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要点解读
    刘明波, 何新叶, 杨晓红, 王增武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1): 20-38.  
    摘要11546)   HTML280)    PDF for PC (2424KB)(9167)    收藏

    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卒中1 300万,冠心病(CHD)1 139万,心力衰竭(HF)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PAD)4 530万,高血压2.45亿。2021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2 764.98万,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15.36%,其中CVD 1 487.23万人次,占8.26%,脑血管病1 277.75万人次,占7.10%。CVD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仍在加重,CVD防治的拐点尚未到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0): 3709-3738.  
    摘要4900)   HTML242)    PDF for PC (1500KB)(14263)    收藏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符合中国国情且纳入最新研究证据的T2DM运动治疗指南。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组织国内内分泌及代谢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老年医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团队,系统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高质量文献,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旨在为临床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等糖尿病防控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T2DM运动指导。该指南包括T2DM运动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慢性并发症、共患疾病、常用药物、运动时机、运动中血糖监测、运动营养、运动损伤、运动依从性及数字医疗等,共76条推荐意见。该指南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期望能为中国T2DM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运动治疗方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北京市社区卫生协会, 北京社区健康促进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8): 3453-3475.  
    摘要4072)   HTML85)    PDF for PC (2637KB)(3531)    收藏

    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被统称为"三高",常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中,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以及相关疾病负担。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共同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慢性病防治的"主战场",现有临床证据对"三高"人群的基层预防、治疗及管理具有重要启示,但目前国内外尚无适用于基层的"三高"共管规范、共识和指南。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等4家学/协会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并邀请心血管、内分泌、药学及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广泛征询基层医务人员临床实践需求,在整合与评价"三高"基层防治相关证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讨论、修订与投票表决,形成了包含21条推荐意见的"三高"基层防治专家共识。本共识的推荐意见旨在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三高"防治意识和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三高"防治提供科学的策略支持,为实施具有基层特色的"三高"共管奠定坚实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
    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2): 3969-3986.  
    摘要3468)   HTML62)    PDF for PC (846KB)(3597)    收藏

    糖尿病微血管疾病(DMiV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早期识别及有效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基层内分泌代谢病学组组织领域内专家,以2021年版为基础,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特别针对基层临床实际需求,修订《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该共识详尽阐述了DMiV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和糖尿病心肌病)的筛查方法、综合管理及防治策略,明确分级诊疗及转诊流程,强化防治DMiVD重要性,为广大医师特别是基层医生及全科医生提供指导和建议,降低DMiVD的发生率、恶化率以及致残致死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1990—2021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令垚, 张文滨, 王仕鸿, 陈永泽, 董文娇, 邓星妤, 丁元林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914-1922.  
    摘要3310)   HTML22)    PDF for PC (2415KB)(606)    收藏
    背景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治疗和护理需要长期投入,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较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进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及预测分析能为相关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目的

    了解1990—2021年中国RA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预测2022—2042年中国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

    方法

    提取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21)1990—2021年有关RA的DALYs、发病和患病等疾病负担指标,采用SPSS 27.0分别计算变化率和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2022—2042年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进行预测。

    结果

    2021年中国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分别为17.38/10万、334.25/10万、58.61/10万,较1990年分别增长了59.89%、92.61%、71.07%;1990—2021年中国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均呈现上升趋势,EAPC分别为1.61%、2.33%、2.02%(P<0.05)。2021年中国女性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分别为22.55/10万、460.19/10万、78.25/10万,男性分别为12.45/10万、214.09/10万、39.87/10万。2021年中国RA的发病率在75~79岁达最高值(34.37/10万),患病率在≥80岁达最高值(836.13/10万),DALYs率在≥80岁达最高值(223.81/10万)。ARIMA模型结果显示,预计到2042年,中国RA的发病率、患病率、DALYs率分别为20.26/10万、468.60/10万、82.09/10万,较2022年分别上升了15.57%、37.94%和37.90%,且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RA的疾病负担增长趋势明显,具有年龄和性别差异。预计到2042年,RA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将持续上升。提示相关部门应针对老年人、绝经期女性等重点人群实施相应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中国成人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治指南(2024版)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1): 1289-1303.  
    摘要3195)   HTML76)    PDF for PC (1571KB)(2948)    收藏
    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同时存在时称为失眠共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COMISA)。COMISA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6%~19.3%,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质量差、睡眠中打鼾伴呼吸暂停、醒后不解乏、日间思睡、疲劳、注意力减退、记忆力受损、情绪障碍、生活质量下降,可导致多系统不良结局,增加全因死亡率。因此,对COMISA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由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睡眠学组组织国内部分睡眠领域专家,结合国内外COMISA诊疗实践的现状,通过文献证据回顾,经广泛讨论后形成。本指南从流行病学、病因和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评估方法、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为COMISA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依据,以指导临床实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糖尿病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2024版)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7): 777-796.  
    摘要3006)   HTML89)    PDF for PC (1713KB)(6934)    收藏

    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behavior and lifestyle interventions,BLIs)可以降低血糖和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肥胖,减少心血管事件,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一线治疗措施。BLIs包括帮助患者维护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保证良好睡眠、避免吸烟和酗酒、做好心理调适、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进行科学的血糖自我监测、坚持降糖药治疗等。除了出现严重高血糖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需要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首先进行BLIs。BLIs应遵循有效性、建立互信、问题解决导向、综合性和个性化原则。常用干预策略包括应用成熟的行为改变理论、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有效运用传播策略、提高患者行为技能、实施以人为本的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基本步骤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评估、确定行为目标、制定干预实施方案、实施干预和评价效果。BLIs效果评价指标包括过程指标、临床结局、社会心理、行为结局、患者报告和健康结局。效果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的评价工具包括糖尿病自我护理行为评价量表(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SDSCA)、患者行为量表(patient activation measurement,PAM)和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diabetes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scale,DMSES)。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2025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管理及预防全球策略更新要点解读
    陈典, 隆寰宇, 张丛溪, 褚岚和, 李姝润, 陈亚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1937-1949.  
    摘要2668)   HTML61)    PDF for PC (1793KB)(4956)    收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25年修订版于2024-11-11发布,是GOLD 2023的第二次更新。总体来说其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病)的定义、诊断、评估和治疗与GOLD 2024类似,但在12个方面修订/扩充了相应内容,包括增加有关肺功能变化轨迹的说明和参考文献、增加有关微生态失衡的内容、更新并扩充肺功能检查的内容、更新慢阻肺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更新慢阻肺病CT影像学检查、新增气候变化与慢阻肺病、更新慢阻肺病患者的推荐疫苗、更新随访期治疗药物、新增肺康复治疗的线上/线下及远程随访、修订有关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患者停用ICS的说明、修订有关磷酸二酯酶(PDE)3 & PDE4抑制剂和其他减少急性加重药物的说明、新增肺动脉高压的内容。本文对更新内容进行简介和解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与挑战
    闫温馨, 胡健, 曾华堂, 刘民, 梁万年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1): 1-6.  
    摘要2140)   HTML94)    PDF for PC (1218KB)(4383)    收藏

