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3年 第26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23-08-05
    指南·共识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 中国老年护理联盟,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胡慧秀, 赵雅洁, 孙超
    2023, 26(22):  2695-27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94KB) ( )  

    预防和延缓失能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运动干预是失能预防的有效策略,并且运动干预也因其成本低廉、实施难度低、接受度高、适用场景广等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联合制订发布《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本指南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中所规定的方法学,最终确定包含运动原则、不同类型运动的效果和计划、运动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等在内的18个临床问题和32条推荐意见,旨在为有失能风险老年人运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规范临床实践,从而促进关口前移,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降低失能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助力健康老龄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医防融合专题研究
    杨辉
    2023, 26(22):  2711-27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W000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14KB) (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持续升高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再次将与疫情防控密切相关的预防活动提升到全社会关注的层面。健康的预防与治疗间的关系是一个长久话题,但COVID-19疫情高峰期后,中国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要"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再次引起医学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和反思。医疗和预防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实现"医"与"防"的协调与平衡?"医防融合"的全科解决方案如何?这些均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本文从明确治疗和预防的概念入手,分析导致二者被拆分的原因,进而探索二者有效衔接、相互协同之道,并为全科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呼吁全科同仁贡献全科智慧,助推"医防融合"对健康中国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琳琳, 邵爽, 罗琪, 陈小垒, 杜娟
    2023, 26(22):  2715-27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51KB) ( )  

    以家庭医生团队(简称家医团队)为主体的医防融合机制是破除"医"与"防"实施隔阂的关键方式。本文对医防融合的定义及内涵进行阐述,综述我国家医团队发展历程,系统梳理各地依托家医团队医防融合的典型实践策略,重点分析国内依托家医团队开展的医防融合实践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采取完善人才培养制度,转变"重医轻防"理念,加强组织管理,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鼓励多元化服务形式等举措。本研究期于为今后"医""防"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医防融合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邓宏宇, 吴淼淼, 杨正, 贺洋, 朱林林, 赵茜, 代华, 伍佳, 廖晓阳, 张永刚
    2023, 26(22):  2720-27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5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11KB) ( )  
    背景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工作,以强化基层慢性病管理,各县域医共体试点慢性病管理模式构建情况不尽相同。新都区作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之一,在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维度的探索,为我国基层紧密型医共体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目的

    结合国际整合型医疗模式的经验,分析新都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创新模式及其成效。

    方法

    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新都区在区卫生健康局牵头下,构建了"1个中心,2个整合,3个变革,4个保障"的医防融合慢性病管理模式,强化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性病管理工作。

    结果

    截至2022年6月,全区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人数较建设初期增长50.87%;其中糖尿病、高血压管理人数分别增长55.28%、49.04%;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7%的人群比例、高血压患者中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的人群比例也在近1年内分别增长了70.69%、115.28%;全区基层门诊量在一年内增长了14.30%,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的门诊量增长达36.01%;1年内医共体内下转患者增长了14.55%;并打造了一批基层医防融合转型示范单位。

    结论

    新都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的创新型慢性病管理模式,对基层慢性病管理提质增效有明显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健康公平性专题研究
    乔慧, 谢永鑫, 肖文文, 高保锴, 陈可心
    2023, 26(22):  2726-27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3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84KB) ( )  
    背景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道世界性难题。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为近14亿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一浓缩了各方利益博弈交锋的十年医改,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其改革成效的探讨和实证已然成为学界热议之题。

    目的

    梳理并分析新医改进程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数据变迁及其背后所映射的发展成效。

    方法

    选取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基线数据,以及后续2015年及2019年的随访数据。选取自评不健康率、慢性病患病率作为衡量居民健康状况的指标,选取两周就诊率、住院率作为衡量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利用集中指数及其分解法探索新医改十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

