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衰弱评估工具种类繁多,针对老年围术期的衰弱评估工具的应用选择不一,哪种衰弱评估工具更适合我国围术期人群尚不清楚。
比较FRAIL量表、临床衰弱量表(CFS)、围术期衰弱指数、5项改良衰弱指数(mFI-5)在老年手术患者中术前衰弱评估的应用效果,旨在为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衰弱评估工具提供参考。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3年2—5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行择期手术的住院老年患者32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1项改良衰弱指数(mFI-11)、FRAIL量表、CFS、mFI-5、围术期衰弱指数进行衰弱评估。应用Kappa检验评估5种衰弱评估工具之间的一致性;以mFI-11评估结果为参考,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DCA)分析其余4种工具对老年术前衰弱发生率的诊断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根据约登指数(YI)最大原则确定各衰弱评估工具的最佳临界值,并分别计算在原始和最佳临界值时的评估性能指标。
CFS与围术期衰弱指数对老年术前衰弱的评估一致性最高(Kappa=0.655,P<0.001),FRAIL量表与mFI-5及mFI-11对老年术前衰弱的评估一致性最低(Kappa=0.182、0.26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FI-5、围术期衰弱指数、CFS及FRAIL量表筛查老年术前衰弱的AUC分别为0.920、0.888、0.823及0.799;mFI-5筛查老年术前衰弱的AUC大于FRAIL量表、CFS(Z=3.188、3.215,P=0.001);围术期衰弱指数筛查老年术前衰弱的AUC大于FRAIL量表(Z=2.561,P=0.001);在最佳临界值时,mFI-5筛查老年术前衰弱的灵敏度(91.18%)及特异度(84.41%)、围术期衰弱指数筛查老年术前衰弱的灵敏度(94.12%)及特异度(71.86%)等指标较高。DCA结果显示,在相关风险阈值范围内,mFI-5的净效益最高、围术期衰弱指数次之。
mFI-5的筛查准确性最高,且在最佳临界值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围术期衰弱指数的筛查准确性次之但综合预测性能相对较好,两者适用于老年手术患者的早期衰弱风险筛查。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人均寿命的延长,高龄老年人(≥80岁)睡眠障碍受到广泛关注,睡眠障碍作为常见问题之一,严重影响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疾病。
对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为我国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早期诊治提供指导。
根据范围综述的研究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OpenGre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数据库中有关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03-15,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作者、发表时间、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评估工具或方式、患病率、研究结果)。
共检索10 486篇文献,最终纳入21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14篇,中文文献7篇;横断面研究16篇,类实验研究2篇,纵向研究3篇。分析结果表明,睡眠障碍在社区高龄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患病率在10.0%~60.3% )且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共使用了9种工具或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其中包括3种结构化量表,较为常用的量表为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分为社会人口学因素、身体状况及疾病相关因素、心理及行为特征因素;社区高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干预措施包括音乐疗法和治疗与交互模式结合的干预小组,但现有的预防与干预研究较少。
社区高龄老年人群的睡眠障碍患病率较高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国内对社区高龄老年人的睡眠障碍认知不足,测评工具种类较少且缺乏特异性,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预防及干预研究较为匮乏。
罹患癌症是一件重大创伤事件,对个体人生目标的追求造成严重干扰,并导致多种情绪障碍。而合理地调整人生目标有利于患者重建人生方向,改善身心健康。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梳理国内外有关癌症影响患者人生目标追求的研究现状,并归纳现有文献中有关癌症患者的目标调整行为及其对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表明,确诊癌症对患者人生的目标追求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目标追求的自我效能感、目标追求能力及目标优先级设定的影响。而合理的目标调整行为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包括:促进积极情绪、缓解消极情绪、减轻躯体不适症状及提升生活质量。因此,未来针对癌症患者情绪健康的干预设计可立足于指导患者对人生目标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以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情绪健康、改善疾病预后。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乳腺癌筛查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制约,难以保证筛查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乳腺癌筛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尤为重要。
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乳腺癌筛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于2022年9—10月,通过文献检索和小组讨论初步拟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乳腺癌筛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库并设计专家函询表,于2022年11—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邀请21名专家作为函询对象,根据函询结果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和专家协调系数,经过小组讨论最终确定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系数并检验各级指标逻辑一致性。
专家咨询表全部收回且有效,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12,重要性专家协调系数为0.209(P<0.001),最终确立的指标体系由结构、过程、结果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56个三级指标构成,3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10 8、0.195 8和0.493 4,各层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均<0.100。
