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2年 第25卷 第29期    刊出日期:2022-10-15
    指南·共识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2022, 25(29):  3587-36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3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845KB) (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和高致残性的精神病性障碍,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预防复发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关键,也是决定患者预后和社会功能改善程度的核心因素。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简称长效针剂)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预防复发的重要手段,被国内外指南/共识推荐为精神分裂症全病程治疗的方式之一。同时,社区作为精神分裂症康复的重要环境场所,近年来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目前,国内多个管理政策及文件强调在社区精神分裂症管理中应用长效针剂,但是社区医生对长效针剂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不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效针剂在社区的应用,成为患者全面康复的瓶颈之一。在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精神分裂症协作组的组织下,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由13位精神科及全科医学专家组成本共识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专家经验、我国社区的特征,解决社区长效针剂使用中面临的医学相关问题,以期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临床热点关注·脑健康研究
    陈泽然, 易婷, 高萍, 金硕果
    2022, 25(29):  3603-36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2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84KB) ( )  

    胶质淋巴系统是一个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介导的依靠动脉、静脉周围血管间隙的脑脊液-脑组织液交换流动的系统,是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帕金森病、失眠、抑郁症等脑病的共同特征,是一条新的脑代谢途径,可以清除包括β-淀粉样蛋白、乳酸在内的代谢产物。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有关胶质淋巴系统在脑部疾病的研究,得出:胶质淋巴系统可能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发病机制和诊治策略研究带来新视角;胶质淋巴系统有望为一些脑部疾病诊断提供新的有效证据;胶质淋巴系统可能是脑部疾病治疗给药方式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筱翼, 王保爱
    2022, 25(29):  3607-36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4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47KB) ( )  

    醒后卒中(WUS)是指睡前无新发卒中症状,在醒后或睡眠过程中出现新发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的急性脑血管病,症状开始时间未知,多属缺血性卒中。近年来,随着对WUS发病机制的探究以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临床可以对缺血半暗带及脑灌注进行探索,判断是否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文就WUS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张瑛梅, 王飞, 任小兵, 王玥莲, 陈俊, 胡莹, 胡晓勤, 徐文革
    2022, 25(29):  3616-36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4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17KB) ( )  
    背景

    耐药结核病是当前结核防控难点,临床上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会增加结核病的控制难度,糖尿病是否会影响肺结核菌株表型耐药,国内外研究并无统一定论。

    目的

    探索糖尿病是否影响肺结核菌株表型耐药以及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位点突变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2020年在简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肺结核患者357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单纯肺结核组(PTB组)216例和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组(DM-PTB组)141例。两组患者的晨痰标本进行表型药物敏感试验。PTB组选择62例、DM-PTB组选择61例进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位点突变检测。

    结果

    两组患者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PTB组异烟肼耐药率高于PTB组(P<0.05)。两组患者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单耐药率以及多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PTB组耐多药率高于PTB组(P<0.05)。两组患者检测基因位点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会加重肺结核患者异烟肼耐药及耐多药情况,临床应该重视肺结核与糖尿病的双向筛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华雯, 张丽君, 卢莎, 徐佳惠, Nisile Kakongoma, 胡文胜
    2022, 25(29):  3621-36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09KB) ( )  
    背景

    妊娠期总增重与分娩孕周紧密相连,选择增重速率作为研究指标,可以减少孕周对研究结果的干扰。目前有关妊娠期增重速率的既定建议存在争议且很少有研究探讨孕中晚期增重速率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母婴结局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孕中晚期增重速率对GDM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3—12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住院生产并纳入"杭州市母婴健康队列"(注册号:ChiCTR1900026149)的370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2021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妇女妊娠期体重监测与评价》推荐的孕中晚期增重速率,将研究对象分为增重速率过慢组(n=115)、增重速率正常组(n=152)和增重速率过快组(n=103)。分析三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分娩结局。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中晚期增重速率过快是GDM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2.661,95%CI(1.291,9.460)〕、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OR=2.288,95%CI(1.090,4.805)〕、高脂血症〔OR=2.085,95%CI(1.656,6.630)〕及分娩巨大儿〔OR=4.591,95%CI(1.238,17.031)〕的危险因素(P<0.05),孕中晚期增重速率过快是分娩早产儿〔OR=0.117,95%CI(0.014,0.959)〕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孕妇妊娠期增重不合理现象普遍,孕中晚期增重速率过快增加了GDM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高脂血症及分娩巨大儿的风险,但降低了发生早产的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贾娇坤, 刘艳芳, 郭加欢, 赵性泉
    2022, 25(29):  3627-36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5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82KB) ( )  
    背景

