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研究最新文章合辑
主观认知下降(SCD)通常预示着未来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而睡眠障碍在SCD患者中较常见,并且通常在可检测到的认知变化之前就已表现出来。虽然目前关于睡眠与SCD之间关系以及睡眠相关认知功能退化的基本机制尚不明确,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睡眠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的下降均可能引发认知功能的衰退。因此,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睡眠与SCD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预防和延缓认知下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脑卒中患者通常伴有睡眠状态紊乱失衡,这在临床治疗中极易被忽视,且目前针对睡眠状态是否对该类疾病预后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
探究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状态变化与预后影响的因素。
选取2019年12月—2023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诊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病例组,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mR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预后良好亚组45例,预后不良亚组15例。选取同时期无脑血管狭窄且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昼夜睡眠-觉醒节律、日间睡眠-觉醒节律、夜间睡眠-觉醒节律指标以及预后良好亚组与预后不良亚组梗死脑区分布的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病例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睡眠周期颠倒、日间睡眠增多、夜间入睡困难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日间总睡眠时间、入睡后清醒时间、浅睡眠期、深睡眠期、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快速眼动(REM)睡眠期、REM睡眠期占比、深睡眠期占比高于对照组,NREM睡眠期占比、浅睡眠期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夜间总睡眠时间、浅睡眠期、NREM睡眠期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亚组桥脑梗死占比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间深睡眠期(OR=1.203,95%CI=1.032~1.401)、桥脑梗死(OR=16.497,95%CI=1.142~238.391)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HI增高,睡眠状态特征为睡眠周期颠倒、日间睡眠增多、夜间入睡困难,且日间深睡眠期、桥脑梗死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失眠共病睡眠呼吸暂停(COMISA)是一种高患病率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同时伴有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且相比单独失眠或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其导致的日间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损害更为严重。非苯二氮类药物(NBZDs)可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是治疗失眠的一线用药,但因其可能会增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恶化OSA严重程度而不推荐用于OSA治疗。目前,NBZDs对COMISA的治疗效果尚不明确,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采用系统回顾的方式,整理了OSA和COMISA患者使用NBZDs的相关文献,分析NBZDs对AHI、氧减指数、睡眠质量等多个指标的影响,评价了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来普隆等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旨在为COMISA患者如何合理使用NBZDs提供借鉴。
由于老年人上气道神经肌肉功能减弱、呼吸调节功能不稳定等特点,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OSA是多种常见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及多系统器官功能。因此,对老年人OSA进行有效的治疗干预是极为重要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作为发起单位,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临床研究,就老年OSA患者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的操作流程、要求具体的方式和方法等内容进行反复探讨,最终制订本专家共识,旨在为规范国内老年OSA患者NPPV治疗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高龄老年人(≥80岁)睡眠障碍受到广泛关注,睡眠障碍作为常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疾病。
对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为我国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早期诊治提供指导。
根据范围综述的研究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penGre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中有关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03-15,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作者、发表时间、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评估工具或方式、患病率、研究结果)。
共检索10 486篇文献,最终纳入21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14篇,中文文献7篇;横断面研究16篇,类实验研究2篇,纵向研究3篇。分析结果表明,睡眠障碍在社区高龄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患病率在10.0%~60.3% )且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共使用了9种工具或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其中包括3种结构化量表,较为常用的量表为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为社会人口学因素、身体状况及疾病相关因素、心理及行为特征因素;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干预措施包括音乐疗法和治疗与交互模式结合的干预小组,但现有的预防与干预研究较少。
社区高龄老年人群的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国内对社区高龄老年人的睡眠障碍认知不足,测评工具种类较少且缺乏特异性,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预防及干预研究较为匮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和哮喘是两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研究显示,OSAHS不仅与哮喘存在多种共同的危险因素,两者的共病率也相对较高,并使彼此的疾病进程变得更加复杂,增加了临床诊疗的难度。本综述旨在从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角度对OSAHS合并哮喘(尤其是重症哮喘)的研究进展与面临的挑战进行总结与探讨。
高血压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常同时发生,此类患者血压管理难度大。如有可靠、客观的指标为OSA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状态进行预测,将有助于及时识别此类患者并加强管理。
