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3年 第26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3-02-05
    述评
    陈育德, 杨辉
    2023, 26(04):  391-3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3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80KB) ( )  

    对健康的测量已从关注死亡率发展成关注生命长度的期望寿命,如今世界各国已经把关注点再次深化到反映生命质量的健康预期寿命。针对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同比提高的发展目标,本文参考健康预期寿命的各种测量选项,借鉴国际组织和某些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统计信息制度的发展状况,提出将总体活动受限指数(GALI)作为健康预期寿命测量方法,并建议了目标设定值,包括健康预期寿命在预期寿命的占比及健康预期寿命的提高值,并提出实现健康预期寿命目标的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热点关注·患者报告结局
    周慧, 林颖, 周国进, 唐可京, 元刚, 姚弥
    2023, 26(04):  395-4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9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25KB) ( )  

    患者报告结局(PRO)可为医疗决策、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证据,还可作为症状监测的参考指标。基于PRO,医务人员可为患者提供及时的、个性化的医疗照护。随着PRO在临床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之相关的伦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将患者报告结局纳入临床研究的伦理考量:PRO伦理指南》(简称PRO伦理指南)是基于专家共识、专门从伦理角度出发修订的,目的是为临床研究中PRO内容的伦理考量提供参考与依据。优化PRO临床研究的伦理问题能够提高PRO的数据质量,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受试者的风险,减轻受试者负担,避免对受试者造成伤害,保护受试者和研究人员的权益。本文对发表于2022年的PRO伦理指南进行解读,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并引起其对PRO相关伦理问题的重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史钊, 窦蕾, 李顺平
    2023, 26(04):  401-4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56KB) ( )  

    患者报告结局(PRO)为直接来自患者报告的自身健康状况、功能状态及治疗感受等方面的信息,不包括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的解释。倾听来自患者的声音,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治疗满意度。本研究梳理了PRO在国内外药品审评审批与药械监管、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卫生技术评估、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并且综述了近年来PRO量表研制、健康效用积分体系构建、儿童青少年健康测量、PRO测量工具的质量评价等国内外研究进展。最后建议未来应加强本土化PRO工具的研制与开发,重视PRO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同时应加强PRO研究学科间交叉及研究内容的深化,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PRO研究与应用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人群健康研究
    赵虹琳, 李巧梅, 李婷婷, 丁国武
    2023, 26(04):  409-4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1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52KB) ( )  
    背景 艾滋病作为一种极具危害性的传染病,分析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趋势并探讨年龄、时期、队列3个因素对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能够为艾滋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目的 分析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趋势,探究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于2022年3月,以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2004—2018年的网络直报系统数据作为数据来源,提取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各年龄组发病人数、发病率、死亡人数及死亡率数据。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借助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对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影响。结果 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从0.248 9/105升至4.956 9/105,死亡率从0.060 5/105升至1.431 2/105。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分别年均上升22.70%[95%CI(20.70%,24.80%)]和18.80%[95%CI(12.10%,25.90%)]。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时期及队列因素均对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有影响;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纵向年龄曲线均呈“J”字形上升趋势,年龄别发病率从5~9岁组的0.000 4/105上升至75~79岁组的2 828.828 5/105,年龄别死亡率从5~9岁组的0.000 4/105上升至75~79岁组的740.297 4/105;随着时期的推移,艾滋病发病与死亡风险均逐渐增加,以2009—2013年时期组为对照组[时期率比(RR)值=1.000 0],发病风险RR值由2004—2008年时期组的0.315 6[95%CI(0.277 2,0.359 4)]上升至2014—2018年时期组的2.024 4[95%CI(1.877 1,2.183 2)],死亡风险RR值由2004—2008年时期组的0.329 1[95%CI(0.291 7,0.371 3)上升至2014—2018年时期组的1.522 6[95%CI(1.412 8,1.640 9)];与较早出生的队列相比,较晚出生的队列艾滋病发病与死亡风险更高,以1969—1973年出生队列组为对照组(出生队列RR值=1.000 0),发病风险RR值由1929—1933年出生队列组的0.000 1[95%CI(0,0.000 4)]上升至2009—2013年出生队列组的471.385 3[95%CI(118.524 3,1 874.755 6)],死亡风险RR值由1929—1933年出生队列组的0.000 1[95%CI(0,0.000 6)]上升至2009—2013年出生队列组的93.634 5[95%CI(21.168 0,414.182 4)]。结论 2004—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艾滋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艾滋病发病与死亡风险的时期、队列效应均呈上升趋势。需重点加强对中老年群体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林小丹, 毛秀华, 姚卫光
    2023, 26(04):  417-4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1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588KB) ( )  
    背景

