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4年 第27卷 第14期    刊出日期:2024-05-15
    USPSTF指南解读系列(三)
    杨梓钰, 张瑞, 廖晓阳, 雷弋, 贾禹, 杨荣, 李东泽
    2024, 27(14):  1661-166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7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42KB)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亦是导致死亡的重要病因,且极大部分诊断不足。COPD筛查是否可以实现疾病早期诊断并改善患者预后?2022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针对无症状成年人,通过评估最新研究证据并分析COPD筛查的获益和危害,更新发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筛查推荐意见》(以下简称推荐)。基于有限的证据,USPSTF提出了D级推荐(中度确定筛查没有净获益),不推荐对无症状成年人进行COPD筛查,该推荐与2016版一致。本文将总结分析该推荐的核心要点及其对我国全科医生的指导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雷玉, 曾欣, 王婷婷, 周诗盼, 沈静, 邹川
    2024, 27(14):  1665-167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00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49KB) ( )  

    焦虑障碍是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常在初级保健机构中被忽视,延误初始治疗的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2023年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在JAMA上发表了《成年人焦虑障碍筛查推荐声明》(简称USPSTF推荐),并发布了最新证据报告和系统评价结果,其认为应对成年人进行焦虑障碍筛查,包括孕产妇,但目前对老年人进行焦虑障碍筛查的风险与获益证据不充分,无法确定筛查的利弊。本文结合USPSTF推荐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从成年人焦虑障碍的国内外流行病学现状、危险因素、早期筛查工具及利弊、治疗、声明对全科指导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眩晕专题研究
    赵雅楠, 韩世范, 李莹, 周丽媛, 杨捷, 吴佳鑫, 陈钢钢
    2024, 27(14):  1672-16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26KB) ( )  
    背景 虚拟现实(VR)康复训练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康复治疗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缺乏研究。目的 观察常规前庭康复训练、VR技术辅助的前庭康复训练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联合常规前庭康复训练,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VR技术辅助的前庭康复训练。干预前及干预后7、14 d,分别使用眩晕残障量表(DHI)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 最终81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组别与时间对DHI-功能(F)、DHI-情绪(E)、DHI-躯体(P)评分及DHI总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及时间分别对DHI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DHI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 d后,两组患者DHI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7、14 d后,观察组患者DHI各项评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组别与时间对HADS-焦虑量表(A)、HADS-抑郁量表(D)评分及HADS总分存在交互作用(P<0.05);组别及时间分别对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 d后,两组患者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均较组内干预前降低(P<0.05)。干预7、14 d后,两组患者HADS各分项评分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疗效确切,VR技术辅助下的前庭康复训练可更明显改善患者的平衡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春悦, 方力群
    2024, 27(14):  1678-16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0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09KB) ( )  
    背景

    急性脑梗死是急性前庭综合征中较为危重的疾病。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起病急,症状重,CT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低,而核磁共振检查又不易立即实施,这使得表现为急性前庭综合征的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一定挑战性,因此有必要探究适用于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的检查和评价方法。

    目的

    分析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中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急性前庭综合征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提供借鉴,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黄金治疗时间。

    方法

    收集2021年4月—2022年7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102例,录入相关临床体征,以核磁共振检查结果作为脑梗死诊断的金标准,分为脑梗死组(16例)与非脑梗死组(86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前庭综合征中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相关影响因素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吸烟史、饮酒史、头脉冲试验-眼震-眼位偏斜试验(HINTS)阳性比例、ABCD2评分均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NTS阳性、ABCD2评分、吸烟史、饮酒史、听力下降是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NTS阳性(OR=99.043,95%CI=8.120~1 208.090)和ABCD2评分(OR=2.820,95%CI=1.188~6.696)是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指标联合、HINTS阳性、ABCD2评分、吸烟史、饮酒史、听力下降预测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0.874、0.734、0.643、0.649和0.604。

    结论

    急性前庭综合征患者中非脑梗死比例较大,其中以前庭神经炎最常见,HINTS阳性和ABCD2评分与急性前庭综合征中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昕阳, 于书剑, 王倩, 于红
    2024, 27(14):  1685-16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6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59KB) ( )  
    背景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以具有自限性、易反复发作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病,手法复位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疗效,复位后部分患者会出现残余症状。近年来对BPPV治疗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但对具体病因间的治疗效果比较及残余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仍有待探讨。

