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3年 第26卷 第15期    刊出日期:2023-05-20
    述评
    陈向阳, 李舍予
    2023, 26(15):  1799-18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9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52KB) ( )  
    糖尿病是我国住院患者中的常见疾病,良好的血糖控制则可能改善患者住院结局、缩短住院时长、提高医疗效率、节约医疗资源。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总结不同血糖管理模式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为临床血糖管理和研究提供参考。目前临床常见的血糖管理模式包括科间会诊、全院血糖管理项目和智能血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3种,每种血糖管理模式均有其优点和局限性。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同的血糖管理模式将不断提高医院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住院血糖监测专题研究
    陈向阳, 周祎灵, 王觅也, 李楠, 张睿, 张晟肇, 石清阳, 农开磊, 邹昕雨, 李胜含, 乔智, 夏逸林, 李舍予
    2023, 26(15):  1804-18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5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06KB) ( )  
    背景 糖尿病是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常需要内分泌科医师协助进行血糖管理。目的 调查非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会诊情况,并分析会诊的质量和患者的需求情况。方法 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3-01-01至2019-05-23在非内分泌科住院且邀请内分泌科医师会诊的糖尿病患者,记录并整理患者的请会诊情况和病例资料,并根据药品说明书判断其推荐用药在患者中是否存在禁忌证。结果 2013-01-01至2019-05-23在非内分泌科住院且邀请内分泌科医师会诊的糖尿病患者共145 428人次,其中24 499人次邀请内分泌科医师会诊31 369诊次(0.22诊次/人次),20 486人次进行血糖管理会诊24 343诊次(0.17诊次/人次)。人均请血糖管理会诊诊次最多的3个临床科室分别为神经内科(0.30诊次/人次)、呼吸内科(0.25诊次/人次)、心脏内科(0.18诊次/人次)。血糖管理会诊中有完整建议的会诊18 306诊次(16 269人次),最常见的是建议降糖方案为餐时胰岛素+基础胰岛素的组合方案,占全部完整建议会诊的32.34%(5 921/18 306)。完整建议会诊中1.16%(212/18 306)的建议降糖方案患者存在用药禁忌证。结论 大量非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专业血糖管理。内分泌科血糖管理会诊建议总体质量较高,但并未充分满足血糖管理需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益, 高芸艺, 李舍予, 童南伟, 陈敏, 李大江, 蒋艳, 张伟义, 陈相军
    2023, 26(15):  1811-181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2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41KB) ( )  

    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的临床需求增加催生临床新技术与医疗模式转变,为医疗管理带来了挑战。本文利用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构建住院患者血糖主动干预运营管理模式。从"人""机""料""法""环"5个维度抽象化实际管理问题,运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工具,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推进运营管理模式构建,最终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分级管理制度、流程和血糖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和绩效运营保障体系。利用PDCA循环构建住院患者血糖主动干预运营管理模式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推广顺利,并取得一定成效,血糖管理后患者72 h血糖达标率逐月上升。因此,本院基于PDCA循环构建住院患者血糖主动干预运营管理模式可为其他医疗机构开展血糖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参考,对提高住院患者血糖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凌霄, 董荣娜, 周冰, 郭丽娜, 李晶
    2023, 26(15):  1817-18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8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94KB) ( )  
    背景  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进展。人机交互智能血糖监测管理是一种新型健康干预管理模式,其对初发T2DM患者疾病进展所起作用尚未明确。目的  探讨人机交互智能管理对初发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为T2DM患者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探讨人机交互智能管理对初发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为T2DM患者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2016年6—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就诊的初发T2DM患者20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研究对象分为血糖监测组与对照组。血糖监测组除采用人机交互智能血糖监测外其他干预措施同对照组,记录患者入组时和随访3个月后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指标〔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DMSES)、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2型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量表(2-DSCS)〕。结果  随访3个月后,血糖监测组入组95例,对照组入组97例。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患者干预后FBG、2 hPG、HbA1c水平均降低(P<0.05),DMSES各项评分升高(P<0.05)。干预后血糖监测组FBG、2 hPG、HbA1c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干预后血糖监测组FBG达标67例(70.5%),对照组达标31例(32.0%),血糖监测组2 hPG达标49例(51.6%);对照组达标30例(30.9%),血糖监测组HbA1c达标67例(70.5%);对照组达标29例(29.9%),以上指标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监测组DMSES、SDSCA和2-DSCS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初发T2DM患者DMSES评分与2-DSCS评分、SDSCA评分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909和0.872,P<0.01);2-DSCS评分与SDSCA评分呈正相关(rs=0.917,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食控制、规律锻炼、遵嘱用药、血糖监测和预防及处理高、低血糖行为是HbA1c降低的有利因素(P<0.05);普通饮食、特殊饮食、遵嘱用药是FBG、2 hPG水平降低的有利因素(P<0.05),血糖监测是2 hPG水平降低的有利因素(P<0.05)。结论  人机交互智能血糖监测有效降低初发T2DM患者血糖,促进血糖达标,提升健康行为主观能动性,主要通过提升患者血糖监测、健康饮食、运动、遵嘱用药行为依从性实现血糖管理,为初发T2DM患者提供管理干预方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莉, 李静, 刘小芳, 何继东
    2023, 26(15):  1824-18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9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46KB) ( )  

