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5年 第28卷 第26期    刊出日期:2025-09-15
    上一期   
    指南·共识
    智从从, 李雪, 程一乘, 王孝龙, 郑丽华
    2025, 28(26):  3217-32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12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4KB) ( )  

    痔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发病率居肛肠疾病之首。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病领域涌现出许多新的临床证据。为更好地指导中西医结合诊疗痔病的临床实践,本工作组在《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的基础上,开展指南更新必要性评估与临床问题遴选,确定了需要更新的19个临床问题与8个结局指标,并以《痔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申请立项。参考最新的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基于研究证据的系统检索与客观评价,结合我国中西医临床专家的经验,经过工作组的充分讨论及广泛征求意见,最终汇总13条临床问题,形成17条推荐意见。本指南的制订旨在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痔病的规范化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向心月, 张冰青, 欧阳煜钦, 汤文娟, 冯文焕
    2025, 28(26):  3229-323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5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04KB) ( )  
    背景

    肥胖患者存在更多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肥胖多学科门诊短期内科门诊减重对肥胖患者ASCVD风险等级的影响有待明确。

    目的

    探讨短期内科门诊减重对肥胖患者ASCVD风险等级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7月—2024年5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肥胖多学科就诊并完成3个月随访的172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及ASCVD风险(应用中国成年人ASCVD总体风险评估流程图进行ASCVD风险评估)。基于患者治疗前ASCVD风险评级分为中高危组(n=58)和低危组(n=114),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中高危组患者根据治疗3个月后ASCVD风险下降情况分为中高危降低亚组(n=36)和中高危不变亚组(n=22),比较两亚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及ASCVD风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中高危ASCVD风险肥胖患者风险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用药组及以BMI、性别、年龄分层的患者治疗3个月后ASCVD风险等级及减重指标的差异。

    结果

    172例患者中男73例、女99例,平均年龄32(28,38)岁,平均体质量89.8(82.0,101.2)kg,平均BMI 31.6(30.0,33.9)kg/m2。治疗3个月后患者总体质量减少量为8.8%(5.6%,13.6%),BMI下降为28.8(27.0,30.7)kg/m2,腰围、腰高比、体脂肪、体脂百分比、脂肪质量指数(FMI)、四肢骨骼肌指数、总肌肉量、内脏脂肪面积(VFA)、收缩压、舒张压及糖脂代谢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114例患者为ASCVD低危组,58例患者为ASCVD中高危组。与中高危组相比,低危组治疗前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餐后2 h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5)。58例治疗前中高危ASCVD风险患者治疗3个月后36例降为低风险(中高危降低亚组),22例患者仍为中高危(中高危不变亚组),治疗3个月后两亚组体质量、BMI、腰围、腰高比、体脂肪、体脂百分比、FMI、VFA、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较治疗前下降,中高危降低亚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中高危降低亚组BMI、体脂肪、体脂百分比、FMI及VFA较中高危不变亚组下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257,95%CI=1.034~1.528,P=0.022)是中高危ASCVD风险肥胖患者危险因素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BMI每下降1个单位,ASCVD风险降低25.7%。利拉鲁肽组(n=51)、二甲双胍组(n=61)及未用药组(n=60)治疗3个月后ASCVD中高危患者占比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3个月后三组间ASCVD风险等级及减重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8.0 kg/m2≤BMI<32.5 kg/m2组和BMI≥32.5 kg/m2组ASCVD中高风险患者占比均较治疗前下降,28.0 kg/m2≤BMI<32.5 kg/m2组ASCVD中高风险患者占比低于BMI≥32.5 kg/m2组(P<0.05);治疗3个月后女性组和男性组ASCVD中高风险患者占比均下降(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ASCVD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18~30岁组和≥30岁组ASCVD风险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肥胖患者经短期内科门诊减重,可有效减重、减脂,改善ASCVD危险因素,对于BMI≥32.5 kg/m2伴中高危ASCVD风险者,这种减重措施尚不足以短期内降低ASCVD风险等级,更强及持久减重措施是未来治疗的选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崔宇阳, 程桂荣, 曾燕, 黄招兰, 谭伟
    2025, 28(26):  3240-324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6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80KB) ( )  
    背景

