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专题研究
中国心血管病(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CVD现患人数3.3亿,其中卒中1 300万,冠心病(CHD)1 139万,心力衰竭(HF)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外周动脉疾病(PAD)4 530万,高血压2.45亿。2021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总人次数为2 764.98万,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包括所有住院病种)的15.36%,其中CVD 1 487.23万人次,占8.26%,脑血管病1 277.75万人次,占7.10%。CVD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仍在加重,CVD防治的拐点尚未到来。
基层医疗系统是实现健康公平的关键。我国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基层医生数量短缺以及慢性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的严峻挑战。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在医疗系统中发挥出了强大优势,本文深入探讨了大模型在基层医疗系统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提出应进一步深化大模型的应用,以辅助基层医生常见病诊疗,推动智能化健康教育和慢性病管理,托底"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卫生服务,激发全科医学的飞跃性发展,并推进大模型在全科诊疗与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产业化,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建立健全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是健康老龄化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安宁疗护服务已纳入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形成了多主体安宁疗护服务供给局面,"住院-门诊-居家"的多元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初具雏形,部分地区还探索出安宁疗护"指导中心-示范基地-专业机构"的推进体系。但我国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构建仍存在覆盖面窄且分布不均,安宁疗护服务提供机构准入、评价、退出机制尚待健全,整合性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尚未建立等诸多问题。应明确安宁疗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法律性质,健全"住院-门诊-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模式,构建以基层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为重点的整合型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立安宁疗护"国家中心-区域中心-专门机构"的推进体系。
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是安宁疗护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为中心是安宁疗护服务发展的方向。英国与美国作为开展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较早的国家,在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患者准入标准、服务团队与服务内容、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也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我国可适当借鉴英国和美国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发展经验,制定适合我国的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的患者准入标准,加强多学科安宁疗护团队建设,将非药物疗法纳入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服务范畴,实行按床日付费的支付方式,使疾病终末期患者能在其熟悉的环境中安详、有尊严地离世,保障其善终权益。
21世纪的日本"少子高龄化"特征明显,发展居家安宁疗护、构建完备的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是日本卫生服务提供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日本居家安宁疗护的含义与理念,以及关于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提供机构、提供人员、提供内容及费用保障的法律规定,提示我国在条件成熟时应尽快健全安宁疗护相关立法,在卫生服务提供体系框架下实现居家安宁疗护的稳定发展,建立并强化安宁疗护过程中的协作机制,并为居家安宁疗护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保障老年人"居家善终"的权益。
韩国于2016年制定了《关于临终关怀·缓和医疗及临终期患者的延命医疗决定的法案》(简称《安宁疗护法》),该法明确了安宁疗护的含义与前提,规定了国家和政府在安宁疗护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搭建了韩国安宁疗护服务体系的框架,对推进韩国安宁疗护事业发展、保护终末期患者的善终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韩国《安宁疗护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后取得的成效,旨在为推进我国安宁疗护立法工作提供建议。我国宜明确安宁疗护的权利属性,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安宁疗护单行法,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安宁疗护体系,肯定"无效医疗"的理念,并规定安宁疗护服务利用的流程,以为安宁疗护事业的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法治保障,进而助力实现终末期患者的健康临终。
