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丢失啦 睡眠研究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昼夜心室复极参数变化研究
杨贝贝, 蒋军广, 史江, 张杨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2): 175-1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406
摘要692)   HTML11)    PDF(pc) (973KB)(319)    收藏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OSAHS与心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相关性,是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具体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相关证据表明,Tp-e间期、QT间期和Tp-e/QT等心室复极参数可能与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有关。然而截止到目前,对OSAHS相关心律失常及心电参数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研究OSAHS患者昼夜心室复极参数变化。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多导睡眠监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OSAHS患者159例,并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轻-中度OSAHS组(78例)与重度OSAHS组(81例);选取51例未患疾病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测量并计算所有参与者的日间和夜间Tp-e间期、QT间期、Tp-e/QT。

结果

对照组与轻-中度OSAHS组、重度OSAHS组之间的日间Tp-e间期、夜间Tp-e间期、日间Tp-e/QT、夜间Tp-e/Q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Tp-e间期、夜间Tp-e间期、日间Tp-e/QT、夜间Tp-e/QT在三组间有逐渐延长的趋势(P<0.05);三组日间及夜间QT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患者日间静息状态及夜间阻塞性呼吸暂停期的Tp-e间期、QT间期、Tp-e/Q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阻塞性呼吸暂停期的Tp-e间期、QT间期、Tp-e/QT均较日间静息状态有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HS患者夜间Tp-e间期(rs=0.221,P=0.005)、夜间Tp-e/QT(rs=0.298,P<0.001)均与AHI呈正相关。

结论

OSAHS患者夜间阻塞性呼吸暂停期心室复极参数较日间静息状态下延长,昼夜变化显著,为今后OSAHS合并心律失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睡眠呼吸障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的特征分析
吴云肖, 万真, 孔凡颖, 许志飞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2): 180-1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36
摘要911)   HTML11)    PDF(pc) (1178KB)(190)    收藏
背景

睡眠呼吸障碍(SDB)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的发生率较高,对其学习能力、远期智力发展危害严重,但是目前缺乏关于SDB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发生情况的全面分析。

目的

分析SDB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的特征,为制订SDB儿童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睡眠中心就诊、4~10岁、有打鼾或张口呼吸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均完成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及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诊断量表父母版。根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分为原发鼾症组(OAHI≤1次/h),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组(1次/h<OAHI≤5次/h)及中重度OSA组(OAHI>5次/h)。比较不同严重程度儿童多导睡眠监测参数〔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非快速眼动睡眠1期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N1%)、非快速眼动睡眠2期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N2%)、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N3%)及快眼动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R%)、OAHI、觉醒指数(ArI)、氧减指数(ODI)、平均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最低SpO2〕,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以及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诊断量表阳性发生率;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SDB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及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诊断量表阳性发生率。

结果

原发鼾症组76例,轻度OSA组86例,中重度OSA组77例。中重度OSA组N1%、OAHI、ArI、ODI均高于原发鼾症组及轻度OSA组,平均SpO2和最低SpO2均低于原发鼾症组、轻度OSA组(P<0.05);中重度OSA组R%低于原发鼾症组(P<0.05);轻度OSA组OAHI、ArI、ODI均高于原发鼾症组,最低SpO2低于原发鼾症组(P<0.05)。中重度OSA组注意缺陷及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诊断量表阳性发生率高于原发鼾症组(P'<0.016 7)。男性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发生率及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诊断量表阳性发生率均高于女性儿童(P<0.05)。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及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诊断量表阳性发生率均高于学龄前儿童(P<0.05)。

结论

SDB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其中男孩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发生率均高于女孩,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发生率高于学龄前儿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腹腔内脏脂肪面积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对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预测价值研究
甘露路, 何燕, 刘师节, 倪晴, 杨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2): 185-1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40
摘要690)   HTML12)    PDF(pc) (1017KB)(294)    收藏
背景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病率逐年上升,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域医疗条件的差异及临床认识的不足,至今高血压合并OSAHS的诊断仍不足。相关研究显示其发病机制与脂肪的异位堆积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目的

本研究试图分析腹腔内脏脂肪面积(VAT)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OSAHS的关系,并评估其对高血压合并OSAHS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高血压中心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34例,患者均进行多导睡眠监测、VAT测定,并行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实验,计算HOMA-IR。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HI<5次/h)27例及高血压合并OSAHS组(AHI≥5次/h)207例。分析两组间HOMA-IR、VAT水平,分别绘制HOMA-IR、VAT筛查高血压合并OSAHS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及不同截断值的诊断价值;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模,用保存的概率作为单独变量绘制ROC曲线,分析二者联合预测高血压合并OSAHS的价值。

结果

高血压合并OSAHS组的VAT、HOMA-IR、BMI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低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VAT、HOMA-IR及BMI与AHI呈正相关(P<0.05),LSaO2与AHI呈负相关(P<0.05)。VAT预测高血压合并OSAHS的AUC(95%CI)为0.905(0.861,0.949),最佳截断值为100.5 cm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63、0.926;HOMA-IR预测高血压合并OSAHS的AUC(95%CI)为0.813(0.725,0.900),最佳截断值为2.01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7、0.778;联合因子预测高血压合并OSAHS的AUC(95%CI)为0.917(0.871,0.963),最佳截断值为2.04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1、0.963。

结论

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VAT和HOMA-IR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VAT和HOMA-IR对高血压合并OSAHS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适用于无条件开展多导睡眠监测的医疗机构,以便尽早干预,进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研究进展
王云, 何燕, 刘师节, 甘露路, 高慧芳, 梁敏, 左志恒, 杨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2): 243-2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311
摘要700)   HTML19)    PDF(pc) (974KB)(478)    收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以呼吸暂停、低通气、血氧饱和度下降及睡眠结构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OSAHS患者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诸多研究显示,OSAHS患者常存在明显的糖脂代谢紊乱,并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本文从OSAHS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入手,从病因学层面,就OSAHS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光疗在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陈凤, 樊梅, 向婷, 潘集阳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2): 248-2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30
摘要1024)   HTML22)    PDF(pc) (975KB)(1416)    收藏

