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最新文章合辑
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在基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糖尿病管理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和改善患者健康结局,这需要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并互相协作。全科医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与糖尿病患者建立长期的照护关系、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技能。本文总结了本研究团队在多种理论框架指导下的全科医生糖尿病沟通技能培训的设计和开发:基于系统综述发现的循证依据,通过定性研究进一步探索糖尿病患者与全科医生的沟通体验和想法,以及混合方法研究设计理念获取全科医学对于医患沟通培训内容的优先排序,旨在为高质量的基层糖尿病管理提供新思路,并为基于证据和医学教育框架设计全科医生相关培训项目提供借鉴。
"以患者为中心"对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的医患沟通方式和医患关系重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分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为促进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某市主城区内所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现场,于2021年采用标准化病人法开展了现场调查。本次调查包括由来自26家医疗机构的59名医生和12名标准化病人产生的118条医患沟通数据。本研究选择感冒、哮喘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标准化病人所要扮演的疾病类型。结合多元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评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
由118条医患沟通数据得出的结果显示,中位推荐问诊条目依从性为17.6%(14.6%),中位推荐检查条目依从性为25.0%(40.0%);其中75条(63.6%)诊断正确,59条(50.0%)治疗正确;中位总费用为84.84(130.44)元,中位药物费用为37.62(47.38)元;其中66条(55.9%)有不必要药物,71条(60.2%)有不必要检查;中位就诊时间为13.625(10.850)min;"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平均得分为(26.712±10.658)分,第一维度得分为(12.915±5.355)分,第二维度得分为(7.492±2.867)分,第三维度得分为(6.305±3.465)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Probit模型结果显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总得分每增加1分,推荐问诊条目依从性提高0.001个百分点,推荐检查依从性增加0.001个百分点,诊断正确率平均上升4.6个百分点,治疗正确率上升4.2个百分点,总费用提高1.993元,药物费用提高0.517元,不必要药物比例下降3.4个百分点,不必要检查比例增加0.2个百分点,就诊时间减少0.291 min。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增加了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也提高了医疗费用。需要从资源禀赋、薪资激励、医患关系、协同服务四方面促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进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未来全科医学专业人才的重任,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医患沟通能力对全科医学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分析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在门诊接诊过程中的医患沟通能力现状。
2022年4—6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75名作为测评对象。测评人员作为同行者参与门诊患者就诊全过程,按照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GUE)对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在门诊接诊过程中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测评。将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前期接受测评的三级医院专家门诊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性别、任职方式,以及就职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性,并比较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与美国通科医生的SEGUE总得分。
75名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为12~24分,平均总得分为(17.8±2.6)分;在准备、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和结束问诊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9±0.9)、(6.5±1.7)、(3.1±1.1)、(2.6±0.9)、(1.7±0.5)分。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在SEGUE准备和结束问诊维度上的得分高于三级医院专家门诊医生(P<0.05);就职于一级医院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及在准备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就职于二级医院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P<0.05),就职于一级医院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及在准备、信息收集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就职于三级医院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P<0.05);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低于美国通科医生(P<0.05)。
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的临床沟通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临床沟通能力低于美国通科医生。全科医学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并让其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水平。
医患沟通障碍是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对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价研究较少,缺乏信效度良好的评估工具。
构建"五习惯"医患沟通评价量表(5HCS),检验其信度和效度。
2014年3月,采用Brislin翻译法在"四习惯"医患沟通评价体系(4HCS)的基础上,形成5HCS初稿;2014年4—6月,采用德尔菲法,使用问卷分两轮征求专家意见,根据专家意见修订条目后形成5HCS定稿;2018年3月,使用新构建的5HCS对127名住院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分析其评价数据,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评价者间信度、内容效度和标准关联效度。
正式版5HCS包含5个维度("尊重示善,融洽关系""采集信息,引导观点""表达共情,建立信任""风险告知,知情同意""提供诊断,协商决策"),21个条目。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16,各维度与量表总分的r值为0.524~0.692,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0.81,量表总分的评价者间信度r值为0.912,组内相关系数(ICC)=0.912,标准关联效度以中文版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GUE)为标准,两个量表总分之间的r值为0.377(P<0.01)。
5HC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将其作为我国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测评工具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