全球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的发展和个人健康带来重大挑战。管理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监测,对患者的生活方式提出了一定要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防控正变得越发重要。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向纵深发展,借助人工智能的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方向之一,传统的慢性病管理方法过于依赖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线下交流,导致医生无法与患者保持长期且有效的沟通和随访,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时医生可能无法及时发现和监测。此外,传统的慢性病管理方法通常是一种通用化的方法,无法充分考量到每位患者的个体差异。鉴于传统慢性病管理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倡利用智能机器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基层服务。本文认为,通过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辅助医疗诊断、定时提醒服药等功能,使智能机器人能够致力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资源压力,从而推动全球智能化医疗管理的发展。
慢性病共病会加速认知功能衰退,导致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增加。但现有研究多探究单一或特定慢性病患者的认知状况,慢性病共病患者认知领域仍亟待探究。本研究介绍了慢性病共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了影响因素,整理了慢性病共病模式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模式,并阐述了其发生机制,最后提出了防控策略,以期为今后慢性病共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防治提供借鉴。
安宁疗护全方位照护内容中,包括生存期评估和心理疏导在内的许多契合安宁疗护理念、符合患者需求的试点自主服务,因缺少收费依据无法纳入医保,成为制约安宁疗护发展的瓶颈问题。
系统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开展但未纳入收费和医保的安宁疗护自主服务项目的开展情况,为规范安宁疗护服务内容、完善安宁疗护服务定价收费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于2020年7—10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上海市各区选取安宁疗护业务量较大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调查机构,最终调查30家机构。采用自行设计的"上海市安宁疗护试点自主服务项目调查表"对纳入机构开展调查,量表包括住院安宁疗护服务、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两个方面的5类35项服务项目,由各机构安宁疗护服务负责人根据过去一年服务开展情况进行填写。
29家(96.7%)机构的调查表被有效回收,其中28家(96.6%)开展了住院安宁疗护服务,开展项目中位数为27(15)项,25家(86.2%)开展了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开展项目中位数为25(15)项。5类服务项目在住院安宁疗护服务、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中的开展项目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安宁疗护服务、居家安宁疗护服务开展项目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估、舒适照护、安宁疗护适宜技术、心理支持、人文关怀5类服务项目,在住院安宁疗护服务中的平均开展比例分别为85.7%、78.6%、48.6%、88.4%、67.5%,在居家安宁疗护服务中的平均开展比例分别为86.3%、60.0%、42.0%、84.0%、62.0%。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试点自主服务项目开展较广泛,服务可及性和区域均衡性较好。亟须进一步规范服务项目内容,制定临床标准,完善价格收费机制,改革支付方式,以激励机构和医务人员规范提供安宁疗护服务。
医疗卫生人员在预防和控制COVID-19大流行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高感染风险和密集的工作不仅导致医疗卫生人员职业倦怠,并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大量国外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导致医疗卫生人员出现膳食不合理、运动减少、睡眠障碍等情况,增加了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截至目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体重及生活方式变化影响的研究较少,影响体重变化的主要生活方式因素尚不清楚。
通过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中国医疗卫生人员超重/肥胖的影响及其危险因素,为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于2022年8月,随机抽取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家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疗卫生人员,采用课题组自行编写的调查问卷[Cronbach's α=0.820,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AVCR)=63.55%],调查对象通过扫描"问卷星"平台生成的电子问卷二维码,填写并提交问卷。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R 4.3.0软件的"bnlearn"包构建贝叶斯网络模型,并使用Netica 6.09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络模型概率预测。
本研究共调查医疗卫生人员20 261名,其中女性占67.57%(13 690/20 261);平均年龄(40.2±9.2)岁;文化程度为大专或本科的占73.28%(14 848/20 261)。2019、2022年超重/肥胖率分别为43.06%(8 726/20 261)和45.71%(9 262/20 261)。2019—2022年,12.64%(1 458/11 535)的调查对象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贝叶斯网络模型共纳入15个节点,其中,吃蔬菜水果、吃早餐频次、饮酒、饭量为调查对象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父节点,当吃蔬菜水果"有所减少"、吃早餐频次"无变化"、饮酒"无变化"且饭量"增加很多"时,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风险最高,为75.00%。当吃蔬菜水果为"增加很多"、吃早餐频次为"有所增加"、饮酒为"从不或很少"且饭量为"有所减少"时,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风险最低,为2.04%。贝叶斯网络概率预测模型发现,当调查对象熬夜及持续性压力/焦虑/抑郁情绪"有所增加"、睡眠时间及吃蔬菜水果"有所减少"、吃早餐频次"减少很多"、饮酒"无变化"且饭量"有所增加"时,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风险为26.70%,如果该研究对象吃早餐频次"增加很多"时,则BMI由消瘦/正常变为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降低为14.30%。