    结果

    新医改十年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的自评不健康率总体下降,慢性病患病率逐年上升,2009、2015、2019年的自评不健康率分别为20.37%(4 107/20 160)、17.75%(3 216/18 114)、19.51%(3 527/18 074),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13.01%(2 623/20 160)、19.45%(3 523/18 114)、26.28%(4 750/18 074);卫生服务利用的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2009、2015、2019年的两周就诊率分别为6.43%(1 296/20 160)、5.66%(1 026/18 114)、8.06%(1 457/18 074),住院率分别为8.89%(1 792/20 160)、10.66%(1 931/18 114)、13.23%(2 392/18 074)。健康公平性及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得到一定改善:2009、2015、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自评不健康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24 1、-0.095 2、-0.098 0,慢性病患病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01 3、-0.081 5、-0.081 0,两周就诊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68 8、-0.011 3、-0.051 2,住院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39 0、-0.029 4、-0.061 2。公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则从较为单一的经济收入为主导的现象逐步演变为由年龄、经济收入、患慢性病情况、文化程度等多因素多方面互相影响的局面。

    结论

    新医改十年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提升,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逐步得到改善,但应进一步关注由于老龄化、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医疗改革新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可心, 王文龙, 虎昭言, 高保锴, 乔慧
    2023, 26(22):  2734-27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4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09KB) ( )  
    背景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实现健康公平"是我国新医改以来的核心目标,农村中老年人是推进健康老龄化的重点人群,但有关该人群在医改十年间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纵向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群在医改十年间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变化,探究影响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因素。

    方法

    基于2009年基线调查数据及2015、2019年随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45岁中老年人群获得的调查数据,通过χ2检验分析新医改前后该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变化,利用集中指数及其分解法衡量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结果

    2009、2015、2019年农村中老年人的两周就诊率分别为13.14%(973/7 406)、10.14%(943/9 302)、12.75%(1 066/8 360),3次调查的两周就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40,P<0.001)。2009、2015、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中老年人住院率分别为13.27%(983/7 406)、18.07%(1 681/9 302)、22.93%(1 917/8 360),3次调查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657,P<0.001)。2009年,农村中老年人两周患病未就诊原因排名第一位的是经济困难〔58.35%(353/605)〕,2015年与2019年两周患病未就诊中老年人未就诊原因排名第一位的均为自感病轻〔34.47%(121/351)、34.21%(117/342)〕。2009、2015、2019年农村中老年人需住院未住院原因排名第一位的均为经济困难,占比分别为83.82%(228/272)、60.98%(75/123)、41.22%(54/131)。3次调查两周就诊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56 5、0.012 8、0.018 6,住院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45 8、-0.011 0、0.002 0。经济水平、患慢性病、年龄及家庭规模是农村中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主要贡献因素。

    结论

    历经医改十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中老年人群住院卫生服务利用明显提高,但门诊卫生服务利用仍需提升。卫生服务利用趋于回归公平,但仍存在亲富不平等。经济水平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首要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文龙, 高保锴, 虎昭言, 陈可心, 乔慧
    2023, 26(22):  2740-27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4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85KB) ( )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剧,失能人群数量相应增加。失能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医疗支出负担。国内相关研究多关注中老年人的失能状况,但缺乏对农村失能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及影响因素变化的纵向研究。

    目的

    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失能中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并探究影响公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

    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居民家庭健康询问调查"2009年基线数据和2015、2019年随访数据,筛选年龄≥55岁的失能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集中指数(CI)分析新医改前后样本人群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变化,通过对CI分解分析影响公平性的因素。

    结果

    2009、2015、2019年分别纳入失能中老年人1 351、1 521、685例。2009、2015、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失能中老年人两周就诊率的CI分别为0.119 9、0.052 1、0.060 9。新医改政策实施后,失能中老年女性(CI分别为0.108 2、0.084 1)不公平程度较失能中老年男性(CI分别为-0.022 9、0.029 5)更为严重。2009年(新医改政策实施前)影响失能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主要贡献因素为中高、高等收入,贡献率分别为2.586 5%、3.626 9%。除经济因素之外,2015年(新医改政策实施后)婚姻状况(在婚)、文化程度(小学)、家庭规模(中规模)也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贡献率分别为0.478 6%、0.398 4%、-0.339 2%;2019年家庭规模(大规模)、年龄(70~74岁)也成为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分别为-0.953 4%、0.694 3%。

