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健康最新研究合辑
躯体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功能障碍,二者损伤均会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社会参与等受限,但仍缺乏研究证据从多角度分析二者间的关系。
探讨脑卒中后1年内不同年龄患者整体、上肢和下肢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之间的关系。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4月于福建省内多家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1年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使用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子量表(FMA-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感觉子项目评估患者的躯体感觉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子量表(FMA-M)、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Berg平衡量表(BBS)、NIHSS运动子项目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青中年组(18~64岁),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和康复评定指标的差异,分析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精神心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共纳入患者254例,平均年龄(61.0±12.3)岁;脑卒中中位病程30.0(17.0,65.5)d。老年组患者112例(44.1%),青中年组患者142例(55.9%)。两组FMA-S与FMA-M评分均呈正相关(rs分别为0.313和0.171,P<0.05),NIHSS感觉子项目与FMA-M评分均呈负相关(rs分别为-0.199和-0.177,P<0.05)。老年组FMA-S-上肢部分(UE)、FMA-S-UE轻触觉、FMA-S-UE本体感觉分别与FMA-M-UE、Brunnstrom上肢、Brunnstrom手评分呈正相关,分别与NIHSS上肢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5);青中年组患者FMA-S-UE及FMA-S-UE轻触觉分别与FMA-M-UE、Brunnstrom手评分呈正相关,FMA-S-UE本体感觉与FMA-M-UE、Brunnstrom上肢评分呈正相关(P<0.05)。老年组患者FMA-S-下肢部分(LE)、FMA-S-LE轻触觉、FMA-S-LE本体感觉分别与FMA-M-LE、Brunnstrom下肢、BBS评分呈正相关,FMA-S-LE及FMA-S-LE轻触觉分别与NIHSS下肢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1);青中年组患者FMA-S-LE、FMA-S-LE本体感觉分别与FMA-M-LE、Brunnstrom下肢、BBS评分呈正相关,FMA-S-LE轻触觉与Brunnstrom下肢、BBS评分呈正相关,FMA-S-LE、FMA-S-LE本体感觉分别与NIHSS下肢项目评分呈负相关(P<0.05)。老年组患者FMA-S与MBI评分呈正相关(rs=0.270,P<0.05)。老年组患者FMA-S与焦虑评分项目(HADS-A)、抑郁评分项目(HADS-D)评分呈负相关(rs分别为-0.300、-0.374,P<0.01),NIHSS感觉子项目与HADS-D评分呈正相关(rs=0.235,P<0.01)。
脑卒中后1年内患者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年龄可能对躯体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精神心理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影响。
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遗留症,而腕关节在提高手部实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患者的腕关节运动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其日常生活参与度,尽管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已被证明对改善该问题具有显著效果,但针对不同位点的治疗效果仍需深入探究。
探索rPMS分别作用于伸腕肌、桡神经时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的影响。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住院治疗且存在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肌肉刺激组(20例)和神经刺激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肌肉刺激组和神经刺激组分别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增加rPMS,且分别作用于伸腕肌和桡神经上,于干预前、后(10次治疗)分别采集伸腕肌表面肌电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植(RMS)和中位频率(MF),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患侧上肢功能评估。
干预期间由于主动要求退出试验、被迫终止试验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2例,最终纳入对照组20例、肌肉刺激组19例、神经刺激组19例。治疗前三组患者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肉刺激组、神经刺激组患者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刺激组患者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高于肌肉刺激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伸腕肌表面肌电的iEMG、RMS、MF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肉刺激组、神经刺激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刺激组患者FMA-UE、ARAT、MBI评分高于肌肉刺激组(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FMA-UE、ARAT、MBI评分均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
rPMS分别作用于伸腕肌、桡神经,对脑卒中后腕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且作用于桡神经较伸腕肌疗效更显著。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痴呆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但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手段且预后差。主观认知下降(SCD)作为痴呆的临床前期阶段,认知功能仍有可塑性,探讨其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对痴呆的防控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明确内蒙古包头地区60岁及以上人群SCD、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于2021年6月—2022年9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整群抽样、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3个旗县区(昆都仑区、九原区、固阳县)随机抽取21个居委会、17个村委会的1 120例研究对象开展横断面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依据认知功能将研究对象划分为正常组(n=206)、SCD组(n=491)、MCI组(n=320)、痴呆组(n=10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研究对象认知功能状况的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中位年龄68.0(63.0,73.0)岁,中位受教育年限9.0(5.0,11.4)年。无配偶〔OR=2.542,95%CI(1.139,5.674),P=0.023〕、肥胖〔OR=6.058,95%CI(2.281,16.093),P<0.001〕、以素食为主〔OR=3.037,95%CI(1.868,4.936),P<0.001〕、每晚睡眠时长<6 h〔OR=1.662,95%CI(1.099,2.516),P=0.016〕、吸烟史〔OR=1.971,95%CI(1.231,3.157),P=0.005〕、糖尿病史〔OR=1.975,95%CI(1.140,3.422),P=0.015〕、冠心病史〔OR=3.501,95%CI(1.016,12.062),P=0.047〕及视力下降史〔OR=2.454,95%CI(1.638,3.677),P<0.001〕是≥60岁人群SCD患病的危险因素。