初步构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乳腺癌筛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有望为乳腺癌筛查能力评估相关研究提供指导与参考,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应用效果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大量研究证实内质网应激(ERS)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ERS与肝脏疾病进展的关联机制目前尚未明确,还需进一步探索。诸多研究发现,适度的ERS能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PR)以保护细胞,而严重或持续的ERS将诱导细胞凋亡。因此,探讨ERS在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能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策略。故本文就ERS和UPR在多种肝脏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其潜在治疗策略进行阐述。
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基本卫生保健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盖茨基金会开展紧密合作,2017—2022年在山西省、湖北省以及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开展基本卫生保健项目。项目的总目标是探索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有效模式,助力健康扶贫工作,加强中国国内经验分享,并惠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总结在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代表的农村重点疾病人群中开展以人为本整合型健康管理的经验。
农村基本卫生保健项目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包含了多个来源,包括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统计报表资料、基本公共卫生数据、定性访谈、患者调查、医生问卷调查、病历质量调查等,以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前后比较作为主要的评估方法。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保持稳定上升,住院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下降,患者健康生活行为逐渐上升、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明显改善。在健康结局方面,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明显改善但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变化不明显。
项目地区重点疾病健康管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相关措施已经变成政策在项目地区推广和落地,各类专家是项目推动实施的关键因素,各项措施的可持续性有待保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营养不良是常见并发症并对预后产生负性影响。已有研究证实肌肉量较白蛋白等血生化指标能更早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而移植前骨骼肌质量(SMM)对移植早期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
探讨移植前SMM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结果的影响,为实施营养干预及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
选择2022年1—10月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7例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评估SMM,根据SMM分为正常SMM组(36例)和低SMM组(41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个人信息和临床资料等,采用SPSS 23.0软件比较两组患者移植早期(移植后30 d内)口腔黏膜炎情况、消化道症状、感染及造血重建时间等。
正常SMM组和低SMM组腹泻、恶心呕吐、胃痛/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SMM组口腔黏膜炎、低蛋白血症、显性消化道出血、感染发生率低于低SMM组(P<0.05)。正常SMM组患者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低于低SMM组(P<0.001)。低SMM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和血小板植活时间均长于正常SMM组(P<0.01)。
移植前患者的低SMM发生率较高,低SMM与患者移植早期口腔黏膜炎发生、口腔黏膜炎严重度、低蛋白血症发生、显性消化道出血、感染及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时间延迟有关,患者移植前应尽早筛查,积极提升患者SMM,改善移植早期结果。
心血管疾病(CVD)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首要致死病因,脂质代谢紊乱是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了解儿童青少年时期血脂异常流行情况有助于成年期血脂异常的早期预防。
系统评价国内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流行现状。
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对2015年1月—2023年7月发表的有关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进行计算机检索。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使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
最终纳入34项横断面研究,包含134 438例儿童青少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19%(95%CI=16%~21%),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分别为6%(95%CI=5%~7%)、9%(95%CI=6%~12%)、4%(95%CI=3%~5%)、10%(95%CI=7%~13%)。时间分布显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高总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但2023年数据稍有回落;高三酰甘油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波动较大,其中2018—2022年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逐渐下降,2023年稍有回升。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方面,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3~6岁为10%、2%,7~11岁为17%、10%,12~18岁为27%、14%),12~18岁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20%)高于7~11岁(9%),3~6岁高总胆固醇血症患病率(9%)高于7~11岁和12~18岁(4%和3%)(P<0.05)。地区方面,西部地区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15%)高于东部(7%),东部地区高总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7%和6%)高于西部(3%和2%)(P<0.05)。BMI方面,肥胖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48%、18%、25%和7%)高于超重(27%、6%、9%和4%)和正常儿童青少年(15%、4%、3%和3%)(P<0.05)。
