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2年 第25卷 第34期    刊出日期:2022-12-05
    全科科研生产力研究报告
    于德华
    2022, 25(34):  4227-42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0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12KB) ( )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科的发展高度。学术论文是当前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学科领域学术期刊及刊发论文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学科的科学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本文围绕于德华团队对2001—2020年全科医学中文期刊刊载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和《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研究团队对2021年中国全科领域学者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勾勒出我国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科学研究的发展轨迹,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未来的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科学研究可重点围绕以下方向开展:基层医疗的功能定位与工作模式、全科学科建设、区域卫生协同发展、慢性病管理、临床质量管理、基本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以"主动健康"为导向的社区卫生功能新模式、社区人群身心照护、全科人才培养与能力发展、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曹新阳, 汪洋, 徐志杰, 许岩丽
    2022, 25(34):  4232-4240,42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83KB) ( )  
    背景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化,基本保健和全科医学研究近年在我国发展迅速,论文发表数量迅速增加。

    目的

    归纳和分析发表于2021年的我国基层卫生和全科医学研究领域的科研论文,探究其在论文发表数量、发表期刊、地域、机构、研究类别、研究方法、作者数量上的特点。

    方法

    本文结合了范围综述方法和文献计量技术,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我国科研机构研究者于2021年发表的基本保健和全科医学领域的科研论文进行了系统检索和定量分析。

    结果

    在2021年,我国基本保健和全科医学领域发表的原创研究论文为3 122篇。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表的论文量占比为57.69%,但其论文多数为单一作者撰写;在此类机构中,东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表的论文占比为80.12%;研究类别以临床研究(58.23%)和卫生服务研究(27.07%)为主;VOSviewer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显示其研究主题聚焦于"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些论文在研究方法上多使用随机对照试验(40.87%)和横断面调查(36.71%);该领域绝大多数的论文均发表于非核心且非SCI/SSCI期刊(76.75%),仅有6.98%的论文发表于SCI/SSCI期刊。

    结论

    我国基本保健和全科医学领域的生产力水平目前已发展至全球首位,其中,东部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出了主要贡献。其研究主题较贴近机构实践及国家的医疗卫生政策。但该领域目前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研究者缺乏合作、大量使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的研究可能存在质量隐忧、国际SCI/SSCI期刊对我国该领域研究的认可度较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金花, 付强强, 于德华
    2022, 25(34):  4241-42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0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6366KB) ( )  
    背景

    在日益增长的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改革需求下,全科医学及其服务模式被引入中国内地,并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推进下快速发展。然而在全科医学的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其学科发展和服务模式尚不成熟,研究内容、实践路径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全科医学中文期刊刊发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学科发展规律,发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发展需求间的差异,为我国全科医学学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2月,在中国知网系统检索2001—2020年《中国全科医学》《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全科医学》《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刊发的学术论文,提取关键词;同时检索国务院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官方网站,以获取1997—2020年发布的全科医学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政策文件。将2001—2020年按每5年划分为4个时间段,总结各阶段政策文件的主题。对2001—2020年及划分出的4个时间段的期刊文献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和共现分析,找出突现词,将其与各时间段的政策文件主题进行匹配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54 726篇,提取出关键词1 398个,检索到相关政策文件62份。2001—2020年词频排在前10位的关键词分别为:"疗效"(2 998次)、"社区卫生服务"(2 235次)、"糖尿病"(2 004次)、"影响因素"(1 586次)、"老年人"(1 368次)、"诊断"(1 359次)、"高血压"(1 313次)、"全科医师"(1 303次)、"儿童"(1 302次)、"护理"(1 107次)。通过对2001—2020年期刊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归纳为临床诊疗相关研究、疾病管理相关研究、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研究3大类。其中,临床诊疗相关研究涵盖疗效、护理、多种肿瘤疾病及多种实验室检查方法;疾病管理相关研究包含多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慢性病研究为主,主要涉及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抑郁、妊娠期并发症、认知功能障碍等;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健康教育、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还包括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社区卫生管理举措。突现词分析提示,2001—2005年的研究热点为疾病的临床分析/临床观察、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等;2015年后,疾病的影响因素、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生存质量等成为研究热点,这与国家医疗卫生发展需求基本匹配。