    青年卒中可导致长期残疾,造成沉重的社会、家庭负担。研究认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应激性血糖升高可增加缺血性卒中发生及其预后不良等风险,但截至目前,尚缺乏青年卒中人群的研究证据。

    目的

    分别探讨hs-CRP和随机血糖与青年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长、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收治的发病72 h内到院的18~45岁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危险因素、实验室结果、并发症等。根据hs-CRP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即Q1组(n=160)、Q2组(n=156)、Q3组(n=157)、Q4组(n=157);又根据随机血糖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4组,即q1组(n=158)、q2组(n=158)、q3组(n=157)、q4组(n=157)。以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作为神经功能缺损标准,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5分作为短期预后不良标准,90 d mRS评分2~5分作为长期预后不良标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s-CRP、随机血糖与神经功能缺损、短期预后不良、长期预后不良的关系。

    结果

    630例患者中神经功能缺损154例(24.4%),短期预后不良217例(34.4%),长期预后不良144例(2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1组相比,Q3组和Q4组神经功能缺损〔OR=2.86,95%CI(1.56,5.22);OR=2.99,95%CI(1.63,5.50)〕、短期预后不良〔OR=2.14,95%CI(1.25,3.66);OR=2.80,95%CI(1.62,4.83)〕、长期预后不良〔OR=3.17,95%CI(1.67,6.01);OR=3.61,95%CI(1.90,6.86)〕的发生风险均增加(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1组相比,q3组长期预后不良的发生风险增加〔OR=1.94,95%CI(1.07,3.53)〕,q4组短期预后不良〔OR=2.05,95%CI(1.11,3.82)〕、长期预后不良〔OR=2.62,95%CI(1.31,5.24)〕的发生风险均增加(P<0.05)。且在进一步排除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感染性腹泻人群后仍得到一致结果。

    结论

    hs-CRP>1.18 mg/L是青年卒中患者长、短期预后不良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的危险因素。随机血糖>5.56 mmol/L与青年卒中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相关,随机血糖>7.01 mmol/L与青年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相关,而与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无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辰婧, 宋慧, 李宏超, 过哲, 满斯亮
    2022, 25(29):  3635-36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7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41KB) ( )  
    背景

    致密性骨炎(OCI)和其他疾病有时难以鉴别,探讨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为OCI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目的

    探索女性OCI患者的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3年6月至2022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门诊及住院诊断为OCI的61例女性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15~50岁,平均(33.8±6.6)岁,病程2周~15年。选择同期61例女性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年龄15~48岁,平均(35.6±7.6)岁。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和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并对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与病情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观察组血清白蛋白(45.4±2.9)g/L低于对照组(46.5±2.8)g/L(t=2.190,P<0.05)。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0.28(0.23,0.37)μg/L〕、N-端骨钙素(OC)〔13.1(11.2,16.2)μg/L〕、25-羟维生素D3〔25-(OH)VD3〕〔(14.1±5.1)μg/L〕低于对照组〔0.36(0.29,0.48)μg/L,15.6(13.7,17.3)μg/L,(17.5±6.6)μg/L〕(Z=-2.983、-3.255,t=3.081,P<0.05)。长病程亚组OC水平〔14.6(12.4,18.5)μg/L〕高于短病程亚组〔11.7(10.2,14.0)μg/L〕(Z=-2.407,P<0.05)。多孕亚组β-CTX〔0.25(0.22,0.32)μg/L〕、OC水平〔12.2(10.3,15.0)μg/L〕低于非多孕亚组〔0.33(0.26,0.44)μg/L、13.4(12.0,18.8)μg/L〕(Z=-2.486、-1.897,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清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与妊娠次数、生产次数均呈负相关(rs=-0.276、-0.298,P<0.05),OC与体质指数(BM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妊娠次数均呈负相关(rs=-0.284、-0.374、-0.360,P<0.05),25-(OH)VD3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s=0.275,P<0.05)。

    结论

    女性OCI患者血清OC、β-CTX水平明显降低,可为鉴别其他疾病提供依据;血清OC水平可以反映OCI患者的严重程度,同时OC水平与患者妊娠次数相关;tP1NP与妊娠次数、生产次数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邵俏俏, 马菁, 余雪纯, 于淼, 祁亚宾, 胡若冰, 卫珮如, 肖伟, 贾百灵, 丁松泽
    2022, 25(29):  3640-36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2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44KB) ( )  
    背景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关。国内外新的二联疗法在根除H.pylori方面疗效显著,但在我国感染率较高的部分中原地区尚未得到验证。

