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31期    刊出日期:2025-11-05
    指南·共识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全科医学分会, 浙江省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全科未分化疾病专委会, 全科未分化疾病专家协作组,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
    2025, 28(31):  3861-38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24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74KB) ( )  

    水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问题,病因复杂且缺乏系统性临床研究数据,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较大经济负担。本共识由全科医学、肾脏病学和心血管病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撰写,通过审阅和整合近年来水肿领域国内外前沿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详细论述了水肿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全面总结了水肿的诊断方法,包括详细问诊、系统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具体阐述了水肿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和治疗措施。共识还强调了水肿的综合管理,包括筛查、随访、综合干预措施、健康教育、多学科诊疗支持、分级转诊等,同时从临床实践、教育培训和科研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水肿诊治与管理的未来方向,旨在为规范开展水肿诊治和全程管理提供帮助和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中国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专题研究
    张研, 艾云杰, 王晨舟, 高红霞
    2025, 28(31):  3879-38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5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19KB) ( )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经历了从试点到全面实施的发展历程,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工作。根据政策发展和社会需求,本文将关注重点放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上,解读高质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推进分级诊疗、促进医防融合、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职业化方面的政策价值,阐述高质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模式及服务保障中的作用路径,并提出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政策配套不及时、基层人才急缺、居民获得感有待提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高红霞, 麻磊, 刘素薇, 张研
    2025, 28(31):  3884-388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5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36KB) ( )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群健康服务需求愈加复杂。本研究就老龄化社会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家庭医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在于推动全民健康与健康公平可及性的同时,建立完善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主动适应老龄化社会特殊的健康需求变化。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主体服务能力不足、健康服务布局与结构不健全以及健康老龄化服务公平可及性有待提升,是制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老龄化社会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呈现出上门服务、综合性需求、服务精准和高负荷的特征,基于此,本文结合各地方政府面向老年人群的家庭医生服务探索实践,提出实现家庭医生高质量发展要重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和"量"的同时发展,对此应完善顶层设计与政策配套体系、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主体和服务模式、数智化技术赋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加强家庭医生队伍人力资源队伍能力建设等路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高红霞, 刘素薇, 麻磊, 张研
    2025, 28(31):  3890-38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5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68KB) ( )  
    背景

    我国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及配套政策,但针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题的演进与趋势研究成果相对匮乏,不便于了解其整体发展态势。

    目的

    了解我国中央层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演进路径,揭示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领域,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采用动态主题模型(DTM)对2009年12月—2023年5月发布的40份中央层面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政策文本数据进行主题提取和分析,计算其主题热度、相似度及主题演化路径。

    结果

    DTM共挖掘出21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主题,以及各阶段的主题热点分布。研究发现,我国中央层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阶段化属性明显,不同阶段的关注焦点从提升基层服务质量转向分级诊疗和优化服务效果,执行指导及标准类的政策相对不足。

    结论

    政策制定者应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协同治理,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的阶段承接性,并提升中央层面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标准规范和整体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中国全科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全-专协同服务专题研究
    严新凤, 于传宁, 曹思静, 殷道根, 单晓桃, 王奕婧, 谢珮, 赵洁, 杨潍屹, 刘刚, 韩昕昕
    2025, 28(31):  3897-39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9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88KB) ( )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面临基层优质资源不足、诊疗水平有限等瓶颈问题。深圳市龙华区根据医防融合工作部署,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22年1月起探索试点"数字化+健康管理"全-专协同服务模式,以提升基层高血压和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政策引导、体系建设和数字化支撑,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和高效利用。本文从政策机制、具体措施以及初步成效3个方面探讨数字化赋能全-专协同服务的实践经验。初步成效包括:(1)患者监测与入库情况:2022—2024年,深圳市龙华区半年内因连续2次血压控制不满意而入库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比例分别为35.3%、37.5%、36.2%,半年内因连续2次血糖控制不满意而入库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比例分别为55.5%、64.0%、47.5%。(2)专科医生会诊情况:由于2023年底将专科医生会诊及时率纳入了医疗集团绩效考核评价体系,2024年会诊及时率明显上升,较2022年高血压和糖尿病会诊及时率分别提高了46.3%、53.9%。(3)全科医生执行情况:高血压执行及时率从2022年的73.7%上升至2024年的84.3%,糖尿病执行及时率从2022年的73.9%上升至2024年的80.8%。(4)入库患者管理效果: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2022—2024年平均达标率分别为57.1%和50.9%。试点经验表明,数字化全-专协同服务模式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效率,提升了基层健康管理水平,在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建议尽快制订数字化全-专协同服务的实施标准,健全相关政策助推机制,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评价管理体系,以期实现政策试点的全面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洁, 王奕婧, 刘刚, 韩昕昕
    2025, 28(31):  3904-39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4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03KB) ( )  
    背景