    结论

    2001—2020年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领域的研究体现了全科医学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的职能,具有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特点,在关注躯体疾病的同时也关注心理健康,研究热点逐渐体现出"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和"以人为中心"的特点,研究基本围绕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需求开展。今后应进一步关注全科医学教育及医学模式创新,以期促进全科医学学科的持续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付强强, 金花, 于德华
    2022, 25(34):  4252-42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691KB) ( )  
    背景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学科发展的动力,然而目前缺乏对我国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领域研究能力、研究质量的系统性分析。

    目的

    了解2001—2020年中国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领域的研究能力发展现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领域的研究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2月,在中国知网检索2001—2020年《中国全科医学》《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全科医学》《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刊发的学术论文。将2001—2020年按每5年划分为4个时间段,采用VOSviewer 1.6.17软件,对纳入文献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的区域分布、机构类型分布、研究者合作网络、研究类型分布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54 726篇。华东地区研究机构的发文量最多(24 015篇,43.88%),其次为华北地区(11 288篇,20.63%)、华南地区(5 437篇,9.9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15篇(占当年总发文量的1.31%)上升至2020年的203篇(占当年总发文量的9.38%)。对研究者的共现分析共出现8个合作网络,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中国全科医学》杂志、首都医科大学等研究团队。关于研究类型,理论类研究的占比从2001年的28.68%(329/1 147)下降至2020年的17.93%(388/2 164);干预类研究的占比从2001年的10.11%(116/1 147)逐渐增多至2020年的17.28%(374/2 164),但其在整体研究中的占比仍较低;观察类研究的占比最高,2020年达64.79%(1 402/2 164)。

    结论

    2001—2020年我国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领域研究呈快速发展趋势,但存在研究能力发展不均衡、研究团队合作与交流不足、研究方法创新性不够等问题。建议加强国内科学研究合作网络建设,注重提升研究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田昕彤, 马腾, 孙璇, 杨继, 赵英强
    2022, 25(34):  4259-4266,42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2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13KB) ( )  
    背景

    高血压多发于老年人群;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年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诊疗至关重要,而开发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是提升老年高血压预防及诊治水平的重要途径。

    目的

    分析国内外老年高血压诊疗与管理指南的现状,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

    方法

    于2021年12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医脉通,以及美国国立临床实践指南文库(NGC)、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等网站,获取老年高血压临床指南。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由4名研究者采用AGREEⅡ对纳入指南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并汇总指南的推荐意见。

    结果

    共纳入11部指南,其中7部来源于中国,2部来源于美国,2部来源于欧洲。11部指南在范围和目的、参与人员、制定的严谨性、表达的清晰性、应用性和编辑独立性6个领域的平均标准化百分比分别为50.13%、24.24%、18.51%、54.03%、11.36%、30.30%;5部指南推荐级别为B,6部指南推荐级别为C。主要推荐意见涉及3个方面,分别为老年高血压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与持续性健康管理。

    结论

    老年高血压临床指南总体质量不高。未来,在开发老年高血压临床指南时,应提升对参与人员、制定的严谨性、应用性三大领域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以使指南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贺婷, 袁丽, 杨小玲, 叶子溦, 李饶, 古艳
    2022, 25(34):  4267-42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5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3030KB) ( )  
    背景

    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不断上升。2021年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10个国家中,有6个是亚洲国家。可靠的T2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能够识别有患T2DM风险的个体,并可为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目的

    系统分析、评价亚洲T2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T2DM的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4月,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获取有关亚洲T2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04-01。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应用预测模型研究偏倚风险评估工具(PROBAST)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和适用性。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模型的基本特征及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与适用性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共纳入31项亚洲T2DM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其中17项为前瞻性队列研究,14项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研究多采用Cox回归、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5项研究仅对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22项研究仅对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4项研究采用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2~0.92,包含预测因子数量为3~24个。纳入研究均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主要原因为对连续变量的处理不合理、对缺失数据的处理不合理、忽略了模型的过度拟合问题等。

