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最新文章合集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辅助顺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
崔晓娜, 冯瑞霞, 韩雨澎, 周瑶瑶, 刘小军, 李建朝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5): 4439-44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48
摘要183)   HTML8)    PDF(pc) (883KB)(158)    收藏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AMI-CS)病死率极高,及时有效的循环支持是挽救此类患者生命的关键。研究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辅助顺序对AMI-C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VA-ECMO和IABP联合辅助下,二者辅助顺序对AMI-CS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影响,探讨相关指标变化原因及意义,对比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预后影响因素,为AMI-CS患者寻求相对安全、有效的机械性循环辅助方式。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2022年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VA-ECMO联合IABP治疗的AMI-C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VA-ECMO与IABP联合辅助模式,根据VA-ECMO和IABP辅助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A组(先IABP后VA-ECMO辅助,n=42);B组(先VA-ECMO后IABP或VA-ECMO与IABP同期辅助,n=40)。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联合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和72 h临床指标、治疗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和预后情况。

结果

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和组间对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动脉血乳酸(Lac)、肌钙蛋白I(cTnI)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间对肾小球滤过率(GFR)、脑利钠肽(BNP)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MAP、CI、GFR、Lac、cTnI、BNP主效应显著(P<0.05),组间对CI、GFR主效应显著(P<0.05),组间对MAP、Lac、cTnI、BNP主效应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72 h的MAP、CI、GFR高于治疗前,Lac、cTnI、BNP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72 h的CI高于治疗后24 h,治疗后72 h的Lac、cTnI、BNP低于治疗后24 h(P<0.05)。B组患者治疗后24、72 h的MAP、CI、GFR高于A组,Lac、cTnI低于A组(P<0.05)。A组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使用比例高于B组(P<0.05)。A组急性肾损伤(AKI)比例高于B组,出院生存率低于B组(P<0.05)。

结论

相较于先IABP后VA-ECMO,先VA-ECMO后IABP(或ECMO与IABP同期)的联合辅助顺序在改善AMI-C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肾功能和组织灌注水平更优,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比例更少,并发症AKI的发生率更低,出院生存率更高,改善了AMI-CS患者的临床结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可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
王瑜, 陈焱, 韩元元, 徐清, 陈胜岳, 吕智博, 卢川, 郑铭鑫, 赵昕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33): 4137-41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16
摘要222)   HTML12)    PDF(pc) (948KB)(161)    收藏
背景

既往研究表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心血管疾病的不良结局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但是较少有研究探讨PLR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明确PLR对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2021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 423例老年AMI住院患者的病史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BMI、血压分级、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脂相关指标,心力衰竭、糖尿病患病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最终结局定义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未死亡组1 315例和死亡组108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明确PLR对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通过决策曲线分析探究PLR及其联合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死亡组患者年龄、BMI、PL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肌钙蛋白I(CTNI)、eGFR分级、心力衰竭比例、抗血小板类药物使用比例、降脂类药物使用比例与未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预测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1(P<0.001);PLR联合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或CTNI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和0.779(P<0.001)。基于Bootstrap法绘制的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PLR的风险阈值在6%~82%以及PLR联合CTNI的风险阈值在2%~86%时可产生较大的净获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

PLR可以有效预测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这种预测能力在联合CTNI后显著提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对比剂急性肾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研究
王珍, 申国旗, 李亚南, 朱英华, 仇航, 郑迪, 徐通达, 李文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9): 3650-36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39
摘要307)   HTML12)    PDF(pc) (1001KB)(244)    收藏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再灌注治疗是降低AMI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再灌注治疗的方式之一,PCI术后出现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I-AKI)已成为急性肾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

目的

探讨AMI患者行PCI术后发生CI-AKI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关于CI-AKI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有效性。

方法

连续收集2019—2021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初诊为AMI并行PCI的1 2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院时间顺序按约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2019年1月—2021年3月,900例)和验证组(2021年4—12月,374例);并根据CI-AKI的诊断标准将训练组患者分为CI-AKI组(109例)和non-CI-AKI组(791例)。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Lasso回归、交叉验证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CI-AKI风险列线图,通过计算C-统计量、绘制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价其鉴别力、校准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

训练组900例患者中,109例(12.1%)在接受PCI后发生CI-AKI;验证组374例患者中,27例(7.2%)发生CI-AK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OR=0.903,95%CI(0.873,0.934)〕、血小板分布宽度〔OR=1.158,95%CI(1.053,1.274)〕、平均血小板体积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MPVLR)〔OR=1.047,95%CI(1.016,1.079)〕、中性粒细胞计数/高密度脂蛋白(NHR)〔OR=1.072,95%CI(1.021,1.124)〕、血肌酐(Scr)〔OR=1.006,95%CI(1.002,1.011)〕、利尿剂〔OR=2.321,95%CI(1.452,3.709)〕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CI-AK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建立包含LVEF、血小板分布宽度、MPVLR、NHR、Scr、利尿剂6个危险因素的预测模型并绘制CI-AKI风险列线图。训练组的C-统计量为0.794〔95%CI(0.766,0.820)〕,验证组的C-统计量为0.799〔95%CI(0.774,0.855)〕,校准图显示,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表明,列线图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结论

CI-AKI风险预测模型包括LVEF、血小板分布宽度、MPVLR、NHR、Scr、利尿剂,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可以直观、独立地筛选高危人群,对AMI患者PCI后CI-AKI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联合预测价值
陈焱, 陈胜岳, 韩元元, 吕志博, 徐清, 赵昕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0): 2482-24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77
摘要459)   HTML15)    PDF(pc) (1564KB)(193)    收藏
背景

已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少有研究探讨NLR联合PLR能否增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NLR联合PLR对A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2015年12月—2021年12月纳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3 246例AMI患者的病例资料,最终结局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根据最终结局将患者分为院内死亡组和非死亡组,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按1∶1匹配。绘制NLR+PLR、NLR和PLR对AMI患者住院死亡风险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为了更好地评估NLR+PLR对不同类型AMI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将患者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并分析NLR+PLR、NLR和PLR对NSTEMI组和STEMI组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结果

(1)基于PSM按照1∶1的比例对住院期间死亡患者进行匹配,每组115例。两组匹配后匹配变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LR+PLR预测AMI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54)大于NLR(AUC=0.731)和PLR(AUC=0.577)(P<0.05)。(3)NLR+PLR对STEMI患者住院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AUC=0.797)高于NSTEMI患者(AUC=0.739)。

结论

与单独的NLR或PLR相比,NLR联合PLR可以更好地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风险,尤其是在STEMI患者中效能更佳。

图表 |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早期液体平衡和乳酸清除率对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短期预后价值研究
苗广瑞, 庞硕, 周远航, 段铭烜, 白琳鹏, 张擎阳, 赵晓燕, 董建增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7): 3397-34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26
摘要441)   HTML29)    PDF(pc) (953KB)(221)    收藏
背景 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研究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AMI合并CS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究早期液体平衡和乳酸清除率对接受ECMO辅助治疗AMI合并CS患者的短期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49例AMI合并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CMO上机后30 d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27)和死亡组(n=22)。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合并CS患者ECMO上机后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24 h液体平衡、24 h乳酸清除率及联合指标在预测AMI合并CS患者ECMO上机后30 d预后的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死亡组患者年龄、肌酐、罪犯血管左主干或左前降支、急性肾损伤、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比例、24 h液体平衡、上机24 h乳酸高于生存组,24 h乳酸清除率低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2,95%CI(1.008,1.205)〕、急性肾损伤〔OR=15.888,95%CI(1.299,194.388)〕、24 h液体平衡〔OR=1.085,95%CI(1.003,1.174)〕、24 h乳酸清除率〔OR=0.001,95%CI(0,0.096)〕是AMI合并CS患者上机后30 d结局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4 h液体平衡、24 h乳酸清除率及联合指标预测AMI合并CS患者上机后30 d死亡的AUC分别为0.688〔95%CI(0.539,0.812),P=0.015〕、0.707〔95%CI(0.560,0.828),P=0.006〕、0.847〔95%CI(0.715,0.934),P<0.001〕,联合指标预测的AUC分别高于24 h液体平衡(Z=2.05,P<0.05)、24 h乳酸清除率(Z=2.30,P<0.05)。结论 24 h液体平衡和24 h乳酸清除率均与AMI合并CS患者上机后30 d结局有关,同时24 h液体平衡联合24 h乳酸清除率对患者ECMO上机后30 d死亡具有更高的预测效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用药情况研究
刘传芬, 李政, 伍满燕, 崔淯夏, 宋婧, 张椿英, 陈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1): 1325-132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407
摘要599)   HTML13)    PDF(pc) (919KB)(216)    收藏
背景