    住院患者发生高血糖状况在临床中广泛存在。其与多种住院不良结局相关,增加了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延长了非重症患者的住院时间。目前国内外内分泌及代谢学科的多个指南均建议将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状况进行系统化管理,同时强调个体化管理原则,推荐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设立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本文对国内外不同指南中住院患者高血糖定义、管理现状、控制目标及监测方法进行综述,通过比较这些指南对不同人群以及不同状态的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异同,来探讨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的进展。通过综述,明确目前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仍需坚持个体化管理原则,以期达到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糖尿病并发症
    宋华隆, 高鹰
    2023, 26(15):  1831-18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8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62KB) ( )  
    背景

    近年来血尿酸(SUA)升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HUA)高发,已成为我国继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之后的第四高疾病,继糖尿病之后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已有证据表明,SUA水平升高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有显著关联,但目前缺少国人数据及HUA合并不良生活方式或慢性病人群的研究。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人群基线SUA水平及HUA合并不良生活方式与慢性病时T2DM的发病风险。

    方法

    选取2017—2020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至少有2次健康体检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7 626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随访期间发生T2DM则随访截止,或至随访结束(2020-12-31),收集研究对象T2DM的发病日期及临床就诊信息。计算总体人群及亚组人群T2DM的累积发病率和总体人群发病密度。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SUA水平与T2DM发病风险关联,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层分析不同亚组HUA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

    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年龄为38.2(31.9,49.6)岁,基线SUA水平为304.50(248.00,374.00)μmol/L,HUA总患病率为13.12%。累积随访54 633人年,中位随访时间为3.10年,T2DM新发479例,发病密度为8.77〔95%CI(8.00,9.59)〕/1 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2.72%〔95%CI(2.48%,2.97%)〕。年龄≥60岁、男性、目前吸烟、目前饮酒、BMI≥28.0 kg/m2、高血压、血脂异常及HUA亚组人群中T2DM累积发病率更高。多因素调整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UA人群新发T2DM的HR为1.32〔95%CI(1.04,1.67),P=0.023〕;SUA每升高10 μmol/L,T2DM的发病风险增加3%〔HR=1.03,95%CI(1.01,1.04),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R=6.78,95%CI(4.16,11.03),P<0.001〕、女性〔HR=2.31,95%CI(1.54,3.45),P<0.001〕、目前吸烟〔HR=1.79,95%CI(1.23,2.60),P=0.002〕、目前饮酒〔HR=1.61,95%CI(1.23,2.10),P<0.001〕、BMI≥28.0 kg/m2HR=1.69,95%CI(1.07,2.68),P=0.026〕、高血压〔HR=2.89,95%CI(2.15,3.89),P<0.001〕、血脂异常〔HR=2.39,95%CI(1.80,3.16),P<0.001〕亚组人群中伴HUA时T2DM发病风险更高。

    结论

    健康体检人群基线SUA水平升高与T2DM的高发病风险相关,且高龄、女性、目前吸烟及饮酒、肥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人群伴HUA时T2DM发病风险更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海燕, 黄源, 桂春
    2023, 26(15):  1840-18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5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93KB) ( )  
    背景