    目的

    探索雷贝拉唑联合阿莫西林或呋喃唑酮二联疗法根除H.pylori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初次诊断为H.pylori现症感染者16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标准铋剂四联疗法组〔A组:雷贝拉唑(20 mg)+枸橼酸铋钾(220 mg)+阿莫西林(1 000 mg)+呋喃唑酮(100 mg),2次/d;n=55〕、雷贝拉唑联合莫西林二联疗法组〔B组:雷贝拉唑(20 mg)+阿莫西林(1 000 mg),3次/d;n=54〕和雷贝拉唑联合呋喃唑酮二联疗法组〔C组:雷贝拉唑(20 mg)+呋喃唑酮(100 mg),3次/d;n=52〕,三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各组H.pylori根除率、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成本-效果比。

    结果

    意向性分析(ITT分析)结果显示A、B、C组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83.6%(46/55)、81.5%(44/54)、48.1%(25/52);符合方案集分析(PP分析)分析结果显示A、B、C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88.5%(46/52)、83.0%(44/53)、51.0%(25/49)。A组和B组H.pylori根除率(ITT分析及PP分析)高于C组(P<0.016 7)。PP分析结果显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37/154),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5%(20/52)、7.5%(4/53)、26.5%(13/49),具体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皮疹、心悸、头晕、乏力等,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占9.7%(15/154)。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和C组(P<0.016 7)。A、B、C组的成本-效果比依次是3.33、4.17、3.78,A组成本-效果比最低。

    结论

    雷贝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二联疗法与标准铋剂四联疗法对H.pylori感染患者初次根除H.pylori疗效相似,雷贝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二联疗法可考虑作为一线治疗的备选方案。此外,本研究显示雷贝拉唑联合呋喃唑酮二联疗法H.pylori根除率低,不适合临床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杰, 刘巧志, 肖圣珏, 潘德锋
    2022, 25(29):  3646-36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4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26KB) ( )  
    背景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已被广泛用于准确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但是,很少有研究将SPECT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与已建立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参考标准进行比较。

    目的

    以左心导管检查的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为金标准,探讨SPECT评估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敏感指标。

    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因可疑或已知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同时行左心导管检查的患者97例。患者均在入院后1~3 d完成超声心动图、SPECT检查,后行CAG检查及左心导管检查发现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直径狭窄超过50%确诊为冠心病。CAG检查及左心导管检查得到LVEDP、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SPECT检查得到心功能参数:LVESV'、LVEDV'、LVEF'、高峰充盈率(PFR)、前1/3充盈分数(1/3FF)、前1/3充盈率(1/3FR)、平均充盈率(MFR)、高峰充盈时间(TPF)。根据LVEDP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组(LVEDP<16 mm Hg,50例)和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组(LVEDP≥16 mm Hg,4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以及左心功能指标差异。分析SPECT参数与LVEDP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PECT参数对LVEDP增高的预测价值。

    结果

    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组LVEF'、PFR、1/3FF、1/3FR、MFR低于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组,TPF高于左心室舒张功能正常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VESV'与LVESV、LVEDV'与LVEDV、LVEF'与LVEF之间均呈正相关(rs=0.726,P<0.001;rs=0.651,P<0.001;r=0.450,P<0.001);PFR、1/3FF、1/3FR、MFR与LVEDP均呈负相关(rs=-0.481、rs=-0.212、r=-0.354、rs=-0.305,P<0.05);TPF与LVEDP呈正相关(r=0.442,P<0.001)。PFR、1/3FF、1/3FR、MFR、TPF评价LVEDP增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8、0.662、0.653、0.663和0.755,灵敏度分别为60%、75%、57%、62%、77%,特异度分别为84%、62%、78%、68%、70%。

    结论

    对于LVEF≥50%的冠心病患者,SPECT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可以识别LVEDP增高,在这些参数中,PFR和TPF有较好的可行性和更高的准确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牟利民, 张文豪, 张思平, 覃祺, 韩明展, 陈万吉, 冉建
    2022, 25(29):  3652-365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3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06KB) ( )  
    背景

    绝经后女性退变性膝骨关节炎(KOA)疼痛患者较为多见。绝经后女性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体内性激素水平及关节液中炎性因子是否会影响膝关节疼痛,目前缺乏临床实践证据。

