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4年 第2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4-04-15
    主编笔谈
    杨辉
    2024, 27(11):  0-F.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1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USPSTF指南解读系列(一)
    李明艳, 史威力, 段红艳
    2024, 27(11):  1277-128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4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68KB) (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2年4月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基于最新循证研究结果更新并发布了《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推荐声明》,不推荐≥60岁的成年人启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对于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10%的40~59岁成年人应该基于医患共同决策,权衡潜在益处和危害后进行个体化决策。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该最新推荐予以解读,为我国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迎晨, 赵明芳, 吴瑛
    2024, 27(11):  1283-128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5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36KB) ( )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早期筛查和早期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以及提高总体生存率至关重要。10余年来,肺癌筛查指南不断根据最新证据进行更新。美国预防临床服务指南工作组(USPSTF)在2021年版肺癌筛查推荐中全面更新了肺癌筛查的相关推荐意见,并通过一项系统性回顾和协作建模研究,全面评估了肺癌筛查益处和危害的平衡,并对使用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进行肺癌筛查的测试性能进行了仔细考量,提供了关于肺癌筛查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最佳筛查时间间隔以及不同筛查策略的相对益处和风险的最新信息,更新了肺癌筛查的相关推荐意见。本文旨在对该推荐更新情况进行解读,结合国内外的肺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相关报道、现行指南或专家共识更新概要以及筛查现状,为我国肺癌筛查提供参考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慢性病共病专题研究
    徐志杰, 钱熠, 严明, 陆益婷, 赵洋
    2024, 27(11):  1288-12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39KB) ( )  

    慢性病共病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与治疗负担,日益成为公共卫生与初级保健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有关如何应对共病挑战的认识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关注到社会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聚集和发展产生潜在影响。疾病协同理论为探索多种疾病的聚集及其与社会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从社会和环境层面分析慢性病共病的交互作用和帮助弱势人群改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对该理论的介绍和研究较为匮乏。本文重点梳理了疾病协同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回顾了国外学者提出的经典模型,结合既往研究分析常见的疾病协同因素,并为我国全科医生改进慢性病共病的管理质量提出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莉, 葛晶, 于鹏, 虞莹
    2024, 27(11):  1296-13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3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65KB) ( )  
    背景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了解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共病患病谱的变化趋势,对基层卫生工作十分重要。

    目的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共病模式。

    方法

    选取CHARLS数据集中2011年(第1期)和2015年(第3期)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体检数据、调查问卷数据、自我报告的疾病情况,进行慢性病患病率、共病患病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变化情况。采用潜类别分析(LCA),分析老年共病的常见集群,分析其对生活活动[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价]的影响。

    结果

    2011年7 290例、2015年9 845例≥60岁老年人被纳入本研究。慢性病共病患病率在2011年和2015年分别为85.96%、92.24%,2015年≥60岁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较2011年升高(χ2=109.65、P<0.05)。除疼痛和口腔疾病外,2015年各种慢性病患病率均较2011年升高(P<0.05)。结合自我报告的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超重或肥胖患病率从2011年的39.53%增至2015年的42.88%(χ2=35.12、P<0.01),腹型肥胖患病率从2011年的45.37%增至2015年的47.99%(χ2=18.09、P<0.01)。结合自我报告的疾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发现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患病率从2011年的52.75%增至2015年的60.49%(χ2=64.39、P<0.01),且是该人群慢性病共病的主要形式。LCA将老年人群分为5类共病模式,其中"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共病"模式的ADL评分高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骨关节疾病共病""呼吸系统疾病共病""非特异性共病"模式。