居住农村〔OR=2.636,95%CI(1.231,5.641),P=0.013〕、无配偶〔OR=2.843,95%CI(1.228,6.582),P=0.015〕、肥胖〔OR=5.626,95%CI(2.046,15.475),P=0.001〕、以素食为主〔OR=3.832,95%CI(2.212,6.640),P<0.001〕、以肉食为主〔OR=2.619,95%CI(1.536,4.465),P<0.001〕、吸烟史〔OR=1.912,95%CI(1.133,3.227),P=0.015〕、糖尿病史〔OR=2.544,95%CI(1.378,4.697),P=0.003〕、冠心病史〔OR=3.945,95%CI(1.110,14.016),P=0.034〕及视力下降史〔OR=2.846,95%CI(1.780,4.551),P<0.001〕是≥60岁人群MCI患病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初中〔OR=0.180,95%CI(0.103,0.314),P<0.001〕、高中及以上〔OR=0.075,95%CI(0.041,0.136),P<0.001〕是≥60岁人群MCI患病的保护因素。居住农村〔OR=5.511,95%CI(2.306,13.170),P<0.001〕、无配偶〔OR=2.987,95%CI(1.152,7.746),P=0.024〕、肥胖〔OR=7.303,95%CI(2.436,21.890),P<0.001〕、以素食为主〔OR=7.025,95%CI(3.626,13.609),P<0.001〕、以肉食为主〔OR=2.255,95%CI(1.102,4.616),P=0.026〕、每晚睡眠时长<6 h〔OR=2.164,95%CI(1.206,3.883),P=0.010〕、吸烟史〔OR=2.661,95%CI(1.415,5.004),P=0.002〕、糖尿病史〔OR=2.186,95%CI(1.033,4.624),P=0.041〕、冠心病史〔OR=6.830,95%CI(1.809,25.783),P=0.005〕及视力下降史〔OR=3.267,95%CI(1.785,5.979),P<0.001〕是≥60岁人群痴呆患病的危险因素。60~69岁〔OR=0.211,95%CI(0.074,0.597),P=0.003〕、70~79岁〔OR=0.218,95%CI(0.077,0.620),P=0.004〕、受教育程度初中〔OR=0.473,95%CI(0.229,0.977),P=0.043〕、高中及以上〔OR=0.227,95%CI(0.105,0.493),P<0.001〕是≥60岁人群痴呆患病的保护因素。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60岁老年人的SCD、MCI、痴呆患病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居住农村、高龄、无配偶、低受教育水平、肥胖、单纯以素食或肉食为主饮食、每晚睡眠时间<6 h、吸烟、糖尿病、冠心病、视力下降是该地区老年人SCD、MCI、痴呆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重要评定指标之一,社会参与逐渐受到关注,了解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的认知和经历有利于帮助脑卒中患者快速康复、回归家庭并重新融入社会,但单一的质性研究结果可能不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
通过Meta整合方法系统梳理关于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认知和经历的质性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提供参考。
使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心理学文摘(PsycINFO)、护理和联合卫生文献累积索引(CINAHL)、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其自建库至2022年11月以来收录的关于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认知和经历的质性研究。采用汇集性Meta整合法对研究主题、隐含意义、分类等研究结果进行Meta整合。
纳入Meta整合的14篇文献共涉及183例脑卒中患者,通过Meta整合共得出26个研究结果,其中相近结果可归纳为8个新类别,最终归纳出3个整合结果:(1)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的认知和经历;(2)脑卒中患者多种社会参与受限且受较多因素影响;(3)多方支持对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至关重要。
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有新见解,须纠正和消除脑卒中患者对社会参与的自我认同紊乱及其限制因素,并重视脑卒中患者社会参与的多方支持。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全球公众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已有相应的再灌注治疗策略,但AMI相关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仍然是全世界人口死亡的原因之一。尤其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因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病变程度严重,尽早发现和判断该部分患者远期预后相对困难,因此寻找相对简便、易获得的实验室指标,有利于为2型糖尿病(T2DM)合并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MACCEs的预测提供依据。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CAR)对T2DM合并AMI患者PCI术后远期MACCEs的预测价值。
纳入2014—2019年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1 683例T2DM合并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与检查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以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发不稳定型心绞痛、非致死性脑卒中、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再次血运重建作为MACCEs。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CEs分为MACCEs组(508例)和非MACCEs组(1 175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合并AMI患者MACCEs事件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AR对T2DM合并AMI患者远期发生MACCEs的预测效能,使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标(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DI)评价CAR对T2DM合并AMI患者预后评估的改善效果。
1 683例患者中508例(30.18%)患者发生MACCE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OR(95%CI)=1.994(1.142~3.483)]、冠状动脉植入支架长度[OR(95%CI)=1.031(1.002~1.062)]、CRP[OR(95%CI)=0.950(0.915~0.986)]、Alb[OR(95%CI)=0.933(0.880~0.989)]及CAR[OR(95%CI)=5.582(1.705~18.277)]是T2DM合并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CEs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CAR中位表达水平(0.86),将患者分为CAR<0.86组和CAR≥0.86组,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CAR≥0.86组MACCEs发生率高于CAR<0.86组(52.68%与22.92%;χ2=65.65,P<0.001)。ROC曲线显示CAR预测T2DM合并AMI患者发生MACCE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8(95%CI=0.702~0.754),最佳截断值为0.576,灵敏度为0.617,特异度为0.747。在基线模型基础上,与CRP、Alb相比,CAR能明显改善对患者发生MACCEs的预测效果(NRI=0.377,IDI=0.166,C指数=0.690;P<0.05)。
CAR是T2DM合并AMI患者PCI术后远期MACCEs发生风险的有效预测指标。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是一种较新的炎症生物标志物,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关系尚不明确。
探讨SIRI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昌市第二医院和南昌市第三医院住院且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入队列,并对其随访1年。收集患者入院后48 h内的基线信息、随访过程中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亚组分析探讨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之间的关联性。