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不同年龄段、不同调查地区和不同BMI的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患病率存在差异。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上述研究结果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基于数字医疗的远程运动康复可高效改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健康状况,然而,当前远程运动康复的参与率较低。
基于休闲限制理论,剖析数字医疗背景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拒绝运动康复的原因。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7—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现象学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拒绝远程运动康复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资料,采用Colaizzi分析归纳原因。
本研究最终纳入14例患者。提炼出自身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和结构限制因素3个主题及下属12个亚主题,即数字素养水平低下、负面疾病感知、疾病所致心理痛苦、数字医疗信任危机、个人运动习惯根深蒂固、康复团队疏离感、社交网络未充分建立、购置设备相关经济负担、恶劣气候、基层康复服务能力不足、角色压力制约可支配时间、可穿戴设备适用性欠佳。
患者缺乏数字医疗的素养及信任感、高水平疾病感知及心理痛苦、不佳运动习惯、康复团队及同伴间疏远、经济负担、恶劣气候、基层康复服务能力及个人时间匮乏,现有可穿戴设备适用性不足是其拒绝远程运动康复的原因。
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是一组以肌肉炎症和肌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结缔组织病,肺部受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根据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可将IIM分为不同的临床亚型,不同亚型的IIM患者其临床表现、器官受累和预后均有所不同,发生肺间质病变(ILD)的风险也不相同。
探讨IIM及其不同临床亚型的特点与其发生ILD的危险因素。
收集并整理2018年4月—2021年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并诊断为IIM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SAs,将其分为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DM)、抗MDA5抗体阴性皮肌炎、坏死性肌炎(IMNM)和抗合成酶综合征(ASS)4个临床亚型,比较不同亚型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IIM患者发生ILD的危险因素。
将150例IIM患者分为4个临床亚型,其中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30例(20.0%),抗MDA5抗体阴性DM患者58例(38.7%),IMNM患者14例(9.3%),ASS患者48例(32.0%)。不同亚型患者的肌无力、肌痛、ILD、向阳疹、披肩征、Gottron疹/征、关节痛、甲周红斑及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抗MDA5抗体阳性DM亚型和ASS亚型患者的ILD发生率均高于抗MDA5抗体阴性DM亚型和IMNM型(P<0.05),抗MDA5抗体阳性或阴性DM亚型患者的向阳疹、披肩征发生率均高于IMNM亚型和ASS亚型(P<0.05),抗MDA5抗体阳性DM患者关节痛发生率高于抗MDA5抗体阴性DM患者(P<0.05)。不同临床亚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C4、铁蛋白、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亚型的IIM患者,IL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抗MDA5抗体阳性、抗合成酶抗体阳性、肺部感染、铁蛋白>403.2 μg/L、IgG>14.15 g/L、LDH>359.5 U/L均是IIM发生ILD的危险因素(P<0.05)。
不同临床亚型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抗MDA5抗体阳性的DM患者更易有皮疹、关节痛、ILD、WBC减少等临床表现。MDA5抗体阳性、抗合成酶抗体阳性、肺部感染、铁蛋白、LDH及IgG升高是IIM发生ILD的危险因素。
体型指数(ABSI)是基于身高、体质量、腰围等测量指标通过特定算法衍生的新型人体测量学指标。随着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日益增多,腹型肥胖对于心血管事件发生和死亡的预测作用更强。肥胖通过产生炎症因子,诱发慢性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和氧化应激途径等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甚至死亡。ABSI与腹型肥胖相关性较好,在部分人群中可以预测动脉硬化,但同时也受到人群特征的影响。例如,不同地区、性别和年龄的人群中,ABSI与动脉硬化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明确ABSI与动脉硬化的关系,对早期发现动脉硬化的高危人群和合理防治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居民生命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分析山西省居民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趋势,可为相关疾病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价值。
分析2010—2018年山西省20岁及以上成年人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情况,分析其流行趋势。
选取2010年8月—2018年11月(2010、2013、2015和2018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中山西省部分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调查数据,计算不同年份、性别、年龄和地区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析不同特征成年人的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趋势。
