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要点解读
    马丽媛, 王增武, 樊静, 胡盛寿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2): 3975-3994.  
    摘要4924)   HTML206)    PDF for PC (1314KB)(4028)    收藏

    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存在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中国CVD负担持续加重。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仍居首位。2020年,农村、城市CVD分别占死因的48.00%和45.86%,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推算我国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心力衰竭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2020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总费用合计为2 709.01亿元。CVD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总的来说,我国应从"已病"和"未病"双重着手,既要做好CVD的二级预防治疗,还应进一步强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可调节危险因素的上游治疗,并注重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和优先次序,以期更早地迎来CVD防治拐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
    《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6): 3207-3219.  
    摘要2416)   HTML59)    PDF for PC (1133KB)(2266)    收藏

    乌司他丁具有抑制蛋白水解酶、调控炎症反应等作用,目前主要应用于急性胰腺炎,但也被应用于休克、脓毒症、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种急性中毒、重症中暑、重度烧伤、严重创伤等其他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及心搏骤停患者,而且已被临床常见急危重症诊治相关的多个指南/专家共识推荐。然而,目前关于乌司他丁的适应证及其用法、用量等尚缺乏统一意见。因此,为推动乌司他丁的规范化应用,《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针对乌司他丁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适应证及在常见急危重症中的应用方法等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乌司他丁在临床工作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共识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9): 3591-3598.  
    摘要1870)   HTML80)    PDF for PC (1140KB)(1451)    PDF (英文版)   收藏

    为规范眩晕症的科学用药,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特成立专家小组,在纳入现有医学科学证据的基础上,结合专家丰富的临床经验,经反复讨论后形成《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的专家共识》。本共识包括组胺类药物的药理基础以及甲磺酸倍他司汀在常见眩晕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中的用药推荐等级、剂量、疗程、复查方法、特殊人群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旨在帮助医生提升临床实践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新病症:持续性生殖器官兴奋紊乱/生殖器官-骨盆感觉障碍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及专家共识解读
    张允旭, 王婷婷, 魏俊伶, 邢燕云, 苏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3): 2830-2835.  
    摘要1580)   HTML14)    PDF for PC (1095KB)(677)    收藏

    持续性生殖器官兴奋紊乱(PGAD)和生殖器官-骨盆感觉障碍(GPD)二者合称为持续性生殖器官兴奋紊乱/生殖器官-骨盆感觉障碍综合征(PGAD/GPD),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种以自发或继发出现持续性性兴奋状态和/或生殖器官及骨盆其他区域感觉异常为特征的特殊病症。此病主要累及女性,因其症状特殊性,常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大多数患者处于焦虑、抑郁状态,甚至有自杀倾向。PGAD/GPD已引起国外医疗界的重视,并将其纳入国际疾病分类-11(ICD-11)。目前国内对这一新发现病症普遍认识不足。本文总结了PGAD/GPD的国外研究现状并结合国际妇女性健康研究学会(ISSWSH)最新专家共识对PGAD/GPD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案进行了介绍,初步探讨了PGAD/GPD的未来研究方向及国内医学界应采取的应对思路,以期引起国内广大医学工作者对此病的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29-2436.  
    摘要1268)   HTML51)    PDF for PC (1385KB)(833)    收藏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近几十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不断升高,血脂管理刻不容缓,在基层开展血脂规范管理尤为重要。《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简明地推荐LDL-C作为血脂干预的首要靶点,以ASCVD危险分层确定其目标值;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药物治疗,必要时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的达标策略;并就常见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策略进行了推荐。本指南旨在为基层医生开展血脂管理提供指导,全面提升基层医生的血脂管理水平,推进ASCV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铁死亡:抑郁症治疗的新靶点
    杜书琴, 钱立锋, 熊烈, 史汉强, 石彦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2): 1417-1423.  
    摘要1267)   HTML34)    PDF for PC (1482KB)(618)    收藏

    抑郁症是常见的情感类精神障碍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第二大健康负担,但其发病机制仍有待明晰。临床抗抑郁症治疗以西药为主,但目前所用药物差强人意的效果、显著的治疗时滞和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反映出临床对有效和快速起效抗抑郁症药物的巨大需求。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参与了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发病进程。目前已有部分研究将目光转向靶向抑制铁死亡的抗抑郁症治疗,并显现出了积极的疗效。本文以抑郁症与铁死亡机制为基础,结合临床与临床前研究,总结了铁死亡参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24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管理及预防全球策略更新要点解读
    陈典, 隆寰宇, 李姝润, 陈亚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3): 1533-1543.  
    摘要1235)   HTML51)    PDF for PC (3121KB)(986)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24年修订版于2023-11-13发布,总体来说其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定义、诊断、评估和治疗与2023年GOLD相同,但在10个方面进行了修订/扩充,包括扩充保留比值肺功能受损(PRISm)的概念、增加肺过度充气的部分、增加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前进行肺功能检查的说明、增加慢阻肺目标人群筛查的部分、更新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说明、更新间质性肺异常部分、修订戒烟部分、对慢阻肺患者的推荐疫苗进行更新、扩充吸入性治疗的管理部分以及新增戒烟的药物治疗。本文对更新内容进行简介和解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多病共存模式的研究
    潘晔, 刘志辉, 胡倩倩, 王留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9): 3608-3615.  
    摘要1218)   HTML67)    PDF for PC (1011KB)(791)    PDF (英文版)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寿命延长,慢性病的多病共存日益普遍。疾病种类多且病情复杂,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出挑战。共病模式作为研究的必要问题,国内研究相对缺乏。

    目的

    研究中国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多病共存模式,帮助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多病共存现状。

    方法

    选取中国健康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中60岁及以上被访者,选择人口特征学部分数据及健康状况的14种慢性病数据。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潜在类别分析4种方法对中国老年人的共病模式进行探索,并对比不同方法所得结果。

    结果

    最终共纳入10 800例被访者数据。4种方法所得模式有所差异,但存在一致性的共病模式:(1)高血压、糖尿病或血糖升高、血脂异常;(2)慢性肺部疾患和哮喘;(3)关节炎或风湿病、胃部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4)中风、与记忆相关的疾病。