    结论

    新医改十年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失能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依旧存在亲富性不公平。造成不公平的贡献因素由新医改前单一的经济因素逐渐演变为由年龄、家庭规模、经济因素等多方面因素互相影响的局面。年龄、职业因素对于失能中老年男性公平性的贡献要高于对失能中老年女性的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高保锴, 虎昭言, 王文龙, 陈可心, 乔慧
    2023, 26(22):  2748-27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22KB) ( )  
    背景

    将健康政策切实转化为民生福祉是我国医改的初心和使命。对于医改成效的考量作为研究热点之一,国内主要集中在横截面数据的现况研究,基于不同时点的纵向面板数据研究相对缺乏。

    目的

    探索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在医改十年间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及变迁,并剖析产生不公平的主导因素。

    方法

    基于"农村居民家庭健康询问调查"2009年基线数据和2019年随访数据,采用直接标准化法对比分析新医改前后样本人群卫生服务利用变化,通过对集中指数(CI)的计算和分解来衡量公平性情况及各因素对不公平性的贡献度。

    结果

    2009年共纳入已婚育龄妇女4 935例,2019年共纳入已婚育龄妇女3 509例。新医改前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两周患病就诊率稍有增加,增幅为1.29%;慢性病患病就诊率明显降低,降幅为18.77%;需住院者住院率、妇科检查率、产前检查率、住院分娩率、产后访视率明显提高,其增幅分别为10.44%、8.53%、24.05%、36.52%、23.62%。2009年产后访视率CI为-0.034 5,2019年两周患病就诊率CI为-0.016 9,其他指标在两次调查中CI均为正数。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家庭规模及年龄是不公平产生的主要因素。

    结论

    新医改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全面改善且更趋于公平,但仍略偏向于高收入群体。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中老年人群健康研究
    李梦宇, 连隽, 廖子锐, 昝子晴, 刘璐, 尤莉莉, 刘远立
    2023, 26(22):  2756-27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0KB) ( )  
    背景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老年健康体检服务对老年健康异常状况检出的贡献及老年人对体检结果的获悉情况相关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

    了解≥65岁老年人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超重肥胖、贫血、脂肪肝、胆结石或胆囊炎几种常见病的异常检出情况。

    方法

    2019年11—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从我国东、中、西部的3省5市2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选择前来就诊的≥65岁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排除本年度体检结果不详者),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象人群划分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一般老年人(不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高血压老年人、糖尿病老年人3类,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人口学特征、老年人健康体检异常检出情况)。

    结果

    3 018例老年人中,2 033例(67.36%)自报健康体检异常。不同居住地类型、人群类型、所在地区、户口类型老年人自报健康体检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18例老年人中,1 174例(38.90%)自报检出血压异常,747例(24.75%)自报检出血糖异常,719例(23.82%)自报检出血脂异常,445例(14.74%)自报检出脂肪肝,393例(13.02%)自报检出超重肥胖,238例(7.89%)自报检出胆结石或胆囊炎,60例(1.99%)自报检出贫血。49.13%的已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老年人在年度体检中的血压值异常,高血压老年人的血压控制率为50.87%;糖尿病老年人在体检中血糖异常率为60.48%,糖尿病老年人的血糖控制率为39.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老年人血压异常检出率是一般老年人的2.57倍〔95%CI(2.01,3.29)〕,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血脂异常检出率分别是一般老年人的1.64倍〔95%CI(1.29,2.08)〕、1.42倍〔95%CI(1.10,1.84)〕,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是一般老年人的2.79倍〔95%CI(1.94,4.00)〕、2.64倍〔95%CI(1.80,3.87)〕,高血压老年人脂肪肝检出率分别是一般老年人的2.10倍〔95%CI(1.55,2.85)〕,而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贫血检出率则是一般老年人的0.25倍〔95%CI(0.13,0.47)〕、0.47倍〔95%CI(0.25,0.86)〕;农村老年人的血脂异常、胆结石或胆囊炎检出率分别是城市老年人的0.76倍〔95%CI(0.64,0.90)〕、1.32倍〔95%CI(1.01,1.73)〕(P<0.05)。

    结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老年人体检项目对老年人早发现、早知晓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吴建, 于丞丞, 杨银梅, 夏青云, 李泉漫, 付晓丽
    2023, 26(22):  2763-27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07KB) ( )  
    背景

    老年人是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可有效降低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展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甚至死亡的风险。目前,我国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且鲜少有研究者探讨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行为。