    目的

    探讨绝经后退变性KOA疼痛与患者血液中性激素〔雌二醇(E2)、睾酮(T)、泌乳素(PRL)、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孕酮(P)〕水平、膝关节液炎性因子〔白介素(IL)-1、IL-6、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中雌激素治疗退变性KOA疼痛提供新的诊疗依据。

    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因退变性KOA疼痛住院的女性绝经患者90例,患者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后分为轻度疼痛组30例(VAS评分≤3分)、中度疼痛组30例(VAS评分4~6分)及重度疼痛组30例(VAS评分7~10分);对照组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同期体检的绝经后膝关节积液女性30例。所有受试者检测性激素和膝关节液中炎性因子。

    结果

    四组患者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轻度疼痛组BMI低于重度疼痛组(P<0.05)。四组患者的E2及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重度疼痛组E2、T均低于对照组,中、重度疼痛组E2与重度疼痛组T均低于轻度疼痛组(P<0.05)。对照组及轻、中、重度疼痛组退变性KOA患者的PRL、LH、FSH及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IL-1、IL-6、IL-10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度疼痛组IL-1,中、重度疼痛组IL-1、IL-6、IL-10、TNF-α均高于对照组,重度疼痛组IL-6、IL-10、TNF-α均高于轻度疼痛组(P<0.05)。E2和T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呈负相关(rs=-0.686、-0.454,P<0.05),IL-1、IL-6及TNF-α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呈正相关(rs=0.517、0.665、0.319,P<0.05),IL-10与膝关节疼痛VAS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rs=0.162,P>0.05)。

    结论

    绝经后退变性KOA疼痛患者体内E2及T水平与VAS评分呈负相关,不同疼痛程度退变性KOA患者的PRL、LH、FSH及P水平之间无明显差异。绝经后退变性KOA患者膝关节液中IL-1、IL-6及TNF-α水平与VAS评分呈正相关,降低关节内IL-1、IL-6及TNF-α水平可提高机体对膝关节疼痛的耐受,为临床上治疗退变性膝关节疼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芳芳, 胡雅静, 黄华勇, 倪锦晖, 尤泽, 常巧玲, 廖力
    2022, 25(29):  3658-36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34KB) ( )  
    背景

    肌少症是一种骨骼肌质量和总量进行性和全面性丧失的综合征,可以增加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但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目前尚未定论。

    目的

    评估基于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的肌少症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术3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医院电子病历查询系统收集患者的信息。根据腹部CT结果计算的第三腰椎骨骼肌肌肉质量指数,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n=44)和非肌少症组(n=284),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评估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

    肌少症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12(27.3%)〕高于非肌少症组〔35(12.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少症〔OR=2.659,95%CI(1.221,5.791),P=0.014〕、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3级〔OR=2.192,95%CI(1.140,4.216),P=0.019〕、肠造口〔OR=2.222,95%CI(1.160,4.257),P=0.016〕是结直肠癌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合并肌少症是结直肠癌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在手术前筛查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肌少症,并采取相关措施与功能锻炼,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中医研究
    冯天笑, 李康健, 于大伟, 何海龙, 张君涛, 冯敏山, 王平
    2022, 25(29):  3664-36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2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66KB) ( )  
    背景

    中医手法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重要手段。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大量中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已经发表,但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限制了中医手法的推广和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

    目的

    评价目前中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6月。由2名研究者完成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临床试验报告标准(CONSORT)声明2010版及附加指标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

    结果

    共纳入81篇文献,其中2006—2014年共发表文献28篇,年平均发表3.11篇;2015—2021年共发表文献53篇,年平均发表7.57篇。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PEDro量表总分≥7分的高质量文献仅7篇(8.6%)。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显示,高偏倚风险文献所占比例最少,低偏倚风险文献次之,大部分条目因为报告信息不全,评分偏倚风险不确定。CONSORT声明2010版评价结果显示,纳入文献的文题和摘要、方法、结果、讨论、其他信息部分报告率不足。附加指标中采用多中心、伦理审批、干预措施质量控制、志谢报告率低。

    结论

    目前中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建议今后研究者参照PEDro量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CONSORT声明对中医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规范性报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罗建峰, 侯江涛, 侯政昆, 彭彬, 李辉标, 刘诗颖, 何镇帆, 钟嘉敏, 张诗静, 刘凤斌, 陈新林
    2022, 25(29):  3672-36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3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54KB) ( )  
    背景