    结论

    不同方法得到的一致性的共病模式所包含的慢性病病因关系关联明显;4种方法得到的共病模式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包含的病因关系复杂,且方法的原理不同。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北方人群心房颤动与新发慢性肾脏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张爱丽, 侯旗旗, 韩全乐, 张伯亨, 张佳伟, 曹宏霞, 张超, 陈朔华,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6): 4521-4526.  
    摘要1215)   HTML79)    PDF for PC (931KB)(601)    收藏
    背景 全球人群疾病负担报告显示,心房颤动与慢性肾脏病(CKD)成了近20年增长较快的死亡原因。心肾综合征的概念指出心房颤动可能增加新发CKD的发病风险,但目前国内外对心房颤动增加新发CKD发病风险的相关研究较少,并且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中国北方人群心房颤动是否增加CKD发病风险。方法 选取2006—2010年河北省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末次随访时间2020-12-31,观察终点事件为新发CKD。根据是否患有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非心房颤动组(n=110 487)和心房颤动组(n=368)。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新发CKD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累积CKD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心房颤动对新发CKD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 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收缩压、舒张压、BMI、受教育程度、参加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压药、服用降糖药比例、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非心房颤动组,饮酒比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研究对象按年龄进行分层,≤65岁研究对象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5岁研究对象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CKD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65岁人群心房颤动是新发CKD的危险因素〔HR=1.350,95%CI(1.038,1.755),P=0.025〕。结论 心房颤动是中国北方人群新发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5岁的中青年人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丹皮酚对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小鼠行为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研究
    陈茜, 骆建宇, 邝枣园, 许沁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7): 3441-3449.  
    摘要1169)   HTML11)    PDF for PC (1652KB)(217)    收藏
    背景

    中风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征。牡丹皮是毛茛科植物牡丹干燥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效。丹皮酚是牡丹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已有研究证实在缺糖缺氧条件下,丹皮酚对神经元有一定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丹皮酚对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小鼠的干预效果,探究丹皮酚溶液灌胃在治疗中风行为功能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方法

    本研究时间为2019年12月—2021年12月。缺血性中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将2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n=10)、模型组(MCAO组,n=10),采用线栓法制成小鼠MCAO模型,造模24 h后,通过Longa评分评价各组小鼠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监测各组小鼠在MCAO术后大脑血流改变状况;对MCAO术后的小鼠进行TTC染色,在病理上观察小鼠大脑的损伤情况。探究丹皮酚对MCAO小鼠的行为功能保护作用:将5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进行随机分组:假手术组(n=10)、模型+玉米油组(n=20)、模型+丹皮酚组(n=20)。造模后24 h,验证模型稳定后,模型+丹皮酚组用丹皮酚玉米油溶液灌胃,给药浓度为100 mg·kg-1· d-1,其余组灌服等量玉米油。在造模28 d后,统计三组小鼠的存活情况,绘制生存曲线;使用Longa评分判断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尼氏染色法检测小鼠大脑梗死面积;行为学测试小鼠在造模前及造模后7、14、21、28 d 5个时间点的运动感觉功能改变。探究丹皮酚对MCAO小鼠行为功能改善的机制:随机将3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分成假手术组(n=6)、模型+玉米油组(n=12)、模型+丹皮酚组(n=12)。造模后24 h,验证模型稳定后,药物组用丹皮酚玉米油溶液灌胃,给药浓度为100 mg·kg-1·d-1,其余组灌服等量玉米油。造模后2 d,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小鼠大脑纹状体白介素1β(IL-1β)蛋白表达情况,探究急性期内丹皮酚是否能降低大脑炎性反应;造模后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大脑半暗带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

    模型+玉米油组小鼠干预28 d的生存率为66.47%,丹皮酚组小鼠生存率为81.43%。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三组小鼠干预28 d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6,P<0.05)。造模28 d后,模型+丹皮酚组Longa评分低于模型+玉米油组(P<0.05)。三组小鼠造模后14 d脑组织中IBA1、GFA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玉米油组、模型+丹皮酚组小鼠造模后14 d脑组织中IBA1、GFAP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丹皮酚组小鼠造模后14 d脑组织中IBA1、GFAP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玉米油组(P<0.05)。模型+玉米油组小鼠造模后2 d纹状体IL-1β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丹皮酚组小鼠造模后2 d纹状体IL-1β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玉米油组(P<0.05)。

    结论

    丹皮酚可控制MCAO模型中小鼠在急性阶段的发症反应,减少了小鼠急性脑梗死面积,延长了小鼠生存期、改善了其运动感觉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的流行趋势:一项Meta分析
    何莉, 张逸凡, 沈雪纯, 孙燕, 赵洋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9): 3599-3607.  
    摘要1060)   HTML41)    PDF for PC (1090KB)(599)    收藏
    背景

    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估计以及高风险人群的识别,直接影响了相应的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

    目的

    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全面描述了1998—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的患病趋势和人群特点。

    方法

    在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等数据库从建库截至2022-04-30收录的有关我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期刊文献,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运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患病率,并按照调查时间(2004年以前、2004—2013年、2014年及以后)、性别、地区(城镇、农村)、地域(东、中、西、东北)、年龄(<40岁、40~<60岁、60~<80岁、≥80岁)、受教育水平(未受过教育、小学、中学及以上)、婚姻状况(已婚、其他)、慢病类型(生理类、身心共患类、未区分)、研究质量(低、中、高)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进行亚组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元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

    共纳入123篇文献,总样本量7 714 313例。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I2=100.0%,P<0.001),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6.3%〔95%CI(32.8%,39.9%)〕。Meta线性回归模型显示1998—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呈非线性上升的趋势〔β=0.013,95%CI(0.006,0.01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及以后〔40.4%,95%CI(33.0%,47.8%)〕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2004年以前〔14.5%,95%CI(12.5%,16.5%)〕、2004—2013年〔35.2%,95%CI(32.2%,38.2%)〕(P<0.001);60~<80岁人群〔38.1%,95%CI(34.6%,41.5%)〕慢性病共病患病率高于≥80岁〔36.6%,95%CI(32.5%,40.8%)〕、40~<60岁〔27.7%,95%CI(24.4%,31.1%)〕、<40岁人群〔10.6%,95%CI(9.0%,12.3%)〕(P<0.001)。性别、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地区、地域、慢病类型、研究质量的亚组分析,组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998—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居民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6.3%,且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差异,需重视共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预防和控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 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8): 3453-3475.  
    摘要1044)   HTML8)    PDF for PC (2637KB)(782)    收藏