    肠道传染病是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动态追踪肠道传染病发病变化趋势和不同类型肠道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具有迫切性。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空间分布及聚集性特征,为优化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2年3月,从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提取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31省份(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甲乙类肠道传染病〔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和未分型肝炎)、痢疾〕的月发病例数和月发病率数据。采用趋势性χ2检验分析2008—2018年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空间自相关及时空聚集性分析方法对2008—2018年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监测数据进行时空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确定疫情防控的关键季节和重点地区。

    结果

    2008—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3 220 480例,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7.25/105,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P<0.05);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痢疾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伤寒与副伤寒发病率由2008年的1.18/105降至2018年的0.78/105,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由2008年的9.81/105降至2018年的4.34/105,痢疾发病率由2008年的23.65/105降至2018年的6.56/105。夏秋季(5—10月)为伤寒与副伤寒、痢疾的高发季节,病毒性肝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规律。根据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地图,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伤寒与副伤寒高发病率地区,病毒性肝炎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北京市、天津市为痢疾的高发地区。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2014年的伤寒与副伤寒、2016年的病毒性肝炎外,2008—2018年中国历年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痢疾发病均具有空间聚集性(全局Moran's I值为0.09~0.24,均P<0.05);伤寒与副伤寒发病的空间聚集性先减弱后增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空间聚集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总体而言有所减弱,痢疾发病的空间聚集性较强。时空扫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伤寒与副伤寒发病Ⅰ类聚集区域为云南省,聚集时间为2009—2013年;病毒性肝炎发病Ⅰ类聚集区域覆盖以西藏自治区为中心的9个省份,聚集时间为2008—2011年;痢疾发病Ⅰ类聚集区域为北京市和天津市,聚集时间为2008—2012年。

    结论

    2008—2018年,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提示其预防控制效果显著;中国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具有明显的时空聚集性。可以以本研究结果为依据,确定防控重点区域,根据不同肠道传染病的空间聚集性特征,制定防控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黄梦洁, 曾雷霄, 葛蒲, 闵鹤葳, 黄新城, 王雨佳, 吴一波
    2023, 26(04):  426-4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3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89KB) ( )  
    背景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被列为改善人群健康状况的首选策略。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科普,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是健康促进中不可或缺的一步。然而目前针对社区居民健康科普内容、渠道、形式需求的研究较少。

    目的

    调查社区居民健康科普需求现状并探索相关影响因素,为满足社区居民健康科普需求、提高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01-19至2020-03-12,全国范围内选取10个城市,采用多阶段抽样法抽取>12岁的中国居民2 846例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社会学特征;第二部分为社区健康科普需求,包含内容、形式、渠道需求共3个维度。社区健康科普需求部分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维度内所有条目得分相加为该维度总得分。本研究进一步依据3个维度平均总得分将社区居民对健康科普的内容、渠道、形式的需求情况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然后采用单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社区健康科普需求等级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 679份(94.13%)。社区居民健康科普内容、渠道、形式维度需求得分分别为(21.49±5.91)、(15.11±5.48)、(13.61±4.41)分。社区居民健康科普内容比较/非常需要排名前3位者分别为食品安全〔2 081例(77.68%)〕、疾病防治〔2 021例(75.44%)〕、合理用药〔1 963例(73.28%)〕;社区居民健康科普渠道比较/非常需要排名前2位者分别为利用数字媒体建设社区科普专栏〔1 519例(56.70%)〕、互动型科普〔1 518例(56.66%)〕;社区居民健康科普形式需求整体比较均衡,其中对于视频形式的社区健康科普选择比较/非常需要人数占比最高〔1 739例(64.91%)〕,对于文字形式的社区健康科普选择比较/非常需要人数占比最少〔1 362例(50.84%)〕。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目前从事的职业是社区居民健康科普内容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最高学历、目前从事的职业、目前居住所在地是社区居民健康科普渠道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最高学历、目前从事的职业、目前居住所在地是社区居民健康科普形式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社区居民对于健康科普内容、渠道、形式的需求较高,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在内容上尤其关注食品安全和疾病防治,在形式上偏好互动和视频的传播方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小兵, 李迪, 孙扬, 舒琴, 肖涟, 徐守荣, 范允舟
    2023, 26(04):  434-4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6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99KB) ( )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预期寿命的延长,慢性病共病和失能对全球卫生和社会保健系统带来重大挑战。慢性病共病与失能之间关联紧密,目前尚缺乏关注农村中老年人群体慢性病共病对失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农村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对失能的影响,为制订农村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和失能的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2年3月,提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中11 088例≥45岁农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数据资料,包括基本情况、患慢性病情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与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ADL)失能情况。依据慢性病患者所患慢性病是否≥2种将其分为共病组和非共病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法将共病组与非共病组以1∶1比例进行基本情况匹配,应用二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共病对ADL失能和IADL失能的影响。

