, 朱宁, 薛孟周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77-2082.  
    摘要990)   HTML42)    PDF for PC (1607KB)(228)    收藏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脑卒中关系密切,两者并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且可能增加病死率。目前关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伴OSAHS患者的临床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TIMT)联合CPAP对脑卒中伴OSAHS患者睡眠状况、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入组标准的69例脑卒中伴OSAHS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4)。对照组行CPAP与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TIMT,疗程6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状况、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结果 干预6周后,2组患者平均血氧饱和度(SpO2)、深睡眠比例(N3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最大呼气压(MEP)、最大吸气压(MIP)均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试验组干预6周后SpO2、深睡眠比例(N3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LSaO2、FEV1、FVC、FEV1/FVC、MEP、MIP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干预6周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觉醒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试验组干预6周后ODI、觉醒指数、E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IMT联合CPAP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伴OSAHS患者的睡眠紊乱状况,提高动脉氧分压、呼吸肌肌力与肺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患者用药习惯的价值观与偏好:一项探索式混合方法研究
    李胜含, 杜和越, 安康, 何龙韬, 李静, 李舍予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7): 3336-3343.  
    摘要975)   HTML8)    PDF for PC (1253KB)(180)    收藏
    背景 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基石,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价值观及偏好尚不清楚。目的 探索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患者用药习惯的价值观及偏好,有助于减轻药物治疗负担,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方法 本研究为探索性序列设计混合方法研究。首先采用分层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选符合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标准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访谈对象。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收集定性数据,了解受访者用药相关的行为、价值观与偏好。并应用MAXQDA 2020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归类,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一步进行整理、分析,并提炼访谈主题。完成定性研究后,结合访谈归纳的主题,再设计定量问卷。其次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2年11月—2023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和神经内科门诊,以及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符合心血管疾病一级及二级预防标准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一步就受访者用药相关的价值观与偏好的量化情况做出分析。结果 定性研究共纳入21例受访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共提炼出4个主题:(1)对药物的认知及行为;(2)用药的阻碍因素;(3)用药的促进因素;(4)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定量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5%),结果提示漏服药的行为普遍存在,并进一步证实定性研究中社会污名化和用药负担的存在。尽管用药的偏好具有高度异质性,调查对象普遍更倾向于更少的用药种类和频率,同时不倾向于使用注射制剂。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临床实践中,可考虑增加复方制剂的使用,同时将药物治疗方案与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整合,以减少用药负担。同时还应积极干预患者对疾病及药物的错误认知及行为,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发生慢性肾脏病风险的关系: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张欣, 朱晴, 李南方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840-1846.  
    摘要968)   HTML13)    PDF for PC (1552KB)(76)    收藏
    背景

    目前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和流行率仍较高。高血压和糖尿病常共存,并共同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脂质蓄积指数(LAPI)是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代谢异常的新指标,与CKD的关系有待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LAPI与CKD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9年5月收治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的2 033例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LAPI,按LAPI四分位数将人群资料分为四组,Q1组(LAPI≤44.03,n=509),Q2组(44.03<LAPI≤64.68,n=508),Q3组(64.68<LAPI≤98.90,n=508),Q4组(LAPI>98.90,n=508),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CKD。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LAPI水平的CKD的累积发生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LAPI与CKD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拟合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探索LAPI与CKD的效应关系。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检验LAPI与CKD关系的稳定性。

    结果

    4组年龄、性别、BMI、腰围、心率、舒张压、吸烟、饮酒、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服用钙离子拮抗剂、降糖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随着LAPI水平升高,Q1~Q4组CKD累积风险升高(χ2=14.48,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PI每增加1个标准差,CKD的风险比例升高12.5%(HR=1.125,95%CI=1.035~1.223,P=0.005);Q4组较Q1组CKD的风险比例升高了54.9%(HR=1.549,95%CI=1.129~2.125,P=0.007)。限制性样条回归曲线结果显示,LAPI>65.59为CKD的危险因素(P=0.007)。交互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LAPI与发生CKD风险的关系仍然稳定。

    结论

    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的患者中,早期较高的LAPI会增加CKD的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2024年《女性心脏急症管理》临床声明解读
    黄传应, 廖晓阳, 杨荣, 李东泽, 张鹏, 贾禹, 刘力滴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2): 1427-1432.  
    摘要937)   HTML14)    PDF for PC (1258KB)(211)    收藏

    心脏急症发病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期以来,由于性别偏见、症状不典型等原因,女性心脏急症存在研究不足,诊断、治疗不及时的问题,且心脏急症在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及管理和结局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我国,女性心脏急症发病率高、研究起步晚,且目前尚无针对女性心脏急症的权威指南发布,故加强女性心脏急症管理十分迫切。本文组织全科医学、心血管和急诊医学临床医生对急性心血管护理协会等机构发布的2024年《女性心脏急症管理》临床声明进行解读,以期规范女性心脏急症的诊疗,改善健康结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睡眠健康的研究新进展
    王炎喆, 林征, 李莎, 王清玉, 程涵天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5): 4364-4369.  
    摘要936)   HTML46)    PDF for PC (1242KB)(707)    收藏

    睡眠健康是一个新兴概念,是一种多维的睡眠-觉醒模式,适应个人、社会和环境需求,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现有研究发现睡眠健康不仅与糖尿病、超重/肥胖和心血管风险等生理健康问题有关,还会对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既往睡眠相关研究多侧重于睡眠障碍和睡眠问题的识别与治疗,而对睡眠健康的积极属性关注较少。本文回顾了睡眠健康现有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介绍了睡眠健康的定义、测量工具以及与健康结局的相关性,以期唤起对睡眠健康的全面认知,为我国居民的睡眠健康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人工智能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管理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李伊婷, 徒文静, 尹婷婷, 梅紫琦, 张苏闽, 王萌, 徐桂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4): 1709-1716.  
    摘要930)   HTML22)    PDF for PC (995KB)(378)    收藏
    背景

    饮食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在缺乏具体膳食营养指南建议的前提下,IBD患者的营养管理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现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慢性病患者营养管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其在IBD患者营养管理领域应用的研究有限。

    目的

    对人工智能在IBD营养管理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行范围综述。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IEEE Xplore、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Digital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网等,筛选关于人工智能在IBD患者营养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3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

    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应用包括探索饮食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协助营养评估和辅助营养干预。人工智能技术以机器学习为主,其他还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深度神经网络等。

    结论

    人工智能有助于探索IBD患者健康饮食模式及患者个性化营养指导,但目前在IBD营养管理领域的应用处于初步阶段,未来有必要加强多学科间合作,注重融合临床指南及其在临床中评估其应用效果,以确保结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中药提取物调控铁死亡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新进展
    裴金英, 宋金洲, 马到丰, 罗孝廷, 刘斌, 董晓红, 丛树园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5): 639-648.  
    摘要929)   HTML12)    PDF for PC (2244KB)(536)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临床表现是进行性记忆障碍。铁死亡是近些年新兴起的潜在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方向,是一种铁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大量证据表明AD与大脑中的铁死亡密切相关,然而其参与AD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其可能由铁代谢紊乱、脂质过氧化和氨基酸代谢诱导,从而影响大脑中铁离子的沉积。迄今为止,部分中药有效化学成分已被深入研究,例如红景天、远志、银杏、茯苓等,这些中药在靶向铁死亡治疗AD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本综述系统阐述了大脑中铁的代谢、铁死亡的特点,并重点关注铁死亡代谢调控机制。同时,本文还讨论了铁死亡和AD的联系,并同时列举了中药的有效成分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AD的药物,以期为今后铁死亡抑制剂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