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 2024, Vol. 27 ›› Issue (16): 2023-2032.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39
• Article·Grassroots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Research •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Received:
2023-01-31
Revised:
2023-04-30
Published:
2024-06-05
Online:
2024-04-08
Contact:
SHI Huiyan
通讯作者:
史慧妍
作者简介:
作者贡献:
杨丽红、张超提出主要研究目标,负责研究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撰写论文;李泽芳进行数据元及定义的收集与整理;杨趁、王飞进行数据元及定义的修订;杜宇征、史慧妍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与审查,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基金资助: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基本信息 | 参照《卒中临床诊疗和疾病管理核心数据元及定义专家共识》[ |
籍贯 | 指个体的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包括出生地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市(地区、州)____县(区)。 |
久居地 | 指个体长久(1年以上)居住地,包括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市(地区、州)____县(区)。 |
文化程度 | 指个体所获得的学历(即要获得国家承认的相关学历的毕业证书)或学位(要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根据国家文化程度代码标准,文化程度从大类上包括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专科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或中等技术学校、技工学校、高中、初中、小学、文盲或半文盲。 |
职业 | 指个体所从事的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 |
Table 1 Data elements and definitions of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基本信息 | 参照《卒中临床诊疗和疾病管理核心数据元及定义专家共识》[ |
籍贯 | 指个体的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包括出生地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市(地区、州)____县(区)。 |
久居地 | 指个体长久(1年以上)居住地,包括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市(地区、州)____县(区)。 |
文化程度 | 指个体所获得的学历(即要获得国家承认的相关学历的毕业证书)或学位(要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根据国家文化程度代码标准,文化程度从大类上包括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和专科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或中等技术学校、技工学校、高中、初中、小学、文盲或半文盲。 |
职业 | 指个体所从事的服务于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 |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常见疾病史 | 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卒中临床诊疗和疾病管理核心数据元及定义专家共识》[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前是否有确诊的高血压或正在服用相关药物。诊断标准依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专家共识》[ 包括多种因素可导致tHcy水平的蓄积,形成HHcy。成人tHcy≥10 μmol/L时诊断为HHcy,HHcy程度分级如下所示:轻度HHcy(<10~15 μmol/L)、中度HHcy(<15~30 μmol/L)、重度HHcy(>30 μmol/L)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前是否确诊冠心病或正在服用药物。诊断标准依据《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包括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疾病所致的心绞痛,即可诊断。辅助检查满足以下条件:(1)冠状动脉血流减少;(2)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目前常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CT冠状动脉三维重建来检测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扩张程度以判断血流的减少。在临床上识别心肌缺血、缺氧、坏死主要根据心绞痛的症状、心电图心肌缺血或坏死的表现、核素心肌显像、超声检测心肌缺血坏死导致的心脏运动异常等 |
心房颤动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前是否有确诊的心房颤动。诊断标准依据《2020 ESC心房颤动的诊断和管理指南》[ 包括标准12导联心电图或≥30 s单导联心电图显示无明显的重复P波、RR间期不规则(不损害房室传导)可明确诊断 |
心肌梗死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前是否有确诊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依据《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包括检测到心脏生物标志物(主要为cTn)水平升高或下降,至少有1个检测值超过正常值上限的第99百分位,且至少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心肌缺血症状;(2)新出现或怀疑为新出现的心电图明显ST-T段改变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3)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4)影像学检查证实有新存活心肌的丢失或新出现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5)血管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
OSAHS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前是否有确诊的OSAHS。诊断标准根据OSAHS诊断金标准PSG监测结果进行诊断[ 包括呼吸暂停指口和鼻气流停止10 s以上;低通气是指呼吸气流降低至正常气流强度的20%~50%并伴有4%氧饱和度下降,以上情况伴胸腹式呼吸运动存在则为阻塞性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晚间7 h睡眠中,反复发作以阻塞性为主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30次以上或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次数5次以上可以确诊 |