本研究纳入了1 023例患者,在1年随访期间共107例(10.46%)复发。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变量后,SIRI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HR=1.06,95%CI=1.01~1.10,P<0.05)。将SIRI按四分位数分类时,与Q1亚组(256例)相比,Q4亚组(256例)有较高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HR=1.80,95%CI=1.08~3.00,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呈J型的剂量-反应关系(PNonlinear=0.025)。进一步按性别、年龄、既往脑卒中、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层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IRI和入院时NIHSS评分分层存在交互作用(P<0.001),在NIHSS评分为0~1分时,SIRI(HR=1.25,95%CI=1.04~1.51,P=0.020)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存在相关关系;在NIHSS评分为5~15分时,SIRI(HR=1.20,95%CI=1.12~1.28,P<0.001)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存在相关关系;在上述评分区间SIRI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有关。
较高的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明显相关。在SIRI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之间观察到J型关联,且在NIHSS评分为0~1、5~15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SIRI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有关。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给患者及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预测模型在患者的诊治决策、预后管理以及卫生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其价值也愈发重要。机器学习方法是预测AIS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之一,且已广泛应用。本文以机器学习方法为重点,就AIS预后预测研究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并提出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AIS患者预后结局早期评估与预测在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脑卒中患者通常伴有睡眠状态紊乱失衡,这在临床治疗中极易被忽视,且目前针对睡眠状态是否对该类疾病预后产生影响的研究较少。
探究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睡眠状态变化与预后影响的因素。
选取2019年12月—2023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诊治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病例组,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mR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预后良好亚组45例,预后不良亚组15例。选取同时期无脑血管狭窄且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昼夜睡眠-觉醒节律、日间睡眠-觉醒节律、夜间睡眠-觉醒节律指标以及预后良好亚组与预后不良亚组梗死脑区分布的差异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病例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睡眠周期颠倒、日间睡眠增多、夜间入睡困难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日间总睡眠时间、入睡后清醒时间、浅睡眠期、深睡眠期、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快速眼动(REM)睡眠期、REM睡眠期占比、深睡眠期占比高于对照组,NREM睡眠期占比、浅睡眠期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夜间总睡眠时间、浅睡眠期、NREM睡眠期高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亚组桥脑梗死占比高于预后良好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间深睡眠期(OR=1.203,95%CI=1.032~1.401)、桥脑梗死(OR=16.497,95%CI=1.142~238.391)是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HI增高,睡眠状态特征为睡眠周期颠倒、日间睡眠增多、夜间入睡困难,且日间深睡眠期、桥脑梗死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高发,及时恢复脑血流是治疗的关键,超时间窗就诊患者无更多促进脑血流恢复的治疗手段。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就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探究RIPostC治疗对AIS超时间窗患者干预的影响,为超时间窗就诊的AIS患者寻求安全、有效的脑血流恢复治疗方式。
本研究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对照法进行试验。选取2021-09-02—2022-08-31于北京航天总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超溶栓时间窗(发病时间>6 h)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期+随访期共90 d,均使用同等的一般治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IPostC治疗14 d(28次),对照组给予模拟的RIPostC治疗14 d(28次)。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0 d、干预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精神状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脑血流速度,以白介素(IL)-6反映炎症情况。
122例患者中,最终完成试验及随访99例,其中试验组49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示,时间与组别对MMSE、MoCA、mRS、NIHSS、脑血流速度、IL-6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别对MMSE、MoCA、NIHSS、脑血流速度、IL-6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对mRS、SAS、SDS、IADL主效应显著(P<0.05)。试验组干预后30、90 d MMSE、MoCA评分及脑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mR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30、90 d SDS、I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30 d SAS评分高于对照组,IL-6低于对照组(P<0.05)。99例患者中共有2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试验组17例,对照组6例,两组皮肤瘀点、头晕、心慌、胸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皮肤瘀斑发生率[4.00%(2/50)与12.24%(6/4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6/50)与34.69%(17/49)]低于试验组(P<0.05)。
RIPostC治疗可降低AIS患者的炎症反应,对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抑郁情绪及颅内血流速度可起到积极的改善效果。
慢性病共病会加速认知功能衰退,导致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但现有研究多探究单一或特定慢性病患者的认知状况,慢性病共病患者认知领域仍亟待探究。本研究介绍了慢性病共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了影响因素,整理了慢性病共病模式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模式,并阐述了其发生机制,最后提出了防控策略,以期为今后慢性病共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防治提供借鉴。
