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中国全科医学2022-14
P. 80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1741·
·论著·诊疗新技术研究·
【编者按】 本研究利用量子点为荧光纳米标记材料标记新型冠状病毒 N 蛋白抗原,根据免疫层析理论制备抗体
检测试纸条,以检测新型冠状病毒 N 蛋白 IgG 抗体,检测灵敏性可至纳克(ng),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可应用于
现场即时检测领域。量子点作为新兴纳米荧光材料,相比于胶体金具有更广阔的研究前景,应用于免疫层析能够明显
提升检测的灵敏度,配合荧光检测装置可以达到定量或半定量检测目的,弥补了传统胶体金的应用缺陷。本研究制备
的试纸条经样本检测实验验证,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4.29%)和特异度(100.00%),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检测比较总符合率达94.29%,检测性能优良。新型冠状病毒N 蛋白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可作为抗原检测的生物标志物,
其 IgG 抗体检测有助于辅助判断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及灭活疫苗的注射。因此,本研究制备的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
可辅助临床判断被检者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以及体内是否产生抗体,对疾病流行筛查及评估均具有较大意义。
基于量子点标记技术的免疫层析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
N 蛋白 IgG 抗体研究
扫描二维码
2
2
2
2
于仁峰 1,2 ,邹小仓 1,2 ,邹大阳 ,李琳昊 ,王可慧 ,贺晓明 , 查看原文
2
3
2
2*
3*
3
徐雅晴 ,秦日辉 ,莫冬冬 ,段佳慧 ,余涛 ,刘威 ,郭金鹏 1,2*
【摘要】 背景 基于目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早诊断、早隔离、
早治疗是防控传染的重要方法。建立方便快捷的免疫层析检测技术,对于防控 SARS-CoV-2 的传播十分必要。目的
建立基于量子点标记技术的免疫荧光层析法检测抗 SARS-CoV-2 N 蛋白 IgG 抗体的方法,判断被检测者是否感染过
SARS-CoV-2 或者是否接种过 SARS-CoV-2 灭活疫苗。方法 2020 年 8 月将制备好的鼠抗人二抗和抗 N 蛋白抗体固
定至硝酸纤维素(NC)膜上,分别作为检测线(T)和质控线(C),然后将量子点标记的 SARS-CoV-2 N 蛋白均匀
喷洒在玻璃纤维上,干燥后组装、切割、包装成试纸条。用该试纸条分别检测 35 例 COVID-19 患者和 50 例健康人的
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初筛结果作为对照,计算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的检测特异度和灵敏
度,并利用 N 蛋白抗体标准品检测试纸条灵敏度。结果 本研究制备的试纸条特异度为 100.00%,灵敏度为 94.29%,
灵敏性为 8.53~17.06 ng/ml 抗体浓度。结论 采用量子点标记技术检测血清中的抗 N 蛋白 IgG 抗体,操作简单、快速,
灵敏度及特异度强。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免疫层析法;量子点;IgG 抗体;N 蛋白
【中图分类号】 R 563.1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66
于仁峰,邹小仓,邹大阳,等 . 基于量子点标记技术的免疫层析法检测新型冠状病毒 N 蛋白 IgG 抗体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4):1741-1748. [www.chinagp.net]
YU R F,ZOU X C,ZOU D Y,et al. Study of fluorescence immunochromatography based on quantum dots for the detection
of SARS-CoV-2 anti-N Protein IgG antibody[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2,25(14):1741-1748.
Study of Fluorescence Immunochromatography Based on Quantum Dots for the Detection of SARS-CoV-2 anti-N
2
2
2
2
Protein IgG Antibody YU Renfeng 1,2 ,ZOU Xiaocang 1,2 ,ZOU Dayang ,LI Linhao ,WANG Kehui ,HE Xiaoming ,XU
2*
3
3*
2
2
3
Yaqing ,QIN Rihui ,MO Dongdong ,Duan Jiahui ,YU Tao ,LIU Wei ,GUO Jinpeng 1,2*
1.The PLA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ion,Beijing 100850,China
2.The PL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Beijing 100070,China
3.Beijing Hongjinjiu'an Biotechnology Company,Beijing 102299,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s:YU Tao,Deputy researcher;E-mail:872098086@qq.com
LIU Wei,Deputy researcher;E-mail:liuwei5269@qq.com
GUO Jinpeng,Deputy researcher;E-mail:pengpla@126.com
1.100850 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研究院 2.100070 北京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102299 北京市,
北京弘进久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通信作者:余涛,副研究员;E-mail:872098086@qq.com 刘威,副研究员;E-mail:liuwei5269@qq.com
郭金鹏,副研究员;E-mail:pengpla@126.com
本文数字出版日期:202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