血脂异常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密切相关,影响患者的预后,了解AMI患者的血脂变化,对临床给患者施行更好的调脂治疗有重要意义。

目的

探讨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期间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

方法

连续入选2015-01-01至2018-02-28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AMI患者457例,监测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随访时第一次复查时血脂水平演变情况,并记录患者服药情况。

结果

AMI患者不同时间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4 h内LDL-C呈下降趋势,发病后24 h左右的LDL-C达到(2.21±0.63)mmol/L,较入院时平均下降(0.98±0.34) mmol/L,此后患者的LDL-C水平逐渐趋于平稳。AMI患者不同时间点T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24 h内呈下降趋势,发病后24 h左右总胆固醇(TC)水平较入院时平均下降(1.34±0.46)mmol/L,此后患者的TC水平趋于平稳。AMI患者不同时间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12 h内呈下降趋势,此后患者的HDL-C水平趋于平稳。AMI患者不同时间点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12 h内呈上升趋势,24 h后有所下降,此后患者TG水平趋于平稳。在调脂治疗方面,36.8%(168/457)的AMI患者于院前接受调脂治疗;院前未接受调脂治疗的人群中,有28.2%(129/457)的患者在院前已患有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院内99.2%(453/457)的患者加用调脂治疗,药物以他汀类为主,剂量以中等剂量为主。至出院后1年时,仅有59. 3%(271/457)的患者仍坚持规律服用调脂药物。出院后随访期间患者的血脂达标率为43.7%(200/457)。

结论

AMI患者发病后24 h左右LDL-C下降达到谷值,院前未服用调脂药物的患者下降趋势更明显;AMI患者的调脂治疗以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为主,院内他汀使用率可达99.2%,但随访期间患者的LDL-C达标率为43.7%,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能对提升达标率有益。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对于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研究
岳博成, 侯旗旗, 韩全乐, 杨波, 吴铮, 吴建美, 陈朔华, 吴寿岭, 李康博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14): 1739-17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34
摘要619)   HTML18)    PDF(pc) (1517KB)(161)    收藏
背景

全球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高血压患者已达12.8亿,心房颤动患者约5 970万例。高血压极大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将高于60%。同时心房颤动增加了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及痴呆的发病风险。对于庞大的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目前研究尚少,且其风险是否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

分析高血压人群中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

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集团职工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开滦总医院健康查体人群中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12-31,终点事件为患者新发心肌梗死。最终42 833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患者基线心电资料是否诊断为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70)和非心房颤动组(n=42 563)。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心肌梗死事件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对新发心肌梗死的影响。

结果

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高于非心房颤动组,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按年龄进行分层,≤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2.89,95%CI(1.74,4.82),P<0.01〕,≤60岁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4.72,95%CI(2.11,10.56),P<0.01〕。

结论

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0岁高血压人群,积极控制血压、治疗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重要防治措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完全血运重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王哲, 赵海滨, 汪国梁, 马晓娟, 殷惠军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2): 142-1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28
摘要674)   HTML9)    PDF(pc) (2021KB)(296)    收藏
背景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治疗,目前主要有单纯罪犯血管血运重建及完全血运重建两种方法,虽然许多系统评价对比了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其质量和结果不尽相同,无法直接应用于临床。

目的

对完全血运重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再评价。

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及PROSPERO数据库,搜集对比完全血运重建和单纯罪犯血管血运重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效果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2月,无语言及发表状态限制。由2名研究者使用AMSTAR 2量表、GRADE分级系统分别评价其方法学质量和证据质量。

结果

共纳入25篇符合条件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根据AMSTAR 2量表评价结果,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整体偏低,1篇为高质量,2篇为中质量,22篇为极低质量。25篇文献共涉及8个结局指标,135个证据体,其中8个GRADE分级为高级,17个为中级,其余为低级或极低级。

结论

相较单纯罪犯血管血运重建,完全血运重建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部分临床结局,但其安全性有待大样本、高质量临床研究的进一步评估。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残粒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对青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预测价值研究
邓毅凡, 朱米雪, 刘娟, 聂日, 何胜虎, 张晶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06): 659-6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564
摘要629)   HTML24)    PDF(pc) (1409KB)(285)    收藏
背景

血脂代谢异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在一些血脂正常的人群中,仍有AMI的发生。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作为非常规血脂指标,与AMI之间的研究尚少,同时两者对青年初发AMI的预测价值有待研究。

目的

探讨RLP-C、AIP对青年初发AMI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4年11月至2021年11月拟诊冠心病入院的患者1 20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为AMI将其分为AMI组(627例)和非AMI组(57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根据公式计算出RLP-C和AIP,并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青年初发AM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RLP-C、AIP对青年初发AMI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两组患者男性、吸烟史、高血压史比例,TG、TC、HDL-C、LDL-C、RLP-C、AI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OR=2.541,95%CI(1.824,3.538)〕、TC≥5.17 mmol/L〔OR=2.787,95%CI(1.405,5.531)〕、RLP-C≥0.6 mmol/L〔OR=3.786,95%CI(2.648,5.413)〕、AIP≥0.2〔OR=3.427,95%CI(2.106,5.576)〕为青年初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DL-C≥1.19 mmol/L〔OR=0.049,95%CI(0.025,0.093)〕为青年初发AMI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RLP-C预测青年初发A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95%CI(0.830,0.873)〕,最佳截断值为0.535 m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48和0.699;AIP预测青年初发AMI的AUC为0.813〔95%CI(0.789,0.837)〕,最佳截断值为0.12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2和0.660。

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有吸烟史、TC≥5.17 mmol/L、RLP-C≥0.6 mmol/L、AIP≥0.2可能为青年初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1.19 mmol/L可能为青年初发AMI的独立保护因素。RLP-C、AIP对青年初发AMI具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贾思琦, 王迪, 鲁燕, 贾永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33): 4159-41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92
摘要898)   HTML30)    PDF(pc) (4349KB)(343)    收藏
背景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作为心脏康复的运动方案之一,对于心肌梗死的作用还存在争议,且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HIIT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随机选取3月龄雄性SD大鼠共78只,最终纳入研究56只。随机选取14只为假手术组(Sham组),其余大鼠制备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后随机分为心梗静息组(MI-SED组,n=14)、心梗HIIT组(MI-HIIT组,n=14),心梗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组(MI-MICT组,n=14)。Sham组与MI-SED组不进行训练,MI-HIIT组高强度与中等强度训练交替进行,MI-MICT组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AMI大鼠建模1周后MI-HIIT、MI-MICT组开始进行训练,训练4周后,四组分别随机取7只大鼠进行心脏超声检测,称量体质量(BW)、心脏质量(HW),计算心脏质量指数(HMI),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取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训练8周后对四组剩余7只大鼠采集数据和样本进行相同试验处理。