探索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OSA患者发生高血压及血压控制状态的相关性。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睡眠中心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OSA的患者510例,取2019—2021年入组的患者作为试验队列(n=370),2022年1—9月入组的患者作为验证队列(n=140)。试验队列患者按照是否符合高血压定义分为高血压组211例和非高血压组159例。高血压组根据血压控制水平分为血压控制亚组107例,血压未控制亚组104例。分析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血压控制亚组和血压未控制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OSA患者发生高血压以及OS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DW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特异度,并在验证队列中进行验证。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升高(OR=1.087,95%CI=1.007~1.174,P=0.032)、合并糖尿病(OR=3.310,95%CI=1.484~7.380,P=0.003)及RDW降低(OR=0.598,95%CI=0.507~0.704,P<0.001)是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血红蛋白升高(OR=1.027,95%CI=1.005~1.050,P=0.016)及RDW降低(OR=0.804,95%CI=0.669~0.965,P=0.019)是OSA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独立影响因素。试验队列ROC曲线分析RDW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79(95%CI=0.732~0.826,P<0.001),最佳临界值为39.9 fL。结合临床易用性,以RDW≤40 fL作为界值,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为70.14%,特异度为81.76%。验证队列以RDW≤40 fL作为界值,RDW降低预测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灵敏度为63.64%、特异度为80.95%,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0.678~0.835,P<0.001)。
RDW降低与OSA患者发生高血压及血压控制不佳相关,RDW降低的OSA患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病率逐年升高,但目前OSA普遍使用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的诊断标准对疾病的诊断、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以及远期并发症的预测中逐渐暴露出弊端,本研究提出评估OSA的参数除了AHI外,还需纳入更多关于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的信息。
探讨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在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夜间低氧血症中的意义。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睡眠监测室疑诊为OSA的患者29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前,受试者均接受了身高、体质量、颈围等方面的体格检查,并详细询问了其睡眠史以及高血压及糖尿病史等信息。根据AHI将受试者分为3组:5次/h≤AHI<15次/h为轻度OSA组(56例),15次/h≤AHI<30次/h为中度OSA组(62例),AHI≥30次/h为重度OSA组(178例)。比较3组血氧指标[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pO2)、基线血氧饱和度(BSpO2)、氧减指数(ODI)及血氧饱和度(SpO2)<90%的时间占整夜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和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参数[平均呼吸暂停持续时间(MTAD)、平均呼吸低通气持续时间(MHD)、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MAD)、总呼吸暂停时间最长值(LTAD)、最长低通气时间(LHD)、最长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LAD)、总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TAD)、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AHT%)]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参数与血氧指标的相关性。根据TAD和AHT%的中位数(分别为69.78 min和14.33%),将OSA患者分为短事件组(短TAD亚组、短AHT%亚组,各74例)和长事件组(长TAD亚组、长AHT%亚组,各222例),并进一步分析各组TAD、AHT%和AHI与血氧指标的相关性。
轻、中、重度OSA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颈围、日间嗜睡、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OSA组患者ODI、T90均高于轻、中度OSA组,LSpO2、MSpO2低于轻、中度OSA组(P<0.05);中度OSA组LSpO2低于轻度OSA组,ODI、T90高于轻度OSA组(P<0.05)。重度OSA组MTAD、LTAD、TAD、AHT%均高于轻、中度OSA组,MHD低于轻、中度OSA组(P<0.05);重度OSA组LHD低于中度OSA组,LAD高于轻度OSA组;中度OSA组MTAD、LTAD、TAD、AHT%高于低度OSA组(P<0.05)。散点图及loess拟合曲线结果显示,MTAD、MHD、MAD、LTAD、LHD、LAD数值均随着AHI先增大,后减小;TAD、AHT%随着AHI的增大而延长。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SA患者AHI、MTAD、LTAD、TAD、AHT%与LSpO2、MSpO2呈负相关,与ODI、T90呈正相关(P<0.05);MHD、LHD与LSpO2、MSpO2呈正相关,与ODI、T90呈负相关(P<0.05);MAD与ODI呈负相关(P<0.05);LAD与LSpO2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分组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短TAD亚组、短AHT%亚组、长TAD亚组、长AHT%亚组中TAD、AHT%、AHI与LSpO2均呈负相关,与ODI均呈正相关(P<0.05),与BSpO2无相关性(P>0.05);长事件组中TAD、AHT%、AHI与MSpO2均呈负相关,与T90均呈正相关(P<0.05)。
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在评价OSA患者的夜间低氧血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现有诊断及评价指标AHI的补充,并且TAD、AHT%等指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AHI更具有代表性。AHI、LSpO2联合呼吸事件持续时间能更客观地评估OS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近年来,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加,且多病共存情况愈发普遍,严重威胁我国老年人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
了解老年人多重慢病现状,探讨老年人睡眠、体力活动、社会网络与多重慢病的关系及作用路径,为有效预防老年人多重慢病,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提供思路。
选取本团队2021年建立的社区老年人群健康行为追踪调查(CHBEPS)中≥60岁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利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采集表收集一般情况,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版(IPAQ-S-C)、Lubben社会网络量表(LSNS-6)、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调查对象的体力活动、社会网络、睡眠情况。应用AMOS 28.0统计软件设定结构方程模型。
