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27期    刊出日期:2025-09-20
    上一期   
    指南·共识
    崔译元, 闫逸婧, 王颖, 孟祥聚, 张庆林, 刘丽星, 李思聪, 冯利, 癌因性疲乏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工作组
    2025, 28(27):  3345-33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13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01KB) ( )  

    癌因性疲乏(CRF)是由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的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痛苦的、持续的、主观的、有关躯体、情感或认知方面的疲乏感或疲惫感,且与近期的活动量不相符,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CRF西药无适应证用药推荐,多为对症支持治疗,而中医药通过辨证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关CRF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指南尚为空白,为更好地指导中西医结合诊治CRF的临床实践,本指南工作组同国内部分肿瘤领域专家,结合循证证据进行讨论,最终形成《癌因性疲乏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介绍了CRF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病机,阐述了中西医诊断标准和评估方法,详细论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包括中药治疗、中医外治法、西药治疗、心理疗法、运动、饮食管理等,并对治疗后评估和预防调护给出建议,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期更加正规、全面、综合地指导和规范CRF的临床诊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程雨欣, 方嘉敏, 梁好, 汪志玲, 魏琳, 廖惠莲, 徐明明, 陈玉梅, 李燕芬, 董丽娟, 郭银桂
    2025, 28(27):  3359-33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6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3KB) ( )  
    背景

    衰弱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综合征。目前评估衰弱主要依赖单一的炎症因子或营养指标,缺乏系统性的诊断标志物。慢性炎症和营养状况作为衰弱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一部分,且血小板计数和营养状况简单易获取,而目前关于血小板计数和营养状况的混合性炎症标志物与衰弱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老年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比值(PAR)与术后7 d新发衰弱的相关性。

    方法

    本研究是基于老年围手术期不良事件预警模型构建研究(EPAE)数据集进行的二次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23年2—10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共7家医院进行住院治疗且拟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纳入术前无衰弱的患者共2 035例,术后7 d根据中文版Frail量表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无衰弱组(1 691例)和新发衰弱组(34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围术期衰弱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将术前PAR根据四分位数分为4个水平:Q1(PAR≤4.160)、Q2(PAR:4.161~5.339)、Q3(PAR:5.340~6.479)、Q4(PAR≥6.480),进行多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估不同PAR水平对衰弱的影响。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术后7 d新发衰弱发生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截断值,以评估术前PAR对老年患者术后7 d新发衰弱的预测价值。

    结果

    无衰弱组和新发衰弱组患者的年龄、照护人员、久坐行为、每周有氧运动时长、每周抗阻训练时长、应激史比例、年龄校正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CCI)评分、阿森斯(Athens)失眠量表(AIS)评分、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超前镇痛、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比例及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新发衰弱组PAR高于无衰弱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全部混杂因素后,高水平PAR是老年患者术后7 d新发衰弱的危险因素(OR=1.22,95%CI=1.16~1.29,P<0.001)。不同水平PAR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全部混杂因素后,与Q1水平PAR相比,Q2、Q3、Q4水平PAR均是老年患者术后7 d新发衰弱的危险因素,其中Q4水平PAR老年患者术后7 d新发衰弱的风险最高(OR=6.06,95%CI=3.90~9.41,P<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人群术后7 d新发衰弱发生率随着术前PAR升高而显著递增(P<0.001);术前PAR预测老年患者术后7 d新发衰弱的AUC为0.635(95%CI=0.606~0.665,P<0.001),最佳截断值为4.34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20%和31.20%。

    结论

    高水平PAR是老年患者术后7 d新发衰弱的危险因素。术前PAR对老年患者术后新发衰弱具有一定预测价值,PAR水平越高提示术后新发衰弱的风险越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邵晓颖, 邵洁, 朱焱, 邵金玲, 尚灵, 吴振莲, 赵钰, 张加才
    2025, 28(27):  3368-33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3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50KB) ( )  
    背景

    目前,儿童铁缺乏症(ID)及缺铁性贫血(IDA)患病率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的控制,但西部地区及城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贵州省作为一个多民族、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南省份,饮食结构也较为不同,因此,探讨其儿童铁缺乏现状及IDA影响因素对于居民形成正确膳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防控该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贵州省6~36月龄儿童铁缺乏现状,并分析6~36月龄儿童IDA的影响因素,为预防ID及IDA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22年6—10月在贵州省抽取902名6~36月龄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统计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膳食频率等信息。膳食模式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IDA的影响因素。