脑卒中在世界各地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血尿酸(SUA)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已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尿酸/血肌酐比值(SUA/Scr)是代表肾功能标准化的SUA,目前有关SUA/Scr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仍有争议。
探讨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和死亡的关系。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6年9月—2019年9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13 313例患者为研究队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9月。随访方式为门诊及电话相结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脑血管事件复发、心血管事件复发、其他血管事件发生(如下肢动静脉栓塞)。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究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与死亡的关系。
根据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SUA/Scr≤3.16,n=3 520)、Q2组(3.16<SUA/Scr≤3.94,n=3 280)、Q3组(3.94<SUA/Scr≤4.92,n= 3 270)、Q4组(SUA/Scr>4.92,n=3 243)。截至随访结束,774例(5.8%)患者死亡,2 064例(15.5%)患者复发脑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位于Q1~Q4的患者中,男性复发脑血管病的例数依次为302、375、408、337例,女性依次为99、125、169、249例;男性复发脑梗死的例数依次为261、314、345、283例,女性依次为90、101、142、205例;男性复发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例数依次为154、191、214、183例,女性依次为58、52、45、31例;男性全因死亡的例数依次为165、128、131、88例,女性依次为57、63、62、80例;男性因脑梗死死亡的例数依次为93、72、70、46例,女性依次为31、33、36、44例;男性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死亡的例数依次为58、52、45、31例,女性依次为17、18、27、24例。调整多项混杂因素后,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急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HR=0.690,95%CI=0.500~0.953,P=0.026);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脑梗死亚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HR=0.740,95%CI=0.578~0.947,P=0.017)。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全因死亡、因脑梗死死亡的影响因素(HR=0.575,95%CI=0.368~0.901,P=0.003;HR=0.610,95%CI=0.353~0.814,P=0.011)。SUA/Scr位于Q3、Q4相较于Q1是男性出院后死亡的影响因素(HR=0.656,95%CI=0.476~0.904,P=0.010;HR=0.582,95%CI=0.409~0.829,P=0.001)。SUA/Scr位于Q4相较于Q1是男性脑梗死亚组患者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死亡的影响因素(HR=0.580,95%CI=0.386~0.873,P=0.007)。
一定范围内,脑血管病急性期SUA/Scr升高对男性患者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低SUA/Scr与男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死亡和复发风险升高有关,但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和心源性卒中复发和死亡无关。在女性患者中没有观察到SUA/Scr与脑血管事件复发及死亡的关系。
帕金森病(P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增加了医保的疾病负担,目前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在PD患者的社区管理中没有发挥作用。
探讨以运动障碍专科医生为主导、社区医生为中心的PD管理模式的效果,以期提高社区医生的PD综合管理能力,提高PD患者的生活质量。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诊治的102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主动干预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社区管理,主动管理组患者接受以PD为亚专业的社区医生的主动管理,管理内容包括用药调整、运动康复、饮食营养、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功能障碍管理等。分别于患者回归社区的1周内(管理前)和6个月时(管理后)对患者开展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单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四部分(UPDRS-Ⅳ)、Hoehn-Yahr(H-Y)分期、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PDQ-39)。
管理6个月时,主动管理组患者的左旋多巴等效剂量高于管理前,UPDRS-Ⅲ评分、UPDRS-Ⅳ的其他并发症维度得分、PDQ-39得分低于管理前(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动管理组患者管理前后的PDQ-39得分差值与其精神健康、屈辱感、认知、社会支持、交流、身体不适维度得分差值呈正相关(rs值为0.651~0.893,P<0.05),与UPDRD-Ⅳ得分差值呈正相关(rs=0.338,P<0.05),而与UPDRS-Ⅲ得分差值不相关(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主动管理组患者PDQ-39降低的可能性是对照组患者的11.769倍(95%CI=4.340~31.918,P<0.001)。
以运动障碍专科医生为主导、社区医生为中心的PD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为PD社区管理提供了参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是VCI最常见的形式。目前研究表明,糖脂代谢病会加速VCI进程且VCI的治疗侧重于控制危险因素,缺少糖脂代谢病发生VCIND的相关研究。
分析糖脂代谢病患者发生VCIND的危险因素,构建回归模型并进行风险预测。
选取2023年3—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的糖脂代谢病患者410例,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将患者分为认知正常组(MMSE>26分)和VCIND组(MMSE≤26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中老年糖脂代谢病患者发生VCIND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糖脂代谢病发生VCIND的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
410例患者中认知正常组有209例,发生VCIND 20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文化程度[小学以下(OR=25.989,95%CI=5.656~119.427)、小学(OR=6.839,95%CI=3.919~11.933)]、Fazekas分级(OR=1.700,95%CI=1.124~2.570)是糖脂代谢病人群发生VCIN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为logit(P)=-1.608+小学×1.923+小学以下×3.285+Fazekas分级×0.531,该模型的AUC为0.767(95%CI=0.721~0.813,P<0.001),灵敏度为0.726,特异度为0.756,约登指数为0.48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χ2=13.404,P=0.099)。
低文化程度、Fazekas分级是糖脂代谢病人群发生VCIND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的风险预测回归模型,预测价值较好,有助于早期识别糖脂代谢病患者发生VCI的高危人群。
脑卒中发病率高且复发风险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医院治疗后需过渡至家庭康复,患者在过渡期体验复杂,亟需通过Meta整合更为全面地了解患者在过渡期的体验和感受。
系统评价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体验的质性研究。
