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最新文章合辑
骨质疏松人群逐渐增多,社区低骨量人群也日益增长,给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摸清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时相关的基础条件,包括纳入骨质疏松防治对象基本流程与成本、防治对象现患情况与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为全科团队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证据支持。
于2021年5—8月,在上海市外滩社区选取门诊就诊人群和老年体检人群3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骨密度测试结果、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情况。
本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对象纳入成本为57.344元/人。322例研究对象中,27例(8.4%)骨量正常,157例(48.8%)为低骨量,138例(42.8%)为骨质疏松,骨密度异常率达91.6%(低骨量+骨质疏松)。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人群性别、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人群平均骨密度值为(-0.72±0.27)、(-1.88±0.38)、(-3.17±0.53)AU/mm3。运动习惯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几乎不运动者占比分别为37.0%(10/27)、49.7%(78/157)、64.5%(89/138);运动强度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运动强度为适中者占比分别为74.1%(20/27)、79.6%(125/157)、80.4%(111/138)。三组其他骨质疏松高危因素,如手术史、吸烟史、过敏史和疾病史方面差别不大。饮食习惯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没有太大差异;48.8%(157/322)的人群从不饮用啤酒、白酒及红酒,32.0%(103/322)的人群咖啡饮用频率为4~6次/周,31.4%(101/322)的人群腌菜/熏酱类摄入频率为4~6次/周。
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对象入组周期短、所花成本低,社区是开展防治工作和临床研究工作的优势场所。社区老年人运动和饮食习惯不容乐观,全科团队应基于精确数据,精准引导社区居民短时间内迅速改善膳食结构,建立运动习惯,主动管控骨质疏松发病进程。
糖尿病和骨质疏松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且糖尿病可导致多种急/慢性并发症,但糖尿病性骨骼改变常被忽略。女性绝经后患骨质疏松较为普遍,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更是具有多种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因此早期识别这些因素并开展针对性干预十分必要。
探讨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于2021年7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获取与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从建库至2021年7月。由2名研究员独自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4软件及Stata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Meta分析。
最终纳入21篇研究,提取出11个影响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MD(95%CI)=6.56(5.24,7.88)〕、绝经年限〔MD(95%CI)=5.93(4.23,7.62)〕、糖尿病病程〔MD(95%CI)=1.94(0.89,2.98)〕、体质指数〔MD(95%CI)=-1.99(-2.63,-1.36)〕、血清钙〔MD(95%CI)=0.03(0.01,0.06)〕、空腹血糖〔MD(95%CI)=0.49(0.09,0.90)〕、糖化血红蛋白〔MD(95%CI)=0.37(0.02,0.71)〕、空腹胰岛素〔MD(95%CI)=3.65(1.24,6.06)〕是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P<0.05);血肌酐〔MD(95%CI)=4.02(0.00,8.04)〕、血清磷〔MD(95%CI)=0.00(-0.05,0.05)〕、碱性磷酸酶〔MD(95%CI)=1.26(-0.06,2.57)〕对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除血肌酐外,其他因素的结果均较稳定。
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BMI、血清钙、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而血肌酐、血清磷、碱性磷酸酶对我国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论证。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老年慢性疾病,其发病过程缓慢、隐匿,在学术界素有"沉默杀手"之称,而随着机体衰老,肌肉、骨骼和脂肪的生理变化在表型上较为明显。目前针对"肌-骨-脂"与骨质疏松症发病关系的研究较少。
初步探讨骨质疏松症与肌-骨-脂的关系。
2019-07-19至2021-01-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招募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08例,记录其一般资料〔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测T值、脂肪质量、肌肉质量和骨矿含量,ELISA法检测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保护素(OPG)等骨形成相关指标;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分组(49~58岁31例、59~68岁57例、≥69岁20例),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身高、体质量、BMI、T值、脂肪质量、肌肉质量、脂肪百分比和骨矿含量。根据T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T值≥-1.0,n=20)、骨量减少组(-2.5<T值<-1.0,n=38)、骨质疏松组(T值≤-2.5,n=50),比较不同组别间脂肪质量、肌肉质量、脂肪百分比、骨矿含量和骨形成相关指标。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49~58岁患者相比,59~68岁、≥69岁患者T值降低(P<0.01)。与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脂肪质量降低,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骨矿含量降低(P<0.05)。与骨量减少组相比,骨质疏松组肌肉质量、骨矿含量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骨质疏松组OPG、BMP2降低,骨量减少组BMP2降低(P<0.05);与骨量减少组相比,骨质疏松组OPG和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降低(P<0.05)。
"肌-骨-脂"之间的动态平衡与骨质疏松症发病过程可能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下降,血清BMP2、OPG和Bcl2含量降低,这可能与凋亡蛋白不能很好地发挥抗凋亡作用和促骨形成作用,使得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活动减弱有关。
运动为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但目前其相关证据内容广泛且分散,临床尚无规范、全面的运动指导方案。
检索、评价并总结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
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 To Date临床顾问、DynaMed,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网、国际指南网、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美国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英国皇家骨质疏松协会、美国骨质疏松症基金会、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师学院、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加拿大妇产科医师协会、医脉通、澳大利亚乔安娜循证研究所网站,Cochrane Library、CINAHL、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运动干预的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专家共识、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AGREE Ⅱ)对指南进行质量评价,采用证据总结评价工作表(CASE)对临床决策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专家共识的真实性评价工具(2016版)对专家共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2016版)对系统评价进行质量评价。
