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中国医疗卫生人员超重/肥胖危险因素研究
郭馨月, 巩少青, 侯晓辉, 孙桐, 文建强, 王志耀, 何景阳, 孙雪竹, 王素芳, 田向阳, 冯雪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3): 320-32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82
摘要670)   HTML21)    PDF(pc) (2058KB)(159)    收藏
背景

医疗卫生人员在预防和控制COVID-19大流行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高感染风险和密集的工作不仅导致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倦怠,并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大量国外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导致医疗卫生人员出现膳食不合理、运动减少、睡眠障碍等情况,增加了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截至目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体重及生活方式变化影响的研究较少,影响体重变化的主要生活方式因素尚不清楚。

目的

通过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超重/肥胖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为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22年8月,随机抽取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家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疗卫生人员,采用课题组自行编写的调查问卷[Cronbach's α=0.820,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AVCR)=63.55%],调查对象通过扫描"问卷星"平台生成的电子问卷二维码,填写并提交问卷。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R 4.3.0软件的"bnlearn"包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并使用Netica 6.09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络模型概率预测。

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医疗卫生人员20 261名,其中女性占67.57%(13 690/20 261);平均年龄(40.2±9.2)岁;文化程度为大专或本科的占73.28%(14 848/20 261)。2019、2022年超重/肥胖率分别为43.06%(8 726/20 261)和45.71%(9 262/20 261)。2019—2022年,12.64%(1 458/11 535)的调查对象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贝叶斯网络模型共纳入15个节点,其中,吃蔬菜水果、吃早餐频次、饮酒、饭量为调查对象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父节点,当吃蔬菜水果"有所减少"、吃早餐频次"无变化"、饮酒"无变化"且饭量"增加很多"时,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风险最高,为75.00%。当吃蔬菜水果为"增加很多"、吃早餐频次为"有所增加"、饮酒为"从不或很少"且饭量为"有所减少"时,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风险最低,为2.04%。贝叶斯网络概率预测模型发现,当调查对象熬夜及持续性压力/焦虑/抑郁情绪"有所增加"、睡眠时间及吃蔬菜水果"有所减少"、吃早餐频次"减少很多"、饮酒"无变化"且饭量"有所增加"时,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风险为26.70%,如果该研究对象吃早餐频次"增加很多"时,则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降低为14.30%。

结论

吃蔬菜水果、吃早餐频次、饮酒以及饭量是医疗卫生人员超重/肥胖的直接预测因素,新冠疫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在确保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实行合理的轮休制度,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行为干预服务,有利于医疗卫生人员肥胖防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视域下北京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现状研究
顾梅, 赵宁, 李进, 杨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1): 3919-39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05
摘要402)   HTML2)    PDF(pc) (1777KB)(77)    收藏
背景

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关键。

目的

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北京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现状、优势与不足,提出完善北京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建议。

方法

于2022年6—9月,从《北京市卫生机构人力基本信息调查表》《北京市社区卫生工作统计资料汇编》中收集2016—2021年的公共卫生人员数量及年龄、学历、职称等信息,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北京市专业和基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及配置情况。

结果

2019—2021年,北京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总数由15 157人增至16 048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占比增长0.93个百分点,拥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占比分别增长2.29、3.87个百分点;基层公共卫生人员总数由3 701人增至4 017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增长5.36个百分点,拥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占比分别增长0.72、1.70个百分点。2019—2021年,每万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由1.68人降至1.57人,每千常住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数由0.70人增至0.73人,每万人口基层公共卫生人员数由1.72人增至1.84人。