结果

训练4周后MI-HIIT组标准化HMI高于Sham组、MI-SED组和MI-MICT组(P<0.05);训练8周后MI-HIIT组最终BW低于Sham组和MI-SED组,HW高于Sham组、MI-SED组和MI-MICT组,标准化HMI高于Sham组和MI-MICT组(P<0.05)。训练4周后,MI-HIIT组和MI-MICT组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左心室收缩末期后壁厚度(LVPWs)低于Sham组,高于MI-SED组(P<0.05);MI-HIIT组和MI-MICT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低于MI-SED组(P<0.05)。训练8周后,MI-HIIT组EF、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壁厚度(LVAWs)高于Sham组和MI-SED组,FS、LVPWs高于MI-SED组(P<0.05)。HE染色显示,MI-HIIT组训练8周大鼠的心脏组织炎性病变较训练4周大鼠减轻,心肌细胞排列更紧密。Masson染色结果显示训练8周后MI-HIIT组、MI-MICT组心肌组织胶原纤维占比低于MI-SED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训练4、8周后MI-HIIT组、MI-MICT组心肌组织血管新生数高于Sham组、MI-SED组,训练8周后MI-HIIT组心肌组织血管新生数高于MI-MICT组。训练4周后,MI-HIIT组血清TNF-α高于MI-SED组;训练8周后,MI-HIIT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MI-MICT组。

结论

AMI早期进行HIIT,可提高HMI、诱导心肌组织早期炎性反应、减轻心肌纤维化、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心室重构,总体效果优于MICT。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预测模型的构建
李琴, 檀鑫, 姜文溪, 袁梦, 倪慧, 王媛, 杜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4): 2965-29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37
摘要709)   HTML23)    PDF(pc) (2901KB)(541)    收藏
背景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对临床决策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由于AMI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模式正在不断发生改变,现有的风险评分可能并不适用于临床实际情况,因此需要提高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准确性以制订患者个性化的管理策略。

目的

构建预测AMI患者PCI后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模型。

方法

纳入2019年1—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1 13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62例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年,以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恶性心律失常、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非计划内的血运重建作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事件组122例和非事件组840例。采用Lasso回归筛选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预测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效能,使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标(NRI)和综合判别指数(IDI)对预测模型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进行比较,评价模型对AMI患者PCI后预后评估的改善效果。

结果

962例AMI患者中122例(12.7%)患者出现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Lasso回归筛选出5个预测变量,包括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Hb)。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回归方程为:logit(P)=3.596-0.023×X1-0.014×X2-0.036×X3+0.726×X4+1.372×X5(X1表示Hb,X2表示eGFR,X3表示LVEF,X4表示糖尿病,X5表示心电图ST段偏移)。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Hb是A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eGFR、Hb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Hb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预测开发队列与验证队列患者PCI后发生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4〔95%CI(0.710,0.834)〕、0.751〔95%CI(0.686,0.815)〕。AMI、STEMI、NSTEMI患者中NRI分别为0.493〔95%CI(0.303,0.682)〕、0.459〔95%CI(0.195,0.724)〕、0.455〔95%CI(0.181,0.728〕,IDI分别为0.055〔95%CI(0.028,0.081)〕、0.042〔95%CI(0.015,0.070〕、0.069〔95%CI(0.022,0.116)〕。3组患者中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均优于GRACE评分(P<0.05)。全研究人群队列分析发现预测模型的评价效能优于GRACE评分〔ΔAUC=0.050,P=0.015;IDI=0.055,95%CI(0.028,0.081),P<0.001;NRI=0.493,95%CI(0.303,0.682),P<0.001)〕。

结论

由心电图ST段偏移、糖尿病、LVEF、eGFR、Hb共5个预测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可用于评估AMI患者PCI后远期预后,有助于患者早期风险分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青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应对方式的质性研究
李耀霞, 杨巧红, 邱玮瑜, 余红雨, 黄贤珍, 柯琦琦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4): 2992-299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72
摘要740)   HTML12)    PDF(pc) (2151KB)(322)    收藏
背景

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能够预防疾病复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过往研究提示50%以上的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疾病消极应对方式,并对其预后和生命质量造成负向影响,但其疾病应对方式选择的个人及社会文化方面的深层原因尚不明晰。自我调节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脑卒中、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行为分析、综合干预、健康促进等研究中,目前尚缺乏从该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中青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基于自我调节系统四因素理论探讨中青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1—6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中青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信息饱和原则确定研究样本量,最终纳入15例患者。课题组成员和专家对预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后确定最终访谈提纲,对研究对象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运用Colaizzi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中青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可归纳为2个主题:(1)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并存,包括积极应对(调整心态与控制情绪,正面疾病与自我激励,转变生活方式,寻找新的平衡),消极应对(忍耐、回避、无奈接受、屈服、隐瞒);(2)影响应对方式选择的因素(社会支持、预后估计、行为益处获得情况、榜样的力量)。

结论

中青年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疾病应对方式为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并存,且消极应对情况不容忽视,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多途径个性化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健康行为益处教育,并善于发挥榜样引领、激励和监督的作用,以改善患者疾病消极应对的状况、增强积极应对,最终促进患者身心全面康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体外膜肺氧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芮子傲, 戴东普, 郭影影, 庞硕, 周远航, 杜洋, 赵晓燕, 董建增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21): 2597-26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108
摘要817)   HTML19)    PDF(pc) (2294KB)(346)    收藏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是心内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及时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是挽救这类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这类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IABP联合ECMO对AMI合并CS患者的疗效,AMI合并CS患者需要ECMO支持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病房)住院的应用IABP救治的AMI合并CS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应用ECMO分为IABP组(n=65)及IABP+ECMO组(n=26)。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患者出院12个月生存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应用ECMO的影响因素。

结果

IABP组IABP后心搏骤停比例、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水平、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气管插管应用比例、肺部感染比例、下肢缺血比例、急性肾损伤比例、消化道出血比例、出院后12个月生存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应用比例低于IABP+ECMO组(P<0.05),CCU住院时间短于IABP+ECMO组(P<0.05),年龄高于IABP+ECMO组(P<0.05)。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和组别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和组别对乳酸、pH值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对收缩压、舒张压、乳酸、pH值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对心率主效应不显著(P>0.05);组别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乳酸、pH值主效应不显著(P>0.05)。其中两组治疗后24 h、72 h收缩压、pH值均高于上机前,乳酸水平低于上机前;两组治疗后72 h收缩压、pH值高于治疗后24 h,乳酸水平低于治疗后24 h(P<0.05)。IABP组治疗后24 h、72 h舒张压均高于上机前(P<0.05)。IABP+ECMO组治疗后72 h收缩压高于IABP组(P<0.05);IABP+ECMO组治疗后24 h的乳酸水平低于IABP组,pH值高于IAB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治疗后24 h VIS、IABP后心搏骤停是AMI合并CS且应用IABP患者需要ECMO支持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IABP联合ECMO能改善AMI合并CS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患者1年生存率,年龄、24 h VIS、IABP后心搏骤停是AMI合并CS且应用IABP的患者需要ECMO支持的影响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及预后的性别差异研究
杨思琪, 刘汉雄, 余秀琼, 童琳, 李锦, 成联超, 陈旭, 齐灵垚, 罗艳, 蔡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4): 1694-1699,17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21
摘要772)   HTML16)    PDF(pc) (2072KB)(142)    收藏
背景

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可能在救治和预后方面有异于老年男性AMI患者。而目前中国关于老年AMI患者救治现状和预后的性别差异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不同性别老年AMI患者的救治情况、院内死亡率和1年心血管死亡率的差异。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成都地区11家综合医院就诊的1 579例老年(>60岁)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056例,女523例。比较不同性别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1年预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性别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死亡的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

女性吸烟、饮酒、PCI史和COPD史、典型胸痛/胸闷症状发生的比例、肌酐水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及降脂药物的应用比例低于男性(P<0.05),女性年龄、合并糖尿病史比例、心率、Killip分级≥Ⅱ级比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症状发作至导丝通过的时间(S-to-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导丝时间(FMC-to-B时间)、院内全因死亡率高于男性(P<0.05)。女性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相关死亡率高于男性(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性别〔HR=1.830,95%CI(1.029,3.255),P=0.040〕、年龄〔HR=1.063,95%CI(1.031,1.095),P<0.00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HR=2.382,95%CI(1.380,4.113),P=0.002〕、心源性休克〔HR=2.474,95%CI(1.259,4.859),P=0.009〕、肌酐〔HR=1.004,95%CI(1.001,1.006),P=0.003〕和PCI〔HR=0.228,95%CI(0.135,0.386),P<0.001〕是老年AMI患者出院后1年内心血管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论