    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鳏寡孤独现象的加剧导致慢性疾病增多,进一步加重了社会负担。

    目的

    探讨老年人婚姻状况与认知障碍患病的关联性及社会支持和生活习惯对此关联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和孝感市9 466例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为研究队列,依据婚姻状况分为有配偶组(7 055例)和无配偶组(2 411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中文版来评定老年人认知功能状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全人群及年龄和性别分层后的婚姻状况与认知障碍的关联性,并进一步分析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和生活习惯两者或三者联合与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的关联性。

    结果

    相较于有配偶老年人,无配偶是患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9,95%CI=1.227~1.376,P<0.001);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从未结婚(OR=1.679,95%CI=1.448~1.947,P<0.001)和丧偶(OR=1.282,95%CI=1.206~1.362,P<0.001)是老年人患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和年龄分层分析显示,从未结婚(OR=2.316,95%CI=1.680~3.193,P<0.001)与丧偶(OR=1.731,95%CI=1.405~2.131,P<0.001)是老年男性患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丧偶是老年女性患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63,95%CI=1.002~1.351,P=0.047);65~74岁组老年人中,从未结婚(OR=1.953,95%CI=1.390~2.746,P<0.001)和丧偶(OR=1.315,95%CI=1.120~1.545,P=0.001)是患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75岁年龄组中,丧偶是患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70,95%CI=1.238~1.747,P<0.001)。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和生活习惯三者联合与认知障碍关联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有配偶和有社会支持且健康生活习惯的老年人,有配偶和有社会支持但不健康生活习惯(OR=1.262,95%CI=1.169~1.363,P=0.002)、有配偶和无社会支持但健康生活习惯(OR=1.650,95%CI=1.479~1.841,P<0.001)、有配偶和无社会支持且不健康生活习惯(OR=1.777,95%CI=1.575~2.005,P<0.001)、无配偶和有社会支持且健康生活习惯(OR=1.284,95%CI=1.189~1.397,P<0.001)、无配偶和有社会支持但不健康生活习惯(OR=1.999,95%CI=1.768~2.260,P<0.001)、无配偶和无社会支持但健康生活习惯(OR=1.680,95%CI=1.500~1.882,P<0.001)、无配偶和无社会支持且不健康生活习惯(OR=2.422,95%CI=2.141~2.740,P<0.001)的老年人患认知障碍的风险增加。

    结论

    无配偶特别是从未结婚和丧偶老年人群的认知障碍患病率显著增高,无论何种婚姻状况,无社会支持且不健康生活习惯均与认知障碍显著关联。建议制定老年健康管理策略时,重点关注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和生活习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韩笑, 李奇遇, 葛蒲, 范思园, 刘迪玥, 吴一波, 张清霜
    2025, 28(26):  3248-32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68KB) ( )  
    背景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且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不良行为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亟须探讨行为生活方式对高血压人群生命质量的影响。

    目的

    了解高血压患者行为生活方式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2022年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调查研究(PBICR-2022),以高血压患病人群为研究对象(n=1 525)。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和行为生活方式信息,通过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IPAQ-7)评估身体活动水平,通过欧洲五维健康量表五水平版本(EQ-5D-5L)评估生命质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法探究行为生活方式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结果

    高血压患者的中位EQ-5D-5L效用值为0.951(0.893,1.000),中位可视化的生命质量视觉模拟标尺(EQ-VAS)得分为75.0(60.0,85.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每日吃早餐、睡眠质量、每日坐时长是EQ-5D-5L效用值和EQ-VAS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目前是否喝含糖饮料、日均饮水量是EQ-VAS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每周体力活动水平是EQ-5D-5L效用值的影响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每日坐时长与EQ-5D-5L效用值、EQ-VAS得分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总趋势<0.05,P非线性>0.05),每日坐时长超过4 h后,EQ-5D-5L效用值、EQ-VAS得分随每日坐时长的增加而下降;每周体力活动水平与EQ-5D-5L效用值存在近似"n"型的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总趋势<0.05,P非线性<0.05),随着每周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EQ-5D-5L效用值先增加后略有下降,最高值出现在每周体力活动水平3 750 MET-min/周时。