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指南7篇、临床决策2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5篇,从运动前评估、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时间、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5个方面提取了22条证据。
本文从运动前评估、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时间、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5个方面提取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医护人员可参考最佳证据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合理的运动指导方案,减少其跌倒和骨折发生率以提高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症(OP)和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骨科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两种疾病,二者关系密切,常合并发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其给中老年人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基于北京市社区中老年人群横断面调查研究,分析OP与LDH的共病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有效防治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选取北京市朝阳区和丰台区10个社区的1 540例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有完整的信息记录和骨量筛查数据,现场采集居民的一般资料、骨折史、跌倒史、遗传病史、骨密度、EuroQol健康指数等数据,筛选符合OP诊断的患者,以其是否并发LDH分为并发LDH组与未并发LDH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OP并发LDH的影响因素。
共纳入521例OP患者,其中是否并发LDH信息记录缺失1例;并发LDH组80例,未并发LDH组4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将年龄、体质指数(BMI)作为校正因素,跌倒史〔OR=1.96,95%CI(1.02,3.78),P=0.044〕、骨折史〔OR=1.80,95%CI(1.04,3.12),P=0.035〕以及疼痛/不舒适〔OR=2.43,95%CI(1.41,4.18),P=0.001〕可能是OP并发LDH的影响因素。
OP和LDH共病情况普遍存在,跌倒、骨折以及疼痛/不舒适可能是OP并发LDH的影响因素。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共患多种疾病,涉及内分泌、循环、呼吸、泌尿、免疫、骨骼肌肉、神经等多系统疾病,共病发生率较高,且这些共病可能会加重骨质疏松症,从而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使疾病管理更加复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共病的研究较为缺乏,现有的研究策略在共因、共防、共治方面难以有效指导临床医生开展共病管理。鉴于此,建议引入多学科综合治疗(MDT)理念,加强骨质疏松症相关共病及其致病机制的认识,对于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需尽早筛查,一旦发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应积极进行防治以降低骨折风险,早筛、早诊、早治,实现骨质疏松症共病的共防、共治。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体质学说对于防治PMOP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阳虚质是一种常见的偏颇体质,研究PMOP患者阳虚质的影响因素可以为防治PMOP提供个性化参考思路。
梳理社区PMOP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探讨PMOP患者阳虚质的影响因素。
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随机选取北京市朝阳区、丰台区的10个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筛选PMOP患者;采用问答形式获取研究对象基本资料,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年龄、绝经年龄、民族、是否退休、曾经主要从事工作类型(包括以体力劳动为主、以脑力劳动为主、两者兼有)、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握力体重指数、骨折史、跌倒史、骨质疏松症家族史、夜间睡眠时间、食用剩菜习惯、饮食荤素类型(包括以荤为主、以素为主、荤素搭配);应用《中医体质量表》分析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MOP患者阳虚质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共筛选出PMOP患者432例,其中4例《中医体质量表》数据缺失,最终纳入428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频次以平和质较多(175例),偏颇体质以阳虚质较多(10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指数(BMI)<18.5 kg/m2、经常食用剩菜、饮食以荤为主是PMOP患者阳虚质的影响因素(P<0.05)。
基于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PMOP患者偏颇体质以阳虚质居多,BMI<18.5 kg/m2、经常食用剩菜、饮食以荤为主是PMOP患者阳虚质的影响因素。
近年研究显示,在老年共病患者中,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共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表现为跌倒发生率高,骨折风险增加,从而引起致残、致死率升高,严重危害共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目前社区慢性病管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对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关系的进展进行综述。重点讨论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的共病机制、共病临床危险因素及共病临床特征。发现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关系密切,并严重危害老年人群健康。希望本文能为探索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共病新的风险因素提供思路,为有效预防和管理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共病提供帮助。
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OP)的风险较大,尤其是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炎症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预测价值。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科住院的216例绝经后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常规、血脂等生化指标,计算得到NLR和MHR;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患者腰椎L1~4、左股骨颈及左髋骨密度(BMD)。根据BMD结果,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51例、骨量减少组78例、OP组87例,另外根据NLR四分位数(A1~A4组)和MHR四分位数(B1~B4组)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54例。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NLR和MHR与各部位BMD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MHR及两者联合预测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价值。
