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2023-08-中国全科医学
P. 114

2023年3月   第26卷   第8期                                 http: //www.chinagp.net   E-mail: zgqkyx@chinagp.net.cn  ·1011·

           P<0.01〕;3 篇文献    [10,12-13]  分析 rTMS 治疗 PSF 的疗      稳定性,本研究采用敏感性分析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性
           效,干预时间为 8 周,Meta 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 FSS                     检验,逐个剔除单个研究重新进行分析得到的合并效应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02,                         量点估计值在原效应量 95%CI 内,并进行 Egger's 检验
           95%CI(-1.10,-0.94),P<0.01〕,见表 3。                    (t=-0.88,P=0.445)提示发表偏倚可能性较小。
           2.3.2 NIBS 对 FMA 评分的影响 3 篇文献           [9,12-13] 分  2.5 GRADE 系统推荐分级 本研究有 3 个主要结局指
                                                    2
           析 NIBS 对 FMA 评 分 的 影 响, 异 质 性 检 验 I =54%,           标,分别为4周与8周时NIBS对PSF患者FSS评分的
           P=0.1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                      影响和 NIBS 对 PSF 患者 FMA 评分的影响,每个结局
           示,试验组 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指标证据质量的 GRADE 系统推荐分级均为低级(表 4)。
           〔SMD=6.60,95%CI(4.33,8.87),P<0.000 01〕,见            3 讨论
           图 4。                                                    PSF 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患者的疲劳
           2.4 发表偏倚分析 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数量有限,                           可能涉及中枢和外周异常,中枢变化起主要作用                     [14] 。
           因此不予进行漏斗图分析。为了检验 Meta 分析结果的                         中枢疲劳可能由 3 种主要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引起:大脑
                                                               中神经递质合成和代谢的变化             [15] 、自发神经元放电频
                                                               率的降低    [16] 以及与运动相关的皮质区域的损伤              [17] 。
                                                               大量研究表明,中枢疲劳可能取决于额叶的低激活、对
                                                               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以及对相同刺激的反应延迟或消
                                                               失 [18] 。研究显示,NIBS 技术可通过恢复前额区神经元
                                                               和轴突的兴奋能力,显著改善患者的疲劳症状                    [19] 。
                                                                   随着社会的发展,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显著增加,
                                                               脑卒中后遗症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之
                                                               一。PSF 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已逐渐被公众所
                                                               认识和重视,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20] 。一些研究表明,
                                                               PSF 是卒中后患者死亡率增加和长期生存率下降的独立

                                                                        表 3 干预时间对 FSS 评分影响的亚组分析
                                                               Table 3 Subgroup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intervention time on Fatigue
                                                               Severity Scale scores
                                                                                异质性
                                                               干预       纳入研究    检验结果               Meta 分析结果
                                                               时间  类型  数量(篇)             效应模型
                                                                                   2
                                                                              P 值 I (%)          SMD(95%CI)  P 值
                                                                                                   -0.87
                                                                         [12-13]
                                                                4周 rTMS  2     0.04  76  随机效应模型            <0.001
                                                                                                (-1.19,-0.55)
                                                                                                   -5.10
                                                                          [9]
                                                                   tDCS  1     —    —     —                 —
                                                                                                (-8.71,-1.49)
                                                                8周 rTMS 3 [10,12-13]  <0.01  99  随机效应模型  -1.02  <0.001
                                                                                                (-1.10,-0.94)
                                                                                                   -6.74
                                                                          [9]
                                                                   tDCS  1     —    —     —                 —
                       图 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0.16,-3.32)
                  Figure 2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included RCTs  注:—为无此数值
                                             表 4 结局指标证据质量的 GRADE 系统分级
                                  Table 4 GRADE summary table of the quality of the evidence for outcome measures
                             纳入研究数量      例数     研究                   降低证据的质量因素                       总证据质量
            结局指标    干预方式
                               (篇)       (例)    类型    偏倚风险      间接性      不一致性     不精确性      发表偏倚     (GRADE)
            4 周 FSS  rTMS      2 [12-13]  168   RCT    降1级  a   不降级      降1级  b    不降级      不降级         低
                     tDCS       1 [9]     53    RCT    降1级  a   不降级       不降级      不降级      降1级  c      低
            8 周 FSS  rTMS     3 [10,12-13]  248  RCT   降1级  a   不降级      降1级  b    不降级      不降级         低
                     tDCS       1 [9]     54    RCT    降1级  a   不降级       不降级      降1级  d   不降级         低
             FMA     rTMS      2 [12-13]  168   RCT    降1级  a   不降级      降1级  b    不降级      不降级         低
                     tDCS       1 [9]     53    RCT    降1级  a   不降级       不降级      不降级      降1级  c      低
                                                           c
                                b
                                                                        d
                 a
              注: 为隐藏和盲法缺失, 为单位换算可能产生研究间异质性, 为存在发表偏倚, 为研究纳入的患者较少;RCT= 随机对照试验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