    结论

    纳入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帮助医务人员早期识别T2DM发病高风险人群。未来,应对数据建模及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开发性能优良、偏倚风险低的预测模型,注重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和重新校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人群健康研究
    杨存美, 舒刚明, 胡亦新, 马虹颖, 李佳黛, 张天一, 毛鑫, 吴冰, 闫瑾, 李天志
    2022, 25(34):  4278-42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9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62KB) ( )  
    背景

    运动认知风险综合征(MCR)及主观认知下降(SCD)均为老年人认知下降的早期阶段,MCR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痴呆前期有效预测综合征,早期对SCD老年人群进行MCR筛查,确定其影响因素,对减少老年人群痴呆及相关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社区SCD老年人的MCR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某社区开展的长期队列研究中选取SCD老年人(≥60岁)459例为研究对象。SCD的评估联合使用了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中有关记忆的问题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中文版(MoCA-B)。采用6 m步速测定法评估老年人的步速,以同时存在SCD和步速下降者为MCR组,以不存在步速下降者为非MCR组。采用自设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生理因素、生活方式指标、心理因素、营养状态、患病情况、用药史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SCD老年人发生MCR的影响因素。

    结果

    459例社区SCD老年人中,发生MCR者125例(27.23%)。MCR组和非MCR组老年人的年龄、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每周运动时长、焦虑情况、营养状态、患病情况〔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发腔隙性脑梗死、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肿瘤、骨关节炎、近2年骨折史、眼部疾病、口腔疾病〕、多重用药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95%CI)=1.083(1.034,1.134)〕、BADL〔OR(95%CI)=0.952(0.914,0.991)〕、IADL〔OR(95%CI)=0.623(0.486,0.798)〕、每周运动时长〔OR(95%CI)=0.505(0.295,0.864)〕、焦虑情况〔OR(95%CI)=2.442(1.225,4.866)〕、高血压患病情况〔OR(95%CI)=1.948(1.086,3.497)〕、脑卒中/TIA患病情况〔OR(95%CI)=3.154(1.745,5.699)〕是社区SCD老年人发生MCR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社区SCD老年人MCR发生率较高,社区医护人员对社区SCD老年人进行MCR筛查时应更关注年龄、BADL、IADL、每周运动时长、焦虑情况、高血压、脑卒中/TIA等影响因素,协助控制慢性病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患者认知情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程萌, 王健, 李志鹏, 赵琦, 孙晓明
    2022, 25(34):  4286-42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6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39KB) ( )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防跌倒项目的开展刻不容缓。我国防跌倒项目虽有零星开展,但以运动干预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防跌倒项目较少见,而针对社区跌倒高风险老年人综合性防跌倒项目参与意愿的调查尚未见报道。

    目的

    了解跌倒高风险老年人参与综合性防跌倒项目的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综合性防跌倒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根据经济和地理位置分别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社区(中心城区)、青浦区赵巷社区(远郊)、崇明区港沿社区(远郊)为研究现场,使用跌倒风险初筛量表(FROP-Com Screen)对2018—2019年在3个社区参加体检的5 426例≥65岁老年人进行初筛,纳入FROP-Com Screen评分>3分,即有跌倒风险的老年人;进一步使用修订版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工具(MFROP-Com Tool)评估有跌倒风险老年人,纳入MFROP-Com Tool总分≥11.5分,即跌倒高风险老年人。本研究所用调查问卷由6部分构成:基本情况调查表、FROP-Com Screen、MFROP-Com Tool、自行设计的跌倒情况调查表、患者健康问卷(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18例跌倒高风险老年人,其中62例(19.5%)认为跌倒不可预防。地面光滑〔73例(23.0%)〕、注意力不集中〔64例(20.1%)〕和身体不适〔59例(18.6%)〕是调查对象认为导致跌倒的前3位原因。318例跌倒高风险老年人中,214例(67.3%)表示愿意参加防跌倒项目。不同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助行器使用情况、睡眠质量自评情况、慢性病种数、足部疾病情况、运动爱好、近1年跌倒情况、对跌倒是否可预防认知情况的老年人参加防跌倒项目的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市区老年人〔OR(95%CI)=7.828(2.898,21.149)〕、喜欢运动的老年人〔OR(95%CI)=3.474(1.703,7.087)〕、近1年发生过跌倒的老年人〔OR(95%CI)=2.806(1.364,5.773)〕和认为跌倒可预防的老年人〔OR(95%CI)=4.124(1.749,9.726)〕更倾向参加防跌倒项目(P<0.05)。