    结论

    结合CHARLS数据库2011年和2015年数据来看,我国≥60岁的老年人慢性病共病率较高(2011年为85.96%,2015年为92.24%),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以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共病最为常见,且存在大量未知晓的情况,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共病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最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田纬, 陶梦梦, 李坤坤, 曹文君, 侯国强
    2024, 27(11):  1303-130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9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95KB) ( )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多重慢性病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我国目前有关生命质量的研究多集中在特定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而有关多重慢性病的生命质量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选取年龄≥55周岁且关键变量值完整的3 361例多重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欧洲五维度三水平健康评定(EQ-5D-3L)量表评估健康相关生命质量;采用年龄调整合并症指数计算十年生存率;使用Mann-Whitney或Kruskal-Wallis检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为0.888(0.709,0.964)分,"困难"比例最高的维度为疼痛/不适[2 430例(72.30%)],"严重困难"比例最高的维度为行动能力[593例(17.64%)]。十年生存率测算结果显示,十年生存率最高为90.15%,仅有2.44%(82/3 361)的患者达到;大部分患者[848例(25.23%)]的十年生存率为21.36%,有43.59%(1 465/3 361)的患者十年生存率接近于0。Tobi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上学历、不吸烟是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保护因素;女性、>60岁、丧偶、自评健康状况为不好、不饮酒、夜间睡眠时长不足或过长、未进行中等强度活动、患病数量≥4种、门诊次数≥3次是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我国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较差,应重点关注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夜间睡眠时长、体力活动、患病数量等因素。应加强对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进一步提高该人群的生命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康静, 张赐, 张正义
    2024, 27(11):  1310-13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57KB) ( )  
    背景

    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病共病患者中中年人约占40%以上,且仍呈上升趋势,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其过早死亡。然而,目前中年慢性病共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

    目的

    分析中年慢性病共病住院患者的疾病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类患者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07-01—2023-02-28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患者共5 931例,纳入其中中年(45~59岁)患者1 65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统计慢性病共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不同慢性病共病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650例就诊全科医学科的中年患者中,患0、1、≥2种慢性病患者分别有79例(4.8%)、359例(21.8%)、1 212例(73.4%)。患0、1、≥2种慢性病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入院途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患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心脏疾病(66.1%,1 091/1 650)、高血压(41.1%,678/1 650)、脑血管病(20.7%,342/1 650)。发生慢性病共病前3位的慢性病为糖尿病或血糖升高(97.3%,215/221)、高血压(98.5%,668/678)、血脂异常(96.1%,246/256)。1 650例全科医学科住院的中年患者中,2种慢性病共病的患者为581例(35.2%),3种慢性病共病的患者为455例(27.6%)。2种慢性病共病组合发生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心脏疾病+高血压(22.7%,132/581)、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13.1%,76/581)、心脏疾病+脑血管病(8.4%,49/581);3种慢性病共病发生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高血压+心脏疾病+脑血管病(14.5%,66/455)、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病或血糖升高(10.5%,48/455)、高血压+心脏疾病+慢性肺部疾病(7.9%,36/4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为汉族(OR=26.778,95%CI=3.120~229.793)、回族(OR=46.143,95%CI=3.456~616.090)、东乡族(OR=52.966,95%CI=2.502~1 121.195)是中年住院患者患1种慢性病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50~54岁(OR=0.461,95%CI=0.266~0.801),民族为汉族(OR=3.783,95%CI=1.433~9.983)、回族(OR=6.055,95%CI=1.107~33.126),职业为农民(OR=0.460,95%CI=0.252~0.839)是中年住院患者患≥2种慢性病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中年住院患者占比约1/3,并且绝大部分为慢性病共病状态,全科医学科在注重老年人慢性病的同时,更应注重中年人的慢性病管理,提升临床上对该人群的认识,完善全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建立更全面的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同时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慢性病共病现象,回族或汉族居民也更容易出现慢性病共病,在筛查管理时应重点关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石玉霜, 王惠华, 李艳, 陆萍, 宋玮, 潘桂俊
    2024, 27(11):  1316-13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2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85KB) ( )  
    背景

    老年人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高危人群,提高社区老年人群房颤的筛查效率有助于降低房颤相关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目的

    比较不同的房颤筛查方式在老年人群中的筛查效率。

    方法

    于2022年7月—2023年1月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香山、黄山、罗山3个居委会的老年人1 300例,先后使用触诊桡动脉脉搏、具有房颤检测功能的电子血压计、单导联心电记录仪进行房颤筛查,三者任一项阳性即为房颤阳性,最后由心电图室医生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判读(诊断金标准)。绘制不同筛查方法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评估其筛查价值;采用趋势性χ2检验分析房颤卒中评分(CHA2DS2-VASc评分)与房颤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 300人中共检出房颤93人,其中无症状者57人;触诊脉搏阳性375人,具有房颤检测功能的电子血压计阳性331人,单导联心电记录仪检测阳性128人。触诊脉搏、具有房颤检测功能的电子血压计、单导联心电记录仪诊断社区老年人房颤价值的AUC分别为0.750(95%CI=0.697~0.803,P<0.01)、0.832(95%CI=0.790~0.874,P<0.01)、0.939(95%CI=0.906~0.973,P<0.01)。随着CHA2DS2-VASc评分增加,老年人房颤发生率逐渐增多(χ2趋势=197.46,P<0.01)。