    结论

    养成吃早餐习惯、增加每日饮水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减少含糖饮料摄入有助于高血压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每日坐时长超过4 h、体力活动不足或过量均会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殷佳慧, 杨昕晖, 王京京, 张雅静, 王丽娟, 付佐娣, 孔祥双, 郭光霞, 李玉凤
    2025, 28(26):  3258-326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4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79KB) ( )  
    背景

    代谢综合征(MS)显著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对MS进行早期筛查和干预至关重要。BMI不能反映中心性肥胖,有指南建议将腰高比(WHtR)作为肥胖诊断新指标,目前关于WHtR与MS关联的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WHtR、腰臀比(WHR)及BMI与MS的相关性,比较以上3项人体测量学指标对MS的预测价值。

    方法

    本研究利用2013年6月—2014年9月在北京平谷地区进行的代谢性疾病调查队列数据库。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0年制订的MS的诊断标准,依据是否患有MS将研究对象分为非MS组与MS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S患病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WHtR、WHR和BMI对MS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有4 001例有效数据纳入分析,平均年龄(50.3±11.8)岁,MS组1 617例,非MS组2 384例。MS的患病率为40.4%(1 617/4 001),加权后患病率为39.5%。MS组WHtR、WHR和BMI高于非MS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HtR≥0.5(OR=2.074,95%CI=1.523~2.823)、男性WHR≥0.90/女性WHR≥0.85(OR=2.646,95%CI=2.185~3.204)、24.0 kg/m2≤BMI<28.0 kg/m2OR=2.259,95%CI=1.717~2.973)、BMI≥28.0 kg/m2OR=4.530,95%CI=3.320~6.181)是M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分别在总体人群、男性和女性中分析WHtR、WHR和BMI对于MS的预测价值,结果发现,在上述3个人群中,WHtR预测MS的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WHR和BMI(P<0.05)。WHtR在以上3个人群中预测MS的AUC分别为0.835、0.847和0.84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526、0.526和0.548。

    结论

    WHtR对MS风险的预测作用优于WHR和BMI,可作为预测MS风险的简易指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宇诺, 李瑞斌, 王玮
    2025, 28(26):  3264-32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5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79KB) ( )  
    背景

    机体摄食和能量消耗受下丘脑和外周神经信号双重调控,其中下丘脑释放的神经因子Nesfatin-1在抑制摄食和消化道黏膜分泌的Ghrelin在促进摄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二者在肥胖和糖尿病进展中的作用尚未明确。

    目的

    探讨Nesfatin-1、Ghrelin与血糖、胰岛素抵抗、血脂的相关性,分析其参与糖脂代谢的潜在过程,为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7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试验组,同期体检的8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检测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Nesfatin-1和Ghrelin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探讨Nesfatin-1和Ghrelin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糖尿病病程、不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血清Nesfatin-1和Ghrelin水平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esfatin-1和Ghrelin在糖尿病诊断中的预测价值。

    结果

    Nesfatin-1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呈负相关[rrs)分别为-0.58、-0.59、-0.51、-0.26、-0.23、-0.37、-0.27,P<0.05],Ghrelin与上述指标呈正相关[rrs)分别为0.41、0.41、0.43、0.15、0.24、0.50、0.30,P<0.05)];试验组血清Nesfatin-1水平低于对照组,Ghrelin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不同糖尿病病程、不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血清Nesfatin-1和Ghreli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hrelin预测T2DM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95%CI=0.816~0.906),最佳截断值为30.328 μg/L。Nesfatin-1预测T2DM的AUC值为0.764(95%CI=0.704~0.824),最佳截断值为78.579 μg/L。

