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研究最新文章合辑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OSAHS与心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相关性,是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具体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相关证据表明,Tp-e间期、QT间期和Tp-e/QT等心室复极参数可能与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有关。然而截止到目前,对OSAHS相关心律失常及心电参数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OSAHS患者昼夜心室复极参数变化。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多导睡眠监测、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OSAHS患者159例,并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分为轻-中度OSAHS组(78例)与重度OSAHS组(81例);选取51例未患疾病的健康者为对照组。测量并计算所有参与者的日间和夜间Tp-e间期、QT间期、Tp-e/QT。
对照组与轻-中度OSAHS组、重度OSAHS组之间的日间Tp-e间期、夜间Tp-e间期、日间Tp-e/QT、夜间Tp-e/Q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Tp-e间期、夜间Tp-e间期、日间Tp-e/QT、夜间Tp-e/QT在三组间有逐渐延长的趋势(P<0.05);三组日间及夜间QT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患者日间静息状态及夜间阻塞性呼吸暂停期的Tp-e间期、QT间期、Tp-e/Q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阻塞性呼吸暂停期的Tp-e间期、QT间期、Tp-e/QT均较日间静息状态有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HS患者夜间Tp-e间期(rs=0.221,P=0.005)、夜间Tp-e/QT(rs=0.298,P<0.001)均与AHI呈正相关。
OSAHS患者夜间阻塞性呼吸暂停期心室复极参数较日间静息状态下延长,昼夜变化显著,为今后OSAHS合并心律失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睡眠呼吸障碍(SDB)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的发生率较高,对其学习能力、远期智力发展危害严重,但是目前缺乏关于SDB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发生情况的全面分析。
分析SDB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的特征,为制订SDB儿童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睡眠中心就诊、4~10岁、有打鼾或张口呼吸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均完成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及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诊断量表父母版。根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分为原发鼾症组(OAHI≤1次/h),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组(1次/h<OAHI≤5次/h)及中重度OSA组(OAHI>5次/h)。比较不同严重程度儿童多导睡眠监测参数〔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非快速眼动睡眠1期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N1%)、非快速眼动睡眠2期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N2%)、非快速眼动睡眠3期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N3%)及快眼动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R%)、OAHI、觉醒指数(ArI)、氧减指数(ODI)、平均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最低SpO2〕,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以及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诊断量表阳性发生率;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SDB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及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诊断量表阳性发生率。
原发鼾症组76例,轻度OSA组86例,中重度OSA组77例。中重度OSA组N1%、OAHI、ArI、ODI均高于原发鼾症组及轻度OSA组,平均SpO2和最低SpO2均低于原发鼾症组、轻度OSA组(P<0.05);中重度OSA组R%低于原发鼾症组(P<0.05);轻度OSA组OAHI、ArI、ODI均高于原发鼾症组,最低SpO2低于原发鼾症组(P<0.05)。中重度OSA组注意缺陷及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诊断量表阳性发生率高于原发鼾症组(P'<0.016 7)。男性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发生率及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诊断量表阳性发生率均高于女性儿童(P<0.05)。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及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诊断量表阳性发生率均高于学龄前儿童(P<0.05)。
SDB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其中男孩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发生率均高于女孩,学龄期儿童注意缺陷发生率高于学龄前儿童。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病率逐年上升,但由于我国不同地域医疗条件的差异及临床认识的不足,至今高血压合并OSAHS的诊断仍不足。相关研究显示其发病机制与脂肪的异位堆积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本研究试图分析腹腔内脏脂肪面积(VAT)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OSAHS的关系,并评估其对高血压合并OSAHS的预测价值。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高血压中心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34例,患者均进行多导睡眠监测、VAT测定,并行葡萄糖耐量、胰岛素释放实验,计算HOMA-IR。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HI<5次/h)27例及高血压合并OSAHS组(AHI≥5次/h)207例。分析两组间HOMA-IR、VAT水平,分别绘制HOMA-IR、VAT筛查高血压合并OSAHS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OC曲线下面积(AUC)及不同截断值的诊断价值;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模,用保存的概率作为单独变量绘制ROC曲线,分析二者联合预测高血压合并OSAHS的价值。