    基层医疗系统是实现健康公平的关键。我国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基层医生数量短缺以及慢性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的严峻挑战。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在医疗系统中发挥出了强大优势,本文深入探讨了大模型在基层医疗系统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应进一步深化大模型的应用,以辅助基层医生常见病诊疗,推动智能化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托底"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卫生服务,激发全科医学的飞跃性发展,并推进大模型在全科诊疗与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产业化,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理念、实践与展望
    吴一波, 范思园, 刘迪玥, 孙昕霙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5): 3069-3075.  
    摘要1673)   HTML34)    PDF for PC (1375KB)(974)    收藏

    为使研究者全面了解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PBICR),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其背景和特色。在设计理念上,PBICR聚焦中国人群的心理健康与健康行为的诸多方面,充分考虑时效性与高效性,秉承数据开放与数据共享初衷,以大样本、多中心、重复性、全国性横断面设计搭建高质量数据库,促进数据挖掘与交流合作;在调查实施上,PBICR采用人口规模成比例、多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以面对面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并严格质量控制,保证样本代表性与可靠性;在成果产出上,因PBICR研究内容涵盖丰富、更新接轨国际热点,可满足多样化变量数据研究需求,既往研究结果在公共卫生、管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展望未来,PBICR将逐步完成从总库到分库的数据库建设,关注特殊人群与全球广泛地区,增添追踪性调查与生物医学数据研究视角,拥有更大研究潜力,通过总体布局多层面驱动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健康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中国不同年龄段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刘欣欣, 隋锦辉, 吴浜栋, 刘燕, 梁晓晖, 赵洋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8): 973-979.  
    摘要1640)   HTML22)    PDF for PC (1777KB)(577)    收藏
    背景

    家庭生育意愿关系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当前我国面临较大的低生育风险,低生育现象已成为常态。

    目的

    在全面开放三孩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分析人群的生育意愿以及其在不同年龄段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晰不同年龄人群对于生育的顾虑,为相关生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本研究选取年龄为20~44周岁的人群,剔除缺失变量后,共纳入样本2 525名,其中包括1 444名女性。针对全人群的研究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每5岁为1组,共计5组;针对女性的研究,按照年龄≤34岁和≥35岁为标准分为两组。以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观点态度3个维度的多个变量为可能影响因素,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全人群以及仅针对女性的生育意愿影响因素。

    结果

    意愿生育二孩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9.05%(1 491/2 525),≤34岁人群相较于≥35岁人群生育0孩的意愿更高(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体特征变量中,35~39岁人群和≥35岁女性群体中健康状况更好的人生育意愿高的可能性更大(P<0.05);家庭特征变量中,≥25岁人群和≥35岁女性群体中有更多家庭人口数的人生育意愿高的可能性更大(P<0.05);≤34岁女性群体中有稳定的伴侣生育意愿高的可能性更大(P<0.05);观念态度变量中,20~24岁人群所有变量有显著性,在其他年龄组的结果表现出多样性。

    结论

    意愿生育二孩为当下主流生育意愿,以≤34岁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低生育意愿相对较高。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更多的家庭人口数在35岁以上年龄段结果更突出,观念态度对生育意愿影响较强并且年龄差异明显。建议关注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育观,加强家庭、社会和政策支持,重视女性自身的身体健康,提供生育医疗保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简版健康素养量表的开发:基于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
    孙小楠, 陈珂, 武运筹, 汤靖琪, 王飞, 孙昕霙, 贺苗, 吴一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3): 2931-2940.  
    摘要1614)   HTML38)    PDF for PC (2499KB)(8433)    收藏
    背景

    健康素养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目前国内研究多倾向于运用多维度、多条目的健康素养测评工具,尚缺少简便且有效的健康素养测评工具。

    目的

    简化健康素养量表并在中国人群中进行心理测量学检验。

    方法

    从"中国家庭健康指数调查(2021年)"数据中选择18岁及以上人群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7 449份数据,并随机分为2个样本集,其中样本集1共3 680份,样本集2共3 769份。对调查对象进行一般资料问卷、12条目健康素养量表(HLS-SF1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家庭健康量表(FHS-SF)调查。应用经典测量理论以及项目反应理论中的Mokken模型对HLS-SF12原条目进行筛选,并对精简后的量表进行信效度等验证性分析。

    结果

    使用经典测量理论和Mokken模型分别简化出1个9条目版本的量表(HLS-SF9)和1个4条目版本的量表(HLS-SF4)。HLS-SF9与HLS-SF4均无天花板效应、地板效应,二者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13和0.842,折半信度分别为0.871和0.815。HLS-SF4经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1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813%,各条目的因子载荷量均>0.81。HLS-SF9经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10.844、拟合优度指数(GFI)=0.985、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971、规范拟合指数(NFI)=0.986、比较拟合指数(CFI)=0.987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5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LS-SF9、HLS-SF4与PSSS呈正相关(r=0.367、0.292,P<0.001),与FHS-SF呈正相关(r=0.340、0.237,P<0.001)。HLS-SF9对HLS-SF12的效标效度的一致性水平(ICC)(95%CI)为0.989(0.988~0.999),HLS-SF4效标效度的ICC(95%CI)为0.892(0.886~0.899)。

    结论

    简化后的健康素养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能够快速测评中国人群健康素养的有效工具,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精度(HLS-SF9)或测评时间(HLS-SF4)的需求采取针对性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2023版)
    倪小佳, 林浩, 罗旭飞, 邝卓然, 刘云兰, 郭建文, 陈耀龙, 蔡业峰, 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工作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5): 521-533.  
    摘要1450)   HTML50)    PDF for PC (788KB)(1686)    收藏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仍持续增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领域涌现出许多新的临床证据。为更好地指导中西医结合防治脑卒中的临床实践,本工作组在《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循证实践指南(2019)》的基础上,开展指南更新必要性评估与临床问题遴选,确定了需要更新的 12 个临床问题,并以《脑卒中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申请立项。参考最新的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基于研究证据的系统检索与客观评价,结合我国中西医临床专家的经验,经过工作组的充分讨论及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 18 条推荐意见,以期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中西医结合防治脑卒中临床实践的规范性,从而降低脑卒中的死亡率、复发率、残疾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的疾病负担调查与未来趋势预测
    赵晓晓, 柯立鑫, 荀杨芹, 王海博, 高武霖, 乔天慈, 卢笑晖, 武继彪, 卢存存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6): 2050-2058.  
    摘要1423)   HTML12)    PDF for PC (2739KB)(469)    收藏
    背景