    结果

    贵州省902例儿童中ID、IDA分别为134、43例,患病率分别为14.86%、4.77%。贵州省各地区儿童ID、IDA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城乡、家庭年收入、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出生时间、出生体质量、子女个数、妊娠期贫血、近2周患腹泻或发烧儿童IDA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种膳食模式(传统型和动物蛋白型)较为有意义,2种膳食模式的方差贡献率为61.4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村(OR=5.235,95%CI=2.045~13.402)、剖宫产(OR=3.815,95%CI=1.895~7.680)、早产(OR=4.471,95%CI=1.709~11.696)、子女个数3个及以上(OR=5.493,95%CI=2.236~13.494)是儿童IDA的危险因素(P<0.05),动物蛋白型膳食模式(OR=0.624,95%CI=0.426~0.916)是儿童IDA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贵州省6~36月龄儿童IDA患病率城乡差距仍然明显,农村、早产、剖宫产、子女个数3个及以上是儿童IDA的危险因素,动物蛋白型膳食模式是儿童IDA的保护因素。建议在农村地区着重普及看护人对于儿童ID的正确认识,强调动物性食物、奶类、鱼虾等食物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指导其合理喂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鹏龙, 苌静, 丁素英, 陈静锋, 王涛, 李晨阳
    2025, 28(27):  3375-33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6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28KB) ( )  
    背景

    脂肪-肌肉比(FMR)是一种新兴的身体成分指标,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但目前FMR与高尿酸血症(HUA)及年龄分层差异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FMR与HUA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年龄分层差异。

    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4年1—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行体检的2 137名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身体成分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FMR对HUA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CS)评估年龄、FMR与HUA的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

    共有395名研究对象患有HUA。RCS模型显示,男性年龄与HUA发病风险存在非线性关系(P非线性=0.014),女性年龄与HUA发病风险存在线性关系(P非线性=0.65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模型1中≤45岁组Q3~Q5水平FMR与HUA发病风险增高相关(P<0.05),而>45岁组FMR与HUA无统计学关联(P>0.05);模型2、3中,≤45岁发病风险FMR的Q3~Q5水平仍与HUA发病风险增高相关,而>45岁组中仅Q4、Q5水平与HUA发病风险增高相关(P<0.05);另外,≤45岁HUA组Q4、Q5水平FMR是非HUA组的2.98倍(95%CI=1.75~5.06)、4.33倍(95%CI=2.42~7.75),而在>45岁组中,这一风险降低至2.24(95%CI=1.04~4.84)、3.50(95%CI=1.44~8.50)。RCS模型显示,在≤45岁男性中FMR与HUA发病风险为非线性关系(P非线性=0.028),在>45岁男性中为线性关系(P非线性=0.392);在≤45岁女性中FMR与HUA发病风险呈线性关系(P非线性=0.537),而在>45岁女性中FMR与HUA发病风险无相关关系(P>0.05)。

    结论

    FMR失衡是HUA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效应随年龄增长而减弱,为HUA预防、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并为年龄分层的HUA精准管理提供循证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朱晨, 余嘉文, 江昊, 甘盼盼, 夏天, 徐海涛, 杜瀛瀛
    2025, 28(27):  3385-33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1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51KB) ( )  
    背景

    血脂在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患者常存在血脂紊乱,从而影响预后。相位角(PA)是反应人体细胞膜结构完整和功能状况的客观指标,与机体营养状态呈正相关,常用于生存与疗效预测。目前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血脂特征及其对PA的影响尚不明确。

    目的

    分析消化系统肿瘤患者血脂特征,并分析其对PA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7月—2023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2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体力活动状态(PS)评分和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评分,检测患者血脂指标以及PA,并根据PA分为正常PA组和低PA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特征和血脂水平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A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脂指标对PA的预测价值。

    结果

    142例患者中,男性104例(73.24%),女性38例(26.76%);平均年龄(65.0±10.8)岁。低PA组64例(45.07%),正常PA组78例(54.9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PS评分和PG-SG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PA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低于正常PA组(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251,95%CI=0.086~0.731)、年龄>65岁(OR=0.281,95%CI=0.108~0.727)是PA≥4.4°发生的保护因素,TC(OR=6.142,95%CI=2.795~13.494)是PA≥4.4°发生的危险因素。TC预测PA≥4.4°的AUC为0.803(95%CI=0.733~0.874),灵敏度为75.6%,特异度为71.9%,最佳截断值为4.25 mmol/L;LDL预测PA≥4.4°的AUC为0.790(95%CI=0.717~0.863),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67.2%,最佳截断值为2.46 mmol/L;TG预测PA≥4.4°的AUC为0.609(95%CI=0.517~0.702),灵敏度为55.1%,特异度为64.1%,最佳截断值为1.05 mmol/L。