    根据医防融合工作部署,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上,深圳市龙华区于2022年1月在全区推行"数字化+健康管理"全-专协同服务试点,通过数字化赋能基层全科与医院专科的协同融合,以期提升慢性病患者的区域内就诊率和规范管理率。

    目的

    评估数字化赋能下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协同服务模式在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高血压管理能力方面的政策实施效果,为政策优化与推广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准自然实验设计,以深圳市2021—2024年运营的53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将龙华区84家机构作为试验组,其余448家未受该政策干预影响的机构作为对照组。试验组自2022年1月起实施数字化全-专协同服务模式管理高血压患者,对照组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要求,为高血压患者提供常规健康管理服务。采用逆概率加权法,构建双重差分回归模型,分析政策实施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机构之间各项管理指标的差异,通过稳健性检验验证模型可靠性和稳定性。

    结果

    数字化全-专协同政策试点实施后,相比于对照组,在控制了其他相关因素后,试验组机构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每季度平均上升了4.3个百分点(DID回归系数=0.043,SE=0.011,P<0.001),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每季度平均上升了11.5个百分点(DID回归系数=0.115,SE=0.012,P<0.001),在管患者向上转诊人次数每季度平均减少17.1%(P=0.038),总诊疗人次数平均增加22.1%(P=0.003)。

    结论

    实施数字化全-专协同显著提升了试验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血压规范管理水平,改善了管理人群健康结局,有效减少了在管患者向上转诊次数,同时通过政策外溢效应促进了基层就诊量,对分级诊疗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可通过完善政策机制、建立标准化实施路径等措施,为数字化全-专协同服务的全面推广提供参考,助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高质量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涂坤坤, 赵洁, 石秀园, 谢珮, 韩昕昕
    2025, 28(31):  3912-39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4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65KB) ( )  
    背景

    国际上,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服务模式在改善慢性病患者健康结局方面已有充分且严谨的证据支持。在中国,虽然以全科和专科为核心的团队协作模式探索逐渐增多,但仍缺乏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情景下全-专协同服务模式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影响。

    方法

    于2024年10月,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筛选基于全-专协同服务模式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管理服务,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专协同服务模式。检索时限为2011-07-06至2024-10-14。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采用RevMan 5.4.1和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7篇文献,共有受试者21 591例,其中干预组13 819例,对照组7 7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专协同服务模式更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MD=-0.72,95%CI=-0.96~-0.48,P<0.001)、空腹血糖(MD=-0.84,95%CI=-1.04~-0.65,P<0.001)、餐后2 h血糖(MD=-1.12,95%CI=-1.52~-0.72,P<0.001),以及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MD=-6.49,95%CI=-7.53~-5.44,P<0.001)和舒张压(MD=-6.00,95%CI=-8.89~-3.12,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全-专协同服务模式干预效果在不同性别、年龄、干预周期的患者中存在明显差异。Egger's检验显示,糖化血红蛋白(P=0.003)和空腹血糖(P=0.002)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

    全-专协同服务模式对改善基层在管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具有显著作用,应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两病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加以推广实施。目前基于全-专协同服务模式管理高血压患者的研究相对较少,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社区试验,以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病治病和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张骥, 周婕, 李凌, 吴延莉, 吉维, 刘涛
    2025, 28(31):  3924-39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1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96KB) ( )  
    背景