纳入3 531名≥60岁老年人,共回收有效问卷3 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6.06%。调查对象体力活动总量平均值为2 426.42(495.00,3 066.00)MET-min/w,社会网络平均得分为(15.91±6.43)分,睡眠平均得分为(5.49±3.53)分。788名(23.23%)老年人社会网络不足,353名(10.41%)老年人睡眠质量一般或很差。调查对象多重慢病发生率为41.13%(1 395/3 39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网络与睡眠质量等级呈负相关(rs=-0.113,P<0.01),与体力活动呈正相关(rs=0.073,P<0.01),与多重慢病呈负相关(rs=-0.04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0~600 MET-min/w的体力活动(OR=0.576,95%CI=0.342~0.970)和睡眠质量很好(OR=0.409,95%CI=0.209~0.803)是多重慢病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社会网络影响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标准化路径系数=0.096,t=4.982,P<0.001;标准化路径系数=-0.043,t=-5.981,P<0.001),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影响多重慢病(标准化路径系数=0.023,t=5.280,P<0.001;标准化路径系数=0.111,t=9.409,P<0.001)。社会网络对多重慢病不存在直接影响,而是通过体力活动和睡眠质量对多重慢病产生间接影响。社会网络通过体力活动对多重慢病的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10%;社会网络通过睡眠质量对多重慢病的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6.5%。
老年群体多重慢病患病率较高(41.13%),应适当扩大老年群体社会网络,促使其保持适量体力活动和良好的睡眠质量,缓解和预防多重慢病的发生。
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紧密相关。尽管OSAHS对全球人民的健康有着广泛影响,OSAHS的筛查和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率仍不高。在此背景下,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最近发布了一项最新的成年人OSAHS筛查推荐,以帮助更多人识别和治疗潜在的睡眠呼吸障碍。本文将解读最新推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成年人OSAHS筛查提供参考。
随着中国老龄化浪潮的快速推进,慢性病共病已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提出了重要挑战。夜间睡眠状况(睡眠时长和质量)对于调节老年人的身体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但当前针对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的相关研究仅局限于部分地区或中青年人群,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探讨中国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状况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
本研究于2023年4月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调查研究(CLHLS-HF)数据中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关联,采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表示;并采用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方法分析社区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
11 917名社区老年人中,平均年龄为(84.4±11.4)岁,年龄范围为65.0~117.0岁。研究对象包括6 477名(54.35%)女性和5 440名(45.65%)男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年限等协变量后,与夜间睡眠时长为6~8 h的老年人相比,夜间睡眠时长较短(<6 h)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OR=1.51,95%CI=1.36~1.67,P<0.05);与睡眠质量较好的老年人相比,睡眠质量一般(OR=1.34,95%CI=1.22~1.46,P<0.05)和睡眠质量较差(OR=2.14,95%CI=1.91~2.40,P<0.05)的老年人与较高的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有关。RCS图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呈"U"形非线性关联,最佳睡眠时长约为7 h。
睡眠时长<6 h、睡眠质量为一般或差的社区老年人与慢性病共病罹患风险增加有关,社区老年人最佳的睡眠时长约为7 h,正常的睡眠时长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慢性病共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老年人的晚睡行为可能影响其血脂代谢,但二者的关联性仍需深入分析。
探讨不同性别、中心性肥胖、睡前加餐和吸烟人群睡眠时型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
对2022年3—8月在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40~65岁人群开展问卷调查(n=697),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睡眠情况,采用"清晨型-夜晚型量表"的单项问题来评价睡眠时型。采用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睡眠时型与血脂异常患病风险的关联,在总人群中以性别、中心性肥胖、睡前加餐进行分层分析,在男性人群中以是否吸烟进行分层分析。采用敏感性分析排除夜班工作的影响。
纳入体检者中,睡眠时型为清晨型偏好393人(56.4%)、夜晚型偏好304人(43.6%),检出血脂异常334人(47.9%)。剔除夜班人群后的非条件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型是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OR(95%CI)=1.54(1.10,2.16)〕(P<0.05),夜晚型人群患高TG血症、低HDL-C血症的风险高于清晨型人群〔OR(95%CI)分别为1.48(1.04,2.12)、1.79(1.18,2.72)〕(P<0.05)。在总人群中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男性人群和中心性肥胖人群中,夜晚型人群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分别是清晨型的1.80倍〔95%CI为(1.12,2.91)〕(P<0.05)和1.73倍〔95%CI为(1.02,2.81)〕(P<0.05);在睡前加餐人群中,夜晚型人群患高TG血症的风险是清晨型的3.43倍〔95%CI为(1.30,8.99)〕(P<0.05),在女性人群、非中心性肥胖人群中睡眠时型对血脂异常及其各指标均无明显影响(P>0.05)。在男性人群中以吸烟分层,结果显示:在吸烟的男性人群中,夜晚型人群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是清晨型的1.83倍〔95%CI为(1.03,3.26)〕(P<0.05),在吸烟和不吸烟的男性人群中,睡眠时型对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C血症和非HDL-C异常均无明显影响(P>0.05)。
在40~65岁人群中,夜晚型睡眠偏好可能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不同性别、是否为中心性肥胖、睡前是否加餐、是否吸烟人群的睡眠时型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联性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针刺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非药物方法之一,目前已发表的针刺治疗OSAHS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局指标存在一定缺陷,限制了研究证据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分析针刺治疗OSAHS RCT的结局指标具有参考价值。
分析近10年针刺治疗OSAHS RCT的结局指标,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Clinical Trials.gov中针刺治疗OSAHS的RCT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2-01-01—2022-11-18,检索方式为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后梳理结局指标。