其他既往史 | 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标识患者既往一般健康状况、手术外伤史、输血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等 |
吸烟、饮酒情况 | 定义参照《卒中临床诊疗和疾病管理核心数据元及定义专家共识》[ |
饮食情况 | 患者现在或曾经饮食的情况说明。参照《中医基础理论》[ 需记录饮食有无偏嗜及偏嗜情况,包括种类偏嗜(谷、肉、果、菜)、寒热偏嗜(生冷寒凉、辛温燥热)、 五味偏嗜(酸、苦、甘、辛、咸)、清淡、肥甘厚腻、辛辣刺激、无偏嗜、其他 |
性情 | 指患者性情的情况说明。参照《中医基础理论》[ |
家族史 | 参照《中医基础理论》[ |
Table 2 Data elements and definitions of disease history information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常见疾病史 | 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卒中临床诊疗和疾病管理核心数据元及定义专家共识》[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前是否有确诊的高血压或正在服用相关药物。诊断标准依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专家共识》[ 包括多种因素可导致tHcy水平的蓄积,形成HHcy。成人tHcy≥10 μmol/L时诊断为HHcy,HHcy程度分级如下所示:轻度HHcy(<10~15 μmol/L)、中度HHcy(<15~30 μmol/L)、重度HHcy(>30 μmol/L)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前是否确诊冠心病或正在服用药物。诊断标准依据《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 包括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疾病所致的心绞痛,即可诊断。辅助检查满足以下条件:(1)冠状动脉血流减少;(2)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目前常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CT冠状动脉三维重建来检测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扩张程度以判断血流的减少。在临床上识别心肌缺血、缺氧、坏死主要根据心绞痛的症状、心电图心肌缺血或坏死的表现、核素心肌显像、超声检测心肌缺血坏死导致的心脏运动异常等 |
心房颤动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前是否有确诊的心房颤动。诊断标准依据《2020 ESC心房颤动的诊断和管理指南》[ 包括标准12导联心电图或≥30 s单导联心电图显示无明显的重复P波、RR间期不规则(不损害房室传导)可明确诊断 |
心肌梗死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前是否有确诊的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依据《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包括检测到心脏生物标志物(主要为cTn)水平升高或下降,至少有1个检测值超过正常值上限的第99百分位,且至少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心肌缺血症状;(2)新出现或怀疑为新出现的心电图明显ST-T段改变或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3)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4)影像学检查证实有新存活心肌的丢失或新出现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5)血管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
OSAHS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前是否有确诊的OSAHS。诊断标准根据OSAHS诊断金标准PSG监测结果进行诊断[ 包括呼吸暂停指口和鼻气流停止10 s以上;低通气是指呼吸气流降低至正常气流强度的20%~50%并伴有4%氧饱和度下降,以上情况伴胸腹式呼吸运动存在则为阻塞性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晚间7 h睡眠中,反复发作以阻塞性为主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30次以上或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次数5次以上可以确诊 |
其他既往史 | 指患者过去的健康和疾病情况。标识患者既往一般健康状况、手术外伤史、输血史、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等 |
吸烟、饮酒情况 | 定义参照《卒中临床诊疗和疾病管理核心数据元及定义专家共识》[ |
饮食情况 | 患者现在或曾经饮食的情况说明。参照《中医基础理论》[ 需记录饮食有无偏嗜及偏嗜情况,包括种类偏嗜(谷、肉、果、菜)、寒热偏嗜(生冷寒凉、辛温燥热)、 五味偏嗜(酸、苦、甘、辛、咸)、清淡、肥甘厚腻、辛辣刺激、无偏嗜、其他 |
性情 | 指患者性情的情况说明。参照《中医基础理论》[ |
家族史 | 参照《中医基础理论》[ |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发病节气 | 标识患者发病时的节气。全年共二十四个节气 |
发病时间 | 患者本次卒中发病当日的具体时间( 年 月 日 时) |
入院时间 | 患者本次发病后在首个医疗机构办理入院手续的具体时间( 年 月 日 时) |
BMI | 计算公式为:BMI=体质量(kg)/身高2(m) |
生命体征 | 标识患者入院时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 |
中医临床症状 | 主诉:包括主要症状、发病时间和疾病变化或演变情况 中医症候:参考《中风病诊断疗效判定标准(试行1995)》[ 主要包括偏瘫(软瘫/硬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睡眠障碍、肢体麻木、二便不通或失禁、其他 舌象:通过舌诊观察患者的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 脉象:通过触诊获得患者的脉象 |
神经系统检查 | 神经系统查体参考《神经病学(第八版)》[ 咽反射:用压舌板轻触咽后壁,正常时引起恶心反射(咽肌收缩),为生理反射 运动功能检查:包含肌力、肌张力、不自主运动的检查; 共济检查:包含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试验(Romberg试验)的检查; 感觉功能检查:包含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的检查; 病理征:包含掌颌反射、霍夫曼征(Hoffmann)、巴宾斯基征(Babinski)、查多克征(Chaddock)、奥贝海姆征(Oppenheim)、戈登征(Gordon)、颈强直、克匿格征(Kernig)、布鲁津斯基征(Brudzinski)检查 |
中医症候诊断 | 标识中医辨证分型。参考依据《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17)》[ 包括(1)中经络:风痰阻络证、风火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肝肾亏虚证;(2)中脏腑:痰湿蒙神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 |