    老年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全球性及中国国内影响人口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明确与之相关的疾病负担迫在眉睫。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T2DM的疾病负担并预测未来趋势,为公共卫生和医疗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2021,提取并整理1990—2021年全球与中国60岁及以上T2DM患者的发病和死亡负担数据。以GBD 2021标准人口为基础,估算60岁及以上T2DM群体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利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评估疾病负担的趋势变化。基于年龄和性别进行亚组分析,利用分解分析方法探讨老龄化、人口增长和流行病学改变3个因素对疾病负担改变的相对影响。使用贝叶斯模型预测2022—2035年的发病数和死亡数。

    结果

    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T2DM的发病数分别为6 047 049例和800 764例,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加178.68%和220.28%。1990—2021年全球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1.21%,P<0.001),但中国的整体上升趋势却无统计学意义(AAPC=0.29%,P=0.189)。2021年全球与中国老年T2DM的死亡数分别为1 304 150例和149 972例,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加164.68%和197.98%。1990—2021年全球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AAPC=0.32%,P<0.001),但中国的趋势却相对平稳(AAPC=0.01%,P=0.922)。此外,全球与中国在1990年和2021年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均为女性高于男性,且60~64岁组在2021年的发病数中占比最高,70~74岁组在死亡数中占比最高。分解分析发现人口增长是全球和中国老年T2DM发病数和死亡数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预测分析表明2022—2035年全球老年T2DM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以及中国的死亡数将继续呈上升趋势。

    结论

    全球和中国老年T2DM的发病和死亡负担依然沉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制订更加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防控策略,从而为降低老年T2DM的基本负担发挥积极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2024年《NCCN胃癌临床实践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马桂芬, 章倩, 孙菁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4): 1681-1688.  
    摘要1413)   HTML17)    PDF for PC (958KB)(1122)    收藏

    2024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先后更新了3版《胃癌临床实践指南》。这些更新内容涵盖了胃癌诊疗和随访监测的多个关键领域,不仅提升了二代测序在胃癌精准治疗中的地位,完善了新增EB病毒(EBV)检测和晚期一线免疫治疗的限定条件,还调整了新辅助免疫治疗术前用药的周期,新增了一种神经营养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靶向治疗药物,并细化了术后营养缺乏监测和补充的项目,更为重要的是首次增加了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和晚期胃癌单一腹膜转移的诊疗路径,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几个新兴的外科联合腹腔内治疗的应用原则。更新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精准化、个体化、多学科治疗的趋势。本文将对指南中有关诊断、外科治疗、系统治疗、随访监测等方面进行重点解读,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深度访谈在全科医学研究中的设计与应用
    徐志杰, 汪洋, 钱熠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2): 2797-2806.  
    摘要1396)   HTML57)    PDF for PC (2176KB)(3205)    收藏

    深度访谈是通过与被调查者深入交谈以了解某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探讨特定现象的形成过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深度访谈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全科医学研究,了解其基本理念和掌握设计与应用过程是掌握该方法的关键。本文按照实施深度访谈研究的前、中、后3个阶段全面阐述其研究过程。在正式开展深度访谈研究前,研究者需要了解深度访谈有关研究目的和过程的基本理念、特点和局限性,并且明确该方法适用于哪些研究。在深度访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重点从访谈对象的招募、访谈提纲的设计和完善、访谈资料的收集、访谈资料的分析4个阶段掌握研究的主要步骤。在完成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后,研究者需要参照定性研究常用的报告规范撰写研究论文,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研究过程的透明性。此外,本文推荐了5个在全科医学研究中适用于深度访谈的方向,并介绍了可供研究者掌握深度访谈方法的学习资源。通过对深度访谈研究方法的介绍,旨在帮助全科医学和基本保健领域的研究者掌握一种适合研究科学问题的方法,为提升我国该领域定性研究的质量提供方法学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肿瘤患者心身症状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尹营营, 赵宽, 王彩莲, 汤立晨, 何红波, 刘向欣, 潘昱, 杨海龙, 杨阳, 周波, 谢可, 林铮, 喻林珍, 骆艳丽, 陆峥, 王小平, 任涛, 邹韶红, 魏镜, 冯威, 袁勇贵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809-1822.  
    摘要1363)   HTML81)    PDF for PC (1419KB)(808)    收藏
    肿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类症状目前在我国临床中容易被医患忽视或未有效转诊治疗。目前国内肿瘤管理相关共识对心身症状处理内容较少,鉴于此,本共识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相关心身症状的临床管理建议,结合相关文献,整合实用管理工具,全面回答了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医患沟通、诊断评估、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如何建立医-护-患-家属同盟等重要问题,旨在提高非精神专科医生对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识别、转诊,并在精神心理科及其他多学科团队的互助下有效沟通、开展治疗及管理心身症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老年人潜在不适当处方筛查工具/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OPP/START)标准》第3版解读
    朱素燕, 郑晓梦, 范苗, 陈春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3): 4097-4104.  
    摘要1352)   HTML44)    PDF for PC (1214KB)(1206)    收藏

    老年人潜在不适当处方筛查工具(STOPP)/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ART)由2008年爱尔兰Cork大学附属医院专家组首次发表并于2015年进行第2次更新。自发表以来,该标准在发现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加强对老年人滥用药物的监管、减少老年人药品不良事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第3版STOPP/START标准发布,在第2版基础上增加、修订和删减了一些标准,最终形成190条潜在不适当用药标准。新标准根据最新的老年人合理用药研究结果和临床证据,提供了更新、更实用的循证医学依据。本文对STOPP/START标准(第3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我国潜在不适当用药标准更新和完善提供参考,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思考和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机器学习的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比较
    岳海涛, 何婵婵, 成羽攸, 张森诚, 吴悠, 马晶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4): 499-509.  
    摘要1286)   HTML31)    PDF for PC (2772KB)(862)    收藏
    背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全球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关于冠心病风险评估的研究在逐年增长。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常忽略了数据不平衡的问题,而解决该问题对于提高分类算法中识别冠心病风险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目的

    探索冠心病的影响因素,通过使用2种平衡数据的方法,基于5种算法建立冠心病风险相关的预测模型,比较这5种模型对冠心病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

    基于2021年美国国家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横断面调查数据筛选出112 606名研究对象的健康相关风险行为、慢性健康状况等24个变量信息,结局指标为自我报告是否患有冠心病并据此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通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筛选出纳入预测模型的变量。随机抽取112 606名受访者的10%(共计11 261名),以8∶2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与测试的数据集,采用随机过采样和合成少数过采样技术(SMOTE)两种过采样的方法处理不平衡数据,基于k最邻近算法(KNN)、Logistic回归、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和XGBoost算法分别建立冠心病预测模型。