吃蔬菜水果、吃早餐频次、饮酒以及饭量是医疗卫生人员超重/肥胖的直接预测因素,新冠疫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在确保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实行合理的轮休制度,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行为干预服务,有利于医疗卫生人员肥胖防控。
安宁疗护是保障终末期患者善终权益,提升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新加坡安宁疗护发展迅猛,目前已逐步建成完善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并在最新发布的国家死亡质量排名中位于亚洲前列。本文通过梳理新加坡安宁疗护现状,公众宣教、人才培养、慈善支持以及相关政策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最终提出我国应加强安宁疗护的社会认知、教育培养,发挥慈善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力量,提高现有安宁疗护承载力,构建安宁疗护相关制度和法律保障,以期达到实现终末期患者善终需求的目的。
在全国推进安宁疗护试点初期阶段,亟须综合评价试点机构的安宁疗护服务质量和效果。
探索构建一套适用于中观机构层面的安宁疗护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各试点机构的安宁疗护服务评价和比较提供科学工具。
于2021年4—5月,通过文献评阅和小范围专家访谈初步构建安宁疗护服务综合评价指标池;于2021年6—7月,采用兰德(RAND)/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德尔菲法开展两轮专家咨询,从相关性、可测量性、可行性3个维度对指标进行1~9级评价。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完善,最终构建的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结构、过程、结果)、9个二级指标(政策保障、服务提供、患者负担等)、25个三级指标(机构制度保障、服务数量、次均费用等)和81个四级指标(纳入机构发展规划、出院人数及人均医药费用等)。第一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93.3%,权威系数为0.900,3个一级指标的肯德尔(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194、0.115、0.126;第二轮专家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为92.9%,权威系数为0.900,3个一级指标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为0.417、0.241、0.322。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框架构建的包含四级指标的安宁疗护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能够作为量化评价和比较不同试点机构、不同区域间安宁疗护服务质量和效果的科学工具,有助于促进试点地区安宁疗护服务规范化、同质化发展。
基层健康治理是国家健康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基层健康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基层健康治理专家共识2024》由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牵头,联合国内多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制定。该共识在结合基层健康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的循证科学证据及实践智慧与经验,从基层健康治理的内涵、意义、目的、基本原则、体系建设要素、能力建设要素、制度要素、技术手段等方面形成专家共识,提供科学、系统、可操作的共识性意见建议,为提升基层健康治理水平、规范基层健康治理实践、促进基层健康服务均等化、强化基层健康治理人才培养、推动健康治理创新、助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推动构建分级诊疗秩序的重要举措,国内学术界在县域医共体领域开展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总结不足。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该领域相关文献的研究进展,可以为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基于中国县域医共体领域的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
于2024-02-25,系统检索中国知网收录的县域医共体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16—2023年。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发表年份、作者和机构,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时间线分布、突现等情况开展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
共纳入文献481篇,该领域的发文量受政策因素驱动呈递增趋势,2016—2019年发文65篇(13.51%),2020—2021年发文167篇(34.72%),2022—2023年发文249篇(51.77%)。发文量排在前3位的作者分别为陈迎春、王芳、郑英,发文量均为8篇。关键词的中心度和聚类规模排在前2位的是"医共体"和"分级诊疗"。时间线分布提示,"分级诊疗"是该领域出现最早且延续性最好的研究热点,此外,"医防融合""绩效考核""对策""患者"等聚类也为研究热点。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医保基金""慢性病""管理模式""发展策略""乡村医生"是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未来方向。
关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聚焦慢性病和公共卫生医防融合服务,探索绩效考核路径是县域医共体的研究热点。未来该领域在深化政策内涵研究,以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构建分级诊疗秩序、推进医防融合创新、强化绩效考核与优化内部管理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研究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失能成为老年人较突出的健康问题之一。我国老年慢性病群体庞大,且有多病共存特点,存在巨大的失能风险,而既往失能率研究结果不一。
