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2022-01-中国全科医学
P. 16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9·
(国卫办基层发〔2020〕9 号),拉开了基层医疗卫 试者对双向转诊服务感到满意 / 非常满意。
生机构国家监测、省级考核的序幕。其中的过程指标, 让全科医学服务得到居民和患者的认可,要加强
可以用来评估全科医学服务质量 [13] 。 宣传,更要关注居民和患者的实际获得感,以及居
2.2.3 全科医学相关研究 以“全科医生;医师,家 民和患者的实际获得与期望之间的感知差异。有调
庭;家庭医师;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查结果表明,居民对家庭医生仍缺乏信任,一方面
全科医学;普通医疗医师;家庭医学;综合保健; 是不信任家庭医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担心签约
综合医疗保健;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医学;分级诊 后实行社区首诊会影响其就诊自由,甚至延误治疗。
疗;基层医生”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对获得的 也有学者认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也在于医
文献做简要计量学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发文量在 学服务之外的服务,如态度和关系等 [19] 。居民信任
2011—2013 年有所下降,2013 年后逐年上升,2018 是全科可以真正扎根于社区的基石,对信任的研究
年发文量超过 3 500 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分级诊 和分析仍需要以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方式继续深入。
疗和双向转诊、全科医生 / 家庭医生、全科医学、社 2.3.2 全科医生的态度、观点、体验 行业内工作人
区、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影响因素 员对自身工作的体验和满意度,与该行业的积极发
分析等方面;高发文量报刊为《中国全科医学》《中 展前景和发展环境有直接关系。相反,离职意愿则
国社区医师》《上海医药》《中国卫生》《健康报》《中 反映业内工作人员对行业前景和发展环境的担忧和
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医院院长》《社区医学杂志》 缺乏信心程度。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卫生人才》。 (1)职业认同。侯皓等 [20] 对全科医生团队的
研究能力和研究发表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职业认同做了调查,发现职业认同“处于良好水平,
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和可持续性,反映出的是同行 仍有提升空间”。冯晶等 [21] 做了类似研究,认为“我
对实践的思考,甚至是对思想的反思。除上述对文 国全科医生的职业认同度总体较高,但存在区域间差
献数量和主题的简单描述外,对中国全科医学和社 别”。(2)工作满意度。各地对全科医生工作满意
区卫生服务研究的进一步分析可参见有关报告 [14] 。 度的调查结果不一,与地区差异和方法学差异有关。
同仁们也应继续坚持发展全科医学研究的创新思维, 陈东明等 [22] 对河南省全科医生的调查表明,满意度
深入且全面地关注全科研究结果对全科实践的循证 为 77%。但也有研究发现,全科医生的工作满意度
支持、质量改进,以及对患者结果的影响。 整体偏低,尤其是对薪酬制度的满意度较低,这与其
2.3 全科医学服务的结果 现有技能难以满足工作要求、工作环境较差、临时性
2.3.1 居民和患者的体验与看法 成熟的学科和行 工作过多、现有考核机制不合理等因素有关 [21] 。刘
业的必要标志之一,是利益相关者认同该职业或行 军林等 [23] 调查了陕西省乡镇卫生院医务工作者的工
业对其能力的自我宣称 [15] 。全科医学服务的利益相 作情况,发现临聘人员居多,医务人员的学历、职称、
关者中,既包括治理者(政府、医保、行政管理者), 收入偏低,工作满意度低。刘彩茵等 [24] 对湖北省基
也不可或缺地包括居民、患者和社会组织。因此获 层医务人员开展了相关调查,发现其对家庭医生签
取居民和患者对全科医学服务的感知、体验和观点, 约服务政策的响应度与工作满意度均有待提高。(3)
是行业评估的重要方面。 离职意愿。冯晶等 [25] 对我国全科医生的离职意愿进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获得居民和患者观点的 行了调查,发现离职意愿很高者和较高者分别占被
一个主题。张玉杰等 [16] 通过开展荟萃分析发现,签 调查者的 20.6% 和 50.5%,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是主
约者对签约的总体满意度达到 77.7%;韩相如等 [17] 要原因。(4)职业倦怠。全科医生对自身工作的感
对农村已签约慢性病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87% 知和体验,也会影响到其自身心理健康状态。刘美星
的签约老年人能感知到综合服务,但只有 17% 的签 等 [26] 对北京市全科医生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科
约老年人能感知到医学专业服务成分。但目前的研 医生职业倦怠情况不容乐观,为减少职业倦怠应关
究较少关注未签约居民观点,因此不能推论到普通 注家庭医生焦虑、抑郁情绪,注重多血质气质类型
社区居民的感知质量。“双向转诊”也是全科医学 者稳定性格的培养,适当减少签约患者人数,提高
服务的自我宣称,不过刘铁鑫等 [18] 的研究发现,中 薪资待遇,并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不过,职业倦
青年楼宇职业人群对此的知晓率为 17%,仅 4% 的受 怠状况与行业发展前景并无必要关联,而是与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