    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缓解和控制患者的症状。生存质量是IBD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但少见文献报道基于中医理论研发的IBD患者报告结局(PROs)量表。

    目的

    基于中医理论构建IBD PROs量表,确定IBD PROs量表的概念框架和条目。

    方法

    遵循国际量表研发流程与规范研制IBD PROs量表。以中医理论"形神合一、天人相应"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核心小组讨论、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IBD PROs量表的概念框架,产生条目池,确立条目,形成初始量表。使用初始量表对2021年1—6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的IBD患者进行预调查。应用离散趋势法、克朗巴赫系数法、相关系数法对初始量表进行条目筛选。

    结果

    IBD PROs量表由"形神合一""天人相应"两个维度组成,其中"形神合一"的"形体"方面纳入12个条目,"情志"方面纳入9个条目,"天人相应"维度纳入6个条目。

    结论

    基于中医理论构建的IBD PROs量表,可用于评价IBD患者的生存质量,仍需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验证该量表的信效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玉洁, 王健, 周静威
    2022, 25(29):  3678-36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5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813KB) ( )  
    背景

    清热消癥方对糖尿病肾病(DKD)肾损伤有保护作用,然而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目的

    探讨清热消癥方在单侧肾切除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KD大鼠肾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

    2019年7—11月,将3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C组,n=10)和模型组(n=20)。NC组大鼠于右肾体表解剖位置做1 cm的横行切口并缝合;模型组大鼠予右侧肾切除。1周后,大鼠伤口愈合后,NC组大鼠给予等量柠檬酸缓冲液腹腔注射;模型组大鼠予单次腹腔注射STZ(55 mg/kg)的方法构建DKD模型。成模后将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DKD亚组(n=10)和清热消癥方亚组(QRXZF亚组,n=10)。NC组和DKD亚组大鼠灌服等量(1 ml/100 g)0.9%氯化钠溶液,1次/d。QRXZF亚组大鼠以7.92 g·kg-1·d-1的剂量予中药灌胃。干预期间每周对大鼠称重。干预16周后留取大鼠24 h尿、血清、肾组织标本,并称取肾脏重量,计算肾重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Upro)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和血清白蛋白(ALB)。将肾脏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糖原(PAS)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损伤程度。免疫组化法(IHC)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Caspase-3和p16表达情况。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肾小管细胞凋亡率。

    结果

    DKD亚组、QRXZF亚组体质量均低于NC组、肾重指数均高于NC组(P<0.01);QRXZF亚组体质量高于DKD亚组、肾重指数低于DKD亚组(P<0.01)。DKD亚组24 hUpro、Scr、BUN水平均高于NC组,ALB水平低于NC组(P<0.01);QRXZF亚组24 hUpro、BUN水平均高于NC组,ALB水平低于NC组(P<0.01);QRXZF亚组24 hUpro、Scr、BUN水平均低于DKD亚组,ALB水平高于DKD亚组(P<0.01)。与NC组相比,DKD亚组和QRXZF亚组大鼠肾脏均出现明显病理损伤,肾小球肥大和间质小管纤维化,但QRXZF亚组病变程度较DKD亚组明显减轻。免疫组化结果表明,DKD亚组、QRXZF亚组肾组织p16、Caspase-3表达水平均高于NC组,QRXZF亚组肾组织p16、Caspase-3表达水平均低于DKD亚组(P<0.01)。DKD亚组、QRXZF亚组大鼠肾小管细胞凋亡率高于NC组,QRXZF亚组肾小管细胞凋亡率低于DKD亚组(P<0.01)。

    结论

    清热消癥方可有效改善DKD大鼠的肾功能,抑制肾脏病理损伤和纤维化,抑制DKD大鼠肾组织中Caspase-3和p16的表达,降低肾小管细胞凋亡率。提示清热消癥方发挥肾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肾脏细胞衰老和凋亡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诊疗提示
    黄啸元, 乌拉别克·毛力提, 阿布都克尤木·吉力力, 王继超, 杨小朋
    2022, 25(29):  3686-36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1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91KB) ( )  
    背景

    随着现代神经影像学和神经导航技术的进步,无框架脑活检技术在当今越来越普及。

    目的

    探讨基于3.0T磁共振注册的神经导航系统在无框架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27例颅内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行3.0T磁共振扫描,注册并应用美敦力Stealth S7神经导航系统行无框架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术前资料、术后并发症、病理诊断率等资料。