    2型糖尿病可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早发风险,对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阐明2型糖尿病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有利于指导患者的管理。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31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罹患2型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n=66)和非糖尿病组(n=247),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随访日期截至2021-12-31。采用landmark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建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Landmark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访1年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0,P=0.218);随访1年后,糖尿病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生存率低于非糖尿病组(χ2=4.414,P=0.036)。分段拟合法构建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HR=0.965,95%CI(0.948,0.982)〕、N末端B型利钠肽原〔HR=9.928,95%CI(4.791,20.576)〕、β受体阻滞剂〔HR=0.317,95%CI(0.168,0.598)〕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访1年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HR=1.057,95%CI(1.028,1.087)〕、2型糖尿病〔HR=1.756,95%CI(1.011,3.050)〕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访1年后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访1年内不良结局无关,与随访1年后的不良结局密切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春, 蹇文渊, 段俊国
    2023, 26(15):  1847-18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5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404KB) ( )  
    背景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发展迅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总结AI在DR领域的应用情况,阐明AI在DR领域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和新兴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

    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来源,检索建库至2022-11-04的AI应用于DR领域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共被引和关键词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果

    共获得1 770篇文献,2011年1月至2022年11月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发文量达峰值(402篇)。中国是发文量(440篇)位居第1的国家,英国为中心性(0.26)最高的国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共纳入436家机构,以中山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为代表。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共纳入601位作者,以JIA Y L和HWANG T为代表。GULSHAN V、ABRàMOFF M D与TING D W 3位高被引作者对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OphthalmologyInvest Ophth Vis SciIeee T Med Imaging是AI应用于DR领域的相关研究最具影响力的3大期刊。AI应用于DR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病灶分割和DR诊断方面。对DR并发症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预测、DR病程管理以及AI算法性能提高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结论

    研究者可参考本研究所示的研究热点及趋势,重点关注AI在DR诊断、病程管理与AI算法性能提高方面的相关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岗, 岳仁宋, 龚光明
    2023, 26(15):  1857-18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8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31KB) ( )  
    背景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其愈合后有较高的复发率,而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尚缺乏系统的循证研究。

    目的

    探讨DFU愈合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DFU的防治提供更多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01-01至2019-02-01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并首次诊断为DFU的患者作为源人群,按愈合后3年内是否复发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糖尿病相关信息、DFU相关信息,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DFU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DFU复发与危险因素数量和时间的关系。

    结果

    首次诊断为DFU的患者共256例,其中溃疡愈合210例,剔除12例失访、8例资料不全者,最终纳入190例DFU愈合患者。DFU愈合后3年内总复发率为45.3%(86/190)。86例DFU愈合后复发患者纳入病例组,104例未复发患者纳入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270,95%CI(1.335,8.005),P=0.010〕、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OR=2.691,95%CI(1.242,7.687),P=0.045〕、外周动脉基本(PAD)〔OR=2.241,95%CI(1.185,5.101),P=0.044〕、骨髓炎〔OR=3.256,95%CI(1.369,7.744),P=0.008〕、胼胝〔OR=2.068,95%CI(1.262,4.446),P=0.043〕、踝肱指数(ABI)<0.9〔OR=3.616,95%CI(1.436,9.102),P=0.006〕、足底部溃疡〔OR=2.192,95%CI(1.061,4.998),P=0.042〕、Wagner分级≥3级〔OR=5.522,95%CI(2.484,12.273),P<0.001〕是DFU复发的危险因素。病例组患者合并危险因素的个数集中在5~9个,而对照组中大部分患者合并2~5个危险因素。病例组第1年复发35例、第2年28例、第3年23例,累积复发率第1年18.4%(35/190)、第2年33.2%(63/190)、第3年45.3%(86/190)。

    结论

    DFU的复发率较高,可能与年龄>60岁、HbA1c>7.5%、PAD、骨髓炎、胼胝、ABI<0.9、足底部溃疡、Wagner分级≥3级等危险因素有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血糖波动
    徐迪, 田金萍, 刘赟玥, 薛冷, 张林, 孙国珍, 王连生, 徐晶晶
    2023, 26(15):  1863-18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8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84KB) ( )  
    背景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的血糖波动与其近、远期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关于患者PCI围术期血糖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究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围术期血糖波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21年4—1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病房进行PCI的1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按照血糖波动评价指标的参考值对患者进行分组:按照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将患者分为SDBG正常组(<2.0 mmol/L,n=58)和SDBG高波动组(≥2.0 mmol/L,n=98);按照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将患者分为PPGE正常组(<2.2 mmol/L,n=28)和PPGE高波动组(≥2.2 mmol/L,n=128);按照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将患者分为LAGE正常组(<4.4 mmol/L,n=39)和LAGE高波动组(≥4.4 mmol/L,n=117)。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血糖相关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围术期血糖波动情况;分别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医院焦虑抑郁自评量表(HAD)、数字疼痛强度评估量表(NRs)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情况及围术期疼痛状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患者PCI围术期与血糖波动相关的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患者PCI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