    目的

    分析我国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年8月3—14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常州市武进区、郑州市中牟县、西宁市城中区和牡丹江市林口县1 323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因素。

    结果

    96.60%(1 278/1 323)的老年人接种了第一剂新冠疫苗,91.76%(1 214/1 323)的老年人完成了新冠疫苗全程接种,79.67%(1 054/1 323)的老年人接种了新冠疫苗加强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年龄为60~64岁的老年人相比,年龄≥75岁的老年人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的可能性更小〔OR(95%CI)=0.27(0.11,0.62),P<0.05〕;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未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的可能性更大〔OR(95%CI)=2.07(1.12,3.84),P<0.05〕;感知利益水平越高的老年人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的可能性越大〔OR(95%CI)=1.39(1.07,1.79),P<0.05〕。与年龄为60~64岁、保持规律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相比,年龄≥75岁〔OR(95%CI)=0.34(0.19,0.59),P<0.05〕、未保持规律体育锻炼〔OR(95%CI)=0.64(0.42,0.96),P<0.05〕的老年人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的可能性更小;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未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的可能性更大〔OR(95%CI)=1.59(1.05,2.40),P<0.05〕。与年龄为60~64岁、来自中部地区的老年人相比,年龄≥75岁〔OR(95%CI)=0.55(0.36,0.86),P<0.05〕、来自东部地区〔OR(95%CI)=0.47(0.34,0.64),P<0.05〕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更小;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未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更大〔OR(95%CI)=1.54(1.15,2.06),P<0.05〕;感知严重性水平越高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越大〔OR(95%CI)=1.06(1.00,1.11),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年龄为60~64岁、来自中部地区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年龄≥75岁〔OR(95%CI)=0.35(0.19,0.65),P<0.05〕、来自东部地区〔OR(95%CI)=0.49(0.29,0.83),P<0.05〕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更小;感知严重性水平越高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越大〔OR(95%CI)=1.09(1.01,1.18),P<0.05〕。与来自中部地区的未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来自东部地区的未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更小〔OR(95%CI)=0.44(0.29,0.68),P<0.05〕。

    结论

    在开展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高龄和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通过加强新冠疫苗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左旭, 黄招兰, 陆彪
    2023, 26(22):  2771-27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4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41KB) ( )  
    背景

    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者针对自报非高血压人群的首次血压测量结果与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但以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为背景开展的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35~64岁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者的血压水平,分析经首次血压测量发现的疑似高血压患者的首次血压测量结果与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结果间的差异性,并探讨疑似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波动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前血压测量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21年9月至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者中35~64岁、自报无高血压病史的居民共2 814例作为高血压筛查对象,并对其血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记为首测血压值。根据居民的首测血压值筛选出疑似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 mmHg=0.133 kPa)〕人群,在疑似高血压患者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对其诊室血压进行3次规范化测量,基于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结果计算血压处于理想水平(收缩压<120 mmHg和舒张压<80 mmHg)、正常高值水平(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者,以及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患者的占比。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段、首测血压分级的疑似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确诊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疑似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波动(基于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结果得出的血压分级较基于首次血压测量结果得出的血压分级的变化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2 814例高血压筛查对象中,疑似高血压患者占36.67%(1 032/2 814)。经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后,1 032例疑似高血压患者中,8.82%(91/1 032)血压处于理想水平,14.34%(148/1 032)血压处于正常高值水平,76.84%(793/1 032)为高血压患者〔其中1级高血压患者占63.68%(505/793),2级高血压患者占26.48%(210/793),3级高血压患者占9.84%(78/793)〕;女性〔80.68%(380/471)〕高血压确诊率高于男性〔73.62%(413/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3,P=0.007);高血压确诊率随着疑似高血压患者首测血压分级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χ2趋势=23.443,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首次测量血压时的时间段、首次测量血压时有无心理因素、首次测量血压时环境噪声是否≥40 dB是疑似高血压患者血压分级波动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经首次血压测量发现的疑似高血压患者的首次血压测量结果与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结果间存在较大差异。社区医务人员在为居民提供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前的血压测量服务时,应保证周围环境安静,确认其心理状态良好。同时,需重点关注男性、55~64岁群体、于11:01~14:00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血压测量(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服务者的血压能否真实反映其血压水平,以保证血压测量结果的可靠性,确保疫苗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孟凡, 董敏洁, 郭瑾, 许松涛, 严薇, 顾俊, 陈忆蓉, 杨乘, 王军, 夏丽芳, 陈俊, 富灵杰
    2023, 26(22):  2778-27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7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37KB) ( )  
    背景