系统评价中国老年慢性病患者失能状况。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opus、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共计10个数据库中关于中国老年慢性病患者失能状况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截至2023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32篇文献(34项研究),样本量为221~16 566例,失能率为6.9%~82.8%。Meta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慢性病患者失能率为43.2%(95%CI=32.9%~53.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失能率(36.6%,95%CI=27.0%~46.2%)高于男性(33.9%,95%CI=23.9%~43.9%);年龄越大,失能率越高(60~69岁:24.2%,95%CI=14.3%~34.0%;70~79岁:34.9%,95%CI=24.1%~45.7%;≥80岁:47.7%,95%CI=36.3%~59.1%);患慢性病种类失能率位列前3的为痴呆/帕金森病(56.3%,95%CI=40.9%~71.7%)、精神疾病(53.9%,95%CI=46.0%~61.7%)、脑血管疾病(49.2%,95%CI=33.5%~64.8%);老年人群失能率随合并慢性病种数增多而增高(1种:33.1%,95%CI=20.8%~45.3%;2种:36.3%,95%CI=22.6%~50.0%;≥3种:49.7%,95%CI=31.3%~68.0%)。
我国老年慢性病人群失能率较高,慢性病种类和患病数量均对失能率有影响。建议加强对老年慢性病人群的监测和管理,以预防和减少失能的发生,促进健康老龄化。
社区干预是临终期肿瘤患者安宁疗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临终期肿瘤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尚有待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评价社区参与安宁疗护对临终期肿瘤患者的干预效果。
于2022-05-22,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以"社区""医疗模式""临终期肿瘤"等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网,以"Community-based""Model of Palliative Care""Advanced Cancer""Quality of Life"等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以获取和社区参与安宁疗护干预效果相关的文献,研究类型设定为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设定为2007-01-01至2022-05-10。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有效信息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11项英文RCT(涉及患者2 356例),9项中文RCT(涉及患者1 23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肿瘤护理相比,社区参与的安宁疗护能够改善临终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症状严重程度,其可提高患者的慢性病支持治疗功能评价量表得分〔MD(95%CI)=3.77(0.83,6.71),P=0.01〕、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总分〔MD(95%CI)=12.53(2.36,22.69),P=0.02〕,降低患者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总分〔MD(95%CI)=-2.61(-3.53,-1.70),P<0.01〕、埃德蒙顿量表得分〔MD(95%CI)=-2.45(-4.70,-0.20),P=0.03〕。但是否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总体生存率存在争议,而对于入院率、住院天数/次数等经济学指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社区参与的安宁疗护可以改善临终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症状严重程度,但在改善抑郁、提高生存率、降低医疗成本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老年人照护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以往对老年人照护需求率的调查存在较大差异(8.54%~53.15%),缺乏大样本的研究证据。
了解我国社区老年人照护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对象来自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2019年的基线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辽宁省、河南省和广东省的16个区(县)共抽取16 199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城乡、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体质量、居住情况)、照护需求现状、患慢性病情况、病人健康问卷抑郁自评量表(PHQ-9)、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ADL)量表、自评健康状况、每天锻炼身体和跌倒情况(过去1年)等。采用PHQ-9评定老年人的心理状况、MMSE量表评估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采用ADL量表(存在BADL或IADL失能)或自报需要照护。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影响因素。
收集有效样本数据16 193份,社区老年人照护需求率为14.57%(95%CI=14.02%~15.11%),随着年龄增加照护需求率逐步上升,女性的照护需求率高于男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一岁照护需求风险增加7%(OR=1.07,95%CI=1.06~1.08);与文盲相比,文化程度在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老年人照护需求OR(95%CI)分别为0.33(0.29~0.37)、0.24(0.20~0.28)、0.17(0.12~0.22);与每日锻炼身体相比,每日不锻炼老年人照护需求OR(95%CI)为1.17(1.05~1.30);与不患慢性病人群相比,患1~2种和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老年人照护需求OR(95%CI)分别为1.29(1.10~1.51)、1.57(1.35~1.82);与认知功能正常相比,认知功能异常老年人照护需求OR(95%CI)为2.02(1.79~2.27);与自评健康状态好相比,自评健康状况一般和自评健康状况差老年人照护需求OR(95%CI)分别为1.29(1.14~1.46)、2.68(2.27~3.16);与没有摔倒过相比,摔倒1~2次和3次及以上老年人照护需求OR(95%CI)分别为1.23(1.06~1.43)、2.00(1.59~2.52);与心理状况良好相比,轻度和中重度抑郁老年人照护需求OR(95%CI)分别为1.14(1.21~1.65)、2.05(1.69~2.48)。
