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32期    刊出日期:2025-11-15
    标准·方案·指南
    刘明波, 何新叶, 杨晓红, 王增武
    2025, 28(32):  3989-40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19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47KB) ( )  

    心血管疾病(CVD)及其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愈发显著,CVD的发病率仍持续升高。CVD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政府主导的CVD防治工作刻不容缓。本文对最新出版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要点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为CVD防治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慢性病共病专题研究
    史晓洁, 杨晓花, 马春芳, 汤榕
    2025, 28(32):  4009-40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0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23KB) ( )  
    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中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急剧攀升。慢性病共病与中老年健康受损状况密切相关,威胁着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但目前针对宁夏地区中老年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宁夏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对健康受损的影响。

    方法

    于2022年6—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的10个区(县)抽取中老年人2 000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中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健康受损情况3部分。采用Log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宁夏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对健康受损的影响。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99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85%。宁夏地区中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20.93%(418/1 997),健康受损发生率为12.52%(250/1 997)。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独居情况、吸烟史、周锻炼次数、家庭人均年收入、子女给过经济支持情况中老年人的健康受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t模型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饮酒史、周锻炼次数、慢性病共病是中老年人发生健康受损的影响因素(P<0.05)。相比于非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共病中老年人的健康受损概率高出6.6%。在控制了其他会对中老年人健康受损产生影响的因素后,慢性病共病对健康受损的平均处理效应值为0.246。

    结论

    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会增加健康受损的发生风险。为降低中老年人健康受损风险,应加大慢性病共病防治与宣传力度,提高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健康自我管理意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严明, 董佳惠, 陆益婷, 赵洋, 方力争, 徐志杰
    2025, 28(32):  4015-40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3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27KB) ( )  
    背景

    慢性病共病在残疾人中的患病率较高,治疗负担问题尤为严重,但社区残疾人慢性病共病的治疗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

    目的

    探明社区残疾人慢性病共病治疗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社区残疾人慢性病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3年11月—2024年1月,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杭州市某社区患有慢性病共病且参与社区康复的残疾人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客观及主观社会隔离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欧洲五水平五维健康量表(EQ-5D-5L)以及慢性病共存治疗负担问卷(MTBQ)等工具入户收集残疾人相关信息。分别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治疗负担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235例残疾人,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93.6%;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71.1±10.2)岁,男女比例相当,其中女109例(49.5%);共纳入6种残疾类型,肢体残疾164例(74.5%);残疾程度3级100例(45.5%);BMI异常范围组68例(30.9%);用药数量≥3种120例(54.5%);共病加权指数(MWI)>3~6分83例(37.7%),MWI>6分78例(35.5%);共纳入了41种慢性病,其中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为高血压118例(53.6%)。研究对象的Barthel指数中位数为75(55,90)分,其中76.3%的残疾人为中重度失能;抑郁症状平均评分(15.8±8.8)分,其中53.1%存在抑郁倾向或抑郁;客观社会隔离评分3~5分72例(32.7%);主观社会隔离评分19~27分100例(45.5%);生存质量健康效用值中位数为0.48(0.23,0.74)分;自评健康状况评分≤50分125例(56.8%)。中度共病治疗负担(10~<22分)75例(34.1%),高度共病治疗负担(≥22分)93例(42.3%)。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rthel指数(OR=0.957,95%CI=0.936~0.978)、用药数量≥3种(OR=2.517,95%CI=1.454~4.362)、MWI较高(>3~6分,OR=3.908,95%CI=1.931~7.909;>6分,OR=2.954,95%CI=1.468~5.948)、主观社会隔离≥20分(OR=1.906,95%CI=1.112~3.271)、客观社会隔离3~5分(OR=1.863,95%CI=1.009~3.435)、存在抑郁症状(OR=4.711,95%CI=2.625~8.457)、自评健康状况≤50分(OR=4.609,95%CI=2.524~8.423)是残疾人慢性病共病治疗负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在社区多数罹患慢性病共病的残疾人治疗负担水平较高。针对该人群的慢性病管理政策与医疗卫生服务需要考虑到影响治疗负担的相关因素,尤其需要注重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并解决多重用药和社会隔离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莹莹, 温勇, 舒星宇
    2025, 28(32):  4024-40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1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27KB) ( )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深,慢性病共病率与失能率上升趋势明显,威胁着中老年群体的生命质量,国内外研究较少测评慢性病共病中老年人失能状况的影响因素且鲜少分析变量交互关系对因变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慢性病共病中老年人失能状况的影响因素,揭示各变量及其内在联系对失能的贡献程度,为制定针对性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实证支持。