    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BMI、种族、婚姻状态、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家里有几个孩子、是否被告知患高血压、是否被告知处于高血压前期、是否被告知患妊娠高血压、现在是否在服用高血压药物、是否被告知患有高脂血症、是否被告知患有糖尿病、吸烟情况、过去30 d内是否至少喝过1次酒、是否为重度饮酒者、是否为酗酒者、过去30 d内是否有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自我健康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BMI、种族、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是否被告知患高血压、是否被告知处于高血压前期、是否被告知患妊娠高血压、现在是否在服用高血压药物、是否被告知患有高脂血症、是否被告知患有糖尿病、吸烟情况、过去30 d内是否至少喝过1次酒、是否为重度饮酒者、是否为酗酒者以及自我健康评价为冠心病的影响因素(P<0.05)。风险模型构建的分析结果显示:k最邻近算法、Logistic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和XGBoost采用SMOTE处理不平衡数据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59.2%、67.4%、66.2%、69.2%和85.9%,召回率分别为75.2%、71.4%、70.5%、62.9%和34.8%,精确度分别为15.4%、18.2%、17.5%、17.6%和28.7%,F值分别为0.256、0.290、0.280、0.275和0.31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78、0.72、0.72和0.82;采用随机过采样处理不平衡数据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62.5%、68.5%、69.0%、60.2%和70.1%,召回率分别为70.0%、69.5%、71.9%、69.0%和67.6%;精确度分别为15.8%、18.4%、19.1%、14.8%和19.0%,F值分别为0.258、0.291、0.302、0.244和0.29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77、0.72、0.72和0.83。

    结论

    本研究不仅确认了已知冠心病的影响因素,还发现了自我健康评价水平、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对冠心病具有潜在影响。在使用2种数据平衡方法后,5种算法的性能显著提高。其中XGBoost模型表现最佳,可作为未来优化冠心病预测模型的参考。此外,鉴于XGBoost模型的优异性能以及逐步Logistic回归的操作便捷和可解释性,推荐在冠心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结合使用数据平衡后的XGBoost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中医药政策及发展现状研究
    万晓文, 黄蓉, 马利荣, 史穆然, 盛文彬, 曾程, 武宁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0): 1161-1169.  
    摘要1266)   HTML21)    PDF for PC (1415KB)(1082)    收藏

    我国学术界对中医药政策的研究日趋活跃且内涵日臻丰富,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中医药政策的某一特定领域,缺乏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本文系统检索了2011—2023年我国中医药相关政策和期刊文献,结合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数据,基于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发展模型,对"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中医药政策和发展现状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尚存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中医药保健网络不健全、教育模式不完善、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基于此,提出筑牢中医医疗体系,强化"治未病"保健,加强科研力量建设,融合创新教育模式,加强中医药产业监管,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教育等发展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1990—2021年中国10~24岁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研究
    李欣, 罗莎, 王红苹, 徐含青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923-1931.  
    摘要1182)   HTML15)    PDF for PC (2329KB)(381)    收藏
    背景

    目前关于中国10~24岁年轻人(简称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的系统研究有限。

    目的

    基于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探究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情况,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时间模式下的变化情况。

    方法

    从2021年GBD(简称GBD 2021)中提取1990—2021年偏头痛相关数据,选取患病率、发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作为评估偏头痛疾病负担的指标。采用变化率及年均变化百分比(EAPC)评估1990—2021年年轻人偏头痛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结果

    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2 763.8万人(95%UI=2 145.5~3 505.2)、发病例数349.8万人(95%UI=273.5~427.5)、DALYs为103.0万人年(95%UI=9.2~249.6),均约占全球年轻人偏头痛总数的1/11,占中等社会发展指数(Middle SDI)地区年轻人偏头痛总数的30%左右。但患病率、发病率、DALYs率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和Middle SDI地区的水平;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率为11 809.0/10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 108.1/10万,同时也低于Middle SDI地区的16 455.8/10万。1990—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均呈上升趋势,患病率从1990年的11 556.5(95%UI=9 120.2~14 491.3)/10万上升到2021年的11 809.0(95%UI=9 167.3~14 976.8)/10万,EAPC为0.28(95%CI=0.15~0.40),发病率从1990年的1 379.5(95%UI=1 075.3~1 708.2)/10万上升到2021年的1 494.6(95%UI=1 168.5~1 826.5)/10万,EAPC为0.17(95%CI=0.10~0.24),DALYs率从1990年的430.9(95%UI=42.0~1 033.0)/10万上升到2021年的440.2(95%UI=39.4~1 066.6)/10万,EAPC为0.29(95%CI=0.16~0.42)。与1990年相比,2021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和DALYs均减少约1/3。此外,中国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其中10~14岁年龄组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上升趋势较明显,EAPC分别为0.28(95%CI=0.24~0.33)、0.27(95%CI=0.22~0.33)和0.29(95%CI=0.25~0.34)。中国年轻人女性偏头痛负担高于男性。2021年中国女性在10~14岁、15~19岁、20~24岁以及整个10~24岁年龄段中,女性的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约是男性的1.7倍。

    结论

    整体来说,2021年较1990年中国年轻人偏头痛患病例数、发病例数和DALYs均减少约1/3。但从过去32年的整体趋势看,患病率、发病率和DALYs率均呈上升趋势。性别方面,各年龄段女性年轻人偏头痛负担均高于男性。年龄方面,尽管目前中国10~14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偏头痛负担相对较轻,但其疾病负担增长速度最快。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发生慢性肾脏病风险的关系: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张欣, 朱晴, 李南方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840-1846.  
    摘要1172)   HTML18)    PDF for PC (1552KB)(217)    收藏
    背景

    目前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和流行率仍较高。高血压和糖尿病常共存,并共同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脂质蓄积指数(LAPI)是预测心血管疾病和糖代谢异常的新指标,与CKD的关系有待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LAPI与CKD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9年5月收治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的2 033例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LAPI,按LAPI四分位数将人群资料分为四组,Q1组(LAPI≤44.03,n=509),Q2组(44.03<LAPI≤64.68,n=508),Q3组(64.68<LAPI≤98.90,n=508),Q4组(LAPI>98.90,n=508),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CKD。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LAPI水平的CKD的累积发生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差异。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LAPI与CKD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拟合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探索LAPI与CKD的效应关系。采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检验LAPI与CKD关系的稳定性。

    结果

    4组年龄、性别、BMI、腰围、心率、舒张压、吸烟、饮酒、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服用钙离子拮抗剂、降糖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随着LAPI水平升高,Q1~Q4组CKD累积风险升高(χ2=14.48,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PI每增加1个标准差,CKD的风险比例升高12.5%(HR=1.125,95%CI=1.035~1.223,P=0.005);Q4组较Q1组CKD的风险比例升高了54.9%(HR=1.549,95%CI=1.129~2.125,P=0.007)。限制性样条回归曲线结果显示,LAPI>65.59为CKD的危险因素(P=0.007)。交互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LAPI与发生CKD风险的关系仍然稳定。