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北京市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总量增长,人员配备缺口尚存,公共卫生机构梯队建设强化,各机构人力资源质量不均衡,公共卫生人力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建议明确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补齐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缺口;优化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公共卫生人力资源质量;完善公共卫生人力发展保障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全科医生人格特质与工作压力的关系研究——基于工作需求和资源模型的调查分析
黄文静, 邱珊娇, 梁艳嫦, 郑思华, 詹里成, 陈妙苑, 曾玥, 吕芸, 杨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8): 3500-350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46
摘要874)   HTML8)    PDF(pc) (1987KB)(163)    收藏
背景 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息息相关,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生参与调查时的职业倦怠状况,忽略了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如工作需求、工作资源、人格特质等)。目的 工作需求和工作资源是职业健康的驱动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全科医生人格特质在工作需求和资源(JD-R)模型中对工作压力的影响。方法 2023年5月在线招募深圳市罗湖区26家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无记名自填简易工作压力量表(BJSQ)和大五人格模型特质(TIPI)测试,69.6%的全科医生做了有效应答。工作压力量表包含工作需求(8项目)、工作资源(任务级8项目、工作组级别11项目、组织级别8项目)和相关结果(10项目)。人格特质包括性格外向型、宜人愉快型、认真负责型、情绪稳定型和公开坦率型,采用中位数以及25%和75%百分位数表示各项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方差分析检验不同人格特质和JD-R模型相关因子。结果 罗湖区全科医生人格特质类型,无论男女,均以"认真负责型"为最重要的特质,其中40岁以下和初级职称者以"宜人愉快型,认真负责型"为主要特质,40岁以上和高级职称以"情绪稳定型,认真负责型"为主要特质。五种人格特质与人际冲突、角色冲突、工作控制、工作适应性、工作的价值、家人和朋友支持、工作保障、应对组织变动、心理应激、家庭满意程度、工作投入、履行职责相关(P<0.01),与定性工作负荷、工作可预测性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宜人愉快型人格(r=0.295,P<0.01)和情绪稳定型人格(r=0.196,P<0.01)与职场骚扰相关;情绪稳定型人格特质与JD-R模型相关(P<0.01)。结论 中国全科医生人格特质与其工作压力、社会心理工作环境和结果有密切关系,可借助工作需求和资源模型作为预测指标,未来的工作倦怠研究应考虑人格因素。建议 在医学院和规培招收学生或学员时,增加人格、情商、逻辑、关系等测试,以遴选和招募更适合医学服务的人进入医学领域;对于不同人格特质的医生,可结合个人特点给予相应的工作需求和工作资源支持,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提高工作效率和健康产出。作者提议对中国医生的人格特质与其学习和工作压力和绩效的关系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离散选择实验在卫生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进展
包美玲, 黄存瑞, 王皓翔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5): 3184-31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64
摘要364)   HTML6)    PDF(pc) (2129KB)(709)    收藏
背景

运用离散选择实验(DCE)对卫生人员工作选择倾向性进行研究,可以为制定农村及偏远地区吸引和留用卫生人员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且有效的依据。

目的

对DCE应用于卫生人力资源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和归纳,以期为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年2—4月,系统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与DCE应用于卫生人力资源领域相关的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研究对象、分析模型、选择项设置及研究结果等。

结果

最终纳入44篇文献,文献发表时间为2000—2020年。研究对象主要为在职卫生工作者、学生;纳入文献中,6篇是标签式,其余为一般式;属性数量为4~8个;水平数量以2~4个居多(88.6%,39/44)。高收入国家的研究中将全科医生团队合作、工作量作为工作属性;中低收入国家的研究中工作属性选择最多的是住房(21次),其次是设施、药物等的配备(19次)、学习/培训机会(16次)。各文献的工作属性均纳入了收入(工资)。形成的工作属性框架包含4个层面:社会层面,包括医院规模、社会支持/尊重、身份确认(编制或成为永久员工);工作层面,包括工作地点、工作条件、工作量、工作(管理)氛围、团队合作、上级指导(针对基层卫生工作者);职业发展层面,包括晋升年限、培训(继续教育)机会、学术和研究机会;生活层面,包括收入、住房、交通、子女教育。分析模型运用最多的是Mixed Logit Model(19次),其次是Conditional Logit Model(9次)、Generalized Multinomial Logit Model(3次)。

结论

该领域研究结果的异质性较大,难以得出统一结论。而且DCE在卫生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仍需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相关研究十分有限,得到的证据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证实。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职业倦怠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
申丽君, 李晗歌, 王培成, 朱纪明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2): 2766-27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83
摘要277)   HTML6)    PDF(pc) (1782KB)(130)    收藏
背景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是缓解农村地区基层医生匮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举措。目前,完成"5+3"培养模式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以下简称定向毕业生)逐步履约进入基层工作,其基层工作现状及服务期满后留任意愿受到高度关注。