初步检索获得相关文献共2 085篇,通过剔重、多重筛选后纳入文献12篇,结局指标可分为9类:中医病证指标、临床症状指标、临床疗效指标、神经影像学指标、多导睡眠图指标、其他检查指标、血清学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安全性指标。结局指标报告频次最高的是多导睡眠图指标,其次是临床症状指标。
针刺治疗OSAHS RCT的结局指标存在主次不分、临床症状指标多样、血清学指标应用不足、安全性评价有限、缺乏中医特色辨证指标规范和远期疗效及经济学评价等问题。建议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强中医辨证论治特色指标和现代科技化指标与临床研究的联系,统一OSAHS辨证规范,强化开展经济、安全的临床研究意识,建立针刺治疗OSAHS的核心指标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多系统代谢紊乱,OSAS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共患病率高且预后差,脂肪因子Metrnl是新发现的调节脂质、糖脂代谢的靶点,Metrnl与OSAS及其所致代谢紊乱的关系鲜见报道。
观察OSAS患者体内脂肪因子Metrnl差异,探讨其与OSAS所致炎症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选取2021—2022年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科住院和体检的研究对象119例,依据标准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分为轻度OSAS组31例,中重度OSAS组26例,对照组62例。收集3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测定其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A)、Metrnl、核因子κB(NF-κB)、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IL-4水平,采用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估胰岛素抵抗。
中重度OSAS组BMI高于对照组、轻度OSAS组(P<0.05);中重度OSAS组FINS高于轻度OSAS组、对照组,轻度OSAS组FINS高于对照组(P<0.05);中重度OSAS组Metrnl水平低于轻度OSAS组、对照组,轻度OSAS组Metrn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轻度OSAS组和中重度OSAS组NF-κB、TNF-α、IL-6、HOMA-IR高于对照组,中重度OSAS组TNF-α、HOMA-IR高于轻度OSAS组、对照组,轻度OSAS组TNF-α、HOMA-IR高于对照组(P<0.01)。轻度OSAS组和中重度OSAS组IL-10低于对照组(P<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etrnl水平与NF-κB(r=-0.30)、IL-6(r=-0.40)、TNF-α(r=-0.37)、HOMA-IR(r=-0.36)、FBG(r=-0.32)、HbA1c(r=-0.33)、AHI(r=-0.51)呈负相关,与IL-10(r=0.27)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IL-6、TNF-α、HOMA-IR是Metrnl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
OSAS患者的Metrnl水平降低,并与OSAS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HOMA-IR、IL-6、TNF-α是OSAS患者Metrnl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患病率很高,目前OSA已被证实是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要加强对OSA高危人群的筛查。OSA患者易合并脂代谢异常,而作为能评估代谢异常的指标——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内脏肥胖指数(VAI)、脂类积聚产物(LAP)、心脏代谢指数(CMI)以及中国人内脏肥胖指数(CVAI)是否能用于预测OSA,目前尚不清楚。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代谢指数与OSA的相关性,并评估各代谢指数对OSA的预测效能。
选取2017年3月—2022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完善多导睡眠监测(PSG)的疑似OSA且年龄≥18岁的住院患者共2 968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 850例患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OSA组(AHI≥5次/h)2 193例和非OSA组(AHI<5次/h)657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IP、VAI、LAP、CMI、CVAI与OSA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代谢指数预测患者发生OSA的效能。对人群进行性别分层分析以探究代谢指数在不同人群中与OSA的关系。
OSA组患者年龄、性别(男性占比)、颈围、身高、总胆固醇、三酰甘油、AHI、AIP、VAI、LAP、CMI、CVAI均高于非OSA组,HDL-C、平均血氧饱和度、最低血氧饱和度低于非OSA组(P<0.05)。将5个代谢指数按四分位数进行分组(Q1~Q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IP〔OR=2.241,95%CI(1.689,2.972),P<0.001〕、VAI〔OR=2.517,95%CI(1.919,3.301),P<0.001〕、LAP〔OR=2.313,95%CI(1.761,3.038),P<0.001〕、CMI〔OR=2.732,95%CI(2.054,3.633),P<0.001〕、CVAI〔OR=6.060,95%CI(4.411,8.324),P<0.001〕与OSA发生风险相关(P<0.05);进一步将患者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女性患者中AIP、VAI、LAP、CMI、CVAI与OSA发生风险相关(P<0.05),男性患者中CMI、LAP、VAI与OSA发生风险无相关性(P>0.05),AIP、CVAI与OSA发生风险相关(P<0.05)。AIP、VAI、LAP、CMI、CVAI预测发生OSA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3,95%CI(0.568,0.618)〕〔0.607,95%CI(0.583,0.632)〕〔0.594,95%CI(0.569,0.619)〕〔0.616,95%CI(0.591,0.640)〕〔0.728,95%CI(0.706,0.751)〕。为明确5个代谢指数预测OSA的效能,进一步将患者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在女性人群中5个代谢指数预测OSA的AUC均较总人群增加,男性人群中5个代谢指数的AUC均低于总人群。无论在总人群还是在男女亚组人群中,CVAI指数的AUC均高于其他指数(总人群AUC=0.728,女性AUC=0.764,男性AUC=0.681)。
随着AIP、VAI、LAP、CMI、CVAI的四分位数分组增高,发生OSA的风险增加。CVAI对OSA的预测效能优于其他指数,因此CVAI或可成为OSA高危人群筛查的预测指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与睡眠相关的呼吸障碍疾病,易诱发或加重多种疾病,常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不同程度下降。患者报告结局(PRO)测评工具可为患者生存质量评估及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有效途径。现有的OSA-PRO测评工具数量较多,多为国外研制,主要涉及症状、日常活动、社会活动、心理情感等领域,条目数为1~84个,应答尺度多采用Likert形式,其研制与评价采用经典测量理论。建议未来可开展OSA-PRO测评工具测量学特性及方法学质量评价研究;联合经典测量理论与现代测量理论研制、修订及评价OSA-PRO测评工具;加强OSA-PRO测评工具最小临床重要差值研究;研制凸显中医临床疗效特点的OSA-PRO测评工具。
胃食管反流病(GERD)、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均是临床常见疾病,且患病率逐年上升。持续正压通气(CPAP)能否在改善OSA的同时改善GERD目前仍存在争议。
探究CPAP对于OSA合并GERD患者的疗效。