老年AMI患者院内行再灌注治疗措施的比例无性别差异,但救治效率和预后存在差异。女性AMI患者院内救治效率更低、心肌总缺血时间更长、药物使用比例更低,且院内全因死亡率和1年内心血管死亡率更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早期应用自拟益气活血方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状态的临床效果研究
王梦玺, 刘倩, 沈乐, 陈晓虎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1): 1357-13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602
摘要712)   HTML12)    PDF(pc) (1017KB)(229)    收藏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后容易产生抑郁等负性情绪,目前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措施主要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精神类药物,但精神类药物只能在抑郁发生后使用,无法早期应用于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目的

评价早期应用自拟益气活血方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状态的防治作用。

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在江苏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标准西医治疗,试验组给予标准西医治疗+自拟益气活血方,两组均治疗3周。治疗1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8(IL-8)水平,治疗3周后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评分、抑郁状态发生率、心绞痛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改善率。

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HAMD-17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试验组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IL-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心绞痛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早期应用自拟益气活血方能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IL-6水平、缓解心绞痛症状并改善中医证候,同时对抑郁状态有轻度减轻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心房颤动是否会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
郝玉静, 于洁, 韩全乐, 毛瑞英, 郁静, 宋丽华, 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7): 2121-212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56
摘要864)   HTML15)    PDF(pc) (2167KB)(180)    收藏
背景

心房颤动是医疗实践中症状最为明显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已经列入自1990年以来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八大死亡原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最高可达9%,80岁以上人群最高可达17%;高血压患者到60岁以后将会有60%以上发生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增加了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认知功能障碍及痴呆等疾病的发病风险,但是否会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是否会增加新发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

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河北省唐山市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人群(开滦研究人群)96 750例,其中心房颤动患者458例(心房颤动组),无心房颤动者96 292例(非心房颤动组)。记录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人体测量指标(体质量、身高、血压等);收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每2年随访1次,即分别在2008—2009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和2016—2017年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0年,随访终点事件为新发心肌梗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心房颤动对新发心肌梗死的影响。

结果

(1)心房颤动组和非心房颤动组年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LDL-C、FPG、糖尿病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新发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较非心房颤动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RR=1.841,95%CI(1.118,2.869),P<0.05〕,校正年龄、性别(男性)后,心房颤动较非心房颤动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RR=1.635,95%CI(1.049,2.547),P<0.05〕,进一步校正BMI、SBP、LDL-C、FPG、吸烟、饮酒后,心房颤动较非心房颤动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RR=1.381,95%CI(1.087,1.573),P<0.05〕;饮酒为新发心肌梗死的保护因素〔RR=0.664,95%CI(0.572,0.770),P<0.05〕。

结论

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未被指南涵盖的心肌梗死后猝死高风险人群的预测及管理
黄宝涛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5): 515-5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317
摘要639)   HTML20)    PDF(pc) (1331KB)(328)    收藏

目前关于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主要依赖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但是这一单一指标在区分真正的猝死高风险人群中存在不足。本文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新的临床证据,讨论利用左心室射血分数对猝死风险进行分层存在的缺陷、心肌梗死后早期对猝死高风险人群进行干预、对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重新进行猝死危险分层、识别射血分数保留或轻度降低患者中的猝死高风险人群等问题,以及新型临床评分系统、心脏磁共振、无创心电学及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在猝死预测及管理中的作用,以期为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精准管理和风险预警提供参考。

该文的微信推文内容及相关研究报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研究
郑汝杰, 王越, 江耀辉, 张金盈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5): 542-5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24
摘要1111)   HTML21)    PDF(pc) (980KB)(318)    收藏
背景

新发心房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20%。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死亡风险和卒中风险显著增加。糖尿病是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在疾病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达格列净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其降糖效果确切,然而鲜有研究报道其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64例,根据是否存在新发心房颤动将研究对象分为新发心房颤动组188例和无心房颤动组57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和实验室检验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

结果

新发心房颤动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糖化血红蛋白、左心房内径、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无心房颤动组,而收缩压、胰岛素比例、达格列净比例、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无心房颤动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达格列净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风险降低相关,达格列净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34%的新发心房颤动风险(OR=0.66,P=0.008)。

结论

达格列净的使用与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低风险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血尿酸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陈强, 陈应忠, 崔彩艳, 蒋兴林, 朱峰, 李思艺, 张玉玫, 叶滔, 蔡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5): 561-5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49
摘要679)   HTML16)    PDF(pc) (1128KB)(300)    收藏
背景

血尿酸(UA)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预后显著相关,但这一结论仍存在一定争议,且国内缺少关于UA水平与AMI远期预后关系的大规模、多中心研究。

目的

探讨UA水平与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于成都市9家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 098例AMI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通过各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相关基线资料,包括:(1)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吸烟情况;(2)临床合并症及相关资料:高血压、糖尿病、血压、心率、Killip分级、AMI类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否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实验室检查:血肌酐(Scr)、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4)出院后用药情况: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通过门诊或电话询问并记录出院后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情况并以此为随访终点事件。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CE将患者分为MACCE组、无MACCE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再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将患者分为A组:UA<420 μmol/L,B组:420≤UA<480 μmol/L,C组:UA≥480 μmol/L,观察不同UA水平患者的预后差异。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4.5(9.2,20.7)个月。1 098例AMI患者中发生MACCE 173例(MACCE组),高尿酸血症366例。MACCE组患者年龄大于无MACCE组,Scr、UA、心率、女性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使用利尿剂比例以及Killip分级≥3级比例高于无MACCE组,接受PCI治疗比例低于无MACCE组(P<0.05);B组和C组MACCE、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A组(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组和C组MACCE、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事件的累积发生率高于A组(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3级〔HR=1.812,95%CI(1.215,2.700)〕、高龄〔HR=1.045,95%CI(1.031,1.059)〕以及较高的UA水平〔B组:HR=1.614,95%CI(1.062,2.455);C组:HR=1.949,95%CI(1.327,2.862)〕是AMI患者发生远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UA预测AMI患者远期不良事件(MACCE、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578(0.548,0.607)、0.645(0.616,0.674)、0.653(0.624,0.681),灵敏度分别为0.387、0.598、0.534,特异度分别为0.779、0.670、0.761。