本研究2010、2013、2015、2018年分别获得有效人数3 527、4 066、4 545、4 788人,年龄20~108岁。调查对象以40~59岁年龄段人群较多,女性居民较男性居民多,农村居民较城市居民多。山西省2010—2018年20岁及以上成年人整体超重粗率和经年龄、性别标化后的标化超重率分别为37.7%~40.1%、36.1%~39.6%,无明显上升趋势(Z=0.005、2.413,P=0.942、0.120);整体标化肥胖率和整体中心性肥胖粗率、标化中心性肥胖率分别由2010年的17.2%、53.8%、52.4%增长至2018年的20.0%、61.6%、60.2%(Z=8.100、10.994、12.218,P<0.05)。2010—2018年,不同年龄、性别、地区20岁及以上成年人整体超重粗率和标化超重率比较,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2013年男性标化超重率高于女性(χ2=4.259,P=0.039)、男性标化肥胖率低于女性(χ2=13.724,P<0.001),其余时间点男女标化超重率和标化肥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39岁年龄组的整体肥胖率、男性肥胖率以及男、女性中心性肥胖率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2010—2018年城市居民的标化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均高于农村居民(P<0.05),其中,城市和农村居民,2013年和2015年的标化超重率,2010年和2015年的标化肥胖率以及2015年和2018年的标化中心性肥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inpoin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8年山西省女性标化超重率呈下降趋势(APC=-0.57,P<0.05),男性标化肥胖率呈上升趋势(APC=2.72,P<0.05),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标化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呈上升趋势(P>0.05),不同性别和地区之间的变化趋势也无明显差异(P>0.05)。
2010—2018年山西省20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超重率趋于稳定,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肥胖、中心性肥胖防治方面应以20~39岁青壮年为重点干预人群,减缓增长速度,以40岁以上人群为重点防治人群,采取相应预防干预措施,以控制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
尿失禁好发于40~60岁女性,其对女性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可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贵州省40~60岁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尿失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于2022年6月—2023年1月,选取贵州省7个地区10家医院行健康体检的40~60岁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分别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女性下尿路症状问卷量表(ICIQ-FLUTS)和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测定研究对象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水平,根据国际尿控协会(ICS)制定的诊断标准,判断尿失禁类型,包括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尿失禁的影响因素,并探究不同尿失禁类型和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共发放问卷3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966份,有效回收率为98.9%。2 966名研究对象中,尿失禁的患病率为33.4%(991/2 966),其中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率为20.1%(596/2 966),急迫性尿失禁患病率为2.0%(58/2 966),混合性尿失禁患病率为11.4%(337/2 9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育锻炼、月经情况、产次、盆腔器官脱垂史、会阴裂伤、会阴侧切是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P<0.05);盆腔手术史、流产次数、新生儿体质量是急迫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P<0.05);腰围、慢性盆腔疼痛史、盆腔器官脱垂史、会阴裂伤是混合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P<0.05)。混合性尿失禁患者I-QoL总分、行为限制得分、心理影响得分、社会活动障碍得分均低于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P<0.05);重度尿失禁患者I-QoL总分、行为限制得分、心理影响得分、社会活动障碍得分均低于轻度和中度患者(P<0.05)。
贵州省40~60岁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较高,为33.41%,不同类型尿失禁的影响因素不同,混合性尿失禁和重度尿失禁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为该人群的预防和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病共病患者中中年人约占40%以上,且仍呈上升趋势,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其过早死亡。然而,目前中年慢性病共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
分析中年慢性病共病住院患者的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类患者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7-07-01—2023-02-28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患者共5 931例,纳入其中中年(45~59岁)患者1 65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统计慢性病共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不同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
1 650例就诊全科医学科的中年患者中,患0、1、≥2种慢性病患者分别有79例(4.8%)、359例(21.8%)、1 212例(73.4%)。患0、1、≥2种慢性病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入院途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患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心脏疾病(66.1%,1 091/1 650)、高血压(41.1%,678/1 650)、脑血管病(20.7%,342/1 650)。发生慢性病共病前3位的慢性病为糖尿病或血糖升高(97.3%,215/221)、高血压(98.5%,668/678)、血脂异常(96.1%,246/256)。1 650例全科医学科住院的中年患者中,2种慢性病共病的患者为581例(35.2%),3种慢性病共病的患者为455例(27.6%)。2种慢性病共病组合发生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心脏疾病+高血压(22.7%,132/581)、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13.1%,76/581)、心脏疾病+脑血管病(8.4%,49/581);3种慢性病共病发生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高血压+心脏疾病+脑血管病(14.5%,66/455)、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病或血糖升高(10.5%,48/455)、高血压+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7.9%,36/4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为汉族(OR=26.778,95%CI=3.120~229.793)、回族(OR=46.143,95%CI=3.456~616.090)、东乡族(OR=52.966,95%CI=2.502~1 121.195)是中年住院患者患1种慢性病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50~54岁(OR=0.461,95%CI=0.266~0.801),民族为汉族(OR=3.783,95%CI=1.433~9.983)、回族(OR=6.055,95%CI=1.107~33.126),职业为农民(OR=0.460,95%CI=0.252~0.839)是中年住院患者患≥2种慢性病的影响因素(P<0.05)。
