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 ›› 2023, Vol. 26 ›› Issue (21): 2678-2685.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60
所属专题: 中医最新文章合辑
苏海霞1, 付兆媛2,*(), 高永泽1, 尉戎戎1, 钟建春1
收稿日期:
2022-04-24
修回日期:
2022-07-12
出版日期:
2023-07-20
发布日期:
2022-07-21
通讯作者:
付兆媛
基金资助:
SU Haixia1, FU Zhaoyuan2,*(), GAO Yongze1, YU Rongrong1, ZHONG Jianchun1
Received:
2022-04-24
Revised:
2022-07-12
Published:
2023-07-20
Online:
2022-07-21
Contact:
FU Zhaoyuan
摘要: 5-羟色胺是影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道功能活动的重要脑肠肽。近年来研究发现5-羟色胺的合成、释放、与受体结合及重摄取等信号传导过程中,任一环节发生异常均有可能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发现中医药通过调节5-羟色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因此,本文对5-羟色胺的现代医学认识、5-羟色胺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5-羟色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以期探索5-羟色胺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的潜在治疗价值,同时也为中医药防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理论参考及依据。
图1 5-HT代谢示意图注:Trp=色氨酸,TPH=色氨酸羟化酶,SERT=跨膜转运蛋白,5-HT=5-羟色胺,MAOA=单氨酸氧化酶A,5-HIAA=5-羟吲哚乙酸,Vesicles=囊泡,ECs=肠嗜铬细胞,Blood=血液,vessel=血管,platelat=血小板。
Figure 1 Schematic of 5-HT metabolism
干预方法 | 配方/组穴 | 研究对象(IBS-D模型) | 给药/治疗途径 | 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
中药汤剂 | 广藿香配方颗粒:广藿香 | SD雄鼠 | 灌胃 | 降低大鼠结肠5-HT3AR mRNA水平,改善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和结肠平滑肌舒缩状态 | [ |
中药汤剂 | 肠康方:白芍、防风、熟地黄、菟丝子、黄连、金荞麦、蝉蜕 | SD孕鼠 | 灌胃 | 降低结肠黏膜5-HT水平,调控结肠黏膜肥大细和脑肠轴中5-HT信号系统,改善大鼠肠道高敏感状态 | [ |
中药汤剂 | 痛泻安脾汤:党参、炒白术、茯苓、薏苡仁、陈皮、白扁豆、防风、白芍、全蝎、乌药、当归、石菖蒲、炙甘草 | SD大鼠 | 灌胃 | 降低血清和结肠组织中5-HT、SERT水平,引起肠道传入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肠道敏感性降低,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 [ |
中药汤剂 | 温胃调肠颗粒:柴胡、川芎、白芍、白术、甘草 | SD雄鼠 | 灌胃 | 降低血清和下丘脑组织中5-HT、SP含量,改善胃肠蠕动紊乱和感觉异常,纠正下丘脑和肠黏膜组织脑肠肽的表达,调节脑-肠互动平衡来调解降粪便含水量、稀便次数 | [ |
中药汤剂 | 肠激宁方:党参、白术、茯神、柴胡、枳壳、白芍、陈皮、防风、延胡索、木香、石榴皮、诃子、火炭母、远志、甘草 | SD大鼠 | 灌胃 | 降低大鼠血清5-HT含量,调解肠道内分泌及感觉传导,提高肠道敏感性阈值,进一步调节肠道感觉状态及水的吸收分泌平衡 | [ |
中药汤剂 | 加味柴芍六君汤:白芍、白术、党参、柴胡、枳实、茯苓、陈皮、防风、半夏、甘草 | SD雄鼠 | 灌胃+灌肠 | 降低大鼠血清5-HT、SP含量,改善肠道分泌和运动,降低大鼠内脏敏感性 | [ |
艾灸 | 肝俞、脾俞、章门、期门、足三里 | SD雄鼠 | 艾灸 | 降低结肠组织5-HT、5-HT3R含量,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缓解腹泻症状 | [ |
隔药饼灸 | 肝俞、脾俞、足三里、章门、期门 | SD雄鼠 | 隔药饼灸 | 降低结肠组织中5-HT、5-HT3R含量,改善大鼠内脏敏感性 | [ |
电针 | 足三里、内关、太冲 | Wistar孕鼠 | 电针 | 降低血清中5-HT含量和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粪便含水量肠道蠕动频率,增强免疫力 | [ |