目的

探讨职业倦怠和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对离职意向的影响,为稳定全科医生队伍提供政策建议。

方法

于2021年12月—2022年2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9个省份,在各省卫生健康委科教处的协助下向定向毕业生开展电子问卷调查。定向毕业生的职业倦怠采用职业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SS)评估,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涉及语言暴力和躯体暴力,离职意向的测量问题为"服务期满后,您是否愿意继续服务基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定向毕业生的职业倦怠和工作场所患者源暴力对离职意向的影响。

结果

3 615份定向毕业生的问卷被有效回收。87.77%(3 173/3 615)的定向毕业生服务期满后不愿意/不确定是否留任。17.46%(631/3 615)的定向毕业生遭受过躯体暴力,60.33%(2 181/3 615)的毕业生遭受过语言暴力。定向毕业生的职业倦怠检出率为55.82%(2 018/3 615),其中,60.80%(2 198/3 615)的定向毕业生处于中度/重度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低成就感的占比分别为67.55%(2 442/3 615)和83.76%(3 028/3 6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职称、个人月收入等社会经济学因素后,处于职业倦怠的定向毕业生有4.92倍[95%CI(3.87~6.25)]的风险离职,1.92倍[95%CI(1.50~2.46)]的风险不确定是否留任(P<0.05);遭受语言暴力和躯体暴力的定向毕业生分别有1.46倍[95%CI(1.12~1.91)]和0.38倍[95%CI(0.27~0.52)]的风险会在服务期满后离职(P<0.05)。

结论

目前,定向毕业生的离职意向较高,预计服务期满后基层全科人才流失较多。职业倦怠是离职意向的核心影响因素,我国定向毕业生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应从多个层面加强对工作的调节,缓解员工负面情绪,从而稳定全科医生队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全科医生培养的中德对比及借鉴分析
金可, 任菁菁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9): 2330-23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59
摘要328)   HTML9)    PDF(pc) (1473KB)(441)    收藏

我国全科医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间差距仍然较大,在培养全科医生方面仍不完善。德国在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建设以及全科医生培养上卓有成效,在全民医保覆盖及分级诊疗的体制下实现了居民的高健康水平以及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高患者满意度。故本研究将中国与德国在全科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建设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我国全科教育改革的痛难点,借鉴德国全科教育理念框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和建议。(1)针对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适当增加轮转自由度以促进学员个性化的能力完善,纳入心身医学规范课程及巴林特小组活动以改善学员的心身医学能力,尽快确立统一的社区师资遴选标准并促进社区师资统一培训发展,在改善社区带教师资水平后重审全科(含社区)轮转时间;(2)针对继续教育:将亚专长和小专长纳入全科继续教育体系中以增加全科医学的功能医学特性并促进全科医生的职业多样化发展,建立全国统一的全科医学继续教育课程平台。将来仍需要更多的实践性研究和资源投入来完善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层医务人员付出-回报失衡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关彦, 林泽华, 罗桢妮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9): 2305-23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51
摘要380)   HTML9)    PDF(pc) (1480KB)(147)    收藏
背景 当前基层医务人员压力较大,容易出现付出-回报失衡情况和职业倦怠,阻碍基层卫生服务发展,未得到充分重视。目的 研究基层医务人员付出-回报失衡情况和职业倦怠情况,并探讨两者的关系,为改善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3—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广东省东莞市4个街道、28个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基层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问卷、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和付出-回报失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以MBI-GS得分为因变量,以付出-回报失衡模型中的付出-回报比和超负荷程度为自变量,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347名基层医务人员。基层医务人员MBI-GS量表总得分为(3.72±1.25)分。职业倦怠现象发生率为93.4%,有76.7%被调查者处于付出-回报失衡状态,有35.2%被调查者处于高负荷状态;处于付出-回报失衡状态的基层医务人员的MBI-GS量表总得分高于处于付出-回报平衡状态的基层医务人员(t=-5.20,P<0.001);处于高负荷状态基层医务人员的MBI-GS量表总得分高于处于正常负荷或低负荷状态的基层医务人员(t=8.08,P<0.001)。多元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付出-回报失衡、超负荷程度对职业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b=0.414、0.109,P<0.05)。结论 基层医务人员付出-回报失衡情况严重,职业倦怠状况普遍,付出-回报失衡模型对职业倦怠有正向预测作用,建议适当减轻基层医务人员工作负荷,提高其工作回报,重视其心理健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发展报告(2022)
万晓文, 曾程, 李宗友, 厉将斌, 武宁, 盛文彬, 黄蓉, 陈双慧, 常鸿飞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0): 1153-116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56
摘要801)   HTML25)    PDF(pc) (1517KB)(983)    收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守门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应用型、复合型新时代全科医生人才,将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一步。本报告在《中国全科医生培养发展报告(2018)》的基础上,将2018年至今我国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培养教育、使用激励机制改革等情况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并提出了我国全科医生的未来展望,希望可以为我国全科医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fsQCA组态视角的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路径分析
李丽清, 杨苏乐, 万里晗, 卢祖洵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4): 413-4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65
摘要569)   HTML12)    PDF(pc) (1681KB)(1500)    收藏
背景