    结论

    运用便携式单导联心电仪筛查房颤便捷、高效、准确,可推广用于社区老年人房颤的筛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卢然, 吴春艳, 许海娜, 安苗苗, 吴宝勤, 赖俊, 冉利梅
    2024, 27(11):  1320-13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68KB) ( )  
    背景

    颈动脉斑块是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早期预测信号,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联系已被公认,但目前对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尚无明确的定论。

    目的

    分析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在参考范围对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风险影响,确定其风险阈值。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正常Hcy绝经后中老年女性1 465例(Hcy<15 μmol/L)。收集研究对象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和颈动脉超声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cy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利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确定正常Hcy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风险的Hcy截断值。

    结果

    1 465例研究对象中有颈动脉斑块644例(43.96%)。斑块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cy均高于非斑块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斑块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0,95%CI=1.070~1.130)、收缩压(OR=1.021,95%CI=1.012~1.03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232,95%CI=1.077~1.41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568,95%CI=0.387~0.835)和Hcy(OR=1.142,95%CI=1.080~1.207)是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cy≥11.87 μmol/L是预测正常Hcy绝经后中老年女性患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截断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605,特异度为75.8%,灵敏度为40.4%。

    结论

    Hcy是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且Hcy≥11.87 μmol/L是预测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在Hcy正常水平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截断值。这一阈值可为临床评估绝经后中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谢翼, 徐俊马, 胥方琴, 俪超, 陈辰, 邵婵
    2024, 27(11):  1326-13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8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64KB) ( )  
    背景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不良给公共卫生带来巨大压力,积极寻找简便、易操作的临床指标来筛选预后不良的高危人群已成为热点。

    目的

    分析肌少症指数(SI)对老年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常州市金坛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老年AIS患者280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3分)和预后良好组(≤2分),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及入院和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老年AIS患者预后的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I预测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

    结果

    预后良好组212例,预后不良组68例。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糖尿病史、既往脑卒中史、中性粒细胞计数(NE)、淋巴细胞计数(LY)、白蛋白(ALB)、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I与老年AIS患者mRS评分(rs=-0.195,P=0.001)、入院NIHSS评分(rs=-0.163,P=0.006)、出院NIHSS评分呈负相关(rs=-0.20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是影响老年AIS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59,95%CI=0.927~0.992,P=0.015)。ROC曲线分析显示,SI预测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4(95%CI=0.619~0.769),灵敏度为69.3%,特异度为64.7%,截断值为63.46;根据SI的四分位数将入组患者分为Q1、Q2、Q3、Q4组,每组70例,Q1、Q2、Q3、Q4组年龄、心房颤动史、既往脑卒中史、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mRS评分、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组的SI明显减低,SI是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尚金梦, 邓笑伟
    2024, 27(11):  1331-133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54KB) ( )  
    背景

    保留比值受损肺功能(PRISm)是指一秒率(FEV1/FVC)正常但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减少的非阻塞性肺功能异常。PRISm人群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前期人群之一。但我国体检人群PRISm的发生率、特征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目的

    分析体检人群PRISm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7—2019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体检者970名。收集该人群一般资料、体格检查结果,测量肺功能: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FEV1、6秒用力呼气量(FEV6)、FEV1/FVC、最大呼气流速(PEF)、呼出2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25)、呼出50%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50)、呼出7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75),以"%pre"表示有关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依据FEV1/FVC、FEV1%pre分组,即FEV1/FVC<0.7,为气流阻塞组(61名);FEV1/FVC≥0.7,FEV1%pre<0.8,为PRISm组(111名);FEV1/FVC≥0.7,FEV1%pre≥0.8,为肺功能正常组(798名)。计算体检人群中PRISm发生率,比较不同肺功能组基本特征及肺功能指标特点,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肺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