西医诊断 | 脑梗死及其部位,(1)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 脑出血及其部位、出血量,(1)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 吞咽障碍:诊断标准参照《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络:脑血管患者吞咽困难的识别与治疗临床指南》[ |
并发症信息 | 包含的主要并发症有梗死后出血转化、卒中相关性肺炎[ |
癫痫 | 标识患者是否发生癫痫、发生癫痫的公元纪年日期及处理情况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确诊依靠病史、临床症状、脑电图检查 |
尿路感染 | 标识患者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发生尿路感染的公元纪年日期及处理情况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有尿路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尿频、尿急、尿痛,耻骨上方疼痛和压痛,发热,腰部疼痛和叩击痛等,尿细菌培养菌落数均≥105/mL即可诊断。其他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尿、硝酸还原实验和/或白细胞酯酶阳性)也可帮助诊断 |
卒中后便秘 | 标识患者是否发生卒中后便秘、发生卒中后便秘的公元纪年日期及处理情况 指卒中后新发或在原来基础上加重的便秘 诊断标准参考罗马委员会2016年制定的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Ⅳ(Rome Ⅳ criteria),(1)必须包括以下2项或2项以上:>25%的排粪感到费力;>25%的排粪为干球粪或硬粪;>25%的排粪有不尽感;>25%的排粪有肛门直肠梗阻(或堵塞)感;>25%的排粪需要手法辅助;SCBM<3次(SCBM指在去24 h内无辅助排便,并伴有完全排泄感觉的次数)。(2)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粪。(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所有功能性胃肠病必须符合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内满足症状要求[ |
卒中后排尿障碍 | 标识患者是否发生卒中后排尿障碍、发生卒中后排尿障碍的公元纪年日期及处理情况 卒中后排尿障碍是指卒中前排尿功能正常,卒中发病后出现的、卒中病情稳定后仍存在的排尿困难、尿频、尿潴留、尿失禁及自动性排尿;或卒中前排尿功能正常,卒中病情稳定后,虽尿失禁不严重,但较卒中前有明显的尿频(夜尿≥4次)、尿急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
压疮 | 标识患者是否发生卒中后压疮、发生卒中后压疮的公元纪年日期及处理情况 诊断标准参考2019年由NPIAP、EPUAP联合发布的《压疮/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压疮即褥疮,是卒中后由于长时间卧床后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导致的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隆突处,但也可能与医疗器械或其他物体有关。压力性损伤可能与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不仅局限于体表皮肤(一些骨质凸出的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足根部等),也可能发生在黏膜上、黏膜内或黏膜下 |
营养不良 | 标识患者是否发生卒中后营养不良、发生卒中后营养不良的公元纪年日期及处理情况 指由于摄入不足或利用障碍引起能量或营养素缺乏的状态,进而导致人体组成改变,生理和精神功能下降,有可能导致不良临床结局 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 |
Table 3 Data elements and definitions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diagnosis and complications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发病节气 | 标识患者发病时的节气。全年共二十四个节气 |
发病时间 | 患者本次卒中发病当日的具体时间( 年 月 日 时) |
入院时间 | 患者本次发病后在首个医疗机构办理入院手续的具体时间( 年 月 日 时) |
BMI | 计算公式为:BMI=体质量(kg)/身高2(m) |
生命体征 | 标识患者入院时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 |
中医临床症状 | 主诉:包括主要症状、发病时间和疾病变化或演变情况 中医症候:参考《中风病诊断疗效判定标准(试行1995)》[ 主要包括偏瘫(软瘫/硬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睡眠障碍、肢体麻木、二便不通或失禁、其他 舌象:通过舌诊观察患者的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 脉象:通过触诊获得患者的脉象 |
神经系统检查 | 神经系统查体参考《神经病学(第八版)》[ 咽反射:用压舌板轻触咽后壁,正常时引起恶心反射(咽肌收缩),为生理反射 运动功能检查:包含肌力、肌张力、不自主运动的检查; 共济检查:包含指鼻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难立征试验(Romberg试验)的检查; 感觉功能检查:包含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的检查; 病理征:包含掌颌反射、霍夫曼征(Hoffmann)、巴宾斯基征(Babinski)、查多克征(Chaddock)、奥贝海姆征(Oppenheim)、戈登征(Gordon)、颈强直、克匿格征(Kernig)、布鲁津斯基征(Brudzinski)检查 |
中医症候诊断 | 标识中医辨证分型。参考依据《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17)》[ 包括(1)中经络:风痰阻络证、风火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肝肾亏虚证;(2)中脏腑:痰湿蒙神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 |
西医诊断 | 脑梗死及其部位,(1)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 脑出血及其部位、出血量,(1)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 吞咽障碍:诊断标准参照《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络:脑血管患者吞咽困难的识别与治疗临床指南》[ |
并发症信息 | 包含的主要并发症有梗死后出血转化、卒中相关性肺炎[ |
癫痫 | 标识患者是否发生癫痫、发生癫痫的公元纪年日期及处理情况 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确诊依靠病史、临床症状、脑电图检查 |
尿路感染 | 标识患者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发生尿路感染的公元纪年日期及处理情况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有尿路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尿频、尿急、尿痛,耻骨上方疼痛和压痛,发热,腰部疼痛和叩击痛等,尿细菌培养菌落数均≥105/mL即可诊断。其他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尿、硝酸还原实验和/或白细胞酯酶阳性)也可帮助诊断 |
