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 ›› 2017, Vol. 20 ›› Issue (15): 1839-1844.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15.011

• 专题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免疫抑制和非免疫抑制患者肺隐球菌病临床特征分析

汪群智,郭安*,盛美玲   

  1. 321000 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通信作者:郭安,主任医师;E-mail:drwqz82@sina.com
  • 出版日期:2017-05-20 发布日期:2017-05-20

  • Published:2017-05-20 Online:2017-05-20

摘要: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和非免疫抑制患者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8年1月-2015年12月于金华市人民医院住院的PC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将患有AIDS、器官移植术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物的患者纳入免疫抑制组(43例),无以上疾病和未接受上述治疗的患者纳入非免疫抑制组(41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免疫抑制组入院至确诊时间短于非免疫抑制组,住院时间长于非免疫抑制组,死亡率高于非免疫抑制组(P<0.05)。免疫抑制组头痛、恶心呕吐、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发生率高于非免疫抑制组(P<0.05)。免疫抑制组白细胞计数、血清清蛋白水平、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阳性率、CD3+T淋巴细胞水平、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非免疫抑制组(P<0.05);免疫抑制组单发结节/肿块型病灶发生率低于非免疫抑制组,多发结节/肿块型病灶发生率高于非免疫抑制组(P<0.05);免疫抑制组空洞征发生率高于非免疫抑制组,单侧肺受累发生率低于非免疫抑制组(P<0.05)。结论  免疫抑制患者PC更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多以头痛、恶心呕吐为首诊原因,病死率较高,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阳性率较低,以多发结节/肿块型病灶、双侧肺受累为主,空洞征发生率较高;而非免疫抑制患者PC以单发结节/肿块型病灶、单侧肺受累为主。

关键词: 隐球菌病, 肺, 免疫减弱宿主,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