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CINAHL、PsycINF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收录的有关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3-07-11。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2016)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汇集性整合的方法进行结果整合。
共纳入13篇文献,提炼出46个研究结果,归纳出7个类别,最终得出3个整合结果:身心社会各层面的动态改变产生交互影响;整体照护需求强烈;积极应对疾病并逐渐过渡到新的生活常态。
脑卒中患者从医院过渡至家庭期间面临复杂的身心挑战和多层次的照护需求。医护人员应关注脑卒中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的真实体验和未满足需求,为患者提供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照护服务,促进患者身心社会的全面过渡。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早期识别及干预有助于延缓PSCI的发生及进展,因此,使用准确的神经心理评估工具对PSCI进行筛查,对于患者的管理和治疗至关重要。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PSCI筛查工具的筛查准确性,为准确筛查PSCI提供依据。
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PSCI筛查工具的诊断性试验研究,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2年12月。2位研究者各自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估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7.0软件分析数据。
共纳入57篇文献,包含12 113例患者,报告了7种PSCI筛查工具: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加拿大卒中网5-min测验(NINDS-CSN 5-min测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老年认知功能减退知情者问卷(IQCODE)、阿登布鲁克认知能力检查-修订版(ACE-R)、认知功能电话问卷修订版(TICS-m)、5分钟蒙特利尔评估(MoCA-5 min)。Meta分析结果显示:MoCA筛查PSCI的合并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4(95%CI=0.80~0.87)和0.74(95%CI=0.67~0.80),合并AUC为0.87(95%CI=0.84~0.90);MMSE筛查PSCI的合并灵敏度及特异度为0.73(95%CI=0.67~0.79)和0.76(95%CI=0.69~0.82),合并AUC为0.81(95%CI=0.77~0.84);IQCODE筛查PSCI的合并灵敏度及特异度为0.73(95%CI=0.48~0.89)和0.95(95%CI=0.75~0.99),合并AUC为0.91(95%CI=0.88~0.93);NINDS-CSN 5-min测验筛查PSCI的合并灵敏度及特异度为0.83(95%CI=0.78~0.87)、0.69(95%CI=0.60~0.76),合并AUC为0.85(95%CI=0.81~0.88);ACE-R筛查PSCI的合并灵敏度及特异度为0.90(95%CI=0.80~0.95)、0.61(95%CI=0.19~0.91),合并AUC为0.90(95%CI=0.87~0.92);TICS-m筛查PSCI的合并灵敏度及特异度为0.84(95%CI=0.75~0.91)、0.67(95%CI=0.61~0.74),合并AUC为0.66(95%CI=0.60~0.71)。
IQCODE和ACE-R的合并AUC较高,且IQCODE具有较高的合并特异度,ACE-R具有较高的合并灵敏度,故IQCODE和ACE-R是较为准确的PSCI筛查工具。因IQCODE和ACE-R纳入文献数量有限,以上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予以验证。
既往研究发现臂间血压差(IAD)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但IAD与MCI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尚不明确。
探讨农村老年人IAD与MCI的关系,为明晰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于2019年7—8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贵州省2个县(区)5个乡镇的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一般体格检查、认知功能检查及双臂血压测量。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生活功能状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老年人IAD与MCI的关联性。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795份,排除问卷信息不完整、未进行血压测量、未进行血液检查对象,最终纳入1 088名参与者的数据进行研究。1 088名农村老年人中,共检出MCI患者138例(12.68%),臂间收缩压差(sIAD)≥10 mmHg(1 mmHg=0.133 kPa)者99例(9.10%),臂间舒张压差(dIAD)≥10 mmHg者80例(7.35%)。与IAD<10 mmHg人群相比,IAD≥10 mmHg人群的MCI患病率更高,MMSE总分、定向力、语言能力和延时回忆力得分较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IAD与MMSE总分(rs=-0.094)、定向力评分(rs=-0.082)、语言能力评分(rs=-0.065)和延迟回忆力评分(rs=-0.104)呈负相关(P<0.05);dIAD与MMSE总分(rs=-0.080)、定向力评分(rs=-0.094)和注意计算力评分(rs=-0.063)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AD每增加1 mmHg,MCI发生风险增加8.80%(OR=1.088,95%CI=1.046~1.131,P<0.001);sIAD≥10 mmHg(OR=2.169,95%CI=1.262~3.728,P<0.05)和dIAD≥10 mmHg (OR=1.926,95%CI=1.047~3.542,P<0.05)是老年人发生MCI的影响因素。
农村老年人MCI患病率为12.68%,其IAD升高与MCI发生风险增加相关,IAD≥10 mmHg人群MCI患病风险高于IAD<10 mmHg人群。
胶质淋巴系统是神经科学领域近期发现的解剖结构,具有调节间质液运动、废物清除和潜在的大脑免疫等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及病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被应用于人脑胶质淋巴系统的研究,目前常用的MRI技术有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技术及新型多模态超快速磁共振技术等,本文就这些技术在脑胶质淋巴系统的应用现状进行汇总综述,以期为胶质淋巴系统的影像学研究提供参考。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具有较高无症状脑梗死(SBI)发病率,且是症状性脑梗死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前阶段。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MHD患者SBI风险,以早期识别并减少不良预后。
探讨MHD患者发生SBI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效能。
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0月4个中心(川北医学院附属南充市中心医院、广元市中心医院、遂宁市中心医院、蓬安县人民医院)的486例MHD患者。以MHD患者是否发生SBI为结局事件,分为SBI组(n=102)和非SBI组(n=384),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建模集(n=340)和验证集(n=146)。通过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测变量,构建MHD患者发生SBI的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建模集70例(20.6%)MHD患者发生SBI,验证集32例(21.9%)患者发生SBI。LASSO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7,95%CI=1.005~1.050)、饮酒史(OR=4.487,95%CI=2.075~9.706)、BMI(OR=1.082,95%CI=1.011~1.156)、睡眠时间<5 h/d或>9 h/d(OR=6.286,95%CI=3.560~11.282)、慢性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乙肝)(OR=1.873,95%CI=1.067~3.347)、血清乳酸水平(OR=1.452,95%CI=1.152~1.897)、尿素清除率(URR)(OR=0.922,95%CI=0.875~0.970)和抗血小板药用药史(OR=0.149,95%CI=0.030~0.490)是MHD患者发生SB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构建包含上述8个影响因素的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该预测模型在建模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95%CI=0.759~0.873)和0.808(95%CI=0.723~0.893),校准曲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DCA曲线提示该模型可使患者获得最大临床收益。
