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2022-28-中国全科医学
P. 36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3489·


           病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并不要求患者掌握丰富的自我管理                            思维系统,则容易受到易得性偏见、厌恶性损失、代表
           知识,且不干涉患者的选择自由权,能够帮助慢性病患                            性法则等影响,从而做出不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                     [10] 。
           者在有限理性下依然做出有利于自身健康的决策,提高                            此外,即使个体使用理性思维系统进行决策,仍然会因
           自我管理水平。此外,助推也因其成本低廉,能够在群                            为“有限理性”的存在而产生错误决策                 [15] 。为此,助
           体层面展开干预而具有较强的推广性,目前已在国外慢                            推者借助“选择架构”,通过设计选择架构(个体决策
           性病自我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9] 。因此,本文对助推             时所处的环境和背景),使个体的“自动”或“经验规
           理论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明晰助推理论在国内外慢                            则”决策与其慎重偏好(在理性思考下做出的决策)相
           性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和效果,为学者今后开展该                            一致。关于助推工具的分类,也有不同的学者分别进行
           领域理论或实践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了界定,但至今尚未见固定、统一的分类方法。2008 年,
           1 助推理论及助推工具                                         THALER 和 SUNSTEIN 最早对助推进行分类,将其分为
           1.1 助推理论概念 2008 年,诺贝尔经济学家 THALER                    默认选项、反馈、权衡、复杂性、学习和凸显选择动机
           与其合作者 SUNSTEIN 首次提出“助推”(nudging)一                   6种 [10] 。2012 年,美国学者 BLUMENTHAL-BARBY 等      [16]
           词,并指出助推的目的是:在不禁止任何选项或不明显                            针对健康管理领域的助推工具进行分类,分为承诺协定
           改变经济激励的前提下,以一种能够预测的方式在人们                            (预先承诺以自我约束 )、情绪反馈(影响个人进行
           需要做出抉择时帮助人们做出更有利的选择                  [10] 。随后,      选择时的情绪感知)、启动效应(改变环境中的可见性、
           不少学者又发展出多个定义,尽管针对助推的概念目前                            可及性、可用性,影响个体潜意识)、默认选项(预先
           并没有统一认识,但基本认可“助推是一种不同于命令,                           设定固定默认的选项)、激励(通过言语、奖金激励等
           也不同于说服的影响人们决策的干预,涉及助推者、环境、                          手段)、社会规范传递(制定个体试图遵守的标准、习
           策略、被助推者、效果 5 方面要素”             [11] 。               惯或理想的选项)6 种助推工具。
           1.2 助推理论作用机制 有学者提出,人类大脑存在                           2 助推理论在国外慢性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两个认知系统,即“直觉思维系统”与“理性思维系统”,                          2.1 签订承诺协定表和情绪反馈,助推慢性病患者症
           又称“系统 1”与“系统 2”          [12] 。其中,“系统 1”是           状监测 建立预先承诺已被证明能够帮助慢性病患者增
           快速、自发、联想和基于情感的,“系统 2”是基于规则、                         加自我约束能力,促使其进行自我督促,提高自我管理
           慢速、控制和理性的,“系统 2”的处理需要工作记忆                           能力  [17] 。一项干预性研究设计为增加Ⅰ型青年糖尿病
           的参与   [13] 。有学者针对 THALER 和 SUNSTEIN 提出的             患者主动在餐后注射胰岛素并佩戴传感器以实现症状监
           助推定义进行分析,指出助推通过触发被助推者的“系                            测的积极性,在干预开始时与患者签订承诺协定表,并
           统 1”认知系统,在不干涉被助推者选择自由权的前提                           在其完成目标时给予适当经济激励。该设计利用助推工
           下,促使被助推者的认知由“系统 1”转换为“系统 2”                         具中的承诺协定,预先与糖尿病患者建立承诺,对患者
           或者仍在“系统 1”的认知下,改变原有的行为决策,                           形成约束以防止其反悔而停止餐后胰岛素的注射;利用
           产生助推者预期的行为改变            [14]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回             助推工具中的激励手段,使糖尿病患者产生损失厌恶心
           顾,本研究对助推作用机制的理解为:助推者在干预前                            理,触发其直觉思维系统,促使其坚持餐后主动注射胰
           对被助推者的原有的行为决策进行预测,并针对其可能                            岛素并佩戴传感器。干预结果显示,在干预 12 周和 16
           存在的认知偏差(易得性偏见、厌恶性损失、过度自信                            周时患者均能够按时完成目标             [17] 。有效的情绪反馈也
           和乐观偏见等)设计干预策略,直接作用于被助推者的                            能够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症状自我监测水平,提高慢性病
           直觉思维系统即“系统 1”,引导其在感性的思维中产                           患者自我管理能力。TRIEF 等          [18] 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
           生助推者预期的行为改变;有时还可以通过作用于被助                            血糖控制能力,设计了 3 种方案,包括单纯健康教育(出
           推者的直觉思维系统,触发其直觉思维转换为理性思维                            院前)、单独电话呼叫(对患者)、夫妻双方电话呼叫,
           即利用“系统 2”,促使患者在理性思考中做出助推者                           对比观察各方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能力的影响。经
           预期的行为改变(图 1)。                                       过 4 个月的干预及第 8 个月和第 12 个月的随访,发现
           1.3 助推工具及其分类 若个体决策更多地利用直觉                           通过对夫妻双方电话呼叫能够增加患者的社会支持,这
                                                               种方式不要求患者使用理性思维系统做出决策,而是激
                                      系统 1:感性                  发糖尿病患者的情绪反馈,影响其血糖监测和控制行为,
                    选择架构
             助推     (策略)   认知系统                     行为改变       降低其血红蛋白和 BMI 水平。可见,通过与患者签订
           (助推者) 行为预测     (被助推者)                    (效果)
                    (环境)                                       承诺协定表和激发患者的情绪反馈能够增强患者自我管
                                      系统 2:理性
                         图 1 助推理论的作用机制                         理的责任感,为患者实现自我管理提供动力,从而有效
                  Figure 1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nudge theory  改善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