    结论

    跌倒高风险老年人对于防跌倒的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大部分跌倒高风险老人愿意参加综合性防跌倒项目。为了更好地实施综合性防跌倒项目,需进一步改善跌倒高风险老年人对防跌倒的认知,提升其防跌倒项目参与意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邱先桃, 任建萍, 贺梦妍, 任理仙, 曹庆春, 王锦晶, 王文婷
    2022, 25(34):  4292-42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9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08KB) ( )  
    背景

    颈肩痛的全球疾病经济总负担排名第21名,及时采取规范性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治疗疾病,缓解患者的疼痛。运用目标成就评量法可以更加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效果评估。

    目的

    基于目标成就评量法分析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健康管理综合干预措施在慢性颈肩痛人群中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0年8—9月,采用典型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262例慢性颈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长海痛尺表及基于目标成就评量法的调查表。将纳入的调查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n=131)和干预组(n=131)。对照组接受单纯针灸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中医健康管理措施,两组干预时间均为1个月。2020年11月,进行干预效果评估调查。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均失访9例,最终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纳入122例颈肩痛患者。两组干预后GAS得分分别为(51.20±7.81)、(42.94±7.5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分别有92例(75.4%)、44例(36.1%)患者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同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就业情况、中医体质、自评健康状况的颈肩痛患者干预后GA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医体质、自评健康状况、饮酒情况是干预组颈肩痛患者综合干预后GAS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中医健康管理综合干预措施在慢性颈肩痛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提示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以健康管理为基础的中医综合干预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俊键, 范冠华
    2022, 25(34):  4298-430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0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08KB) ( )  
    背景

    最新流调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依据WHO标准)。糖尿病会带来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不严格控制血糖,血糖管理人群的生活质量将受到较大影响,因此自我血糖监测(SMBG)非常重要。

    目的

    探讨社区血糖管理人群SMBG频率达标情况及其潜在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汕头市社区线上及线下的血糖管理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3部分:基本情况、IMB-SMBG量表中文版和SMBG频率。将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 h血糖定义为SMBG频率达标(达标组),反之定义为SMBG频率不达标(不达标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MBG频率达标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并收回问卷2 000份,其中有效问卷1 636份(81.80%)。1 636例研究对象中,SMBG频率达标(达标组)403例(24.63%),SMBG频率不达标(不达标组)1 233例(75.37%)。达标组SMBG量表总得分为(211.76±38.36)分,不达标组为(166.33±40.24)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01,P<0.01)。达标组与不达标组患者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类型、是否药物控制、平均月收入、是否饮酒、是否有并发症、是否知道糖化血红蛋白、是否有血糖仪、是否了解SMBG的频率、获取血糖试纸是否方便、忘记测血糖是否会补测、是否会通过按摩手指促进血液流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职业类型、是否药物控制、获取血糖试纸是否方便、忘记测血糖是否会补测、是否会通过按摩手指促进血液流动情况为SMBG频率达标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社区血糖管理人群SMBG频率达标率有待提高,相关部门需要为血糖管理人群提供SMBG技能教育,从而提高SMBG频率达标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牟莉莎, 龚涛, 徐惠旎, 陈丹, 唐杰, 蔡舒文, 牟李红
    2022, 25(34):  4304-43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9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33KB) ( )  
    背景

    高血压可以导致心、脑、肾、视网膜等靶器官损伤,糖尿病可以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并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二者皆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践行健康的膳食模式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有明显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中式改良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DASH)饮食模式对改善社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营养健康状况的效果。