    结论

    在高血压伴糖代谢异常的患者中,早期较高的LAPI会增加CKD的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2014—2021年北京市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就诊构成比及变化趋势分析
    侯晓玲, 皇惠杰, 姜楠楠, 李昂, 孔勤, 魏勉, 向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7): 3395-3400.  
    摘要1171)   HTML17)    PDF for PC (1549KB)(191)    收藏
    背景 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在全球人群中急剧增长,已经影响着10%~40%的世界人口。该类疾病常在儿童期始发,但我国尚缺乏10年内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趋势分析数据,本研究拟通过对单中心电子病历数据进行挖掘,从而为国内过敏性疾病预防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流行病学支持。目的 分析2014—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0~18岁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就诊年度构成比及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4—2021年医院信息系统门诊电子病历数据,对过敏性疾病就诊年度构成比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计算不同性别、年龄过敏性疾病包括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过敏性结膜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症、严重过敏反应等疾病的就诊年度构成比。进一步分析年度构成比排名稳定在前10位的过敏性疾病构成比变化趋势。结果 2014—2021年门诊过敏性疾病就诊儿童累计1 231 890例次,去除缺失数据后共纳入1 231 863例次,其中男童727 082例次(59.0%),女童504 781例次(41.0%);过敏性疾病就诊患儿年龄以3岁以下为主(46.9%)。删除过敏性紫癜、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等非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纳入疾病谱分析病例1 208 265例次。2016—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就诊例次在全院门诊就诊例次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4—2017年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就诊构成比前5位分别是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2018—2021年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就诊构成比前5位分别是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结膜炎、支气管哮喘。年度构成比变化趋势分析显示,2014—2021年,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及食物过敏占全部过敏性疾病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构成比峰值分别达45.4%、11.1%及2.8%;湿疹、荨麻疹及支气管哮喘构成比呈下降趋势,构成比峰值分别为46.5%、24.9%及11.3%。结论 2016—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过敏性疾病门诊就诊例次在全院门诊就诊例次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4—2021年,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及食物过敏年度构成比呈上升趋势,湿疹、荨麻疹及支气管哮喘年度构成比呈下降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消瘦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2025)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 浙江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全科未分化疾病专家协作组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21): 2577-2594.  
    摘要1171)   HTML24)    PDF for PC (1915KB)(1010)    PDF (英文版)   收藏
    消瘦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临床表现,病因复杂,涉及的疾病范围广泛,由于其评估与处置对医务人员要求较高,且与老龄化相关疾病及多学科协作需求密切关联,更凸显规范化诊疗共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共识综合了消瘦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及发病机制,全面总结了消瘦的诊断方法,包括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同时,从治疗原则、治疗措施到特殊人群的管理,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共识还强调了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包括随访、转诊、三级预防及健康教育,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消瘦患者的诊疗水平和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的国内外进展与挑战
    彭红叶, 荆雅楠, 留典淳, 王莹, 薛雪, 鲁春丽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3): 262-272.  
    摘要1148)   HTML36)    PDF for PC (1468KB)(521)    收藏

    糖尿病前期是一种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或两者的混合状态的疾病,属于中医"脾瘅"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具有和糖尿病相当的预后风险,及时诊断并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本文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梳理了糖尿病前期的起源与定义,发现早在《素问》成书时,中医学便已对"脾瘅"形成了一定的认识。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和规范化临床研究的实施,我国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规范化糖尿病前期临床实践指南。在诊断方面,血糖检测指标类型和阈值、中医证候诊断、中西医结合诊断模型、疾病风险评分模型、生物标志物、可穿戴设备等多种无创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法不断完善,但多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而非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诊断和筛查;餐后1 h血糖可能是未来诊断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新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以推广使用。针对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面临的诊断标准的动态性、筛查流程的复杂性、临床症状的不典型性、疾病的低知晓性等挑战,未来需不断更新和完善诊断标准,融合数字化健康管理和可穿戴设备,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构建针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基于中医宏观表征与组学微观数据相结合的疾病诊断模型,开发更简便、快捷的中西医结合筛查方法,实现糖尿病前期的"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冠心病患者血尿素氮与血清白蛋白比值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绳菁煜, 刘凡凡, 马梅, 田霖, 刘雨桐, 刘凤敏, 高杉, 于春泉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831-1839.  
    摘要1139)   HTML44)    PDF for PC (1626KB)(359)    收藏
    背景 血尿素氮(BUN)与血清白蛋白(ALB)比值(BAR)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被认为与多种心肺系统疾病的不良结局相关,但冠心病(CHD)患者的BAR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CHD患者BAR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19年9月天津市6家医院住院的CHD患者入院数据。BAR通过BUN/ALB计算。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HD患者BAR与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斑块数量和斑块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并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行进一步分析。绘制BAR诊断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纳入10 808例CHD患者数据。其中8 158例患有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患病率为75.5%。将10 808例CHD患者数据按BAR的四分位数(Q1、Q2、Q3、Q4)分为4组。Q1组BAR≤-0.395 4,-0.395 4<Q2组BAR≤-0.158 7,-0.158 7<Q3组BAR≤0.132 4,Q4组BAR>0.132 4。与Q1组相比,经过多变量调整后,Q4组的BAR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最强(OR=1.512,95%CI=1.273~1.795,P<0.001)。CHD患者BAR诊断颈动脉斑块发生风险的AUC为0.612(95%CI=0.600~0.624)。女性群体中BAR水平与斑块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OR=1.583,95%CI=1.260~1.989,P<0.001),老年群体中BAR与斑块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OR=1.810,95%CI=1.459~2.246,P<0.001)。且BAR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不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影响。结论 高水平的BAR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相关,且在女性、中老年人群中更显著。BAR升高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CHD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从而避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HARLS数据实证分析
    魏萱, 王宁, 魏颖, 陈麒麟, 赵洋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1): 1303-1308.  
    摘要1106)   HTML24)    PDF for PC (1379KB)(491)    收藏
    背景 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庞大,然而目前关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我国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和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CHARLS)在2020年开展的第五轮全国调查数据,共筛选出12 551例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抑郁量表(CES-D)测定研究对象的抑郁状况,并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状况的主要因素。结果 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中,有抑郁症状的占40.7%(5 111/12 5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男:OR=0.613,95%CI=0.553~0.680)、年龄(65~<75岁:OR=0.862,95%CI=0.769~0.965;≥75岁:OR=0.604,95%CI=0.510~0.716)、是否有配偶/伴侣共同生活(有:OR=0.730,95%CI=0.648~0.822)、居住地(农村:OR=1.515,95%CI=1.387~1.654)、文化程度(初中:OR=0.727,95%CI=0.657~0.805;高中及以上:OR=0.561,95%CI=0.488~0.646)、社交情况(1项:OR=0.870,95%CI=0.793~0.956;≥2项:OR=0.866,95%CI=0.779~0.963)、子女关系满意度(满意:OR=0.266,95%CI=0.218~0.324)、吸烟(OR=1.131,95%CI=1.014~1.263)、饮酒(OR=0.873,95%CI=0.795~0.959)、夜间睡眠时长(6~<8 h:OR=0.539,95%CI=0.493~0.590;≥8 h:OR=0.443,95%CI=0.396~0.495)、躯体生活自理能力(BADL)(受损:OR=1.875,95%CI=1.692~2.077)、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受损:OR=2.251,95%CI=2.030~2.496)、慢性病患病数量(2种:OR=1.202,95%CI=1.076~1.342;3种:OR=1.452,95%CI=1.289~1.636;≥4种:OR=1.954,95%CI=1.749~2.183)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0.7%,情况不容乐观,其抑郁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医疗卫生机构及政策制定者等应关注其心理健康,从个人、家庭、社区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进行改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认知症污名的研究新进展
    袁易卿, 陈虹霖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5): 631-638.  
    摘要1099)   HTML22)    PDF for PC (1958KB)(2733)    收藏