针刀 | 两侧的足三里穴选取大鼠背部T10-L3脊髓节段 | SD雌鼠 | 针刀松解术 | 降低大鼠血清与结肠组中5-HT、SP含量,降低粪便含水量,降低内脏敏感性,缓解腹痛、腹泻症状 | [ |
表1 中医药干预5-HT治疗IBS-D动物实验研究
Table 1 Experimental study of TCM regulation in 5-HT on IBS-D animal
干预方法 | 配方/组穴 | 研究对象(IBS-D模型) | 给药/治疗途径 | 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
中药汤剂 | 广藿香配方颗粒:广藿香 | SD雄鼠 | 灌胃 | 降低大鼠结肠5-HT3AR mRNA水平,改善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和结肠平滑肌舒缩状态 | [ |
中药汤剂 | 肠康方:白芍、防风、熟地黄、菟丝子、黄连、金荞麦、蝉蜕 | SD孕鼠 | 灌胃 | 降低结肠黏膜5-HT水平,调控结肠黏膜肥大细和脑肠轴中5-HT信号系统,改善大鼠肠道高敏感状态 | [ |
中药汤剂 | 痛泻安脾汤:党参、炒白术、茯苓、薏苡仁、陈皮、白扁豆、防风、白芍、全蝎、乌药、当归、石菖蒲、炙甘草 | SD大鼠 | 灌胃 | 降低血清和结肠组织中5-HT、SERT水平,引起肠道传入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肠道敏感性降低,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 [ |
中药汤剂 | 温胃调肠颗粒:柴胡、川芎、白芍、白术、甘草 | SD雄鼠 | 灌胃 | 降低血清和下丘脑组织中5-HT、SP含量,改善胃肠蠕动紊乱和感觉异常,纠正下丘脑和肠黏膜组织脑肠肽的表达,调节脑-肠互动平衡来调解降粪便含水量、稀便次数 | [ |
中药汤剂 | 肠激宁方:党参、白术、茯神、柴胡、枳壳、白芍、陈皮、防风、延胡索、木香、石榴皮、诃子、火炭母、远志、甘草 | SD大鼠 | 灌胃 | 降低大鼠血清5-HT含量,调解肠道内分泌及感觉传导,提高肠道敏感性阈值,进一步调节肠道感觉状态及水的吸收分泌平衡 | [ |
中药汤剂 | 加味柴芍六君汤:白芍、白术、党参、柴胡、枳实、茯苓、陈皮、防风、半夏、甘草 | SD雄鼠 | 灌胃+灌肠 | 降低大鼠血清5-HT、SP含量,改善肠道分泌和运动,降低大鼠内脏敏感性 | [ |
艾灸 | 肝俞、脾俞、章门、期门、足三里 | SD雄鼠 | 艾灸 | 降低结肠组织5-HT、5-HT3R含量,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缓解腹泻症状 | [ |
隔药饼灸 | 肝俞、脾俞、足三里、章门、期门 | SD雄鼠 | 隔药饼灸 | 降低结肠组织中5-HT、5-HT3R含量,改善大鼠内脏敏感性 | [ |
电针 | 足三里、内关、太冲 | Wistar孕鼠 | 电针 | 降低血清中5-HT含量和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粪便含水量肠道蠕动频率,增强免疫力 | [ |
针刀 | 两侧的足三里穴选取大鼠背部T10-L3脊髓节段 | SD雌鼠 | 针刀松解术 | 降低大鼠血清与结肠组中5-HT、SP含量,降低粪便含水量,降低内脏敏感性,缓解腹痛、腹泻症状 | [ |
干预方式 | 配方/组穴 | 给药/治疗途径 | 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
中药汤剂 | 痛泻要方:白术、防风、陈皮、白芍、茯苓、苍术、木香、香附、当归、泽泻、川芎 | 口服 | 降低患者血清中5-HT及SERT表达,降低内脏高敏感,抑制平滑肌收缩,调节患者体内肠道因子变化 | [ |
中药汤剂 | 安肠汤:柴胡、川芎、枳壳、白术、陈皮、防风、香附、芍药、炙甘草 | 口服 | 降低患者血清5-HT水平,引起内脏高敏感性降低,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 [ |
中药汤剂 | 益气固肠方:党参、炒白术、柴胡、山药、茯苓、砂仁、草豆蔻、白扁豆、厚朴、乌梅、诃子、甘草 | 口服 | 降低结肠组织5-HT水平和肥大细胞脱颗粒,调节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缓解患者腹痛、腹泻 | [ |
中药汤剂 | 四神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生姜、大枣 | 口服 | 降低患者血清SP、5-HT3R水平,调节内脏敏感性,抑制结肠收缩频率和胃肠道的运动与分泌 | [ |
隔药灸 | 中脘、关元、天枢(双)、上巨虚(双);药饼组成:附子、肉桂、茯苓、木香、丹参 | 隔药灸 | 降低患者血清5-HT水平,调节内脏敏感性,降低肠黏膜EC数量表达及活化 | [ |
针刺 | 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上巨虚、百会、印堂 | 针刺 | 降低患者血清5-HT水平,降低患者内脏敏感性,改善肠动力紊乱状况,调节脑-肠互动作用失衡状态而起到治疗作用 | [ |