选取2020年9月—2023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及呼吸内科的OSA合并GERD患者16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定期随访,随访终点为GERD缓解或治疗8周,排除无治疗依从性者。按是否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将患者分为无PPI者与有PPI者,再按照是否进行CPAP治疗将无PPI者分为CPAP组(n=43)与无治疗组(n=53),有PPI者分为CPAP+PPI组(n=32)与PPI组(n=41)。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CPAP组与无治疗组、CPAP+PPI组与PPI组GERD缓解率的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其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CPAP对OSA合并GERD患者GERD缓解的影响。
CPAP组中位缓解时间为6周,无治疗组为7.5周,CPAP组累积GERD缓解率高于无治疗组(χ2=4.182,P=0.041);CPAP+PPI组中位缓解时间为3.9周,PPI组为6.1周,CPAP+PPI组累积GERD缓解率高于PPI组(χ2=14.333,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PAP是未使用PPI的OSA合并GERD患者GERD缓解的影响因素〔HR=2.360,95%CI(1.044,5.338),P<0.05〕;CPAP是使用PPI的OSA合并GERD患者GERD缓解的影响因素〔HR=6.123,95%CI(2.562,14.635),P<0.05〕。
CPAP治疗可改善OSA合并GERD患者的GERD症状,CPAP+PPI治疗GERD效果优于单纯使用PPI。
伴睡眠障碍的主观认知下降(SCD)老年人认知衰退及痴呆转化风险增高,但SCD老年人睡眠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SCD老年人睡眠分型及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探究SCD老年人潜在睡眠分型,并分析不同睡眠分型的影响因素。
2022年5—8月,采用分层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南通市、徐州市社区SCD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观认知下降问卷(SCD-Q9)、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衰弱筛查量表(FRAIL量表)进行调查。根据PSQI各维度得分对SCD老年人睡眠分型进行潜在剖面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SCD老年人睡眠分型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共纳入287例SCD老年人,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SCD老年人睡眠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睡眠相对良好型(69.7%,200/287)、睡眠不足型(21.9%,63/287)、入睡困难-药物催眠型(8.4%,24/287)。不同睡眠分型SCD老年人性别、智能手机使用、PHQ-9得分、FRAIL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睡眠相对良好型为参照,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睡眠不足型:女性,OR=2.479,95%CI(1.279,4.808)〕、智能手机使用〔睡眠不足型:是,OR=0.269,95%CI(0.090,0.808)〕、PHQ-9得分〔睡眠不足型:OR=1.755,95%CI(1.416,2.175);入睡困难-药物催眠型:OR=1.992,95%CI(1.540,2.576)〕是SCD老年人睡眠分型的影响因素(P<0.05)。
SCD老年人睡眠存在明显的群体异质性,且应多关注女性、使用智能手机、有抑郁倾向SCD老年人的睡眠状况,早期开展不同睡眠分型的精准化干预,以改善睡眠质量,预防和延缓认知障碍发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与睡眠相关的一种疾病,有证据显示OSAS可能增加动脉硬化(AS)的发病风险,但其影响AS的机制尚需要进一步探索。
探讨腰围(WC)、空腹血糖(FPG)对OSAS与AS关联的中介效应。
纳入2022-03-23—11-30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 053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睡眠呼吸暂停初筛量表评估研究对象的OSAS情况,将量表≥4分定义为OSAS高风险,<4分为OSAS低风险。评估AS情况,根据是否患有AS将研究对象分为未合并AS组(n=500)与合并AS组(n=55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研究对象发生AS的影响因素。将FPG进行指数值转换(-2.576 1),得到FPG指数转换值(FPGa),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究OSAS、WC及FPGa之间的关系。采用Hayes编制的R软件Process语法程序的模型4和模型6分析WC、FPG在OSAS和AS之间的中介效应。
未合并AS组与合并AS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患病情况、BMI、WC、脖围、FPG、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SAS风险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OSAS低风险人群比较,OSAS高风险人群发生AS风险增加(P<0.05),WC、FPG是发生AS的影响因素(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SAS是WC和FPGa的影响因素(P<0.05),WC是FPGa的影响因素(P<0.05)。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OSAS对AS发生风险具有直接影响〔β=0.661,95%CI(0.284,1.038)〕,"OSAS→WC→AS"路径间接中介效应值β=0.224〔95%CI(0.073,0.398)〕,占总效应的20.86%;"OSAS→FPGa→AS"路径间接中介效应值β=0.115〔95%CI(0.024,0.216)〕,占总效应的10.71%;"OSAS→WC→FPGa→AS"路径间接中介效应值β=0.074〔95%CI(0.036,0.126)〕,占总效应的6.89%。
WC、FPG在OSAS与AS的关系中可能单独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同时还存在"OSAS→WC→FPGa→AS"的链式中介作用。OSAS高风险人群应当积极控制WC,避免中心性肥胖,调节FPG,防止AS的发生。
全科医学和睡眠医学作为国内目前新兴的两个临床学科,两者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交集,互补性强,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的交叉融合。中国专科医师培训认证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全科医师从事睡眠医学工作开辟了道路,使其有良好的协同发展的基础及必要性。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全科医学与睡眠医学两者学科协同发展的基础及学科协同共建的必要性,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在全科医学与睡眠医学学科共建方面取得的经验,并邀请相关专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在高血压患者中患病率高,但诊断率低,其中心率变异性(HRV)和血压变异性(BPV)都是心血管事件相关预测因子,但目前关于OSAHS与高血压患者BPV和HRV内在联系的相关研究较少。
本研究旨在探讨OSAHS对高血压患者HRV、BPV的影响,并开发和内、外部验证一种通过HRV和BPV相关指标预测高血压患者OSAHS患病风险的列线图。