    既往研究关于空腹血糖(FBG)和成人全因死亡和特定原因死亡的关联结论不一致,需进一步探讨。

    目的

    探讨FBG水平与成人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恶性肿瘤死亡风险的关系,为重点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队列于2010年11月建立,在贵州省12个县(市、区)抽取9 280名在该地每年居住≥6个月的18岁及以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基线调查,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对所有参与基线调查的人员进行随访。根据基线FBG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低血糖组(LFG)、正常血糖组(NFG)、血糖受损组(IFG)、糖尿病组(DM),各组人数分别为437、6 210、2 035、427名。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FBG水平与成人全因死亡、特定原因死亡风险的关系,计算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95%CI),并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FBG与死因的剂量-反应关系,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共纳入9 109名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1.69年,随访期间发生589例死亡。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FBG每增加1 mmol/L,全因死亡风险增加10%(HR=1.10,95%CI=1.06~1.15);与NFG比较,DM增加了全死因风险(HR=1.59,95%CI=1.18~2.17)和恶性肿瘤死亡风险(HR=2.16,95%CI=1.03~4.49)。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表明,FBG水平与全因死亡及恶性肿瘤死亡风险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亚组分析显示,女性(HR=2.01,95%CI=1.27~3.20)、≥45岁(HR=1.57,95%CI=1.13~2.16)、BMI<24.0 kg/m2HR=1.45,95%CI=1.11~2.43)、BMI≥24.0 kg/m2HR=1.67,95%CI=1.01~2.76)的DM全因死亡风险均增加,女性(HR=2.39,95%CI=1.11~5.14)、≥45岁(HR=6.62,95%CI=1.61~9.76)、BMI<24.0 kg/m2HR=2.69,95%CI=1.11~6.52)的DM恶性肿瘤死亡风险增加。

    结论

    FBG水平与死亡呈线性正相关,DM增加全因死亡和恶性肿瘤死亡风险,应采取有效措施将血糖有效控制在理想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廖姣姣, 王照宇, 李兆基, 赵威, 詹思延, 王鹏, 陶立元
    2025, 28(31):  3932-39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02KB) ( )  
    背景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可以得到有效逆转。

    目的

    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动态变化轨迹与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预测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

    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双向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2023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体检指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对基线CIMT正常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直到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失访。分别构建男性和女性研究对象nHDL-C随年龄的变化轨迹。纳入结局发生前的所有nHDL-C记录,使用联合潜在类别模型(JLCM)识别异质性nHDL-C变化轨迹并预测不同轨迹与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差异。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样本调整信息准则(SABIC)、熵值(Entropy>0.5)和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05)确定最优潜在类别个数。分别使用基线nHDL-C数值和nHDL-C变化轨迹构建Cox模型,比较各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一致性指数(C-index)数值,对模型拟合优度进行检验及评估。

    结果

    共纳入基线血脂处于正常水平的研究对象5 741人,男2 487人,女3 254人。男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93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比较,随访时间、年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30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的随访时间、年龄、BMI、SBP、DBP、TC、TG、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人群中,3类别模型的熵值最高,BIC、SABIC最小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07 9),最终选择3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女性人群4类别模型的熵值、BIC、SABIC与3类别模型相比变化不大,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67 8),最终选择4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体检人群中男性nHDL-C的3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先缓慢上升后平稳维持在较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83.80%;类别2表现为快速上升,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9%;类别3表现为缓慢上升,为"缓慢升高组",占比15.12%;快速升高组风险最高,其次是缓慢升高组,低水平稳定组发生风险最低。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男性缓慢升高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10.51(95%CI=7.90~13.98)和23.25(95%CI=10.40~51.98)。体检人群中女性nHDL-C的4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稳定的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93.09%;类别2的轨迹曲线呈现为"U型",为"低水平稳定-升高组",占比1.26%;类别3血脂稳定在中等水平,无明显波动,为"中等水平稳定组",占比4.58%;类别4表现为血脂水平的快速增加,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8%。快速升高组的风险最高,40岁以前,低水平稳定组、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的风险接近,40岁以后中等水平稳定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快速增加,50岁以后低水平稳定-升高组风险快速增加。对各个亚组内4个类别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累积发生风险进行对比,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女性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3.69(95%CI=2.27~5.99)、15.48(95%CI=10.56~22.70)和13.93(95%CI=5.44~35.69)。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及评估结果显示,在男性及女性人群中,与基线模型相比,Class模型、Class+nHDL-C模型在多个时点的AUC和C-index值均明显增加。