    SDBG正常组和SDBG高波动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控糖方案、糖化血红蛋白(HbA1c)、围术期饮食量变化、手术开始时间段、手术持续时长、支架/球囊植入情况、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BG正常组HbA1c低于SDBG高波动组;PPGE正常组和PPGE高波动组患者控糖方案、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围术期饮食量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GE正常组BMI、TC高于PPGE高波动组;LAGE正常组和LAGE高波动组患者糖尿病病程、控糖方案、TC、HbA1c、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GE正常组TC高于LAGE高波动组,HbA1c低于LAGE高波动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CI患者围术期3 d的SDBG、PPGE、LAG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PCI围术期SDBG与年龄、NRs评分、PSQI评分呈正相关(r=0.216、0.188、0.295,P<0.05);PPGE与年龄、糖尿病病程、NRs评分呈正相关(rs=0.179、0.165,P<0.05),与BMI、三酰甘油(TG)呈负相关(rs=-0.254、-0.196,P<0.05);LAGE与糖尿病病程、HbA1c、HAD评分呈正相关(rs=0.355、0.171、0.15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围术期饮食量变化、PSQI评分、术前进食至手术开始时间是PCI患者SDBG的独立影响因素,解释度为19.3%(P<0.05);受教育程度、BMI、控糖方案、手术结束至进餐时间、术前进食至手术开始时间是PCI患者PPGE的独立影响因素,解释度为21.3%(P<0.05);糖尿病病程、收缩压、PSQI评分、户籍地、围术期运动时间、NRs评分、手术结束至进餐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段是PCI患者LAGE的独立影响因素,解释度为47.8%(P<0.05)。

    结论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PCI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户籍地、受教育程度、BMI、饮食、围术期运动时间、睡眠质量、疼痛、手术结束至进餐时间、术前进食至手术开始时间、手术开始时间段、控糖方案,临床医护人员可考虑这些因素为围术期患者制订个性化血糖管理方案,降低血糖波动,以改善患者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舒涛, 郭正, 王飞, 陈书艳
    2023, 26(15):  1873-18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4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5KB) ( )  
    背景

    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是近年兴起的糖尿病血糖管理的新指标。研究证实TIR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存在密切联系。目前对TIR与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蛋白尿方面,常忽视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其中的作用,且对TIR评价血糖控制的切点划分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TIR与2型糖尿病(T2DM)发生DKD的关系,为临床及时发现、诊治T2DM患者出现DKD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纳入2021年7—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14例T2DM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用药情况。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eGFR结果,将患者分为DKD组〔UACR≥30 mg/g和/或eGFR<60 ml·min-1(1.73 m2-1n=58〕和单纯T2DM组〔UACR<30 mg/g和eGFR≥60 ml·min-1(1.73 m2-1n=156〕;采用TIR值40%、70%、85%作为切点将患者分为TIR1组(TIR>85%,n=90)、TIR2组(70%<TIR≤85%,n=51)、TIR3组(40%<TIR≤70%,n=57)、TIR4组(TIR≤40%,n=1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IR与T2DM患者发生DKD的关系。

    结果

    随着TIR水平下降,T2DM患者DKD发生率呈升高趋势(P趋势<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多种因素后,TIR是T2DM患者发生DKD的影响因素〔OR=0.976,95%CI(0.953,0.999),P=0.047〕;调整各种混杂因素后,TIR3组、TIR4组相较于TIR1组是T2DM患者发生DKD的影响因素〔OR=5.287,95%CI(1.897,14.737),P=0.001;OR=4.712,95%CI(1.143,19.424),P=0.032〕,随着TIR水平的降低,T2DM患者DKD发生风险呈增高趋势(P趋势=0.010)。