我国三省社区老年人照护需求率较高,且高龄、身体及心理健康状况差、跌倒次数多的老年人照护需求率更高。
随着中国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编码,基层中医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中西医融合和优质医疗资源全民覆盖的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布局和服务能力不均衡,导致城市乡镇地区普遍存在医疗资源供需错位问题。
了解我国乡镇中医药服务开展状况,科学评价基层中医药诊疗的覆盖范围和服务可及性,为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空间资源配置提供新思路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点状地理空间数据,引入医疗服务半径概念来计算步行模式下不同层级中医类医疗机构的诊疗范围。采用空间核密度指数、空间标准差椭圆等方法揭示中医类医疗服务供需能力的空间公平性。基于以上结果提出中医类医疗资源布局优化类型及措施。
截至2022年增城区共计医疗机构699家,其中带有床位的中医类医疗机构18家,不同乡镇、街道的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中滩镇千人口床位数为14.31张,在所有街道中排在第一位。永宁街道千人口床位数排在末位,仅为0.89张。增城区中医类医疗机构呈现出明显的双中心格局,中新镇中部、派潭镇北部和石滩镇西南部居民的中医药服务可获得性较弱。不同乡镇的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差别较大,中医类医疗机构空间分布同城镇居民的整体空间聚集程度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吻合,不同乡镇间的中医药服务半径存在差异。
中医药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传统医学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应当采取更为科学的策略将中医药服务同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紧密结合,积极采取增加设施点、资源转移和下沉相结合、跨区域的中医药信息化联合诊疗的差异化策略,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和中西医并重的战略。
中枢性性早熟(CPP)是儿童内分泌常见疾病,近年来呈逐年增加趋势,依据青春期发育进程可分为快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RP-CPP)和缓慢进展型中枢性性早熟(SP-CPP)。RP-CPP具有极大危害,其与SP-CPP在早期临床鉴别中存在困难,主要依靠随访中青春期发育进程及骨龄进展情况进行判断,目前缺乏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来预测RP-CPP。
探讨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比值对RP-CPP的预测价值。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10岁CPP女童(n=380),依据青春期发育进程等指标分为RP-CPP组(n=130)及SP-CPP组(n=250),对两组间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行RP-CPP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LH/FSH比值对RP-CPP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RP-CPP组女童的身高、体质量、BM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龄与实际年龄差值、双侧卵巢体积、LH基础值、雌二醇水平、LH基础值/FSH基础值、LH峰值/FSH峰值均高于SP-CP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H基础值(OR=0.882,95%CI=0.686~0.986,P=0.035)及LH峰值/FSH峰值(OR=0.492,95%CI=0.336~0.723,P<0.001)是CPP患者进展为RP-CPP的影响因素。LH基础值/FSH基础值、LH峰值/FSH峰值均与身高、IGF-1、LH基础值、雌二醇水平、LH峰值、卵巢容积及骨龄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LH基础值/FSH基础值、LH峰值/FSH峰值较其他指标对RP-CPP的预测价值更高,LH基础值/FSH基础值为0.63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258[灵敏度为43.1%,特异度为82.7%,ROC曲线下面积(AUC)=0.644],LH峰值/FSH峰值为1.39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276(灵敏度为74.6%,特异度53.0%,AUC=0.655),二者联合的预测模型优于单一指标预测模型(AUC=0.668)。对未进行临床干预患儿随访6个月后的基础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分析,随访6个月后RP-CPP组的身高增长、ΔLH、ΔFSH、骨龄增长及卵巢容积增长均多于SP-CPP组(P<0.05)。
LH基础值/FSH基础值及LH峰值/FSH峰值是RP-CPP的早期预测指标,当LH/FSH基础值≥0.63或LH峰值/FSH峰值≥1.39时,需考虑RP-CPP的可能性,并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优于单一指标,可作为临床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的辅助参考指标。
高血压在中国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高血压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并探讨影响其生命质量的因素,对于制订有效的高血压健康管理计划意义重大。
本研究旨在利用中文欧洲五维度量表(EQ-5D-5L)和中文15D量表测量西北地区高血压老年人的健康效用值(HSU),评估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并探讨影响老年人HRQoL的主要因素。
2021年在甘肃省兰州市随机招募2 000名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基础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收集临床资料,采用EQ-5D-5L和15D量表测量HSU。采用亚组分析、Tobit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老年人HRQoL的影响因素。