    方法

    2023年11月—2024年12月,基于健康生态学模型理论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20年数据(CHARLS 2020),构建慢性病共病中老年人失能状况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运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决策树模型分析各变量对失能状况的影响。

    结果

    研究共纳入9 124名慢性病共病中老年人,其中身体失能状况未受损5 355名(58.7%)、轻度受损3 442名(37.7%)、中度及以上受损327名(3.6%)。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80岁、男性、受初等教育、轻度/中度/重度抑郁、自评健康很不好/不好/一般、视力不正常、未有过摔倒、未有过髋部骨折、身体疼痛部位数量较少、吸过烟且仍在吸烟或已戒烟、饮酒、不运动或运动强度较低、夜间睡眠很少、个人年收入很少/中等是慢性病共病中老年人身体失能状况未受损的影响因素(P<0.05);自评健康很不好、视力不正常、未有过摔倒、未有过髋部骨折、不运动、不参加社会活动是慢性病共病中老年人身体能力中度及以上受损的影响因素(P<0.05)。决策树模型得出自评健康为失能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抑郁、疼痛部位数、运动、年龄、摔倒(P<0.05);经比较,未受损、轻度受损、中度及以上受损下Logistic回归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8(95%CI=0.800~0.817)、0.773(95%CI=0.764~0.783)、0.891(95%CI=0.875~0.907),大于决策树模型对应AUC分别为0.768(95%CI=0.759~0.778)、0.734(95%CI=0.724~0.745)、0.833(95%CI=0.812~0.854)。

    结论

    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抑郁情况、自评健康、视力、摔倒、髋部骨折、身体疼痛部位数量、吸烟、饮酒、运动、夜间睡眠时数、社会活动参与、个人年收入均对慢性病共病中老年人失能状况有显著影响。因此,有关部门需针对不同影响维度层面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降低慢性病共病中老年人失能率。此外,本研究数据显示Logistic回归预测效果略优于决策树模型,但两者各具优势,Logistic回归可清晰展示自变量与因变量间依存关系,决策树能说明变量间交互关系对因变量的影响,后续可利用两个模型进行辅助分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春燕, 邓朝晖, 宋颖博, 杨芳, 史茜, 李永鑫, 张新
    2025, 28(32):  4031-40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2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896KB) ( )  
    背景

    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简称"三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三高"共管对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缺乏关于新疆地区"三高"共病情况的研究。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的患病和共病情况,为新疆地区人群的"三高"共管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数据来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慢性病防控项目的基线调查,该调查于2022年开展,对新疆地区5 673名≥18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纳入研究相关数据完整的4 990名(87.96%)居民的调查资料,分析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及共病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三高"共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4 990名居民中,汉族2 043名(40.94%)、维吾尔族2 666名(53.43%)、其他民族281名(5.63%)。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32.66%、14.03%、39.20%,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的标化共病率分别为8.83%、15.31%、8.05%,"三高"标化共病率为5.36%。2种及3种疾病共病率均随年龄和BMI的升高而呈现上升趋势(P<0.05),随文化程度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P<0.05)。居民的血脂异常表现形式以高三酰甘油血症(16.47%,822/4 990)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15.29%,763/4 990)为主,男性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低于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分级、文化程度是新疆地区居民"三高"共病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新疆地区居民"三高"共病的防控形势仍较严峻,高龄、超重/肥胖、文化程度低是"三高"共病的危险因素,"三高"共管和危险因素综合管理是该地区人群慢性病防控的关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杨盈天, 吕乾瑜, 吴茜, 侯信铮, 宋建钧, 叶雪姣, 杨晨艳, 王师菡
    2025, 28(32):  4038-40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2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32KB) ( )  
    背景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ORH)作为一种长期持续的慢性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日益增长。运动是ORH重要的防治手段,但由于运动康复中场地、距离和费用的限制,运动的完成度和依从性多难以保证,运动所带来的健康效益被大幅降低。因此,探索合适的运动处方和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目的

    评估基于"医院-体育馆-社区"模式的五体平衡操运动对ORH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招募的ORH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 26.0在线随机数生成器随机分为试验组(n=42)和对照组(n=42)。两组受试者均接受相同的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配合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试验组配合基于"医院-体育馆-社区"康复模式的五体平衡操训练,干预周期为6个月。观察两组受试者干预前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腰围(WC)、体质量(BW)、BMI、臀围(H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空腹血糖(GLU)、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三酰甘油(TG)、血清神经酰胺(Cer)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量表(SF-36)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得分,并记录干预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和运动损伤情况。