    结果

    970名体检人群中PRISm发生率为11.4%(111/970),气流阻塞发生率为6.3%(61/970)。PRISm组、气流阻塞组大于60岁人群占比均大于肺功能正常组,41~60岁年龄段人群占比均小于肺功能正常组(P=0.019)。PRISm组吸烟者占比大于肺功能正常组(P<0.001)。PRISm组人群高血压占比大于肺功能正常组(P=0.03)。肺功能正常组VC%pre、FVC%pre、FEV1%pre、FEV6%pre、PEF%pre、FEF25%pre、FEF50%pre、FEF75%pre高于PRISm组、气流阻塞组(P<0.001);PRISm组VC%pre、FVC%pre、FEV6%pre、PEF%pre、FEF25%pre、FEF50%pre、FEF75%pre高于气流阻塞组(P<0.05)。肺功能正常组、PRISm组FEV1/FVC高于气流阻塞组(P<0.001)。以不同肺功能分组为因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OR=0.951,95%CI=0.602~1.504,P=0.002)、吸烟史(OR=2.201,95%CI=1.519~3.187,P<0.001)、高血压史(OR=1.673,95%CI=1.106~3.187,P=0.015)是体检人群肺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

    结论

    在体检人群中PRISm普遍存在,对于年龄>60岁、有吸烟史、高血压人群应重点关注肺功能变化情况,及早进行干预可能减缓COPD发展的进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雯娟, 王瑞, 曾泓辑, 刘雅慧, 卫姝帆, 田庆丰
    2024, 27(11):  1337-13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9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65KB) ( )  
    背景

    代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目前多数研究关注MS及其组分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相关性,但ALT、AST与MS之间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

    目的

    探讨老年人ALT、AST与MS患病风险的关系,为MS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2年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18个市共162个乡镇(街道)≥60岁的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ALT、AST与MS患病风险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12 605名老年研究对象,其中MS患病率为18.6%(20 935/112 605),ALT异常率为5.4%(6 132/112 605),AST异常率为6.8%(7 661/112 605)。MS者ALT水平高于非MS者,AST水平低于非MS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及趋势性检验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总人群及性别分层下MS患病风险均随着ALT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随着AST水平的变化呈"U"形变化趋势(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总人群及性别分层下ALT与MS患病风险均呈正向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总趋势<0.001,P非线性>0.05);AST与MS患病风险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总趋势<0.001,P非线性<0.001),曲线近似呈"U"形。

    结论

    在老年人中,ALT、AST可作为MS发生的重要预测因子,尤其是ALT水平的升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俊, 齐文杰, 王超, 胡岚, 苗彬
    2024, 27(11):  1343-13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14KB) ( )  
    背景

    由于经济发展及国内生育政策改变,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APIP)发病率逐渐增加,不同病因的APIP临床特点不同,且对母婴预后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既往对此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不同病因APIP的临床特征及其与母婴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6—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8例住院API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分为胆源性组(n=27)及高脂血症组(n=21),对比分析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母婴结局。

    结果

    胆源性组起病至就诊时间长于高脂血症组,入院时孕周短于高脂血症组,既往孕次多于高脂血症组,腹泻及停止排便所占比例低于高脂血症组(P<0.05)。两组患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2)。胆源性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低于高脂血症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血肌酐、血钙、血钠、血淀粉酶、N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高于高脂血症组(P<0.05)。胆源性组分娩时孕周短于高脂血症组(P<0.05)。胆源性组和高脂血症组早产率、剖宫产率、剖宫产人为干预终止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源性组新生儿重量小于高脂血症组,身长短于高脂血症组,病理性黄疸、呼吸窘迫、呼吸机辅助呼吸发生率高于高脂血症组(P<0.05)。

    结论

    胆源性疾病目前仍为APIP患者的第一位病因,可显著缩短母体的分娩孕周,并造成胎儿低体质量,增加胎儿病理性黄疸、呼吸窘迫、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发生率,引起胎儿更为严重的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曾藜, 王惠惠, 王晓宇, 龚渭轶, 胡纯秋
    2024, 27(11):  1349-135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67KB) ( )  
    背景

    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而目前缺乏能有效、客观、全面评估LDD患者营养状态并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营养评价方法。