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中年住院患者占比约1/3,并且绝大部分为慢性病共病状态,全科医学科在注重老年人慢性病的同时,更应注重中年人的慢性病管理,提升临床上对该人群的认识,完善全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建立更全面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同时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慢性病共病现象,回族或汉族居民也更容易出现慢性病共病,在筛查管理时应重点关注。
老年人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高危人群,提高社区老年人群房颤的筛查效率有助于降低房颤相关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比较不同的房颤筛查方式在老年人群中的筛查效率。
于2022年7月—2023年1月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香山、黄山、罗山3个居委会的老年人1 300例,先后使用触诊桡动脉脉搏、具有房颤检测功能的电子血压计、单导联心电记录仪进行房颤筛查,三者任一项阳性即为房颤阳性,最后由心电图室医生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判读(诊断金标准)。绘制不同筛查方法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评估其筛查价值;采用趋势性χ2检验分析房颤卒中评分(CHA2DS2-VASc评分)与房颤之间的相关性。
1 300人中共检出房颤93人,其中无症状者57人;触诊脉搏阳性375人,具有房颤检测功能的电子血压计阳性331人,单导联心电记录仪检测阳性128人。触诊脉搏、具有房颤检测功能的电子血压计、单导联心电记录仪诊断社区老年人房颤价值的AUC分别为0.750(95%CI=0.697~0.803,P<0.01)、0.832(95%CI=0.790~0.874,P<0.01)、0.939(95%CI=0.906~0.973,P<0.01)。随着CHA2DS2-VASc评分增加,老年人房颤发生率逐渐增多(χ2趋势=197.46,P<0.01)。
运用便携式单导联心电仪筛查房颤便捷、高效、准确,可推广用于社区老年人房颤的筛查。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不良给公共卫生带来巨大压力,积极寻找简便、易操作的临床指标来筛选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已成为热点。
分析肌少症指数(SI)对老年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AIS患者280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3分)和预后良好组(≤2分),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及入院和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老年AIS患者预后的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预测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
预后良好组212例,预后不良组68例。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糖尿病史、既往脑卒中史、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白蛋白(ALB)、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I与老年AIS患者mRS评分(rs=-0.195,P=0.001)、入院NIHSS评分(rs=-0.163,P=0.006)、出院NIHSS评分呈负相关(rs=-0.20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是影响老年AI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59,95%CI=0.927~0.992,P=0.015)。ROC曲线分析显示,SI预测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4(95%CI=0.619~0.769),灵敏度为69.3%,特异度为64.7%,截断值为63.46;根据SI的四分位数将入组患者分为Q1、Q2、Q3、Q4组,每组70例,Q1、Q2、Q3、Q4组年龄、心房颤动史、既往脑卒中史、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mRS评分、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组的SI明显减低,SI是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在全球老龄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多病共存现象愈加严重。在普遍认知中,心血管疾病与2型糖尿病大多属于老年病,但随着居民生活节奏与饮食等行为方式的改变,很多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现也有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年轻时患糖尿病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及死亡率会相对增加。
探究1990—2019年中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负担情况,为共病预防提供依据。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主要采用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和计算获取的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等指标评估我国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3类)归因于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情况,并对年龄段(25~49岁、50~69岁、≥70岁)及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最后对疾病负担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
中国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数从1990年的29.805万例上升到2019年的70.034万例。男性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较1990年升高,而女性标化死亡率有所降低,且男性标化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DALY为1 358.585万人年,按年龄划分的死亡率和DALY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标化DALY率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女性:EAPC=-0.32%,95%CI=-0.49%~-0.11%;男性:EAPC=-0.01%,95%CI=-0.26%~0.29%)。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缺血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患者3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和DALY率较1990年大部分上升,而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3个年龄段的死亡率较1990年下降。1990—2019年心血管疾病中3类心血管疾病归因于糖尿病的标化DALY率占比呈波动性变化,但在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3类心血管疾病标化DALY率占比均高于1990年。