共有1 784名老年人完整参与本次研究,其中50.9%的老年人血压正常,676名(37.9%)老年人为Ⅰ级高血压,152名(8.5%)为Ⅱ级高血压,48名(2.7%)为Ⅲ级高血压,这些患者的HSU在EQ-5D-5L中分别为0.949、0.942、0.933和0.921,在15D量表中分别为0.875、0.863、0.851和0.840。Tobit回归分析显示,在EQ-5D-5L中,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职业状态和年收入与老年人HSU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15D量表中,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高血压和饮酒与老年人HSU相关(P<0.05)。
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EQ-5D-5L和15D量表的HSU均逐渐降低,表明HRQoL逐渐受损,影响老年人HRQoL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职业状态、年收入和饮酒。
慢性病共病给老年人卫生服务带来挑战,探索老年人慢性病共病负担对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病加权指数(CMWI)是衡量我国中老年人群共病负担的指标,目前尚缺乏CMWI与卫生服务利用关联性的队列研究。
探索老年人慢性病共病负担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关联,为改善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干预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于2021年12月—2024年1月,以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为例,收集该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中2017—2021年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建立老年人健康体检自然人群队列。以该时间段内首次体检时间为基线,使用CMWI衡量老年人基线的慢性病共病负担,采用负二项回归分析个体基线的CMWI分别与其在随访时间内利用的总门诊次数、慢性病相关门诊次数、总住院次数以及慢性病相关住院次数的关联性。
39 989例老年人中,14 991例(55.18%)患有慢性病共病,CMWI值为1.3(0,2.3);在平均1 268 d随访时间内,26 141例(65.37%)利用过门诊服务,总门诊次数为2(0,6)次,慢性病相关门诊次数为1(0,4)次;7 332例(18.34%)利用过住院服务,总住院次数为0(0,0)次,慢性病相关住院次数为0(0,0)次。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CMWI的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居住类型的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居住类型的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年龄、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后,负二项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MWI是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次数增加的危险因素(IRR>1),CMWI每增加1个单位,总门诊次数增加1.210次(95%CI=1.196~1.224次),慢性病相关门诊次数增加1.276次(95%CI=1.259~1.292次),总住院次数增加1.277次(95%CI=1.244~1.312次),慢性病相关住院次数增加1.286次(95%CI=1.252~1.321次)。
CMWI是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次数增加的危险因素,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次数随CMWI值增大而增加,应重视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负担,为改进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干预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慢性病共病是指个体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的慢性疾病。共病患者常联用多种药物治疗,给社区全科医生的科学用药决策带来了挑战。本文分析了社区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困境形成的原因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一种动态的综合性决策框架,即共病药物治疗决策框架(MDMF)。该框架由社区全科医生接诊共病患者的5个阶段构成,包括"健康问题回顾""用药综合评估""医患共同决策""药物治疗记录"和"安排随访计划"。MDMF能够促使社区全科医生为共病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但也对其诊疗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因此,建议对社区全科医生开展以MDMF为核心的培训、提供决策辅助支持,并采取合理的激励与监督措施,推动社区医疗机构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治疗方案,提升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
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发生率高、早期识别率低,对儿童其他维度的早期发展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认知环境是影响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旨在探索家庭认知环境对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影响,从家庭认知环境的社区干预角度,为儿童早期的语言发育促进提供理论证据。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8—2020年在上海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4 307名儿童在1、2、3周岁时采用上海市小儿发育筛查量表Ⅱ(DenverⅡ)进行发育筛查,将筛查出的语言发育迟缓的172名儿童作为观察组,以年龄作为配对因素,按照1∶3的比例纳入516名语言发育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出生基本特征、父母人口学特征、母亲孕期和分娩特征以及家庭认知环境特征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
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儿童共172名,发生率为3.99%,其中,1岁儿童57名(33.14%),2岁儿童92名(53.49%),3岁儿童23名(13.37%)。病例组儿童男性、早产、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儿童的总体家庭认知环境及情感温暖、社会适应、语言环境和忽视环境弱于对照组(P<0.05)。儿童早产、母亲文化程度低(高中以下)、家庭认知环境不良是儿童早期语言发育迟缓的危险因素(P<0.05)。