    结果

    最终,试验组37例、对照组36例受试者完成了试验。6个月康复锻炼后,试验组SBP、DBP、MAP、WC、BW、BMI、HC、WHR、WHtR、LDL-C、Cer及SAS、SDS、PSQI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SF-36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GLU、TC、VLDL-C、T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的SBP、DBP、MAP、WC、BW、BMI、HC、WHR、WHtR、GLU、LDL-C、VLDL-C、TG、Cer及SAS、SDS、PSQI得分低于干预前(P<0.05),SF-36得分高于干预前(P<0.05);TC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MACE和运动损伤。

    结论

    基于"医院-体育馆-社区"康复模式的五体平衡操运动能较好地改善ORH患者的血压和形态学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有氧运动,安全性较好,同时还可以降低血清Cer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运动方案在降低心血管风险中的潜在有益效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慧龙, 廖芸楚, 刘育伟, 孔政辉, 黄兴辉, 徐嘉辉, 漆娜, 王远平, 梁文坚
    2025, 28(32):  4047-40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7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12KB) ( )  
    背景

    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相对脂肪量(RFM)与心血管疾病(CVD)存在一定的关联。然而,目前关于中国人群RFM与CVD发病风险的全国性队列研究仍然有限。

    目的

    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分析RFM与中国中老年人群(≥45岁)CVD发病风险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使用CHARLS 2011—2018年数据进行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横断面研究纳入≥45岁的12 867名中老年人,将2011年横断面研究中11 171名未被诊断为CVD的中老年人纳入纵向研究,随访至2018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RFM与CVD之间的横断面关联。采用Kaplan-Meier曲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RCS分析2011年不同的基线RFM水平与新发CVD风险之间的纵向关联,并采用亚组分析探讨RFM与CVD风险的关联,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模型的稳定性。

    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FM升高是CVD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3,95%CI=1.02~1.04,P<0.05);与Q1组相比,Q2组(OR=1.26,95%CI=1.07~1.49)、Q3组(OR=1.78,95%CI=1.47~2.16)和Q4组(OR=1.81,95%CI=1.49~2.19)具有更高的CVD风险(P<0.05)。在随访期间,共1 655人(14.9%)首次被诊断为CV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FM升高是CVD发生的危险因素(HR=1.03,95%CI=1.02~1.04,P<0.05);与Q1'组相比,Q2'组(HR=1.31,95%CI=1.12~1.52)、Q3'组(HR=1.34,95%CI=1.12~1.61)和Q4'组(HR=1.79,95%CI=1.49~2.14)具有更高的新发CVD风险。亚组分析显示,RFM与婚姻情况具有交互作用(P=0.022)。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

    结论

    较高水平的RFM与CVD发病风险增加有关,提示RFM可能在CVD预防和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磊, 张环宇, 陈凯悦, 励晓红, 郭莺
    2025, 28(32):  4055-406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70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65KB) ( )  
    背景

    当前,医院体检中心或社区主要采用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评估血糖水平的指标。已有研究探讨了这两种指标单独或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但这些研究仅关注指标的准确性,而忽略了其实践价值。本研究基于现实情景,构建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筛查策略,以早期发现和管理糖代谢异常人群。

    目的

    利用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形成针对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筛查策略和筛查界值,以提高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检出率。

    方法

    纳入2023年9—11月在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体检并接受餐后2 h血糖检测的527名受检者,比较空腹血糖、空腹血糖结合糖化血红蛋白两种筛查流程中不同筛查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筛查成本和成本效果。

    结果

    527名受检者中2型糖尿病患者74名(14.0%),糖尿病前期患者141名(26.8%),正常血糖312名(59.2%)。单独使用空腹血糖的筛查策略中,约登指数最大值0.461对应的空腹血糖筛查界值为5.4 mmol/L,灵敏度为54.42%,特异度为91.67%,成本效果比为233.97元/人;空腹血糖的筛查界值为5.9 mmol/L时,灵敏度为33.02%,特异度为99.68%,约登指数为0.327,成本效果比最低为212.55元/人。空腹血糖结合糖化血红蛋白筛查策略中,约登指数最大值0.433对应的糖化血红蛋白筛查界值为6.1%,灵敏度为51.63%,特异度为91.67%,成本效果比最低为480.23元/人;糖化血红蛋白筛查界值为5.9%时,灵敏度为73.95%,特异度为65.71%,约登指数为0.370,成本效果比为475.62元/人。