高血压合并OSAHS组的VAT、HOMA-IR、BMI高于单纯高血压组,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低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VAT、HOMA-IR及BMI与AHI呈正相关(P<0.05),LSaO2与AHI呈负相关(P<0.05)。VAT预测高血压合并OSAHS的AUC(95%CI)为0.905(0.861,0.949),最佳截断值为100.5 cm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63、0.926;HOMA-IR预测高血压合并OSAHS的AUC(95%CI)为0.813(0.725,0.900),最佳截断值为2.01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97、0.778;联合因子预测高血压合并OSAHS的AUC(95%CI)为0.917(0.871,0.963),最佳截断值为2.04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1、0.963。
高血压合并OSAHS患者VAT和HOMA-IR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VAT和HOMA-IR对高血压合并OSAHS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适用于无条件开展多导睡眠监测的医疗机构,以便尽早干预,进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以呼吸暂停、低通气、血氧饱和度下降及睡眠结构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严重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OSAHS患者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诸多研究显示,OSAHS患者常存在明显的糖脂代谢紊乱,并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本文从OSAHS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入手,从病因学层面,就OSAHS引起糖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幸福。而目前的治疗主要包括外源性褪黑素治疗和光疗,其中光疗作为非药物治疗方法在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的治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通过分析近年来光疗治疗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的文献,对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机制、光疗机制以及疗效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在临床上对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脑卒中患者通常伴有睡眠状态紊乱失衡,这在临床治疗中极易被忽视,且目前针对睡眠状态是否对该类疾病预后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
探究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状态变化与预后影响的因素。
选取2019年12月—2023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诊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病例组,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mR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预后良好亚组45例,预后不良亚组15例。选取同时期无脑血管狭窄且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昼夜睡眠-觉醒节律、日间睡眠-觉醒节律、夜间睡眠-觉醒节律指标以及预后良好亚组与预后不良亚组梗死脑区分布的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病例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睡眠周期颠倒、日间睡眠增多、夜间入睡困难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日间总睡眠时间、入睡后清醒时间、浅睡眠期、深睡眠期、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快速眼动(REM)睡眠期、REM睡眠期占比、深睡眠期占比高于对照组,NREM睡眠期占比、浅睡眠期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夜间总睡眠时间、浅睡眠期、NREM睡眠期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亚组桥脑梗死占比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间深睡眠期(OR=1.203,95%CI=1.032~1.401)、桥脑梗死(OR=16.497,95%CI=1.142~238.391)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HI增高,睡眠状态特征为睡眠周期颠倒、日间睡眠增多、夜间入睡困难,且日间深睡眠期、桥脑梗死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失眠共病睡眠呼吸暂停(COMISA)是一种高患病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同时伴有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且相比单独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其导致的日间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损害更为严重。非苯二氮类药物(NBZDs)可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是治疗失眠的一线用药,但因其可能会增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恶化OSA严重程度而不推荐用于OSA治疗。目前,NBZDs对COMISA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回顾的方式,整理了OSA和COMISA患者使用NBZDs的相关文献,分析NBZDs对AHI、氧减指数、睡眠质量等多个指标的影响,评价了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来普隆等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旨在为COMISA患者如何合理使用NBZDs提供借鉴。
由于老年人上气道神经肌肉功能减弱、呼吸调节功能不稳定等特点,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OSA是多种常见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及多系统器官功能。因此,对老年人OSA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是极为重要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作为发起单位,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临床研究,就老年OSA患者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的操作流程、要求具体的方式和方法等内容进行反复探讨,最终制订本专家共识,旨在为规范国内老年OSA患者NPPV治疗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高龄老年人(≥80岁)睡眠障碍受到广泛关注,睡眠障碍作为常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疾病。
对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为我国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早期诊治提供指导。
根据范围综述的研究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penGre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中有关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03-15,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作者、发表时间、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评估工具或方式、患病率、研究结果)。