卒中后便秘 | 标识患者是否发生卒中后便秘、发生卒中后便秘的公元纪年日期及处理情况 指卒中后新发或在原来基础上加重的便秘 诊断标准参考罗马委员会2016年制定的功能性便秘的罗马Ⅳ(Rome Ⅳ criteria),(1)必须包括以下2项或2项以上:>25%的排粪感到费力;>25%的排粪为干球粪或硬粪;>25%的排粪有不尽感;>25%的排粪有肛门直肠梗阻(或堵塞)感;>25%的排粪需要手法辅助;SCBM<3次(SCBM指在去24 h内无辅助排便,并伴有完全排泄感觉的次数)。(2)不用泻药时很少出现稀粪。(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所有功能性胃肠病必须符合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内满足症状要求[ |
卒中后排尿障碍 | 标识患者是否发生卒中后排尿障碍、发生卒中后排尿障碍的公元纪年日期及处理情况 卒中后排尿障碍是指卒中前排尿功能正常,卒中发病后出现的、卒中病情稳定后仍存在的排尿困难、尿频、尿潴留、尿失禁及自动性排尿;或卒中前排尿功能正常,卒中病情稳定后,虽尿失禁不严重,但较卒中前有明显的尿频(夜尿≥4次)、尿急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
压疮 | 标识患者是否发生卒中后压疮、发生卒中后压疮的公元纪年日期及处理情况 诊断标准参考2019年由NPIAP、EPUAP联合发布的《压疮/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压疮即褥疮,是卒中后由于长时间卧床后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导致的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隆突处,但也可能与医疗器械或其他物体有关。压力性损伤可能与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不仅局限于体表皮肤(一些骨质凸出的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足根部等),也可能发生在黏膜上、黏膜内或黏膜下 |
营养不良 | 标识患者是否发生卒中后营养不良、发生卒中后营养不良的公元纪年日期及处理情况 指由于摄入不足或利用障碍引起能量或营养素缺乏的状态,进而导致人体组成改变,生理和精神功能下降,有可能导致不良临床结局 诊断标准参考《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 |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颅脑CT/MRI | 包括本次发病后的首个颅脑CT/MRI检查报告、历次影像检查执行当日的公元纪年日期及检查结果的详细描述[ |
心电图检查 | 住院期间检查执行当日的公元纪年日期及检查结果的详细描述十二导联自动心电图检查 |
血常规 | 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RBC、WBC、HGB、PLT、N%、L%、M% |
尿常规 | 主要包括尿常规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PRO、GLU-U、KET、LEU、BLU、PH-U、URO、BIL |
便常规+隐血 | 主要包括便常规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RBC、WBC、OB |
C-反应蛋白 | CRP |
血脂四项 | 主要包括血脂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TC、TG、LDL-C、HDL-C |
血糖 | FPG |
糖化血红蛋白 | GHB |
凝血功能 | 主要包括凝血功能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PT、APTT、TT、FIB、DD2 |
同型半胱氨酸 | HCY |
肝肾功能 | 主要包括肝、肾功能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TP、ALB、ALT/GPT、AST/GOT、γ-GT、BUN、Cr、尿酸 |
电解质 | 主要包括电解质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Na、K、Cl、TCO2、Ca、P、Mg |
心肌酶 | 主要包括心肌酶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CK、CKMB、LDH、HBDH、AST |
Table 4 Data elements and definitions of auxiliary examination information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颅脑CT/MRI | 包括本次发病后的首个颅脑CT/MRI检查报告、历次影像检查执行当日的公元纪年日期及检查结果的详细描述[ |
心电图检查 | 住院期间检查执行当日的公元纪年日期及检查结果的详细描述十二导联自动心电图检查 |
血常规 | 主要包括血常规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RBC、WBC、HGB、PLT、N%、L%、M% |
尿常规 | 主要包括尿常规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PRO、GLU-U、KET、LEU、BLU、PH-U、URO、BIL |
便常规+隐血 | 主要包括便常规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RBC、WBC、OB |
C-反应蛋白 | CRP |
血脂四项 | 主要包括血脂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TC、TG、LDL-C、HDL-C |
血糖 | FPG |
糖化血红蛋白 | GHB |
凝血功能 | 主要包括凝血功能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PT、APTT、TT、FIB、DD2 |
同型半胱氨酸 | HCY |
肝肾功能 | 主要包括肝、肾功能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TP、ALB、ALT/GPT、AST/GOT、γ-GT、BUN、Cr、尿酸 |
电解质 | 主要包括电解质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Na、K、Cl、TCO2、Ca、P、Mg |
心肌酶 | 主要包括心肌酶检查项目中以下条目:CK、CKMB、LDH、HBDH、AST |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溶栓治疗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后是否进行过溶栓治疗,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2016年)》[ |
血管内治疗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后是否进行血管内治疗,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 |
基础治疗 |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
其他特异性治疗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后是否进行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扩张血管、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等特异性治疗。具体药物治疗参照《卒中临床诊疗和疾病管理核心数据元及定义专家共识》[ |
其他 | 标识患者是否使用以上药物之外的其他药物 |
Table 5 Data elements and definitions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nformation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溶栓治疗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后是否进行过溶栓治疗,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2016年)》[ |
