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4年 第27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4-03-05
    主编笔谈
    杨辉
    2024, 27(07):  0-C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1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评论
    朱雪波, 戴豪杰, 林瑾
    2024, 27(07):  765-7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2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22KB) ( )  
    背景

    全科医生是我国在建设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近十年来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发展迅猛。

    目的

    以2012—2022年(近十年)为研究跨度,总结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经验成果,分析其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为后续我国的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方法

    借助Donabedian模型,依据SMART原则,选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基地建设作为结构设计环节的评价指标,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与转岗、中西部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两个视角关注过程质量,以队伍规模、结构组成、工作满意度、离职意愿、职业发展机会作为效果评价环节的主要分析维度。研究资料主要源于中国政府网站、中国知网及2012—2022年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政府网站和中国知网的检索时限设置为2012-01-01—2022-12-31。

    结果

    近十年我国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结构设计不断优化完善,资金投入、基地建设等配套措施紧密落实;过程环节政策端以动态调整回应现实需要,规培与转岗相关制度规范性稳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逐年加强;队伍建设效果的区域差异尚存,部分问题尚待解决。

    结论

    现有全科医生人力资源统计数据无法准确衡量我国全科医生队伍的人力供给情况,队伍稳定性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差异的统筹协调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建议持续推进以提升职业吸引力为着力点的全科医生队伍稳定性建设,提高培养、就业、职业发展全周期各环节稳定性,多方合力共促全科医生队伍稳定性达成。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中国全科医学》定量研究、系统综述和指南/共识质量评价小组
    2024, 27(07):  773-7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5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35KB) ( )  
    背景 在新时期医疗卫生改革正在实施的当下,我国全科医学和基层卫生领域的科研产出近年来增长迅速,但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尚不清楚。目的 对我国学者2021年发表的全科医学和基层卫生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定量研究、系统综述和指南类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以呈现该领域科研论文总体的方法学质量特征。方法 自《2021年中国基本保健和全科医学科研论文生产力研究》中收集的3 122篇论文中选取449篇论文,组织由22位来自不同机构的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领域研究人员组成方法学质量评价小组,以2人1组的形式,在1位循证医学方法学专家的培训和指导下,使用6种适用于不同研究设计(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干预前后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综述、临床指南/共识)的质量评价工具,对其中的320篇论文(71.3%)进行质量评价,并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报告质量评价结果。结果 114篇横断面研究论文质量问题主要为研究人群是否代表目标人群(41.2%)、调查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是否可以确证(32.5%)、该调查是否具有临床意义(26.3%)3个条目;25篇队列研究论文质量问题在是否对队列进行了充分随访(44.0%)和各组之间的共同干预是否相似(56.0%)两个条目较为集中;34篇干预前后研究质量问题主要存在于是否在干预前后多次测量目标结局(97.1%),样本量是否足够大、足以对研究结果产生信心(82.4%)以及研究参与者能否代表符合条件的人群(61.8%)3个条目;122篇随机对照试验质量问题多集中于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实施盲法(25.4%~61.5%),对随机分配的充分隐藏(41.8%)及其他偏倚风险(72.1%)3个条目;19篇系统综述质量问题主要存在于是否报告了纳入研究的资助来源(100.0%)、综述方法是否在综述开始前制定(94.7%)、是否合理的讨论和解释了异质性(84.2%)和是否考虑了个别研究的偏倚风险(84.2%)4个条目;6篇临床指南/共识的质量均评价较低。结论 我国基本保健和全科医学领域近年的科研成果在总体上方法学质量仍有限,在横断面研究、干预前后研究、随机对照试验、临床指南/共识等类别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严重。这凸显了在我国这一研究领域加强系统性的基础科研培训、增强对科研和循证报告规范的重视,以及开发务实的制订指南的方法学规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全科医学教育专题研究
    赵稳稳, 王荣英, 张金佳, 张雅丽, 张敏
    2024, 27(07):  784-7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3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91KB) ( )  
    保障全科医学师资质量不仅是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重要基础,而且关系到全科医学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关联,是提高全科医学地位、促进全科医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相关网站及文献,对全科医学师资的角色和功能、准入标准、质量评价标准、认证标准进行总结,并对我国全科医学师资质量评价及认证指标体系的发展进行展望,提示未来应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师资质量评价及认定指标体系,成立权威的全科医学师资专业委员会,制定全科医学师资的准入、评价和考核标准,建立系统完善的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管理制度,在各省筛选出1~2家优秀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建立一支相对固定、优质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这将为我国全科医学师资培养的持续质量改进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齐殿君, 江南, 于晓松
    2024, 27(07):  789-79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4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84KB) ( )  
    背景