当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区域失衡、公平性缺失问题仍然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目的

探究提升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具体路径,为实现我国医疗资源合理且高效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于2022年9月—2023年2月开展研究,数据源于《2021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将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床位数作为投入指标,以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为产出指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2020年31个省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以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为结果变量,以卫生技术人员占比、每千人口床位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可支配收入、财政收入分权和医疗卫生财政预算支出占比为条件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内外部要素对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协同影响机制,剖析高或非高水平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条件组态,明确医疗资源高效率和低效率配置的多重路径。

结果

2020年我国31个省份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整体水平较高,均值为0.852,但省际存在较大差异。组态分析结果可知,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共存在3种医疗资源高效率配置的路径。路径1:政府主导型驱动路径,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典型案例。路径2:内外协调型驱动路径,以云南省和甘肃省为代表案例。路径3:均衡型驱动路径,代表案例主要有广东省、福建省和湖北省。非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的路径也存在3条。路径1:政府制约型路径。路径2:经济-政府双重制约型路径,代表案例有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路径3:内外制约型路径,典型案例有山西省和西藏自治区。

结论

内外部各要素及要素间的协同在良性互动过程中共同影响着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水平,需优化内外部环境,并对关键资源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合力,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05—2021年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发展趋势及公平性分析
闫温馨, 张石默, 刘珏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4): 408-4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51
摘要691)   HTML27)    PDF(pc) (1562KB)(334)    收藏
背景 "健康中国2030"战略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需求,国内开展了较多地区卫生人力资源公平性的评价研究,但尚无从全国视角对我国多种医疗机构、多类别卫生人力资源进行的概述。目的 对2005—2021年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12类医疗卫生机构、5类卫生人力资源进行趋势描述和公平性分析,为未来各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全国卫生人力资源数据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2012)》《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2017)》《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2022)》,人口数据和经济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2022)》。计算2005—202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卫生人力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计算年均增长率和集中指数(CI)以描述发展趋势,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公平性分析。结果 2005—2021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为5.58%,农村地区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达10.87%。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卫生人员数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达18.05%),卫生监督所(中心)的人员数增速较低(年均增长率为0.18%),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人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39%)。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外,各类医疗机构卫生人员总数的CI<0.20。结论 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人均占有量在农村地区增长较快,地区间人均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尚佳,但总量不足,重要机构和人员类别需要注意。要继续加强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投入,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稳定公共卫生队伍,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提高公平性与可及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地理分级标准的偏远地区卫生人力资源优化:澳大利亚改良版蒙纳士模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干颖滢, 王书平, 吴晓凡, 闫丽娜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1): 3843-38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85
摘要1107)   HTML37)    PDF(pc) (2230KB)(933)    收藏