    方法

    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于2020年7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在重庆市四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的61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为期8周的中式改良DASH饮食干预,其中第1~2周为膳食指导阶段,第3~4周为集中供餐阶段,第5~8周为居家医养阶段。采用食物频率调查法、24 h膳食回顾法评估受试对象干预前和干预后的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情况,并观察受试对象干预前后体成分(BMI、腰臀比)和血脂指标(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变化,以及血糖和血压的控制情况。

    结果

    最终共纳入研究对象59例。与干预前相比,在膳食结构方面,干预后受试对象人均每日大豆及坚果、腌制品、油炸食品、盐摄入量减少,人均每日新鲜水果、鲜奶及其制品摄入量增加(P<0.05);营养素摄入情况方面,干预后受试对象人均每日脂肪、钠摄入量减少,人均每日膳食纤维、钙、钾、镁摄入量增加(P<0.05),且脂肪供能比例符合要求者增多(P<0.05);干预后受试对象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从干预第4周开始,受试人群随访时餐后2 h血糖控制率高于干预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时达69.5%;除干预第2周外,干预期间受试人群随访时血压控制率均高于干预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时达到67.8%。

    结论

    对社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式改良DASH饮食干预,可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而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研究
    柳松艺, 孟文奇, 彭海波, 姜晓利, 李子鑫, 于倩倩, 尹文强, 陈钟鸣, 孙葵, 郭洪伟
    2022, 25(34):  4312-43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1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62KB) ( )  
    背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自2016年全面推行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进一步的工作开展需要"质""量"并重,重点提高居民的服务获得感和满意度,而目前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连续性的评价尚不明确。

    目的

    了解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连续性的评价,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策略。

    方法

    于2021年1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山东省菏泽市抽取9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9所乡镇卫生院的1 193例签约居民。采用汉化版基本医疗质量评估量表(PCAT)的连续性维度对纳入居民展开入户调查,量表共包含15个条目。比较不同特征签约居民的PCAT连续性维度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签约居民PCAT连续性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0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04%。其中,签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居民541例(49.27%),签约乡镇卫生院的居民557例(50.73%)。签约居民的PCAT连续性维度平均得分为(3.38±0.51)分。得分最高的条目是"D5您的家庭医生是否耐心听您叙述病情",为(3.64±0.59)分;得分最低的条目是"D15如果很容易给您换一个家庭医生,您是否愿意",为(2.98±0.9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签约机构类型、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是否患慢性病是签约居民PCAT连续性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连续性评价总体较好,医患双方建立了长久、稳定的联系。在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时,应关注签约居民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及慢性病患病情况,以针对性提供其所需要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其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评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葛剑力, 耿莎莎, 陈昕, 朱英倩, 孙晓明, 江华
    2022, 25(34):  4318-43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53KB) ( )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发病率逐步增高,未经治疗的听力损失和诸多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由于症状进展缓慢,老年听力损失不易被发现,其危害常被低估和忽视。基层全科医生可在听力损失患者的早期筛查、及时转诊、健康教育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

    构建基于全科医生的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管理指标体系,推动基层听力损失二级预防和管理。

    方法

    于2021年4—6月,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初步确立基于全科医生的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管理指标体系。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8—11月邀请15例专家(来自耳鼻喉专科、全科医学、行政管理、公共卫生管理领域)作为函询对象,对其进行两轮函询,通过计算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系数、专家协调系数,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各级指标权重、检验各级指标逻辑一致性,最终确定指标体系。

    结果

    初步构建的基于全科医生的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管理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组成。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7、0.920,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428(χ2=89.821,P<0.001)、0.307(χ2=87.387,P<0.001)。最终确立的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理论知识、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筛查技能、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转诊能力、耳科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不良事件管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20个二级指标构成。所有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均>8.0分,变异系数均<0.250,满分比均>30.0%。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82、0.082、0.082、0.077、0.077、0.077,各层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分别为0.063 5、0.043 2。