    结论

    消化系统肿瘤血脂受多种因素影响,TC和LDL水平对PA≥4.4°有较高预测价值,二者水平控制在合适的范围(TC:4.25~5.55 mmol/L,LDL:2.46~3.91 mmol/L )有利于维持PA正常,并可能潜在改善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艳朋, 黄佩, 张平平, 罗艳, 施晓琪, 吴柳松, 陈艳, 何志旭
    2025, 28(27):  3391-339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66KB) ( )  
    背景

    β-肾上腺素受体(β-AR)与部分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细胞上是否存在β-AR的表达,且β-AR是否与T-ALL的预后及危险度相关,目前国内外报道较缺乏。

    目的

    明确T-ALL患儿白血病细胞上β-AR的表达情况,并分析β-AR对T-ALL患儿危险度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数据库查询β1-AR、β2-AR及β3-AR在白血病细胞及其他恶性肿瘤上的表达水平,同时查询β1-AR、β2-AR及β3-AR的表达水平对肿瘤预后的影响,并归纳总结数据。收集2019年—2022年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骨髓标本,共40例,根据诊治情况及疗效分为T-ALL初诊组及T-ALL缓解组,其中T-ALL初诊组23例,T-ALL缓解组17例;同时收集15例非血液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骨髓标本作为对照组。将T-ALL初诊组患儿分为中危亚组(9例)及高危亚组(14例)。同时将T-ALL初诊组患儿按预后结果进行分组,死亡及复发者为预后不良亚组(10例),疗效好并完全缓解者为预后良好亚组(13例)。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T-ALL细胞β-AR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β-AR与T-ALL患儿危险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T-ALL患儿高危的影响因素。

    结果

    数据库检索结果发现:β1-AR在前列腺癌中表达水平较高,β2-AR在血液及前列腺等相关恶性肿瘤中表达水平较高,β3-AR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极低。与正常血液组织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血液组织β-AR基因的表达较高,主要以β2-AR基因表达为主,其次是β1-AR基因,而β3-AR基因表达水平较低。β1-AR基因可影响宫颈癌、肺鳞状细胞癌、胰腺癌、肉瘤及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率,β2-AR基因可影响肾癌、肺腺癌及胸腺癌患者的生存率,β3-AR基因可影响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ALL初诊组β1-AR、β2-AR、β3-AR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ALL缓解组(P<0.05)。高危亚组β3-AR高于中危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β3-AR升高(OR=7.036,95%CI=1.244~39.783,P=0.027)及化疗15 d后骨髓中有白血病细胞(OR=10.667,95%CI=1.035~109.941,P=0.047)是T-ALL患儿高危的危险因素,β3-AR升高(OR=8.447,95%CI=1.557~45.819,P=0.013)是T-ALL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β2-AR与白血病计数、初诊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化疗15 d骨髓白血病细胞呈正相关,β3-AR与T-ALL患儿危险度、预后呈正相关(P<0.05)。

    结论

    T-ALL患儿白血病细胞上存在β-AR的异常高表达,且β-AR表达水平的下降可作为T-ALL患儿缓解的指标。此外,β3-AR异常高表达是T-ALL患儿发生高危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红石, 曲子涵, 孙雪峰, 王宇峰, 丛德毓, 张野
    2025, 28(27):  3399-340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24
    摘要 ( )   PDF for PC (1486KB) ( )  
    背景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腹部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因其在治疗失眠方面疗效确切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逐渐受到关注,但其治疗失眠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阐述腹部推拿治疗后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失眠模型大鼠下丘脑蛋白的差异表达,结合行为学分析,探讨腹部推拿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方法

    2022年3—5月,取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18只,体质量(225±5)g。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通过腹腔注射PCPA法建立大鼠失眠模型,空白组、模型组不做治疗,治疗组行腹部推拿,1次/d,12 min/次,连续7 d。观察记录各组大鼠行为状态,采用蛋白组学技术鉴定各组大鼠下丘脑差异蛋白表达情况,运用生物学信息进行差异蛋白基因本体论(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相关差异蛋白。