    结论

    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和女性nHDL-C水平均存在不同变化轨迹,不同轨迹类别显著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风险。相比单一基线nHDL-C值,轨迹分类能更精准地预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连续血脂监测对于个体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轨迹分析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个体,为个体的风险分层和积极干预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邱鲲羽, 顾洁, 范梅香, 邓燕, 刘轶蕾, 黄延焱
    2025, 28(31):  3942-39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4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25KB) ( )  
    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认知症最常见的类型,对全球老年人群危害严重,而近年来中国饮酒量不断增加,饮酒习惯作为一种潜在的生活方式因素,其与AD疾病进展的关系尚未被充分揭示。

    目的

    通过基于体素大脑形态学分析(VBM)技术,探究饮酒对不同AD患者大脑结构变化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20—202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的确诊为AD的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病历信息采集及电话回访的方式对AD患者饮酒情况、颅脑结构核磁共振成像数据等信息进行收集,对数据完整的66例AD患者进行分析。根据AD严重程度(依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得分进行划分)及饮酒情况分为轻中度AD患者有无饮酒史者及重度AD患者有无饮酒史者,利用VBM方法比较不同AD患者脑灰质体积(GMV)差异。

    结果

    66例AD患者中,轻中度AD患者42例、重度AD患者24例。42例轻中度AD患者中有饮酒史者16例,无饮酒史者26例。轻中度AD患者中有饮酒史者男性所占比例、有吸烟史所占比例高于无饮酒史者(P<0.05)。24例重度AD患者中有饮酒史者9例,无饮酒史者15例。重度AD患者中有饮酒史者男性所占比例、有吸烟史所占比例高于无饮酒史者(P<0.05)。轻中度AD患者中无饮酒史者大脑右侧角回GMV小于有饮酒史者(t=-3.698,P<0.05)。重度AD患者中有饮酒史者大脑左侧颞上回GMV小于无饮酒史者(t=5.774,P<0.05)。

    结论

    饮酒史可显著影响AD患者大脑GMV的萎缩模式,轻中度患者主要表现为右侧角回萎缩减轻,而重度患者则以左侧颞上回萎缩加重为特征,即饮酒在AD进程中具有双重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方俊泽, 高怀婷, 邢素霞, 王瑜
    2025, 28(31):  3948-39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2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69KB) ( )  
    背景

    在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由于放射科医生配备不足且无法保证全天候在岗,而全科医生对胸部影像的解读能力有限,影响了医疗机构服务质量与效率。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胸部疾病辅助诊断系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应用效果,重点评估其在提升全科医生诊断效率、准确性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的作用。

    方法

    于2024年4月,在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取16名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全科+AI组8名、对照组8名,同时纳入两组医生接诊的共100例需X光影像检查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每组各50例,全科+AI组采用胸部疾病辅助诊断系统(ADSC)识别X光影像,辅助全科医生做出疾病诊断,对照组按照常规流程诊治,记录两组医生所用时间并进行对比,将两组患者X光影像上传区域影像中心进行阅片审核,评估两组医生诊断准确性;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对两组医生进行ADSC使用体验评价。

    结果

    两组医生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科+AI组诊断所需时间低于对照组[(92.47±24.52)s比(249.31±56.46)s,P<0.001],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96%比72%,P=0.002 7),全科+AI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8%比84%,P=0.036),两组医生ADSC使用体验评价,≥80%的全科医生认为其在使用便捷性(81.25%)、诊断决策(93.75%)、专业知识助益(87.50%)、应用可行性(87.50%)方面具有意义,93.75%的全科医生对系统使用感到满意,并愿意继续使用该系统。

    结论

    人工智能胸部疾病辅助诊断系统显著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诊断效率、准确性和患者满意度,且大多数医生对ADSC的使用持积极态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慧, 杨健军, 何国枢, 邢国强, 任菁菁
    2025, 28(31):  3954-39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70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48KB) ( )  
    背景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的发展,中成药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科医师在日常工作诊疗中频繁接触中成药。然而,目前关于全科医师对中成药使用的认知状况及其培训需求尚不明确。

    目的

    调查我国全科医师中成药使用认知现状及培训需求,为进一步促进全科医师合理应用中成药提供依据。

    方法

    2024年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中国全科医师中成药使用与培训需求调查",利用便利抽样法对全国范围的全科医师进行调查,对全科医师的中成药处方使用现状、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比较不同医学背景、不同职称全科医师的中成药认知程度。