针药 | 百会、天枢、大肠俞、关元、期门、上巨虚、足三里、太冲、大陵、公孙+白术芍药散加减(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甘草) | 针刺+口服中药汤剂 | 降低5-HT水平,减轻患者肠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患者肠动力紊乱 | [ |
针药 | 百会、印堂、双侧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补脾益肠丸(黄芪、党参、砂仁、当归、白术、肉桂、醋延胡索、荔枝核、炮姜、炙甘草、防风、木香、盐补骨脂、煅赤石脂) | 针刺+口服中药汤剂 | 降低外周血中5-HT水平,调节外周血中神经递质的分泌 | [ |
针灸 | 四神聪、神阙及双侧天枢、水道、上巨虚、阴陵泉、太冲、复溜、内关+神阙穴隔盐灸 | 针刺+隔盐灸 | 降低患者血清5-HT水平,调节内脏敏感性,缓解症状 | [ |
耳穴 | 直肠、大肠、交感、神门、内分泌、皮质下(消化及神经系统皮质下)、肝、脾、胃肠沟 | 耳穴贴压 | 降低患者血清5-HT含量,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而起到治疗作用 | [ |
表2 中医药干预5-HT治疗IBS-D临床研究
Table 2 Clinical study of TCM regulation in 5-HT on IBS-D animals
干预方式 | 配方/组穴 | 给药/治疗途径 | 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
中药汤剂 | 痛泻要方:白术、防风、陈皮、白芍、茯苓、苍术、木香、香附、当归、泽泻、川芎 | 口服 | 降低患者血清中5-HT及SERT表达,降低内脏高敏感,抑制平滑肌收缩,调节患者体内肠道因子变化 | [ |
中药汤剂 | 安肠汤:柴胡、川芎、枳壳、白术、陈皮、防风、香附、芍药、炙甘草 | 口服 | 降低患者血清5-HT水平,引起内脏高敏感性降低,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 [ |
中药汤剂 | 益气固肠方:党参、炒白术、柴胡、山药、茯苓、砂仁、草豆蔻、白扁豆、厚朴、乌梅、诃子、甘草 | 口服 | 降低结肠组织5-HT水平和肥大细胞脱颗粒,调节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缓解患者腹痛、腹泻 | [ |
中药汤剂 | 四神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生姜、大枣 | 口服 | 降低患者血清SP、5-HT3R水平,调节内脏敏感性,抑制结肠收缩频率和胃肠道的运动与分泌 | [ |
隔药灸 | 中脘、关元、天枢(双)、上巨虚(双);药饼组成:附子、肉桂、茯苓、木香、丹参 | 隔药灸 | 降低患者血清5-HT水平,调节内脏敏感性,降低肠黏膜EC数量表达及活化 | [ |
针刺 | 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上巨虚、百会、印堂 | 针刺 | 降低患者血清5-HT水平,降低患者内脏敏感性,改善肠动力紊乱状况,调节脑-肠互动作用失衡状态而起到治疗作用 | [ |
针药 | 百会、天枢、大肠俞、关元、期门、上巨虚、足三里、太冲、大陵、公孙+白术芍药散加减(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甘草) | 针刺+口服中药汤剂 | 降低5-HT水平,减轻患者肠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患者肠动力紊乱 | [ |
针药 | 百会、印堂、双侧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补脾益肠丸(黄芪、党参、砂仁、当归、白术、肉桂、醋延胡索、荔枝核、炮姜、炙甘草、防风、木香、盐补骨脂、煅赤石脂) | 针刺+口服中药汤剂 | 降低外周血中5-HT水平,调节外周血中神经递质的分泌 | [ |
针灸 | 四神聪、神阙及双侧天枢、水道、上巨虚、阴陵泉、太冲、复溜、内关+神阙穴隔盐灸 | 针刺+隔盐灸 | 降低患者血清5-HT水平,调节内脏敏感性,缓解症状 | [ |
耳穴 | 直肠、大肠、交感、神门、内分泌、皮质下(消化及神经系统皮质下)、肝、脾、胃肠沟 | 耳穴贴压 | 降低患者血清5-HT含量,抑制肠道平滑肌收缩而起到治疗作用 |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裴丽霞. 基于5-HT信号系统探讨电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
[9] |
|
[10] |
|
[11] |
朱敏佳,杨泽俊,王菲菲,等.肠嗜铬细胞与胃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9,27(2):117-124.