结论

较高UA水平的AMI患者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高,其是AMI患者发生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筛选及预测评分系统构建
吕晓,李树仁,李文静,陈佳伦,刘冉,孟阳,苑智慧,郝潇,白玉豪,罗飞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5): 4457-44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22
摘要506)   HTML5)    PDF(pc) (1334KB)(146)    收藏
背景 对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远期预后预测目前应用的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评分,其在ACS中占比逐年升高,有超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趋势,二者虽同属ACS,但其发病率、急性期死亡风险及远期预后存在明显差异。然而截止到目前,尚无有关针对于NSTEMI患者远期预测的有效工具的文献。目的 分析NSTEMI患者院外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入院诊断为NSTEMI的患者324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Killip分级、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率、心功能、既往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溶栓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陈旧性脑梗死、脑出血、贫血〕、吸烟、饮酒。记录患者院内是否心力衰竭、院内用药、GRACE评分、射血分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蛋白、球蛋白、白蛋白、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离子、血脂以及治疗策略选择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至2020-09-01,观察MACE及全因死亡发生情况。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分析NSTEMI患者院外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评分系统。结果 (1)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患者年龄、高血压≥2级比例、院内应用倍特类比例、总蛋白、球蛋白、院内心力衰竭比例、未血管重建比例均较高,吸烟比例、肾小球滤过率、低密度脂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较低(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细胞计数〔OR=0.621,95%CI(0.408,0.946),P=0.026〕,血红蛋白〔OR=0.983,95%CI(0.969,0.996),P=0.013〕,未血运重建〔OR=2.030,95%CI(1.153,3.573),P=0.014〕,总蛋白〔OR=2.412,95%CI(1.244,4.675),P=0.009〕是NSTEMI患者发生院外MACE的影响因素。(3)进一步建立危险因素的回归方程:logit(P)=3.98-0.476X1-0.018X2+0.88X3+0.708X4(注:X1表示淋巴细胞计数,X2表示血红蛋白,X3表示总蛋白,X4表示未血运重建)。结合各因素的危险系数β,最终建立了总分值为21分,预测截断值为9分的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结论 NSTEMI患者远期发生MACE较为常见,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蛋白、未血运重建是其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了总分值21分,预测截断值9分的远期MACE发生预测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高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吕晓,李树仁,申泽雪,郝潇,陈佳伦,孟阳,罗飞,白玉豪,苑智慧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5): 4463-446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23
摘要501)   HTML4)    PDF(pc) (1293KB)(125)    收藏
背景 年龄是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发病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在我国高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且理论上年龄不是介入治疗的限制因素。所以,进一步分析我国这部分特殊患者目前治疗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目的 分析高龄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11月至2019年8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入院诊断为NSTEMI患者53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75岁组(152例)和<75岁组(384例),并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在≥75岁组中按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及保守治疗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Killip>Ⅱ级、入院时收缩压及舒张压、心率、既往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高血压≥2级、糖尿病、高脂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脑血管病〕、吸烟、饮酒。记录患者GRACE评分、射血分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空腹血糖、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治疗策略选择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高龄NSTEMI患者选择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倾向评分后<75岁组介入治疗比例高于≥75岁组(P<0.05)。与保守治疗组比较,介入治疗组的GRACE评分、肌酐水平降低,总胆固醇、白蛋白水平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OR=1.022,95%CI(1.002,1.044),P=0.034〕、GRACE评分〔OR=1.015,95%CI(1.001,1.030),P=0.031〕、白蛋白水平〔OR=0.86,95%CI(0.763,0.969),P=0.013〕、肌酐水平〔OR=1.018,95%CI(1.000,1.035),P=0.044〕是选择介入治疗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龄NSTEMI患者介入治疗率低,低血压及高白蛋白是介入治疗的促进因素,高GRACE评分、高肌酐水平是其阻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高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出院目的地与中期死亡的关系研究
王琦,林珍,陈海荣,周艳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5): 4469-44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28
摘要478)   HTML3)    PDF(pc) (1391KB)(107)    收藏
背景 由于人口老龄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数量增加。高龄患者可能会存在多病共存、衰弱、免疫力差、营养状态不良等情况,可能会对其痊愈出院回归家庭产生影响,目前尚未对该人群出院目的地与预后的关联进行全面评估。目的 评估接受PCI的高龄(80岁及以上)STEMI生存者的出院目的地与中期死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接受PCI的STEMI患者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住院时间、主要既往史(心力衰竭、心肌梗死、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外周动脉疾病、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慢性肾脏病)、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比例〕,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红蛋白、白蛋白、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糖、住院期间肌酸激酶(CK)峰值〕,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左主干病变(LMCA)、左前降支病变(LADA)、左回旋支病变(LCXA)、右冠状动脉病变(RCA)、2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数以及症状开始到再灌注的时间〕及出院后用药情况〔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严重衰弱情况。随访开始时间为出院时,截止时间2020年12月,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完成随访2 450例,根据出院目的分为家庭出院组(2 090例)和非家庭出院组(360例)。随访期间370例(17.5%)患者出院后死亡,最常见的死因是感染(21.6%,80/370),其次是猝死(18.9%,70/370)和心力衰竭(16.2%,60/370)。家庭出院组的心血管源性死亡比例高于非家庭出院组(P<0.05)。两组患者累积死亡率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家庭出院、既往心力衰竭、LADA、白蛋白<35 g/L、LVEF<40%可能是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40%〔OR=3.161,95%CI(1.564,6.389),P=0.001〕,既往心力衰竭〔OR=4.899,95%CI(1.835,13.078),P=0.002〕、非家庭出院〔OR=2.617,95%CI(1.188,5.765),P=0.049〕、LADA〔OR=2.210,95%CI(1.137,4.295),P=0.019〕、白蛋白<35 g/L〔OR=2.147,95%CI(1.064,4.330),P=0.033〕是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非家庭出院与高龄STEMI患者的中期死亡风险增加有关,积极寻找非家庭出院的原因,并早期干预,可能会降低高龄STEMI患者中期死亡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不耐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影响研究
何梅,黎风,胡厚祥,刘福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5): 4475-448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08
摘要600)   HTML2)    PDF(pc) (1353KB)(106)    收藏
背景 阿司匹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基石,2%~9%的患者可发生阿司匹林不耐受,西洛他唑可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物,然而其心血管安全性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阿司匹林不耐受时使用西洛他唑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蓬安县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安区医院住院,主要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均按心肌梗死诊疗规范治疗,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者,使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作为暴露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作为非暴露组,用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按1∶1匹配两组。比较两组1年内心源性死亡率、1年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心脏彩超指标左心室大小(LV)改变值及射血分数(EF)改变值。对于1年内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主要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 244例,其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 893例。匹配后暴露组和非暴露组LV改变值、EF改变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暴露组心源性死亡率、心力衰竭再入院率高于非暴露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心功能Ⅲ级、Ⅳ级,合并糖尿病为1年内心源性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NYHA心功能Ⅲ级、Ⅳ级,合并糖尿病,西洛他唑疗程>90 d为1年内心力衰竭再入院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对心功能Ⅰ级、Ⅱ级的心肌梗死患者应用西洛他唑可能是安全的,但对心功能Ⅲ级、Ⅳ级,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应用西洛他唑的安全风险增加,西洛他唑疗程也不宜>90 d,因可能增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糖原蛋白125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的预测价值
汪雅婷,姚杰,管世鹤,程诚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3): 2962-29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94
摘要401)   HTML1)    PDF(pc) (1433KB)(483)    收藏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临床上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一般患者发生AMI极易导致心肌受损从而导致急性心力衰竭(AHF)的发生,早期诊断AMI患者发生AHF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AHF的主要诊断依据为脑钠肽(BNP),但影响BNP的相关因素较多,且达到有诊断意义的值时AHF已经发生,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及生存情况,故需要更为准确的诊断方式在AMI发生早期对AHF进行预测。目的 探讨糖原蛋白125(CA-125)联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预测老年AMI患者发生AHF的诊断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3月—2020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患者144例,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入院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CA-125和BDNF水平,根据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后1周内是否发生AHF分为心力衰竭组(42例)和对照组(10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MI患者发生AHF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A-125联合BDNF对老年AMI患者AHF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力衰竭组患者肌钙蛋白(cTnI)、BNP、CA-125、BDNF高于对照组,病变支数多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OR=1.015,95%CI (1.003,1.026)〕、CA-125〔OR=23.228,95%CI(4.095,131.748)〕、BDNF〔OR=1.455,95%CI(1.148,1.845)〕水平升高是导致AMI患者发生AH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A-125联合BDNF预测AMI患者发生AHF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CA-125和BDNF单独预测(P<0.05),其诊断AHF的灵敏度为78.57%,特异度为89.22%。结论 通过监测血清CA-125和BDNF水平能够有效预测老年AMI患者发生AHF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汪雁博,刁敬超,支伟,王庆,傅阳,姜云发,郝国贞,傅向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0): 2537-25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538