    结论

    TIR是T2DM患者发生DKD的影响因素;随着TIR下降,T2DM患者DKD发生率明显增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蔡芸莹, 李梦歌, 张伦, 李娟, 苏恒
    2023, 26(15):  1880-18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1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13KB) ( )  
    背景

    餐后血糖漂移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控制餐后血糖也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策略。

    目的

    评价蛋白质前负荷进餐模式对1型糖尿病(T1DM)患者餐后血糖漂移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开放、受试者内交叉的临床注册研究。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8~45岁、病程>1年的T1DM患者31例。所有患者在经过10 h禁食后,分别在进行动态血糖监测(CGM)的第4、7天,以完全相同的成分进食两次等热量的试验餐,进食模式分别为蛋白质前负荷餐和混合餐。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分析患者餐后5 h CGMS数据,包括餐后血糖峰值、餐后血糖达峰时间、平均血糖水平、血糖曲线下面积(AUC)、血糖增量曲线下面积(iAUC)、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增量高峰(?Peak)、血糖增量低峰(?Low)、低血糖事件时间占比、高血糖事件时间占比等。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比较两种进餐模式后餐后5 h血糖变化。

    结果

    共26例T1DM患者纳入统计分析。蛋白质前负荷餐和混合餐空腹血糖、血糖峰值、300 min平均血糖水平、180~300 min平均血糖水平、血糖>10 mmol/L时间占比、血糖>13.9 mmol/L时间占比、MAGE、?Peak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质前负荷餐餐后血糖达峰时间、?Low高于混合餐,180 min平均血糖水平低于混合餐(P<0.05)。混合餐无低血糖事件发生。蛋白质前负荷餐餐后iAUC0~30、iAUC0~60、iAUC0~90、iAUC0~120、iAUC0~150、iAUC0~180、iAUC0~210均低于混合餐(P<0.05)。蛋白质前负荷餐餐后0~30 min、31~60 min、181~210 min血糖偏移均低于混合餐(P<0.05)。

    结论

    蛋白质前负荷餐模式可改善成年T1DM患者的餐后血糖水平,降低餐后血糖变异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孟启哲, 奚志, 王铭, 王洋, 杨霄鹏
    2023, 26(15):  1885-18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5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58KB) ( )  
    背景

    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是腔隙性脑梗死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常见脑部疾病,可以使许多患者走向残疾或痴呆的临床结局。但是2型糖尿病(T2DM)合并RSSI患者的梗死负担及认知功能障碍与血糖波动之间关系尚未明确。

    目的

    探索T2DM合并RSSI患者血糖变异性(GV)与梗死负担、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T2DM合并RSSI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并进行72 h动态血糖检测,使用磁共振影像表现评估梗死负担(根据影像学表现将研究对象分为高梗死负担组45例和低梗死负担组95例);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T2DM合并RSSI患者GV与认知功能(MoC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合并RSSI患者梗死负担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GV对T2DM合并RSSI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分析预测价值。

    结果

    高梗死负担组患者GV相关指标中血糖浓度标准差(SD)、变异系数百分比(%CV)高于低梗死负担组,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则低于低梗死负担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2DM合并RSSI患者SD(rs=0.272,P=0.001)、%CV(rs=0.391,P<0.001)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TIR(rs=-0.325,P<0.001)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示,SD〔OR=4.201,95%CI(1.380,12.788),P=0.011〕、%CV〔OR=1.218,95%CI(1.096,1.354),P<0.001〕升高是T2DM合并RSSI患者高梗死负担的危险因素;TIR〔OR=0.866,95%CI(0.814,0.921),P<0.001〕升高则是保护因素;SD〔OR=2.947,95%CI(1.150,7.548),P=0.024〕、%CV〔OR=1.174,95%CI(1.072,1.287),P=0.001〕升高是T2DM合并RSS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TIR〔OR=0.954,95%CI(0.917,0.992),P=0.018〕升高则是保护因素。%CV预测T2DM合并RSSI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8〔95%CI(0.660,0.856),P<0.001〕,最佳截断值为29.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76.0%;TIR预测T2DM合并RSSI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AUC为0.714〔95%CI(0.624,0.804),P<0.001〕,最佳截断值为60.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2%和44.2%。基于SD、%CV、TIR建立T2DM合并RSSI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较大临床获益,进行内部矫正提示,实际预测结果与理想预测结果相近。