在2岁前进行语言发育干预是有效降低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率的关键。社区儿童保健医生指导优化家庭养育环境、协助建立良好亲子沟通和交流互动,是促进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的有效策略,尤其要关注出生胎龄小和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家庭,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亲子活动和亲子沟通方面的干预和指导。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抑郁是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可导致显著的残疾和死亡风险增加。研究发现抑郁与认知障碍之间关联密切,并且这种关系可能受到性别的影响。在老年人群中,抑郁与认知功能及不同认知领域之间相关性的性别差异尚不明确。
对城市老年人抑郁和认知功能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抑郁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性别差异。
2022年9—10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合肥市某社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收集其一般资料,采用老年抑郁量表(GDS)、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分别对抑郁和认知功能状况进行评估,探讨老年人抑郁的相关因素,并分析抑郁、性别因素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共纳入328名老年人,抑郁的总体检出率为14.9%。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OR=0.362,95%CI=0.155~0.847)、与子女居住(OR=2.445,95%CI=1.021~5.853)是抑郁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显示,抑郁老年人的BSSD总分及语言(命令)理解、计算/注意、地点定向、时间定向和即刻记忆因子分均低于非抑郁老年人(P<0.05)。女性BSSD总分及常识/图片理解和地点定向因子分均低于男性,而语言(命令)理解得分高于男性(P<0.05)。抑郁与性别在常识/图片理解、语言(命令)理解和地点定向上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
城市老年人抑郁风险较高,合并抑郁的老年人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减退,并伴有性别差异。应加强关注老年人抑郁和痴呆等精神问题,尤其是针对女性老年群体,有必要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措施,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度改革,特别是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保健体系中的角色日益重要。全科医生不仅是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更是常见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健康教育的关键执行者。国家对全科医生提出了"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临床定位。本文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小、大、重、慢"疾病的分类与全科医生的"4善"定位,探讨全科医生在新医改时代下的重要职能及挑战。访谈者认为虽然分级诊疗制度旨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大、小、重、慢"疾病分类的模糊性和基层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等问题。全科医生在这个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需要具备综合的临床诊疗能力,并与专科医生共同制定临床判断标准和诊疗标准。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作用,迫切需要对全科医学教育和实践进行进一步改革与优化,同时强化全科医生的角色定位,以确保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同时,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健康保障体系。
目前6分钟步行试验(6MWT)已经被广泛用于评估肥胖人群的运动能力,并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国外已有研究提出了其他人群的6MWT距离参考方程,但中国17~45岁且BMI≥30 kg/m2肥胖受试者的6MWT距离参考方程研究较少。
为17~45岁门诊肥胖受试者制订6MWT距离参考方程,并评估其影响因素。
根据美国胸科学会指南,前瞻性选取2022年6月—2023年9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肥胖门诊部就诊的143名年龄17~45岁且BMI≥30 kg/m2的成年人(71名男性和72名女性),进行人体测量和6MWT。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模型建立6MWT距离参考方程,将新建立的6MWT距离参考方程与现有的预测方程进行比较。
143名受试者的平均6MWT距离为(506.1±49.8)m,其中男性平均6MWT距离为(515.7±50.1)m,大于女性的平均6MWT距离(496.6±47.9)m(P<0.05)。在年龄段17~23岁、24~30岁、31~37岁以及38~45岁中,男性与女性6MWT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受试者的体质量、BMI、最大心率(HRmax)、心率差(ΔHR)、腰围、舒张压差(ΔDBP)、Borg量表评分差(ΔBorg)与6MWT距离相关(P<0.05),女性受试者的体质量、BMI、腰围与6MWT距离相关(P<0.05)。以步进的方法将潜在的影响因素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最终建立6MWT距离参考公式:男性y=494.463+1.414×ΔHR-3.903×BMI+0.874×HRmax,R2=0.429,女性y=670.448+0.299×ΔHR-4.342×BMI-0.195×HRmax,R2=0.312。
17~45岁门诊肥胖受试者中,男性的平均6MWT距离长于女性,且在不同年龄段均有显著差异。男性的体质量、BMI、HRmax、ΔHR、腰围、ΔDBP、ΔBorg与6MWT距离相关,女性的体质量、BMI、腰围、ΔSBP与6MWT距离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男性和女性分别建立了预测6MWT距离的参考方程,这些公式可能为评估个体的体能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社区全科医生为慢性病共病患者做出药物治疗决策时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开展培训提升其决策能力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方式。然而,目前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培训需求缺乏深入研究。