基于年龄、饮酒史、BMI、睡眠不足或睡眠过长、慢性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乙肝)、血清乳酸水平、URR和抗血小板药用药史建立的MHD患者发生SBI风险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性,有望对MHD患者发生SBI风险进行准确、个性化的评估并实施早期干预以降低发病率。
脑卒中作为一种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饮酒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酒精摄入与脑卒中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酒精摄入剂量和脑卒中发病关系仍存有争议。
探讨酒精摄入量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酒精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12月。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文献质量评价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应用Stata/MP 17.0软件进行剂量反应Meta分析。
共纳入16篇文献,共548 595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酒精摄入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相关(RR=1.17,95%CI=1.10~1.26,P<0.05)。亚组分析结果,每天酒精摄入<20 g脑卒中发病风险降低10%(RR=0.90,95%CI=0.85~0.95,P<0.05);酒精摄入>40 g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35%(RR=1.35,95%CI=1.23~1.49,P<0.05);酒精摄入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49%(RR=1.49,95%CI=1.14~1.95,P<0.05),酒精摄入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增加20%(RR=1.20,95%CI=1.00~1.43,P<0.05);亚洲人群酒精摄入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27%(RR=1.27,95%CI=1.14~1.40,P<0.05);男性酒精摄入脑卒中风险增加19%(RR=1.19,95%CI=1.09~1.29,P<0.05)。剂量反应Meta分析结果,酒精摄入与脑卒中发病风险之间呈J型非线性关系(P=0.018),与从不饮酒者相比,饮酒者摄入酒精剂量的脑卒中相对风险比分别为1 g/d:RR=0.97,95%CI=0.96~0.98;2 g/d:RR=0.96,95%CI=0.94~0.97;3 g/d:RR=0.95,95%CI=0.93~0.97;4 g/d:RR=0.94,95%CI=0.91~0.96;5 g/d:RR=0.91,95%CI=0.88~0.94;6 g/d:RR=0.90,95%CI=0.86~0.93;7 g/d:RR=0.88,95%CI=0.84~0.92;8 g/d:RR=0.88,95%CI=0.83~0.92;9 g/d:RR=0.88,95%CI=0.83~0.92;10 g/d:RR=0.88,95%CI=0.83~0.93;11 g/d:RR=0.88,95%CI=0.83~0.93;12 g/d:RR=0.90,95%CI=0.85~0.95;13 g/d:RR=0.91,95%CI=0.85~0.95;14 g/d:RR=0.92,95%CI=0.86~0.95;15 g/d:RR=0.93,95%CI=0.86~0.96;16 g/d:RR=0.95,95%CI=0.88~0.96;17 g/d:RR=0.96,95%CI=0.88~0.97;18 g/d:RR=0.98,95%CI=0.89~0.97;19 g/d:RR=0.98,95%CI=0.89~0.98;20 g/d:RR=0.99,95%CI=0.90~0.99。饮酒者平均每天酒精摄入量<20 g表现为脑卒中发病风险降低(P<0.001)。
酒精摄入量与脑卒中风险间具有J型非线性的剂量反应关系,适量酒精摄入与脑卒中风险呈负相关,平均每天酒精摄入7~11 g时脑卒中风险最低。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生活方式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索。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情况,并分析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合并症等因素对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为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7—8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宝山区大场社区374名65岁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CA-B)进行认知评定。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共回收有效问卷37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上海市郊区65岁以上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为37.7%(141/3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聚会、聊天(OR=0.574,95%CI=0.350~0.941)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而增龄(OR=1.568,95%CI=1.207~2.307)、独居(OR=3.569,95%CI=1.079~11.807)、每天静坐时间≥3 h(OR=1.944,95%CI=1.091~3.462)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
上海市郊区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超过1/3;高龄、独居、每日长时间静坐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应重点关注。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是卵巢畸胎瘤的罕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肿瘤联合免疫治疗,但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MDAR脑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且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多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易误诊及漏诊,需妇科和神经内科医生共同诊断及治疗。本文综述了NMDAR的结构和功能,归纳了既往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MDAR脑炎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复发的研究进展,为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卵巢畸胎瘤相关抗NMDAR脑炎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意外,日益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调是脑缺血诱导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机制,维持线粒体功能对于促进神经元存活和改善神经功能至关重要。线粒体质量控制主要涉及线粒体氧化应激、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线粒体生物发生等方面,是稳定线粒体正常结构、发挥线粒体正常功能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中医药通过多角度、多通路、多靶点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通过影响线粒体结构与功能,能显著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应用中药有效化合物成分及中药复方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阐释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明确中医药对线粒体质量控制的调控机制,总结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科学内涵与不足之处,以期为临床进一步应用中医药参与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非药物干预方式众多,但临床上优选何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尚有一定困扰。