1990—2019年我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DALY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人群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共病风险较大,应注重在糖尿病患者中筛查心血管疾病或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高的个体,重点关注男性、高龄人群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较多的年轻人,对其进行早期的健康干预,减少共病疾病负担。
现行剖宫产瘢痕妊娠(CSP)分型依据仅参照超声影像特点,目前尚缺乏该分型标准下不同类型CSP病例临床特点的分析总结。
探讨不同类型CSP的病例特点及诊治差异。
纳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2014年7月—2022年6月收治的CSP患者共86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分型标准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组,并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研究CSP患者中Ⅰ型组占36.5%(315/862),Ⅱ型组占53.1%(458/862),Ⅲ型组占10.3%(89/862)。3组患者的年龄、孕产史、既往宫腔手术史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SP患者中腹痛发生率为24.2%(209/862),阴道出血发生率为65.0%(560/862)。3组CSP患者腹痛及阴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1、0.062)。Ⅲ型组患者诊断时停经时间为55(46,64)d,妊娠物中位径线长29.6(19.1,43.3)mm,术前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为60 673(17 164,122 203)mU/mL,需辅助药物杀胚治疗、腹腔镜监视下手术、子宫动脉阻断率分别为27.0%(24/89)、33.7%(30/89)、32.6%(29/89),手术时长101(67,125)min,住院时间4(3,7)d,治疗花费11 933.7(8 760.7,15 250.6)元,术后24 h累计出血量、出血≥200 mL发生率及输血率分别为83(33,178) mL、24.7%(22/89)、7.9%(7/89),均高于其他两组(P<0.001)。所有患者持续性CSP发生率为3.1%(27/862),3组持续性CS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53,P=0.187)。
不同类型CSP患者的年龄、孕产史、既往宫腔手术史及腹痛、阴道出血等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Ⅰ型和Ⅱ型患者治疗侵入性较小,Ⅲ型患者的医疗资源消耗较多,对多学科团队及个体化管理有较高要求。不同类型患者经规范管理,其治疗预后均较理想。
全科医生是我国在建设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十年来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发展迅猛。
以2012—2022年(近十年)为研究跨度,总结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经验成果,分析其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为后续我国的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借助Donabedian模型,依据SMART原则,选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基地建设作为结构设计环节的评价指标,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与转岗、中西部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两个视角关注过程质量,以队伍规模、结构组成、工作满意度、离职意愿、职业发展机会作为效果评价环节的主要分析维度。研究资料主要源于中国政府网站、中国知网及2012—2022年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政府网站和中国知网的检索时限设置为2012-01-01—2022-12-31。
近十年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结构设计不断优化完善,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等配套措施紧密落实;过程环节政策端以动态调整回应现实需要,规培与转岗相关制度规范性稳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逐年加强;队伍建设效果的区域差异尚存,部分问题尚待解决。
现有全科医生人力资源统计数据无法准确衡量我国全科医生队伍的人力供给情况,队伍稳定性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差异的统筹协调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建议持续推进以提升职业吸引力为着力点的全科医生队伍稳定性建设,提高培养、就业、职业发展全周期各环节稳定性,多方合力共促全科医生队伍稳定性达成。
近年来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迅速,但尚缺乏针对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全面调查。
了解我国本科生全科医学教学开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于2019年12月,向我国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的教务处发放调查问卷(n=189),问卷内容包括各高校的全科医学教学机构设置、师资及课程设置情况,于2020年6月回收问卷。为比较不同类型院校本科生全科医学教学情况的差异,将高校分为综合院校、单科院校(医学院或药学院)、中医院校、独立办学院校4类进行分析。
共回收有效问卷175份,应答率为92.6%。2019年,设立本科生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高校有150所(85.7%);全国高校共有全科师资3 371名,其中59.8%(2 016/3 371)在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工作;142所(81.1%)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或必修课;68所(38.9%)高校开设了全科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毕业实习;22所(12.6%)高校开设了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毕业实习。在4类高校中,综合院校和单科院校附属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的比例均>90.0%,中医院校的设置比例为70.0%(7/10),独立办学院校的设置比例仅为63.3%(19/30);独立办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选修课或必修课的比例为60.0%(18/30),其他3类院校的开设比例均≥80.0%;单科院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毕业实习的比例较高(61.2%,30/49),其次为综合院校(36.0%,31/86),独立办学院校和中医院校的开展比例≤20.0%;综合院校和单科院校开展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毕业实习的比例>10.0%,独立办学院校的开展比例为6.7%(2/30)。