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幸福。而目前的治疗主要包括外源性褪黑素治疗和光疗,其中光疗作为非药物治疗方法在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通过分析近年来光疗治疗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的文献,对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机制、光疗机制以及疗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在临床上对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宋苏琪,张凯,周晓琴,刘寰忠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2): 4110-41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220
摘要708)   HTML3)    PDF(pc) (1545KB)(460)    收藏
背景 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不仅影响睡眠质量,同时对其认知功能也有损害,但目前关于精神分裂症伴发OSAS患者的睡眠和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比较伴OSAS和不伴OSA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及认知功能情况,探讨OSA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80例),选取同期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31例)。采用自制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收集入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吸烟情况、体质量、身高信息,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力、延时记忆)评定入组对象认知功能,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临床精神症状,中文版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估患者的主观嗜睡倾向。通过心肺耦合分析(CPC)技术记录患者睡眠情况,睡眠参数包括睡眠总时间、熟睡时间、浅睡时间、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时间、觉醒时间、初入熟睡时间、睡眠效率及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以AHI≥5次/h为标准,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伴OSAS组(35例)和不伴OSAS组(45例)。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组研究对象即刻记忆得分、视觉广度得分、言语功能得分、注意力得分、延时记忆得分、RBANS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OSAS组患者熟睡时间短于不伴OSAS组(P<0.05),浅睡时间、觉醒时间长于不伴OSAS组(P<0.05),AHI、阴性症状得分、PANSS总分高于不伴OSAS组(P<0.05),即刻记忆得分、视觉广度得分、言语功能得分、注意力得分、延时记忆得分、RBANS总分低于不伴OSAS组(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即刻记忆得分、视觉广度得分与病程、阴性症状得分、AHI呈负相关(P<0.05),言语功能得分与年龄、病程、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得分、浅睡时间、觉醒时间、AHI呈负相关(P<0.05),注意力得分与年龄、病程、阴性症状得分、AHI呈负相关(P<0.05),延迟记忆得分与阴性症状得分、AHI呈负相关(P<0.05),RBANS总分与病程、阴性症状得分、潜睡时间、觉醒时间、AHI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性症状得分、受教育年限是即刻记忆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AHI、病程是视觉广度得分、言语功能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病程是注意力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受教育年限、AHI是延迟记忆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受教育年限、病程、AHI是RBANS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伴OSA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和认知功能损害程度较不伴OSA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严重;浅睡时间、觉醒时间等睡眠指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呈负相关,受教育年限、病程、AHI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如果能够早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CPC检查,并及时干预,可能减少OSAS导致的睡眠和认知损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急性睡眠剥夺对认知与情绪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
麦子峰,许鸿燕,马宁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9): 3653-365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16
摘要988)   HTML14)    PDF(pc) (1318KB)(3019)    收藏
急性睡眠剥夺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情绪功能,造成注意、工作记忆、抑制控制、情绪识别以及情绪调控等认知与情绪功能的损伤。在认知任务上的神经机制研究发现,急性睡眠剥夺主要影响额顶网络、突显网络、默认网络、丘脑等脑区的功能,在情绪任务上则主要影响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突显网络等脑区的功能。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的问题:(1)突显网络在认知与情绪功能中的“调节者”角色;(2)动态功能连接分析在急性睡眠剥夺研究的应用;(3)急性睡眠剥夺影响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伴发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抑郁障碍患者心肺耦合分析研究
宋苏琪,张凯,周晓琴,刘寰忠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6): 3288-32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33
摘要501)   HTML1)    PDF(pc) (1209KB)(379)    收藏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会改变抑郁障碍临床表现,持续抑郁障碍整个病程,影响抑郁障碍患者疗效及预后,增加复发风险,但目前探讨抑郁障碍伴发OSAS影响因素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 探讨伴发中重度OSAS和不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差异及伴发中重度OSAS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心身疾病科住院的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由2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精神科主治医师进行结构化访谈并推荐入组。采用自制问卷(参考以往临床研究文献编制)记录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病程、抑郁发作次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最近1个月内患者主观睡眠质量,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采用心肺耦合(CPC)睡眠质量评估系统采集睡眠参数〔睡眠总时间(TST)、熟睡时间、浅睡时间、REM睡眠时间、觉醒时间、初入熟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根据AHI将患者分为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组(AHI≥15次/h)和不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组(AHI<15次/h)。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的一般情况及量表评分与CPC睡眠质量评估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抑郁障碍患者102例(64.7%),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组31例,不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组71例。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组患者的PSQI评分、HAMD-17总分及躯体焦虑化评分、睡眠障碍评分、绝望感评分、迟缓评分高于不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组,浅睡时间大于不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组,熟睡时间小于不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组(P<0.05)。TST与PSQI评分(r=-0.28)呈负相关(P<0.05),浅睡时间与PSQI评分(r=-0.71)、HAMD-17总分(r=-0.28)、自杀评分(r=-0.20)、绝望感评分(r=-0.23)、迟缓评分(r=-0.30)呈负相关(P<0.05),熟睡时间与PSQI评分(r=0.34)、HAMD-17总分(r=0.22)呈正相关(P<0.05),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时间与BMI(r=-0.24)呈负相关(P<0.05),与PSQI评分(r=0.30)、HAMD-17总分(r=0.21)、自杀评分(r=0.21)呈正相关(P<0.05),觉醒时间与PSQI评分(r=0.29)呈正相关(P<0.05),初入熟睡时间与躯体焦虑化评分(r=-0.21)呈负相关(P<0.05),睡眠效率与PSQI评分(r=-0.29)呈负相关(P<0.05),AHI与PSQI评分(r=0.48)、HAMD-17总分(r=0.38)、躯体焦虑化评分(r=0.24)、睡眠障碍评分(r=0.20)、绝望感评分(r=0.22)、迟缓评分(r=0.31)呈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QI评分〔OR=2.11,95%CI(1.23,3.63)〕、HAMD-17总分〔OR=1.45,95%CI(1.11,1.91)〕及浅睡时间〔OR=22.65,95%CI(3.75,136.68)〕是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患者存在浅睡时间长、熟睡时间短等睡眠异常,而PSQI评分、HAMD-17总分及浅睡时间是伴发中重度OSAS的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有必要对这部分抑郁障碍患者使用CPC睡眠质量评估系统进行筛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三亚市初中生睡眠质量与校园欺凌受害经历的相关性分析
段芳芳,王配配,郑钦亮,杜莉,羊春菊,熊小花,周婷,张驰,王广海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6): 3330-33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11
摘要641)   HTML6)    PDF(pc) (1616KB)(504)    收藏
背景 睡眠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既往研究提示欺凌可能是睡眠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初中生校园欺凌与睡眠质量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初中生睡眠质量与校园欺凌经历的相关性。方法 2020-03-18至04-18选取三亚市公立学校在读的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参与本次调研的9所公立学校分布在三亚市三个主要常住人口聚集区:天涯区5所、吉阳区3所、崖州区1所。以电子问卷方式调查三亚市初中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失眠严重指数(ISI)量表评分、临床失眠诊断、既往被欺凌经历及其造成的困扰或伤害程度等信息,根据有无被欺凌经历分为有欺凌组和无欺凌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被欺凌经历与睡眠状况之间的关联。结果 发放问卷3 050份,共回收2 727份问卷,最终合格问卷2 167份,有效应答率为79.5%。初中生报告有被欺凌经历者125例(有欺凌组),无被欺凌经历者2 042例(无欺凌组)。两组年龄、性别、年级、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同学有被欺凌经历比例高于女同学,初二、初三学生有被欺凌经历比例高于初一学生,有焦虑、抑郁者有被欺凌经历比例高于无焦虑、抑郁者(P<0.05)。两组PSQI量表总分、睡眠质量差比例、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长、睡眠紊乱累加问题、使用睡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ISI量表总分、失眠症状比例、医生诊断失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评因校园欺凌造成的困扰或伤害的程度与PSQI量表总分(rs=0.166,P<0.001)、ISI量表总分(rs=0.151,P<0.001)呈正相关。调整年龄、性别、BMI、年级、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住校、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学习成绩后,被欺凌经历与睡眠质量差(OR=3.54,P<0.001)及主观睡眠质量(OR=3.47,P<0.001)、入睡时间(OR=2.28,P<0.001)、睡眠时长(OR=1.88,P<0.001)、睡眠紊乱累加问题(OR=2.93,P<0.001)、使用睡眠药物(OR=10.49,P<0.001)、日间功能障碍(OR=4.31,P<0.001)、失眠症状(OR=4.95,P<0.001)及医生诊断失眠(OR=2.76,P<0.001)均相关。在模型1中协变量的基础上,增加焦虑、抑郁作为协变量后,被欺凌经历与睡眠质量差(OR=2.45,P=0.001)及主观睡眠质量(OR=2.71,P<0.001)、入睡时间(OR=1.92,P=0.002)、睡眠时长(OR=1.59,P=0.025)、睡眠紊乱累加问题(OR=2.27,P<0.001)、使用睡眠药物(OR=4.75,P=0.039)、日间功能障碍(OR=3.19,P<0.001)、失眠症状(OR=3.18,P<0.001)均相关。结论 被欺凌经历可能是初中生睡眠质量差和失眠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病情严重程度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张新楠,黄颖,秦瑶,崔靖,葛晓燕,韩红娟,刘龙,余红梅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4): 3060-30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601
摘要603)   HTML2)    PDF(pc) (1339KB)(236)    收藏
背景 既往研究发现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PD)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关系,但关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否影响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相当缺乏。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间的中介效应,并分析年龄对中介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帕金森进展标志物计划(PPMI)数据库中符合纳入标准的PD患者66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RBD情况〔以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量表(RBDSQ)进行评价〕、自主神经症状〔以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进行评价〕、PD病情严重程度〔以修订后Hoehn and Hahr(H-Y)分期进行评价〕。以RBD为自变量、PD病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中介变量,年龄为亚组变量(<56岁、56~65岁、>65岁),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结果 <56岁、56~65岁PD病情修订后H-Y分期低于>65岁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RB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0.299,P<0.01),RBD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呈正相关(r=0.384,P<0.0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31,Bootstrap法95%CI(0.022,0.041),占总效应比值为50.00%(0.031/0.062)。年龄亚组分析:对于年龄<56岁的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34,Bootstrap法95%CI(0.016,0.056);对于年龄56~65岁的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28,Bootstrap法95%CI(0.014,0.046),占总效应比值为39.43%(0.028/0.071);对于年龄>56岁的PD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RBD与PD病情严重程度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027,Bootstrap法95%CI(0.012,0.046)。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RBD影响PD病情严重程度路径上的中介变量,不同的年龄亚组间中介效应机制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汉族及维吾尔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病情况:基于7年的电话随访研究
蒋雪龙,陈冬梅,王勤,张庆龙,李剑平,石娟,李敏,何忠明,韩芳,陈燕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3): 2902-29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04
摘要510)   HTML4)    PDF(pc) (1109KB)(209)    收藏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病率高,已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OSA引起高血压及糖尿病可能存在民族差异,目前关于维吾尔族及汉族OSA患者高血压及糖尿病发病情况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汉族及维吾尔族OSA患者高血压及糖尿病发病情况。方法 2010年10月—2017年10月对克拉玛依市区天山等社区35岁以上完成便携式家庭睡眠仪监测的1 331例鼾症人群开展为期7年的随访,患者均无糖尿病及高血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记录呼吸暂停指数(AHI)、低通气指数(HI)、夜间最低氧饱和度(LSaO2)、夜间平均氧饱和度(MSaO2)、氧减饱和指数(ODI4,每小时血氧饱和度下降4%的次数)。电话随访,1次/年,随访内容为血压、血糖等,发现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表现时行动态血压、糖耐量试验检查,主要随访终点事件为确诊糖尿病、高血压。根据是否患OSA分为OSA组和非OSA组,比较两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比较汉族、维吾尔族OSA患者和非OSA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结果 失访75例,最终纳入1 256例,平均年龄(58±13)岁,其中男532例(42.4%),女724例(57.6%);确诊OSA患者820例,其中汉族470例,维吾尔族350例;其余436例为非OSA患者,其中汉族164例,维吾尔族272例。随访结束时OSA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非OSA组(P<0.05);维吾尔族OSA患者高血压发生率高于非OSA(P<0.05);OSA组糖尿病发生率与非OS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OSA与非OSA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OSA与非OSA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及维吾尔族OSA患者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患者高血压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睡眠呼吸暂停可引起高血压、糖尿病,汉族OSA患者高血压发生率高于维吾尔族,需积极早期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老年人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长与动态心电图校正的QT间期的关联分析