    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被统称为"三高",常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中,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以及相关疾病负担。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共同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现有临床证据对"三高"人群的基层预防、治疗及管理具有重要启示,但目前国内外尚无适用于基层的"三高"共管规范、共识和指南。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等4家学/协会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并邀请心血管、内分泌、药学及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广泛征询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实践需求,在整合与评价"三高"基层防治相关证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修订与投票表决,形成了包含21条推荐意见的"三高"基层防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的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三高"防治意识和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三高"防治提供科学的策略支持,为实施具有基层特色的"三高"共管奠定坚实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心理韧性导向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结构化治疗与教育课程的开发及初步实践
    罗丹, 徐晶晶, 王玉冰, 李明子, FORBES Angus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7): 3423-3429.  
    摘要1035)   HTML44)    PDF for PC (1033KB)(496)    收藏
    背景 我国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不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国内糖尿病教育主要面向2型糖尿病患者,缺乏针对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支持项目。目的 开发心理韧性导向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结构化治疗与教育课程,并验证其在我国青少年1型糖尿病群体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20年1—5月,以心理韧性模型为切入点,通过文献分析和访谈对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借鉴现有1型糖尿病结构化教育模式,开发心理韧性导向的结构化治疗与教育课程,并通过专家会议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心理韧性导向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结构化治疗与教育课程。采用门诊张贴海报和打电话的方式招募潜在参与者,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预试验,从招募应答率、真实性和可接受性3个方面评价课程可行性。结果 心理韧性导向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结构化治疗与教育课程终稿涵盖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3个领域,12项认知领域目标、14项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及17项情感领域目标,共43项教学目标。课程采用小组式教学法,每组5~8名患者,1名医生和1名护士,6次课为1个课程周期。共招募8例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韧性导向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结构化治疗与教育课程的可行性评价,其中6例患者完成了所有课程。患者表示该课程内容全面、贴近生活、氛围轻松,参与后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对疾病接受度提高、情绪调节能力改善。结论 心理韧性导向的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结构化治疗与教育课程内容系统可行性高,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失眠数字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4): 381-390.  
    摘要1033)   HTML37)    PDF for PC (2050KB)(990)    收藏
    失眠症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不但引起个体的健康损害,而且可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传统的失眠治疗模式存在过程复杂、成本较高等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为便捷和低成本的失眠数字疗法(DTI)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然而,目前国内外尚缺乏DTI的相关规范。为此,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国内睡眠医学和医学工程领域的专家,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制订《失眠数字疗法中国专家共识》,针对DTI的定义、适应证、核心原理、研发设计、推广应用、教育培训、数据保护、伦理监管等进行阐述,以期为DTI提供全面而规范的参考和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关联研究
    夏高艳, 刘明, 齐雨欣, 肖培根, 丁小姣, 宁容容, 叶险峰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4): 440-446.  
    摘要1019)   HTML11)    PDF for PC (1806KB)(267)    收藏
    背景

    随着中国老龄化浪潮的快速推进,慢性病共病已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提出了重要挑战。夜间睡眠状况(睡眠时长和质量)对于调节老年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但当前针对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部分地区或中青年人群,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于2023年4月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调查研究(CLHLS-HF)数据中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采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并采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方法分析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中,平均年龄为(84.4±11.4)岁,年龄范围为65.0~117.0岁。研究对象包括6 477名(54.35%)女性和5 440名(45.65%)男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年限等协变量后,与夜间睡眠时长为6~8 h的老年人相比,夜间睡眠时长较短(<6 h)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OR=1.51,95%CI=1.36~1.67,P<0.05);与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相比,睡眠质量一般(OR=1.34,95%CI=1.22~1.46,P<0.05)和睡眠质量较差(OR=2.14,95%CI=1.91~2.40,P<0.05)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RCS图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呈"U"形非线性关联,最佳睡眠时长约为7 h。

    结论

    睡眠时长<6 h、睡眠质量为一般或差的社区老年人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增加有关,社区老年人最佳的睡眠时长约为7 h,正常的睡眠时长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慢性病共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体检人群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的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尚金梦, 邓笑伟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1): 1331-1336.  
    摘要1014)   HTML1)    PDF for PC (1654KB)(254)    收藏
    背景

    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PRISm)是指一秒率(FEV1/FVC)正常但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减少的非阻塞性肺功能异常。PRISm人群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前期人群之一。但我国体检人群PRISm的发生率、特征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目的

    分析体检人群PRISm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7—2019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体检者970名。收集该人群一般资料、体格检查结果,测量肺功能: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FEV1、6秒用力呼气量(FEV6)、FEV1/FVC、最大呼气流速(PEF)、呼出2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25)、呼出50%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50)、呼出7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75),以"%pre"表示有关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依据FEV1/FVC、FEV1%pre分组,即FEV1/FVC<0.7,为气流阻塞组(61名);FEV1/FVC≥0.7,FEV1%pre<0.8,为PRISm组(111名);FEV1/FVC≥0.7,FEV1%pre≥0.8,为肺功能正常组(798名)。计算体检人群中PRISm发生率,比较不同肺功能组基本特征及肺功能指标特点,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肺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

    结果

    970名体检人群中PRISm发生率为11.4%(111/970),气流阻塞发生率为6.3%(61/970)。PRISm组、气流阻塞组大于60岁人群占比均大于肺功能正常组,41~60岁年龄段人群占比均小于肺功能正常组(P=0.019)。PRISm组吸烟者占比大于肺功能正常组(P<0.001)。PRISm组人群高血压占比大于肺功能正常组(P=0.03)。肺功能正常组VC%pre、FVC%pre、FEV1%pre、FEV6%pre、PEF%pre、FEF25%pre、FEF50%pre、FEF75%pre高于PRISm组、气流阻塞组(P<0.001);PRISm组VC%pre、FVC%pre、FEV6%pre、PEF%pre、FEF25%pre、FEF50%pre、FEF75%pre高于气流阻塞组(P<0.05)。肺功能正常组、PRISm组FEV1/FVC高于气流阻塞组(P<0.001)。以不同肺功能分组为因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0.951,95%CI=0.602~1.504,P=0.002)、吸烟史(OR=2.201,95%CI=1.519~3.187,P<0.001)、高血压史(OR=1.673,95%CI=1.106~3.187,P=0.015)是体检人群肺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

    结论

    在体检人群中PRISm普遍存在,对于年龄>60岁、有吸烟史、高血压人群应重点关注肺功能变化情况,及早进行干预可能减缓COPD发展的进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社区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黄绮娴, 温燕婷, 黄俊, 李伟彬, 徐永能, 林夏仪, 王皓翔, 翁帆, 杨廉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520-3525.  
    摘要970)   HTML18)    PDF for PC (1384KB)(272)    收藏
    背景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且有因果关系的独立危险因素。广东省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亟须分析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具体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针对性地对血脂异常进行预防和控制。

    目的

    调查广州市越秀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现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中重要变量完整的41 469名≥65岁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2020年健康体检数据描述患者的基本情况、BMI和血脂水平等流行病学特征,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BMI与血脂异常患病的变化关系。

    结果

    41 469名老年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3.65%(22 24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53.89%。其中,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21.43%(8 88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21.57%;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患病率为16.50%(6 843/41 469),标化患病率为16.53%;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为14.51%(6 01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14.6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3.80%(1 57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3.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BMI、锻炼情况均是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女性、低龄和高BMI为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RCS拟合结果显示,老年居民的年龄、BMI与血脂异常患病呈非线性关系;随年龄的增长,老年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BMI水平升高,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BMI下,OR显著上升,而在高BMI下,OR稍微下降。