澳大利亚28%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因为地理条件问题,该类人群在卫生服务利用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健康状况普遍劣于沿海大都市区居民。为解决该类地区的医疗服务难题,澳大利亚卫生部自1994年起使用基于地理分级的人力资源分类系统以改进医疗服务,并定时更新地理分级系统以适应新的社会人口情况与医疗服务状况,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卫生政策来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医疗服务。2018年起,澳大利亚卫生部开始启用新的分级标准,即改良版蒙纳士模型(MMM)。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澳大利亚的做法并认为:为更好地为我国医疗资源薄弱地区提供优质、可及的医疗服务,我国可借鉴澳大利亚的相关经验,适时推进并分阶段细化医疗服务的地理分级系统,系统化制定相应资源优化政策,并发挥现代化与高新科学技术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李丽清, 赵灵, 李佳文, 卢祖洵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0): 1261-12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26
摘要831)   HTML10)    PDF(pc) (1077KB)(369)    收藏
背景

我国医疗资源配置长期呈"倒三角"状态,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情况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但目前对于两者协调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如何通过组合产生作用的研究较为缺乏。

目的

明确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医疗资源配置、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开展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中国统计年鉴》。以全国31个省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水平的耦合协调度为结果变量,以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财政补助收入、床位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9个变量为条件变量,开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研究。

结果

2018年,我国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61,达到(0.6,1.0]的协调发展区间;中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50,处于(0.4,0.6]的过渡调和区间;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38,处于[0,0.4]的失调衰退区间。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组态分析结果显示,存在4种条件组态可以促进两者协调发展。组态1: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财政补助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组态2:~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财政补助收入*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组态3: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财政补助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组态4:~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财政补助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表示"且",~表示"非")。又可将4种条件组态归纳为基层医疗资源配置驱动型、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权衡型、经济发展驱动型3种路径。