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22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OSAHS诊断标准分为单纯高血压组(n=114)和高血压合并OSAHS组(n=114);另外收集2021年1—2月住院的34例高血压伴或不伴OSAHS患者作为独立的外部验证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等)、平均血压水平〔夜间收缩压(nSBP)等〕、BPV相关指标〔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等〕、血压昼夜节律、HRV相关指标〔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低频带(LF)等〕、多导睡眠监测(PSG)参数〔氧减指数(ODI)、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pO2)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HRV和BPV相关影响因素;并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图检验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压水平、BPV和HRV相关指标与OSAHS患病风险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患OSAHS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方法在检验内、外部组验证组在列线图模型中的性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内、外部验证组列线图对高血压患者OSAHS患病风险的预测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DI、MinSpO2是高血压合并OSAHS组患者nSSD、nDSD水平和HRV相关指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结果显示BPV、HRV相关指标与发生OSAHS存在非线性相关(P<0.05),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nSBP、nSSD、24 hDSD、SDANN、LF、年龄、BMI是高血压患者发生OSAHS的影响因素(P<0.05);以年龄、BMI、nSBP、nSSD、24 hDSD、SDANN、LF为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Bootstrap方法验证结果显示,内、外部验证组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013、0.021,表明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良好。内、外部验证组列线图预测高血压患者OSAHS患病风险的AUC分别为0.861〔95%CI(0.818,0.919),P<0.001〕、0.744〔95%CI(0.691,0.839),P<0.001〕。
OSAHS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夜间BPV,降低HRV,HRV和BPV均与OSAHS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夜间缺氧或许更能引起血压和心率变化。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也许可用于高血压患者发生OSAHS风险的个体化预测,HRV和BPV参数或许是筛选OSAHS的有力工具。
支气管哮喘(BA)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困扰儿童健康的两大慢性疾病,合并OSAHS可能使BA病情加重,BA又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OSAHS的发生或进展,两者关系日益受到关注。
探讨儿童BA合并OSAHS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8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哮喘中心就诊的BA患儿10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OSAHS,分为BA合并OSAHS组(n=49)和单纯BA组(n=60),收集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肺功能检查、血清炎性细胞因子、25-羟维生素D〔25-(OH)D〕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分析BA合并OSAHS患儿的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BA患儿合并OSAHS的影响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4.803,95%CI(1.011,2.822)〕、颈围增大〔OR=1.318,95%CI(1.003,1.732)〕、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OR=7.756,95%CI(1.398,43.045)〕是BA患儿合并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5-(OH)D水平升高〔OR=0.830,95%CI(0.757,0.910)〕是BA患儿合并OSAHS的保护因素(P<0.05)。
BA合并OSAHS患儿的肺功能指标低于单纯BA患儿,肥胖、颈围、合并GERD、25-(OH)D水平是BA合并OSAHS患儿的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正日益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探讨社区老年人夜间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7—9月建立的阜阳市老年人健康与环境可控性队列,最终纳入认知功能数据和睡眠时间数据完整的4 837例老年人为本研究对象。提取其中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地区、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生活方式、慢性病患病情况、睡眠时间和认知功能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夜间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绘制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剂量-反应曲线。
4 837例老年人中,平均睡眠时间为(6.95±1.75)h,其中1 773例(36.65%)每天睡眠时间≤6 h,2 088例(43.17%)每天睡眠时间为>6~8 h,976例(20.18%)每天睡眠时间>8 h;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为37.44%(1 811/4 837)。调整性别、年龄、地区、文化程度等混杂因素后,总人群睡眠时间≤6 h和>8 h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分别是睡眠时间>6~8 h者的1.26倍〔95%CI(1.09,1.46)〕和1.22倍〔95%CI(1.03,1.46)〕(P<0.05)。在男性人群中,睡眠时间>8 h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是睡眠时间>6~8 h者的1.35倍〔95%CI(1.06,1.72)〕(P<0.05);在女性人群中,睡眠时间≤6 h的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是睡眠时间>6~8 h者的1.29倍〔95%CI(1.06,1.58)〕(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呈近似"U"形关系,低点在7 h左右。
夜间睡眠时间较短和较长可能都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剂量依赖性的关联因素;最佳的睡眠时间在7 h左右;男性睡眠时间较长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强度较高,女性睡眠时间较短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强度较高。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妊娠人群中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不仅与多种不良妊娠结局相关,也可能对母婴远期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目前诊断OSA的金标准多导睡眠监测在妊娠人群中难以大规模开展,导致绝大多数妊娠期OSA未能得到及时诊断。寻求其他筛查策略和筛查工具准确识别具有OSA风险的孕妇并进行及时诊治,对于改善不良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妊娠期OSA患病率、筛查现状、筛查时机、目标人群、筛查工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妊娠期OSA的筛查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在国家积极老龄化战略与健康老龄化战略背景下,老年人的睡眠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探讨退而不休对我国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改善老年人睡眠质量提供相关参考。
于2021年8月申请获取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中≥60岁受试者(n=7 862)的退而不休与睡眠健康数据。按照退休后是否继续工作分为两组;按照国际睡眠医学有关中老年人睡眠健康的研究,将睡眠时长≤4 h与≥10 h定义为异常睡眠时长,将睡眠时长>4~<10 h定义为正常睡眠时长,将晚于23:00入睡定义为晚睡;按照个体对自身睡眠效率与效果的主观评价,将睡眠质量感知分为乐观感知与悲观感知。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退而不休对睡眠时长、睡眠质量感知、入睡时点的影响。