    结果

    造模后24 h对大鼠进行戊巴比妥钠翻正反射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治疗组与空白组相比,潜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P<0.05),提示造模成功。治疗7 d后,行为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体质量下降、自发举爪次数增加、大鼠寻找平台的时间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体质量增加、自发举爪次数减少、大鼠寻找平台的时间缩短(P<0.05)。蛋白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失眠关系密切的早老素-1(Psen1)和肌酸激酶(Ckm)造模后升高,治疗后降低(P<0.05);γ-氨基丁酸受体亚基α-5(Gabra5)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4(Hdac4)在造模后降低(P<0.05),治疗后升高(P<0.05)。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蛋白激活级联、能量代谢、炎症反应、横纹肌组织发育等生物过程,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造血细胞谱系是腹部推拿治疗作用的主要信号通路。对这以上4种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其中3种物质(Psen1、Ckm和Gabra5)显示出与质谱显示的趋势一致。

    结论

    经行为学结果及蛋白组学结果分析表明,腹部推拿可有效改善SD大鼠失眠症状,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造血细胞谱系通路发挥作用,Psen1、Ckm、Gabra5为可能的关键蛋白,为腹部推拿治疗失眠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健康管理·饮食与运动
    卢冬磊, 杨风英, 冯展鹏, 曹立全, 谭思洁
    2025, 28(27):  3410-34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1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0KB) ( )  
    背景

    伴有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日益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代谢异常及慢性炎症。尽管运动干预被广泛认为能改善这些状况,但同期有氧与抗阻训练对伴有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效果及其机制尚存在争议。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估同期训练对伴有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成分、心肺耐力、糖脂代谢、炎症因子指标的效果,为该类人群非药物无创疗法的制订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Embase、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同期训练运动对伴有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身体成分、心肺耐力、脂质代谢、糖尿病相关代谢标志物、炎症因子相关指标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范围为2001年1月—2024年3月。基于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估纳入文献质量,Meta分析由Stata16.0软件完成。

    结果

    共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967例伴有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同期训练运动干预组身体成分[BMI:WMD=-0.46,P<0.001;体脂百分比(BF%):WMD=-3.49,P<0.001;去脂体质量(FFM%):WMD=3.26,P<0.001;腰围(WC):WMD=-2.73,P<0.001;臀围(HC):WMD=-2.78,P<0.001]、心肺耐力[最大摄氧量(VO2max):WMD=3.85,P<0.001]、脂质代谢[三酰甘油(TG):SMD=-1.48,P=0.007;总胆固醇(TC):SMD=-1.66,P=0.002;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MD=1.10,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MD=-1.26,P=0.018)、糖尿病代谢标志物[糖化血红蛋白(HbA1c):WMD=-0.86,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MD=-0.97,P<0.004;血糖(Glucose):SMD=-1.32,P=0.014]、炎症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MD=-1.98,P<0.001]显著改善。

    结论

    同期训练可显著改善伴有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健康相关结局指标,包括BMI、BF%、FFM%、WC、HC、VO2max、TG、TC、HDL-C、LDL-C、HbA1c、HOMA-IR、TNF-α,具体干预效果受训练总量及训练顺序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全家霖, 朱琳, 苏煜, 陈泽恺, 陈梓淇, 张卓凡
    2025, 28(27):  3422-343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2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95KB) ( )  
    背景

    与健康体质量人群相比,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多存在执行功能缺陷,可能加剧超重或肥胖和诱发其他疾病。运动能促进执行功能已被证实,但不同运动方式效果的优劣仍需进一步探讨。

    目的

    探索改善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效果最佳的运动方式。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汇总运动干预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0月。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8.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以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CI为效应指标,比较各运动方式间的差异以及计算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值并进行排序。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风险偏倚评估和Egger's检验进行发表偏倚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篇中英文文献,其中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675名,年龄8~15岁,结局指标为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共纳入4种运动方式组(体育游戏、球类运动、武术练习、体能训练)与无运动组。在改善抑制控制方面,与无运动组相比,体育游戏(SMD=-1.75,95%CI=-2.83~-0.68,P<0.05)、球类运动(SMD=-1.93,95%CI=-3.87~-0.10,P<0.05)、体能训练(SMD=-1.20,95%CI=-2.40~-0.05,P<0.05)均能提高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的抑制控制水平,其中球类运动SUCRA值最大(82.8),排序第一。在提高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的工作记忆方面,球类运动优于体能训练(SMD=-1.02,95%CI=-1.68~-0.36,P<0.05);在提高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认知灵活性方面,球类运动优于体能训练(SMD=-1.22,95%CI=-1.90~-0.54,P<0.05)。