    结论

    广州市越秀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65岁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该老年群体中血脂异常患病率随着年龄升高而降低,随着BMI水平升高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提示老年人的血脂异常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应重点关注老年群体血脂异常的特定危险因素并进行早期预防和控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管理专家共识写作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5): 4359-4371.  
    摘要941)   HTML77)    PDF for PC (1190KB)(793)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病之一,有关本病的诊治管理国内外均有相应的指南和共识。但至今,尚未见有慢阻肺中西医结合管理的专家共识。故邀请国内对慢阻肺诊治具有丰富经验的中、西医专家,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个人经验制订本共识,内容包括:慢阻肺的早期识别和诊断、疾病评估、稳定期慢阻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评估和中西医干预措施、随访及管理,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慢阻肺的诊治、管理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宁夏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研究
    马春芳, 汤榕, 杨晓花, 李月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4): 447-453.  
    摘要935)   HTML23)    PDF for PC (1856KB)(250)    收藏
    背景

    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中老年人健康问题突出。慢性病共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阻碍健康中国行动的进展,探讨其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目的

    了解宁夏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情况及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情况,分析中老年人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与慢性病共病的关联,为中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干预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22-06-27—08-27调查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固原市的10个区/县1 997名中老年人的健康相关数据,应用Apriori算法分析宁夏地区中老年人的共病模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宁夏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关联性。

    结果

    宁夏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人数418例,慢性病共病率20.9%;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有14条共病模式,其中11条与冠心病有关,9条与高血压有关,9条与糖尿病有关;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子女数量为2~3个、已建立健康档案、工作状况为离退休和无业、养老保险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较高(P<0.05),夜间睡眠时长为7~8 h和>8 h、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较低(P<0.05)。

    结论

    中老年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体、社区、社会各个方面,建议从多维度对慢性病共病患者进行干预,以期提高其健康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疾病负担及发病预测分析
    杨继, 张垚, 马腾, 田昕彤, 赵英强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2): 233-244.  
    摘要884)   HTML24)    PDF for PC (3286KB)(463)    收藏
    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慢病,且仍是我国乃至全球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目的 探讨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情况,预测2020—205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为心血管疾病相关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库,提取1990—2019年中国及全球心血管疾病负担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使用基于GBD 2019数据库可公开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以及对应的年龄标准化(简称标化)率来量化心血管疾病的疾病流行情况,使用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量化疾病负担情况,构建ARIMA模型预测2020—205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增长了93.75%、99.75%、57.39%。女性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均高于男性,标化死亡率低于男性(P<0.05)。从2019年数据上看,中国心血管疾病总体发病率随着年龄升高呈上升趋势,在95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最高值。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趋势与总体趋势相似,但略有差异。总体患病率随着年龄升高呈上升趋势,女性高于男性。在45岁以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男性的死亡率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女性。1990—2019年男性YLL率、YLD率、DALY率增长了36.99%、102.42%、40.78%,女性增长了2.79%、107.13%、11.50%。从2019年数据来看,中国总人群心血管疾病的YLL率、YLD率、DALY率总体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尚无拐点出现。男性YLL率、DALY率随人口老龄化进展逐渐升高并远高过女性,女性YLD率在55~59岁年龄组后逐渐升高并远高过男性。1990—2019年,全球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及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中国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患病率仍有所增加,标化死亡率虽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全球范围。从全球整体水平上看,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标化YLL率、标化DALY率虽同全球一样呈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后中国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高于全球整体水平,且标化YLD率逐年增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吸烟、吸二手烟、饮酒、体力活动少、高空腹血糖、高收缩压、高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肾功能不全。从中国及全球相关数据来看,高收缩压(高血压)依然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且死亡人数逐年增加。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脂血症)是全球及近年来中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二因素。2020—2050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标化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将达到663.618/10万。结论 1990—2019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较重,在未来50年尚无拐点出现,疾病流行及负担情况均高于全球范围。预计到2050年心血管疾病的标化发病率将达到663.618/10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骨科住院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工具的范围综述
    秦兰芳, 郭文熙, 王瑞, 刘重斌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3): 2864-2870.  
    摘要868)   HTML22)    PDF for PC (1422KB)(271)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科围术期老年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衰弱在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中越来越常见且日益引起关注,术前尽早评估老年人的衰弱状态,早期进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对骨科住院老年患者使用的衰弱评估工具进行范围综述,为骨科住院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PsycINFO、Scopu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共7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6—2021年。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国家、基本信息、研究工具和结局指标)及涉及的衰弱评估工具基本特点(名称、研究国家、研究类型、量表维度、量表条目、评估截点值、评估时间等)。

    结果

    共检索出1 733篇文献,最终纳入25项研究共12种衰弱评估工具。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评估工具种类繁多,不同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衰弱评估工具,Fried's衰弱表型(FP)标准和衰弱指数(FI)是常用的两种衰弱评估工具,运用准确有效的工具进行衰弱的筛查对加强术前风险分层和改善术后预后至关重要,患者自我报告埃德蒙顿衰弱量表(REFS)、简易衰弱问卷(FRAIL)、PRISMA-7问卷和Groningen衰弱指标量表(GFI)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测量仪器设备,测量人员也不需要经过培训即可完成评估。

    结论

    骨科住院老年患者选择衰弱评估工具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特征和临床环境资源状况、工具的性能等因素,但目前仍缺乏衰弱评估的金标准,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对现有的量表进行信效度评价或研制开发适合我国骨科住院老年患者的衰弱评估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陈倩倩, 芮法娟, 倪文婧, 李婕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6): 637-642.  
    摘要855)   HTML37)    PDF for PC (1324KB)(501)    PDF (英文版)   收藏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详述了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情况、人群归因分值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本文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仍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以及抗病毒治疗,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略有下降,但代谢性因素如糖尿病、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引起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正逐步上升;吸烟、饮酒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可为制订原发性肝癌防控措施提供切实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铁死亡与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蒲瑜, 张吉翔, 董卫国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9): 3698-3703.  
    摘要848)   HTML26)    PDF for PC (1024KB)(887)    收藏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环境、基因易感性、肠道微生物群和免疫反应相关。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铁依赖的脂质氢过氧化物累积所致的细胞死亡,受到包括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脂质修复系统的严密调控。研究表明,IBD患者受损的肠道可表现出铁沉积、GSH耗竭、GPx4失活和脂质过氧化(LPO)等铁死亡的基本特征。此外,操纵铁死亡的关键基因可以改变IBD的进展、严重程度甚至发病率。本文概述了铁死亡的基本机制,并就近年来铁死亡的相关信号通路在IBD中的研究展望予以综述,总结出铁死亡可通过外源性(转运蛋白依赖途径)和内源性(酶调控途径)途径启动,从而调控IBD,为未来临床IBD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美国老年医学会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Beers标准2023版解读
    张倩, 李沭, 李朋梅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5): 4372-4381.  
    摘要838)   HTML62)    PDF for PC (897KB)(1191)    收藏