    结论

    Nesfatin-1、Ghrelin通过影响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等多个方面调节机体糖脂代谢过程,对糖尿病诊断有预测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魏姣花, 彭慧如, 彭建业, 谭文婷, 黄金娥, 方立
    2025, 28(26):  3271-32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81KB) ( )  
    背景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与心房重构、炎症、氧化应激等密切相关,其中心房重构是其主要发病机制。研究显示MOTS-c是一种新型线粒体衍生肽,具有抗炎、减少氧化应激和防止心脏重塑等作用。但MOTS-c在房颤患者中的表达及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MOTS-c在房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房颤心房重构的相关性,以及MOTS-c预测房颤的价值。

    方法

    连续选取2023年9月—2024年3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长沙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42例(作为房颤组)。49例患者为阵发性房颤,93例患者为非阵发性房颤。并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且无房颤病史的受试者48例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不同人群血清MOTS-c水平,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心脏超声指标。比较各组MOTS-c的差异;分析MOTS-c与心脏超声指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OTS-c是否为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OTS-c对房颤的预测价值。

    结果

    对照组、房颤组血清MOTS-c水平分别为(230.31±51.93)μg/L和(158.75±38.69)μg/L;房颤组患者血清MOTS-c水平低于对照组(t=10.111,P<0.001)。阵发性房颤患者、非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清MOTS-c水平分别为(175.38±42.03)μg/L和(149.98±33.89)μg/L;非阵发性房颤患者MOTS-c水平低于阵发性房颤患者(t=3.900,P<0.001)。房颤组中MOTS-c与左心房内径(LAD)呈负相关(r=-0.31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AD(OR=1.481,95%CI=1.262~1.738,P<0.001)、MOTS-c(OR=0.970,95%CI=0.958~0.982,P<0.001)是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MOTS-c预测房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95%CI=0.794~0.923),最佳截断值为188.5 μg/L,灵敏度为0.88,特异度为0.73。

    结论

    房颤患者血清MOTS-c水平显著降低,并与LAD呈负相关,提示MOTS-c可能参与房颤患者的心房重构过程。血清MOTS-c降低可能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房颤有较好的预测诊断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胡洁蔓, 谭斐翔, 袁安新, 陈世宇, 唐楚蕾, 殷月姮, 巴磊, 许勤
    2025, 28(26):  3276-328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0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87KB) ( )  
    背景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衰弱发生率较高。多项研究发现衰弱与患者术后并发症、死亡等负性结局相关。衰弱是动态发展过程,但少有研究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衰弱发生发展规律。

    目的

    采用纵向研究方法探究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衰弱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为此类患者衰弱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7—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其他相关因素,采用Tilburg衰弱量表调查其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衰弱情况,通过构建增长混合模型识别此类患者术后衰弱发展轨迹,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衰弱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374例患者完成调查。通过拟合4个时点衰弱数据确定3个类别的最优模型,分别命名为"健康提升型"(305例,81.5%)、"衰弱改善型"(25例,6.7%)和"衰弱持续型"(44例,11.8%)。考虑到临床意义将后两类轨迹合并为"衰弱异质性轨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41,95%CI=1.065~1.223)、营养评分(OR=0.424,95%CI=0.303~0.594)、合并症数量(OR=2.884,95%CI=1.158~7.184)、新辅助治疗(OR=29.510,95%CI=5.511~158.007)、造口建立(OR=37.313,95%CI=8.604~161.819)、术后放化疗(OR=95.071,95%CI=17.664~511.674)、抑郁情况(OR=2.673,95%CI=1.336~5.350)和社会支持(OR=0.881,95%CI=0.797~0.974)是结直肠癌患者衰弱异质性轨迹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衰弱呈现"健康提升型""衰弱改善型"和"衰弱持续型"3种不同发展轨迹,医务人员需早期识别包含后两类的衰弱异质性轨迹群体并开展针对性干预以提升其长期健康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重点人群关注
    顾小林, 陈俊屿, 陈丹, 韩广莉, 陈衣迪, 李春宏, 罗小茜
    2025, 28(26):  3283-32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2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54KB) ( )  
    背景