近年来我国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较为迅速,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开展不普及、发展不均衡,非社区师资缺乏基层实践经历,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简单等。今后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的普及性和均衡性,并加强师资培训,丰富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在基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糖尿病管理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和改善患者健康结局,这需要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并互相协作。全科医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与糖尿病患者建立长期的照护关系、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技能。本文总结了本研究团队在多种理论框架指导下的全科医生糖尿病沟通技能培训的设计和开发:基于系统综述发现的循证依据,通过定性研究进一步探索糖尿病患者与全科医生的沟通体验和想法,以及混合方法研究设计理念获取全科医学对于医患沟通培训内容的优先排序,旨在为高质量的基层糖尿病管理提供新思路,并为基于证据和医学教育框架设计全科医生相关培训项目提供借鉴。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现有研究发现高血压与血小板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衡量血小板活化最敏感的指标,因此探讨老年男性和女性血小板分布宽度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
探讨老年男性和女性血小板分布宽度与不同高血压亚型的相关性。
连续入选2020-01-01—2023-04-24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年龄≥65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和老年非高血压患者600例,根据高血压测量结果,分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组150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组150例,收缩-舒张期高血压(SDH)组150例,正常血压组15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收缩压、舒张压、肌酐、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小板分布宽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小板分布宽度与不同高血压亚型的相关性。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尿酸、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老年男性IS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BMI、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老年男性ID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BMI、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分布宽度、空腹血糖是老年男性SD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BMI、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老年女性IS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BMI、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老年女性ID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BMI、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老年女性SDH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分层分析显示,校正年龄、BMI、肌酐、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等混杂因素后,老年男性中,与血小板分布宽度第1四分位(≤10.7 fL)相比,血小板分布宽度第3四分位(>12.1~12.9 fL)发生ISH的风险为OR=8.893,95%CI=2.731~28.955;第3四分位发生IDH的风险为OR=5.265,95%CI=1.758~15.768;第4四分位(>12.9 fL)发生IDH的风险为OR=5.243,95%CI=1.870~14.705;第3四分位发生SDH的风险为OR=4.674,95%CI=1.549~14.102;第4四分位发生SDH的风险为OR=3.316,95%CI=1.177~9.345。老年女性中,与血小板分布宽度第1四分位(≤11.0 fL)相比,血小板分布宽度第3四分位(>12.4~13.2 fL)发生ISH的风险为OR=3.494,95%CI=1.218~10.021;第4四分位(>13.2 fL)发生ISH的风险为OR=5.283,95%CI=1.786~15.633;第4四分位发生IDH的风险为OR=5.837,95%CI=1.544~22.068;第3四分位发生SDH的风险为OR=4.949,95%CI=1.283~19.089;第4四分位发生SDH的风险为OR=4.966,95%CI=1.373~17.963。
老年男性中,当血小板分布宽度≥12.1 fL时,是IDH、SDH的危险因素。老年女性中,当血小板分布宽度≥12.4 fL时,是ISH、SDH的危险因素;当血小板分布宽度>13.2 fL时,是IDH的危险因素。
恶性黑色素瘤(MM)由表皮黑色素细胞恶性变而成,恶性程度极高,其防治是皮肤病领域的重点课题。
探讨MM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选取2006—2021年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5例肢端MM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患者电子病历信息获得临床资料,以电话随访方式确认患者总生存期(OS),随访截至2022-12-31。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MM患者OS的生存曲线,不同影响因素的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M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因素。
MM患者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6%(194/205)、81.9%(168/205)、72.6%(149/205),患者平均OS为71.7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66.83个月。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厚度、瘤体溃疡、淋巴结转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MM患者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HR=1.644,95%CI=1.148~2.498)、肿瘤厚度>1.94 mm(HR=2.466,95%CI=1.419~4.284)、瘤体溃疡(HR=1.821,95%CI=1.225~2.708)、淋巴结转移(HR=1.999,95%CI=1.305~2.892)、NLR≥3(HR=1.873,95%CI=1.108~3.166)是MM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