    认知障碍又称认知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受认知症和阿尔茨海默病影响的人群在不断增多。有关认知症的污名在国际社会被公认为普遍存在,但相关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本文通过梳理既往有关认知症污名的研究成果,发现有关认知症污名的定义和测量方式有待统一,有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十分欠缺,能够进行因果推断的证据缺乏,干预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认知症污名的研究,为打破传统污名研究领域中二元主体视角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对认知症污名形成机制的讨论,也可以深化学界对标签理论和归因理论的探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症及相关痴呆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预测研究
    韩树奎, 任义涛, 马昕, 宋盼盼, 马金祥, 张紫钰, 陈虹汝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8): 996-1003.  
    摘要1099)   HTML40)    PDF for PC (2150KB)(336)    收藏
    背景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我国老年阿尔茨海默症及相关痴呆(ADRD)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给其主要家庭照顾者带来了沉重的照护压力,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

    目的

    分析中国老年人ADR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和队列因素对ADRD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影响,并对2021年以后中国老年人群ADRD发病率进行预测,为相关部门制订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 2021)中ADRD数据为数据来源,提取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ADRD粗发病率、粗患病率、粗死亡率及粗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按照年龄标准化(简称标化)后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变化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中国老年人ADRD发病率和患病率的影响,并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其2022—2030年的发病率。

    结果

    1992—2021年中国老年人群的ADRD标化发病率、标化患病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发病率:AAPC=0.57%,95%CI=0.41%~0.72%;患病率:AAPC=0.64%,95%CI=0.60%~0.68%)。其中男性标化发病率增速高于女性(AAPC:0.63%>0.60%),女性标化患病率增长高于男性(AAPC:0.68%>0.66%)。1992—2019年的三个区段中国老年人ADRD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0.11%、-0.41%、-0.08%),2019—2021年标化死亡率呈升高趋势(APC=1.96%,95%CI=0.78%~3.15%)。年龄效应:6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ADRD的发病、患病风险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女性95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分别为60~64岁组的13.24倍和13.53倍,患病风险是60~64岁组的13.55倍和16.05倍。时期效应:ADRD在男性和女性的发病、患病风险随年份推移而增加,均在2017—2021年达到最高。队列效应:男性和女性的ADRD的发病、患病风险在队列效应方面,均随着出生年份的推移而逐步下降。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0年中国男性与女性ADRD的标化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女性标化发病率高于男性,女性ADRD的标化发病率将从2021年的1 267.77/10万上升至1 820.80/10万,增幅约为43.62%;男性从2021年的920.22/10万增至2030年的1256.30/10万,增幅约为36.52%,男、女性2022—2030年的ADRD发病人数也在持续升高,2021—2030年男、女性发病人数增长幅度分别为89.74%和105.06%。

    结论

    中国老年人群ADRD的负担严重且呈现上升趋势,建议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特别是加强对老年女性人群的防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人工智能在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管理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李伊婷, 徒文静, 尹婷婷, 梅紫琦, 张苏闽, 王萌, 徐桂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4): 1709-1716.  
    摘要1095)   HTML28)    PDF for PC (995KB)(697)    收藏
    背景

    饮食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在缺乏具体膳食营养指南建议的前提下,IBD患者的营养管理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现有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慢性病患者营养管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针对其在IBD患者营养管理领域应用的研究有限。

    目的

    对人工智能在IBD营养管理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行范围综述。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IEEE Xplore、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Digital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维普网等,筛选关于人工智能在IBD患者营养管理中应用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3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

    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应用包括探索饮食与疾病的相互关系、协助营养评估和辅助营养干预。人工智能技术以机器学习为主,其他还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深度神经网络等。

    结论

    人工智能有助于探索IBD患者健康饮食模式及患者个性化营养指导,但目前在IBD营养管理领域的应用处于初步阶段,未来有必要加强多学科间合作,注重融合临床指南及其在临床中评估其应用效果,以确保结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江苏省2017—2022年出生儿童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接种情况分析
    刘丽, 胡冉, 康国栋, 张磊, 汪志国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5): 1903-1907.  
    摘要1095)   HTML6)    PDF for PC (1700KB)(160)    收藏
    背景

    儿童肺炎给全球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接种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是预防肺炎链球菌性疾病最直接有效的预防措施,而目前关于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在儿童中的覆盖情况较为缺乏。

    目的

    对江苏省2017—2022年出生儿童PCV13接种情况进行分析,以发现不同情况下覆盖水平的差异及原因分析,为后续提高PCV13接种率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江苏省预防接种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7—2022年江苏省出生儿童的基本信息以及接种PCV13信息(截至2023-12-31),包括出生日期、性别、户籍属性、接种日期、接种剂次等基本信息,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17—2022年江苏省接种信息系统共登记出生儿童4 537 123名,其中784 220名儿童共接种2 406 974剂次PCV13,接种率为17.28%。在江苏省进行首剂接种的有697 698名,首剂接种年龄<2月龄82 503名(11.83%)、2~6月龄511 273名(73.28%)、7~11月龄26 106名(3.74%)、12~24月龄38 530名(5.52%)、2~5岁39 286名(5.63%)。常住儿童1、2、3、4剂次接种率(16.11%、14.71%、13.43%、11.50%)高于流动儿童(13.87%、12.70%、11.42%、9.52%)(P<0.05)。地区分布上,各剂次接种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苏南、苏中、苏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上,男童与女童第1剂次、第2剂次接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第3剂次、第4剂次接种率均低于女童(P<0.05)。2017—2022年出生儿童中,第1、2、3、4剂次接种率随着出生年份逐年增高(P<0.05)。不同户籍、性别、出生年份以及地区儿童PCV13首剂接种均以2~6月龄儿童占比最高,不同户籍、性别、出生年份、地区儿童PCV13首剂接种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江苏省儿童PCV13接种率为17.28%,处于较低水平,首剂接种年龄以2~6月龄占比最高,各剂次接种率随着出生年份逐年增高,为提高PCV13在目标人群中的覆盖水平,建议将PCV13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睡眠健康的研究新进展
    王炎喆, 林征, 李莎, 王清玉, 程涵天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5): 4364-4369.  
    摘要1074)   HTML53)    PDF for PC (1242KB)(888)    收藏