    近年来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迅速,但尚缺乏针对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全面调查。

    目的

    了解我国本科生全科医学教学开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方法

    于2019年12月,向我国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校的教务处发放调查问卷(n=189),问卷内容包括各高校的全科医学教学机构设置、师资及课程设置情况,于2020年6月回收问卷。为比较不同类型院校本科生全科医学教学情况的差异,将高校分为综合院校、单科院校(医学院或药学院)、中医院校、独立办学院校4类进行分析。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75份,应答率为92.6%。2019年,设立本科生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高校有150所(85.7%);全国高校共有全科师资3 371名,其中59.8%(2 016/3 371)在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工作;142所(81.1%)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或必修课;68所(38.9%)高校开设了全科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毕业实习;22所(12.6%)高校开设了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毕业实习。在4类高校中,综合院校和单科院校附属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的比例均>90.0%,中医院校的设置比例为70.0%(7/10),独立办学院校的设置比例仅为63.3%(19/30);独立办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选修课或必修课的比例为60.0%(18/30),其他3类院校的开设比例均≥80.0%;单科院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毕业实习的比例较高(61.2%,30/49),其次为综合院校(36.0%,31/86),独立办学院校和中医院校的开展比例≤20.0%;综合院校和单科院校开展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毕业实习的比例>10.0%,独立办学院校的开展比例为6.7%(2/30)。

    结论

    近年来我国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发展较为迅速,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全科医学本科教育开展不普及、发展不均衡,非社区师资缺乏基层实践经历,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简单等。今后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的普及性和均衡性,并加强师资培训,丰富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朱颖菲, 张聿炜, 罗荧荃, 许琰
    2024, 27(07):  794-8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9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42KB) ( )  
    背景

    全病程管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模式,贯穿患者的全病程整体服务体系,旨在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更好地实施疾病全程管理。全病程管理模式已在多个医学领域如精神类疾病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全病程管理教学模式运用于全科医师培训中研究较少。

    目的

    探讨全病程管理教学模式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实践效果。

    方法

    2022年5月选取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20级、2021级和2022级接受国家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60名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30名全病程管理教学导师,每名导师带教2名全科医师,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全科医师各1名,以减少导师个人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结果更客观。将2020级、2021级、2022级全科医师各级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运用全病程管理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授课教学模式,各年级推选1名小组长。经过为期9个月(2022年7月—2023年3月)培训后从疾病诊断能力、治疗效果评价、患者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教学能力6个项目进行考评。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对全科医师所负责的患者进行调查,3名患者对同一责任全科医师进行评分后取平均分。