|
[12] |
|
[13] |
|
[14] |
|
[15] |
张晓敏. 5-羟色胺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功能性肠病的关系及功能性肠病患者的心理评价[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6.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于丰彦,黄绍刚,张海燕,等. 基于5-HT信号通路的肝郁脾虚型IBS-D与UC内脏敏感性的差异性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1):15-20.
|
[22] |
|
[23] |
吴晓亮,孙建华,刘兰英,等. 基因多态性技术在肠易激综合征个体化针刺治疗中的可行性分析[J]. 针刺研究,2014,39(3):252-255. DOI:10.13702/j.1000-0607.2014.03.015.
|
[24] |
|
[25] |
|
[26] |
李芳,王海苹,狄建英,等. 舒郁胶囊在大鼠脑内的化学成分鉴定及对5-HT3R通道功能的影响[J]. 中医药导报,2021,27(11):35-40. DOI:10.13862/j.cnki.cn43-1446/r.2021.11.010.
|
[27] |
|
[28] |
|
[29] |
王殷姝,王恩康,孟杨杨,等. 5-羟色胺及其受体与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动力异常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9,27(15):954-960.
|
[30] | |
[31] |
吴澎泞,熊帅,蒋晓涵,等. 基于5-羟色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5):1800-1806.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034.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由欣鹏. 基于胃肠动力学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及中药复方疗效评价[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9.
|
[50] |
吴鹏强,陈梅,韩丽英. 血清5-羟色胺及其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与非抑郁症患者服毒自杀行为的相关研究[J]. 华西医学,2015,30(8):1411-1414.
|
[51] |
刘鹏鸿. 伴胃肠道症状抑郁症的生物学特征研究[D].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20.
|
[52] |
袁付丽. 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栀子抗焦虑作用机制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
|
[53] |
于惠玲,常颖,王铮,等. 5-羟色胺转运体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的相关性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8):833-835.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7.08.011.
|
[54] |
|
[55] |
|
[56] |
周天然,黄晶晶,琚欣,等. 广藿香配方颗粒干预IBS-D大鼠的药效学研究[J]. 中药材,2018,41(1):180-183. DOI:10.13863/j.issn1001-4454.2018.01.039.
|
[57] |
任杰,樊欣钰,范志巍,等. 肠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肥大细胞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2020,37(3):35-39. DOI:10.19656/j.cnki.1002-2406.200068.
|
[58] |
黄柳向,朱楚月,旷思敏. 痛泻安脾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5-羟色胺、5-羟色胺转运蛋白的影响[J]. 中医学报,2020,35(5):1034-1039. 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20.05.233.
|
[59] |
杨梅,李玉先,刘欢. 基于脑-肠互动轴探讨温胃调肠颗粒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分析[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35(6):106-110. DOI:10.13412/j.cnki.zyyl.2019.06.023.
|
[60] |
郭红. 肠激宁改善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身心症状及胃肠激素的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
[61] |
张洋. 加味柴芍六君汤不同给药方式对肝郁脾虚型IBS-D模型大鼠的疗效对比研究[D]. 泸州:西南医科大学,2020.