    睡眠健康是一个新兴概念,是一种多维的睡眠-觉醒模式,适应个人、社会和环境需求,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现有研究发现睡眠健康不仅与糖尿病、超重/肥胖和心血管风险等生理健康问题有关,还会对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产生重要影响。既往睡眠相关研究多侧重于睡眠障碍和睡眠问题的识别与治疗,而对睡眠健康的积极属性关注较少。本文回顾了睡眠健康现有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介绍了睡眠健康的定义、测量工具以及与健康结局的相关性,以期唤起对睡眠健康的全面认知,为我国居民的睡眠健康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1990—2021年中国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
    张志东, 金华, 胡继宏, 蒋露, 王莉, 龙开冲, 张荣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8): 2262-2269.  
    摘要1059)   HTML10)    PDF for PC (1881KB)(174)    收藏
    背景

    高血压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分析和预测其流行现状能为慢性肾病的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1990—2021年我国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为未来我国高血压肾病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21)数据库获取我国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的变化趋势,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计不同性别高血压肾病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并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方法对我国2022—2032年不同性别高血压肾病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出预测。

    结果

    经过年龄标准化后,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在1990—1995年均略有下降,随后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1990—2021年男性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由5.44/10万下降至4.72/10万,女性由3.86/10万下降至2.75/10万,女性的下降趋势相对更加明显。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经年龄标准化后,我国高血压肾病的ASIR整体呈上升趋势(男性、女性AAPC分别为0.43%、0.64%,P<0.05)。不同时期结果显示,我国男性高血压肾病ASIR 1990—1992年降速最快[年度变化百分比(APC)=-1.62%,P<0.05],2019—2021年增速最快(APC=1.30%,P<0.05)。我国女性高血压肾病ASIR 1990—1995年降速最快(APC=-1.31%,P<0.05)。经年龄标准化后,我国高血压肾病的ASMR整体呈下降趋势(男性AAPC=-0.51%,女性AAPC=-1.09%,P<0.05),女性下降趋势更加明显。不同时期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男性高血压肾病ASMR 2004—2007年降速最快(APC=-3.26%,P<0.05),1998—2004年增速最快(APC=1.30%,P<0.05)。我国女性高血压肾病ASMR 2004—2007年降速最快(APC=-4.47%,P<0.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年龄组中,男性的高血压肾病ASIR和ASMR普遍高于女性,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年龄60~65岁后男性和女性ASIR增速均开始加快,年龄≥70岁后死亡率增速开始加快。我国男性和女性高血压肾病发病风险的时期效应呈现上升趋势,时期对女性高血压肾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稍高于男性;1992—2021年我国男性和女性高血压肾病的死亡风险随时间推移而出现下降的趋势;我国男性和女性高血压肾病ASIR的队列效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SMR的队列效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22—2032年我国男性、女性高血压肾病的ASIR将会持续上升,ASMR将会持续下降。

    结论

    1990—2021年我国高血压肾病ASIR总体呈上升趋势,ASMR呈下降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均随年龄而增长,尤其在老年后增速明显。预测未来10年,ASIR将会持续上升,ASMR缓慢下降。提示应该关注男性和老年患者,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控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生活方式医学国内外发展现况及其中国化的挑战
    彭红叶, 荆雅楠, 王莹, 鲁春丽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7): 797-806.  
    摘要1057)   HTML15)    PDF for PC (1422KB)(910)    收藏

