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中国全科医学2022-14
P. 9

·1670·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出现反常性日间嗜睡症状            [40] 。INSD 相关研究较多,           自我意识、敏感性、觉醒状态等方面。不同失眠类型
           部分致力于一致性定义其量化标准                [41] 。对 INSD 病因      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能反映在不同患者的生物特征上,
           的探索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人格特质:如神                            EDINGER 等  [48] 曾用聚类分析方式分离出 11 种亚型。
           经质、疑病症、癔症和精神衰弱等;(2)睡眠微观结构:                          BENJAMINS 团队   [49] 通过高位数据驱动分析的方式,
           如皮质觉醒程度、脑电图差异、循环交替模式等;(3)                           基于一套与失眠相关的稳定非睡眠特征的多变量集合模
           共病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                           式,将 ID 划分为 5 种较为确切的亚型:(1)亚型一:
           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不安腿综合征、共病其他精神疾                            表现为高度痛苦、高度睡前觉醒、消极情绪,主观幸福
           病;(4)其他方面:如器质性疾病、神经影像学等。                            感显著降低,且大多患者曾有童年创伤性体验。该亚型
           研究发现,INSD 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sBDNF)                      患者睡眠障碍问题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就出现,且抗压能
           水平较低,表明发病机制与 REM 睡眠稳态较弱和 REM                        力较差、疲惫感较强,极有可能发展为抑郁障碍或已患
           睡眠缺乏有关,因此 sBDNF 可作为临床诊断 INSD 的生                     有抑郁障碍。需对抑郁障碍进行预防性干预或共病治疗。
           物标志物    [42] 。该亚型患者具有心理根源,可能对单独                     (2)亚型二:表现为中度痛苦、对奖赏敏感。该亚型
           的心理干预有更好地反应,因此临床治疗可采取减少认                            患者的睡前觉醒水平、面对应激时的失眠反应(抗压能
           知-情绪过度兴奋和改变睡眠错觉的方法                 [43] 。研究表明,      力)及负性情感水平较为突出,对愉悦体验和正性思维
           应通过 INSD 患者临床表现选择治疗方式,治疗方式包                         表现良好。以 CBT-I 和社会干预为主要治疗手段。(3)
           括:(1)短期使用苯二氮             类和非苯二氮         类受体激        亚型三:表现为中度痛苦、对奖赏不敏感、主观幸福感
           动剂,可增加失眠患者正确识别自身睡眠时常的可能;                            降低、正性情感减少(缺乏正能量)。该亚型患者的正
           (2)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奥氮平),                           性反刍及愉悦体验受损最严重,难以从失眠的不良体验
           可改善患者情感症状、提高睡眠质量;(3)CBT 治疗                          中恢复过来,且睡前觉醒水平、疲劳感显著降低。可用
           可改善 PSG 的患者睡眠报告数据           [41] 。                  正念疗法治疗,但疗效不佳,CBT-I 效果不突出,不推
               PSG 等工具为成人失眠障碍的分型提供了客观依                         荐使用苯二氮 类药物。(4)亚型四:表现为轻度痛苦。
           据,避免了临床医生的主观诊断差异及患者不同阶段症                            该亚型患者对生活事件呈高度反应性,童年期创伤及疲
           状变化带来的分型误差,使得主、客观失眠障碍亚型成                            乏感更突出,遭遇生活事件后失眠时间更长。药物治疗
           为目前临床证据最全面、疗效最确定的分型方式。以睡                            和 CBT-I 治疗该亚型效果良好,尤以苯二氮 类药物改
           眠时长对 ID 分型的方式,能阐释失眠的神经代谢机制,                         善症状最为显著,并应同时进行积极的创伤干预。(5)
           对疾病诊断、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睡眠时间等客观指                            亚型五:表现为轻度痛苦、轻度反应性。该亚型患者遭
           标不但可用于分型,也可用于预测疾病严重程度,促使                            遇生活事件后的失眠时长和严重程度、童年期创伤及思
           临床医师及时干预患者病情,针对客观指标的测量未来                            维反刍的表现较弱,行为激活水平较低,愉悦体验减少,
           有望成为常规诊疗的一部分。然而,现阶段客观测量指                            疲乏更突出。患者常寡言、陷入沉思时间较长、活动较
           标(如夜间 PSG 睡眠时间、日间睡眠潜伏期、外周皮                          少,易患神经系统疾病,常用药物和 CBT-I 治疗。
           质醇水平)虽在临床实践中证明有效,但可操作性差,                                该研究使用适当的非睡眠特征来锚定 5 种亚型,其
           所以仍需开发和验证更多实用检测方法,如 1~2 周夜间                         在发育轨迹、治疗反应、脑电图生物标志物的存在以及
           活动描记法、交感神经活性的外周测量指标、外周唾液                            抑郁风险方面的差异性很大、稳定性更强,具有较强的
           皮质醇水平等      [44] 。此分型方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睡                   临床指导意义:可降低失眠的异质性,区分失眠的不同
           眠质量的昼夜波动、首夜效应,在 PSG 第 1 晚后被归                        病因,预防性干预失眠相关的抑郁,以及研发针对每种
           类为短睡者的失眠者中,68% 的人在第 2 晚已不符合                         亚型的个性化更强的治疗方法。并且,这 5 种亚型与共
           标准。且 CBT-I 治疗反应性的差异与其他研究                 [45-46] 的  患抑郁症、治疗反应和 EEG 事件相关电位的发现相关,
           结果不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基线睡眠时间对 CBT-I 的                         将有助于促进失眠新机制的发现。然而,评述中也提及
           治疗反应没有调节作用,睡眠时间短或正常失眠患者的                            了这种分型的一些局限,如:非睡眠特征在医生的临床
           CBT-I 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经验判断中较为模糊,评价项目过多,临床上操作复杂
           3 根据非失眠相关临床特征的分型                                    等细节问题     [50] 。目前研究数量有限,方法学存在变异
           3.1 基于生物学的非失眠特征(生活史、情感和人格                           性,当前观点是:暂时还未确定用“可明确预测 CBT-I
           特征)的多变量集合模式 BENJAMINS 等               [47] 研究发      或任何其他治疗成功”的方式对 ID 进行亚型分型是否
           现,ID 在基因上与情绪、个性和健康相关的属性比与                           有意义   [51] ,这种分型参考也是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睡眠相关特征变量更密切相关,包括:人口统计学因                             方向。
           素、童年创伤、生活事件、疲劳、多动、情绪、个性、                            3.2 基于主观睡眠变量以及失眠发作的年龄、焦虑和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