    Beers标准是用于评价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研究及管理监管等多个领域。2023年美国老年医学会(AGS)Beers标准是该标准建立至今的第7次更新,制订方法仍沿用之前版本,包括严格的证据审查和综合分析,本文对新版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AGS Beers标准旨在通过优化药物的选择,减少老年人PIM的发生,2023版更新标准还可用于教育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以及评估老年人护理质量、医疗成本和药物使用模式。新版标准的主要内容仍是PIM相关的五大列表,基于新的循证证据,增加了一些药物和标准,但更多的是对现有药物和标准的修订及精简。新增和修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降糖药,并新增抗凝治疗建议专栏;删除了当前在美国使用率低和已经退市的药物,共计33种。新版标准首次总结了关于如何应用Beers标准的7条原则,以保障临床正确使用。2023 AGS Beers标准提升了准确性和实用性,将更好地识别和减少老年患者PIM处方,进一步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用药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营养相关参数对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研究
    商娜, 王娜, 刘慧珍, 刘芦姗, 王雅慧, 郭树彬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3): 2842-2847.  
    摘要837)   HTML22)    PDF for PC (1214KB)(159)    收藏
    背景

    营养作为一种可干预的重要因素与衰弱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通过营养评价识别衰弱进而逆转其发生对于改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营养指标对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探讨临床常用营养相关参数对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21年1—10月就诊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急诊科的年龄≥65岁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所有患者入院24 h内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常规检查指标,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估患者营养风险,采用巴氏指数评定表(BI)评估患者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临床衰弱量表(CFS)评估患者衰弱严重程度。依据患者CFS评级,将患者分为非衰弱组(CFS 1~4级,n=68)和衰弱组(CFS 5~9级,n=14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诊老年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利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营养参数对急诊老年患者衰弱发生的预测价值,并采用DeLong非参数检验对比各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冠心病占比、血红蛋白(HGB)、清蛋白(ALB)、前白蛋白(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5羟维生素D〔25(OH)D〕、NRS2002评分、BI评分、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OR=0.943,95%CI(0.891,0.998),P=0.041〕、25(OH)D〔OR=0.909,95%CI(0.844,0.979),P=0.012〕升高是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保护因素,PA每增加100 mg/L,衰弱的患病风险下降44.6%;25(OH)D每增加10 μg/L,衰弱患病风险下降61.7%。NRS2002评分〔OR=1.701,95%CI(1.353,2.138),P<0.001〕升高是急诊老年患者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NRS2002评分每增加1分,衰弱的患病风险增加70.1%。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PA(χ2=6.120,P=0.634)、25(OH)D(χ2=5.386,P=0.716)和NRS2002评分(χ2=4.758,P=0.446)的拟合优度均较好。绘制营养相关参数预测急诊老年患者发生衰弱的ROC曲线,结果显示PA、25(OH)D和NRS2002评分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11.9 mg/L、7.06 μg/L、3分,AUC分别为0.749、0.670、0.835。DeLong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NRS2002评分预测急诊老年患者发生衰弱的AUC大于PA(Z=2.241,P=0.025)和25(OH)D(Z=3.400,P<0.001)。

    结论

    衰弱患者营养状态差,营养状态的评价有助于早期识别衰弱。PA、25(OH)D、NRS2002评分能有效预测急诊老年患者衰弱的发生,其中NRS2002评分预测衰弱发生的能力较强。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成人癌症恶病质的筛查评估与干预治疗——基于《成人癌症恶病质:ESMO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王瑞, 王小梅, 彭国庆, 余欢, 王思涵, 夏瑾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3): 2823-2829.  
    摘要821)   HTML18)    PDF for PC (1111KB)(684)    收藏

    癌症恶病质是与癌症相关的、多因素导致的、不可逆的、以进行性营养消耗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降低了癌症患者生存预期和生活质量。2010年,欧洲姑息治疗研究协作组发布了《晚期癌症恶液质指南》,基于临床证据对晚期癌症患者恶液质进行分类和提供治疗建议,但该指南主要适用于可能出现难治性恶液质的晚期癌症患者。基于不断更新的研究证据,2021年4月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发布了《成人癌症恶病质:ESMO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关注所有可能发生恶病质的癌症患者,从恶病质的筛查、评估和多模式管理等内容提出建议,为临床癌症恶病质的管理提供了清晰的结构框架。本文对该指南进行解读,总结该指南要点,以期为我国临床癌症恶病质管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社区建档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及血脂达标调查研究
    边立立, 李肖肖, 杜雪平, 戴勤芳, 武琳, 宋贝贝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7): 3388-3391.  
    摘要814)   HTML54)    PDF for PC (908KB)(482)    收藏
    背景 高血压、血脂异常是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掌握社区高血压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制订个体化的血脂干预目标,对优化高血压患者基层管理,提高居民血脂达标率有着重要作用。目的 调查北京市社区高血压患者的ASCVD危险分层及血脂达标情况,为社区开展高血压患者综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纳入2019—2021年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汽南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档的2 943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计算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患者按ASCVD危险分层,观察患者血脂达标情况。结果 共纳入高血压患者2 943例,其中男1 201例、女1 742例,中位年龄70(63,80)岁。高危ASCVD患者2 165例,中危ASCVD患者485例,低危ASCVD患者293例。高危ASCVD患者LDL-C达标率为10.5%(227/2 165),中危ASCVD患者LDL-C达标率为22.9%(111/485),低危ASCVD患者LDL-C达标率为98.0%(287/293)。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达标率〔14.1%(116/823)〕高于未合并冠心病患者〔9.1%(192/2 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60,P<0.001);合并脑卒中患者血脂达标率〔15.5%(41/264)〕高于未合并脑卒中患者〔10.0%(267/2 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0,P=0.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高危和中危ASCVD血脂达标率低,高血压合并多种其他高危因素高危ASCVD患者血脂控制情况不理想,在高血压患者血脂管理中应该引起重视,提高血脂达标率,降低ASCVD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医防融合背景下慢性病随访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及血压/血糖控制的影响研究
    程晓冉, 张笑天, 李明月, 程昊哲, 汤皓晴, 郑汇娴, 张柏松, 刘晓云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482-3488.  
    摘要814)   HTML23)    PDF for PC (1276KB)(508)    收藏
    背景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两种主要慢性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慢性病随访来控制病情。而目前对医防融合下慢性病不同随访形式、随访内容对患者病情控制和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了解不足。