    抑郁和焦虑是孕妇较常见的负性情绪,心理健康服务及外界支持的不足,常导致农村孕妇的心理健康问题未得到充分重视,从而影响母婴的身心健康。

    目的

    在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剖析中国农村孕妇情绪管理体验与经历,为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开展早期干预提供现实参考。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3-10-01—12-01选取黑龙江省绥化市安达市下辖村、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下辖村有负性情绪体验的农村孕妇为调查对象,在上级妇幼保健机构下乡义诊巡诊以及建档立卡过程中进行招募。对调查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录音、文本转录进行资料收集,由2名独立编码员采用Colaizzi描述性分析框架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3名调查对象,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共凝练出3个主题、11个亚主题:(1)微观系统层面:躯体症状影响、生育忧虑增加、自我形象紊乱、生活方式改变;(2)中观系统层面:养育成本剧增、家庭冲突凸显、同伴支持缺乏;(3)宏观系统层面:就医体验待改善、信息支持薄弱、供需对接失衡、社会压力增加。

    结论

    农村孕妇面临的情绪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解决中国农村孕妇情绪问题应该从孕妇自身、孕妇的家庭以及基层医务人员等多方面入手,重视农村孕妇的不良情绪管理体验,针对性地给予科学有效的指导与干预,以提高农村孕妇的情绪管理能力,促进母婴健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俊屿, 韩广莉, 李春宏, 陈衣迪, 杨娜娜, 罗小茜
    2025, 28(26):  3289-32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9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63KB) ( )  
    背景

    农村妊娠期女性自我管理水平较低且存在个体差异,应进一步针对其自我管理行为特征进行群组划分。

    目的

    从农村女性妊娠期自我管理角度分析其类型及特征,为提出针对性的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23年1—8月,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黑龙江省绥化市、黑龙江省大庆市和吉林省长春市农村妊娠期女性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孕妇自我管理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内部动机量表、妊娠期保健知识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SPSS 25.0的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比较不同类型农村妊娠期女性的一般特征。

    结果

    共发放问卷481份,回收有效问卷4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7%。被调查的农村妊娠期女性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为(70.2±16.4)分;最佳聚类为4种类型,分别为Ⅰ类低认知不参与型(n=119,25.3%)、Ⅱ类指导合作型(n=138,29.4%)、Ⅲ类监督引导型(n=88,18.7%)、Ⅳ类主动参与型(n=125,26.6%)。不同类型的农村妊娠期女性在教育程度、职业、年收入情况、孕次、孕周、是否计划内妊娠、有无慢性病史以及有无妊娠合并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农村妊娠期女性胎儿监护行为管理维度、遵医行为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妊娠期保健知识水平、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行为动机的差异化特征确定的4类农村妊娠期女性自我管理类型间具有较高的异质性:Ⅰ类(低认知不参与型)表现为知识储备不足与行为动机缺失的双重挑战;Ⅱ类(指导合作型)以自我效能感不足但具备指导依从性为特征;Ⅲ类(监督引导型)因自我管理行为动机不足,其自我管理行为调控高度依赖外部监督机制;Ⅳ类(主动参与型)作为最优类别,兼具良好的妊娠期保健知识水平、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及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可根据不同类型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升农村妊娠期女性自我管理能力,优化妊娠期保健服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丑欣彤, 彭瀚瑜, 马慧, 张珍, 苏先, 邱红燕
    2025, 28(26):  3294-32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59KB) ( )  
    背景

    近年来,现行生育政策虽不断调整优化,但在孕产妇避孕服务保障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可能导致部分产妇面临非意愿妊娠及短间隔妊娠的潜在风险。目前避孕决策多集中于产后,时机相对滞后,而产前避孕决策较少。

    目的

    探讨产妇对3种避孕决策模式(医生主导、患者自主与共享决策)的偏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其在产前阶段对产后避孕决策的需求情况。