王晓旭,石建明,蒋晓燕,王笑峰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7): 2157-21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95
摘要545)   HTML5)    PDF(pc) (1079KB)(504)    收藏
背景 睡眠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长与多种疾病发生相关。既往职业人群研究表明,睡眠剥夺与QT间期延长相关。但关于一般人群中睡眠质量、睡眠时长与校正的QT间期(QTc)关联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中国老年人群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长与QTc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7年11—12月如皋市长寿和衰老队列(RuLAS)的睡眠和心电图数据,并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将老年人分为睡眠正常组(n=776)、睡眠质量轻度下降组(n=214例)、睡眠质量下降组(n=152例);通过静息心电图(ECG)仪的解读程序收集ECG参数〔QTc、心率(HR)、P波、QRS间期、PR间期、V5导联的R波(RV5)、V1导联的S波(SV1)〕。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PSQI评分与QTc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人PSQI评分为(4.6±2.6)分,夜间睡眠时长为(9.2±1.8)h。3组间性别、受教育程度、饮酒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认知功能评分、体力活动评分、QTc、RV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SQI评分〔β=1.63,95%CI(0.23,3.04),P=0.023〕,≤6 h〔β=21.22,95%CI(6.28,36.16),P=0.005〕的睡眠时长、>10 h〔β=8.81,95%CI(0.24,17.39),P=0.044〕的睡眠时长是QTc的影响因素。结论 中国老年人群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长过长或过短与QTc相关,提示睡眠质量及时长可能是QTc的影响因素之一,改善睡眠可能预防QTc延长,从而预防心源性死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益气活血止痛汤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睡眠质量及近远期疗效的影响
陈新,廖鹏飞,石强,周丽,罗琴,云端,朱琦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7): 2174-21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90
摘要636)   HTML2)    PDF(pc) (1079KB)(383)    收藏
背景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其长时间迁延不愈的疼痛,会导致情绪焦虑及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 综合评价益气活血止痛汤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神经内科收治的96例气滞血瘀型PHN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经颅磁刺激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加巴喷丁胶囊口服+假经颅磁刺激,经颅磁刺激组采用加巴喷丁胶囊口服+10 Hz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组在经颅磁刺激组的基础上采用自拟益气活血止痛汤内服外用,3组疗程均为2周。随访并记录3组PHN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12、36周时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知觉痛觉〔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值〕和睡眠质量〔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3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方法与时间对VAS评分、SEP值、AIS评分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及时间对VAS评分、SEP值、AIS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联合组和经颅磁刺激组治疗后2、4、12、36周时VAS评分、SEP值、AI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2、4、12、36周时VAS评分、SEP值及治疗后4、12、36周时AI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治疗后4、12、36周时VAS评分均优于经颅磁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2周时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经颅磁刺激组治疗后2、4周时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2、4、12周时SEP值均优于经颅磁刺激组及对照组(P<0.05),经颅磁刺激组治疗后2周时SEP值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2、4、12、36周时AIS评分均优于经颅磁刺激组及对照组(P<0.05),经颅磁刺激组治疗后2、4周时A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止痛汤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PHN患者,对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睡眠质量方面近远期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高血压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睡眠呼吸监测参数的关系分析
刘桂新,程文立,于静,马会娟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7): 2179-21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23
摘要546)   HTML2)    PDF(pc) (1070KB)(563)    收藏
背景 目前关于炎性因子和上气道阻塞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虽然多导睡眠监测是诊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金标准,但是操作复杂、耗时、成本高,不适合反复监测。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的相关资料,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和睡眠呼吸监测参数的关系及RDW-CV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已出院高血压患者287例。入院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吸烟情况、合并心血管疾病情况),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RDW-CV,记录氧减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和平均血氧饱和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依据AHI将合并OSAS患者分为轻、中、重度,AHI为5~15次/h为轻度、16~30次/h为中度、>30次/h为重度。结果 未合并OSAS患者62例,合并OSAS患者225例,其中轻度50例,中度78例,重度97例。合并OSAS患者年龄、吸烟比例、合并心血管疾病比例、BMI、24 hSBP、RDW-CV、hs-CRP高于未合并OSAS患者(P<0.05);合并OSAS的患者RDW-CV与年龄、BMI、24 hSBP、氧减指数、AHI和hs-CRP呈正相关,与最低血氧饱和度和平均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AHI和hs-CRP是RDW-CV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RDW-CV与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睡眠呼吸监测参数相关,可能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监测指标,而且容易测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临床亚型的潜在类别以及对不同类别首次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反应的分析研究
邱健,程金湘,任佳封,孙述昱,赵显超,江应聪,宿长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4): 1745-17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61
摘要540)   HTML2)    PDF(pc) (2047KB)(353)    收藏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临床亚型提示不同的临床特点。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发现不同OSA临床亚型在初次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上存在显著差异性,但目前国内外缺乏相关研究。目的 使用潜在类别分析探索OSA患者中存在的临床亚型,分析不同临床亚型诊断夜(首次CPAP治疗前)睡眠特征和对首次CPAP治疗反应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唐都医院睡眠中心进行首次CPAP治疗的491例OS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2种临床症状(入睡困难、多醒、早醒、打鼾、憋气、突然憋醒、梦魇、梦话、尿床、睡眠中肢体抽动、晨起头痛、头昏、焦虑、情绪低落、思维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头脑不清、反应迟钝、工作能力减退、心悸、疲劳乏力、白日嗜睡)纳入潜在类别分析模型。比较不同临床亚型症状分布特点、诊断夜的睡眠特征以及首次CPAP治疗反应的差异性。结果 临床亚型数目为4时,模型拟合最佳,分为类别1 “呼吸中断伴白日嗜睡组”143例(29.1%),类别2 “症状轻微组”189例(38.5%),类别3 “日间功能严重受损组”64例(13.0%)和类别4 “合并失眠组”95例(19.3%)。类别2 “症状轻微组”年龄更小,男性比例更高,而类别4 “合并失眠组”正好相反。不同临床亚型除外憋气症状,其余临床症状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亚型OSA患者诊断夜的睡眠潜伏期(SL)、N1%、N2%、N3%、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总睡眠时期的比例(RE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亚型OSA患者接受首次CPAP治疗后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N1%、N2%、N3%、REM%、入睡后清醒时间(WASO)、氧饱和度下降指数(ODI)、血氧饱和度(SpO2)<90%的时间、最低SpO2(LSpO2)、整夜平均Sp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可以将OSA的临床症状分为4种临床亚型,且4种临床亚型首次CPAP治疗反应存在统计学差异。这些发现强调了识别一系列OSA临床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静电敷贴经颅微电流刺激对慢性贫血患者睡眠质量和贫血症状的影响研究
姚燕妹,许丽琼,周有良,范风雷,赵巧巧,丁汀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4): 1790-17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12
摘要562)   HTML5)    PDF(pc) (1030KB)(458)    收藏
背景 睡眠障碍已成为慢性贫血患者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低质量的睡眠不仅会增加贫血患者的焦虑,而且影响贫血症状恢复。药物治疗可以促进睡眠质量改善,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采用非药物疗法干预睡眠障碍的效果越来越得到医学界重视。目前静电敷贴经颅微电流刺激(CES)能否改善贫血患者的睡眠质量,增加贫血治疗效果尚无充足临床证据支持。目的 探讨静电敷贴CES对慢性贫血患者睡眠质量和贫血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全科医学门诊诊治的96例慢性贫血伴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贫血治疗,干预组在接受常规贫血治疗的基础上再接受静电敷贴CES治疗,两组各干预8周。干预前及干预后采用改良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两组睡眠质量,统计患者贫血症状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改良PSQI总分及各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易醒或早醒、尿频、冷热感觉、噩梦、催眠药物使用、日间困倦感、日间精力不足得分及改良PSQI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咳嗽或鼾声高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改良PSQI总分及各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易醒或早醒、尿频、冷热感觉、噩梦、催眠药物使用、日间困倦感、日间精力不足得分及改良PSQI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后咳嗽或鼾声高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贫血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日间嗜睡、体倦乏力、头昏眼花、心悸气短、食欲不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电敷贴CES可能改善慢性贫血患者睡眠质量,减轻贫血症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衰弱和睡眠质量对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
郑芳,陈长香,崔兆一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9): 1071-107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51
摘要649)      PDF(pc) (1106KB)(776)    收藏
背景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身体功能不断下降,衰弱发生率逐渐升高,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身体反应能力下降,从而增加老年人跌倒风险,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目的 探讨衰弱和睡眠质量对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2019年8月—2020年4月,对唐山市丰南区小集镇15个村庄的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能自行填写调查问卷的老年人独立完成,不能自行填写者由调查员就调查内容与其交谈,然后根据其意愿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支持量表(PSS-Fa)、Fried衰弱指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修订版社区老年人跌倒危险评估工具(修订版FROP-Com)。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中介模型探究衰弱和睡眠质量对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 5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98份,有效回收率为96.6%。农村老年人PSS-Fa、Fried衰弱指数、PSQI、修订版FROP-Com得分分别为(9.0±2.0)(2.2±1.5)(7.1±4.0)(6.5±5.8)分。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农村老年人PSS-Fa、Fried衰弱指数、PSQI、修订版FROP-Com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的农村老年人PSS-Fa、Fried衰弱指数、修订版FROP-Com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老年人PSS-Fa得分与Fried衰弱指数、PSQI、修订版FROP-Com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7、-0.113、-0.266,P值均<0.05);Fried衰弱指数得分与PSQI、修订版FROP-Com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4、0.577,P值均<0.05);PSQI得分与修订版FROP-Com得分呈正相关(r=0.319,P<0.05)。路径分析表明,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对衰弱具有负向影响(β=-0.17,P<0.001),对睡眠质量具有负向影响(β=-0.11,P<0.001);睡眠质量对衰弱具有正向影响(β=0.27,P<0.001),对跌倒风险具有正向影响(β=0.32,P<0.001);衰弱对跌倒风险具有正向影响(β=0.53,P<0.001)。采用偏差矫正Bootstrap检验模型分析中介效应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家庭支持→衰弱→跌倒风险”路径中,衰弱的估计值为-0.257〔95%CI(-0.340,-0.176)〕,表明衰弱在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部分中介效应成立;“家庭支持→睡眠质量→跌倒风险”路径中,睡眠质量的估计值为-0.055〔95%CI(-0.089,-0.029)〕,表明睡眠质量在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部分中介效应成立;“家庭支持→睡眠质量→衰弱→跌倒风险”路径中,睡眠质量→衰弱的估计值为-0.046〔95%CI(-0.070,-0.020)〕,表明睡眠质量与衰弱在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的链式中介效应成立。结论 衰弱和睡眠质量对农村老年人家庭支持和跌倒风险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减缓衰弱进程、提高睡眠质量有利于降低农村老年人跌倒风险,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及其交互作用与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关联研究
崔光辉,李少杰,孔庆悦,尹永田,陈莉军,陈磊,刘馨谣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9): 1076-10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18