    目的

    探讨医防融合背景下慢性病随访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及血压/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

    选取河南宜阳县、湖北咸丰县和山西阳曲县作为研究现场,采集2017-01-01—2022-06-30的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并于2022年7月开展患者调查,收集患者接受基本公共卫生随访的情况和健康行为、病情控制情况。最终从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获得102 769名高血压患者数据、26 586名糖尿病患者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 172名高血压患者数据、456名糖尿病患者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次数达标情况、随访形式、随访内容对患者健康行为和病情控制的影响。

    结果

    2021年高血压患者随访达标(随访次数≥4次/年)率为90.83%(67 709/74 545),糖尿病患者随访达标率为83.35%(13 390/16 065)。随访形式包括入户随访〔25.74%(408/1 585)〕、机构就诊时随访〔58.80%(932/1 585)〕、电话或网络随访〔15.46%(245/1 585)〕,随访内容包括血压/血糖测量〔91.15%(1 484/1 628)〕、生活方式指导〔74.14%(1 207/1 628)〕、询问疾病情况〔70.02%(1 140/1 628)〕、了解用药情况〔69.29%(1 128/1 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次数达标的患者血压控制率(OR=1.09,P<0.05)和血糖控制率(OR=1.31,P<0.05)更高,吸烟饮酒率更低(OR=0.83,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更高(OR=1.30,P<0.05);随访形式为机构就诊时随访的患者戒烟戒酒率(OR=2.38,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OR=1.62,P<0.05)高于网络或电话随访患者,入户随访的患者戒烟戒酒率(OR=2.33,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OR=2.54,P<0.05)高于网络或电话随访患者;主要随访内容为接受生活方式指导、询问疾病情况、了解用药情况的患者血压控制率更高(OR值分别为1.61、1.34、1.62,P均<0.05),戒烟戒酒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3.59、3.54、2.91,P均<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3.16、2.15、2.45,P均<0.05)。

    结论

    每年接受至少4次慢性病随访,以就诊时随访、入户随访为随访形式,为患者提供血压/血糖测量、生活方式指导、询问疾病状况和了解用药情况等随访服务,与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水平、戒烟戒酒和定期锻炼生活习惯形成有正相关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1990—2019年中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分析
    包云丽, 汪哲, 唐海茹, 李娜, 郑英, 李斌, 马俊, 于晓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6): 4581-4586.  
    摘要788)   HTML27)    PDF for PC (990KB)(839)    收藏
    背景

    炎症性肠病近年来发病率高,具有病程迁延、疾病负担重等特点,但目前缺乏中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的数据,这可能会阻碍此疾病的医疗保健规划和资源分配。

    目的

    调查1990—2019年我国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分析年龄、性别和时期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

    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收集1990—2019年中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数据;采用Joinpoint软件分析炎症性肠病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率变化趋势及特征,利用Excel 2019软件进行数据整理。

    结果

    1990—2019年我国炎症性肠病标化发病率从1.47/10万上升到3.01/10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为2.5%〔95%CI(2.4%,2.6%)〕,标化死亡率从0.86/10万下降到0.35/10万,AAPC为-1.6%〔95%CI(-3.8%,-3.4%)〕,标化DALY率从24.47/10万下降到16.31/10万,AAPC为-2.2%〔95%CI(-2.3%,-2.0%)〕,趋势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度男性标化发病率、死亡率高于女性,而标化DALY率在1995年之前女性高于男性,1995—2001年男性与女性基本一致,2001年之后男性高于女性。各年度各年龄段炎症性肠病标化发病率AAPC呈整体平稳上升趋势(P<0.05);各年龄段标化死亡率AAPC呈整体下降趋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下降趋势变缓(P<0.05)。

    结论

    1990—2019年,我国炎症性肠病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标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各年度男性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高龄人群炎症性肠病疾病负担问题值得重点关注,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老龄化,炎症性肠病在中国的负担将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0): 3709-3738.  
    摘要782)   HTML34)    PDF for PC (1500KB)(666)    收藏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符合中国国情且纳入最新研究证据的T2DM运动治疗指南。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组织国内内分泌及代谢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老年医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团队,系统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高质量文献,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旨在为临床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等糖尿病防控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T2DM运动指导。该指南包括T2DM运动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慢性并发症、共患疾病、常用药物、运动时机、运动中血糖监测、运动营养、运动损伤、运动依从性及数字医疗等,共76条推荐意见。该指南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期望能为中国T2DM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运动治疗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实施性研究综合框架(CFIR)更新解读
    黄嘉杰, 赖鸿皓, 孙铭谣, 刘佳宁, 赵威龙, 唐文静, 杨水华, 潘蓓, 田金徽, 马晓婷, 葛龙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1): 3863-3871.  
    摘要780)   HTML30)    PDF for PC (1466KB)(1459)    收藏

    实施性研究综合框架(CFIR)能够帮助研究者明确对实施进展和效果产生影响的潜在因素和实际因素,是实施科学领域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CFIR于2009年被首次提出,至今已有13年的发展历史。2022年,CFIR开发团队基于用户反馈对CFIR进行了更新,在原先框架结构的基础上新增21个构成要素和19个次级构成要素,对部分构成要素进行了调整,并对一些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最终形成了实用性更佳、通用性更强的CFIR 2.0。本文旨在对CFIR的开发背景、起源和更新内容进行梳理、介绍,以期为国内研究者理解和使用CFIR 2.0提供参考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偏好的系统综述:基于离散选择实验和优劣尺度法
    任延峰, 刘世蒙, 陶颖, 陈英耀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559-3564.  
    摘要778)   HTML14)    PDF for PC (1552KB)(418)    收藏
    背景

    药物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式之一,综合考虑患者偏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探索抑郁症患者的药物选择偏好,但尚缺少研究对抑郁症患者药物偏好选择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

    目的

    系统回顾离散选择实验(DCE)和优劣尺度法(BWS)应用于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偏好选择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临床合理用药及未来开展相关偏好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2022年1月,以"DCE""BWS""depression""抑郁症""离散选择实验""优劣尺度法"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系统检索抑郁症患者药物选择偏好的DCE和BWS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1-12-31。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并采用PREFS量表对所有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将属性按结果、过程和成本3类指标进行汇总,并评估各类属性对患者药物治疗偏好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均为DCE研究。7项研究共包含47个属性,41个被归类为结果属性,5个被归类为过程属性,1个被归类为成本属性。7篇文献共获得9个最重要属性结果。其中,结果属性被认为最重要的次数为8,成本属性为1。在结果属性中,不良反应被认为最重要的次数为5,有效性为3。依据PREFS量表,1项研究得4分,6项研究得3分。多数研究在应答者(respondents)和结果解释(findings)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结论