    结论

    参与函询的专家积极性、权威程度较高,意见较为集中;专家函询结果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可信度和可靠度。构建的指标体系可为基层全科医生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二级预防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与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高慧, 刘素珍, 李航
    2022, 25(34):  4326-43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1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97KB) ( )  
    背景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罹患多种慢性病的失能或半失能老年人对居家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迫切,但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存在较大的医疗风险和安全隐患,加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安全管理,有利于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意愿。

    目的

    调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居家护理服务的安全支持情况和医务人员的服务意愿,为进一步推动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21年8—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四川省五大经济区抽取49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 131例医务人员。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以"问卷星"电子问卷的形式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医务人员的一般情况(8个条目)、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经历(2个条目)、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支持(7个条目)、医务人员的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意愿(1个条目)。比较不同特征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意愿,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131例基层医务人员中,692例(61.18%)报告有过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经历,193例(17.06%)报告在服务过程中发生过不良事件/安全事件,531例(46.95%)报告其所在医疗机构未评估过患者接受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安全风险,199例(17.60%)表示所在机构评估了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安全风险,299例(26.44%)在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使用APP定位系统,273例(24.14%)由机构配备报警、延迟预警等设备,807例(71.35%)表示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没有获得所在机构内其他医务人员的支持措施,303例(26.79%)表示机构曾组织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专项研讨活动,352例(31.12%)表示接受过有关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专项培训,853例(75.42%)表示愿意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类型,目前受聘的专业技术职称,医疗机构是否评估过患者接受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安全风险,在居家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是否配备报警、延迟预警等设备,是否参加过有关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专项培训,对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意愿有影响(P<0.05)。

    结论

    现阶段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安全支持不足,多种因素影响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意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患者接受居家医疗护理服务安全风险的评估,为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医务人员配备报警、延迟预警等设备,积极举办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相关的专项培训并鼓励医务人员参加,以降低医务人员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的风险,保障其人身安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唐慧芸, 方佳良, 沙婧婧, 吴晓飞
    2022, 25(34):  4332-43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8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31KB) ( )  
    背景

    从2011年4月起,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成为上海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大基础性工程之一,家庭医生是落实该制度的"主力军",持续了解其执业信心水平对于推动我国家庭医生事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目的

    了解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家庭医生信心指数及其未来3年的执业信心水平,分析2014—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家庭医生信心指数变化情况,旨在为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

    于2020年12月,以2014年参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家庭医生信心指数调查的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样本来源地,选取在职并且正在从事家庭医生相关工作的全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对其进行线上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者根据目前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原《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科医学周刊》2017年6月22日第E2~E3版内容和顾湲家庭医生工作室明确的家庭医生信心指数调查内容自行设计。比较不同特征家庭医生2020年信心指数及其未来3年的执业信心水平差异,分析全体及不同特征家庭医生未来3年执业信心变化趋势,探讨2014—2020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的变化情况。

    结果

    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4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1%。2020年家庭医生平均信心指数为(51.96±28.42),2023年家庭医生平均信心指数预测值为(54.03±26.5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位所在地为城镇/城郊结合地区、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或职称考试成为全科医生、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未同时担任院内行政职务或从事院内行政工作者相比,单位所在地为郊区、通过转岗培训成为全科医生、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下、同时担任院内行政职务或从事院内行政工作者2020年信心指数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位所在地为城镇/城郊结合地区、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者相比,单位所在地为郊区、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下者2023年信心指数预测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所在地为城镇地区、男性、年龄为23~29岁、从事家庭医生相关工作≤1年或>5年、受教育程度为本科、拥有中级职称、未同时担任院内行政职务或从事院内行政工作者2023年信心指数预测值高于2020年信心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0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高于2014年(24.65±22.75)及2017年(48.20±2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家庭医生2020年信心指数较2014、2017年明显升高,处于中立水平;2023年家庭医生信心指数预测值仍处于中立水平。不同特征家庭医生当下和未来3年的执业信心水平存在差异。家庭医生对行业及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需要持续的政策和社会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红, 沙玛·木拉提, 李奇凤, 徐培兰
    2022, 25(34):  4339-4343,43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1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49KB) ( )  
    背景

