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2022-33-中国全科医学
P. 42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4135·
归分析结果显示,BMI 升高、接受化疗、白蛋白水平升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副作用一直是肿瘤心脏病学
高是 CAD 合并 HM 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FIB 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包
9
升高、血小板计数 <100×10 /L 是 CAD 合并 HM患者全 括近年来兴起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会不同程度地引起
因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 心血管系统损害,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病、心
较高的 BMI 与超重 / 肥胖、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肌功能异常和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性疾病、
可导致 CAD 急慢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16-17] ,也与较 心包及血管病变等;其中蒽环类药物的心血管毒性最为
高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食道癌、结直肠癌、肝胆胰 常见 [4] 。在本研究中,HM 患者化疗方案中包含了蒽
肾癌症以及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风险有关 [18] ,是心血 环类药物、抗代谢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等,而多因
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共同风险因素。但对于恶性肿瘤 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接受化疗是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
消耗状态的患者,较高的 BMI 在一定范围内意味着更 可能因本研究未根据 HM 类型和活动状态分层分析治疗
好的营养状态、丰富的肌肉含量、较低的衰弱风险。 方案与不良心血管结局之间的关系,整体来看,未接受
2
不过本研究所纳入病例 BMI 均小于 30 kg/m ,无肥胖患 化疗的患者多属于病情危重不适宜化疗或拒绝治疗的情
者,因此结论中 BMI 升高的保护作用不能外推至肥胖 况,化疗的保护性作用为针对肿瘤治疗有效的体现。临
人群。基于丹麦人群的横断面分析发现,骨髓增生性肿 床治疗中,化疗相关心功能不全的预防和治疗仍需引起
瘤患者的 BMI 和总症状负担之间呈 U 型关系 [19] 。一 血液科、肿瘤科医生的重视。一项荟萃分析表明,β- 受
项中国前瞻性队列研究 [20] 纳入了 10 个地区的慢病队 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蒽环类药物引起
列,报告 BMI 与主要慢病死亡风险,全人群数据显示, 的心功能不全中有保护作用 [26] ,这两类药物也是 CAD
2
与 BMI 为 20.5~22.4 kg/m 的人群相比,BMI<18.5 kg/m 2 患者的二级预防药物,应根据适应证规范甚至积极使用,
〔HR=1.40,95%CI(1.31,1.50)〕、BMI 为 18.5~20.4 而本研究中这两类药物的应用率均未达 40%,是临床实
2
kg/m 〔HR=1.11,95%CI(1.05,1.17)〕和 BMI ≥ 35.0 践中可以改进的环节。
〔HR=2.05,95%CI(1.60,2.61)〕的人群全因死亡风 癌症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凝血功能紊乱 [27] ,HM
险升高,缺血性心脏病和恶性肿瘤死亡风险相对较低人 患者 10 年血栓栓塞或出血并发症的绝对风险为 19%,
2
2
群的 BMI 分别为 18.5~23.9 kg/m ,26.0~34.9 kg/m 。对 与普通人群相比患急性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出血的
于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暂无最适范围的数据。 风险增加 1.36、3.37 和 2.39 倍 [27-28] 。HM 易栓因素包
但无论是全人群的研究,还是分病种的研究,体质量过 括白细胞计数增加、组织因子的表达和激活增多、治疗
轻和超重均不利于预后。对于 CAD 合并 HM 患者,需 药物毒副作用、血管内置管、遗传倾向、感染、制动、
综合考虑其疾病病程、慢性营养状态、肌肉含量、活动 获得性活化蛋白 C 抵抗等 [29-30] 。而增加出血风险的因
能力,纠正营养不良、消瘦、肥胖、代谢综合征,加强 素包括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白血病细胞中
康复训练,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 Annexin Ⅱ表达增加导致的纤溶亢进 [29] 。
在临床研究中也需要针对特定人群开展长期随访的前瞻 HM 最常见的凝血障碍是血小板减少症 [31] ,后者
性队列研究,才能全面了解BMI对共病患者健康的影响。 不仅在本研究中是患者不良预后的风险因素,多项研究
9
白蛋白可体现机体营养状态、肝脏的合成功能,且 报道血小板计数 <50×10 /L 的 CAD 合并癌症患者全因
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参与物质转运、解毒等生理功 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增加 [32] 。
能 [21] 。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中参与抗氧化、抑制 血小板参与原发性止血、血管生成、组织修复、炎
血小板聚集、调节纤溶和炎性反应等作用 [22] 。营养摄 症、转移,保护炎症血管完整性 [31] 。血小板减少会增
入不足、合成减少、分解代谢率高、血管外分布和外源 加出血风险,但两者间并不呈线性关系。两项针对 HM
9
性丢失均会造成白蛋白水平降低,全身炎症也会影响白 患者的大型研究发现,当血小板计数 <80×10 /L 时,
蛋白的合成,恶性肿瘤患者静息能耗增加会导致白蛋白 出血风险增加,但风险不随血小板计数增加而降低 [33-34] 。
的分解代谢增强。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低血清白蛋白水 严重的血小板减少本身也不等于出血,因为在血小板计
9
平在一般人群、老年人、CAD、恶性肿瘤患者中均为不 数 <1×10 /L 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只有 31% 出现大出血,
良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 [23-25] ,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 总体而言,出血风险取决于基础疾病 [31] 、血小板数量、
在 CAD 合并 HM 患者的病情评估中,白蛋白是一个重 血小板的成熟活化、血液流变学与血小板间的相互作
要指标,但通过外源性补充白蛋白改善患者生存结局的 用 [30]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间主要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
9
证据不足,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 血小板计数 <100×10 /L 与不良预后相关,可能是骨髓
白蛋白减少程度、循环容量状态、是否伴有组织渗出、 造血功能、组织修复功能、抗炎特性降低及异常免疫状
血管外肺水肿程度等决定是否外源性输注。 态的结果 [31] 。尽管血小板减少与出血风险间无明显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