    结论

    使用空腹血糖作为单一指标筛查糖代谢状态异常人群时,降低空腹血糖的筛查界值为5.9 mmol/L时具有良好的筛查效果和经济性。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筛查工具,补充应用糖化血红蛋白(界值为5.9%)筛查空腹血糖正常人群,能更多地发现实际糖代谢状态异常人群,从而提高糖耐量试验的依从性,为筛查策略的优化提供更多可能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代天顾, 何清, 高雪菲, 张高钰, 樊佳溶, 王子涵, 肖响, 李琳
    2025, 28(32):  4061-40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3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43KB) ( )  
    背景

    原发性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约20%患者合并冠心病,心血管事件风险倍增。传统预测模型多依赖单一指标,存在局限性。

    目的

    探讨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血清总胆固醇(TC)及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风险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0例,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将患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n=116)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n=194)。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测定患者入院baPWV、血清TC及NT-proBNP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单项及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

    结果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患者baPWV、TC、NT-proBNP水平均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PWV(OR=1.016,95%CI=1.001~1.031)、TC(OR=2.723,95%CI=1.648~4.498)、NT-proBNP(OR=1.006,95%CI=1.001~1.010)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baPWV、TC、NT-proBNP水平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0.760、0.693(P<0.05),三者联合检测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25(P<0.05)。

    结论

    baPWV(血管弹性)、TC(脂代谢)及NT-proBNP(心肌损伤)构成的多维度联合预测模型,较单一指标显著提升高血压患者冠心病风险识别能力(AUC>0.8)。该无创联合检测策略可作为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的补充性风险分层工具,为冠心病早期干预窗口期评估提供循证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冰清, 扬天元, 侯辰雪, 王琦
    2025, 28(32):  4067-40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6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00KB) ( )  
    背景

    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发生总体死亡及肝脏特异性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合并2型糖尿病(T2DM)或高尿酸血症(HUA)会显著加速该类患者的肝纤维化进程。精准评估肝纤维化的阶段,对于制定CHB合并NAFLD的有效治疗方案和控制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在伴有T2DM或HUA的CHB合并NAFLD患者中,比较5种无创诊断模型[纤维化4指数(FIB-4)、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AR)、S指数和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率指数(GPRI)]对进展期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并评估其在基层推广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2008—2021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经临床及病理肝活检诊断为CHB合并NAFLD患者195例,按照是否合并T2DM或HUA将其分为3组:CHB&NAFLD组(n=46)、CHB&NAFLD&T2DM组(n=80)和CHB&NAFLD&HUA组(n=69)。肝纤维化诊断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使用DeLong检验比较5种无创指标对3组患者发生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及诊断性能,并通过临床决策曲线(DCA)评估各模型的临床实用性。

    结果

    单纯CHB&NAFLD组中,FIB-4诊断进展期肝纤维化的AUC为0.740,AAR的AUC为0.468,两者AUC差值为0.272;在CHB&NAFLD&T2DM组中,FIB-4同样表现出最高的诊断效能(AUC=0.677),而S指数最低(AUC=0.588),两者AUC差值为0.089。在CHB&NAFLD&HUA组中,FIB-4的诊断效能仍为最高(AUC=0.753),而AAR最低(AUC=0.609)。FIB-4在CHB&NAFLD&T2DM组的诊断效能低于CHB&NAFLD组(P<0.001)和CHB&NAFLD&HUA组(P<0.001)。DCA结果显示,FIB-4在CHB&NAFLD组和CHB&NAFLD&HUA组的临床净收益稍高。FIB-4的最佳截断值(cut-off)在CHB&NAFLD&T2DM组为1.425,高于单纯CHB&NAFLD组(cut off=1.117)和CHB&NAFLD&HUA组(cut off=1.305)。

    结论

    FIB-4在基层医疗中评估合并T2DM或HUA的CHB合并NAFLD患者进展期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然而,与单纯CHB合并NAFLD患者或合并HUA的患者相比,FIB-4在合并T2DM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相对较低,且其最佳截断值更高。这些结果提示,在评估合并T2DM患者时需结合其特异性特征,优化诊断策略以提高准确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阳坚, 吴传安, 周海蓉, 田峰, 迟春花
    2025, 28(32):  4075-40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7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25KB) ( )  
    背景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全球患病率快速上升,且与2型糖尿病(T2DM)共病时疾病进展风险显著增加。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指数(TyG-BMI)作为胰岛素抵抗的无创标志物,在非糖尿病人群中已证实对MAFLD的预测价值,但其对T2DM患者的诊断效能尚未明确。