共检索10 486篇文献,最终纳入21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14篇,中文文献7篇;横断面研究16篇,类实验研究2篇,纵向研究3篇。分析结果表明,睡眠障碍在社区高龄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患病率在10.0%~60.3% )且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共使用了9种工具或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其中包括3种结构化量表,较为常用的量表为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为社会人口学因素、身体状况及疾病相关因素、心理及行为特征因素;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干预措施包括音乐疗法和治疗与交互模式结合的干预小组,但现有的预防与干预研究较少。
社区高龄老年人群的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国内对社区高龄老年人的睡眠障碍认知不足,测评工具种类较少且缺乏特异性,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预防及干预研究较为匮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和哮喘是两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研究显示,OSAHS不仅与哮喘存在多种共同的危险因素,两者的共病率也相对较高,并使彼此的疾病进程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临床诊疗的难度。本综述旨在从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对OSAHS合并哮喘(尤其是重症哮喘)的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进行总结与探讨。
高血压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常同时发生,此类患者血压管理难度大。如有可靠、客观的指标为OSA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状态进行预测,将有助于及时识别此类患者并加强管理。
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OSA患者发生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状态的相关性。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睡眠中心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OSA的患者510例,取2019—2021年入组的患者作为试验队列(n=370),2022年1—9月入组的患者作为验证队列(n=140)。试验队列患者按照是否符合高血压定义分为高血压组211例和非高血压组159例。高血压组根据血压控制水平分为血压控制亚组107例,血压未控制亚组104例。分析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血压控制亚组和血压未控制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OSA患者发生高血压以及OS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DW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特异度,并在验证队列中进行验证。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升高(OR=1.087,95%CI=1.007~1.174,P=0.032)、合并糖尿病(OR=3.310,95%CI=1.484~7.380,P=0.003)及RDW降低(OR=0.598,95%CI=0.507~0.704,P<0.001)是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血红蛋白升高(OR=1.027,95%CI=1.005~1.050,P=0.016)及RDW降低(OR=0.804,95%CI=0.669~0.965,P=0.019)是OS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独立影响因素。试验队列ROC曲线分析RDW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0.732~0.826,P<0.001),最佳临界值为39.9 fL。结合临床易用性,以RDW≤40 fL作为界值,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为70.14%,特异度为81.76%。验证队列以RDW≤40 fL作为界值,RDW降低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为63.64%、特异度为80.95%,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0.678~0.835,P<0.001)。
RDW降低与OSA患者发生高血压及血压控制不佳相关,RDW降低的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病率逐年升高,但目前OSA普遍使用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的诊断标准对疾病的诊断、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以及远期并发症的预测中逐渐暴露出弊端,本研究提出评估OSA的参数除了AHI外,还需纳入更多关于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的信息。
探讨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在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夜间低氧血症中的意义。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睡眠监测室疑诊为OSA的患者29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前,受试者均接受了身高、体质量、颈围等方面的体格检查,并详细询问了其睡眠史以及高血压及糖尿病史等信息。根据AHI将受试者分为3组:5次/h≤AHI<15次/h为轻度OSA组(56例),15次/h≤AHI<30次/h为中度OSA组(62例),AHI≥30次/h为重度OSA组(178例)。比较3组血氧指标[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pO2)、基线血氧饱和度(BSpO2)、氧减指数(ODI)及血氧饱和度(SpO2)<90%的时间占整夜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和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参数[平均呼吸暂停持续时间(MTAD)、平均呼吸低通气持续时间(MHD)、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MAD)、总呼吸暂停时间最长值(LTAD)、最长低通气时间(LHD)、最长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LAD)、总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TAD)、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AHT%)]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参数与血氧指标的相关性。根据TAD和AHT%的中位数(分别为69.78 min和14.33%),将OSA患者分为短事件组(短TAD亚组、短AHT%亚组,各74例)和长事件组(长TAD亚组、长AHT%亚组,各222例),并进一步分析各组TAD、AHT%和AHI与血氧指标的相关性。