摘要838)      PDF(pc) (1123KB)(507)    收藏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老年人群的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认知衰弱作为多种不良健康结局的危险因素,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但相关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目的 探究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及其交互作用与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关联。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2月从济南市抽取6个社区、10个行政村1 130例老年人进行调查。采用调查问卷〔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用于评估睡眠质量)、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用于评估抑郁症状)、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用于评估认知功能)、中文版Tilburg衰弱量表(用于评估衰弱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如受试者同时存在认知障碍和衰弱,则将其判定为认知衰弱。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睡眠质量及抑郁症状与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关联强度和交互作用。结果 共发放问卷1 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91份,有效回收率为96.6%。1 091例老年人存在睡眠障碍186例(17.0%),无睡眠障碍905例(83.0%);抑郁症状180例(16.5%),无抑郁症状911例(83.5%);认知衰弱89例(8.2%),非认知衰弱1 002例(91.8%)。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每日久坐时间>5 h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老年人认知衰弱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障碍〔OR=3.258,95%CI(1.999,5.309)〕、抑郁症状〔OR=2.816,95%CI(1.699,4.668)〕是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同时存在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风险为不存在睡眠障碍且不存在抑郁症状老年人的10.536倍〔95%CI(5.395,20.576)〕,超额危险度(RERI)=6.998〔95%CI(0.384,13.612)〕,归因比(AP)=0.664〔95%CI(0.405,0.924)〕,交互作用指数(S)=3.758〔95%CI(1.407,10.038)〕,即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对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具有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睡眠障碍、抑郁症状是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的影响因素,且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对老年人发生认知衰弱具有相加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对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影响研究
崔光辉,李少杰,尹永田,陈莉军,刘馨谣,于佩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9): 1082-10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20
摘要893)      PDF(pc) (1152KB)(744)    收藏
背景 体病相关理论认为,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密切,而由此推断,其在老年人衰弱的发生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对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2月从济南市随机选取6个社区、10个行政村的1 130例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医体质量表(CCM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文版Tilburg衰弱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睡眠质量及中医体质类型与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关联强度和交互作用。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 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91份,有效回收率为96.5%。1 091例老年人中无睡眠障碍905例(83.0%),存在睡眠障碍186例(17.0%);中医体质:平和质448例(41.1%),偏颇体质643例(58.9%);衰弱373例(34.2%),非衰弱718例(6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睡眠障碍〔OR=2.718,95%CI(1.891,3.905)〕、偏颇体质〔OR=4.782,95%CI(3.410,6.704)〕是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相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存在睡眠障碍且为偏颇体质的老年人发生衰弱的风险为无睡眠障碍且为平和质老年人的12.960倍〔95%CI(8.207,20.465)〕,超额危险度(RERI)=6.101〔95%CI(0.579,11.623)〕,归因比(AP)=0.471〔95%CI(0.181,0.761)〕,交互作用指数(S)=2.041〔95%CI(1.092,3.817)〕,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对老年人发生衰弱具有相加交互作用。结论 存在睡眠障碍与偏颇体质是老年人发生衰弱的危险因素,且睡眠质量与中医体质类型对老年人发生衰弱具有相加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和胃针法辅助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研究
徐霞,丛妍,何克林,马睿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9): 1116-11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81
摘要579)      PDF(pc) (1139KB)(284)    收藏
背景 针灸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有独特优势,但目前尚无和胃针法用于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目的 探讨和胃针法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在义乌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就诊的脑瘫患儿共80例,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分为常规治疗组与和胃针法组,每组40例。常规治疗组患儿接受头皮针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和胃针法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和胃针法辅助治疗,均以30次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分、有效率,记录两组患儿针刺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胃针法组各有8例患儿脱落,最终各纳入32例患儿。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CSHQ各因子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CSHQ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和胃针法组患儿有效率为87.5%(28/32),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5.6%(21/32)(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针刺相关并发症。结论 和胃针法辅助治疗脑瘫患儿睡眠障碍具有一定临床效果和优势,可有效改善患儿睡眠习惯和质量,这为脑瘫患儿睡眠障碍的针灸治疗及选穴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及代谢相关激素与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研究
于悦,谭慧文,刘奕姝,曾尹,肖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8): 947-9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42
摘要967)      PDF(pc) (1028KB)(316)    收藏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而肥胖是引起OSAHS的主要危险因素,代谢相关激素的水平及肥胖的发生可能引发OSAHS患者的睡眠相关事件,其原因尚未明确,且目前同时探索瘦素、食欲素及生长激素释放肽与OSAHS患者睡眠监测指标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OSAHS病程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OSAHS患者瘦素、食欲素及生长激素释放肽与代谢指标和睡眠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经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为OSAHS且自愿加入本研究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度组(5次/h≤AHI≤15次/h,n=6)、中度组(15次/h<AHI≤30次/h,n=11)、重度组(AHI>30次/h,n=41)。研究对象入院当晚进行PSG,次日清晨抽取外周动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瘦素、食欲素和生长激素释放肽水平,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鼻炎、颈围、腰围、臀围、睡前收缩压、睡前舒张压、晨起收缩压、晨起舒张压、总卧床时间(TIB)、总睡眠时间(TST)、AHI、总共微觉醒次数、>15 s微觉醒次数、微觉醒指数、血氧低于90%时间(T90%)、最低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瘦素、生长激素释放肽、食欲素水平等。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OSAHS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或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代谢相关激素与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 3组间AHI、微觉醒指数、T90%、最低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90%〔OR=1.138,95%CI(1.026,1.262)〕是OSAHS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瘦素水平与BMI(r=0.482)、腰围(r=0.429)、臀围(r=0.576)、睡前收缩压(r=0.261)呈正相关(P<0.05),与PaO2(r=-0.301)呈负相关(P<0.05);生长激素释放肽水平与吸烟史(rs=-0.273)、饮酒史(rs=-0.309)、睡前收缩压(r=-0.391)和睡前舒张压(r=-0.282)呈负相关(P<0.05);食欲素与TIB呈负相关(r=-0.320,P<0.05)。结论 T90%对OSAH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提示其能较为简单有效的识别高危人群。缺氧及肥胖等因素相互作用,可能促使OSAHS患者体内瘦素水平上升,进而产生瘦素抵抗,最终造成机体代谢紊乱的发生。生长激素释放肽在调节血压的生理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为OSAHS患者是否并发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食欲素可能起到维持觉醒的作用,睡眠片段化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促使体内食欲素水平上升,促进肥胖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不同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发生时间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性分析
杨旭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8): 959-9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626
摘要696)      PDF(pc) (1037KB)(672)    收藏
背景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不仅是帕金森病(PD)重要的临床前期症状之一,也是帕金森病病情进展的促进因素。然而,RBD的不同出现时间与PD临床特征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目的 研究不同RBD 发生时间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8年5月大连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D患者136例。同期选取本院体检中心体检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RBD将PD患者分为伴RBD组和不伴RBD组,根据RBD发生时间分为先发RBD亚组和后发RBD亚组。比较各组患者年龄、性别、多巴胺药物用量(左旋多巴剂量当量LEDs)、PD病程、Hoehn-Yahr分级、有无震颤、帕金森病症状偏重侧、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有无直立性低血压(OH)、是否存在幻觉、是否痴呆。结果 伴RBD组47例,不伴RBD组89例;先发RBD亚组9例,后发RBD亚组38例。伴RBD组较不伴RBD组PD病程长,Hoehn-Yahr分级高,LEDs剂量大,幻觉、OH和痴呆发生率高,MMSE评分低(P<0.05)。伴RBD和不伴RBD组幻觉、OH、痴呆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后发RBD亚组较先发RBD组的MMSE评分下降、痴呆发生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先发RBD亚组与后发RBD亚组MMSE评分低,痴呆发生率高(P<0.05)。结论 PD运动症状后出现RBD可能是加重认知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听觉功能检查特征及其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三酰甘油的相关性分析
李莉,张浩,单雅敏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5): 566-5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01
摘要524)      PDF(pc) (1101KB)(331)    收藏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病理改变可引起内耳和听觉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关于OSAHS合并高脂血症对这一发生过程的影响暂无定论。目的 研究中重度OSAHS患者听觉功能检查特征及其与OSAHS、三酰甘油(TG)的相关性,并探究其可能原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中重度OSAHS患者50例,根据患者清晨空腹TG水平分为TG升高OSAHS组(25例)、TG正常OSAHS组(25例),同期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纯音听阈测定(PTA)、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并记录不同频率的听阈值及信噪比(SNR),分析OSAHS患者听觉功能检查特征,探究TG是否加重听力损伤。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不同频率的听阈值、SNR与OSAHS患者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TG正常OSAHS组PTA的 2.00 、4.00 、8.00 kHz的听阈值及平均听阈值高于对照组(P<0.05),DPOAE的 4.00 kHz的SNR低于对照组(P<0.05)。TG升高OSAHS组DPOAE的1.00、2.00 、8.00 kHz的SNR低于TG正常OSAHS组(P<0.05)。PTA的0.50 kHz(r=0.227)、1.00 kHz(r=0.362)、2.00 kHz(r=0.328)、4.00 kHz(r=0.403)、8.00 kHz(r=0.463)听阈值及平均听阈值(r=0.500)与年龄呈正相关,1.00 kHz(r=0.333)、2.00 kHz(r=0.372)、4.00 kHz(r=0.464)、8.00 kHz(r=0.330)听阈值及平均听阈值(r=0.399)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2 kHz(r=-0.314)听阈值与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呈负相关,1.00 kHz(r=0.378)、2.00 kHz(r=0.444)听阈值与TG呈正相关;DPOAE的2.00 kHz(r=-0.221)、4.00 kHz(r=-0.432)、8.00 kHz(r=-0.441)的SNR与年龄呈负相关,4.00 kHz(r=-0.545)、8.00 kHz(r=-0.241)的SNR与AHI呈负相关,1.00 kHz(r=-0.507)、2.00 kHz(r=-0.385)的SNR与TG呈负相关(P<0.05)。结论 中重度OSAHS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中重度OSAHS伴血脂升高则可加重听力损伤。OSAHS越严重,听力损伤越明显。年龄、AHI、TG水平越高,中重度OSAHS 患者的听力损伤越严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河北省不同吸烟特征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分析
王闻慧,刘霄,张丽丽,张云淑,栗克清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4): 467-4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19
摘要563)      PDF(pc) (915KB)(1074)    收藏
背景 现今睡眠问题十分普遍,其中老年人群睡眠质量问题更为突出。有研究显示睡眠与尼古丁暴露相关,不同吸烟程度人群的睡眠质量可能呈现不同特点,但吸烟对老年人群睡眠质量的影响特点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分析河北省老年人群吸烟情况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探讨吸烟程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6年河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所有调查对象均完成了一般人口学资料、吸烟史、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填写等。根据吸烟指数分为不吸烟组、轻度吸烟组、中度吸烟组、重度吸烟组。比较四组的睡眠质量不同维度特点,分析吸烟指数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吸烟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5 343例研究者,平均年龄(68.4±7.0)岁,其中不吸烟组3 973例(74.36%)、轻度吸烟组536例(10.03%)、中度吸烟组512例(9.58%)、重度吸烟组322例(9.77%)。四组老年人年龄、性别、城乡、教育水平、居住情况、医保、家庭月总收入、饮酒频率、患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老年人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损害得分及PSQI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城乡、教育水平、居住情况、医保、家庭月总收入、体育锻炼情况、饮酒频率、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疾病后,吸烟者相对于不吸烟者,发生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OR(95%CI)=2.452(1.738,3.461)〕;与不吸烟组相比,轻度吸烟、中度吸烟、重度吸烟的人群患睡眠障碍的风险增加〔OR(95%CI)轻度吸烟=1.622(1.032,2.549),OR(95%CI)中度吸烟=2.753(1.833,4.137),OR(95%CI)重度吸烟=3.554(2.304,5.483)〕。结论 在中国老年人群中,吸烟人群睡眠障碍比不吸烟人群更为普遍。吸烟者的睡眠问题因其吸烟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吸烟指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状态变化与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张萍淑, 薛晶, 邢爱君, 王连辉, 马倩, 符永山, 元小冬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5): 548-5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92
摘要290)   HTML4)    PDF(pc) (1447KB)(69)    收藏
背景