    结果属性在抑郁症患者服药过程中最为重要,临床医生和决策者应该关注这一点。目前已有的研究在样本差异报告和实验设计等维度仍有改善空间,建议未来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时,在应答者、结果解释和实验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为抑郁症药物偏好研究提供更多高质量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脑卒中住院患者性别、年龄及时空分布特征:基于宁夏地区19万例患者数据
    赵媛, 刘尚红, 张延芳, 马立旭, 李红, 李小花, 田园, 郭忠琴, 梁沛枫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8): 915-920.  
    摘要771)   HTML7)    PDF for PC (1718KB)(120)    收藏
    背景 脑卒中是血液无法流入大脑而导致脑组织受损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复发率较高,宁夏地区相关研究多为脑卒中临床相关分析,缺乏对近年宁夏地区脑卒中住院情况的变化趋势分析。目的 分析宁夏地区脑卒中住院患者疾病流行特征及分布情况,为制定脑卒中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宁夏地区共55家中医及西医医院的病案首页数据,筛选出2013—2019年出院且主要诊断为脑卒中[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I60~I63]的数据进行分析。应用SPSS 24.0软件采用χ2检验对性别及年龄进行差异性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宁夏地区2013—2019年脑卒中住院率数据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90 634例脑卒中患者数据。2013—2019年宁夏地区脑卒中住院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住院率分别为24.302/10 000、30.045/10 000、34.949/10 000、39.397/10 000、44.049/10 000、47.617/10 000、52.944/10 000,χ2趋势=5.982,P=0.014),且在每年的寒冷季节住院率较高,每年3月份有1个明显的高峰,之后稍有下降。2013—2019年宁夏地区脑卒中住院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167 194例,出血性脑卒中23 440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533、7 518.543,P<0.05);且从数据上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男性、≥60岁住院患者所占比例均超过50%。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2018年和2019年脑卒中住院率存在空间聚集性(P<0.05)。空间分布图显示,宁夏地区住院的脑卒中患者主要集中在宁夏中北部。结论 2013—2019年宁夏地区脑卒中患者住院率表现为不断上升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聚集性,住院率较高的地区集中在宁夏中北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中国基层医生医疗服务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练璐, 陈家应, 王萱萱, 李亚慧, 朱亚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4): 4246-4253.  
    摘要751)   HTML60)    PDF for PC (1224KB)(427)    收藏
    背景 随着"强基层"措施的推进,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数量已得到较大增长,但基层医生的医疗服务能力与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仍有差距。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城乡间基层医生医疗服务能力的现状,探讨提升中国基层医生医疗服务能力的策略。方法 于2020年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东、中、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8 537名医生开展线上问卷调查,使用课题组既往开发的基层医生卫生服务能力指标体系,选取其中医疗服务部分的指标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从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危急重症应急处置,医疗服务协同及中医药服务4个方面评价基层医生医疗服务能力的具备情况、满足工作需要情况。比较不同地区、机构层级基层医生医疗服务能力具备情况和满足工作需要情况的差异。结果 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 469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9.2%。有6 954名(82.1%)、4 283名(50.6%)、4 800名(56.7%)、4 464名(52.7%)基层医生具备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危急重症应急处置,医疗服务协同以及中医药服务能力。在医疗服务能力具备率方面,地区分布上,中部地区基层医生各项医疗服务能力具备率均高于东、西部地区(P<0.017);在机构层级上,除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以外,农村地区基层医生各项医疗服务能力具备率均高于城市地区(P<0.05),村卫生室基层医生危急重症应急处置能力、中医药服务能力具备率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P<0.005)。在基层医生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工作需要率方面,基层医生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医疗服务协同能力,危急重症应急处置服务能力,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满足工作需要率分别为97.2%(4 233/4 357)、96.2%(4 269/4 436)、95.2%(3 227/3 388)、92.3%(3 954/4 284);东部地区基层医生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工作需要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P<0.05),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于村卫生室(P<0.005)。结论 目前中国基层医生团队中高素质人才缺乏,基层医生危急重症应急处置,医疗服务协同以及中医药服务能力仍有待加强,中部地区、农村地区和村卫生室基层医生医疗服务能力具备率整体较高,但满足工作需要率较低,需要针对各地区医疗能力的短板,从完善政策和培训方式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对各地基层医生给予更多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中老年人群打鼾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评估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罗元欣, 彭德荣, 张琳, 刘海英, 谭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7): 810-815.  
    摘要750)   HTML46)    PDF for PC (1658KB)(497)    PDF (英文版)   收藏
    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打鼾作为常见的睡眠呼吸相关健康问题,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特征指标,然而目前针对打鼾与ASCVD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较少,仍需要对该因素进行识别,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打鼾频率和ASCVD 10年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8—2021年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静安区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收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打鼾频率:每周打鼾1~2次为轻度打鼾,每周打鼾3~4次为中度打鼾,每周打鼾5~7次的为重度打鼾;按ASCVD 10年发病风险<5%、5%~<10%、≥10%分别定义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打鼾与ASCVD 10年发病风险及ASCVD风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0 898名居民参与了本研究,剔除对个人打鼾情况不清楚的1 079名,共计9 819名居民被纳入研究。ASCVD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低危组5 930名,中危组1 804名,高危组2 085名。在总人群中,模型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不打鼾相比,中度打鼾及重度打鼾均是ASCVD 10年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调整了年龄,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调整了高血压、糖尿病、超重或肥胖、吸烟、饮酒、学历因素,结果显示打鼾频率上升会引起ASCVD 10年发病风险等级上升。进一步将总人群按照性别划分为男性和女性后,与不打鼾组相比,重度打鼾与ASCVD 10年发病风险等级相关(P<0.05),且男性重度打鼾的风险大于女性,但轻度打鼾及中度打鼾与ASCVD风险不相关(P>0.05)。进一步分析打鼾与ASCVD风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与不打鼾组相比,重度打鼾是高三酰甘油血症、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中度打鼾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P<0.05)。轻度打鼾则与ASCVD风险因素无关。结论 打鼾频率与ASCVD 10年发病风险及风险因素具有相关性,且集中在中度和重度打鼾人群,应将轻度及中度打鼾人群作为早期干预的重点人群,促进ASCVD的早期防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及共病模式变化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
    徐莉, 葛晶, 于鹏, 虞莹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1): 1296-1302.  
    摘要738)   HTML24)    PDF for PC (1565KB)(266)    收藏
    背景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了解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共病患病谱的变化趋势,对基层卫生工作十分重要。目的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共病模式。方法 选取CHARLS数据集中2011年(第1期)和2015年(第3期)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体检数据、调查问卷数据、自我报告的疾病情况,进行慢性病患病率、共病患病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变化情况。采用潜类别分析(LCA),分析老年共病的常见集群,分析其对生活活动[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的影响。结果 2011年7 290例、2015年9 845例≥60岁老年人被纳入本研究。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在2011年和2015年分别为85.96%、92.24%,2015年≥60岁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较2011年升高(χ2=109.65、P<0.05)。除疼痛和口腔疾病外,2015年各种慢性病患病率均较2011年升高(P<0.05)。结合自我报告的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超重或肥胖患病率从2011年的39.53%增至2015年的42.88%(χ2=35.12、P<0.01),腹型肥胖患病率从2011年的45.37%增至2015年的47.99%(χ2=18.09、P<0.01)。结合自我报告的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发现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患病率从2011年的52.75%增至2015年的60.49%(χ2=64.39、P<0.01),且是该人群慢性病共病的主要形式。LCA将老年人群分为5类共病模式,其中"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共病"模式的ADL评分高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骨关节疾病共病""呼吸系统疾病共病""非特异性共病"模式。结论 结合CHARLS数据库2011年和2015年数据来看,我国≥60岁的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较高(2011年为85.96%,2015年为92.24%),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以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最为常见,且存在大量未知晓的情况,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共病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最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中国中老年人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陈希, 章娟, 李霖, 张佳琪, 吴耀丽, 郭慧, 王超群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1): 3890-3895.  
    摘要732)   HTML36)    PDF for PC (1441KB)(784)    收藏
    背景 体力活动不足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有研究发现体力活动与死亡存在着关联,体力活动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但鲜少有针对不同人群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研究报道。目的 探究我国中老年人(≥45岁)人群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8年数据,于2022-09-10提取2 799名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变量、生活方式变量、慢性病患病数量等基线资料,依据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评价研究对象的体力活动水平:低水平体力活动〔<600代谢当量(MET)/周〕、中水平体力活动(600~3 000 MET/周)、高水平体力活动(>3 000 MET/周)。随访日期为2011—2018年,并选取2013年、2015年和2018年的数据进行追踪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存状态分为存活组(n=2 424)和全因死亡组(n=375)。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分层分析。结果 2 799名中老年人随访7年期间全因死亡375例,全因死亡发生率为13.40%。存活组与全因死亡组的体力活动水平、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ADL受限状况、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及患慢性病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节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低水平体力活动为对照,中、高水平体力活动中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43%〔HR=0.57,95%CI(0.44,0.75),P<0.001〕和64%〔HR=0.36,95%CI(0.27,0.48),P<0.001〕。2次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显示,与低水平体力活动比较,中、高水平体力活动中老年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P<0.001),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分层分析结果表明,中水平体力活动可使60~74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0%〔HR=0.50,95%CI(0.33,0.76),P<0.001〕,使BMI正常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1%〔HR=0.49,95%CI(0.33,0.73),P<0.001〕;高水平体力活动可使45~59岁和60~74岁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74%〔HR=0.26,95%CI(0.14,0.47),P<0.001〕、65%〔HR=0.35,95%CI(0.24,0.51),P<0.001〕,以及BMI正常、超重或肥胖人群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降低71%〔HR=0.29,95%CI(0.20,0.43),P<0.001〕、64%〔HR=0.36,95%CI(0.22,0.59),P<0.001〕。结论 中、高水平体力活动均可降低中老年人的全因死亡风险,且高水平体力活动的效果更明显。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的角度考虑,45~59岁和超重肥胖人群适宜选择高水平体力活动;60~74岁和BMI正常人群选择中、高水平体力活动均可受益;≥75岁和偏瘦人群尚未形成有充分证据的明确推荐,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运动不是减重之本
    蒋秋惠, 李学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477-3481.  
    摘要715)   HTML23)    PDF for PC (1404KB)(340)    收藏