    目前,全科医生仍然是基层医疗紧缺人才。转岗培训是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基层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2—2020年全科医生转岗运行情况。

    方法

    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通过查阅2013—2021年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获得新疆地区2012—2020年全科医生的数据,通过查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2010—2020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培训学员名单获得实际转岗培训全科医生数,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处获得全科医生转岗名额分配数据。

    结果

    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5 980名全科医生,其中1 765名(29.52%)为转岗培训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各地州转岗培训全科医生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每万名居民配置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相关要求,新疆地区2012年需配置的全科医生数为6 696名,2020年为7 254名;而在本区全科医生实际配置过程中,全科医生数由2012年1 925名(0.86名/万居民)上升到2020年5 980名(2.47名/万居民),其中,转岗培训全科医生人数由2012年占总全科医生数的35.84%(690/1 925)逐渐下降至2020年的1.07%(64/5 980)。2012年给出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名额最多,共293个,2017年分配名额最少,为11个;2012—2020年,喀什地区的分配名额最多,共计248个,克拉玛依市分配名额最少,仅4个。

    结论

    转岗培训为培养全科医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各种政策的实施下,虽然全科医生的总量已达到每万人口的目标,但全科医生的总量尚未达到7 000人,仍然是医学紧缺人才。应继续加强实施相关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戚蒙莎, 万静, 刘淑芸
    2022, 25(34):  4344-43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2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17KB) ( )  
    背景

    区(县)级医院是基层卫生服务的牵头医院,负责当地医疗及其教学、培训、研究工作。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目的

    总结近10年文献中出现的临床试验违规问题,以此为基础探讨区(县)级医院培养实用新型科技创新人才的路径。

    方法

    于2022年1月,以"临床试验" "医学伦理" "违规问题"为中文关键词,"Clinical Trial" "Ethical Issues" "Clinical Trial" "Ethical Problems"为英文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百度文库,以及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linicalKey数据库,获取发表时间为2010-01-01至2021-12-31的关于临床试验违规问题的相关文献。从文献中提取临床试验伦理违规问题并依据问题性质进行归类。采用系统聚类方法依据组间连接对违规问题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根因分析确定主要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找出相应对策。

    结果

    共纳入71篇文献,提取出125个临床试验伦理违规问题。125个问题依据相互之间关联度归类整理得出27小类,5个类别问题,其中排在前三位的类别问题为受试者保护问题(42个,33.6%)、临床试验方案问题(33个,26.4%)及知情同意方面的问题(31个,24.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25个问题可聚类为真实性(造假)与合规性(违规)两大类问题。根因分析结果显示:导致造假、违规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研究者科研能力不足,伦理知识欠缺;其次是对造假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及伦理审查体系不完善的监管问题。

    结论

    未来解决造假与违规问题,可采取医教协同开展科技创新伦理思政实践教育的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基层卫生改革·典型案例研究
    郭瑾, 唐元如, 严薇, 黄敏, 张玥琦, 马一旻, 田园
    2022, 25(34):  4350-435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8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74KB) ( )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公立医疗机构也面临着服务升级的挑战。上海市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楚氏伤科为突破点开展品牌建设工作,并通过总结、归纳楚氏伤科品牌建设的实践经验,探索出新时期社区特色专科品牌建设路径,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运营工具包。本研究通过梳理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楚氏伤科品牌建设的过程和成果,旨在为我国其他地区社区特色专科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导。楚氏伤科品牌建设共经历标准制定(诊断标准制定、干预标准制定、转诊标准制定)、内部推广(确认传承人、团队建设)、单病种规范化诊疗及标准诊间建设(拓展所有可及的基层"据点")和外部推广(打造"上海外滩楚氏伤科特色技术社区标准化运营工具包")4个阶段7个环节,使特色技术实现了从个人经验到标准化流程、从一人到多人、从一个机构到多个机构的跨越,增强了特色技术的可迁移、可扩散、可复制性,促进了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助力了以楚氏伤科特色技术为核心、多种技术整合发展理念的形成,明显提升了服务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