使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7种非药物治疗方式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式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差异,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支持。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非药物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设定为建库至2023年6月。由2名研究员根据研究设计独立筛查文献与数据提取,使用RevMan 5.3、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
共纳入62项研究,共5 090例患者,干预措施包含针灸疗法、中药熏蒸疗法、体外冲击波疗法、艾灸疗法、热敷疗法、电刺激疗法、中药泡洗疗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7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在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总有效率、FMA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除艾灸疗法外,6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在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VAS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7种非药物治疗方式改善总有效率的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CRA)依次为:针灸疗法(86.1%)>中药泡洗疗法(77.1%)>中药熏蒸疗法(54.7%)>体外冲击波疗法(53.1%)>热敷疗法(49.0%)>电刺激疗法(48.4%)>艾灸疗法(31.1%)>常规对照治疗(0.4%)。7种非药物治疗方式改善VAS评分的SUCRA依次为:热敷疗法(81.3%)>中药泡洗疗法(78.4%)>针灸疗法(76.7%)>电刺激疗法(58.4%)>中药熏蒸疗法(52.7%)>体外冲击波疗法(32.9%)>艾灸疗法(18.1%)>常规对照治疗(1.5%)。7种非药物治疗改善FMA评分的SUCRA依次为:中药泡洗疗法(90.6%)>针灸疗法(83.5%)>中药熏蒸疗法(59.9%)>电刺激疗法(59.8%)>体外冲击波疗法(42.3%)>艾灸疗法(39.7%)>热敷疗法(24.1%)>常规对照治疗(0.2%)。
与常规治疗相比,使用或联合非药物治疗方式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更佳,由于受到原始研究限制,以上结论仍需开展更多临床试验以期论证。
脑梗死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区域供血障碍,通脑饮为江苏省中医院治疗脑梗死的协定方,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和临床试验,解释通脑饮治疗脑梗死的机制。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199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97例)和试验组(102例)。两组均接受稳定型脑梗死的标准化治疗,试验组加用通脑饮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时,两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卒中引起的功能损害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从TCMSP和文献中筛选通脑饮的化学成分,选择生物利用度(OB)≥30%和药物相似性(DL)≥0.18要求的成分寻找该处方的有效成分。利用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分析通脑饮治疗脑梗死的分子靶点。在筛选出共同靶点后,用Cytoscape软件、String数据库分别绘制化合物和靶蛋白的网络图、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最后,进行分子对接实验,确定通脑饮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活性成分。
治疗后,试验组NIHSS、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最终得到通脑饮活性成分60个,潜在靶点147个,疾病相关靶点5 167个,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121个。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前列腺癌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白介素(IL)-17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显示,通脑饮治疗脑卒中的主要活性成分β谷甾醇、山柰酚和胡萝卜素与核心蛋白雄激素受体(AR)有较好的结合性。
通脑饮可能通过激活AR来治疗脑梗死。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催乳素信号通路也是潜在的机制。
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已成为颅咽管瘤患者术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有研究指出通过调整热量摄入、制订并实施运动计划能显著降低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患者体质量,可将非药物治疗措施如饮食运动干预应用于颅咽管瘤患者的体质量管理中,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综述了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现状、危害、危险因素和饮食运动干预策略,以期改善疾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颅咽管瘤患者相关下丘脑性肥胖,开展颅咽管瘤相关下丘脑性肥胖患者体质量控制的前瞻性研究,并构建科学严谨的饮食运动干预方案,为全面提高颅咽管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既往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在PSCI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细胞外囊泡(EVs)已被公认为细胞间通讯中的重要递质,并通过携带和运输各种货物参与各种病理生理过程。星形胶质细胞外囊泡(ADEVs)可能与其他脑细胞进行交流,通过增强突触可塑性、调控神经炎症、调节血管生成和细胞自噬等过程改善PSCI。本综述阐明了ADEVs对PSCI发展的多方面影响,为研究PSCI的潜在机制提供新的策略,并进一步探讨ADEVs作为新型药物和生物标志物在诊断和治疗PSCI方面的潜在用途。
脑微出血(CMBs)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同时,CMBs也是卒中复发及诱发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了解CMBs的患病现状对于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进程及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系统评价我国CMBs发生的现况,为推进我国健康老龄化进程及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有关我国CMBs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1月。2名研究者分别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并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39项研究,25 877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CMBs的总体患病率为25.0%(95%CI=21.0%~29.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51~60、61~70、71~80岁CMBs患病率分别为27.0%(95%CI=12.0%~44.0%)、23.0%(95%CI=16.0%~30.0%)、27.0%(95%CI=20.0%~35.0%);男、女性CMBs患病率分别为14.0%(95%CI=11.0%~18.0%)、10.0%(95%CI=8.0%~12.0%);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地区CMBs患病率分别为21.0%(95%CI=15.0%~28.0%)、26.0%(95%CI=21.0%~33.0%)、21.0%(95%CI=8.0%~39.0%)、21.0%(95%CI=16.0%~27.0%)、24.0%(95%CI=21.0%~27.0%)、46.0%(95%CI=41.0%~51.0%);有、无高血压病史CMBs患病率分别为19.0%(95%CI=13.0%~26.0%)、8.0%(95%CI=6.0%~11.0%);有、无吸烟史CMBs患病率分别为9.0%(95%CI=5.0%~14.0%)、16.0%(95%CI=12.0%~21.0%)。