    结果

    2020级研究组疾病诊断能力、患者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教学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021级研究组疾病诊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教学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022级研究组疾病诊断能力、患者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教学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结果:2020级和2021级研究组沟通方式、隐私保护、制定诊疗方案/检查知情权、操作给药前解释宣教、治疗效果和操作技能、耐心答疑解惑、责任心/服务态度、廉洁行医、医疗公平公正、出院指导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022级研究组沟通方式、隐私保护、制定诊疗方案/检查知情权、操作给药前解释宣教、治疗效果和操作技能、耐心答疑解惑、责任心/服务态度、廉洁行医、礼仪着装、出院指导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病程管理教学模式带教的全科医师在疾病诊断能力、患者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教学能力项目均有优势,患者对接受全病程管理培训的全科医师在沟通方式、隐私保护、制定诊疗方案/检查知情权、操作给药前解释宣教、治疗效果和操作技能、耐心答疑解惑、责任心/服务态度、廉洁行医、出院指导方面满意度也更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吴玲燕, 徐志杰, 童钰铃, 俞莹莹, 毛玲娜, 李博涵, 孙雪, 郭谊, 宋震亚
    2024, 27(07):  801-80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6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9KB) ( )  
    背景

    基层实践基地指导医师的门诊教学能力是关系到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多个地区开展了社区全科师资培训项目,但缺少采用综合方法评价项目实施情况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分层督导式教学门诊"培训项目的实施现状与阻碍因素,为制定问题导向的应对策略提供理论参考和策略支持。

    方法

    2021年10月—2022年1月,基于CIPP模型,使用内容分析法、专家会议法、深度访谈法、专家评分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4个方面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分层督导式教学门诊"培训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评估。

    结果

    政策文件分析和文献回顾结果表明,社区师资培训是受到国家卫生政策大力支持的医疗人才培养计划,且目前在国内已有广泛的实践基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全科医学科"分层督导式教学门诊"培训制度基本涵盖了社区全科师资培训的内容和过程规范,基层实践基地制定的考核和激励制度缺乏实施细则,2021年5月—2022年1月,10名基层指导医师共完成了57人次社区教学门诊,每人参加4~7轮次,人均门诊教学能力评价得分从第1轮次的(78.6±5.7)分提升至第7轮次的(87.8±4.5)分。基层指导医师和全科住院医师对"教学场地与设备""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及"培训效果"的满意度均超过90%,但基层指导医师对"教学激励制度"的满意度仅为20%。参与项目培训的受访者反映目前存在的主要阻碍因素是"教学相关激励制度不健全""教学门诊患者招募困难"与"培训内容适用性不足"。

    结论

    "分层督导式教学门诊"培训项目初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下一阶段的培训中需要结合基层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以持续地改进培训质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罗元欣, 彭德荣, 张琳, 刘海英, 谭军
    2024, 27(07):  810-8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4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58KB) ( )  
    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打鼾作为常见的睡眠呼吸相关健康问题,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特征指标,然而目前针对打鼾与ASCVD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较少,仍需要对该因素进行识别,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打鼾频率和ASCVD 10年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于2018—2021年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静安区35~75岁常住居民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收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打鼾频率:每周打鼾1~2次为轻度打鼾,每周打鼾3~4次为中度打鼾,每周打鼾5~7次的为重度打鼾;按ASCVD 10年发病风险<5%、5%~<10%、≥10%分别定义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打鼾与ASCVD 10年发病风险及ASCVD风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0 898名居民参与了本研究,剔除对个人打鼾情况不清楚的1 079名,共计9 819名居民被纳入研究。ASCVD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低危组5 930名,中危组1 804名,高危组2 085名。在总人群中,模型1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不打鼾相比,中度打鼾及重度打鼾均是ASCVD 10年发病风险的危险因素(P<0.05)。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调整了年龄,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调整了高血压、糖尿病、超重或肥胖、吸烟、饮酒、学历因素,结果显示打鼾频率上升会引起ASCVD 10年发病风险等级上升。进一步将总人群按照性别划分为男性和女性后,与不打鼾组相比,重度打鼾与ASCVD 10年发病风险等级相关(P<0.05),且男性重度打鼾的风险大于女性,但轻度打鼾及中度打鼾与ASCVD风险不相关(P>0.05)。进一步分析打鼾与ASCVD风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与不打鼾组相比,重度打鼾是高三酰甘油血症、高总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中度打鼾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P<0.05)。轻度打鼾则与ASCVD风险因素无关。结论 打鼾频率与ASCVD 10年发病风险及风险因素具有相关性,且集中在中度和重度打鼾人群,应将轻度及中度打鼾人群作为早期干预的重点人群,促进ASCVD的早期防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姚弥, 林恺, 樊洁婷, 纪欣鑫, 王颖, 董爱梅, 韩晓宁, 齐建光, 迟春花, Haroon Shamil, Jackson Dawn, Cheng KK, Lehman Richard
    2024, 27(07):  816-8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90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28KB) ( )  