男性、肿瘤厚度>1.94 mm、瘤体溃疡、淋巴结转移、NLR≥3为影响MM患者不良预后的因素。医务工作者可以重点关注有以上不良预后因素的MM患者,加强护理提高其生存率,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防控重大疾病,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延迟或预防糖尿病发生、发展。近20年来,价值共创理论在健康服务领域应用发展较好,不同国家(地区)探索低成本、高效果的方案以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但目前在国内慢性病管理领域较为缺乏。本文基于价值共创视角,以基层社区为研究分析点,进一步总结国内外慢性病管理经验,从主动健康、组织引导、数字技术、激励考核4个方面提出展望,为优化完善基层糖尿病管理的服务体系,建立基于价值共创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实现慢性病管理的共创、共治、共享提供参考。
患者用药安全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医疗卫生问题,患者对于促进自身用药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德尔菲法初步编制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自评量表,为评估及促进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提供客观标准。
通过文献研究和半结构化访谈法拟定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量表初始条目。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浙江、内蒙古的28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请专家对量表各维度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进行评分,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对条目重要性及可行性进行评分。2021-09-30—10-12进行第一轮专家咨询,2021-11-05—15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最后通过专家小组会议讨论确定最终条目。计算问卷回收率,以此反映专家积极性;采用权威系数衡量咨询结果的权威程度;采用变异系数及协调系数Kendall's W评价专家意见协调程度;重要性和可行性评分的算术均数≥3.5分且变异系数<0.25作为条目筛选的初步参考,同时结合专家意见,经研究小组成员和专家小组会议充分讨论后确定条目调整结果。
两轮专家咨询均发出28份问卷,回收问卷28份,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两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77。第二轮条目重要性和可行性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Kendall's W相较第一轮均有所提高。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各条目重要性评分为3.964~4.964分,变异系数为0.038~0.211;可行性评分为3.964~4.821分,变异系数为0.081~0.265。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各条目的重要性评分为4.321~5.000分,变异系数为0~0.168;可行性评分为4.036~4.893分,变异系数为0.064~0.186。两轮专家咨询及专家小组会议后最终确定了包括用药知识、用药信念、参与用药决策、用药自我管理4个维度、33个条目的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自评量表。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用药知识、用药信念、参与用药决策、用药自我管理4个维度、33个条目的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自评量表,该自评量表能够对门诊慢性病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能力进行评估,为制订相应措施以促进患者参与用药过程、提高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详述了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情况、人群归因分值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本文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仍是原发性肝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以及抗病毒治疗,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略有下降,但代谢性因素如糖尿病、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引起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正逐步上升;吸烟、饮酒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可为制订原发性肝癌防控措施提供切实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病共病成为威胁全民健康的重大公共问题,在当前"健康中国2030"的大背景下,慢性病共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了解影响慢性病共病患者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的偏好,探讨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支付意愿(WTP),对现有慢性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改善建议。
随机选取2022年5—8月成都市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共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慢性病共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离散选择实验偏好相关问题。根据共病不同类型将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冠心病分别定义为Ⅰ类患者、Ⅱ类患者、Ⅲ类患者。采用混合Logit模型对慢性病共病患者社区卫生服务选择偏好进行回归分析,并量化分析慢性病共病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WTP。
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为82.2%。Ⅰ类患者(β=3.260,95%CI=2.610~3.910)、Ⅱ类患者(β=3.697,95%CI=2.612~4.781)及Ⅲ类患者(β=3.220,95%CI=2.271~4.169)均最看重药品可及性高的服务,其次为预约转诊服务和中医药提供服务。关于医生类型和长处方服务,Ⅰ类患者(β=0.971,95%CI=0.585~1.357)和Ⅱ类患者(β=0.686,95%CI=0.176~1.197)均更偏好处方时间更长的服务,而Ⅲ类患者(β=0.804,95%CI=0.196~1.413)更偏好全科医生提供服务。Ⅰ类患者(β=-0.049,95%CI=-0.057~-0.041)、Ⅱ类患者(β=-0.040,95%CI=-0.051~-0.029)和Ⅲ类患者(β=-0.037,95%CI=-0.048~-0.027)均更偏好自付费用更低的服务。不同慢性病共病类型患者WTP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类患者的WTP均与其对各个属性的偏好程度有关,其中Ⅰ类患者、Ⅱ类患者、Ⅲ类患者均对药品可及性高水平的WTP最高,分别为66.77、91.97、85.95元/月。
慢性病共病患者对纳入的6个属性(医生类型、中医药提供服务、长处方服务、药品可及性、预约转诊及月自付费用)均有显著偏好。药品可及性是影响慢性病共病患者卫生服务选择偏好最重要的属性。建议精准定位患者需求,健全预约转诊,制定社区慢性病共病管理标准,加快中医药融入社区慢性病共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