脑卒中患者通常伴有睡眠状态紊乱失衡,这在临床治疗中极易被忽视,且目前针对睡眠状态是否对该类疾病预后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究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状态变化与预后影响的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3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诊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病例组,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mR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预后良好亚组45例,预后不良亚组15例。选取同时期无脑血管狭窄且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昼夜睡眠-觉醒节律、日间睡眠-觉醒节律、夜间睡眠-觉醒节律指标以及预后良好亚组与预后不良亚组梗死脑区分布的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果

病例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睡眠周期颠倒、日间睡眠增多、夜间入睡困难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日间总睡眠时间、入睡后清醒时间、浅睡眠期、深睡眠期、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快速眼动(REM)睡眠期、REM睡眠期占比、深睡眠期占比高于对照组,NREM睡眠期占比、浅睡眠期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夜间总睡眠时间、浅睡眠期、NREM睡眠期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亚组桥脑梗死占比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间深睡眠期(OR=1.203,95%CI=1.032~1.401)、桥脑梗死(OR=16.497,95%CI=1.142~238.391)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HI增高,睡眠状态特征为睡眠周期颠倒、日间睡眠增多、夜间入睡困难,且日间深睡眠期、桥脑梗死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郭佳, 曹春梅, 刘国纯, 郑满, 朱芮含, 龙伟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5): 4376-43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20
摘要647)   HTML32)    PDF(pc) (1952KB)(186)    收藏
背景 失眠问题不仅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还与多种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合理的运动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质量,但目前缺乏不同运动方式对其睡眠结局影响效果的比较研究。目的 比较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的效果,为该人群制定改善睡眠的运动处方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不同运动方式对失眠患者睡眠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2月。使用Jadad量表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使用Stata 17.0软件的频率学框架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网状Meta统计,使用偏倚漏斗图观察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36篇文献,包含2 706例受试者,涉及5类干预措施:有氧运动(AE)、抗阻运动(RT)、身心运动(ME)、运动时间延长(PTE)、有氧与抗阻结合的运动(AE+R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AE和空白对照(CT)组(SMD=2.20,95%CI=0.35~4.05)对主观评价工具总评分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排序结果为AE(82.2%)>ME(71.1%)>AE+RT(54.2%)>RT(38.9%)>CT(29.2%)>PTE(24.4%)。PTE与AE+RT(SMD=-14.66,95%CI=-28.60~-0.72),AE+RT与RT(SMD=21.32,95%CI=6.24~36.40)以及AE+RT与AE(SMD=11.19,95%CI=1.56~20.81)对睡眠潜伏期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RT(96.7%)>CT(77.1%)>ME(49.5%)>AE(42.6%)>PTE(27.9%)>RT(6.1%)。AE与CT(SMD=4.59,95%CI=1.59~7.58)对睡眠效率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3.1%)>AE+RT(59.9%)>RT(50.7%)>ME(46.9%)>PTE(35.5%)>CT(23.9%)。PTE与RT(SMD=23.39,95%CI=14.67~32.02),PTE与AE(SMD=14.86,95%CI=4.64~36.40),PTE与CT(SMD=12.11,95%CI=7.62~16.59),RT与ME(SMD=-27.61,95%CI=-40.49~-14.73),RT与CT(SMD=-11.28,95%CI=-20.86~-1.70),ME与AE(SMD=19.08,95%CI=5.18~32.98),ME与CT(SMD=16.33,95%CI=7.26~25.40)对睡眠觉醒时间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RT(94.7%)>CT(80.2%)>AE(41.8%)>ME(31.5%)>PTE(1.7%)。RT与AE(SMD=-20.84,95%CI=-38.46~-3.23),AE与CT(SMD=12.02,95%CI=2.96~21.08)对总睡眠时长的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7.2%)>AE+CT(71.6%)>PTE(53.8%)>ME(40.6%)>CT(35.9%)>RT(10.8%)。各项干预措施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UCRA概率排序结果显示,AE(84.2%)>AE+CT(75.5%)>ME(24.9%)>CT(15.4%)。对主观评价工具总评分、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觉醒时间、总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发现6个结局指标均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提示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风险。结论 鉴于AE对多个睡眠指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推荐失眠患者进行3次/周、30 min/次的中等强度AE,如慢跑、快走等,此外,也可以选择4~5次/周中等强度的RT或AE+RT,在进行上述运动时需要额外注意时间段选择,尽量避免睡前3 h内进行运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失眠共病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评价研究新进展
董孟龙, 林志烽, 范孟孟, 薛盛文, 刘宇航, 王怡, 程金湘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5): 4388-43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33
摘要306)   HTML9)    PDF(pc) (1644KB)(196)    收藏