结论

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且地区差异明显,注册护士数、地区生产总值及地方财政收入是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且不同因素组合均可产生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经济水平的高度协调发展状态。因此,各地区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及条件因素选择不同的高协调发展实现路径,以推动基层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医疗资源与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提高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整体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李丽清,周绪,赵玉兰,卢祖洵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2): 2777-27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34
摘要996)   HTML19)    PDF(pc) (1355KB)(4174)    收藏
背景 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的公平和合理及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将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目前,对于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鲜有研究。目的 测算我国东、中、西部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明确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为促进两者间良性互动、实现均衡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2014—2019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收集衡量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和经济水平的相关指标,基于熵值法、综合评价函数等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水平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不高,全国仅6个省(直辖市)实现协调发展。总体上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并出现倒退现象,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31%、-1.69%、-0.45%。从地理分布看,东部地区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为0.63,处于初级协调阶段(0.6,1],协调发展等级提升受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滞后制约;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45和0.44,均处于勉强协调阶段(0.4,0.6],经济发展落后成为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限制因素。结论 为实现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应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各地区需结合自身实际,提高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两者间良性互动,达到优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校院区贯通式”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研究
蒋丽华,乌建平,张莉,叶建丽,邱模昌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2): 2870-287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32
摘要559)   HTML3)    PDF(pc) (1276KB)(1240)    收藏
为加强“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学校阶段与医院阶段的衔接,提升培养质量,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紧扣两个阶段人才培养的特点,探索开展了“校院区贯通式”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隶属关系及紧密合作开展教学工作的特性,将学校、附属医院、社区医院三方融合贯通,由学校统筹管理“3+2”的两个阶段,将理论教学、实践培训及职业精神培养交替实施,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王梅,郭默宁,谭鹏,李昂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0): 1211-121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29
摘要528)   HTML12)    PDF(pc) (953KB)(1226)    收藏
背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力资源是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分级诊疗的关键环节。目的 评估2012—2018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力资源的发展规模及配置现状。方法 利用2012—2018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报表、卫生人力基本信息调查表数据,研究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力规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学历、职称情况等。结果 2018年,平均每个中心98人,岗位编制到位率达到84.3%,人员年流失率为6.4%。2012—2018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呈现增长趋势,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年均增速最快,为6.0%,公共卫生人员数量年均增速最慢,仅为0.1%;全科医生占执业(助理)医师总量下降了6.7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从2012年的1.05、0.52、0.33、0.10人增加到2018年的1.30、0.63、0.44、0.13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012年的2.75人增加到2018年的2.95人,每千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从2012年的0.06人下降至2018年的0.05人;医护比从2012年的1∶0.64改善为2018年的1∶0.72。2018年卫生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30.7%,较2012年上升7.3个百分点;卫生技术人员高级职称占比5.7%,较2012年上升1.4个百分点。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力规模不断壮大,岗位空编情况逐年改善,编外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卫生人员配置得到改善,但注册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数量缺口较大,与规划要求仍存在差距;学历层次有所提升,高级职称占比有待提高。建议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护理人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改革进展及发展策略
秦江梅,李思思,林春梅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19): 2351-23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379
摘要567)      PDF(pc) (1209KB)(1001)    收藏
为了解全国落实《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8〕3号)情况和实施进展,本文系统梳理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8年出台的相关文件和2019年上报的典型案例,同时利用2013—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2018—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全科医生相关数据,以及上海市、广东省、安徽省、山东省、海南省、陕西等的实地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截至2018年12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出台了实施意见或实施方案,部分地区在全科医生培养、改革完善全科医生薪酬制度、拓展全科医生职业发展等政策上有所创新和突破。2018年,我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22人,40.6%(13/32)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前达到“2020年每万人口2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全科医生注册率从2012年的33.9%上升到2018年的50.8%。从培养培训方面看,近两年各地区在全科医生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培养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从薪酬制度改革方面看,典型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按照不低于县(区)级公立医院水平核定、内部分配设立全科医生津贴、家庭签约服务费的70%及以上用于签约服务团队内部分配,全科医生薪酬得到提高;从聘用管理方面看,典型地区完善编制周转池制度,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农村地区执业的全科医生实施“县聘乡用”政策,并且编制和岗位优先保证全科医生。同时,本文借鉴典型地区经验,针对全科医学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短板”和弱项,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希望能为全科医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北京市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凯,王梅青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34): 4202-420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46
摘要495)      PDF(pc) (1034KB)(1427)    收藏