    结果

    11 088例农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中,2 711例(24.45%)ADL失能,4 216例(38.02%)IADL失能,7 673例(69.20%)为慢性病共病患者。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睡眠时间、吸烟史、饮酒史、残疾情况、参加社交活动情况、慢性病共病情况的受访者ADL失能率和IADL失能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前,共病组和非共病组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睡眠时间、吸烟史、饮酒史、残疾情况、参加社交活动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M后共有3 391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协变量达到均衡。二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病组农村中老年人ADL失能风险是非共病组的2.25倍〔95%CI(1.96,2.59),P<0.001〕,共病组农村中老年人IADL失能风险是非共病组的1.52倍〔95%CI(1.36,1.71),P<0.001〕。

    结论

    PSM可有效控制研究组间的混杂偏倚;在农村,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会增加失能的风险,政府应重视农村地区资源和政策投入,加强对农村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和失能的预防与管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专题研究
    徐萍萍, 赵静, 李春晓, 李林峰, 刘森元
    2023, 26(04):  440-4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2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12KB) ( )  
    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助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合理有序就医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学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评价,较少有学者利用工具聚焦代表性政策对各篇进行定量评价。

    目的

    定量评价我国中央层面的6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分析政策优劣,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方法

    于2022-04-30,以"家庭医生"为关键词在北大法宝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并在国务院网站进行相关内容检索,检索时限为2015-01-01至今。采用ROSTCM 6.0软件进行文本挖掘,然后以其结果为依据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央层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并基于政策一致性评价(PMC)指数模型对其进行量化评价。

    结果

    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检索获得相关政策32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领域排名前5位的高频关键词为"签约服务"(274次)、"健康"(272次)、"医疗"(264次)、"家庭医生"(225次)、"签约"(180次),以其为依据共选择中央层面有代表性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6篇,分别标记为P1~P6。政策量化评价结果显示:依据PMC指数得分和政策等级,政策排名为P1>P3>P2>P6>P4>P5;3篇政策为优秀等级,3篇政策为可接受等级;在政策内容、政策性质、政策评价、政策领域、作用方式等方面,各维度的得分比较高。

    结论

    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内容的覆盖面较为广泛,政策比较成熟。建议注重政策时效长期、中期与短期的有机结合,多角度完善激励方式,提升家庭医生职业荣誉感,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政策作用方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心言, 韩优莉
    2023, 26(04):  447-4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74KB) ( )  

    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实施分级诊疗、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基石。但是,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等问题制约了这一制度的发展。国际上许多国家已在签约模式中不同程度地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然而,国内目前尚缺乏基于家庭医生签约背景引入竞争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入竞争机制这一发展方向入手,梳理了各国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智敏, 冯磊
    2023, 26(04):  453-45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7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77KB) ( )  
    背景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越来越成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的重要保障,而签约服务协议是实现"人人享有家庭医生"的前提,但协议内容的规范性和约束力尚待考量。

    目的

    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内容,期望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化管理水平。