|
[62] |
曹佳男,刘霞,刘涛,等. 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5-HT及5-HT3R的影响[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1(10):1493-1497.
|
[63] |
曹佳男. 隔药饼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5-HT、5-HT3R、5-HT4R表达的影响[D]. 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9.
|
[64] |
李丹,李佳,吴松. 电针"足三里""内关""太冲"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炎性反应相关物质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8):238-241. 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21.08.068.
|
[65] |
李方文卉. 针刀松解术对IBS-D大鼠脑肠肽NPY、SP、VIP表达水平的影响[D]. 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1.
|
[66] |
刘畅,刘晓燕,张燕,等.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道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 四川中医,2022,40(1):110-113.
|
[67] |
蔡林坤,黄适,彭卓嵛,等. 从内脏敏感性角度探讨安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6):4488-4492,4498.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533.
|
[68] |
刘伟,刘莹莹,高学清,等. 益气固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及对结肠组织5-HT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5):411-415.
|
[69] |
何群芳,廖亮英. 四神丸对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VIP、SP、5-HT3R水平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4):261-264.
|
[70] |
徐秋莲. 隔药灸为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5-HT水平影响的临床观察[D]. 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
|
[71] |
占道伟,孙建华,罗开涛,等.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对患者血清5-羟色胺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14,34(2):135-138. DOI:10.13703/j.0255-2930.2014.02.009.
|
[72] |
娄静,王菲,侯留法. 针药并用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5-羟色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以及内皮素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7,36(8):929-934.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17.08.0929.
|
[73] |
王慧芹,王振云. 针刺疗法联合中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5-HT、NPY、CGRP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6,25(9):1802-1804.
|
[74] |
陈茜,周愉,张孟,等. 针刺配合隔盐灸治疗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21,40(4):400-405. DOI:10.13460/j.issn.1005-0957.2020.13.1082.
|
[75] |
黄应杰,陈加云. 耳穴贴压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疗效及血清5-羟色胺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1):916-918.
|
[1] | 王婷婷, 唐勇, 张文轲, 李志刚. 高尿酸血症运动干预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30): 3841-3846. |
[2] | 周晟, 邓长生, 邹冠炀, 宋健平. 疟疾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27): 3466-3472. |
[3] | 黄雨琳, 王浩云, 李燕梅, 萧雪英. 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症状群的范围综述[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26): 3338-3344. |
[4] | 刘银银, 隋鸿平, 李婷婷, 姜桐桐, 史铁英, 夏云龙. 乳腺癌治疗相关心脏毒性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24): 3072-3078. |
[5] | 李苗秀, 朱博文, 孔令军, 房敏. 青少年脊柱侧弯保守治疗临床评估工具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24): 3079-3088. |
[6] | 肖瑶, 万钧. 直接口服抗凝药在静脉血栓栓塞特殊人群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24): 3066-3071. |
[7] | 阮万百, 李俊峰, 尹艳梅, 彭磊, 朱克祥. 胰腺癌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研究新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23): 2950-2960. |
[8] | 周连鹏, 李伟峰, 董新刚, 王晓元. 铜稳态调节机制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探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23): 2941-2949. |
[9] | 顼禹同, 苏未, 唐颂, 马爽. 中国居民对中医态度与行为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1年和202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23): 2915-2923. |
[10] | 董浩铖, 郝潇, 安东, 李浩翰, 李树仁. 射血分数超常的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21): 2692-2696. |
[11] | 杜琼靓, 林白浪, 郭洪花. 群组育儿保健模式的研究进展及启示[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21): 2672-2678. |
[12] | 褚田雨, 顾艳. 颈动脉钙化特征在评估斑块稳定性及临床事件中的作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18): 2247-2252. |
[13] | 朱子一, 何贵新, 秦伟彬, 宋惠, 张利文, 唐伟智, 杨斐斐, 刘凌云, 欧阳彬. 线粒体自噬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及其中医药干预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18): 2294-2300. |
[14] | 谭文彬, 李佳, 刘明玉, 路永欣, 程雅欣. 神经系统疾病及相关治疗药物对骨质疏松症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17): 2092-2100. |
[15] | 隋鸿平, 李婷婷, 姜桐桐, 夏云龙, 史铁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血压管理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15): 1932-193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