    结论

    与其他运动方式相比,球类运动在改善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的执行功能方面展现出了较优良的改善效果。在实践干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球类运动与强度、周期、频率以及量的协同搭配。后续需进一步充实与超重或肥胖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改善相关的证据,从而制订出更为精确、高效的运动处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俊, 麦布拜穆·艾斯卡尔, 杨倩倩, 李凯, 尹高军, 蔡慧珍
    2025, 28(27):  3432-34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8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89KB) ( )  
    背景

    糖脂代谢相关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饮食模式被普遍认为与其发生密切相关。饮食不当会导致生物节律紊乱,这一过程又受到多种基因的调节。明确不同饮食方式的作用,对预防代谢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但是目前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和人群研究的证据较少。

    目的

    探讨频繁饮食对人体糖脂代谢及生物节律表达的影响,为健康人群饮食频率与疾病风险研究提供思路。

    方法

    于2022年4—5月招募作息规律、饮食规律、零食摄入适中的18~29岁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筛选出的20名健康志愿者简单随机分为三餐组(10名)和六餐组(10名)进行交叉干预。三餐组摄入3顿主食,进食时间分别为7:00、12:00、18:00;六餐组在三餐进食时间点之外,分别在10:00、15:00、20:00给予口服溶有75 g无水葡萄糖粉的300 mL糖水。两组单次干预时间为1 d,分别于8个时间点(7:00、8:00、10:00、12:00、13:00、16:00、20:00、次日2:00)采血样,检测血清中糖脂代谢相关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胰岛素、瘦素]及各节律基因(Clock、Bmal 1、Per 2、Cry 1、Ppar α和Sirt 1)的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

    结果

    组别和时间对TG水平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2.277,P交互=0.032),组别在LDL-C水平上主效应显著(F组间=4.803,P组间=0.030),时间在TC水平上主效应显著(F时间=2.092,P时间=0.048);两组各时间点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对血糖水平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3.926,P交互=0.001),组别在胰岛素水平上主效应显著(F组间=12.240,P组间<0.001),时间在血糖、胰岛素、瘦素水平上主效应均显著(F时间=10.840、2.399、4.347,P时间<0.05);六餐组12:00、20:00血糖水平及10:00、16:00胰岛素水平高于三餐组,16:00瘦素水平低于三餐组(P<0.05)。组别和时间对Cry 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存在交互作用(F交互=30.250,P交互<0.001),组别在Clock、Bmal 1、Per 2、Cry 1、Ppar α、Sirt 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上主效应均显著(P组间<0.05),时间在Bmal 1、Per 2、Cry 1、Sirt 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上主效应均显著(P时间<0.05);六餐组8:00、13:00时Clock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8:00、16:00和次日2:00时Per 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7:00、8:00、10:00时Cry 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三餐组(P<0.05);六餐组10:00、12:00和13:00时Bmal 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20:00和次日2:00时Cry 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低于三餐组(P<0.05);两组各时间点Ppar α基因、Sirt 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频繁进食的六餐组会引起胰岛素和血糖水平升高,调节机制失衡,造成人体机体糖代谢水平稳态失衡。同时会影响各时钟基因水平的表达、相位和振幅,导致机体节律紊乱。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刘振宇, 魏云鹏, 王江敏, 邢彦
    2025, 28(27):  3441-34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3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89KB) ( )  
    背景

    睡眠时间与心力衰竭相关,但大多数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由于混杂因素过多难以进行因果关联的推断。

    目的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评估睡眠时间过短和睡眠时间过长与心力衰竭的因果关联。

    方法

    研究数据来自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汇总数据库,其中睡眠时间过短包含106 192例样本,睡眠时间过长34 184例样本,分别选取合适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中位数法和MR-Egger回归法等进行两样本MR分析,以OR值评估睡眠时间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因果关联。采用异质性检验、水平多效性检验、leave-one-out检验等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筛选到与睡眠时间过短相关的SNPs有23个,与睡眠时间过长相关的SNPs有5个,IVW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过短是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OR(95%CI)=2.347(1.209~4.555),P=0.012];剔除存在水平多效性的SNP后进行敏感性分析,表明MR结果具有稳健性。

