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2023-08-中国全科医学
P. 97
·994· http: //www.chinagp.net E-mail: zgqkyx@chinagp.net.cn March 2023, Vol.26 No.8
表 7 2 种模型对肿瘤患者衰弱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情况 这些发现强调了在临床实践中评估 BMI 和腰围的重要
Table 7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wo model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railty 性,并建议将一般肥胖(BMI ≥ 30.0 kg/m )和腹部肥
2
in cancer patients
胖作为肿瘤患者衰弱筛查的常规指标。
固定效应模型 随机效应模型
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白蛋白≥ 35 g/L 是肿瘤患者衰弱的
OR 值 95%CI OR 值 95%CI
年龄 1.10 (1.06,1.14) 1.16 (1.05,1.27) 保护因素。YAMAMOTO 等 [31] 发现白蛋白水平与衰弱
性别 0.81 (0.54,1.21) 0.81 (0.54,1.21) 发生风险呈负相关,白蛋白水平越低,其衰弱发生风险
文化程度 0.78 (0.68,0.90) 0.78 (0.68,0.90) 越高,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另外有研究将白蛋白作为
婚姻状况 0.48 (0.30,0.78) 0.21 (0.02,2.31) 衰弱的生物标志物,使用其辅助患者进行衰弱状况的
合并其他疾病 1.46 (1.28,1.67) 1.58 (1.18,2.10) 筛查 [32] 。肿瘤患者因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导致患
BMI 1.13 (1.05,1.21) 1.13 (1.05,1.21)
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速了血清白蛋白的流失,从
白蛋白 0.55 (0.42,0.71) 0.33 (0.12,0.90) [33]
而增加衰弱发生风险 。此外,白蛋白还是临床上常
血红蛋白 0.50 (0.29,0.85) 0.51 (0.22,1.22)
用来反映患者营养状况的一个主要生化指标,医护人员
营养状况 1.38 (1.21,1.57) 2.77 (1.27,6.06)
常根据其水平的高低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的风
症状群评分 1.07 (1.04,1.09) 1.07 (1.04,1.09)
险,而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低营养状况也是衰弱的一
抑郁分类 1.29 (1.21,1.37) 2.27 (1.14,4.52)
HADS 得分 1.15 (1.08,1.21) 1.15 (1.08,1.21) 个重要危险因素。但患者营养状况差除与白蛋白下降密
IADL 0.50 (0.42,0.59) 0.50 (0.42,0.59) 切相关外,可能还与维生素 D 及一些微量元素摄入不
足有关 [34] 。另外,肿瘤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味觉、
资源相对较多,同时自身对健康也更为重视,而文化程 咀嚼力量、胃肠功能及酶活性等都有所降低,这些均将
度稍低的患者,其经济状况和个人保健意识较低,从而 导致营养不良,加速衰弱。这提示医务人员需持续关注
造成两者间衰弱发生的差异 [24] 。对于人口学相关影响 肿瘤患者的白蛋白水平及营养状况,对其进行营养风险
因素,无法直接实施干预,能做到的就是重视肿瘤患者 评估,适时增加营养摄入以改善其营养状况,进而改善
的衰弱状况,尤其需要加强对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 患者衰弱。
患者的衰弱评估,并及时给予相应指导。 肿瘤患者伴有症状群也是导致其发生衰弱的一项诱
3.2.2 躯体生理因素 合并其他疾病是肿瘤患者衰弱风 因。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群包括神经系统症状群、消化
险增加的一项潜在诱因。之前的研究发现,疾病与衰弱 系统症状群、呼吸系统症状群等。其常因手术、放化疗
之间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其病理生理学有很多重叠之 等治疗手段引起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咳嗽等
处 [25] 。许多学者认为慢性炎症的激活对衰弱的发生、 多种不良反应 [5] ,从而限制其活动,导致其饮食摄入
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血清 C 反应蛋白、白介素 6(IL-6) 减少,极易发生衰弱。因此临床工作者需重视肿瘤患者
等物质的升高也是衰弱与疾病共存的发病机制之一 [26] 。 症状群的评估,早期筛查,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躯体疾病会导致衰弱发生,反过来,衰弱又可加重躯体 减轻其症状负担,缓解衰弱,进而改善其生存质量,延
疾病,这使得疾病与衰弱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恶 长生存期。
性循环。因此,需要格外关注合并其他疾病的肿瘤患者, 3.2.3 心理、社会因素 抑郁是衰弱的又一大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和管理好现患疾病,延缓衰弱的发展。 王会会等 [35] 发现衰弱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抑郁对衰
本研究还发现 BMI 高的患者(尤其是 BMI ≥ 30.0 弱直接作用路径系数高达 0.59。目前,衰弱和抑郁的相
2
kg/m )比 BMI 正常的患者更容易衰弱。BENNETT 等 [17] 关机制尚不明确。但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可能部分
发现 BMI 每增加 1 个单位,身体衰弱的概率就会增加 与重叠机制有关,如慢性炎症、脑血管病变、氧化应激、
12%。一篇系统评价也证实了 BMI 与老年人的衰弱相关, 线粒体功能障碍、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HPA)轴失
BMI 越高,发生衰弱可能性越大 [27] 。同时该研究还发 调等 [36] 。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衰弱与炎症细胞
现腹部肥胖(男性腰围≥ 102 cm,女性腰围≥ 88 cm) 因子如 IL-6 之间的正相关性 [37] 。因 IL-6 水平在抑郁
与衰弱之间也呈正相关,腰围较粗的人比腰围正常的人 症患者中普遍较高,而炎性细胞因子与肌肉质量和功能
发生衰弱的风险高 57%。这可能是因为脂肪组织是一种 降低相关,并对中枢多巴胺能系统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代谢活性组织,分泌脂联素、IL-6、肿瘤坏死因子等细 导致疲劳以及认知和运动减慢,从而诱发衰弱 [38] 。除
胞因子,促进炎症、代谢的发展及代谢信息在不同器官 此之外,肿瘤患者因疾病确诊加之手术、放化疗等一系
间的传递 [28] ,导致骨骼肌肉质量和力量下降 [29] 。此外, 列原因更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会进一步
慢性炎症是由脂肪浸润引起的,肌肉纤维中过量的脂肪 导致患者消极治疗,体育锻炼和社会活动也相应减少,
可能会导致肌肉功能的丧失,引起“肌少性肥胖” [30] 。 从而封闭自己,造成恶性循环。这些提示医护人员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