    结论

    GV指标中SD、%CV升高可能是T2DM合并RSSI患者高梗死负担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TIR升高可能是T2DM合并RSSI患者高梗死负担以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CV和TIR对T2DM合并RSSI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糖尿病药物治疗
    杨蓓, 韩琳, 王茵, 程康耀
    2023, 26(15):  1892-19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7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866KB) ( )  
    背景

    胰岛素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进行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DI),也可以通过胰岛素泵实现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目前对两种注射方法在老年2型糖尿病(T2DM)人群中的治疗效果仍存在争议。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CSII对老年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并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检验Meta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CQ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从建库至2021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CSII治疗老年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通过胰岛素泵实施CSII治疗,对照组采取MDI治疗。主要结局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血糖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胰岛素日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哥本哈根临床试验中心研发的TSA v0.9完成试验序贯分析。

    结果

    共纳入16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改善老年T2DM患者的FPG〔MD=-0.82,95%CI(-1.09,-0.54),P<0.05〕、2 hPG〔MD=-0.76,95%CI(-1.39,-0.14),P<0.05〕、HbA1cSMD=-1.23,95%CI(-2.23,-0.23),P<0.05〕、严重低血糖发生率〔RD=-0.10,95%CI(-0.17,-0.03),P<0.05〕、胰岛素日用量〔MD=-9.63,95%CI(-12.35,-6.92),P<0.05〕、MAGE〔MD=-1.19,95%CI(-1.40,-0.97),P<0.05〕效果优于对照组。对主要结局指标进行试验序贯分析发现,CSII治疗能降低老年T2DM患者的FPG、2 hPG、HbA1c水平和严重低血糖发生率。

    结论

    相对于MDI,CSII能进一步改善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丽娜, 王岩, 张抗怀, 李友佳
    2023, 26(15):  1902-19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4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45KB) ( )  

    目前全球有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仍有很多糖尿病患者未能达到推荐的目标血糖水平,研发和应用新型降糖药迫在眉睫。2022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双重受体激动剂替西帕肽上市,辅助饮食和运动,每周注射1次以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多项临床研究已验证其用于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该药在肥胖症、心血管风险相关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疾病治疗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替西帕肽的作用机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综述,为其在我国上市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杨嘉琪, 张培华, 黄海丽
    2023, 26(15):  1909-19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6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83KB) ( )  

    慢性难愈创面已成为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大量研究证实糖尿病创面修复过程中炎性反应、血管形成及基质重塑等事件均与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诱导激酶1(PINK1)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主要定位在线粒体。PINK1参与调控线粒体自噬,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害;另外,其在调控炎性反应、促进脂质代谢等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PINK1基因突变与帕金森综合征发病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显示PINK1可参与调控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本文综述了PINK1参与糖尿病创面修复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通过阐明PINK1调控创面修复的作用机制,发现目前该方面研究尚存的问题。现有研究未能揭示创面修复的不同阶段PINK1参与的分子机制与信号转导过程的时序性和交互作用,且目前仍缺乏PINK1调控糖尿病难愈创面修复的体内研究,期待后期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为糖尿病难愈创面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辛家东, 周嘉宝, 吴志远, 张栩铭, 高建东
    2023, 26(15):  1916-19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4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43KB) ( )  

    高尿酸血症(HUA)是人体内尿酸生成和排泄稳态失调从而导致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超过参考范围的一类异质性疾病。既往研究发现3个常见尿酸转运蛋白基因(ABCG2、SLC2A9和SLC22A12)对人体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他尿酸相关的转运蛋白基因(如SLC16A9、SLC22A6、SLC22A7、SLC22A8、SLC22A9、SLC22A11、SLC22A13和ABCC4等)也对尿酸水平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上述已发现的与HUA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尿酸转运蛋白做一综述,主要包括肾脏中的尿酸重吸收转运蛋白和尿酸分泌转运蛋白以及肠道中的尿酸转运蛋白,旨在为今后HUA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诊疗提示
    李亚峰
    2023, 26(15):  1923-19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3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31KB) ( )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院内感染中常见,社区感染中较少见。目前关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表现方面的报道较少,尤其是有关铜绿假单胞菌致淋巴组织感染方面。本文报道了1例铜绿假单胞菌致淋巴组织感染的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疾病诊治的进一步认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