    目的

    探讨TyG-BMI对T2DM合并MAFLD的诊断作用。

    方法

    2022—2023年,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招募年龄18岁以上的T2DM患者共1 347例。依据T2DM患者是否合并MAFLD,将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601例)、T2DM合并MAFLD组(74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BMI、TyG-BMI与T2DM合并MAFLD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yG、BMI、血清尿酸肌酐比值(SUA/Scr)及TyG-BMI对T2DM合并MAFLD的诊断效能。

    结果

    与单纯T2DM组相比,T2DM合并MAFLD组男性所占比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酸(UA)、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TyG、SUA/Scr、TyG-BMI较高,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BUN)较低(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是T2DM合并MAFLD的影响因素(OR=2.989,95%CI=2.278~3.922,P<0.001),BMI是T2DM合并MAFLD的影响因素(OR=1.395,95%CI=1.324~1.470,P<0.001),TyG-BMI是T2DM合并MAFLD的影响因素(OR=1.039,95%CI=1.034~1.044,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yG、BMI、SUA/Scr、TyG-BMI预测T2DM合并MAFLD的灵敏度分别为74.7%、73.7%、62.0%、85.8%,特异度分别为60.7%、71.3%、55.0%、66.3%,AUC分别为0.739、0.793、0.608、0.833。Delong检验结果显示,TyG-BMI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BMI、TyG、SUA/Scr预测的AUC(Z=8.224、12.501、5.632,P<0.001)。

    结论

    TyG、BMI、TyG-BMI对诊断T2DM合并MAFLD均有一定的价值;但与TyG、BMI、SUA/Scr相比,TyG-BMI对T2DM合并MAFLD的诊断价值更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赞梅, 李姣, 杨林, 马良坤, 宣磊, 姚伟伟
    2025, 28(32):  4082-40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1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41KB) ( )  
    背景

    传统中医药在妇幼健康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应用,国家积极推动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发展。然而,孕产妇的围产中医知识知晓不足、安全性认知有限等问题,为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发展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加强孕产妇中医药使用行为研究对提高孕产妇中医药服务有效利用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孕产妇中医药使用现状和使用意向,并探索孕产妇中医药使用意向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3年6—10月,通过横断面研究,抽取在全国多地妇幼保健机构接受孕产医疗保健服务的孕期及哺乳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基于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增加既往中医药使用经历协变量),设计结构化调查问卷,主要调查计划行为理论的4个变量(主观规范、行为意向、感知行为控制、态度)及既往中医药使用情况变量。借助SPSS 20.0和AMOS 26.0进行统计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变量间路径关系。

    结果

    共发放问卷264份,回收有效问卷26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99名(37.5%)孕产妇在孕产期使用了中医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产阶段(OR=0.519,95%CI=0.386~0.697)和既往中医药使用史(OR=9.399,95%CI=4.500~19.633)是孕产妇中医药使用的影响因素(P<0.05)。参与调查的孕产妇有着相对积极的中医药使用态度[(5.49±1.13)分]、较高的中医药使用意愿[(4.95±1.04)分]、对孕产期中医药使用有着较高的感知行为控制[(5.22±1.12)分]、较强的主观规范[(4.99±1.12)分],并且有着较为满意的既往中医药使用经历[(4.90±1.16)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主观规范、行为意向、感知行为控制、态度和既往中医药使用经历均对孕产期中医药使用意向有显著影响(P<0.001),其中主观规范的影响最大(β=0.435)。

    结论

    我国孕产妇群体的中医药利用率偏低、中医药服务利用存在区域差异、中医药使用意愿较容易受重要他人意见影响以及受既往中医药使用经历影响。需因地制宜施策、深入推进面向孕产妇群体的中医药服务模式改革、加强围产医疗保健服务中对孕产妇中医药使用主观规范的关注、加快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建设,从而推动和带动孕产妇中医药服务应用和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研究方法与工具
    智从从, 程一乘, 黄子宸, 王孝龙, 李雪, 郑丽华
    2025, 28(32):  4089-40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5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23KB) ( )  
    背景

    痔病是肛肠科最常见的疾病,《痔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5版)》对规范痔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意义重大。