    骨质疏松人群逐渐增多,社区低骨量人群也日益增长,给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目的

    摸清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时相关的基础条件,包括纳入骨质疏松防治对象基本流程与成本、防治对象现患情况与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为全科团队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于2021年5—8月,在上海市外滩社区选取门诊就诊人群和老年体检人群3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骨密度测试结果、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情况。

    结果

    本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对象纳入成本为57.344元/人。322例研究对象中,27例(8.4%)骨量正常,157例(48.8%)为低骨量,138例(42.8%)为骨质疏松,骨密度异常率达91.6%(低骨量+骨质疏松)。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人群性别、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人群平均骨密度值为(-0.72±0.27)、(-1.88±0.38)、(-3.17±0.53)AU/mm3。运动习惯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几乎不运动者占比分别为37.0%(10/27)、49.7%(78/157)、64.5%(89/138);运动强度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运动强度为适中者占比分别为74.1%(20/27)、79.6%(125/157)、80.4%(111/138)。三组其他骨质疏松高危因素,如手术史、吸烟史、过敏史和疾病史方面差别不大。饮食习惯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没有太大差异;48.8%(157/322)的人群从不饮用啤酒、白酒及红酒,32.0%(103/322)的人群咖啡饮用频率为4~6次/周,31.4%(101/322)的人群腌菜/熏酱类摄入频率为4~6次/周。

    结论

    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对象入组周期短、所花成本低,社区是开展防治工作和临床研究工作的优势场所。社区老年人运动和饮食习惯不容乐观,全科团队应基于精确数据,精准引导社区居民短时间内迅速改善膳食结构,建立运动习惯,主动管控骨质疏松发病进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安宁疗护专题研究
    韩知浩, 马小琴
    2023, 26(22):  2785-27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0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19KB) ( )  
    背景

    国内关于癌症晚期患者代理决策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较为碎片化且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系统化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癌症晚期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的影响因素,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为混合方法系统评价。于2022年4月,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获取癌症晚期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影响因素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07-01。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资料后,采用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混合系统评价指南推荐的方法,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分别提取数据后进行整合,归纳主题,得到最终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经文献筛选及文献质量评价后共纳入11篇文献,5篇为质性研究,6篇为横断面研究。整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分析结果后,最终形成个人因素、外部支持、信息获取、疾病状况4类整合结果,共提取宗教信仰与宗族文化、社会网络、ACP了解度、疾病发展预期等22个影响因素。

    结论

    癌症晚期患者代理决策者ACP参与度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公众认知、沟通交流、政策法规及代理决策者的个人特征会影响其ACP的参与度。因此,应当通过加强相关宣教提高公众认知,建立患者-代理决策者-医疗卫生保健提供者的有效沟通机制,健全相关政策与法规保障,对可变因素加强引导及干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许艺帆, 荆丽梅, 王丽丽, 王昭林, 李宇涵, 陆雯源, 张琴华, 王浩燃, 景笳恒, 李水静
    2023, 26(22):  2793-27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6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85KB) ( )  
    背景

    在全国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初期阶段,亟须综合评价试点机构的安宁疗护服务质量和效果。

    目的

    探索构建一套适用于中观机构层面的安宁疗护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各试点机构的安宁疗护服务评价和比较提供科学工具。

    方法

    于2021年4—5月,通过文献评阅和小范围专家访谈初步构建安宁疗护服务综合评价指标池;于2021年6—7月,采用兰德(RAND)/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德尔菲法开展两轮专家咨询,从相关性、可测量性、可行性3个维度对指标进行1~9级评价。

    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完善,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结构、过程、结果)、9个二级指标(政策保障、服务提供、患者负担等)、25个三级指标(机构制度保障、服务数量、次均费用等)和81个四级指标(纳入机构发展规划、出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等)。第一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93.3%,权威系数为0.900,3个一级指标的肯德尔(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194、0.115、0.126;第二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92.9%,权威系数为0.900,3个一级指标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417、0.241、0.322。