    结果

    对27例患者进行了无框架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其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占33.3%(9/27),大B细胞淋巴瘤占18.5%(5/27)。26例(96.3%)患者经立体定向活检术明确病理诊断,术中穿刺道出血发生率为7.4%(2/2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5%(5/27),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4.8%(4/27),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7%(1/27);无死亡病例。

    结论

    基于3.0T磁共振注册的神经导航系统下无框架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谭筱檀, 袁红霞
    2022, 25(29):  3691-36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0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029KB) ( )  
    背景

    胎儿动静脉畸形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主要依靠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而关于产前超声诊断动静脉畸形类型的探讨国内外鲜有报道。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动静脉畸形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21年8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行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动静脉畸形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胎儿系统超声筛查,发现胎儿动静脉畸形病灶时,描述其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分析不同部位动静脉畸形的超声特征及动静脉畸形分型,并追踪随访结果。

    结果

    本研究中产前超声筛查发现胎儿动静脉畸形病例16例,其中6例病灶位于胎儿骶尾部(诊断为骶尾部畸胎瘤),4例位于胎儿颅内(包括3例颅内蔓状血管瘤合并Galen静脉瘤、1例Galen静脉瘤),3例位于胎儿肢体、软组织(包括1例Parkes-Weber综合征、2例软组织血管瘤),2例位于胎儿肝脏(诊断为肝动静脉瘘),1例位于胎儿肺部(诊断为隔离肺并肺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分型:单纯Ⅱ型10例(10/16),Ⅱ型和Ⅲa型同时存在3例(3/16),单纯Ⅰ型1例(1/16),单纯Ⅳ型1例(1/16),单纯Ⅲa型1例(1/16)。随访显示,10例引产,3例失访,2例足月出生后行手术治疗,1例死胎。

    结论

    胎儿动静脉畸形的预后与病变部位、病灶内血流分布情况关系密切。产前超声检查可发现胎儿有无动静脉畸形病灶,对其诊断、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琳光, 于爱军, 张学军, 卜春红
    2022, 25(29):  3698-37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5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59KB) ( )  
    背景

    胰岛素瘤是常见的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症状复杂多变,误诊率高,定位诊断及最佳治疗是胰岛素瘤诊治过程中的重大挑战。

    目的

    总结胰岛素瘤的诊治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9年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15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定性诊断、定位诊断、手术方式、术后情况及随访资料。

    结果

    15例患者中单发13例,多发2例,其中1例合并多发内分泌肿瘤1型(MEN-1)。15例患者均有Whipple三联征表现,胰岛素释放指数(IRI/G)均>0.3。15例患者均行经腹超声检查,无阳性发现;行胰腺强化CT检查,阳性14例,阴性者进一步行MRI检查发现病灶。1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9例行肿瘤摘除术,5例行胰体尾切除术(4例腹腔镜手术,1例开腹手术),MEN-1患者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胰尾肿瘤摘除术,术后病理均为良性胰岛素瘤。术后临床相关性胰瘘(B/C级)4例,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患者血糖均恢复正常且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及新发糖尿病患者。

    结论

    Whipple三联征结合IRI/G是术前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胰腺增强CT及MRI是术前一线定位诊断手段,内镜超声(EUS)是重要的补充手段。手术切除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案,符合条件者首选肿瘤局部切除以充分保留胰腺功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蔡明, 王晓军, 陈晓艳, 胡静芸
    2022, 25(29):  3702-370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3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776KB) ( )  

    肥胖和相关的代谢变化已被证明是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并能损害认知功能,但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肥胖个体脑内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出现异常改变。因此,脑线粒体功能障碍很可能是肥胖患者认知受损的潜在机制之一,而提高线粒体功能将是防治肥胖患者认知损伤的突破口。近年来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被证明在肥胖健康管理、改善认知障碍方面卓有成效,可作为临床改善肥胖认知损伤的有效方法。HIIT对认知功能产生的有益效应常伴随脑内线粒体功能的提高。本文全面总结和讨论了线粒体功能和肥胖、HIIT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HIIT改善肥胖个体认知损伤的线粒体机制,可为临床上应用HIIT治疗肥胖患者认知损伤提供理论基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孙潇越, 王凤玲, 王爱华
    2022, 25(29):  3710-37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9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21KB) ( )  

    乳腺癌和缺血性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两大重要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乳腺癌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然而其发病机制及最佳治疗、预防策略尚不明确。本文总结了关于乳腺癌相关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证据文献,旨在梳理乳腺癌相关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以及解决以上问题的潜在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