    目的

    分析继发性BPPV的临床特征,探讨BPPV的病因分类对疾病复发率的影响及BPPV复位后发生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门诊及耳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为BPPV的患者共340例,患者均同意行手法复位治疗。按是否存在原发病将患者分为原发性BPPV(原发组)、继发性BPPV(继发组)。继发组再按病因的不同分为5个亚组,主要病因包括突发性聋(SSNHL)、前庭性偏头痛(VM)、梅尼埃病(MD)、前庭神经炎(VN)、其他(如颅脑及耳部手术、Hunt综合征、颞骨骨折等)。比较原发组、继发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随访至首次复位后3个月,再按患者随访期内有无残余症状发生将患者分为出现残余症状组、未出现残余症状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不同时段(诊断时、治疗后4周、治疗后3个月)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差异,分析BPPV复位后发生残余症状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340例患者中,原发组184例(54.1%)、继发组156例(45.9%)。继发组较原发组患者发病年龄小,经2次以上复位治疗所占比例高,一次复位成功率低,3个月内复发率、残余症状发生率、诊断时SAS评分、诊断时SDS评分高(P<0.05)。继发性BPPV患者中不同病因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其他(如颅脑及耳部手术、Hunt综合征、颞骨骨折等)病因患者年龄小于SSNHL、VM、MD、VN患者(P<0.05)。继发性BPPV患者中不同病因患者性别、受累半规管、复位次数、一次复位成功率、3个月内复发率、残余症状发生率及各时段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复位后3个月,出现残余症状组133例,未出现残余症状组207例。残余症状主要表现为头部昏沉感(59.40%,79/133)、不稳感(24.06%,32/133)及头颈部不适(9.77%,13/133),出现两种及以上症状者占6.77%(9/133)。出现残余症状组继发性病因所占比例、复位次数>2次所占比例高于未出现残余症状组(P<0.05);出现残余症状组伴随疾病复发所占比例少于未出现残余症状组,诊断时、治疗后4周、治疗后3个月SAS、SDS评分高于未出现残余症状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时SAS评分(OR=1.231,95%CI=1.117~1.357,P<0.001)、SDS评分(OR=1.209,95%CI=1.113~1.314,P<0.001)是BPPV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论

    继发性BPPV具有复位后残余症状发生率较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焦虑、抑郁情绪会影响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高开茜, 杨玉, 胡艳芳, 董发发
    2024, 27(14):  1692-169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4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35KB) ( )  
    背景 在我国老龄化的背景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率和复发率逐年上升,且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在心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在轻型AIS复发中的研究目前尚少。目的 探究SHR与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为AIS复发的预防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22年1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初次诊断为轻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确诊轻型AIS为起点,确诊后1年为终点,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式,将确诊1年内复发的患者纳入复发组,并以"诊断时间、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是否患有糖尿病"为条件,按1∶3的比例匹配非复发组。共70例患者纳入复发组,匹配210例患者纳入非复发组。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采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心房颤动史、BMI、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入院随机血糖等,并计算SHR。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SHR与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结果 280例患者平均年龄(71.9±6.4)岁;男176例(62.9%),女104例(37.1%);糖尿病史患者88例(31.4%)。根据数据的中位数,以应激性血糖≥10 mmol/L为高,<10 mmol/L为低;SHR>1.04为高,≤1.04为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激性血糖(OR=2.983,95%CI=1.488~5.977)、SHR(OR=3.056,95%CI=1.579~5.914)是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88例有糖尿病史的轻型AIS患者中,1年内复发22例,非复发66例;192例无糖尿病史的轻型AIS患者中,1年内复发48例,非复发144例。分层分析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HR仍是有糖尿病史(OR=3.757,95%CI=1.019~13.845)和无糖尿病史(OR=3.129,95%CI=1.162~8.427)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以SHR分别为1.00、1.40、1.80为间隔分为4个亚组,在老年轻型AIS总人群中进一步探讨SHR与轻型AIS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SHR为1.41~1.80及>1.80均较SHR≤1.0更会影响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情况(P<0.05),且SHR同是否有糖尿病史无交互作用(P交互>0.05,P趋势<0.05,OR=1.627)。结论 无论老年轻型AIS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SHR对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一致,均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相比应激性血糖,SHR应用范围更广泛。SHR越高(每增加0.4),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风险越大(增加0.627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剑英, 任寿安
    2024, 27(14):  1699-17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9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18KB) ( )  
    背景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病率逐年升高,但目前OSA普遍使用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的诊断标准对疾病的诊断、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以及远期并发症的预测中逐渐暴露出弊端,本研究提出评估OSA的参数除了AHI外,还需纳入更多关于呼吸暂停低通气时间的信息。

