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2023-08-中国全科医学
P. 113
·1010· http: //www.chinagp.net E-mail: zgqkyx@chinagp.net.cn March 2023, Vol.26 No.8
由第三方或集中讨论决定。数据提取内容包括:第一作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5 篇文
者、样本量、年龄、卒中时间、干预措施、刺激部位、 献 [9-13] 质量均为 B 级,具体评价结果见图 2。
评估量表及干预时间。 2.3 Meta 分析结果
1.4 质量评价 由 2 名研究者按照 Cochrane 协作网推 2.3.1 NIBS 对 FSS 评分的影响 共纳入 5 篇文献 [9-13] ,
2
荐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 [7] ,进行文献 异质性检验 I =96%,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
质量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 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 FSS 评分低于对照组,
藏、对研究者与受试者施盲、研究结局的盲法评价、结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2.13,95%CI(-3.63,-0.63),
局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其他偏倚。针 P=0.005〕,见图 3。
对每一条目采用低偏倚风险、不清楚以及高偏倚风险进 根据干预措施不同进行亚组分析,3 篇文献 [10,12-13]
行评估。纳入研究完全满足这些要求时,等级为 A 级; 分析 rTMS 治疗 PSF 的疗效,Meta 分析结果显示,试
若部分满足,等级为 B 级;若完全不满足,等级为 C 验组 F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
级,不予纳入。采用 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s =-2.87,95%CI(-5.51,-0.24),P=0.03〕;2 篇文献 [9,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证据分级系统 [8] 11] 分析 tDCS 治疗 PSF 的疗效,Meta 分析结果显示,试
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包括偏倚风险、间接性、 验组 F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
不一致性、不精确性及发表偏倚共 5 个降级因素,从而 =-1.03,95%CI(-1.50,-0.56),P<0.000 1〕,见图 3。
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和极低 4 个等级,不降级为 根据干预时间不同进行亚组分析,2 篇文献 [12-13]
“高级”,降 1 级为“中级”,降 2 级为“低级”,降 分析 rTMS 治疗 PSF 的疗效,干预时间为 4 周,Meta
3 级及以上为“极低级”。 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 F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统计学意义〔SMD=-0.87,95%CI(-1.19,-0.55),
2
若 P>0.05 且 I <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 P ≤ 0.05
2
或 I ≥ 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因各研究间评分量 通过数据库获得文献(n=1 523):其中 PubMed (n=138)、 其他来源
Web of Science(n=114)、Embase (n=97)、Cochrane
表不同导致结局指标的均数相差较多,故采用标准化均 Library(n=86)、CBM(n=382)、中国知网(n=360)、 的文献
(n=0)
数差(SMD),各效应量采用 95%CI 表示。以 P<0.05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n=200)、维普网(n=146)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纳入文献 <10 篇时一般不采用
漏斗图进行敏感性分析。 通过 EndNote 软件剔除重复文献后获得文献(n=921)
2 结果 阅读标题及摘要剔除与主题无关文献(n=784)
2.1 文献检索结果和基本特征 通过数据库共获得文
初筛后获得文献(n=137)
献 1 523 篇,通过 EndNote 剔除重复文献后获得 921 篇,
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n=68)、无法获得
阅读标题及摘要剔除无关文献后获得 137 篇,最终纳入 全文(n=30)、研究内容不符(n=22)、无法提
5 篇文献 [9-13] 进行 Meta 分析,其中 3 篇为 rTMS [10,12- 取完整数据(n=12)
13] [9,11]
,2 篇为 tDCS ,共 331 例研究对象。文献筛选 最终纳入文献(n=5)
流程见图 1,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2。 注:CBM=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图 1 文献筛选流程图
2.2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根据 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
Figure 1 Literature screening flowchart
表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Table 2 Basic features of included RCTs
发表时 样本量 年龄(岁) 卒中时间 干预措施
第一作者 刺激部位 评估量表 干预时间
间(年) E C E C E C E C
L-DLPFC、右 4 周、8 周,
[9]
DONG 2021 26 27 60.42±9.76 59.48±9.12 42.12±7.35 41.85±7.41 tDCS(1.5 mA,20 min) 假刺激 FSS、FMA
眼眶上缘 6次/周
李洁 [10] 2022 40 40 61.33±9.65 59.24±8.35 — — 头针治疗 +rTMS 头针治疗 L-M1、R-M1 FSS 8周,6次/周
DE DONCKER [11] 2021 20 10 56.9±13.17 59.8±11.66 4.19±5.43 4.83±6.47 tDCS(2 mA,20 min) 假刺激 L-M1、R-M1 FSS-7 5周,6次/周
L-M1、R-M1 4 周、8 周,
[12]
郑双双 2020 39 39 54.48±9.25 53.54±10.02 2.01±0.13 1.78±0.34 rTMS+CBT 常规护理 FSS、FMA
及 DLPEC 5次/周
L-M1、R-M1 4 周、8 周,
[13]
孙瑞 2019 45 45 51.5±12.4 50.7±13.1 2.9±1.5 3.1±2.0 rTMS 常规护理 FSS、FMA
及 DLPEC 5次/周
注:E 为试验组,C 为对照组;tDCS= 经颅直流电刺激,rTMS= 重复经颅磁刺激,CBT= 认知行为疗法,L= 左侧,R= 右侧,DLPEC= 前额叶
背外侧皮质区,M1= 大脑初级运动皮质,FSS=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MA= 简化运动功能量表;—为无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