    方法

    对2023年1—7月在吴忠市人民医院和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建档并分娩健康活产儿且在产后(42±7)d复查的18~45岁产妇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分为4个方面:产妇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产妇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产前避孕决策服务现状;产后避孕情况;调查对象避孕决策情况(避孕决策偏好)。通过使用问题解决决策量表(PSDM)划分产妇的避孕决策偏好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产妇对避孕决策偏好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调查并收集问卷650份,其中排除数据重复及严重缺失34份,最终纳入分析的有效问卷为616份。本次调查的616名产妇中,612名(99.4%)产妇在产前未接受过任何避孕决策相关服务,仅4名(0.6%)产妇接受了此类服务。在接受产前服务的4名产妇中,1名产妇由医生(护士)主导选择避孕方法,3名产妇更倾向于自主决策。533名(86.5%)产妇在产前阶段对产后避孕共享决策有需求,545名(88.5%)产妇愿意在产前接受产后避孕共享决策的服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偏好自主决策相比,产前阶段对产后避孕决策的接受情况是偏好共享决策的影响因素(OR=0.231,95%CI=0.062~0.864,P<0.05)。

    结论

    产妇对避孕共享决策模式的接受度高,但实际获得相关服务的比例较低。应加强孕产妇在产前阶段对共享决策的了解和参与,推动产前和产后避孕服务相结合,进一步保障母婴健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
    肖彩红, 崔瑾, 全菲, 晏明熙, 卢春霞, 陈迎龙
    2025, 28(26):  3300-33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40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57KB) ( )  
    背景

    勃起功能障碍(ED)发病率高且危害大,苗药竹技药灸疗法属于传统"隔药物灸",临床常用于治疗ED,但缺乏临床证据。

    目的

    探究苗药竹技药灸疗法治疗ED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4年3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泌尿外科接诊的60例ED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地那非组和苗药竹技药灸组,每组各30例。西地那非组于性活动前1 h口服50 mg枸橼酸西地那非片;苗药竹技药灸组予隔物灸法,穴取气海、关元、中极、大赫、曲骨穴;肾俞、次髎、白环俞、下髎、秩边穴,两组穴位交替治疗,隔日1次,40 min/次。两组均治疗30 d。治疗后评价两组疗效,并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睾酮(T)及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期(治疗后2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变化。

    结果

    苗药竹技药灸组2例患者退出试验,最终苗药竹技药灸组总有效率为85.71%(24/28),与西地那非组的86.67%(2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91,P=0.385)。组内比较:苗药竹技药灸组治疗前后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地那非组治疗后T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随访期IIEF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苗药竹技药灸组随访期IIEF评分较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地那非组随访期IIEF评分较治疗后降低(P<0.05);苗药竹技药灸组治疗后、随访期SAS、SDS、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西地那非组治疗后、随访期SAS、SDS、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苗药竹技药灸组随访期SAS、SDS、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后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西地那非组T、IIEF评分高于苗药竹技药灸组(P<0.05),治疗后苗药竹技药灸组SAS、SDS、中医证候评分较西地那非组降低(P<0.05);随访期苗药竹技药灸组SAS、SDS、中医证候评分较西地那非组降低(P<0.05);随访期两组受试者II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西地那非组2例出现口干、头痛、面部潮红症状,休息可缓解。西地那非组及苗药竹技药灸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苗药竹技药灸与西地那非治疗ED疗效相当,苗药竹技药灸在改善ED患者远近期焦虑、抑郁症状及中医证候评分方面较西地那非更有优势,西地那非在改善ED患者T及近期勃起功能方面优于苗药竹技药灸。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睿敏, 董哲毅, 李爽, 王倩, 陈香美
    2025, 28(26):  3307-33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0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14KB) ( )  
    背景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同时也是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肾活检是DN病理诊断的金标准。既往关于DN的中医相关因素研究大多缺乏肾活检依据,可能导致纳入人群不够精准。