    方法

    结合调查目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于2021年7月在重庆市主城九区中的每个区随机抽取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终选取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协议作为研究对象。以签约主体、签约服务、签约收费机制、签约主体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分析框架,通过内容分析的方式,对协议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重庆市不同区域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中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较为相似:基本医疗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等诊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健康咨询、预防接种等。重庆市不同区域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中对于服务年限、个性化服务等的规定存在差异:有12份协议规定签约期限为1年,1份协议的签约期限由签约双方协商决定,1份协议未标明签约年限。协议中对于签约主体、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的界定范围模糊:6份协议的签约双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级指导医院、家庭医生与户主或家庭成员代表,6份协议的签约双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与户主或家庭成员代表,1份协议的签约双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家庭户主,1份协议未明确签约主体。

    结论

    重庆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应当进一步明确签约服务对象,完善签约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结合各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经验,提升履约实效,使签约服务"提质增效",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到实处、向好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专题研究
    马志强, 郭乐, 李钊, 葛柏麟
    2023, 26(04):  460-4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7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1KB) ( )  
    背景

    当下医疗卫生资源存在"供需错配"现象,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突破困境、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因此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并确保培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目的

    探讨签约服务情境下全科医生胜任力的概念及其结构维度,挖掘胜任力的隐性部分,以构建系统且全面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为全科医生培养的"量质并举"和签约服务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对江苏省镇江市、泰州市、苏州市和广东省佛山市1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38位提供签约服务的全科医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依据扎根理论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分析,并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以构建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

    结果

    签约服务情境下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由全科服务能力、人文执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4大维度、10项胜任特征构成。其中,全科服务能力和学习发展能力是全科医生胜任力的外在表现和外在驱动,属于胜任力的外显层面,决定了全科医生提供签约服务的能力水平;人文执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全科医生的内在特质与能力,属于胜任力的内隐层面,决定了全科医生提供签约服务的能力潜质。

    结论

    本研究充分挖掘胜任力的内隐层面,构建出完整且全面的全科医生胜任力模型,可为签约服务情境下全科医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也可为后续运用量化实证研究方法建立全科医生胜任力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马志强, 王培蕊, 潘荷君
    2023, 26(04):  467-4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0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27KB) ( )  
    背景

    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服务的"主力军",现有关于全科医生胜任力的研究大部分强调应着力提升全科医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忽略了全科医生内隐素质的重要性。目前我国仍缺乏评估全科医生内隐胜任力的有效工具,开发全科医生内隐胜任力量表(GPICRS)对于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编制GPICRS,并对其进行评价,旨在为提升全科医生胜任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

    在文献分析和行为事件访谈的基础上,形成初始版量表。于2021年9—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全国选取380例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初始版GPICRS对其进行调查,通过项目净化、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信效度分析验证量表的合理性,基于加权平均法评价全科医生的内隐胜任力水平,比较不同特征全科医生的GPICRS平均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335份(88.2%)。GPICRS由工作动机、自我效能感、医学人文关怀和医学职业素养4个维度14个条目构成。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737,Bartlett's球形检验χ2=592.715、P<0.001,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按特征根>1.000的标准可提取4个公因子,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8.861%。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四因子模型各拟合指标处于可接受范围〔χ2/df=2.834,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74,拟合优度指数(GFI)为0.922,简约拟合优度指数(PGFI)为0.623,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889,非归准适配指数(TLI)为0.903,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24〕。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1,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57~0.809;各条目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均>0.500,各维度的平均提取方差值(AVE)均>0.500,各维度的组合信度(CR)值均>0.700;各维度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其与其他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基于加权平均法,335例全科医生的GPICRS平均总得分为4.15分,处于良好水平,且不同特征(性别、年龄组别、职称等)全科医生的GPICRS平均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存在差异。

    结论

    本研究开发的GPICRS能有效评估全科医生胜任力水平,可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决策及全科医生个人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未来可从自我认知与工作认同、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业务能力与工作态度、组织支持与社会认可四方面着力提升全科医生综合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马志强, 张宝丽, 郭乐
    2023, 26(04):  477-4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4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4392KB) ( )  
    背景

    随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启动和落实,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逐渐成为国家推进分级诊疗、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有效供给的基础。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并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日常考核和评价机制,能够正向激励全科医生的工作并促进签约服务不断提质增效。