    目的

    探讨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在成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夜间低氧血症中的意义。

    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3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睡眠监测室疑诊为OSA的患者296例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前,受试者均接受了身高、体质量、颈围等方面的体格检查,并详细询问了其睡眠史以及高血压及糖尿病史等信息。根据AHI将受试者分为3组:5次/h≤AHI<15次/h为轻度OSA组(56例),15次/h≤AHI<30次/h为中度OSA组(62例),AHI≥30次/h为重度OSA组(178例)。比较3组血氧指标[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pO2)、基线血氧饱和度(BSpO2)、氧减指数(ODI)及血氧饱和度(SpO2)<90%的时间占整夜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和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参数[平均呼吸暂停持续时间(MTAD)、平均呼吸低通气持续时间(MHD)、平均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MAD)、总呼吸暂停时间最长值(LTAD)、最长低通气时间(LHD)、最长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LAD)、总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TAD)、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AHT%)]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参数与血氧指标的相关性。根据TAD和AHT%的中位数(分别为69.78 min和14.33%),将OSA患者分为短事件组(短TAD亚组、短AHT%亚组,各74例)和长事件组(长TAD亚组、长AHT%亚组,各222例),并进一步分析各组TAD、AHT%和AHI与血氧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轻、中、重度OSA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颈围、日间嗜睡、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OSA组患者ODI、T90均高于轻、中度OSA组,LSpO2、MSpO2低于轻、中度OSA组(P<0.05);中度OSA组LSpO2低于轻度OSA组,ODI、T90高于轻度OSA组(P<0.05)。重度OSA组MTAD、LTAD、TAD、AHT%均高于轻、中度OSA组,MHD低于轻、中度OSA组(P<0.05);重度OSA组LHD低于中度OSA组,LAD高于轻度OSA组;中度OSA组MTAD、LTAD、TAD、AHT%高于低度OSA组(P<0.05)。散点图及loess拟合曲线结果显示,MTAD、MHD、MAD、LTAD、LHD、LAD数值均随着AHI先增大,后减小;TAD、AHT%随着AHI的增大而延长。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SA患者AHI、MTAD、LTAD、TAD、AHT%与LSpO2、MSpO2呈负相关,与ODI、T90呈正相关(P<0.05);MHD、LHD与LSpO2、MSpO2呈正相关,与ODI、T90呈负相关(P<0.05);MAD与ODI呈负相关(P<0.05);LAD与LSpO2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分组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短TAD亚组、短AHT%亚组、长TAD亚组、长AHT%亚组中TAD、AHT%、AHI与LSpO2均呈负相关,与ODI均呈正相关(P<0.05),与BSpO2无相关性(P>0.05);长事件组中TAD、AHT%、AHI与MSpO2均呈负相关,与T90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

    呼吸事件持续时间在评价OSA患者的夜间低氧血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现有诊断及评价指标AHI的补充,并且TAD、AHT%等指标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AHI更具有代表性。AHI、LSpO2联合呼吸事件持续时间能更客观地评估OS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任晓虹, 岑雨, 罗静, 周玉玲, 何金龙, 林岑, 吴大鹏, 罗家明
    2024, 27(14):  1708-17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0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83KB) ( )  
    背景

    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负性心理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且现有的研究样本量较小。

    目的

    探究父母婚姻状况与中学生消极情绪和NSSI的关联,为中学生NSSI的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3—4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南充市及周边20个乡镇、67所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员将问卷输入问卷星平台生成二维码,学校发放二维码给家长或学生监护人。问卷包括一般信息问卷、渥太华自残量表(OSI)和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21(DASS-21)。统计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检出率,并分析影响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和压力的相关因素。