摘要460)   HTML2)    PDF(pc) (1190KB)(109)    收藏
背景 静脉溶栓治疗仍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进行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是仍然有部分STEMI患者采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后未能实现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目的 分析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溶栓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住院并行静脉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131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IRA的再通情况,将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失败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再灌注治疗参数以及住院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TEMI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131例STEMI患者中溶栓再通组99例,溶栓失败组32例,溶栓失败率为24.4%。与溶栓再通组患者相比,溶栓失败组患者年轻、体质指数和体表面积大、溶栓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短、溶栓后血小板聚集率高(P<0.05)。溶栓失败组血栓抽吸比例、支架置入比例、溶栓后肌酸激酶(CK)峰值、溶栓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均高于溶栓再通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溶栓再通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表面积及溶栓后APTT是STEMI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溶栓失败的STEMI患者具有年轻、体表面积大、溶栓后APTT短、心肌梗死面积大和心功能差等特点。年轻、体表面积大及溶栓后APTT短可能是STEMI患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失败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入比伐芦定联合静脉泵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无复流及短期预后的影响研究
李秀芬,谢阳,帕尔哈提·吐尔逊,姜述斌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1): 1359-13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423
摘要332)   HTML1)    PDF(pc) (1071KB)(272)    收藏
背景 冠状动脉无复流是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效果的重要因素,影响患者预后,增加死亡风险。寻求有效的药物提高PCI手术效果,降低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入比伐芦定联合静脉泵入对比单静脉泵入比伐芦定对急性STEMI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和短期临床预后观察。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发病12 h内并行PCI的住院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入联合静脉泵入比伐芦定组(观察组,n=55)和单纯静脉泵入比伐芦定组(对照组,n=5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观察指标〔病变血管支数、梗死相关血管(IRA)、术前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Gensini评分、门-球(D-to-B)时间、血栓抽吸例数、支架植入数量、后扩张、术后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比例、术后应用β-受体阻滞剂比例〕、疗效评价指标〔术中植入支架即刻造影IRA的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术后4 h内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术后24 h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后24 h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入比伐芦定联合静脉泵入对部分疗效指标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CI术中即刻CTFC、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及ST段回落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入比伐芦定联合静脉泵入治疗急性STEMI,可以降低患者术中CTFC〔OR=0.423,95%CI(0.321,0.656),P=0.005〕,是术后无复流/慢血流〔OR=0.431,95%CI(0.262,0.812),P=0.002〕的保护因素,并促进术后4 h内心电图ST段的回落〔OR=1.532,95%CI(0.627,2.517),P=0.003〕。结论 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入比伐芦定联合静脉泵入可降低STEMI患者术后无复流发生率,可降低心力衰竭及死亡风险,且安全性良好,可改善患者短期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昼夜差异性和非工作日与工作日差异性研究
成联超,周名纲,何丹,童兰,张翠,王燕凤,蔡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 285-2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542
摘要450)      PDF(pc) (1089KB)(268)    收藏
背景 在非正常工作时间入院就诊的患者,其救治质量和预后可能会较正常工作时间入院就诊患者差。而目前中国缺少关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救治效率在不同就诊时间和就诊日期的差异性的研究。目的 比较夜间就诊和日间就诊、工作日就诊和非工作日就诊的AMI患者的救治效率和院内死亡率。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成都地区的11家已建立胸痛中心的三级综合医院的2 109例AMI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日间组
(1 235例)和夜间组(874例);根据就诊日期分为工作日组(1 442例)和非工作日组(667例)。比较两组AMI患者的临床特征、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救治效率〔症状发作至球囊开通的时间(S-to-B),症状发作至到达医院大门的时间(S-to-D),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开通时间(FMC-to-B),到达医院大门至球囊开通的时间(D-to-B),D-to-B达标率,FMC-to-B达标率〕和AMI患者院内死亡率,并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夜间组行PCI的STEMI患者S-to-B、FMC-to-B、D-to-B长于日间组,D-to-B达标率、FMC-to-B达标率低于日间组(P<0.05)。工作日组和非工作日组S-to-B、S-to-D、FMC-to-B、D-to-B、D-to-B达标率、FMC-to-B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组AMI患者院内死亡率、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高于日间组(P<0.05)。工作日组和非工作日组AMI患者院内死亡率、N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未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1,95%CI(1.023,1.080)〕、诊断疾病〔OR=2.820,95%CI(1.163,6.841)〕、心源性休克〔OR=7.463,95%CI(4.066,13.697)〕、院内心搏骤停〔OR=5.729,95%CI(1.616,20.314)〕、多支血管病变〔OR=1.889,95%CI(1.080,3.303)〕、夜间就诊〔OR=1.788,95%CI(1.036,3.087)〕是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成都地区AMI的救治不存在工作日和非工作日就诊之间的差异,但存在昼夜差异。相对于日间来院就诊的AMI患者,夜间来院就诊的AMI患者院内救治延误更严重,心肌总缺血时间更长,且院内死亡率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病因及预后研究进展
张依曼,黄宝涛,时瑞娟,陈茂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2): 132-1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55
摘要497)      PDF(pc) (1243KB)(368)    收藏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是一种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约占急性心肌梗死的5%~25%,近年来在临床上引起普遍关注。由于最新的心肌梗死定义发生了一定变化,使得MINOCA的病因分类也随之有所不同,并且受不同病因的影响,MINOCA患者的预后情况目前尚无定论。本文结合第四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及近年来国内外MINOCA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总结归纳了MINOCA的病因及诊断流程,并对其短期预后、中长期预后分别进行了分析阐述,建议诊断为MINOCA的患者应积极探索其潜在病因,以期针对性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并希望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探索MINOCA不同的病因对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王顺利,汤建民,王丰云,宿东升,朱银川,王同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33): 4167-41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500
摘要481)      PDF(pc) (1154KB)(255)    收藏
背景 研究发现部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存在梗死相关动脉(IRA)自发再通现象。非自发再通的STEMI患者较自发再通患者有不良预后,因此积极寻找简便、有效的指标预测IRA自发再通患者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关于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与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尚少。目的 探讨CAR对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急性STEMI行PCI的患者271例,根据PCI术中IRA是否自发再通将患者分为非自发再通组(n=215)和自发再通组(n=56)。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RA自发再通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AR对IRA自发再通的预测价值。结果 自发再通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CAR均低于非自发再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OR=0.856,95%CI(0.753,0.973)〕、NLR〔OR=0.368,95%CI(0.187,0.724)〕、MHR〔OR=0.947,95%CI(0.897,0.999)〕、CAR〔OR=0.794,95%CI(0.732,0.862)〕是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R预测IRA自发再通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8〔95%CI(0.705,0.832)〕,预测临界值为11.99,预测临界值对应的灵敏度为67.9%,特异度为79.1%。结论 白细胞计数、NLR、MHR、CAR是急性STEMI患者IRA自发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且CAR对预测IRA自发再通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天津市不同胸痛中心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治的影响研究
陈金榆,赵琨,霍勇,李春洁,隋宾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28): 3615-36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70
摘要439)      PDF(pc) (902KB)(368)    收藏
背景 2014年天津市首家胸痛中心成立后,天津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连续3年下降。对胸痛中心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将对进一步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 评估天津市胸痛中心模式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诊治情况,提出完善胸痛中心建设措施,为胸痛中心模式的推广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9年2月在天津市33家胸科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8 01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医院将其分为A、B、C组,A组为在未通过胸痛中心认证的胸科医院就诊的患者(n=915),B组为在通过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版)的胸科医院就诊的患者(n=6 981),C组为在通过胸痛中心认证(基层版)的胸科医院就诊的患者(n=115)。比较三组发病-到达本院大门(S2D)时间、发病-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首份心电图(FMC2ECG)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到达本院大门-球囊扩张(D2B)时间,以及24 h强化他汀治疗、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Ⅲ级血流、出院联合应用药物〔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他汀、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系统阻滞剂〕占比。结果 8 011例STEMI患者S2D中位时间为117(147) min,S2FMC中位时间为100(128) min,FMC2ECG中位时间为2(2) min,FMC2B中位时间为76(47) min,D2B中位时间为67(32) min。三组FMC2ECG时间、FMC2B时间、D2B时间,以及24 h强化他汀治疗、β-受体阻滞剂使用、术后TIMIⅢ级血流、出院联合应用药物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B组FMC2ECG时间、FMC2B时间、D2B时间低于A组,术后TIMIⅢ级血流占比高于A组(P<0.017);B组和C组24 h强化他汀治疗、β-受体阻滞剂使用、出院联合应用药物占比均高于A组(P<0.017);C组FMC2ECG时间、D2B时间低于B组,24 h强化他汀治疗占比高于B组(P<0.017)。2017—2019年,三组STEMI患者D2B时间排序为B组<A组,D2B时间<90 min占比排序为B组>A组。结论 天津市胸痛中心模式(标准版)可明显降低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规范STEMI患者临床用药并改善预后,但不能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未来需继续推进区域胸痛中心的建设,挽救更多的患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血液学参数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研究