    结果

    本调查共回收问卷523份,剔除无效问卷22份,总计501份问卷纳入研究,有效回收率为95.79%。501名全科医师中35.13%(176/501)的全科医师在日常诊疗中经常开具中成药,33.13%(166/501)的全科医师有时会开具;将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处方的全科医师占比相对较高,经常者占38.32%(192/501),有时者占36.13%(181/501)。全科医师在日常诊疗中极少和很少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中成药,占比分别为25.95%(130/501)、30.34%(152/501)。不同医学背景全科医师对中成药知识的认知程度存在差异,中西医结合、中医背景的全科医师对于中成药各方面的认知程度普遍高于西医背景的全科医师(P<0.05)。不同职称全科医师对"中成药选择的辨证论治原则"的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P=0.019)。大多数全科医师对中成药相关知识培训需求较高,"非常需要"占比40.32%(202/501),"比较需要"占比37.92%(190/501);大部分全科医师对"中医亚专长全科医师"培训意愿较高,"非常愿意"占比44.31%(222/501),"比较愿意"占比35.73%(179/501);西医背景全科医师对"西学中"的培训意愿较高,"非常愿意"占比40.81%(162/397),比较愿意占比35.01%(139/397)。

    结论

    全科医师使用中成药的情况比较普遍,西医背景全科医师对中成药知识的认知程度较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低,为保证中成药的合理使用,需要针对性地对西医背景全科医师进行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培训,发展"中医亚专长全科医师"培训,鼓励西医背景全科医师参加"西学中"培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与全科医学相互借鉴融合,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佳, 王海蓉, 赵婧, 苏怡帆
    2025, 28(31):  3961-39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2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42KB) ( )  
    背景

    肺癌是导致中国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高危人群早期筛查是发现肺癌,改善预后最有效且关键的方法。目前对于肺癌患者一级亲属这一集中高危群体的筛查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少有报道。

    目的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决策树模型分析肺癌患者一级亲属的肺癌早期筛查行为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3—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呼吸内科与胸外科住医院治疗的310名肺癌患者一级亲属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肺癌知识问卷、中文版肺癌筛查健康信念和癌症担忧量表进行调查。分析影响肺癌筛查行为的因素,分别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与决策树模型,并比较2种模型的预测效果。

    结果

    肺癌患者一级亲属接受过肺癌筛查率为23.9%(74/310),总体肺癌知识知晓率为75.2%(4 662/6 200),56.5%(175/310)愿意接受肺癌筛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医疗保险类型、是否获得过肺癌筛查建议、筛查的意愿、感知障碍、感知效益、感知风险是肺癌患者一级亲属肺癌筛查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决策树模型结果显示感知障碍和年龄是一级亲属肺癌筛查行为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与决策树模型的预测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癌患者一级亲属的整体肺癌认知水平较高但对筛查手段的认知较低,健康信念及筛查意愿处于中等水平,肺癌筛查率偏低。医务人员可联合应用两种模型,采取措施使一级亲属建立正确的筛查认知与健康信念,以期促进一级亲属的筛查行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慧, 胡银环, 冯显东, 刘莎, 汪洋帆
    2025, 28(31):  3968-397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6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89KB) ( )  
    背景

    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农村地区慢性病和心理健康问题比城市更为严重。尽管农村慢性病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但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尚未被深入研究,了解这一需求对于完善农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目的

    了解农村慢性病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分析其与非慢性病居民的差异,为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7—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北省8个村抽取居民1 416名。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表,对纳入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进行现场调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

    结果

    1 395名(98.52%)居民的问卷被有效回收,其中,慢性病居民399名(28.60%),非慢性病居民996名(71.40%)。农村慢性病居民的总体心理症状阳性率高于非慢性病居民[37.59%(150/399)比18.37%(183/996),P<0.05],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低于非慢性病居民[31.58%(126/399)比62.55%(623/996),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人口学因素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后,相较于非慢性病居民,慢性病居民倾向于不需要心理健康服务[OR(95%CI)=0.387(0.155~0.968),P<0.05]。与在线心理健康服务形式[59名(14.79%)]相比,农村慢性病居民更倾向于接受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咨询[177名(44.36%)]、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150名(37.59%)]。相较于农村非慢性病居民,慢性病居民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的需求更低(P<0.05)。