    目的

    详细阐述筛选《痔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5版)》核心临床问题与结局指标的过程。

    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专家访谈及临床调研形成初稿问题清单,采用德尔菲法开展两轮专家咨询。运用SPSS 26.0和Excel 2021进行数据分析,计算积极系数、均值、满分率、变异系数及Cronbach's α系数,纳入标准:临床问题均分≥3分、结局指标均分≥7分、满分率≥50%、变异系数<30%。质量控制标准:专家积极系数≥75%、肯德尔和谐系数>0.7、Cronbach's α系数≥0.7作为德尔菲法问卷质量控制标准。

    结果

    经过初步调研,拟定了27个临床问题(9个基础问题和18个PICO化临床问题)与9个结局指标。对34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德尔菲法调查后,形成28个临床问题(9个基础问题和19个PICO化临床问题)与9个关键结局指标。两轮问卷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5.3%和97.0%,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837、0.826,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各条目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9、0.866和0.923、0.803,表明专家对本研究的关注度高,分歧小,协调程度高,问卷信度良好,结果可靠性高。经研究组内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28个临床问题(9个基础问题和19个PICO化临床问题)纳入指南。临床问题涵盖痔病中医特征、术前评估、中西医诊疗方式、围术期管理等。

    结论

    基于多维度调研与德尔菲法建立的临床问题及结局指标体系具有完整的科学框架,可为相关中医药循证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黄子宸, 夏仲元, 智从从, 陈颖, 刘宁远, 刘殿龙, 郑丽华
    2025, 28(32):  4095-41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29KB) ( )  
    背景

    《肛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对完善肛瘘中西医结合诊疗行业指南和标准有重要意义,其中临床问题与结局指标的构建是决定指南质量的关键点。

    目的

    对《肛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的形成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方法

    通过对文献的深入研究、与专家的座谈交流以及广泛的临床调查,初步搜集各类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德尔菲法专家调查问卷并开展两轮专家调查。运用Excel 2021和SPSS 26.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各临床问题与结局指标的专家积极系数、均值、满分比以及变异系数等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纳入临床问题的平均分数≥3分、结局指标的平均分数≥7分、满分比率≥50%以及变异系数<30%的条目。同时以专家积极系数≥75%、肯德尔和谐系数>0.7、Cronbach's α系数≥0.7进行德尔菲问卷质量控制。

    结果

    经过初步研究,制定了26个临床问题(7个基础问题和19个PICO化临床问题)与9个结局指标。专家组由34位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经过2次德尔菲法的调查与分析后,形成24个临床问题(7个基础问题和17个PICO化临床问题)和8个关键结局指标。两轮问卷专家的积极系数为100.0%和91.2%,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722、0.852,临床问题与结局指标各条目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9、0.809和0.935、0.746。表明专家对本研究的关注度高,分歧小,协调程度高,这份问卷的信度表现出色,结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经研究组内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24个临床问题(7个基础问题和17个PICO化临床问题)纳入指南形成推荐意见。

    结论

    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广泛的临床调研以及德尔菲法专家调查,确保《肛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的临床问题和结果指标是清晰的,同时对于肛肠领域内的指南确定核心临床问题和结局指标方法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且为制定中医药循证指南提供相关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高佳新, 周蕊寒, 王芳芳, 庞日朝, 张安仁
    2025, 28(32):  4102-410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5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78KB) ( )  

    营养状况可能影响免疫反应,饮食限制作为一种重要的饮食干预手段,已被证明可能会对免疫细胞的激活和效应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并且参与着不同疾病的进展,因此,本综述总结了饮食限制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先天免疫细胞以及B细胞、T细胞等适应性免疫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并且还讨论了饮食限制作为一种治疗策略,在感染、慢性炎症以及癌症等疾病状态下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曦, 管成果, 王婧, 许丁昕, 张博
    2025, 28(32):  4109-41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1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37KB) ( )  

    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旨在让个体在还具有决策能力时,提前与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讨论关于未来医疗、护理决策的目标、偏好,使个体在其决策能力丧失时得到符合其偏好的医疗照护。我国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痴呆症群体中的实施尚处于萌芽阶段,本文旨在了解痴呆症人群中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为我国痴呆症人群开展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对痴呆症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概念、干预策略及干预注意事项进行综述。本文发现现有研究表明了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痴呆症患者中的益处;干预多以面对面结构化讨论为主要方式,内容涉及痴呆症患者对疾病的理解、未来护理目标及护理偏好;干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实施时机、痴呆症患者决策能力评估、促进家属参与和干预实施者培训。痴呆症人群中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实施整体有积极意义,但大多干预实施策略的长期有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