    结果

    本调查共对23所中学的8 785名学生发放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 606份,有效回收率98.0%。8 606名中学生中男4 540名(52.8%)、女4 066名(47.2%);初中5 937名(69.0%),高中1 028名(11.9%),职业高中1 641名(19.1%);双亲家庭7 274名(84.5%),父母离异单亲787名(9.1%),父母离异再婚545名(6.4%)。本次调查的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5.6%(486/8 606),抑郁检出率为21.9%(1 884/8 606),焦虑检出率为26.8%(2 305/8 606),压力检出率为12.3%(1 060/8 6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中学生中,与男生相比,女生发生NSSI、焦虑的风险较大(OR=2.363,95%CI=1.946~2.868;OR=1.195,95%CI=1.086~1.315);与初中生相比,职业高中生发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的风险较大(OR=1.847,95%CI=1.494~2.284;OR=1.886,95%CI=1.667~2.134;OR=1.857,95%CI=1.141~1.532;OR=1.527,95%CI=1.309~1.781);与双亲家庭的中学生相比,离异单亲、离异再婚家庭的中学生NSSI、抑郁、焦虑、压力的风险较大(离异单亲:OR=2.194,95%CI=1.699~2.834;OR=1.563,95%CI=1.326~1.843;OR=1.573,95%CI=1.346~1.839;OR=1.417,95%CI=1.153~1.741;离异再婚:OR=2.207,95%CI=1.638~2.975;OR=1.863,95%CI=1.543~2.249;OR=1.796,95%CI=1.499~2.153;OR=1.821,95%CI=1.453~2.282);与长期由双亲照顾的中学生相比,长期由父亲单独照顾、母亲单独照顾、祖父母照顾发生NSSI、抑郁、焦虑的风险较大(父亲单独照顾:OR=2.045,95%CI=1.366~3.062;OR=1.633,95%CI=1.289~2.145;OR=1.373,95%CI=1.069~1.762;母亲单独照顾:OR=1.772,95%CI=1.141~2.751;OR=1.435,95%CI=1.095~1.882;OR=1.513,95%CI=1.174~1.951;祖父母照顾:OR=2.465,95%CI=1.918~3.168;OR=1.783,95%CI=1.513~2.100;OR=1.843,95%CI=1.577~2.154),由母亲单独照顾、祖父母照顾发生压力的风险较大(OR=1.604,95%CI=1.166~2.207;OR=1.678,95%CI=1.375~2.049)(P<0.05)。

    结论

    中学生的NSSI、抑郁、焦虑、压力与父母离异及照顾者有关,因此,需要对处于这些情况的中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和干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孙琦, 周厚法, 李文倩, 解友邦, 王爱博
    2024, 27(14):  1716-172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2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63KB) ( )  
    背景

    化疗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最常见的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各类血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受到多种造血因子的调控,不同海拔AML患者化疗后造血因子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变化规律尚未明确。

    目的

    探讨不同海拔AML患者化疗前后骨髓及血清造血因子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及其变化。

    方法

    选取2021—2022年青海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中海拔地区1 501~2 500 m)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科(低海拔地区500~1 500 m)首诊初治的28例AML患者(非M3型)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医院海拔高低将AML患者分为中海拔组(13例)和低海拔组(15例)。采用WHO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级标准评估患者化疗第8、14、28天骨髓抑制分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患者化疗前、化疗第8天、化疗第28天血清及骨髓促红细胞生成素(EPO)、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干扰素γ(IFN-γ)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

    结果

    化疗第14、28天,低海拔组患者骨髓抑制分度均高于中海拔组(Z=-1.975,P=0.048;Z=-2.049,P=0.040)。化疗第28天,低海拔组血清及骨髓EPO表达水平高于中海拔组(P<0.05);中海拔组化疗第28天血清EPO表达水平低于化疗第8天(P<0.05)。化疗第28天,低海拔组血清及骨髓Flt3-L表达水平均高于中海拔组(P<0.05);两组患者化疗第8天、化疗第28天血清Flt3-L表达水平均高于化疗前,两组患者化疗第28天骨髓Flt3-L表达水平均高于化疗前(P<0.05)。化疗前、化疗第8天、化疗第28天,低海拔组血清TPO表达水平均高于中海拔组(P<0.05);低海拔组患者化疗第8天血清TPO表达水平低于化疗前(P<0.05);化疗第28天,低海拔组骨髓TPO表达水平高于中海拔组(P<0.05);中海拔组化疗第28天骨髓TPO表达水平低于化疗前(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及骨髓IFN-γ表达水平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海拔AML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恢复期间造血生长因子EPO、Flt3-L、TPO表达水平高于中海拔,造血抑制因子IFN-γ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中海拔AML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分度及程度较低海拔更严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吴芳芳, 杜珊珊, 杜欣, 许汝福, 孙爱华, 孔佩艳, 高蕾, 张曦
    2024, 27(14):  1723-17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34KB) ( )  
    背景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营养不良是常见并发症并对预后产生负性影响。已有研究证实肌肉量较白蛋白等血生化指标能更早反映患者的营养状况,而移植前骨骼肌质量(SMM)对移植早期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移植前SMM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结果的影响,为实施营养干预及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选择2022年1—10月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77例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评估SMM,根据SMM分为正常SMM组(36例)和低SMM组(41例),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个人信息和临床资料等,采用SPSS 23.0软件比较两组患者移植早期(移植后30 d内)口腔黏膜炎情况、消化道症状、感染及造血重建时间等。