    结论

    睡眠时间过短与心力衰竭存在正向因果关联,即睡眠时间过短会增加心力衰竭的患病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天宇, 于海搏, 陈飞, 李新, 张佳佳, 詹晓凯, 申曼, 汤然, 范斯斌, 赵凤仪, 黄仲夏
    2025, 28(27):  3447-34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9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63KB) ( )  
    背景

    POEMS综合征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浆细胞肿瘤,以周围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障碍、M蛋白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综合征发病率低,且预后不良。尽管对POEMS综合征的认识逐渐增加,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也无标准治疗方案。全身性系统性治疗包括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前的短程诱导治疗和ASCT治疗,已被作为潜在的有效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方法旨在控制病情进展,改善症状,并提高患者生存率。

    目的

    评价诱导治疗方案马法兰联合地塞米松(MD)方案、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TD或RD方案),以及ASCT用于POEMS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4年5月,同时配合其他检索方式,收集POEMS综合征系统性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非RCT、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文献,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单组率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共计794例POEMS综合征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MD方案、免疫调节剂及ASCT用于治疗POEMS综合征的血液学反应率为0.800(95%CI=0.715~0.87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应率为0.872(95%CI=0.751~0.962),神经系统反应率0.796(95%CI=0.603~0.941),≥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108(95%CI=0.000~0.309),末次随访时的存活率为0.940(95%CI=0.908~0.966),末次随访时的复发率为7.2%(95%CI=0.013~0.160),5年总生存率为0.917(95%CI=0.893~0.941)。亚组分析显示:血液学反应率方面,以上三种疗法分别为0.806、0.726、0.830;VEGF反应率方面,三者分别为0.958、0.887、0.800;神经系统反应率方面,三者分别为1.000、0.642、0.926;末次随访时的存活率方面,三者分别为1.000、0.978、0.908。敏感性分析显示,在逐一剔除文献后,所得结果未受到明显影响,提示本研究结果稳健。采用Egger's检验评估发表偏倚风险,经过Egger's检验,血液学反应率(P=0.777)、VEGF反应率(P=0.981)、神经系统反应率(P=0.060)、≥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P=0.117)、末次随访时的存活率(P=0.088)及末次随访时的复发率(P=0.885)均不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

    在POEMS综合征全身性系统性治疗中,血液学反应率方面,MD方案、免疫调节剂及ASCT的治疗反应率均佳,尤其是MD方案和ASCT神经系统反应率更高,但RD方案3级以上不良反应较低,有利于长期治疗。因此,RD方案可作为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对于年轻可耐受患者,推荐RD方案诱导治疗后接受大剂量马法兰治疗并进行ASCT。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赵玉晴, 王伟, 陈立沅, 油惠娟, 魏莹, 王清路, 杨风英
    2025, 28(27):  3456-34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2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59KB) ( )  

    运动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果已被普遍认可,但对其机制的研究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肝脏巨噬细胞极化状态与NAFL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但研究成果缺乏有效的整合。本文在解析肝脏巨噬细胞极化与NAFLD各阶段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运动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其对NAFLD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肝脏常驻库普弗巨噬细胞维持促炎M1和抗炎M2表型间的动态平衡;在NAFLD早期阶段,不同强度的有氧运动均可通过抑制外源巨噬细胞浸润或抑制库普弗细胞向M1型极化,进而抑制M1/M2比值升高,对NAFLD早期防治效果显著;此后肝脏巨噬细胞逐渐出现应激性M2型极化增加现象,但此时其主要作用表现为促进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的分化,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和肝癌。综上,本研究提示,巨噬细胞极化可能是运动防治NAFLD的新靶向,阻滞外源巨噬细胞浸润或抑制库普弗细胞向M1型极化是预防NAFLD进展的重要策略;而当疾病发展为纤维化、肝硬化或肝癌阶段,避免巨噬细胞向M2型的应激性极化可能是有效的治疗靶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晟, 邓长生, 邹冠炀, 宋健平
    2025, 28(27):  3466-34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7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52KB) ( )  

    疟疾作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全球疟疾患病总人数约为2.49亿,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健康。随着疟疾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因此,有必要探讨疟疾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可能的发病机制。本文通过补体激活、细胞黏附、内皮活化和损伤、炎症反应、凋亡、细胞焦亡和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来探讨疟疾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加深对该并发症的认识以及更好地根据不同的机制采取靶向性干预措施减少疟疾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或者治疗该并发症,从而减少该并发症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