血管内治疗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后是否进行血管内治疗,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 |
基础治疗 |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 |
其他特异性治疗 | 标识患者在本次发病后是否进行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扩张血管、他汀类药物、神经保护等特异性治疗。具体药物治疗参照《卒中临床诊疗和疾病管理核心数据元及定义专家共识》[ |
其他 | 标识患者是否使用以上药物之外的其他药物 |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针灸治疗 | (1)针灸首次介入时间:包括患者发病后首次接受针灸介入治疗当日公元纪年日期、时辰及患者参与研究期间首次接受针灸介入治疗当日的公元纪年日期、时辰 (2)针灸介入日期的时辰:根据北京时间,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标识患者发病后首次接受针灸介入治疗当日时辰及患者参与研究期间首次接受针灸介入治疗当日时辰,各时辰定义如下所示:1=子时(23~1点),2=丑时(1~3点),3=寅时(3~5点),4=卯时(5~7点),5=辰时(7~9点),6=巳时(9~11点),7=午时(11~13点),8=未时(13~15点),9=申时(15~17点),10=酉时(17~19点),11=戌(19~21点),12=亥时(21~23点) (3)针灸末次介入时间:标识各访视期患者末次接受针灸治疗当日的公元纪年日期,包括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 (4)针灸治疗总次数:标识各访视期针灸治疗总次数,包括住院期间、出院后至发病后3个月、发病后3个月至6个月、发病后6个月至12个月的针灸治疗总次数。 (5)针灸疗法: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T 16751.2-2021》[ 泛指运用特制的金属针具,针刺并配合捻转、提插等手法刺激穴位,或以艾为原料,温灼穴位皮表,通过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温通经脉、扶阳散寒等效应以防治疾病的一类疗法 具体如下:体针疗法、头针疗法、眼针疗法、耳针疗法、耳压疗法、舌针疗法、腕踝针疗法、皮内针疗法、三棱针疗法、芒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疗法)、火针疗法、温针疗法、艾灸疗法、雷火针灸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敷贴疗法、小针刀疗法、其他疗法 |
拔罐治疗 | 标识患者研究期间是否进行拔罐治疗及治疗的总次数 指运用各种罐具,通过排去其中空气所产生的负压,使之吸附于皮肤表面,造成被拔部位局部的充血、瘀血,以刺激经络腧穴或拔毒排脓而产生相应治疗效应的一种外治疗法 |
中药治疗 | 标识患者是否进行中药治疗,并记录中药处方的药物组成、剂量 |
推拿治疗 | 标识患者研究期间是否进行推拿训练及治疗的总次数 泛指医生通过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施以推、拿、摩、擦等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以防治疾病、促进康复的一类疗法 |
康复治疗 | 参考《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 标识患者发病后是否进行康复治疗及研究期间康复治疗的情况。记录康复治疗当日的日期及康复治疗的项目(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各项治疗每使用1次/种就记录1次,最后分别记录总次数(如:运动治疗共1次,物理因子治疗共2次-包括光疗法1次、电疗法1次) |
Table 6 Data elements and definitions of clinical TCM treatment information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针灸治疗 | (1)针灸首次介入时间:包括患者发病后首次接受针灸介入治疗当日公元纪年日期、时辰及患者参与研究期间首次接受针灸介入治疗当日的公元纪年日期、时辰 (2)针灸介入日期的时辰:根据北京时间,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标识患者发病后首次接受针灸介入治疗当日时辰及患者参与研究期间首次接受针灸介入治疗当日时辰,各时辰定义如下所示:1=子时(23~1点),2=丑时(1~3点),3=寅时(3~5点),4=卯时(5~7点),5=辰时(7~9点),6=巳时(9~11点),7=午时(11~13点),8=未时(13~15点),9=申时(15~17点),10=酉时(17~19点),11=戌(19~21点),12=亥时(21~23点) (3)针灸末次介入时间:标识各访视期患者末次接受针灸治疗当日的公元纪年日期,包括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 (4)针灸治疗总次数:标识各访视期针灸治疗总次数,包括住院期间、出院后至发病后3个月、发病后3个月至6个月、发病后6个月至12个月的针灸治疗总次数。 (5)针灸疗法: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T 16751.2-2021》[ 泛指运用特制的金属针具,针刺并配合捻转、提插等手法刺激穴位,或以艾为原料,温灼穴位皮表,通过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温通经脉、扶阳散寒等效应以防治疾病的一类疗法 具体如下:体针疗法、头针疗法、眼针疗法、耳针疗法、耳压疗法、舌针疗法、腕踝针疗法、皮内针疗法、三棱针疗法、芒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疗法)、火针疗法、温针疗法、艾灸疗法、雷火针灸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敷贴疗法、小针刀疗法、其他疗法 |
拔罐治疗 | 标识患者研究期间是否进行拔罐治疗及治疗的总次数 指运用各种罐具,通过排去其中空气所产生的负压,使之吸附于皮肤表面,造成被拔部位局部的充血、瘀血,以刺激经络腧穴或拔毒排脓而产生相应治疗效应的一种外治疗法 |
中药治疗 | 标识患者是否进行中药治疗,并记录中药处方的药物组成、剂量 |
推拿治疗 | 标识患者研究期间是否进行推拿训练及治疗的总次数 泛指医生通过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施以推、拿、摩、擦等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以防治疾病、促进康复的一类疗法 |
康复治疗 | 参考《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 标识患者发病后是否进行康复治疗及研究期间康复治疗的情况。记录康复治疗当日的日期及康复治疗的项目(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各项治疗每使用1次/种就记录1次,最后分别记录总次数(如:运动治疗共1次,物理因子治疗共2次-包括光疗法1次、电疗法1次) |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mRS评分及移行 | mRS共分为7个等级,0分代表无症状,6分代表死亡,分数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评价预后时,评分≤2分为转归良好[ mRS评分移行:统计各观察点mRS评分各分值的患者人数,分值越低,人数越多,表示治疗效果越好 |
NIHSS评分 | NIHSS包括对意识、语言、运动、感觉、共济运动、眼球运动、视野等方面的评判,评分为0~42分[ 0~4分:轻度卒中/小卒中;5~20分:中-重度卒中;20~42分:重度卒中 |