    目的

    编制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自评量表,为科学评价我国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提供适用的工具。

    方法

    基于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通过文献回顾并参考相关岗位胜任力量表进行了测量题项拟定和初始量表设计。并于2021年4—8月对全国主要省级行政区域的基层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集了402份有效问卷数据。将有效样本(n=402)平均随机分为两部分,样本A(n=201)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样本B(n=201)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最终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

    结果

    最终的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量表包括4个维度(全科服务能力、人文执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21个条目。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9,全科服务能力、人文执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发展能力4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77、0.850、0.812、0.811。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著(近似χ2=2 319.759,P<0.001),KMO检验值为0.923,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了4个共同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7.680%。一阶验证性因子显示4个维度相关系数为0.68~0.72,量表因子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为:χ2/df=1.312,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39,比较拟合指数(CFI)=0.976,拟合优度指数(GFI)=0.913,规范拟合指数(NFI)=0.907。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为我国签约服务情景下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评价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张年, 余昌胤, 朱纪明, 黎飞, 陈玲丽, 蒲海峰
    2023, 26(04):  486-4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3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869KB) ( )  
    背景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简称定向医学生)的免费培养工作是缓解农村地区基层医生匮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目的

    探索我国定向医学生培养的研究热点、研究动态和未来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02-15,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检索2010-01-01至2021-12-31发表的关于定向医学生培养相关论文,统计其发文量,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纳入598篇文献,关于定向医学生培养研究的文献量呈上升趋势,2018年达到历年顶峰(n=81)。该领域存在5个大的作者群,发文量排在前3位的机构为赣南医学院〔113篇(18.9%)〕、广西医科大学〔40篇(6.7%)〕及新乡医学院〔28篇(4.7%)〕。关键词词频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订单定向"(70次)、"定向生"(57次)、"人才培养"(44次)。关键词聚类图谱得到"#0学习动力""#1教学模式""#2定向培养""#3影响因素""#4全科医学""#5基层""#6医学院""#7医学生"8个聚类主题。最强突现词显示,排在前3位的突现词是"职业认同""专业认同""农村基层"。关键词时区分布图谱显示我国定向医学生的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的演化路径:定向医学生在校教育培养阶段,定向医学毕业生毕业后培养教育阶段,定向医学毕业生基层工作现状阶段。

    结论

    我国定向医学生培养领域的研究日益蓬勃,政策是推动定向医学生培养的重要因素,研究机构与作者间缺乏跨区域、跨机构协作,研究热点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其主题可归纳为定向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动力及基层就业意愿与影响因素三类,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是定向医学生基层工作现状与长期工作意愿、培养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及培养模式创新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林芸芸, 黄珊珊, 宋艳玲, 张云波, 刘学军, 顾申红
    2023, 26(04):  494-5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6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58KB) ( )  
    背景

    我国从2010年开始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在基层的工作情况和职业规划,以及基层用人单位对其各方面的评价情况,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目的

    全面了解海南省正在履约的经"5+3"模式培养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简称"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在基层的工作情况(包括服务能力、岗位满意度、专业能力提升意愿等)及其职业规划状况,探讨其履约期满后留任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今后调整优化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政策提供依据,为医学院校确立全科医学院(系)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04-25至2021-05-06,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海南省19个市(县)的"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309例及其所在单位的经"3+2"模式培养的助理全科医生56例、转岗全科医生2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调查,邀请其对服务能力进行自我评价,了解其对岗位的满意度及专业能力提升意愿。同时邀请"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所在单位的管理者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共1 574例对其服务能力进行评价。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履约期满后留任意愿的影响因素。于2021年5月7—8日,分别从海口市、琼中县、三亚市选取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线下调研组到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市(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以及随机抽取的38例"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共同参与座谈会,了解"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结果