失眠共病睡眠呼吸暂停(COMISA)是一种高患病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同时伴有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且相比单独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其导致的日间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损害更为严重。非苯二氮类药物(NBZDs)可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是治疗失眠的一线用药,但因其可能会增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恶化OSA严重程度而不推荐用于OSA治疗。目前,NBZDs对COMISA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回顾的方式,整理了OSA和COMISA患者使用NBZDs的相关文献,分析NBZDs对AHI、氧减指数、睡眠质量等多个指标的影响,评价了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来普隆等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旨在为COMISA患者如何合理使用NBZDs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无创正压通气应用规范专家共识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1): 3841-38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31
摘要432)   HTML14)    PDF(pc) (1333KB)(248)    收藏

由于老年人上气道神经肌肉功能减弱、呼吸调节功能不稳定等特点,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OSA是多种常见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及多系统器官功能。因此,对老年人OSA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是极为重要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作为发起单位,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临床研究,就老年OSA患者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的操作流程、要求具体的方式和方法等内容进行反复探讨,最终制订本专家共识,旨在为规范国内老年OSA患者NPPV治疗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研究的范围综述
王贵猛, 崔香淑, 于文婧, 滕梦圆, 李敬美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7): 3446-345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20
摘要645)   HTML23)    PDF(pc) (1709KB)(498)    收藏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高龄老年人(≥80岁)睡眠障碍受到广泛关注,睡眠障碍作为常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疾病。

目的

对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为我国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早期诊治提供指导。

方法

根据范围综述的研究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penGre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中有关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03-15,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作者、发表时间、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评估工具或方式、患病率、研究结果)。

结果

共检索10 486篇文献,最终纳入21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14篇,中文文献7篇;横断面研究16篇,类实验研究2篇,纵向研究3篇。分析结果表明,睡眠障碍在社区高龄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患病率在10.0%~60.3% )且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共使用了9种工具或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其中包括3种结构化量表,较为常用的量表为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为社会人口学因素、身体状况及疾病相关因素、心理及行为特征因素;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干预措施包括音乐疗法和治疗与交互模式结合的干预小组,但现有的预防与干预研究较少。

结论

社区高龄老年人群的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国内对社区高龄老年人的睡眠障碍认知不足,测评工具种类较少且缺乏特异性,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预防及干预研究较为匮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重症哮喘的研究现状和挑战
朱亚敏, 杜莉, 王焕辉, 王配配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5): 3192-31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59
摘要222)   HTML8)    PDF(pc) (1774KB)(138)    收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和哮喘是两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研究显示,OSAHS不仅与哮喘存在多种共同的危险因素,两者的共病率也相对较高,并使彼此的疾病进程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临床诊疗的难度。本综述旨在从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对OSAHS合并哮喘(尤其是重症哮喘)的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进行总结与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发生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常远, 刘双, 高莹卉, 张伟, 韩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6): 3255-32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28
摘要260)   HTML4)    PDF(pc) (1718KB)(99)    收藏
背景

高血压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常同时发生,此类患者血压管理难度大。如有可靠、客观的指标为OSA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状态进行预测,将有助于及时识别此类患者并加强管理。

目的

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OSA患者发生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状态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睡眠中心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OSA的患者510例,取2019—2021年入组的患者作为试验队列(n=370),2022年1—9月入组的患者作为验证队列(n=140)。试验队列患者按照是否符合高血压定义分为高血压组211例和非高血压组159例。高血压组根据血压控制水平分为血压控制亚组107例,血压未控制亚组104例。分析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血压控制亚组和血压未控制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OSA患者发生高血压以及OS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DW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特异度,并在验证队列中进行验证。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升高(OR=1.087,95%CI=1.007~1.174,P=0.032)、合并糖尿病(OR=3.310,95%CI=1.484~7.380,P=0.003)及RDW降低(OR=0.598,95%CI=0.507~0.704,P<0.001)是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血红蛋白升高(OR=1.027,95%CI=1.005~1.050,P=0.016)及RDW降低(OR=0.804,95%CI=0.669~0.965,P=0.019)是OS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独立影响因素。试验队列ROC曲线分析RDW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0.732~0.826,P<0.001),最佳临界值为39.9 fL。结合临床易用性,以RDW≤40 fL作为界值,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为70.14%,特异度为81.76%。验证队列以RDW≤40 fL作为界值,RDW降低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为63.64%、特异度为80.95%,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0.678~0.835,P<0.001)。