EQ-5D-5L量表评分 | EQ-5D-5L量表分为5个维度,包括行动、自己照顾自己和日常生活3种能力,以及表示躯体和情感的2种表现,分别是疼痛或不舒服、焦虑或抑郁; 在每1个维度内各有5个从轻到重程度的选项(记录成1,2,3,4,5); 采用TTO效用值换算表计算EQ-5D-5L指数得分 |
FOIS评分 | 并发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本项评估 FOIS共分为7级,级别越低,表示吞咽功能越差[ |
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生 | 指本次发病后再次出现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中任1项 标识患者是否因再次出现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复发、脑出血复发、心肌梗死)及发生的公元纪年日期。具有颅脑CT/MRI或心电图检查的支持,记录检查报告内容 |
针灸不良反应 | 参照《真实世界针灸病例注册登记研究管理规范:T/CAAMS-2019》[ 针灸不良反应包括晕针、滞针、折针、弯针、针后异常感、出血、皮下血肿、气胸、内脏损伤、神经损伤、皮疹、烧伤、其他 |
不良事件 | 参照《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 不良事件是指研究期间受试者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不一定与治疗存在因果关系,可表现为症状体征、疾病或实验室检验结果异常等,也包括各种偶然事故(如骨折、车祸等) 严重不良事件指研究期间受试者出现的死亡、危及生命、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永久或显著的残疾/功能丧失、先天畸形和其他重要医学事件; 若本次发病后患者出现死亡,需详细记录死亡当日公元纪年日期、时间及死亡原因 |
Table 7 Data elements and definitions of stroke outcome information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mRS评分及移行 | mRS共分为7个等级,0分代表无症状,6分代表死亡,分数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评价预后时,评分≤2分为转归良好[ mRS评分移行:统计各观察点mRS评分各分值的患者人数,分值越低,人数越多,表示治疗效果越好 |
NIHSS评分 | NIHSS包括对意识、语言、运动、感觉、共济运动、眼球运动、视野等方面的评判,评分为0~42分[ 0~4分:轻度卒中/小卒中;5~20分:中-重度卒中;20~42分:重度卒中 |
EQ-5D-5L量表评分 | EQ-5D-5L量表分为5个维度,包括行动、自己照顾自己和日常生活3种能力,以及表示躯体和情感的2种表现,分别是疼痛或不舒服、焦虑或抑郁; 在每1个维度内各有5个从轻到重程度的选项(记录成1,2,3,4,5); 采用TTO效用值换算表计算EQ-5D-5L指数得分 |
FOIS评分 | 并发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本项评估 FOIS共分为7级,级别越低,表示吞咽功能越差[ |
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生 | 指本次发病后再次出现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中任1项 标识患者是否因再次出现心脑血管事件(脑梗死复发、脑出血复发、心肌梗死)及发生的公元纪年日期。具有颅脑CT/MRI或心电图检查的支持,记录检查报告内容 |
针灸不良反应 | 参照《真实世界针灸病例注册登记研究管理规范:T/CAAMS-2019》[ 针灸不良反应包括晕针、滞针、折针、弯针、针后异常感、出血、皮下血肿、气胸、内脏损伤、神经损伤、皮疹、烧伤、其他 |
不良事件 | 参照《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 不良事件是指研究期间受试者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不一定与治疗存在因果关系,可表现为症状体征、疾病或实验室检验结果异常等,也包括各种偶然事故(如骨折、车祸等) 严重不良事件指研究期间受试者出现的死亡、危及生命、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永久或显著的残疾/功能丧失、先天畸形和其他重要医学事件; 若本次发病后患者出现死亡,需详细记录死亡当日公元纪年日期、时间及死亡原因 |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出院诊断 | 个体罹患疾病的临床诊断在特定分类体系中的名称。 |
患者住院天数(天) | 本次住院内出院日期与入院日期的差值减1。 |
住院费用(元) | 本次卒中后住院期间的总费用。 |
住院针灸费用(元) | 同一次住院期间针灸(内容参考 |
住院自费费用(元) | 同一次住院期间自费部分的总费用。 |
随访费用(元) | 本次卒中出院后随访期间的总费用。 |
随访针灸费用(元) | 出院后随访期间针灸(内容参考 |
出院方式 | 包括医嘱离院、自动离院、医嘱转院、非医嘱转院、其他。 |
出院去向 | 包括回家、转入其他医院、转入社区医院、转入康复中心、其他。 |
医师信息 | 编号:医师在本单位的职工编号。 性别:根据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包括男性、女性、未说明的性别、未知的性别。 职称: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包括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职称、正高级职称。 针灸执业年限: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后从事针灸治疗的时间至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当日年限。 |
Table 8 Data elements and definitions of discharge and follow-up information
数据元名称 | 数据元定义 |
---|---|
出院诊断 | 个体罹患疾病的临床诊断在特定分类体系中的名称。 |
患者住院天数(天) | 本次住院内出院日期与入院日期的差值减1。 |
住院费用(元) | 本次卒中后住院期间的总费用。 |
住院针灸费用(元) | 同一次住院期间针灸(内容参考 |
住院自费费用(元) | 同一次住院期间自费部分的总费用。 |
随访费用(元) | 本次卒中出院后随访期间的总费用。 |
随访针灸费用(元) | 出院后随访期间针灸(内容参考 |
出院方式 | 包括医嘱离院、自动离院、医嘱转院、非医嘱转院、其他。 |
出院去向 | 包括回家、转入其他医院、转入社区医院、转入康复中心、其他。 |
医师信息 | 编号:医师在本单位的职工编号。 性别:根据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包括男性、女性、未说明的性别、未知的性别。 职称: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包括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职称、正高级职称。 针灸执业年限:医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后从事针灸治疗的时间至患者接受针灸治疗当日年限。 |
[1] |
余康潮. 董氏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
[2] |
张春霞,黄志高,薛生辉. 醒脑开窍法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疗效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8):87,90. DOI:10.3969/j.issn.2095-6681.2017.18.069.