    生活方式医学(Lifestyle Medicine)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门涉及医学、营养学、运动科学、流行病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作为促进公共健康和临床治疗的关键纽带,是所有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重要健康策略。本文系统梳理生活方式医学的定义与内涵、起源与发展、疗效评价工具,发现生活方式医学与中医"治未病"理念高度契合,我国生活方式医学学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已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目前仍缺乏具体化、定量化和规范化的生活方式实施细则、临床指南及评价体系。生活方式医学的中国化仍需结合本土国情,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全国数据监测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健康公平性并优化不同地区的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整合中医药的特色疗法和"简便廉"优势,以推动生活方式医学在慢性病预防与管理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患者用药习惯的价值观与偏好:一项探索式混合方法研究
    李胜含, 杜和越, 安康, 何龙韬, 李静, 李舍予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7): 3336-3343.  
    摘要1057)   HTML10)    PDF for PC (1253KB)(257)    收藏
    背景 药物治疗是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重要基石,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价值观及偏好尚不清楚。目的 探索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患者用药习惯的价值观及偏好,有助于减轻药物治疗负担,以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方法 本研究为探索性序列设计混合方法研究。首先采用分层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11月—2022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选符合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标准的患者作为本研究的访谈对象。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收集定性数据,了解受访者用药相关的行为、价值观与偏好。并应用MAXQDA 2020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归类,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一步进行整理、分析,并提炼访谈主题。完成定性研究后,结合访谈归纳的主题,再设计定量问卷。其次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2年11月—2023年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和神经内科门诊,以及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符合心血管疾病一级及二级预防标准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一步就受访者用药相关的价值观与偏好的量化情况做出分析。结果 定性研究共纳入21例受访者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共提炼出4个主题:(1)对药物的认知及行为;(2)用药的阻碍因素;(3)用药的促进因素;(4)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定量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5%),结果提示漏服药的行为普遍存在,并进一步证实定性研究中社会污名化和用药负担的存在。尽管用药的偏好具有高度异质性,调查对象普遍更倾向于更少的用药种类和频率,同时不倾向于使用注射制剂。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临床实践中,可考虑增加复方制剂的使用,同时将药物治疗方案与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整合,以减少用药负担。同时还应积极干预患者对疾病及药物的错误认知及行为,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郭佳, 曹春梅, 刘国纯, 郑满, 朱芮含, 龙伟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5): 4376-4387.  
    摘要1047)   HTML44)    PDF for PC (1952KB)(296)    收藏
    背景 失眠问题不仅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还与多种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运动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质量,但目前缺乏不同运动方式对其睡眠结局影响效果的比较研究。目的 比较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的效果,为该人群制定改善睡眠的运动处方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2月。使用Jadad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使用Stata 17.0软件的频率学框架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网状Meta统计,使用偏倚漏斗图观察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36篇文献,包含2 706例受试者,涉及5类干预措施:有氧运动(AE)、抗阻运动(RT)、身心运动(ME)、运动时间延长(PTE)、有氧与抗阻结合的运动(AE+R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AE和空白对照(CT)组(SMD=2.20,95%CI=0.35~4.05)对主观评价工具总评分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为AE(82.2%)>ME(71.1%)>AE+RT(54.2%)>RT(38.9%)>CT(29.2%)>PTE(24.4%)。PTE与AE+RT(SMD=-14.66,95%CI=-28.60~-0.72),AE+RT与RT(SMD=21.32,95%CI=6.24~36.40)以及AE+RT与AE(SMD=11.19,95%CI=1.56~20.81)对睡眠潜伏期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RT(96.7%)>CT(77.1%)>ME(49.5%)>AE(42.6%)>PTE(27.9%)>RT(6.1%)。AE与CT(SMD=4.59,95%CI=1.59~7.58)对睡眠效率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3.1%)>AE+RT(59.9%)>RT(50.7%)>ME(46.9%)>PTE(35.5%)>CT(23.9%)。PTE与RT(SMD=23.39,95%CI=14.67~32.02),PTE与AE(SMD=14.86,95%CI=4.64~36.40),PTE与CT(SMD=12.11,95%CI=7.62~16.59),RT与ME(SMD=-27.61,95%CI=-40.49~-14.73),RT与CT(SMD=-11.28,95%CI=-20.86~-1.70),ME与AE(SMD=19.08,95%CI=5.18~32.98),ME与CT(SMD=16.33,95%CI=7.26~25.40)对睡眠觉醒时间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RT(94.7%)>CT(80.2%)>AE(41.8%)>ME(31.5%)>PTE(1.7%)。RT与AE(SMD=-20.84,95%CI=-38.46~-3.23),AE与CT(SMD=12.02,95%CI=2.96~21.08)对总睡眠时长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7.2%)>AE+CT(71.6%)>PTE(53.8%)>ME(40.6%)>CT(35.9%)>RT(10.8%)。各项干预措施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4.2%)>AE+CT(75.5%)>ME(24.9%)>CT(15.4%)。对主观评价工具总评分、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觉醒时间、总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发现6个结局指标均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提示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风险。结论 鉴于AE对多个睡眠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推荐失眠患者进行3次/周、30 min/次的中等强度AE,如慢跑、快走等,此外,也可以选择4~5次/周中等强度的RT或AE+RT,在进行上述运动时需要额外注意时间段选择,尽量避免睡前3 h内进行运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智能全科医生中国专家共识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2): 135-142.  
    摘要1031)   HTML44)    PDF for PC (1245KB)(625)    收藏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医学临床实践带来了新的变革。国内外已开始了智能全科医生系统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但尚未形成共识。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及来自国内多家单位的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循证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广泛检索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多轮专家研讨,最终形成《智能全科医生中国专家共识》,从智能全科医生的定义、特点、应用、挑战与建议等方面形成17条专家共识,为促进智能科技赋能全科医生临床实践、提升基层卫生智慧化服务水平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的中国女性老年人群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研究
    张滢, 姜欣彤, 王萍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3): 1595-1600.  
    摘要1030)   HTML14)    PDF for PC (1568KB)(246)    收藏
    背景

    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且增长迅速,抑郁是老年人群常见的情绪障碍和心理健康问题,而女性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的

    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多层次、全方位探讨女性老年人群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为识别及干预中国女性老年人群的抑郁症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24年1月提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20年调查数据,选取≥60岁女性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n=4 594)。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将影响因素分为个人特征层、行为特征层、人际网络层、生活和工作条件层、政策环境层5个层面,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中国女性老年人群抑郁症状健康生态学模型。

    结果

    中国女性老年人群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8.06%(2 208/4 59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0.601,95%CI=0.449~0.804)、睡眠时间≥6 h(OR=0.561,95%CI=0.493~0.639)、对生活满意(OR=0.256,95%CI=0.199~0.330)、自评身体健康状况好(OR=0.459,95%CI=0.395~0.533)、城市户口(OR=0.717,95%CI=0.603~0.853)、对子女满意(OR=0.666,95%CI=0.472~0.940)、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OR=0.712,95%CI=0.582~0.871)、家庭收入>5万元(OR=0.822,95%CI=0.704~0.959)、所在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万~10万元(OR=0.841,95%CI=0.730~0.970)是中国女性老年人群发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P<0.05);已失能(OR=1.786,95%CI=1.556~2.050)、患慢性病(OR=1.159,95%CI=1.014~1.324)、中部地区(OR=1.298,95%CI=1.107~1.522)和西部地区(OR=1.407,95%CI=1.183~1.675)是中国女性老年人群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中国女性老年人群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包括个人特征层的年龄,行为特征层的睡眠时间、对生活满意度、自评身体健康情况、失能情况、慢性病情况,人际网络层的户口类型、对子女满意度、地理分布,生活和工作条件层的受教育情况、家庭收入,政策环境层的所在城市人均GDP。应从各个层面,针对重点人群,联合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中国女性老年人群抑郁症状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中药提取物调控铁死亡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新进展
    裴金英, 宋金洲, 马到丰, 罗孝廷, 刘斌, 董晓红, 丛树园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5): 639-648.  
    摘要1029)   HTML16)    PDF for PC (2244KB)(679)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典型临床表现是进行性记忆障碍。铁死亡是近些年新兴起的潜在的生物学机制研究方向,是一种铁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大量证据表明AD与大脑中的铁死亡密切相关,然而其参与AD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其可能由铁代谢紊乱、脂质过氧化和氨基酸代谢诱导,从而影响大脑中铁离子的沉积。迄今为止,部分中药有效化学成分已被深入研究,例如红景天、远志、银杏、茯苓等,这些中药在靶向铁死亡治疗AD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显著的效果。在此背景下,本综述系统阐述了大脑中铁的代谢、铁死亡的特点,并重点关注铁死亡代谢调控机制。同时,本文还讨论了铁死亡和AD的联系,并同时列举了中药的有效成分通过抑制铁死亡改善AD的药物,以期为今后铁死亡抑制剂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2024年《女性心脏急症管理》临床声明解读
    黄传应, 廖晓阳, 杨荣, 李东泽, 张鹏, 贾禹, 刘力滴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2): 1427-1432.  
    摘要1018)   HTML18)    PDF for PC (1258KB)(409)    收藏

    心脏急症发病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期以来,由于性别偏见、症状不典型等原因,女性心脏急症存在研究不足,诊断、治疗不及时的问题,且心脏急症在病理生理机制、危险因素及管理和结局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我国,女性心脏急症发病率高、研究起步晚,且目前尚无针对女性心脏急症的权威指南发布,故加强女性心脏急症管理十分迫切。本文组织全科医学、心血管和急诊医学临床医生对急性心血管护理协会等机构发布的2024年《女性心脏急症管理》临床声明进行解读,以期规范女性心脏急症的诊疗,改善健康结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