    结论

    虽然农村慢性病居民普遍存在心理症状,但其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相对较低。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加大对农村慢性病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罗琪, 陈小垒, 赵琳琳, 杜娟, 邵爽
    2025, 28(31):  3974-398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5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53KB) ( )  
    背景

    目前国内外有较多应用于测量老年人社会资本的工具,但鲜见有研究针对其质量予以评价。

    目的

    本研究对此类测量工具的方法学质量和测量属性进行系统评价,为测量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3年7月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CINAHL进行文献检索、筛选与老年人社会资本量表测量属性评价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07-10,由2名研究者独自进行数据提取。基于健康测量工具选择标准(COSMIN)指南,对纳入的测量工具的方法学质量和测量属性进行评价,形成最终推荐意见。

    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13个社会资本量表,包括: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资本量表、城市新移民健康相关社会资本量表、中老年人社会资本量表、农转非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社会资本量表、农村老年人资源生成器量表、社区老年人社会资本量表、老年人社会资本量表、社会资本测量问卷(SCQ)、个人社会资本量表(PSCS)、16条目个人社会资本量表(PSCS-16)、8条目个人社会资本量表(PSCS-8)、社区老年人社会资本量表、Onyx and Bullen社会资本量表。纳入量表都没有报告测量误差和反应度;由于社会资本测量工具目前暂无"金标准",所以未对校标效度和构念效度的假设检验进行评价。现有量表缺乏内容效度评价,在跨文化效度、稳定性方面的评价方法各不相同。纳入量表均为B级推荐。

    结论

    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资本量表的测量属性评价较为全面,但因其测量条目针对特定场景设定,应用范围受限。老年人社会资本量表可被暂时推荐应用于老年人,但需在未来进一步验证其测量属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婧菱, 刘宁, 郭军
    2025, 28(31):  3981-39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2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26KB) ( )  
    背景

    国内外已开发出多种评估癌症患者安宁疗护质量的适用性工具,但尚无关于癌症患者安宁疗护质量评估工具测量学特性的评价性研究,造成部分安宁疗护团队难以选择最佳评估工具。

    目的

    系统评价癌症患者安宁疗护质量评估工具的方法学质量和测量学特性,为临床使用相应评估工具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2023年3月,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筛选关于癌症患者安宁疗护质量评估工具方法学质量与测量学特性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02-06;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避免漏检。由两名研究者对检索到的文献独立进行筛选与评估,采用基于共识选择健康测量工具的标准(COSMIN)对癌症患者安宁疗护质量评估工具的方法学质量与测量学特性进行系统评价,并参考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形成证据推荐等级,最终形成推荐意见。

    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涉及7个癌症患者安宁疗护质量评估工具,分别为安宁疗护结果评定量表(POS)、患者角度安宁疗护质量简表(SF-QPP-PC)、CAHPS安宁疗护调查工具(HCAHPS)、癌症治疗功能评估量表(FACT-G)、简易临终关怀清单(BHI)、Missoula-Vitas生活质量指数(MVQOLI)、患者角度护理质量评价量表(CESP)。纳入的11篇文献所涉癌症患者安宁疗护质量评估工具均未报告跨文化效度和测量误差;在内容效度上,HCAHPS、FACT-G、BHI、CESP均为"未提及",POS、SF-QPP-PC、MVQOLI均为"不确定";在结构效度上,MVQOLI为"未提及",SF-QPP-PC为"不充分",HCAHPS为"充分",其余4个评估工具均为"不确定";在内部一致性上,BHI、MVQOLI、CESP均为"充分",POS、SF-QPP-PC、HCAHPS、FACT-G均为"不充分";在稳定性上,SF-QPP-PC、MVQOLI均为"未提及",FACT-G为"充分",其余4个评估工具均为"不充分";在效标效度上,POS为"不充分";在假设检验上,SF-QPP-PC、HCAHPS、BHI均为"未提及",CESP为"不确定",其余3个评估工具为"充分";在反应度上,POS、FACT-G为"不确定"。最终,POS、BHI、MVQOLI推荐等级为B级,SF-QPP-PC、HCAHPS、FACT-G、CESP推荐等级为C级。

    结论

    综合考虑,POS可被暂时推荐(推荐等级为B级),但整体上来看,癌症患者安宁疗护质量评估工具的方法学质量与测量学特性仍有待提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