陈鑫森,邵萌,张天,张鸿雁,孟幼保,海花,李桂花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27): 3389-33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45
摘要375)      PDF(pc) (1246KB)(517)    收藏
背景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平均血小板体积与淋巴细胞比值(MPV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均为新型的炎性反应标志物,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不良结局相关,但目前国内外鲜有研究探讨这些血液学参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组合在预测急性STEMI患者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目的 探讨血液学参数预测急性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并首次行急诊PCI的患者52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高脂血症比例、入院时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力衰竭(Killip)分级、入院时全球急性冠脉综合征注册(GRACE)评分,PCI术前临床指标〔空腹血糖(GLU)、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钙蛋白T(TnT)峰值、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MLR、MPVLR、NLR、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分布宽度〕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罪犯血管,支架植入数目,发生症状到PCI时间,无复流发生率,药物治疗情况。应用Cox回归分析探讨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LR、MPVLR、NLR及其组合对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本研究共56例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MACE,其中心源性或全因死亡23例、急性心力衰竭15例、复发心绞痛7例、恶性心律失常5例、再发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MACE组患者年龄、入院时Killip分级≥Ⅱ级的比例、入院时GRACE评分、TnT峰值、CRP、NT-proBNP、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MPV、MLR、MPVLR、NLR均高于非MACE组患者,LVEF、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MACE组患者(P<0.05)。MACE组无复流发生率高于非MACE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细胞计数〔HR=0.884,95%CI(0.817,0.966),P<0.001〕、单核细胞计数〔HR=1.169,95%CI(1.104,1.463),P=0.009〕、MPV〔HR=1.333,95%CI(1.005,1.752),P=0.039〕、MLR〔HR=1.701,95%CI(1.332,2.172),P<0.001〕、MPVLR〔HR=1.372,95%CI(1.196,1.443),P<0.001〕、NLR〔HR=1.428,95%CI(1.037,1.576),P=0.015〕均是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MLR与NLR(rs=0.195,P<0.001)、MPVLR(rs=0.210,P<0.001)呈正相关,NLR与MPVLR呈正相关(rs=0.483,P<0.001)。MLR+NLR、MLR+MPVLR、NLR+MPVLR对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预测效能优于MLR、NLR、MPVLR(P<0.05)。结论 入院早期MLR、MPVLR、NLR等血液学参数与急性STEMI患者预后相关,且血液学参数之间的联合应用能够更加高效地识别高危患者以及预测MACE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全程心电图表现并“de Winter”探讨
褚庆民,唐娜,金政,李荣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21): 2719-27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362
摘要431)      PDF(pc) (3367KB)(209)    收藏
de Winter心电图表现被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心电图,证据源于患者临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前降支(LAD)近端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这与既往STEMI典型四期心电图表现内在关系如何不明确。本文收集了1例急性STEMI患者全程心电图演变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试分析急性STEMI与de Winter心电图的内在联系,旨在为进一步认识de Winter心电图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代谢综合征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研究
陈海荣,李名兰,潘碧云,陈训春,陆士娟,王燕英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17): 2126-21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78
摘要333)      PDF(pc) (1041KB)(224)    收藏
背景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多症候群的综合征,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507例,根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217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29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病情程度、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个月内用药情况及随访4年死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代谢综合征对死亡和MACE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中心性肥胖、体质指数(BMI)分布、多支病变所占比例、SYNTAX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综合征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1个月内,代谢综合征组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和降糖药使用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4年,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心绞痛、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新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7,95%CI(1.022,1.090)〕、肾功能不全〔HR=3.025,95%CI(1.180,7.759)〕、既往心肌梗死〔HR=2.430,95%CI(1.488,5.151)〕、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58,95%CI(0.923,0.995)〕、Killip分级≥Ⅱ级〔HR=4.641,95%CI(2.188,9.825)〕是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HR=1.029,95%CI(1.006,1.054)〕、肾功能不全〔HR=2.826,95%CI(1.229,6.496)〕、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60,95%CI(0.934,0.987)〕、SYNTAX评分〔HR=2.138,95%CI(1.281,3.567)〕、Killip分级≥Ⅱ级〔HR=2.098,95%CI(1.131,3.893)〕、代谢综合征〔HR=1.833,95%CI(1.162,2.896)〕是STEMI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代谢综合征与TVR独立相关〔HR=2.204,95%CI(1.273,3.815),P=0.005〕。结论 STEMI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PCI后住院时间更长,远期MACE发生率更高;代谢综合征与STEMI患者远期死亡无关,但是与MACE独立相关,尤其是与TVR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赵冬婧,汤玮,曹树军,孙鹏瑜,胡硕强,佟子川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16): 2034-20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58
摘要401)      PDF(pc) (976KB)(770)    收藏
背景 目前,国际与国内Ⅱ期门诊心脏康复的参与率偏低,国外研究显示以家庭为基础的心脏康复临床获益等同于医院门诊心脏康复,且可靠安全,但居家心脏康复在我国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心内科住院且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干预3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3个月后的体质指数(BMI)、血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6 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吸烟情况。并根据出院前6 min步行试验结果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细分为6 min步行距离≥400 m组和<400 m组,进一步比较两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结果 两组入院时血压、TC、LDL-C、LVEF、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前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TC、LDL-C、BMI低于干预前,6 min步行距离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TC、BMI低于干预前,6 min步行距离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TC、LDL-C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LDL-C、BMI及6 min步行距离干预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后戒烟率为70.6%(24/34),对照组戒烟率为39.4%(13/33),两组戒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6 min步行距离≥400 m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出院时、干预后3个月6 min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3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均较出院时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in步行距离<400 m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均较出院时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6 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居家续贯式心脏康复模式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后患者控制危险因素(血压、血脂、吸烟、BMI)、改变行为方式、改善日常体力活动能力(尤其对于6 min步行距离<400 m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急慢性血糖比值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关系研究
杜发旺,李玲,吴强,陈丹丹,吴玥婷,王纪人,陈保林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15): 1873-187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232
摘要325)      PDF(pc) (1076KB)(213)    收藏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常存在急性血糖升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多种复杂的临床因素可能引起急性血糖升高。急慢性血糖比值可能成为评估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但目前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目的 探讨急慢性血糖比值与A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短期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CCU住院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共272例,进行30 d随访,终点事件是死亡。依据终点事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住院即刻测量急性血糖(静脉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依据HbA1c计算慢性血糖,并计算急慢性血糖比值。分析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绘制急慢性血糖比值预测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ROC曲线,计算急慢性血糖比值的最佳截断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不同急慢性血糖比值分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存活组256例、死亡组1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s分级Ⅱ~Ⅲ级、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及急慢性血糖比值为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110、0.073、35.885,P<0.05)。依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n=138)和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n=134)。生存分析显示,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的短期累积生存率(90.3%)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短期累积生存率(97.8%)(χ2=6.932,P=0.008)。进一步行非糖尿病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非糖尿病患者中,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患者短期累积生存率(92.3%)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97.5%)(χ2=4.465,P=0.035);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累积生存率(86.0%)低于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亚组(100.0%)(χ2=5.658,P=0.017)。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较急慢性血糖比值≤1.01组增加(P<0.05)。结论 急慢性血糖比值是反映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有关。不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急慢性血糖比值较高时,患者累积生存率低,短期预后差;急慢性血糖比值对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短期不良预后有预测价值。可将急慢性血糖比值>1.01作为预测AMI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高于此水平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且患者短期预后不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医疗资源利用研究