卫生人力资源作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宝贵资源,不仅从根本上决定了医疗机构的总体业务水平,而且也是未来各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长远发展的宝贵财富。我国存在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长期短缺问题,相关制度成因决定了解决此问题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本文根据2017年4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施行的《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内容和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1月下发的《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精神,结合北京市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现况,应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对北京市全科医师职业状况和职业预期进行了调查分析。归纳出5条严重影响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合理分配的因素:(1)医师执业注册中的执业范围限制;(2)职称晋升体系的限制;(3)事业单位原有人事制度中“人治因素”限制;(4)基层卫生人才长期短缺所导致管理者本位的主观限制;(5)北京特有的户籍制度制约。给出了5条对策建议:(1)规范培养、提升薪酬,建立良好职业预期;(2)变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双向转岗机制;(3)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人事权力边界;(4)依法增加执业范围,打通人才进出通道;(5)借鉴三级医院经验,构建人才流动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相脱节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魏东海,冯欣贤,张臣福,古彦珏,曹晓雯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25): 3118-31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25.017
摘要472)      PDF(pc) (935KB)(1281)    收藏
具备数量充足的合格的全科医生是实现首诊在全科的关键所在,也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目前我国全科医生数量不足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同时全科医生的培养与使用存在相脱节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本研究以广州医科大学开展的“5+2+1”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培养项目为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调查该项目2012—2016年招收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培养模式对比及相关数据研究,深入分析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相脱节的原因。结果显示,从表面上看,全科医生不愿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原因包括收入较低、工作条件差、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发展前景堪忧等;但其深层次的原因涉及医疗体制、教育体制、社会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对首诊在全科进行法律约束,建立有人额限定的全科医学专业招生制度和有针对性的培养体系,改善基层全科医生的执业环境和职称评审途径,强化医疗保险的调节机制,同时从制度角度对全科医生的生活条件提供一定保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英美中三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比研究
赵欣欣,孙小婷,潘志刚,郑加麟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22): 2660-26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22.003
摘要620)      PDF(pc) (1341KB)(1480)    收藏
全科人才培养是全科医学发展的关键任务,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教育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英国和美国的全科医生培养起步较早,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介绍了英国全科医生培养的“5+2+3”模式、美国全科医生培养的“4+4+3”模式,并将其与我国目前的“5+3”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进行对比。认为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提升全科医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高全科医生的岗位胜任力;同时,应建设标准化的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大纲、带教师资、培训基地、考核评价等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全科医生培养的三环模式
黄文娟,Timothy Noel Stephens*,旭思哲,郭敬柱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13): 1594-1597.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8.13.017
摘要418)      PDF(pc) (1078KB)(669)    收藏
海南省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探讨团队在充分分析英国皇家全科医师学会(RCGP)全科医生培训大纲并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培养的三环模式,本文旨在对该模式进行介绍。三环模式包括外、中、内3环及10个培养目标。外环代表“全科医生的工作能力”,包括临床技能、沟通技巧和处理常见健康问题能力3个培养目标;中环代表“全科医生的工作方法”,包括以全人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连续性健康照顾,科学的临床决策,安全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医疗服务4个培养目标;内环代表 “全科医生的职业素养”,包括专业行为和责任心,个人身心健康和发展,持续的自我导向学习3个培养目标。希望通过在海南省全科医生培训中应用三环模式,培训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为我国全科医生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中国全科医生培养发展报告(2018)
武宁1,程明羕2,闫丽娜1,钱文溢3,张光鹏1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10): 1135-1142.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8.10.001
摘要650)      PDF(pc) (1917KB)(4557)    收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围绕健全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创新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本报告对我国全科医生的主要发展历程、教育培训以及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希望可以为我国全科医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区县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研究
秦江梅,林春梅,张艳春,张丽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1): 28-31.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8.01.007
摘要249)      PDF(pc) (1129KB)(646)    收藏
目的 评估2013—2016年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区县(重点联系区县)的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财政部于2014—2016年开展的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监测与调查数据,对17个省34个重点联系区县的每万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医护比、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学历和职称、全科医生培养招录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年重点联系区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每万人口卫生人员数分别为13.5、17.1人,较2013年分别增加0.4、1.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分别为2.8、2.0人,较2013年分别增加0.7、1.0人;医护比分别从2013年的1:0.75、1:0.63变化为1:0.80、1:0.75。2016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53.0%、28.9%,较2013年分别上升7.5、12.2个百分点,注册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70.8%、63.7%,较2013年分别上升10.2、12.8个百分点;执业(助理)医师高级职称占比分别为8.6%、3.8%,较2013年分别上升1.8、1.5个百分点,注册护士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分别为21.1%、17.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较2013年上升2.1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较2013年下降2.2个百分点。2016年基层全科医生的招录人数较2013年减少1 207人,其中通过转岗培训招录的人数较2013年减少1 264人。结论 重点联系区县的基层卫生人力配置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据规划要求仍存在差距;基层卫技人员的学历层次得到提升,但高中级职称占比有待突破;基层高素质人才短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不足。建议继续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2004—2015年我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趋势研究
张小娟,朱坤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1): 82-87.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8.01.018
摘要331)      PDF(pc) (1749KB)(769)    收藏