    目的

    比较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营养控制状态评分(CONUT)、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PS)和高敏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HS-mGPS)四种营养评价方法对LDD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以便制定精准营养干预方案,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LDD且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20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PNI、CONUT、NPS及HS-mGPS四种营养评价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前营养状况评估,观察患者术后至出院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资料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不同营养评价方法的最佳截断值,比较不同评价方法的预测效能,运用MedCalc软件进行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营养评价方法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有60例,发生率为29.8%。临床特征资料比较发现,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PNI、CONUT及N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计算PNI、CONUT、NPS、HS-mGPS预测LD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7.5、2分、1分、1分,依据截断值将不同营养评价方法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低PNI、高CONUT评分和高NPS评分与术后并发症相关(P<0.01),而高HS-mGPS评分与术后并发症无关(P=0.815)。AUC结果显示CONUT与HS-mGPS(Z=4.961,P<0.000 1)、CONUT与NPS(Z=2.534,P=0.011 3)、CONUT与PNI(Z=3.455,P=0.000 6)、HS-mGPS与NPS(Z=3.349,P=0.000 8)、NPS与PNI(Z=2.025,P=0.042 9)AUC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S-mGPS与PNI(Z=1.594,P=0.110 9)AUC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NUT(OR=2.431,95%CI=1.376~4.295,P=0.002)、手术节段(OR=11.924,95%CI=5.491~25.893,P<0.001)是LD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用于预测LDD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四种营养评价方法中,CONUT效能最高,可作为LD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帅, 李娜, 沈江立, 柳越冬, 吴宪树, 王磊, 盛天骄, 徐红俊, 安胜军
    2024, 27(11):  1356-136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3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27KB) ( )  
    背景

    经验方优化溃结方能有效提高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生活质量,促进肠黏膜愈合和临床缓解,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目的

    探讨优化溃结方对UC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2023年9—10月,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70只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益气组、活血组,每组10只。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二次致炎法结合束缚法建立UC气滞血瘀模型。正常组大鼠在造模时使用0.9%氯化钠溶液灌肠,并与其他组大鼠进行同步抓取、固定,在造模成功后给予等体积水灌胃,1次/d,共灌胃14次;模型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给予等体积水灌胃,1次/d,共灌胃14次;柳氮磺胺吡啶组、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益气组、活血组大鼠分别在造模成功后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药液0.54 g/kg灌胃、低剂量优化溃结方药液0.837 g/kg、标准剂量优化溃结方药液1.674 g/kg灌胃、黄芪药液1.8 g/kg、红花药液0.9 g/kg,均为1次/d,均灌胃14次。采用高精度透射电镜观察7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并比较7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转化生长因子激酶1(TAK1)表达水平。

    结果

    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超微结构趋于正常。模型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CXCR4、VEGFA、TAK1蛋白灰度比值、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柳氮磺胺吡啶组、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益气组、活血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CXCR4、VEGFA、TAK1蛋白灰度比值、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标准剂量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CXCR4、VEGFA、TAK1蛋白灰度比值低于柳氮磺胺吡啶组,活血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VEGFA、TAK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柳氮磺胺吡啶组(P<0.05)。

    结论

    优化溃结方及其益气、活血组分可有效降低UC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结肠组织CXCR4、VEGFA、TAK1表达水平,其治疗作用可能是益气组分、活血组分通过协同调节结肠组织中CXCR4、VEGFA、TAK1表达水平而实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医学循证
    李龙, 安雪梅, 张杰, 黄琳瑜, 张兴玲
    2024, 27(11):  1363-136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3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13KB) ( )  
    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人生育观念的转变,高龄产妇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相较于适龄产妇,高龄产妇更可能因自身、家庭、工作等原因产生抑郁症状。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高龄产妇(分娩时年龄≥35岁)产后抑郁检出率,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以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与中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7月。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过程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样本量合计5 16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总检出率为20.0%(95%CI=17.4%~22.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为19.5%(95%CI=13.8%~25.3%),≥40岁为40.3%(95%CI=11.4%~69.3%);文化程度高中以上为19.7%(95%CI=11.7%~27.7%),高中及以下为30.7%(95%CI=19.1%~42.3%);初产妇为21.1%(95%CI=14.4%~27.9%),经产妇为16.2%(95%CI=12.9%~19.6%);自然分娩为16.4%(95%CI=12.2%~20.6%),剖宫产为27.8%(95%CI=20.9%~34.8%);新生儿性别男性为20.7%(95%CI=15.6%~25.8%),女性为27.3%(95%CI=20.5%~34.0%);有妊娠并发症为38.7%(95%CI=22.6%~54.8%),无妊娠并发症为11.7%(95%CI=7.6%~15.8%);有不良孕产史为29.5%(95%CI=17.9%~41.1%),无不良孕产史为27.7%(95%CI=16.6%~38.8%);发表年份为2020年以前为18.0%(95%CI=16.5%~19.4%),发表年份为2020年及以后为19.5%(95%CI=18.0%~21.0%);调查地区北方为20.4%(95%CI=18.2%~22.6%),南方为18.2%(95%CI=17.0%~19.4%);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13分为20.0%(95%CI=18.5%~21.5%),≥10分为16.9%(95%CI=15.2%~18.5%)。Egger's检验(t=1.76,P=0.095)和Begg's检验(Z=1.48,P=0.147)提示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