    结果

    正常SMM组和低SMM组腹泻、恶心呕吐、胃痛/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SMM组口腔黏膜炎、低蛋白血症、显性消化道出血、感染发生率低于低SMM组(P<0.05)。正常SMM组患者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低于低SMM组(P<0.001)。低SMM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和血小板植活时间均长于正常SMM组(P<0.01)。

    结论

    移植前患者的低SMM发生率较高,低SMM与患者移植早期口腔黏膜炎发生、口腔黏膜炎严重度、低蛋白血症发生、显性消化道出血、感染及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活时间延迟有关,患者移植前应尽早筛查,积极提升患者SMM,改善移植早期结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婷, 蒋琪霞, 徐慧黎, 陆娴, 巢红芳
    2024, 27(14):  1729-17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9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68KB) ( )  
    背景

    创伤是一种发生率高、耗费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预防和控制感染是创伤性伤口处理的一大挑战,而创伤后长时间不进行皮肤清洗在影响舒适度的同时也增加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尽管很多患者创伤后有洗浴的意愿,然而何时洗浴、如何洗浴尚不明确,因此,构建适宜的带伤洗浴方案对保持皮肤和伤口清洁十分必要。

    目的

    构建适合我国创伤性伤口患者使用的居家带伤洗浴方案,为保持创伤患者的皮肤清洁、改善伤口愈合结局提供可行的护理方案。

    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原始文献,通过循证分析、归纳、小组讨论,形成创伤性伤口患者居家带伤洗浴方案的条目初稿。纳入15名副高职称以上的伤口护理专家,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修改和完善带伤洗浴方案,每轮函询间隔1周,采用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评价函询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变异系数评价函询结果的一致性,当变异系数<0.25时表示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停止函询,形成修改稿。纳入门诊创伤性伤口患者30例进行预试验,采用Likert 5级评分验证带伤洗浴方案的便利性、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讨论修改后形成最终方案。

    结果

    纳入23篇相关文献,循证分析、讨论后形成了"洗浴前准备""洗浴操作""洗浴后处理"3个一级条目、7个二级条目、9个三级条目和4个四级条目的创伤性伤口患者居家带伤洗浴方案初稿。15位专家进行2轮函询后意见趋于一致,两轮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3.75%和100.00%,权威系数分别为0.947和0.957。第一轮各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0.25、0~0.23,第二轮各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18、0.07~0.14,共删除条目2个,修改条目5个,新增条目2个,形成了修改稿。预试验验证结果:30例创伤性伤口患者依从洗浴方案每周洗浴(2.70±0.47)次,每次洗浴时间10~15 min,便利性评分(4.67±0.48)分,依从性评分(4.70±0.47)分,未发生与洗浴有关的不良事件及洗浴有关的伤口感染。预试验证明洗浴方案安全可靠、简单便利,患者依从性好,最终形成包括3个一级条目、8个二级条目、9个三级条目和3个四级条目的创伤性伤口患者居家带伤洗浴方案终稿。

    结论

    本研究构建创伤性伤口患者居家带伤洗浴方案过程中,专家积极系数和权威系数高,获得了函询专家的一致认可。预试验中30例创伤性伤口患者的依从性高,带伤洗浴方案安全、便利,可用于我国创伤性伤口患者居家带伤洗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流行病学研究
    黄港, 曹桂莹, 刘民
    2024, 27(14):  1735-17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9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69KB) ( )  
    背景