陈艾明,田琳,邱亨嘉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8): 969-97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329
摘要375)      PDF(pc) (1072KB)(297)    收藏
背景 冠心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2年全球死亡原因之首,也是国人最常见的死因之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缺血性心脏病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方式包括药物传统治疗和介入治疗,但上述两种方案对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尚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目的 探讨急性STEMI住院患者接受药物传统治疗与介入治疗两种方式的医疗资源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10-10至2016-12-3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通过病案室导出病历首页资料与具体电子病历记录,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疾病特征、治疗特征等资料。以药物传统治疗及介入治疗两种治疗方式为主要预测指标,以当次住院的住院天数与住院总费用作为评价当次住院医疗资源利用情况的指标,并探讨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315例患者,其中药物传统治疗67例(21.3%)(药物传统治疗组),介入治疗248例(78.7%)(介入治疗组)。两组年龄、梗死部位、Killip分级、心肌梗死发作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分布、入院途径、是否死亡、曾入住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或重症监护病房(ICU)比例、总费用、西药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β=4.03)、50~59岁(β=3.71)、介入治疗(β=3.63)是急性STEMI患者住院天数增加的影响因素(P<0.05),临床路径(β=-3.18)、死亡(β=-4.87)是患者住院天数减少的影响因素(P<0.05);50~59岁(β=12 483.39)、医保(β=7 769.88)、介入治疗(β=36 703.60)、曾入住CCU或ICU(β=13 539.14)是急性STEMI患者住院总费用增加的影响因素(P<0.05),死亡(β=-13 347.59)是患者住院总费用减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介入治疗较药物传统治疗利用了更多医疗资源。女性、50~59岁、介入治疗均导致住院天数增加,而临床路径的推行可缩短住院天数;50~59岁、医保、介入治疗是增加住院总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
曹梦珠,乔增勇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7): 784-7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784
摘要392)      PDF(pc) (1067KB)(437)    收藏
背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通常因救治延误导致患者总缺血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的 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EMI患者救治效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资料来源于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为救治中心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运行前后的患者救治数据。以2017年4月—2018年3月至本院就诊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为对照组(n=84),以2018年4月—2019年3月的患者为研究组(n=122)。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FMC)、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MC2B)、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S2B)、进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时间(D2B)、FMC2B达标率、D2B达标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等,并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冠心病史、既往PCI史、脑梗死史、梗死前心绞痛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B型利钠肽(BNP)、血脂指标及罪犯血管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MC、FMC2B与S2B呈正相关〔rs=0.947,95%CI(0.924,0.963),P<0.001;rs=0.496,95%CI(0.381,0.591),P<0.001〕。自行来院者、直接呼叫救护车来院者S-FMC、FMC2B、D2B与S2B呈正相关(P<0.05),而非PCI医院转院者只有S-FMC、FMC2B与S2B呈正相关(P<0.05)。研究组S-FMC、FMC2B、S2B、D2B短于对照组,微信心电图传输比例高于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可以缩短STEMI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建议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生活方式和膳食指南/共识的质量评价与内容分析
李文姣,程侣,赵梦竹,饶畅,金昌德,靳英辉,李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4): 377-3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032
摘要464)      PDF(pc) (1259KB)(585)    收藏
背景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膳食作为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有必要检索相关高质量证据进行总结,以促进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临床实践。目的 系统检索并筛选当前国内外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生活方式和膳食指南/共识,对纳入指南/共识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提取、分析并综合相关指南推荐意见,为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生活方式和膳食指导提供最佳干预方案,为促进证据的临床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各专业指南网站和中英文数据库,包括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苏格兰校际指南协作网(SIGN)、美国国立指南库(NGC)、澳大利亚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ACPG)、新西兰指南工作组(NZGG)、世界卫生组织(WHO)、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有关心肌梗死的指南、规范及专家共识,或内容涉及心肌梗死预防生活方式或膳食指导的相关指南/共识,并请心血管方面专家进行指南推荐及追溯参考文献补充检索相关指南,检索时间为2013-01-01至2018-12-31,并于2019年6月完成检索。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Ⅱ)对指南/共识进行质量评价,归纳总结指南/共识中生活方式和膳食指导的推荐意见。结果 共纳入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的10篇指南/共识,其中A级1篇,B级7篇,C级2篇。汇总49条推荐意见,其中生活方式涵盖戒烟、控制饮酒、体质量管理、睡眠管理、情绪管理、体育锻炼6个方面;膳食推荐涵盖饮食习惯、营养结构、膳食模式及膳食目标等相关内容。结论 纳入指南/共识的总体质量较高,但还需进一步规范指南/共识的制定和报告流程;心肌梗死指南/共识中有关生活方式和膳食推荐的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证据支持。临床医护人员在进行证据转化时应基于最佳证据,将研究证据充分整合到卫生保健提供中,在综合考虑证据应用的促进及阻碍因素、患者的价值观和偏好等后,选择最佳证据进行临床实践;患者指南的制定者应进一步考虑患者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并更具针对性地细化推荐意见,以最终改善患者结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与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研究
田克钧,钟玉婷,钟一鸣,王小萍,周爱琴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29): 3544-35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422
摘要372)      PDF(pc) (1019KB)(523)    收藏
背景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常植入保护性临时起搏或静脉注射阿托品来防治再灌注心律失常,但上述2种方法均有较多缺陷。目前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不常规植入临时起搏器及静脉注射阿托品,而是通过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阿托品治疗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现该方法效果较好,患者获益较大。而国内目前尚未见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及术中保护性临时起搏防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对比研究。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与临时起搏器植入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8年9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品治疗组、临时起搏器植入组,4例患者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无反应而紧急行临时起搏器植入,10例患者术中未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未行阿托品及临时起搏心率干预,最终阿托品治疗组纳入58例,临时起搏器植入组纳入50例。记录阿托品冠状动脉内注射后起效时间(心室率>60次/min),临时起搏器植入所需时间,穿刺-球囊扩张时间,人均住院天数、费用,术前及术中平均动脉压、缓慢性心律失常、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术中及术后以多巴胺10 μg•kg-1•min-1以上维持循环情况,并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 阿托品治疗组患者阿托品冠状动脉内注射后起效时间为(11±5)s,少于临时起搏器植入组患者临时起搏器植入所需时间(360±120)s(t=20.54,P<0.001)。阿托品治疗组穿刺-球囊扩张时间、人均住院天数、人均住院费用均少于临时起搏器植入组(P<0.05)。术中阿托品治疗组平均动脉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临时起搏器植入组,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临时起搏器植入组(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注射阿托品起效迅速,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大部分患者中疗效优于术前常规临时起搏器植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焦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误时间的影响
王真,潘江其,屠荣祥,丁洁,石炜祺,Karl-Heinz Ladwig,马文林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 (18): 2161-21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247
摘要416)      PDF(pc) (1077KB)(240)    收藏
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延误时间(PHT)延长是影响救治效果的主要因素。现关于PHT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多集中在社会人口学因素、AMI临床症状、发病情景、认知等层面,而缺乏对社会心理因素的系统研究。焦虑是AMI患者常见心理问题,但在中国人群中其是否影响AMI患者PHT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 探究焦虑对AMI患者PHT的影响,以期为AMI伴焦虑患者院前延误干预策略的制订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连续选取2016年4月—2017年2月于上海市4家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和解放军第411医院)就诊的AMI住院患者26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AMI发病时症状、决定时间、转运时间、PHT(患者发病至到达医院的时间),采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估患者焦虑情况。结果 265例患者的PHT为150.0(70.0,501.0)min;焦虑评估结果:无焦虑161例,有焦虑104例(其中轻度焦虑81例,中度焦虑16例,重度焦虑7例)。有焦虑患者抑郁、心脏否认发生率及怕死程度得分高于无焦虑患者(P<0.05)。有焦虑患者濒死感、头晕发生率高于无焦虑患者(P<0.05)。无焦虑与有焦虑患者决定时间、转运时间、PH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焦虑患者决定时间、PHT长于轻度焦虑患者(P<0.05);不同焦虑程度患者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伴焦虑患者更易发生抑郁、心脏否认,重度焦虑患者较轻度焦虑患者决定时间、PHT更长,从而更可能错过最佳再灌注治疗时间,影响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