    309例"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自评服务能力总得分为(19.31±2.59)分,低于经"3+2"模式培养的助理全科医生〔(20.46±2.72)分〕和转岗全科医生〔(20.77±2.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岗位满意度总得分为(39.77±4.66)分,低于经"3+2"模式培养的助理全科医生〔(41.59±4.56)分〕和转岗全科医生〔(41.10±5.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专业能力提升意愿总得分为(7.80±2.25)分,低于转岗全科医生〔(9.10±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的管理者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对"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服务能力的评分为(20.29±3.43)分,高于其自我评价结果(t'=5.735,P<0.001)。36.89%(114/309)的"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表示在履约期满后愿意留任。职称、个人月收入、"一名全科医生的情怀"是"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履约期满后留任愿意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专题座谈会上各方反馈的信息:"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在工作岗位上有较高的热情,且富有团队精神;一半以上"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同时"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在基层工作中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薪酬待遇水平整体偏低,基层全科医疗执业环境欠佳,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对全科医生和全科医疗工作了解不够、重视程度不高,有关政策落实存在偏差,以及知识更新、接受继续教育情况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条件限制。

    结论

    "5+3"订单定向全科医生服务能力较强、对岗位的满意度较高,但其专业能力提升意愿及履约期满后留任愿意不强;其所在单位的管理者及其他医务工作者对其服务能力普遍表示认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基层卫生人才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偏低,存在政策落实有偏差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切实落实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嵇星辰, 王明欣, 陈少华, 高改, 吴小婉
    2023, 26(04):  504-5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9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17KB) ( )  
    背景

    糖尿病和骨质疏松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且糖尿病可导致多种急/慢性并发症,但糖尿病性骨骼改变常被忽略。女性绝经后患骨质疏松较为普遍,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更是具有多种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因此早期识别这些因素并开展针对性干预十分必要。

    目的

    探讨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7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获取与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从建库至2021年7月。由2名研究员独自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4软件及Stata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1篇研究,提取出11个影响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MD(95%CI)=6.56(5.24,7.88)〕、绝经年限〔MD(95%CI)=5.93(4.23,7.62)〕、糖尿病病程〔MD(95%CI)=1.94(0.89,2.98)〕、体质指数〔MD(95%CI)=-1.99(-2.63,-1.36)〕、血清钙〔MD(95%CI)=0.03(0.01,0.06)〕、空腹血糖〔MD(95%CI)=0.49(0.09,0.90)〕、糖化血红蛋白〔MD(95%CI)=0.37(0.02,0.71)〕、空腹胰岛素〔MD(95%CI)=3.65(1.24,6.06)〕是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P<0.05);血肌酐〔MD(95%CI)=4.02(0.00,8.04)〕、血清磷〔MD(95%CI)=0.00(-0.05,0.05)〕、碱性磷酸酶〔MD(95%CI)=1.26(-0.06,2.57)〕对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除血肌酐外,其他因素的结果均较稳定。

    结论

    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BMI、血清钙、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而血肌酐、血清磷、碱性磷酸酶对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论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霜雪, 李琰华, 张港玮, 赵琳
    2023, 26(04):  512-51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9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65KB) ( )  
    背景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绝经后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老年男性。近年来,有关绝经后高血压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受到研究设计、样本量、人群特征、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其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且缺乏全面报道。

    目的

    运用系统评价方式探讨女性绝经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绝经后高血压提供循证证据。

    方法

    于2022年1—5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电子数据库,获取与绝经后高血压危险因素相关的队列及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22-05-20。由2名研究者独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所提取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将得分≥6分(高质量)的文献纳入研究,最后采用RevMan 5.3对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5篇为队列研究,5篇为病例对照研究,共涉及16个危险因素,总样本量为34 864,且均为高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RR(95%CI)=1.38(1.04,1.83)〕、高龄〔OR(95%CI)=1.39(1.11,1.74)〕、高体质指数(BMI)〔OR(95%CI)=1.61(1.19,2.18)〕、高胆固醇水平〔OR(95%CI)=1.35(1.14,1.59)〕、高三酰甘油水平〔OR(95%CI)=2.17(1.03,4.59)〕、糖尿病史〔OR(95%CI)=1.70(1.27,2.27)〕,保护因素包括高脂联素水平〔RR(95%CI)=0.83(0.70,0.99)〕、高绝经年龄〔OR(95%CI)=0.90(0.82,0.98)〕(P<0.05)。

    结论

    高hs-CRP、高龄、高BMI、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患有糖尿病是绝经后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其中可控的危险因素可有效降低绝经后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