|
[3] |
李子孝,王春娟,王伊龙,等. 卒中临床诊疗和疾病管理核心数据元及定义专家共识[J].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4):416-434. DOI:10.3969/j.issn.1673-5765.2020.04.016.
|
[4] |
|
[5] |
中国针灸学会. 真实世界针灸病例注册登记研究管理规范:T/CAAMS-2019[S]. 北京,2021.
|
[6] |
李平,吴钟璇,张云如,等.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DOI:10.3321/j.issn:1006-2157.1996.01.022.
|
[7]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通知[EB/OL]. (2020-11-16)[2022-06-12].
|
[8]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 (3): 168-171.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7.03.003.
|
[9]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2):136-144. DOI:10.7661/j.cjim.20171221.483.
|
[10] |
卫生部关于印发《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通知[EB/OL]. (2010-02-04)[2022-06-12].
|
[11] |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
[12] |
中国营养学会骨健康与营养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北方慢性病防治分会.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专家共识[J].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0,7(3):283-288. DOI:10.16689/j.cnki.cn11-9349/r.2020.03.007.
|
[13] |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指南[J]. 中医杂志,2019,60(21):1880-1890. DOI:10.13288/j.11-2166/r.2019.21.015.
|
[14] |
|
[15] |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12):1083-1091. DOI:10.3760/cma.j.cn114798-20200904-00961.
|
[16] |
余勤,张佳宾,汪小亚,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临床特征及多导睡眠图分析[J]. 兰州医学院学报,2002(4):24-26. DOI:10.3969/j.issn.1000-2812.2002.04.010.
|
[17] |
杨闯,黄愉华,何金彩.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C]// 2008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暨灾后心理救援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6.
|
[18] |
郑洪新.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
[19]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GB/T 16751.2-2021[S]. 北京,2020.
|
[20] |
|
[21] |
|
[22] |
中国卒中吞咽障碍与营养管理共识专家组,中国卒中学会,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 中国卒中吞咽障碍与营养管理手册[J].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1):1153-1169. DOI:10.3969/j.issn.1673-5765.2019.11.014.
|
[23] |
贾建平,陈生弟. 神经病学(第八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24] |
高长玉,吴成翰,赵建国,等. 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2):136-144. DOI:10.7661/j.cjim.20171221.483.
|
[25]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9):710-715.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9.09.003.
|
[26] |
贾建平,陈生弟,崔丽英. 神经病学(第七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
[27] |
滑蓉蓉,丁则昱,王春育. 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络:脑血管病患者吞咽困难的识别与治疗临床指南[J]. 中国卒中杂志,2011,6(6):480-494.
|
[28] |
杨华盛,邓罡,徐丽姝. 功能性便秘排便障碍患者三维高分辨直肠测压的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2021,37(11):1456-1460. DOI:10.3969/j.issn.1006-5725.2021.11.017.
|
[29] |
田秋玉,高菲. 针药合用治疗中风后排尿障碍64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2):165-166.
|
[30] |
European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ational Pressure Injury Advisory Panel,Pan Pacific Pressure Injury Allia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ressure ulcers/injuries: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EPUAP/NPIAP/PPPIA,2019.
|
[31] |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委员会. 中国卒中营养标准化管理专家共识[J].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6):681-689. DOI:10.3969/j.issn.1673-5765.2020.06.019.
|
[32] |
彭斌,刘鸣,崔丽英. 与时俱进的新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解读[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57-659.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10):833-853. 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6.10.005.
|
[39] |
李华杰,吴坚,王运良. 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9):20-22. DOI:10.3969/j.issn.1673-5110.2007.09.009.
|
[40] |
|
[41] |
郝小军,武进,王俊梅,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蛋白尿的相关因素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128-129.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8.06.053.
|
[42] |
冯俊艳,毕娟,张冰倩,等. 脑卒中患者进食困难的患病情况及家属照顾负荷的现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7):1772-1774.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7.07.089.
|
[43] |
杨倩,刘祚燕,王凤英. 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分析[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21,27(2):405-408. DOI:10.3969/j.issn.1008-8296.2021.02.049.
|
[44] |
周丹虹,陈海畅,尤寿江,等. 血清电解质紊乱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聚集效应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6):521-525. DOI:10.19538/j.nk2021060115.
|
[45] |
廖琴,高静,朱琳,等.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卒中复发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J]. 护理研究,2020,34(20):3561-3571.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0.20.001.
|
[46]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8.09.004.
|
[47] |
|
[48] |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指导规范(2016年)[C]// 2016年中国脑卒中大会,2016.
|
[49]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83-691.
|
[50]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 16751.2-2021[S]. 北京,2020.
|
[51] |
梁友和,刘迪生,洪寿海,等. 拔罐防治亚健康状态整体调节机制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2014,41(9):1886-1887.
|
[52] |
林文颖,李壮苗,李荣清,王玫. 推拿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20(3):104-110. DOI:10.3969/j.issn.2095-4441.2017.03.041.
|
[53] |
卫生部印发《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EB/OL]. (2012-05-04)[2022-06-12].
|
[54] |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康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等.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01-318.