结论

RDW降低与OSA患者发生高血压及血压控制不佳相关,RDW降低的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身体活动和睡眠对中老年人腰背痛的独立和联合影响研究
李明哲, 田一川, 王成龙, 王晶晶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3): 2869-28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39
摘要349)   HTML14)    PDF(pc) (1567KB)(99)    收藏
背景 中老年人腰背痛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身体活动和睡眠是占据24 h生命周期的两个核心生活方式组成部分,坚持充足的身体活动和良好的睡眠对健康至关重要,且两者均与腰背痛有关。目的 调查我国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病率,分析身体活动和睡眠两大行为要素对其发病的独立影响和联合影响,为行为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排除没有提供人口学、身体活动、睡眠和腰痛数据的参与者,筛选出符合标准的45~69岁中老年13 496例,收集其一般人口学信息和行为相关信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检验身体活动、睡眠时间和腰背痛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睡眠时间在身体活动与腰背痛之间的中介模型进行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13 496例中老年人腰背痛患病率为39.0%(5 269/13 496);我国中老年人睡眠不足(<7 h)占比57.1%(7 704/13 496);轻度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占比分别为11.6%(1 561/13 496)和88.4%(11 935/13 496)。对混杂变量(如性别、年龄、饮酒和吸烟)多重共线诊断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均<5,排除共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活动与腰背痛患病呈正相关(β=0.120,P<0.05),睡眠时间与腰背痛患病呈负相关(β=-0.220,P<0.01),身体活动与睡眠时间呈负相关(β=-0.081,P<0.05)。根据类别变量中介效应分析得出Z=2.223>1.96,且身体活动影响腰背痛的路径不显著(β=0.105,P>0.05),故睡眠时间在身体活动与腰背痛的关联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结论 有超过1/3的中国中老年人患有腰背痛,身体活动水平越高或睡眠时间越短,腰背痛患病风险越高,睡眠时间在身体活动与腰背痛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即高强度身体活动所带来的腰背痛风险经由睡眠时间锐减所完全传递,充足的睡眠时间在降低高强度身体活动所带来的腰背痛发病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运动量,并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降低腰背痛患病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不同海拔地区不同年龄、性别健康成人睡眠监测指标差异性及临床意义研究
杨凌麟, 陈宇洁, 王怡, 李勇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4): 2961-29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38
摘要326)   HTML10)    PDF(pc) (1752KB)(93)    收藏
背景 睡眠问题是高海拔环境最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对健康人群睡眠结构的研究仅限于同一海拔高度,且研究受试者数量较少,研究的可靠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证。目的 对不同海拔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健康成人睡眠监测指标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海拔高度和年龄、性别的交互作用对睡眠监测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9月四川省成都市平原地区和云南省昆明市高原地区招募的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志愿者的性别、身高、体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Epworth睡眠质量指数(ESS)。记录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睡眠参数[非快速眼动睡眠1期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N1%)、非快速眼动睡眠2期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N2%)、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N3%)、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REM%)]。将年龄作为二分类变量(20~39岁及40~60岁),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探究年龄、性别与海拔对各睡眠参数的影响。结果 低海拔地区共招募91人,其中男48人、女43人;高海拔地区共招募90人,其中男46人、女44人。女性群体中,高海拔地区TST高于低海拔地区(P<0.05);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中,高海拔地区N1%高于低海拔地区,N2%低于低海拔地区(P<0.05);高海拔地区女性N3%高于男性(P<0.05);男性群体中,高海拔地区REM%高于低海拔地区(P<0.05)。高海拔地区20~39岁群体TST高于40~60岁群体(P<0.05);40~60岁群体低海拔地区睡眠效率高于高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20~39岁群体睡眠效率高于40~60岁群体(P<0.05);20~39岁群体与40~60岁群体中,高海拔地区N1%均高于低海拔地区(P<0.05);低海拔地区20~39岁群体N1%高于40~60岁群体,高海拔地区20~39岁群体N1%低于40~60岁群体(P<0.05);20~39岁群体与40~60岁群体中,低海拔地区N2%均高于高海拔地区(P<0.05);高海拔地区40~60岁人群N2%高于20~39岁人群(P<0.05);20~39岁群体中,高海拔地区N3%高于低海拔地区(P<0.05);低海拔地区20~39岁群体N3%低于40~60岁群体,高海拔地区20~39岁群体N3%高于40~60岁群体(P<0.05);20~39岁群体与40~60岁群体中,高海拔地区REM%均高于低海拔地区(P<0.05)。结论 年龄和海拔因素对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N1%、N2%、REM%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年龄因素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更大,年龄越大,TST越短,睡眠效率越低,N1占比越高。海拔越高,年龄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更大,在高海拔地区中,高龄人群的TST、睡眠效率、N3%较低,N1%比例更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李兴洋, 孙婉琪, 尹孟洁, 窦婷婷, 吕逸丽, 徐伟, 查震球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0): 2437-24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94
摘要1643)   HTML71)    PDF(pc) (1453KB)(546)    收藏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易使患者睡眠质量下降,并产生焦虑抑郁症状,但常被医护人员和患者自身忽视。了解慢阻肺患者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相关多中心研究尚少。目的 调查慢阻肺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情况,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对2022年8—11月在安徽省7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慢阻肺患者进行招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呼吸困难等级、气流受限严重程度、营养不良风险、身体活动水平、疫苗接种和近1年急性加重情况。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慢阻肺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症状,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慢阻肺患者248例,其中睡眠质量差的发生率为60.9%(151/248),仅8.9%(22/248)的患者认为自己有很好的睡眠质量,一半以上的患者实际睡眠时间不足(54.4%)或睡眠效率低(60.1%);29.4%(73/248)的慢阻肺患者至少存在焦虑或抑郁其中一种症状,其中35例存在焦虑症状,61例存在抑郁症状,23例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两种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1.052,95%CI=1.018~1.086)、有营养不良风险(OR=3.393,95%CI=1.855~6.206)是慢阻肺患者睡眠质量差的危险因素,有规律的身体活动是慢阻肺患者睡眠质量差的保护因素(OR=0.450,95%CI=0.242~0.834)(P<0.05)。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2次(OR=2.220,95%CI=1.093~4.510)、有营养不良风险(OR=1.961,95%CI=1.044~3.683)是慢阻肺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P<0.04)。慢阻肺患者PSQI评分与焦虑症状得分(HADS-A)(rs=0.413)、抑郁症状得分(HADS-D)(rs=0.430)存在正相关关系,HADS-A评分和HADS-D评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s=0.719,P<0.05)。结论 慢阻肺患者中睡眠质量差和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年龄、营养不良风险、规律的身体活动和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家属和患者自身应提高对睡眠质量和焦虑抑郁的认识,对重点患者积极开展筛查和干预工作,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在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夜间低氧血症中的意义
王剑英, 任寿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4): 1699-17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97
摘要452)   HTML5)    PDF(pc) (1718KB)(301)    收藏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病率逐年升高,但目前OSA普遍使用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的诊断标准对疾病的诊断、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以及远期并发症的预测中逐渐暴露出弊端,本研究提出评估OSA的参数除了AHI外,还需纳入更多关于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的信息。

目的

探讨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在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夜间低氧血症中的意义。

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睡眠监测室疑诊为OSA的患者29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前,受试者均接受了身高、体质量、颈围等方面的体格检查,并详细询问了其睡眠史以及高血压及糖尿病史等信息。根据AHI将受试者分为3组:5次/h≤AHI<15次/h为轻度OSA组(56例),15次/h≤AHI<30次/h为中度OSA组(62例),AHI≥30次/h为重度OSA组(178例)。比较3组血氧指标[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pO2)、基线血氧饱和度(BSpO2)、氧减指数(ODI)及血氧饱和度(SpO2)<90%的时间占整夜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和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参数[平均呼吸暂停持续时间(MTAD)、平均呼吸低通气持续时间(MHD)、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MAD)、总呼吸暂停时间最长值(LTAD)、最长低通气时间(LHD)、最长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LAD)、总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TAD)、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AHT%)]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参数与血氧指标的相关性。根据TAD和AHT%的中位数(分别为69.78 min和14.33%),将OSA患者分为短事件组(短TAD亚组、短AHT%亚组,各74例)和长事件组(长TAD亚组、长AHT%亚组,各222例),并进一步分析各组TAD、AHT%和AHI与血氧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轻、中、重度OSA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颈围、日间嗜睡、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OSA组患者ODI、T90均高于轻、中度OSA组,LSpO2、MSpO2低于轻、中度OSA组(P<0.05);中度OSA组LSpO2低于轻度OSA组,ODI、T90高于轻度OSA组(P<0.05)。重度OSA组MTAD、LTAD、TAD、AHT%均高于轻、中度OSA组,MHD低于轻、中度OSA组(P<0.05);重度OSA组LHD低于中度OSA组,LAD高于轻度OSA组;中度OSA组MTAD、LTAD、TAD、AHT%高于低度OSA组(P<0.05)。散点图及loess拟合曲线结果显示,MTAD、MHD、MAD、LTAD、LHD、LAD数值均随着AHI先增大,后减小;TAD、AHT%随着AHI的增大而延长。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SA患者AHI、MTAD、LTAD、TAD、AHT%与LSpO2、MSpO2呈负相关,与ODI、T90呈正相关(P<0.05);MHD、LHD与LSpO2、MSpO2呈正相关,与ODI、T90呈负相关(P<0.05);MAD与ODI呈负相关(P<0.05);LAD与LSpO2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分组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短TAD亚组、短AHT%亚组、长TAD亚组、长AHT%亚组中TAD、AHT%、AHI与LSpO2均呈负相关,与ODI均呈正相关(P<0.05),与BSpO2无相关性(P>0.05);长事件组中TAD、AHT%、AHI与MSpO2均呈负相关,与T90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