    目的

    探讨DN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伴大量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的相关中医证素,为DN病机研究提供中医思路。

    方法

    纳入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肾脏病医学部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经肾活检诊断为单纯DN的78例患者的中医信息及临床资料。探索中医证型的临床特征及分布规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DN伴大量蛋白尿(24 h尿蛋白定量>3.5 g)、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的相关中医证素。

    结果

    将DN患者按照慢性肾脏病(CKD)分期进行分组:CKD 1期组11例,CKD 2期组19例,CKD 3期组22例,CKD 4期组21例,CKD 5期组5例。不同CKD分期组间的血红蛋白、eGFR、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中医证型分类DN患者可分为:阴虚燥热证11例,气阴两虚证23例,肝肾阴虚证15例,脾肾阳虚证29例。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血红蛋白、eGFR、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 1~5期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KD 1期组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45.5%(5/11)、27.3%(3/11);CKD 2期组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42.1%(8/19)、31.6%(6/19);CKD 3期组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54.5%(12/22)、31.8%(7/22);CKD 4期组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52.4%(11/21)、28.6%(6/21);CKD 5期组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多(60.0%,3/5)。对应性分析显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分别对应CKD分期的1、2、5期。阳虚证(OR=3.545,95%CI=1.270~9.895,P=0.016)、病位心(OR=3.208,95%CI=1.082~9.511,P=0.035)是DN伴大量蛋白尿的影响因素。阳虚证(OR=3.000,95%CI=1.141~7.890,P=0.026)是DN伴eGFR<60 mL·min-1·(1.73 m2-1的影响因素。

    结论

    随着CKD分期的加重,DN中医证型大致呈阴虚、气虚、阳虚的转变规律。阳虚证、病位心是DN伴大量蛋白尿的影响因素,阳虚证是DN伴eGFR<60 mL·min-1·(1.73 m2-1的影响因素。中医辨证结合现代医学,有利于把握DN病机,发挥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流行病学研究
    尚忠华, 蒋芝月, 黄朝晖, 杨星, 刘海燕, 张丽
    2025, 28(26):  3314-332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9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11KB) ( )  
    背景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是当前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的趋势,并预测2022—2035年宫颈癌疾病负担情况,为制订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采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对1990—2021年中国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及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并与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比较。基于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BAPC),对2022—2035年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进行预测。

    结果

    中国宫颈癌标化发病率由1990年的11.80/10万增至2021年的13.37/10万(EAPC=0.88,95%CI=0.70~1.07);标化死亡率由1990年的6.98/10万降至2021年的4.64/10万(EAPC=-1.05,95%CI=-1.20~-0.89);标化DALYs率由1990年的228.2/10万降至2021年的149.8/10万(EAPC=-1.07,95%CI=-1.22~-0.92)。35岁及以上女性宫颈癌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比例从1990年的86.41%升至2021年的92.12%,DALYs数占总DALYs数的比例从1990年的88.48%升至2021年的95.07%;40岁及以上女性宫颈癌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比例从1990年的86.42%升至2021年的95.54%。25~54岁组宫颈癌标化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其中,45~49岁年龄组上升幅度最大(EAPC=1.49,95%CI=1.20~1.78);45~49岁组宫颈癌标化死亡率和标化DALYs率在<60岁人群中下降幅度最小。预测2035年,中国宫颈癌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以及标化DALYs率将分别降至11.8/10万、3.4/10万和112.8/10万。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宫颈癌标化发病率呈缓慢上升趋势,而标化死亡率与标化DALYs率则呈缓慢下降趋势。预测至2035年,中国宫颈癌的发病、死亡及DALYs负担将呈下降态势。35岁以上人群构成了宫颈癌疾病负担的主体,是防控策略的核心目标人群。基于现有防控经验,建议加速推进9~14岁女童HPV疫苗全国接种的全覆盖策略;精准提升35~44岁人群的宫颈癌筛查覆盖率。通过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防控体系,以期有效降低中国宫颈癌的疾病负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罗新宇, 刘瑾, 陈海龙
    2025, 28(26):  3321-332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5.002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53KB) ( )  
    背景