7 862例研究对象中,5 705例(72.56%)睡眠质量感知乐观,6 508例(82.78%)睡眠时长正常,7 464例(94.94%)入睡时间早于23:00(包含23:00),4 005例(50.94%)退而不休。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控制年龄、性别、婚姻、学历、人格特征等因素后,退而不休使老年人睡眠质量感知更加积极〔OR(95%CI)=1.205(1.069,1.358)〕、睡眠时长相对更加健康〔OR(95%CI)=1.306(1.137,1.499)〕、入睡时点相对更早〔OR(95%CI)=1.596(1.253,2.033)〕,退而不休是老年人睡眠质量的保护性因素(P<0.05)。
退而不休能够对老年人的睡眠质量产生保护作用。因此,应从政策层面支持并保障老年人退而不休的选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慢性病,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潜在危害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OSA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中重度OSA患者达6 600万,然而约有80%的OSA潜在患者尚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当前OSA的诊断和治疗主要在医院的睡眠中心完成,此过程耗时费力,导致大量患者延误诊治。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以其便捷、交互性、高效、共享、连贯及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慢性病的诊治与管理中。目前,本中心已初步构建OSA的远程诊疗管理体系,但其临床效能及卫生经济学价值尚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将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比较OSA新型远程医疗模式和传统医疗模式下的临床效能和卫生经济效益,探讨OSA的远程诊疗模式在使用更低医疗成本中的临床获益是否不劣于传统诊疗模式,以期为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慢性病远程诊疗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睡眠时间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但睡眠时间对女性人群H型高血压的影响尚不十分明确。
探讨女性人群中睡眠时间对H型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全科和老年科住院的女性高血压患者1 70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H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H型高血压组〔高血压且同型半胱氨酸(Hcy)≥10 μmol/L〕和非H型高血压组。按照患者自述的近1个月内的平均睡眠时长将患者分为睡眠时间<7、7~8、>8 h三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时间对女性人群H型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并进一步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年龄女性人群睡眠时间对H型高血压患病的影响。
1 709例研究对象中,901例(52.72%)每日睡眠时间<7 h,697例(40.78%)每日睡眠时间为7~8 h,111例(6.50%)每日睡眠时间>8 h。不同睡眠时间女性人群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709例研究对象中,H型高血压患者973例(56.93%),非H型高血压患者736例(43.07%)。H型高血压患者与非H型高血压患者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婚姻状况、BMI、运动情况、饮酒情况、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婚姻状况、体质指数、运动情况等混杂因素后,睡眠时间<7 h的女性H型高血压的风险是睡眠时间7~8 h者的1.291倍〔95%CI为(1.032,1.615),P<0.05〕。进一步按年龄分层后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在>60岁女性人群中,每日睡眠时间<7 h是H型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OR(95%CI)=1.421(1.021,1.978),P<0.05〕。
在年龄>60岁的女性人群中,睡眠时间<7 h是H型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提示老年女性可多关注睡眠健康,以改善血压状况。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可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HGB)增多,但对于OSAHS患者HGB增多发生率及其对临床合并症的预测价值尚无公认的结论。
探讨OSAHS患者HGB增多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其对肺动脉高压和Ⅱ型呼吸衰竭的预测作用。
选取2018—2020年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住院的1 035例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均衡基线资料,HGB增多者纳入HGB增多组(n=145),与之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匹配的HGB未增高者纳入HGB正常组(n=145);比较两组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参数、临床检测指标和合并症发生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究HGB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GB预测OSAHS发生肺动脉高压和Ⅱ型呼吸衰竭的价值。
OSAHS患者HGB增多发生率为16.8%(174/1 035),其中男性患者HGB增多发生率25.7%(157/610)高于女性患者4.0%(17/425)(P<0.05),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重度的OSAHS患者HGB和HGB增多发生率均高于中度和轻度患者(P<0.05)。HGB增多组的OSAHS患者AHI、最长呼吸暂停持续时间(maxAT)、血氧饱和度小于90%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TS90%)、红细胞计数(RBC)、HG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HGB浓度(MCH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高于HGB正常组,平均血氧饱和度(MSpO2)、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低于HGB正常组(P<0.05);HGB增多组合并高尿酸血症、蛋白尿、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高于HGB正常组,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低于HGB正常组(P<0.05)。HGB增多患者HGB水平与BMI、AHI、maxAT、TS90%、PaCO2、UA呈正相关(P<0.05),与MSpO2、LSpO2、PaO2呈负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maxAT、MSpO2、LSpO2、PaCO2、血清肌酐(Cr)、UA为HGB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男性OSAHS患者肺动脉高压的HGB临界值为169.5 g/L,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9〔95%CI(0.504,0.893),P=0.033〕;预测男性OSAHS患者Ⅱ型呼吸衰竭的HGB临界值为181.5 g/L,AUC为0.836〔95%CI(0.682,0.989),P=0.005〕。
昆明地区OSAHS患者HGB增多发生率高,HGB增高程度与夜间低氧程度及肺通气能力有关;伴HGB增多的OSAHS患者病情更为严重,合并症发生率更高。HGB增高的程度对男性OSAHS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和Ⅱ型呼吸衰竭的风险有预测作用。
睡眠时长与大学生健康密切相关,但关于大学生最佳睡眠时长尚无定论,同时缺乏睡眠时长与中医体质的量效关系研究。