骨量减少组NLR、MHR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OP组NLR、MHR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0.05)。A3组L1~4 、左股骨颈、左髋BMD均低于A1组(P<0.05);A4组左股骨颈BMD低于A1组,L1~4 、左髋BMD低于A1组和A2组(P<0.05)。B2、B3组L1~4 、左股骨颈、左髋BMD均低于B1组(P<0.05);B4组L1~4 BMD低于B1组、B2组和B3组,左股骨颈、左髋BMD均低于B1组和B2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LR、MHR均分别与L1~4 、左股骨颈、左髋BMD呈负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年限长〔OR=1.092,95%CI(1.005,1.186)〕、NLR水平升高〔OR=2.341,95%CI(1.453,3.770)〕和MHR水平升高〔OR=329.250,95%CI(21.421,5 060.810)〕是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体质指数(BMI)升高〔OR=0.806,95%CI(0.718,0.903)〕是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MHR及两者联合预测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709、0.787,灵敏度分别为65.5%、52.9%、81.6%,特异度分别为72.1%、79.8%、67.4%;两者联合预测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高于NLR、MHR(Z=2.418,P<0.05;Z=2.893,P<0.05)。
NLR和MHR均可单独作为绝经后T2DM患者发生OP的预测指标,且两者联合检测时预测效能及灵敏度更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逐年升高。当前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其预防和治疗工作尚存短板。
调查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并分析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复查的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302例为研究对象。利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对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进行测定,以T值≤-2.5为骨质疏松症。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自主研发的"老年综合评估系统软件平台"对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302例患者中非骨质疏松症176例(58.3%)、骨质疏松症126例(4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失眠〔OR=2.180,95%CI(1.080,4.443)〕、合并慢性疾病数量多〔OR=1.223,95%CI(1.101,1.358)〕、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OR=1.043,95%CI(1.000,1.088)〕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P<0.05),血尿酸水平升高〔OR=0.996,95%CI(0.993,0.999)〕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P<0.05)。
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41.7%。血尿酸水平升高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失眠合并慢性疾病数量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慢性疾病稳定期老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但未被充分重视,其治疗极具挑战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介导的破骨细胞激活、Wnt信号通路抑制引发的骨形成减少是GIOP的重要发病机制,针对此病理机制的生物靶向抗骨质疏松治疗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本文总结了生物靶向药物——地舒单抗、硬骨抑素单抗、Dickkopf-1单抗(DKK-1单抗)治疗GIOP的研究结果,发现地舒单抗能够显著增加GIOP患者骨密度,硬骨抑素单抗和DKK-1单抗有望成为GIOP的新型治疗药物。但目前上述生物靶向药物的临床研究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展。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患者随之增多。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健康体适能良好的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因此关注老年人骨质疏松、保障其健康体适能情况十分重要。
探究老年男性发生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健康体适能情况,为预防骨质疏松、改善健康体适能及制订健康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骨密度检查的250例老年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密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骨质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健康体适能检测结果〔包括肌力(即30 s曲臂次数、30 s连续坐椅站立次数)、柔韧性(即肩臂伸展、坐位体前屈)、平衡能力(即闭眼单足站立)、有氧能力(即2 min踏步走次数)、敏捷/动态平衡能力(即起立走2.5 m所用时间)〕。
250例老年男性研究对象中,骨质正常组76例(30.4%)、骨量减少组123例(49.2%)、骨质疏松组51例(2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围〔OR=0.710,95%CI(0.566,0.891)〕、体质指数(BMI)〔OR=0.685,95%CI(0.474,0.99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74.182,95%CI(3.738,1 472.125)〕、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OR=0.745,95%CI(0.619,0.897)〕、雌二醇(E2)水平〔OR=0.784,95%CI(0.665,0.924)〕是老年男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研究对象均顺利完成健康体适能各项检测,检测期间未发生不良事件。三组30 s连续坐椅站立次数、肩臂伸展距离、坐位体前屈距离、闭眼单足站立时间、2 min踏步走次数、起立走2.5 m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30 s曲臂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腹围、BMI、HDL-C水平、25(OH)D3水平、E2水平是老年男性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不同骨密度老年男性的健康体适能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尤其以柔韧性、平衡能力、有氧能力、敏捷/动态平衡能力变化明显。
骨质疏松症(OP)的患病率高,且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OP及其引起的骨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防治OP刻不容缓。了解我国OP的患病情况是开展OP防控工作的前提。
通过Meta分析了解中国老年人OP的患病情况。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VIP)中关于中国老年人OP患病率相关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为2000-01-01至2021-03-20。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48篇横断面研究,包含68 932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7.7%〔95%CI(33.8%,41.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国≥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9.6%〔95%CI(33.4%,45.9%)〕,2010—2020年为35.9%〔95%CI(31.1%,40.8%)〕;中国南方地区≥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9.7%〔95%CI(34.0%,45.5%)〕,中国北方地区为35.7%〔95%CI(30.1%,41.2%)〕;中国男性≥60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27.3%〔95%CI(23.9%,30.7%)〕,中国女性为48.4%〔95%CI(42.7%,54.1%)〕;中国60~69岁老年人OP患病率为32.2%〔95%CI(28.6%,35.7%)〕,70~79岁老年人为41.9%〔95%CI(36.9%,46.9%)〕,≥80岁老年人为51.8%〔95%CI(43.9%,59.7%)〕。
当前证据表明,中国老年人OP患病率为37.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