    结论

    我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较高(20.0%),其中年龄≥40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初产妇、剖宫产、新生儿性别为女性、有妊娠并发症、有不良孕产史、发表年份为2020年及以后、调查地区为北方、EPDS评分≥13分的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较高,应重视以上高龄产妇的心理状况,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何海洋, 杨嘉玲, 雷迅
    2024, 27(11):  1370-137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8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85KB) ( )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对健康的威胁也越发突出,绝经后的女性由于卵巢雌激素分泌减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将进一步增加,为男性的3倍。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女性中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已有较多报道并进行过系统总结,但汇总全球范围的相关研究的系统综述较少。

    目的

    系统评价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关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文献,另外根据已纳入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进行文献追踪。检索时间为2002-11-01—2022-11-01。两名评价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以及信息提取工作,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68篇文献,总样本量112 0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患病率分别为34.73%(95%CI=31.02%~38.44%)和41.83%(95%CI=38.19%~45.4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组患病率最高(68.72%,95%CI=59.81%~77.62%),随后依次为70~79岁组(57.20%,95%CI=50.53%~63.87%)、60~69岁组(37.46%,95%CI=28.95%~45.98%)、50~59岁组(24.94%,95%CI=15.50%~34.39%)、40~49岁组(14.01%,95%CI=6.64%~21.38%);生育次数<2次的患病率(34.24%,95%CI=24.08%~44.41%)低于生育次数≥2次(39.27%,95%CI=30.10%~48.44%);绝经年限≥10年的患病率(47.15%,95%CI=42.27%~52.04%)高于绝经年限<10年(34.18%,95%CI=33.30%~35.06%);发展中国家患病率(35.87%,95%CI=31.39%~40.34%)高于发达国家(30.10%,95%CI=23.97%~36.23%)。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OR=2.79,95%CI=1.75~4.46,P<0.05)、高BMI(OR=0.53,95%CI=0.43~0.64,P<0.05)、运动(OR=0.43,95%CI=0.28~0.65,P<0.05)、生育次数(OR=2.52,95%CI=1.72~3.67,P<0.05)、绝经年限(OR=1.88,95%CI=1.43~2.46,P<0.05)、家族病史(OR=1.92,95%CI=1.38~2.67,P<0.05)、饮酒(OR=1.95,95%CI=1.54~2.47,P<0.05)、使用激素治疗(OR=0.34,95%CI=0.25~0.44,P<0.05)、非暴力骨折史(OR=3.83,95%CI=1.88~7.98,P<0.05)、年龄(OR=1.43,95%CI:1.29~1.59,P<0.05)。

    结论

    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在绝经后女性中的患病率较高,约1/3的绝经后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约1/2的绝经后女性患有骨量减少。高BMI、常运动、使用激素治疗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糖尿病、生育次数多、绝经年限长、家族病史、饮酒、非暴力骨折史、高龄为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骨质疏松症的评估和干预,同时有必要向绝经后女性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绝经后女性的生活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流行病学研究
    梁栋, 杨成琳, 林晓茹, 赵洋, 欧阳江, 林修全
    2024, 27(11):  1380-138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62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36KB) ( )  
    背景

    在全球老龄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慢性病患者不断增加,多病共存现象愈加严重。在普遍认知中,心血管疾病与2型糖尿病大多属于老年病,但随着居民生活节奏与饮食等行为方式的改变,很多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现也有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年轻时患糖尿病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及死亡率会相对增加。