轻、中、重度OSA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颈围、日间嗜睡、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OSA组患者ODI、T90均高于轻、中度OSA组,LSpO2、MSpO2低于轻、中度OSA组(P<0.05);中度OSA组LSpO2低于轻度OSA组,ODI、T90高于轻度OSA组(P<0.05)。重度OSA组MTAD、LTAD、TAD、AHT%均高于轻、中度OSA组,MHD低于轻、中度OSA组(P<0.05);重度OSA组LHD低于中度OSA组,LAD高于轻度OSA组;中度OSA组MTAD、LTAD、TAD、AHT%高于低度OSA组(P<0.05)。散点图及loess拟合曲线结果显示,MTAD、MHD、MAD、LTAD、LHD、LAD数值均随着AHI先增大,后减小;TAD、AHT%随着AHI的增大而延长。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SA患者AHI、MTAD、LTAD、TAD、AHT%与LSpO2、MSpO2呈负相关,与ODI、T90呈正相关(P<0.05);MHD、LHD与LSpO2、MSpO2呈正相关,与ODI、T90呈负相关(P<0.05);MAD与ODI呈负相关(P<0.05);LAD与LSpO2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分组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短TAD亚组、短AHT%亚组、长TAD亚组、长AHT%亚组中TAD、AHT%、AHI与LSpO2均呈负相关,与ODI均呈正相关(P<0.05),与BSpO2无相关性(P>0.05);长事件组中TAD、AHT%、AHI与MSpO2均呈负相关,与T90均呈正相关(P<0.05)。
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在评价OSA患者的夜间低氧血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现有诊断及评价指标AHI的补充,并且TAD、AHT%等指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AHI更具有代表性。AHI、LSpO2联合呼吸事件持续时间能更客观地评估OS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近年来,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加,且多病共存情况愈发普遍,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
了解老年人多重慢病现状,探讨老年人睡眠、体力活动、社会网络与多重慢病的关系及作用路径,为有效预防老年人多重慢病,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提供思路。
选取本团队2021年建立的社区老年人群健康行为追踪调查(CHBEPS)中≥60岁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利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采集表收集一般情况,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版(IPAQ-S-C)、Lubben社会网络量表(LSNS-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调查对象的体力活动、社会网络、睡眠情况。应用AMOS 28.0统计软件设定结构方程模型。
纳入3 531名≥60岁老年人,共回收有效问卷3 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06%。调查对象体力活动总量平均值为2 426.42(495.00,3 066.00)MET-min/w,社会网络平均得分为(15.91±6.43)分,睡眠平均得分为(5.49±3.53)分。788名(23.23%)老年人社会网络不足,353名(10.41%)老年人睡眠质量一般或很差。调查对象多重慢病发生率为41.13%(1 395/3 39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网络与睡眠质量等级呈负相关(rs=-0.113,P<0.01),与体力活动呈正相关(rs=0.073,P<0.01),与多重慢病呈负相关(rs=-0.04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0~600 MET-min/w的体力活动(OR=0.576,95%CI=0.342~0.970)和睡眠质量很好(OR=0.409,95%CI=0.209~0.803)是多重慢病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网络影响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标准化路径系数=0.096,t=4.982,P<0.001;标准化路径系数=-0.043,t=-5.981,P<0.001),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影响多重慢病(标准化路径系数=0.023,t=5.280,P<0.001;标准化路径系数=0.111,t=9.409,P<0.001)。社会网络对多重慢病不存在直接影响,而是通过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对多重慢病产生间接影响。社会网络通过体力活动对多重慢病的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10%;社会网络通过睡眠质量对多重慢病的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6.5%。
老年群体多重慢病患病率较高(41.13%),应适当扩大老年群体社会网络,促使其保持适量体力活动和良好的睡眠质量,缓解和预防多重慢病的发生。
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紧密相关。尽管OSAHS对全球人民的健康有着广泛影响,OSAHS的筛查和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率仍不高。在此背景下,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最近发布了一项最新的成年人OSAHS筛查推荐,以帮助更多人识别和治疗潜在的睡眠呼吸障碍。本文将解读最新推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成年人OSAHS筛查提供参考。
随着中国老龄化浪潮的快速推进,慢性病共病已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提出了重要挑战。夜间睡眠状况(睡眠时长和质量)对于调节老年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但当前针对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部分地区或中青年人群,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探讨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
本研究于2023年4月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调查研究(CLHLS-HF)数据中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采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并采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方法分析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中,平均年龄为(84.4±11.4)岁,年龄范围为65.0~117.0岁。研究对象包括6 477名(54.35%)女性和5 440名(45.65%)男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年限等协变量后,与夜间睡眠时长为6~8 h的老年人相比,夜间睡眠时长较短(<6 h)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OR=1.51,95%CI=1.36~1.67,P<0.05);与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相比,睡眠质量一般(OR=1.34,95%CI=1.22~1.46,P<0.05)和睡眠质量较差(OR=2.14,95%CI=1.91~2.40,P<0.05)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RCS图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呈"U"形非线性关联,最佳睡眠时长约为7 h。
睡眠时长<6 h、睡眠质量为一般或差的社区老年人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增加有关,社区老年人最佳的睡眠时长约为7 h,正常的睡眠时长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慢性病共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