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在评价OSA患者的夜间低氧血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现有诊断及评价指标AHI的补充,并且TAD、AHT%等指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AHI更具有代表性。AHI、LSpO2联合呼吸事件持续时间能更客观地评估OS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脑卒中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睡眠及呼吸功能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刘奕罕, 朱宁, 薛孟周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077-208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42
摘要860)   HTML35)    PDF(pc) (1607KB)(187)    收藏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脑卒中关系密切,两者并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且可能增加病死率。目前关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伴OSAHS患者的临床研究较为缺乏。目的 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TIMT)联合CPAP对脑卒中伴OSAHS患者睡眠状况、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入组标准的69例脑卒中伴OSAHS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4)。对照组行CPAP与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TIMT,疗程6周。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状况、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结果 干预6周后,2组患者平均血氧饱和度(SpO2)、深睡眠比例(N3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率(FEV1/FVC)、最大呼气压(MEP)、最大吸气压(MIP)均高于组内干预前(P<0.05);试验组干预6周后SpO2、深睡眠比例(N3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LSaO2、FEV1、FVC、FEV1/FVC、MEP、MIP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干预6周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氧减指数(ODI)、觉醒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试验组干预6周后ODI、觉醒指数、E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IMT联合CPAP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伴OSAHS患者的睡眠紊乱状况,提高动脉氧分压、呼吸肌肌力与肺功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老年人社会网络对多重慢病的作用路径分析: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研究
张梦洁, 郑晓, 廖雁鸣, 田峰, 钱隽, 周洁幸, 张持晨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7): 2130-21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69
摘要363)   HTML13)    PDF(pc) (2068KB)(151)    收藏
背景

近年来,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加,且多病共存情况愈发普遍,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

目的

了解老年人多重慢病现状,探讨老年人睡眠、体力活动、社会网络与多重慢病的关系及作用路径,为有效预防老年人多重慢病,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提供思路。

方法

选取本团队2021年建立的社区老年人群健康行为追踪调查(CHBEPS)中≥60岁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利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采集表收集一般情况,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版(IPAQ-S-C)、Lubben社会网络量表(LSNS-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调查对象的体力活动、社会网络、睡眠情况。应用AMOS 28.0统计软件设定结构方程模型。

结果

纳入3 531名≥60岁老年人,共回收有效问卷3 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06%。调查对象体力活动总量平均值为2 426.42(495.00,3 066.00)MET-min/w,社会网络平均得分为(15.91±6.43)分,睡眠平均得分为(5.49±3.53)分。788名(23.23%)老年人社会网络不足,353名(10.41%)老年人睡眠质量一般或很差。调查对象多重慢病发生率为41.13%(1 395/3 39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网络与睡眠质量等级呈负相关(rs=-0.113,P<0.01),与体力活动呈正相关(rs=0.073,P<0.01),与多重慢病呈负相关(rs=-0.04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0~600 MET-min/w的体力活动(OR=0.576,95%CI=0.342~0.970)和睡眠质量很好(OR=0.409,95%CI=0.209~0.803)是多重慢病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网络影响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标准化路径系数=0.096,t=4.982,P<0.001;标准化路径系数=-0.043,t=-5.981,P<0.001),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影响多重慢病(标准化路径系数=0.023,t=5.280,P<0.001;标准化路径系数=0.111,t=9.409,P<0.001)。社会网络对多重慢病不存在直接影响,而是通过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对多重慢病产生间接影响。社会网络通过体力活动对多重慢病的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10%;社会网络通过睡眠质量对多重慢病的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6.5%。

结论

老年群体多重慢病患病率较高(41.13%),应适当扩大老年群体社会网络,促使其保持适量体力活动和良好的睡眠质量,缓解和预防多重慢病的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筛查: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推荐声明》解读
曾凌枫, 张慧, 雷思, 卓慧, 叶云, 许琰, 罗荧荃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2): 1412-14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50
摘要477)   HTML23)    PDF(pc) (1377KB)(281)    收藏

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紧密相关。尽管OSAHS对全球人民的健康有着广泛影响,OSAHS的筛查和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率仍不高。在此背景下,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最近发布了一项最新的成年人OSAHS筛查推荐,以帮助更多人识别和治疗潜在的睡眠呼吸障碍。本文将解读最新推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成年人OSAHS筛查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睡眠时间与老年痴呆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Meta分析
刘培培, 赵镇雪, 赵春善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5): 622-62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00
摘要484)   HTML18)    PDF(pc) (2036KB)(262)    收藏
背景 随着全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失智老人迅速增加成为日益突出的难题。睡眠是人体的基本需要,睡眠问题成为危害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适度的睡眠时间对于大脑废物的清除、突触的可塑性以及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但当前老年人睡眠问题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老年人睡眠时间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 探讨睡眠时间与老年痴呆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睡眠时间与老年痴呆发病风险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3年6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提取文献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6.0软件中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进行剂量反应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58 342例研究对象,暴露人数9 88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老年痴呆发病风险相关(RR=1.32,95%CI=1.17~1.48,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睡眠时间≤6 h/d者老年痴呆发病风险增加19.2%(RR=1.19,95%CI=1.07~1.33,P<0.05);睡眠时间≥8 h/d者老年痴呆发病风险增加55.0%(RR=1.55,95%CI=1.32~1.82,P<0.05)。剂量反应Meta分析结果表明,睡眠时间与老年痴呆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呈U型非线性关系(P<0.001)。参照7 h/d睡眠时间,各时间点的发病风险分别为5 h/d:RR=1.024,95%CI=0.928~1.130;5.5 h/d:RR=1.036,95%CI=0.938~1.143;6 h/d:RR=1.034,95%CI=0.952~1.124;6.5 h/d:RR=1.015,95%CI=0.973~1.059;7.5 h/d:RR=1.014,95%CI=0.993~1.035;8 h/d:RR=1.056,95%CI=1.023~1.091;8.5 h/d:RR=1.124,95%CI=1.062~1.190;9 h/d:RR=1.212,95%CI=1.098~1.338;9.5 h/d:RR=1.316,95%CI=1.133~1.528;10 h/d:RR=1.431,95%CI=1.169~1.752。结论 睡眠时间与老年痴呆发病风险间具有U型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每日睡眠时间≥8 h时,会加大老年痴呆的发病风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关联研究
夏高艳, 刘明, 齐雨欣, 肖培根, 丁小姣, 宁容容, 叶险峰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4): 440-4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00
摘要1177)   HTML17)    PDF(pc) (1806KB)(352)    收藏
背景

随着中国老龄化浪潮的快速推进,慢性病共病已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提出了重要挑战。夜间睡眠状况(睡眠时长和质量)对于调节老年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但当前针对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部分地区或中青年人群,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

方法

本研究于2023年4月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调查研究(CLHLS-HF)数据中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采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并采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方法分析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中,平均年龄为(84.4±11.4)岁,年龄范围为65.0~117.0岁。研究对象包括6 477名(54.35%)女性和5 440名(45.65%)男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年限等协变量后,与夜间睡眠时长为6~8 h的老年人相比,夜间睡眠时长较短(<6 h)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OR=1.51,95%CI=1.36~1.67,P<0.05);与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相比,睡眠质量一般(OR=1.34,95%CI=1.22~1.46,P<0.05)和睡眠质量较差(OR=2.14,95%CI=1.91~2.40,P<0.05)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RCS图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呈"U"形非线性关联,最佳睡眠时长约为7 h。

结论

睡眠时长<6 h、睡眠质量为一般或差的社区老年人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增加有关,社区老年人最佳的睡眠时长约为7 h,正常的睡眠时长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慢性病共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