    结论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框架构建的包含四级指标的安宁疗护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能够作为量化评价和比较不同试点机构、不同区域间安宁疗护服务质量和效果的科学工具,有助于促进试点地区安宁疗护服务规范化、同质化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胡依, 郭芮绮, 闵淑慧, 成晓芬, 李贝
    2023, 26(22):  2800-28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0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32KB) ( )  
    背景

    临终医疗费用是卫生健康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关于中国老年人临终医疗费用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分析中国城乡老年人临终医疗费用差异成因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高龄老年人(≥80岁)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城乡高龄老年人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的差异及其成因。

    方法

    于2021年9月,采用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年数据,选取临终前一年医疗支出相关数据及其他重要信息完整的、于2014—2018年死亡的1 399例高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分析高龄老年人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对城乡高龄老年人在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上的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

    1 399例高龄老年人中位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为3 500.00(9 000.00)元〔对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取对数后的平均值为(8.09±1.73)元〕。高龄老年人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受到居住地区、死亡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安排、失能情况、有无参加养老保险、死亡地点、医疗服务是否可及、是否卧床、家庭年人均收入的影响(P<0.05)。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城市高龄老年人的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比农村高龄老年人高42.6%。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显示,在城乡高龄老年人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差异中,可解释部分和不可解释部分分别为32.86%和67.14%;其中可解释部分差异的18.70%是由养老保险参保情况不同造成的,30.18%是由死亡地点不同造成的,40.42%是由家庭年人均收入不同造成的。

    结论

    中国高龄老年人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复杂,且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建议通过实行健康老龄化战略、均衡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等措施减少高龄老年人临终医疗支出,并提升临终高龄老年人的生存和死亡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
    王鑫源, 刘艳丽, 周丽君, 张奇, 魏齐斐, 燕杏钰, 罗姣, 刘小菲
    2023, 26(22):  2809-28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7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45KB) ( )  

    抗拒护理(RTC)是痴呆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中较常见的一种异常行为表现,其与激越或攻击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RTC是痴呆患者针对护理活动、人员的特定行为反应,通常会直接对护理人员产生负面影响,并最终可能导致负性反馈机制的形成。当前,由于国内研究者易将RTC行为与其他行为相混淆,国内少有针对痴呆患者RTC的研究,也少有研究者使用相关测量工具对痴呆患者RTC水平进行测评。国外研究者较早提出了RTC这一概念,并围绕痴呆患者RTC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与研究。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本文重点阐述了RTC的概念、影响、评估工具及干预措施,以期为我国痴呆患者RTC研究的开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鑫源, 王笑蕾, 刘艳丽, 安冉, 罗姣, 刘小菲, 李洋洋, 胡重蝶, 侯富文
    2023, 26(22):  2816-28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3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76KB) ( )  

    抗拒护理(RTC)是在照护痴呆患者过程中发现的一种常见的异常行为表现,对患者及其照顾者可造成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国外对痴呆患者RTC评估工具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和全面,自1999年阿尔茨海默病抗拒护理量表(RTC-DAT)被开发以来,国外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多次评价内容和方法上的修订,打造出适用于不同护理情境且各具特色的痴呆患者RTC评估工具。本文对国外开发的痴呆患者RTC评估工具进行综述,着重探讨不同评估工具在评价内容和方法上的差异,分析其特点、优势和不足,旨在为我国开发或引入适合国情的痴呆患者RTC评估工具提供借鉴。当前,国外学者在开展痴呆患者RTC相关研究时,多由研究人员基于RTC-DAT使用观察法评估痴呆患者RTC行为发生情况,而这种方法在实际推广应用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2022年被开发的抗拒护理信息提供者量表(RoCIS)允许研究人员使用在其他领域常见的咨询照顾者的方法评价痴呆患者RTC行为发生情况,这为国内引入或开发适用于我国痴呆患者RTC行为评估的工具提供了新的借鉴。医务人员应在综合考虑不同类型评估工具适用性的基础上选择适宜工具评估痴呆患者RTC行为发生情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