    目的

    探究1990—2019年中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负担情况,为共病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主要采用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和计算获取的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等指标评估我国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3类)归因于糖尿病的疾病负担情况,并对年龄段(25~49岁、50~69岁、≥70岁)及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最后对疾病负担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中国25岁及以上人群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数从1990年的29.805万例上升到2019年的70.034万例。男性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标化死亡率较1990年升高,而女性标化死亡率有所降低,且男性标化死亡率始终高于女性。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DALY为1 358.585万人年,按年龄划分的死亡率和DALY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标化DALY率下降趋势较男性明显(女性:EAPC=-0.32%,95%CI=-0.49%~-0.11%;男性:EAPC=-0.01%,95%CI=-0.26%~0.29%)。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缺血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患者3个年龄段的死亡率和DALY率较1990年大部分上升,而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3个年龄段的死亡率较1990年下降。1990—2019年心血管疾病中3类心血管疾病归因于糖尿病的标化DALY率占比呈波动性变化,但在2019年归因于糖尿病的3类心血管疾病标化DALY率占比均高于1990年。

    结论

    1990—2019年我国成年人归因于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DALY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人群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共病风险较大,应注重在糖尿病患者中筛查心血管疾病或患心血管疾病风险高的个体,重点关注男性、高龄人群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较多的年轻人,对其进行早期的健康干预,减少共病疾病负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胜男, 许世华, 黄荣超, 陈坚, 赵春茹, 蒙明虑, 马迎教
    2024, 27(11):  1387-13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2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85KB) ( )  
    背景

    我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疾病负担较严峻,已成为制约人群健康期望寿命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百色市2015—2021年4类重大慢性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情况及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情况,为制定西部贫困地区慢性病防控策略提供借鉴。

    方法

    收集2015—2021年登记在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系统的死亡数据,计算死亡率、早死概率等指标,运用Joinpoint 24.0软件,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和率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

    结果

    2015—2021年,百色市4类慢性病粗死亡率为549.06/10万(AAPC=0.13%),标化死亡率为302.92/10万(AAPC=-5.66%),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4类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1.66%,P=0.046)。其中总人群、男性、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APC=2.74%,P=0.004;AAPC=2.43%,P=0.013;AAPC=3.17%,P=0.011),男性、女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8.66%,P=0.023;AAPC=-8.17%,P=0.027)。总人群、男性、女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分别为15.77%、26.03%、10.42%,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6.89%,P=0.012;AAPC=-7.18%,P=0.007;AAPC=-6.94%,P=0.020)。男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约为女性的2.5倍。按照百色市2015—2021年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预计2030年百色市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4.62%,而2030年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值为13.69%,只有女性、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目标值高于预测值。需将2021—2030年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的平均下降速度提高至2.63%,才能实现2030年的早死概率目标,其中男性的平均下降速度应提高至2.70%。糖尿病早死概率应被重点关注,其预测值低于目标值且差距较大,下降速度应提高至6.76%。

    结论

    2015—2021年百色市总人群、男性、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以目前平均增长速度预测,百色市距离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值尚有差距。应以男性为重点关注人群,以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为重点干预疾病,使2021—2030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63%,才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综述与专论
    杨怡然, 王纯, 邓桑杨, 江晨, 吴海鹰, 钱传云
    2024, 27(11):  1395-13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0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06KB) ( )  

    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包括创伤性脑损伤和脊髓损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巨额的医疗费用和后遗症进一步加重了患者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目前对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包括手术疗法、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及后期康复治疗,但均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亟须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铁死亡作为新近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之一,被证实在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但临床转化有限。本文通过总结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铁死亡药物研究成果,分析铁死亡抑制剂的种类及作用结果,为临床治疗创伤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静静, 张志红, 甄俊平
    2024, 27(11):  1400-14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8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02KB) ( )  

    人类代谢基因中异柠檬酸脱氢酶(IDH)是较易发生突变的基因。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的作用下,突变的IDH可与α-酮戊二酸(α-KG)结合并将其还原为2-羟基戊二酸(2-HG),参与肿瘤发生的多种生物过程。IDH在脑胶质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研究较多,在软骨肉瘤中的研究甚少。软骨肉瘤中存在IDH基因高频突变,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复发或转移后治疗方案有限,患者预后较差,临床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案。本文就IDH基因突变在软骨肉瘤发生、预后、鉴别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予以综述,通过进一步阐述IDH基因突变在软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并对强效的IDH抑制剂及抗癌药物研发进行展望,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