    龋病是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影响着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分析其疾病负担现状及变化趋势能够为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的

    分析中国龋病的发病、患病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我国制订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提取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中1990—2019年中国乳牙龋病和恒牙龋病的发病、患病和YLD数据,计算1990—2019年中国乳牙龋病和恒牙龋病的发病人次、患病人数和YLD人年数的变化百分比,并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中国乳牙龋病和恒牙龋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患病率和YLD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与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

    结果

    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乳牙龋病的发病人次、患病人数和YLD人年数分别减少了25.69%、28.74%和28.63%;恒牙龋病的发病人次、患病人数和YLD人年数分别增加了17.41%、15.84%和15.07%。2019年,在各年龄组中,5~9岁儿童乳牙龋病发病率(118.96%)最高,1~4岁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53.08%)和YLD率(20.40/10万)最高;20~24岁成年人恒牙龋病的发病率(62.30%)、患病率(32.19%)和YLD率(32.41/10万)均最高。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乳牙龋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APC=0.21%,95%CI=0.19%~0.22%)、患病率(AAPC=0.03%,95%CI=0.01%~0.05%)和YLD率(AAPC=0.03%,95%CI=0.01%~0.05%)整体呈上升趋势;恒牙龋病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APC=-0.05%,95%CI=-0.05%~-0.04%)、患病率(AAPC=-0.23%,95%CI=-0.32%~-0.14%)和YLD率(AAPC=-0.22%,95%CI=-0.31%~-0.13%)整体呈下降趋势。

    结论

    中国1990—2019年乳牙龋病疾病负担呈现出加重趋势,尽管恒牙龋病的疾病负担有所下降但依旧严峻,预防龋病不能仅局限于儿童,而应该包括所有年龄段人群。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珊山, 李初谊, 郑英, 卢利霞, 李斌, 于晓辉, 党政
    2024, 27(14):  1742-174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0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122KB) ( )  
    背景

    胆囊癌早期发现难度大,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很高,对于胆囊癌流行病学的进一步研究,可为胆囊癌的防治策略制订提供一定价值数据依据。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疾病负担流行趋势,估计其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及未来变化趋势。

    方法

    于2023年3—6月检索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库,提取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以及对应的标化率等疾病负担相关数据,通过Joinpoint软件计算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情况。构建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模型预测2020—2030年中国胆囊癌的发病情况。

    结果

    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标化发病率由1990年1.58/10万上升至2019年的2.01/10万,AAPC为0.82%(95%CI=0.65%~1.00%);标化患病率由1990年的1.64/10万上升至2019年的2.40/10万,AAPC为1.34%(95%CI=1.14%~1.54%);标化死亡率由1990年的1.61/10万上升至2019年的1.82/10万,AAPC为0.40%(95%CI=0.24%~0.56%);标化DALYs率由1990年的35.18/10万上升至2019年的37.71/10万,AAPC为0.25%(95%CI=0.12%~0.38%);趋势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AP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净漂移值分别为0.99(95%CI=0.81~1.18)和0.42(95%CI=0.21~0.63),胆囊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8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胆囊癌发病率均达到最高,发病和死亡风险随时期推移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均在2005—2009年达峰值,随出生队列推移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BAPC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20—2030年中国胆囊癌造成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s率均呈略微上升趋势。

    结论

    1990—2019年中国胆囊癌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s率均呈上升趋势,疾病负担仍较为严重,应加强男性人群和老年人群胆囊癌防治,大力开展防癌知识宣传、控制胆管疾病和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胆囊癌疾病负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医学循证
    杨硕, 刘新颖, 王慧哲, 李焕敏, 李新民
    2024, 27(14):  1750-176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3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89KB) ( )  
    背景

    近年来,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持续上升,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人数也相应升高,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了解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判断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预防重症发生和减少后遗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虽然已经有许多关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在时间和地理区域上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行系统综述及分析以对其进行全面了解。