探究大学生睡眠时长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大学生睡眠时长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2019年1—6月,采用立意抽样结合滚雪球抽样法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北京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43所高校在读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中医体质量表-41条目简短版(CCMQ-41)评估大学生中医体质状况,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测查大学生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和生活行为方式。以睡眠时长为自变量,中医体质得分为因变量,控制相关混杂变量,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长与中医体质状况的剂量-反应关系。
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 003份,有效回收率为98.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气郁质得分呈负相关(r=-0.067,P=0.034)。控制混杂因素后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与9种中医体质得分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0.05)。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平和质得分最高点、偏颇体质得分(特禀质除外)最低点的睡眠时长约为8 h;当睡眠时长>8.5 h时,平和质得分呈现降低趋势,气虚质、气郁质得分有增加趋势(P值均<0.05)。
综合考虑体质整体健康状况,大学生每日最佳睡眠时长约为8 h;同时应控制睡眠时长不大于8.5 h,以防增加偏颇体质发生的可能。
目前我国对学龄前儿童的睡眠障碍研究较少,且缺乏较为有效的量表进行筛查评估。
评价儿童睡眠障碍量表(SDSC)在中国学龄前儿童中的信度和效度,为拓展SDSC的学龄前儿童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于2021年6—11月,通过福建省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网络,采用便利抽样法,在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分别抽取城市和农村各1个社区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课题研究专家组多次讨论,对SDSC条目进行了修改、筛选和评价论证,形成的中文版学龄前SDSC共23个条目、6个维度,通过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考评量表的信效度。
共发放调查问卷402份,回收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为92.04%。据中文版学龄前SDSC总分,采用临界比值法将27%作为分割线,前27%为高分组(n=106,≥49分)、后27%为低分组(n=113,≤37分),两组各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文版学龄前SDSC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中文版学龄前SDSC的评定者间一致性水平为0.87,I-CVI均>0.78,Kappa值均>0.74,S-CVI/UA为0.87,S-CVI/Ave为0.98;中文版学龄前SDSC KMO=0.85,Bartlett's球形检验χ2=3 013.30,P<0.001。采用主成分法共提取出7个特征根>1的公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65.125%;采用原量表6公因子结构可解释总变异的60.539%,各条目的因子负荷为0.34~0.85。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2.66,CFI=0.84,TLI=0.81,SRMR=0.08,RMESA=0.08。
中文版学龄前SDSC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适用性,能够全面、详细地评估学龄前儿童的睡眠障碍,有利于临床医生早期筛查评估学龄前儿童的睡眠相关问题。
目前有关睡眠时间和跌倒关系的研究不多,且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探讨我国≥45岁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跌倒的关系,为预防中老年人跌倒提供依据。
基于2015年开展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纳入年龄≥45岁且关键数据完整的受试者18 181例。收集纳入中老年人近两年跌倒与跌倒就医情况、睡眠时间、人口学特征、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状况、自评生活满意度和健康状况等指标。按照每晚睡眠时间,将纳入中老年人分成5组:<5 h组(2 945例)、5~<6 h组(2 755例)、6~<7 h组(3 824例,为参照组)、7~<8 h组(3 257例)及≥8 h组(5 400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中老年人睡眠时间对近两年发生跌倒及跌倒就医的影响。
我国中老年人的平均睡眠时间为(6.4±1.9)h,近两年跌倒发生率为17.01%(3 092/18 181),跌倒就医发生率为6.95%(1 264/18 181)。每晚睡<5、5~<6、6~<7、7~<8、≥8 h中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分别为25.26%(744/2 945)、19.82%(546/2 755)、15.51%(593/3 824)、14.03%(457/3 257)、13.93%(752/5 400),跌倒就医发生率分别为10.97%(323/2 945)、8.09%(223/2 755)、6.04%(231/3 824)、5.43%(177/3 257)、5.74%(310/5 400)。趋势χ2检验结果显示,随着睡眠时间的延长,中老年人的跌倒和跌倒就医发生风险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与每晚睡6~<7 h中老年人相比,每晚睡<5 h和5~<6 h中老年人的跌倒发生风险较高〔OR(95%CI)分别为1.31(1.16,1.49)、1.14(1.00,1.30)〕,每晚睡≥8 h中老年人的跌倒发生风险较低〔OR(95%CI)=0.88(0.78,0.99)〕,每晚睡<5 h中老年人的跌倒就医发生风险较高〔OR(95%CI)=1.30(1.08,1.56)〕。
我国中老人两年跌倒发生率相对较高,每晚睡眠时间<6 h会增加跌倒发生风险,≥8 h的跌倒发生风险较低。调节中老年人睡眠时间,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降低中老年人跌倒发生率。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效果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使用依从性密切相关,心理社会特征是CPAP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抑郁症状对CPAP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探讨。
探讨OSA患者抑郁症状与CPAP治疗依从性及其中间变量间的作用通路。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中心确诊并接受CPAP治疗的OSA患者177例,评估患者基本信息、疾病严重程度及CPAP治疗依从性。以流调中心抑郁水平评定量表-10(CES-D-10)评估患者抑郁症状,以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评估失眠情况,以睡眠功能结局问卷-10(FOSQ-10)评估日间功能,以生存质量简表-12(SF-12)评估生存质量,运用路径分析的方法确定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OSA患者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19.7%,35/177),OSA患者的抑郁症状与失眠呈正相关(r=0.65,P<0.05),与日间功能(r=-0.51,P<0.05)及生存质量(rPCS=-0.27,P<0.05;rMCS=-0.72,P<0.05)呈负相关。抑郁症状与患者CPAP治疗依从性无直线相关关系(r=0.09,P>0.05),但其能通过降低日间功能增加OSA患者对CPAP的治疗依从性(β=0.078,P<0.01)。
抑郁症状与OSA患者的失眠、生存质量下降及日间功能降低相关,并可通过降低OSA患者日间功能增加其对CPAP的治疗依从性。
神经肌肉疾病易于合并睡眠呼吸障碍,早期诊断和干预睡眠呼吸障碍对慢性神经肌肉疾病的管理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回顾分析了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合并睡眠呼吸障碍的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近年来虽然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不断发展,但对此类患者的诊断价值尚未完全明确,仍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