    肥胖是日益普遍和代价高昂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少人认为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减重策略,甚至比控制饮食更有效。然而,肥胖个体运动减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仔细权衡。本文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从运动的减重效果轻微、长期坚持高强度运动的依从性差、肥胖者从事高强度运动的安全性及运动减重效果不佳的机制探讨等方面简要阐述"运动不是减重之本"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绝经相关失眠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预防医学会更年期保健分会,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妇科内分泌和生育力促进专委会,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更年期专业委员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4): 2951-2958.  
    摘要714)   HTML30)    PDF for PC (1275KB)(567)    收藏

    绝经相关失眠是(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的症状,临床多见却易被忽视,绝经相关失眠会影响女性(围)绝经期甚至老年期的健康水平。国内尚缺乏关于绝经相关失眠临床管理的共识及指南。为规范绝经相关失眠的管理,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睡眠健康管理水平,组织专家制订本共识。绝经相关失眠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成立多学科专家团队、药物管理和非药物管理等,希望能对临床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队列研究
    徐哲, 张金霞, 张秀红, 谢开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8): 3507-3512.  
    摘要710)   HTML25)    PDF for PC (1400KB)(414)    收藏
    背景 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关联的相关研究规模和随访时间差异较大,相关关系及推荐睡眠时间等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 2022年1—12月,根据编码手册,依据病例ID号合并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和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库的基线和随访信息,创建纵向研究队列,最终纳入43 922名受访者。从CHARLS与CLHLS数据库中提取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和健康相关行为、睡眠时间、死亡相关信息,并根据相关指标的测量和评价标准进行重新编码、变量转换等。采用Log-Rank检验的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间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随后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观察连续型变量睡眠时间对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 43 922名中老年人中,随访中位年限为6年,平均睡眠时间为7.32 h,其中每天睡眠时间≤5 h者9 369名(21.33%),>5~6 h者7 779名(17.71%),>6~7 h者295名(0.67%),>7~8 h者15 611名(35.54%),>8~9 h者2 567名(5.84%),>9~10 h者5 011名(11.41%),>10 h者3 290名(7.49%)。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适中(>6~7 h)的中老年人生存概率最高,超长睡眠时间(>10 h)的中老年人生存概率最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睡眠时间为>10 h者的中老年人相比,睡眠时间≤5、>7~8、>8~9、>9~10 h可增加死亡风险〔HR(95%CI)分别为1.19(1.09,1.29)、1.16(1.08,1.25)、1.32(1.19,1.46)、1.12(1.04,1.22),P<0.05〕。RCS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S"形非线性关联(P=0.023),每天睡眠时间为4.62~7.97 h对死亡风险无明显影响,<4.62 h与>7.97~10.00 h的睡眠时间均明显增加全因死亡风险。结论 睡眠时间适中的中老年人生存概率最高,故中老年人的推荐睡眠时间为5~7 h。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