了解社区全科医生在开展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时面临的困难,以及其在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需求,为设计相关培训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于2023-10-05至2023-12-21,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和最大差异原则,招募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深圳市、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深度访谈,访谈主题围绕社区全科医生在慢性病共病药物治疗决策培训上的内容及形式需求开展。访谈内容由2名研究者独立转录和编码,并对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
共有20名社区全科医生完成访谈,15名为女性,平均年龄为(38.5±3.0)岁。基于社区全科医生当前面临的共病药物治疗决策问题,对其开展的培训内容应涵盖药物治疗评估、药物合理选择、医患沟通与共同决策、用药教育与随访4个方面。在培训形式上,社区全科医生愿意接受灵活多样的授课途径,且更为认可基于案例和结合社区医疗需求的培训方法。
社区全科医生对慢性病共病用药决策能力存在明确的培训需求,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培训课程的构建提供理论参照,可助力培训更适应社区全科医生的工作环境与实际需求。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安宁疗护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我国的安宁疗护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的机构建设标准、管理规范还在试行阶段。老年护理机构作为重要的医养一体化服务机构之一,目前尚缺乏行之有效且同质化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可行的老年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
于2020年4—5月,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以获取安宁疗护服务相关文献,同时邀请5名安宁疗护领域专家开展半结构化访谈,结合文献检索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构建初始指标体系。于2020年5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15名安宁疗护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两轮函询,结合课题组分析与专家建议确定指标体系。两轮函询后,开展专家小组团体面谈,对形成的指标体系做进一步优化调整。
在两轮函询中,问卷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9和0.94,一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54和0.59,二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8、0.10。最终构建的老年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指标体系包含须具备的资源与条件、内容和流程、考核指标3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第2轮函询中,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均值为3.87~5.00分,变异系数为0~0.25,满分率为63.0%~100.0%。
本研究构建的老年护理机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较好,可以为老年护理机构开展老年患者生命末期优质医疗服务提供借鉴。
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是冠心病易发人群,其冠心病患病率与死亡率较绝经前显著升高。本研究在团队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联合糖脂代谢、血管弹性等相关指标诊断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以期为临床识别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风险提供新思路。
探讨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踝肱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脉压指数(PPI)、动脉硬化指数(AI)联合与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构建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
本研究选取2019—2022年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的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收集患者入院时的TyG指数、ABI、baPWV、PPI、AI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实现模型可视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诊断效能。
本研究共纳入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300例,其中非冠心病组141例、冠心病组15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I、baPWV、TyG指数、PPI、AI是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因素(P<0.05),并根据预测方程绘制列线图。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BI、baPWV、TyG指数、PPI、AI和联合预测模型预测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2、0.687、0.659、0.700、0.612、0.808(P<0.001),预测模型预测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风险的灵敏度为0.780 6,特异度为0.741 0。校准曲线显示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DCA曲线表明列线图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ABI、baPWV、TyG指数、PPI、AI是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因素,新开发模型可对冠心病风险进行有效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