    目的

    系统评价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独秀学术搜索数据库(Duxiu)、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Yiigle)、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和BioMed Central,检索涉及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8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和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2个研究,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包括4 531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CRP)(OR=1.92,95%CI=1.72~2.15,P<0.000 01)、红细胞沉降率(ESR)(OR=2.61,95%CI=2.12~3.22,P<0.000 01)、降钙素原(PCT)(OR=2.60,95%CI=1.43~4.75,P=0.002)、D-二聚体(OR=4.36,95%CI=2.93~6.50,P<0.000 01)、白细胞计数(WBC)(OR=1.98,95%CI=1.66~2.36,P<0.000 01)、肺下叶病变(OR=5.70,95%CI=3.48~9.35,P<0.000 01)、肺大片状病变(OR=6.37,95%CI=4.09~9.92,P<0.000 01)、高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OR=2.83,95%CI=1.78~4.49,P<0.000 1)、乳酸脱氢酶(LDH)(OR=1.03,95%CI=1.00~1.05,P=0.05)、发热时间(OR=8.33,95%CI=3.38~20.56,P<0.000 01)是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响因素。

    结论

    炎性标志物(CRP、ESR、PCT、LDH、WBC)的升高、出现影像学特征性改变(大片状实变、下叶病变)、高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D-二聚体升高以及发热时间延长可能为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未来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探讨其他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结果与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发现的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牛靖元, 陈会生, 于嘉祥, 崔钰
    2024, 27(14):  1761-177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4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985KB) ( )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给社会和患者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川芎嗪类注射液已被广泛用于AIS的治疗,且疗效明显,但目前还缺乏川芎嗪类注射液之间直接或间接比较。

    目的

    系统评价川芎嗪类注射液辅助治疗72 h内AIS的疗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川芎嗪类注射液治疗AIS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4月。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用Cochrane评价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Stata 17、Addis及RStudi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川芎嗪类注射液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并进行排序。

    结果

    共纳入71篇文献,总样本量7 304例,干预措施包括:丹参川芎嗪注射液(DSCXQ)、参芎葡萄糖注射液(SXPTT)、杏芎氯化钠注射液(XXLHN)、磷酸川芎嗪注射液(LSCXQ)和盐酸川芎嗪注射液(YSCXQ)分别联合常规西医治疗(CT)及单独CT。直接Meta分析结果显示:川芎嗪类注射液联合CT的总有效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单独CT(P<0.05)。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XPTT+CT(0.60)>YSCXQ+CT(0.20)>LSCXQ+CT(0.15)>DSCXQ+CT(0.03)>XXLHN+CT(0.02)>CT(0);在降低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XPTT+CT(0.55)>XXLHN+CT(0.26)>YSCXQ+CT(0.12)>DSCXQ+CT(0.07)>CT(0);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XXLHN+CT(0.32)>LSCXQ+CT(0.22)>DSCXQ+CT(0.17)>SXPTT+CT(0.15)>YSCXQ+CT(0.14)>CT(0);在安全性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XPTT+CT(0.79)>XXLHN+CT(0.13)>CT(0.04)>DSCXQ+CT(0.03)>YSCXQ+CT(0.01)。

    结论

    川芎嗪类注射液辅助治疗AIS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其中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改善NIHSS评分方面最佳、不良反应最少;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在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最有优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王芳芳, 朱莉, 幸佳佳, 庞日朝, 苟翔, 张安仁
    2024, 27(14):  1775-17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9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42KB) ( )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通过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进而引起肠道微环境稳态失衡,而紊乱的肠道微环境可反作用于中枢,加重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大量研究提示,肠道屏障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中枢神经损伤的重要作用靶点。本文综述了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肠道微生物、化学、机械和免疫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中枢的双向作用,并总结了致使肠屏障破坏的可能机制,包括营养不良、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及神经递质和激素释放等,为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后肠道微环境的研究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曹佳岑, 张宏坤, 赵文, 南月敏, 李冬冬
    2024, 27(14):  1782-17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6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66KB) ( )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作为一种诱导型氧化酶,血红素氧合酶1(HO-1)可以对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肝细胞坏死等,阻止或延缓NAFLD的进展。但HO-1如何通过调控铁死亡的发生进而影响NAFLD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归纳近年来相关文献,系统、全面地总结了HO-1通过调控铁死亡的发生对NAFLD的影响,探讨了HO-1阻止NAFLD发生及进展的作用机制。本文表明,在NAFLD中,HO-1分别从合成抗氧化物(包括胆红素、一氧化碳等)、激活System Xc系统、促进亚铁离子的蓄积等方面调控铁死亡,以期为药物干预等方法靶向性HO-1基因治疗NAFLD提供理论依据,并为NAFLD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