    胰腺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社会的公共医疗负担。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胰腺炎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将其与全球疾病负担进行比较,并对中国2022—2031年的胰腺炎负担进行预测,为我国胰腺炎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1990—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中的开放数据,分析中国和世界范围内胰腺炎负担的特征,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胰腺炎负担的时间变化趋势,并扩展自回归差分移动平均模型(ARIMA),以预测2022—2031年胰腺炎的疾病负担。

    结果

    中国胰腺炎的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从1990年的35.352/10万下降至2021年的23.529/10万,年龄标化患病率(ASPR)从1990年的35.326/10万下降至2021年的24.146/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从1990年的0.983/10万下降至2021年的0.637/10万,年龄标化伤残调整寿命年率(ASDR)从1990年的29.77/10万下降至2021年的18.267/10万。全球范围内,胰腺炎ASIR、ASPR、ASMR和ASDR也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中国胰腺炎ASIR、ASPR、ASMR、ASDR的年均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1.340、-1.246、-1.400和-1.574,优于全球的下降趋势(-0.441、-0.990、-0.468、-0.527)。2022—2031年,中国胰腺炎ASPR将由2022年24.08/10万减少到2031年的21.21/10万,ASMR从0.64/10万减少至0.53/10万,ASDR从17.98/10万减少至14.63/10万。

    结论

    根据1990—2021年GBD数据分析结果,中国和全球胰腺炎的疾病负担均呈下降趋势。中国胰腺炎ASIR、ASPR、ASMR和ASDR均呈现下降趋势,AAPC均优于全球水平。根据ARIMA模型,2022—2031年中国胰腺炎的ASIR将保持平稳,ASPR、ASMR、ASDR的预测均有下降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王亚静, 段晓阳, 侯冉, 黄娅婕, 史健
    2025, 28(26):  3328-333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99KB) ( )  

    脑转移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其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NSCLC患者中发生率更高。针对EGFR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因其优异的疗效及安全性,已成为EGFR阳性NSCLC稳定脑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用药,尤其是第三代EGFR-TKI。本文针对EGFR突变NSCLC脑转移患者单药EGFR-TKI及联合治疗的疗效、安全性以及未来挑战做出综述,得出EGFR-TKI联合化疗可能是EGFR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的潜在替代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亚洲患者;而对于EGFR-TKI联合抗血管生成或放疗,联合治疗的额外获益并不明显,后续可根据EGFR突变类型、合并突变、临床病理特征等分层因素开展大型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并寻找个体化的治疗方案;EGFR-TKI联合免疫治疗的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黄雨琳, 王浩云, 李燕梅, 萧雪英
    2025, 28(26):  3338-33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28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02KB) ( )  
    背景

    症状群是指2种或2种以上的症状同时发生且互相影响,目前不同研究调查所得的胃癌患者化疗症状群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异质性,不利于症状群的管理和干预。

    目的

    对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症状群的相关研究进行范围综述,以确定症状群的种类和构成及其研究现状,为今后症状群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以范围综述报告的PRISMA扩展版清单为方法学框架,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CINAHL、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胃癌患者化疗期间症状群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05-24。提取和分析纳入文献的信息内容。

    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症状群的研究方法包括症状的评估方法和症状群的提取分析。胃癌患者在化疗期间涉及20种症状群,化疗前即可出现病感症状群、情绪症状群、消化道症状群、胃癌特异症状群和神经系统相关性症状群。第1次化疗后,还会出现肢体相关症状群、形象改变症状群和能量缺乏症状群。第3次化疗后,症状群的类型和构成最为复杂。第6次化疗后,则会出现化疗相关症状群。

    结论

    胃癌患者在化疗期间存在多种症状群,并随化疗阶段进展发生动态变化。未来可探索胃癌患者特异性症状评估工具,结合症状网络分析等先进分析技术,以早期准确识别症状群,构建精准化的症状管理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