我国CMBs总体患病率较高,不同年龄分段、地域及省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高龄、男性、西北地区以及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发病率较高。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该结论亟待更多高质量研究证实。
2型糖尿病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目前缺乏参与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MCI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探究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MCI的认知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于2022年7—10月,采用系统抽样法选取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的≥60岁2型糖尿病患者39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健康问题、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FBG)、总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CA-B)中文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以是否伴发MCI分为MCI组(n=157)和非MCI组(n=242),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MCI的影响因素。
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MCI患病率39.3%(157/399)。MCI组执行功能、定向、计算、抽象、延迟记忆、视知觉、命名、注意的异常率高于非MCI组(P<0.05),以延迟记忆受损(92.4%)最常见。两组年龄、婚姻、受教育年限、饮酒、FBG、HbA1c、TC、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3.002,95%CI=1.379~6.534)、FBG≥7.0 mmol/L(OR=2.432,95%CI=1.436~4.119)、HbA1c为7%~9%(OR=2.349,95%CI=1.380~3.997)、HbA1c>9%(OR=5.106,95%CI=2.150~12.130)、LDL-C(OR=2.451,95%CI=1.266~4.743)、受教育年限7~12年(OR=0.419,95%CI=0.183~0.960)和>12年(OR=0.243,95%CI=0.086~0.692)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MCI的影响因素(P<0.05)。
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MCI患病率较高,存在多认知领域损害,年龄≥80岁、FBG≥7.0 mmol/L、HbA1c为7%~9%、HbA1c>9%、高LDL-C并发MCI风险增加,高受教育年限是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MCI的保护性因素,开展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筛查,长期血糖控制,降低LDL-C水平等措施对改善社区管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帮助。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给社会和患者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川芎嗪类注射液已被广泛用于AIS的治疗,且疗效明显,但目前还缺乏川芎嗪类注射液之间直接或间接比较。
系统评价川芎嗪类注射液辅助治疗72 h内AIS的疗效性和安全性。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川芎嗪类注射液治疗AIS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4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用Cochrane评价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Stata 17、Addis及RStudi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川芎嗪类注射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并进行排序。
共纳入71篇文献,总样本量7 304例,干预措施包括:丹参川芎嗪注射液(DSCXQ)、参芎葡萄糖注射液(SXPTT)、杏芎氯化钠注射液(XXLHN)、磷酸川芎嗪注射液(LSCXQ)和盐酸川芎嗪注射液(YSCXQ)分别联合常规西医治疗(CT)及单独CT。直接Meta分析结果显示:川芎嗪类注射液联合CT的总有效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单独CT(P<0.05)。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XPTT+CT(0.60)>YSCXQ+CT(0.20)>LSCXQ+CT(0.15)>DSCXQ+CT(0.03)>XXLHN+CT(0.02)>CT(0);在降低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XPTT+CT(0.55)>XXLHN+CT(0.26)>YSCXQ+CT(0.12)>DSCXQ+CT(0.07)>CT(0);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XXLHN+CT(0.32)>LSCXQ+CT(0.22)>DSCXQ+CT(0.17)>SXPTT+CT(0.15)>YSCXQ+CT(0.14)>CT(0);在安全性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XPTT+CT(0.79)>XXLHN+CT(0.13)>CT(0.04)>DSCXQ+CT(0.03)>YSCXQ+CT(0.01)。
川芎嗪类注射液辅助治疗AIS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其中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改善NIHSS评分方面最佳、不良反应最少;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最有优势。
急性脑梗死是急性前庭综合征中较为危重的疾病。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起病急,症状重,CT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低,而核磁共振检查又不易立即实施,这使得表现为急性前庭综合征的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有必要探究适用于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的检查和评价方法。
分析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中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急性前庭综合征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提供借鉴,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黄金治疗时间。
收集2021年4月—2022年7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102例,录入相关临床体征,以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作为脑梗死诊断的金标准,分为脑梗死组(16例)与非脑梗死组(86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前庭综合征中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影响因素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脑梗死组患者吸烟史、饮酒史、头脉冲试验-眼震-眼位偏斜试验(HINTS)阳性比例、ABCD2评分均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NTS阳性、ABCD2评分、吸烟史、饮酒史、听力下降是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NTS阳性(OR=99.043,95%CI=8.120~1 208.090)和ABCD2评分(OR=2.820,95%CI=1.188~6.696)是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指标联合、HINTS阳性、ABCD2评分、吸烟史、饮酒史、听力下降预测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0.874、0.734、0.643、0.649和0.604。
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中非脑梗死比例较大,其中以前庭神经炎最常见,HINTS阳性和ABCD2评分与急性前庭综合征中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