目的 探讨2004—2015年我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及发展趋势。方法 以2005—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2014—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为资料来源,收集2004—2015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及注册护士数。分析我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采用基尼系数、阿特金森指数、泰尔指数进行公平性分析。结果 2004—2015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增长了3 521 554、1 039 678、1 933 036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1%、3.88%、8.60%;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增长2.27、0.63、1.37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62%、3.11%、7.99%;每千公顷地理面积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增长5.21、1.54、2.80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50%、3.95%、8.58%。2004—2015年,我国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36~0.074、0.140~0.078、0.169~0.085;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80~0.591、0.569~0.596、0.591~0.600。按人口分布的阿特金森指数分别为0.906~0.902、0.906~0.902、0.908~0.902;按地理面积分布的阿特金森指数分别为0.892~0.900、0.877~0.890、0.915~0.938。按人口分布的泰尔指数分别为0.033~0.011、0.034~0.011、0.052~0.013;按地理面积分布的泰尔指数分别为0.616~0.640、0.592~0.650、0.660~0.663。结论 2004—2015年,我国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按人口分布的公平性优于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公平性,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布的公平性优于注册护士数。应加大护理队伍人才建设,在对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统筹规划时注重地理面积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
刘彦,何坪*,张冬青,潘伦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19): 2389-2392.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19.018
摘要365)      PDF(pc) (670KB)(629)    收藏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和“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之一,依据助理全科医生的培养标准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需要,积极探索“3+2”助理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本研究在课程体系方面,将3年临床专科学历教育和2年毕业后继续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贯彻职业道德培养,深化医学基础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全科医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准确把握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不同目标与要求,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并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结合社区为问题的学习”的全科教育理念,聚焦基层全科医生岗位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培养,以期为“3+2”助理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北京市“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效果的定性研究
孙晨,刘艳丽,路孝琴*,杜娟,刘小平,赵亚利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19): 2393-2395.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19.019
摘要351)      PDF(pc) (642KB)(449)    收藏
目的  通过了解北京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对本市开展的“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项目及培训合格学员的工作状况的评价,以了解该项目的培训效果,为项目改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怀柔区和延庆区在2013年选送新毕业的3年制专科毕业医生参加“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17例作为访谈对象。于2015年8月,采用专题小组访谈法开展研究,访谈内容包括“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的效果(学员的变化、岗位胜任力、培训对基层医疗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的影响)以及对培训的改进建议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提炼出访谈主题。结果  受访者认为“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项目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全科医疗服务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经过培训的学员回到单位后,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培训项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能力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建议应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对培训内容进行进一步调整;加强带教师资全科医学理念的培养。结论  “3+2”助理全科医生培训项目的效果值得肯定,该项目是为农村地区输送合格全科医生的有效途径。但是,仍需根据基层实际情况改进培训的内容与方式,提高培训项目的适用性,改善培训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基于美国Milestones的我国导航式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探讨
韩婷婷1,刘娟娟1,蒋国平2,沈晔2,任菁菁1*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10): 1152-1155.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10.002
摘要434)      PDF(pc) (617KB)(641)    收藏
毕业后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全科医生培养将逐步规范为"5+3"模式,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建立以胜任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提出医师需具备6项胜任力(病人服务、医学知识、基于实践的学习和进步、人际沟通技巧、专业精神和基于系统的实践),并提出开发和实施各专科基于胜任力住院医师教育评价框架--Milestones。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大一院)全科医学科参照ACGME Milestone方案,打造我国独特的全科医生Milestones--导航式全科医生培养模式(GP-S)方案,对如何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人才进行了深度探索,本文就浙大一院全科医学科GP-S方案路线图的构成和内容及保障期运行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介绍,旨在结合我国目前的全科医疗特征,培养具有不同岗位胜任力的全科医生。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研究
李玲1*,杜晓平2,马瑜红3,刘荣志3,黄川锋1,郭遂成4,侯艳丽3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4): 472-476.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4.018
摘要469)      PDF(pc) (675KB)(605)    收藏
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制订“3+2”助理全科医师培养方案,设计校内和校外2个阶段,校内理论、实验及实训教学,医院、社区见习及社会实践,毕业临床实习,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4个梯度的“两阶段四梯度”培养模式。通过打造“双师型”全科师资队伍、重构课程体系和遴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并创新实践教学、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基地、架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延伸第二课堂等措施,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养的内涵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面开展“3+2”助理全科医生培养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新医改以来我国基层卫生人力发展规模及配置现状研究
秦江梅,张丽芳,林春梅,张幸,张艳春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 (04): 378-382.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6.04.003
摘要569)      PDF(pc) (544KB)(726)    收藏
目的  了解新医改以来我国基层卫生人力的发展规模及配置现状。方法  利用2009-2014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研究2009-2014年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规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学历、职称情况等。结果  2009-2014年我国卫生人员、基层卫生人员呈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6%、2.3%;基层卫生人员占比从2009年的40.5%下降到34.6%,下降了5.9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基层医生数分别从2009年的23.6、7.0人增加到2014年的25.9、7.8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012年的0.81人增加到2014年的1.26人,医护比从2009年的1∶0.46改善为2014年的1∶0.57。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比分别为37.0%、11.9%,较2009年分别增加了6.3、3.1个百分点;执业(助理)医师中高级职称者占比分别为8.4%、2.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助理)医师高级职称占比较2009年下降0.2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较2009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结论  我国基层卫生人力总量不足且增长缓慢、素质不高、配置不合理。建设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和能力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完善两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42)
29. 我国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失配度测算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李丽清, 彭崟, 卢祖洵, 袁岗
中国全科医学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31
录用日期: 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