|
[55] |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抗衰老分会. 物理技术辅助脑卒中康复的临床指南[J].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9,42(2):100-108. DOI:10.3760/cma.j.issn.1673-4181.2019.02.002.
|
[56] |
张强. 卒中后急性期系统康复治疗的效果以及影响康复因素的评价[D]. 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0.
|
[57] |
谢丽琴,李丽霞,林忆诗,等.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Meta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1):118-122.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11.031.
|
[58] |
赵东凤,邹莹洁,张泓,等.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9(8):986-993. 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9.08.013.
|
[59] |
舒忻,秦绍林,张允岭.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早期识别的研究进展[J]. 北京医学,2021,43(6):546-548,551. DOI:10.15932/j.0253-9713.2021.06.018.
|
[60] |
任星,李佳芳,夏超. B超引导下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效果[J]. 医疗装备,2022,35(1):104-105,108. DOI:10.3969/j.issn.1002-2376.2022.01.035.
|
[61] |
李克颖,李莹.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加曲班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FIB、PT、APTT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21,18(4):1-5.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04.001.
|
[62] |
朱涛. 椎针通络循经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 中医学报,2017,32(9):1792-1795. DOI:10.16368/j.issn.1674-8999.2017.09.472.
|
[63] |
吉萍. 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J]. 中国新药杂志,2013,22(1):13-16.
|
[64] |
何丽云,赵天易,刘佳,等. 中医药真实世界的病例注册登记研究进展[J]. 世界中医药,2022,17(5):595-601.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2.05.001.
|
[65] |
|
[1] | XIAO Yuqian, BAI Yanjie, WANG Yan, SUN Kexin, WAN Jun, CHEN Shuying, CHEN Limin. Research Progress of Astrocyte-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20): 2551-2556. |
[2] | QIAN Zhen, LU Tongbo, HE Jun, ZHU Haiying, WANG Jin, GONG Zunke. Efficacy and Preliminary Mechanism of Precise Exercise Prescriptions for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20): 2445-2450. |
[3] | ZENG Fanyan, YANG Xuezhi, LIU Xingyu, MO Jiali, LIU Zuting, LU Yi, YI Yingping, KUANG Jie. Association between Rainfall and Stroke Admissions: Based on Distributional Lag Nonlinear Modeling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20): 2458-2465. |
[4] | LIU Yihan, ZHU Ning, XUE Mengzhou. Effects of Threshold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on Sleep and Respiratory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17): 2077-2082. |
[5] | NIU Jingyuan, CHEN Huisheng, YU Jiaxiang, CUI Yu. Ligustrazin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Bayesian Network Meta-analysis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14): 1761-1774. |
[6] | GAO Kaiqian, YANG Yu, HU Yanfang, DONG Faf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 on the Recurrence of Mild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the Elderly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14): 1692-1698. |
[7] | XIE Yi, XU Junma, XU Fangqin, LI Chao, CHEN Chen, SHAO Chan. Predictive Value of Sarcopenia Index for Prognosi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11): 1326-1330. |
[8] | WANG Xiaoxuan, ZHANG Zhenxiang, ZHAO Zhixin, JIANG Hu, WANG Jiajia, LIN Beilei, WANG Wenna, CHEN Suyan. Meta-integr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Fatigue Experience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Fatigue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09): 1134-1141. |
[9] | CHEN Wenjin, CHEN Piaoying, YANG Xiaohua, CHEN Yifan, CAI Yefeng, NI Xiaojia. Advance in Epidemiologic Studies of Dietary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08): 900-907. |
[10] | ZHAO Yuan, LIU Shanghong, ZHANG Yanfang, MA Lixu, LI Hong, LI Xiaohua, TIAN Yuan, GUO Zhongqin, LIANG Peifeng. Characteristics of Gender, Ag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Stroke Hospitalization Cases Based on the Data of 190 000 Patients in Ningxia Region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08): 915-920. |
[11] | LIANG Tianyi, LIU Peng. Study on Stroke-rehabilitative Families under Chronic Illness Narratives: a Field Study Based on Rehabilitation Hal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n T City, Hebei Province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04): 502-508. |
[12] | XUE Chao, LI Juan, FANG Qian, YU Jie, HAO Mingqing. Prevalence and Trends for Post-stroke Fatigue in China: a Meta-analysis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03): 364-374. |
[13] | HU Qianqian, ZHOU Tong, LIU Zhihui, PAN Ye, WANG Liuyi.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Ischemic Stroke Co-morbidity and Co-morbidity Patterns in Middle-aged Based on Data from Tertiary Hospitals in Henan Province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4, 27(02): 201-207. |
[14] | BAI Haiwei, MI Xiaokun, LIU Qingrui, ZHU Lin, WANG Yingnan, LIU Junyan, HAN Ying. Predictive Value of Serum Uric Acid in Perioperative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3, 26(36): 4545-4551. |
[15] | LUO Weigang, YIN Yuanyuan, LIU Wanhu, XU Yuzhu, CAO Xiaoyun, BU Wei, ZHANG Lingyan, REN Huiling. Correlation of Triglyceride Glucose Index with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23, 26(35): 4419-4424. |
Viewed | ||||||||||||||||||||||||||||||||||||||||||||||||||
Full text 1302
|
|
|||||||||||||||||||||||||||||||||||||||||||||||||
Abstract 30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