    全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在基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糖尿病管理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和改善患者健康结局,这需要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并互相协作。全科医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与糖尿病患者建立长期的照护关系、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自我管理技能。本文总结了本研究团队在多种理论框架指导下的全科医生糖尿病沟通技能培训的设计和开发:基于系统综述发现的循证依据,通过定性研究进一步探索糖尿病患者与全科医生的沟通体验和想法,以及混合方法研究设计理念获取全科医学对于医患沟通培训内容的优先排序,旨在为高质量的基层糖尿病管理提供新思路,并为基于证据和医学教育框架设计全科医生相关培训项目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张园, 董晶晶, 连楠楠, 刘云
    2024, 27(07):  822-82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5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11KB) ( )  
    背景

    近几年,关于我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影响因素等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关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质量的研究报道较少,且缺乏对不同类型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差异的比较研究。

    目的

    评价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质量。

    方法

    2020年10月—2021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陕西省西安市、湖北省宜昌市、浙江省绍兴市共4个地区进行问卷调查,共选取25家养老机构老年人1 106名。通过SERVQUAL模型构建包含可靠性、及时性、保障性、规范性、移情性5个维度和15项二级指标的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计算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评分并进行比较。

    结果

    公办、民办养老机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满意度综合评价值分别为41.66、38.82分,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5项二级指标评分均在40.00分以上,民办养老机构13项二级指标评分在40.00分以下。

    结论

    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满意度综合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规范性、移情性维度评分差异较大,可靠性、及时性、保障性维度评分差异较小,这为发现不同维度下医养结合服务存在的问题、促进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高质量提供了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季纹舟, 黄龙毅, 徐爱军, 赵霞
    2024, 27(07):  829-83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8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16KB) ( )  
    背景

    基于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及近几年生育政策的调整,儿科医师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要,但当前儿科医师紧缺且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缺乏。

    目的

    建立多角度需求预测模型,综合分析江苏儿科医生队伍紧缺情况,为推动江苏省"十四五"时期儿童健康事业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儿科队伍提供参考。

    方法

    根据《2018年江苏省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获得2018年江苏省儿科医疗服务相关指标,利用《2019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从江苏省卫生统计信息中心数据库中获取江苏省各市儿科的基本情况,运用SPSS 24.0分析软件,从供给-需求两个视角建立多角度需求预测模型,对江苏省儿科医师紧缺数量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江苏省儿科医师队伍女性医师占比较高;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工作年限大部分在20年以上。结合江苏儿科医师队伍基本情况并综合供给-需求视角,江苏省儿科医师紧缺数在1.83万人,13个设区市平均紧缺医师数为0.15万人。

    结论

    儿科诊疗资源供不应求,医师工作负荷较高;儿科医师队伍的性别和职称结构失衡;特殊的执业环境导致执业风险增加。需加强人才培养及引进政策,夯实人才专业基础,探索"互联网+医联体"管理新模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华杰, 王皓翔, 陈运聪, 梁旭东, 王家骥, 黄翔
    2024, 27(07):  834-8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7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037KB) ( )  
    背景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疫情发生以来,身处防控一线的社区医务人员面临着直接接触病毒的风险,存在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心理压力大等问题,因此探究社区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内在联系对精准实施心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新冠感染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社区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1年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选取296名中山市社区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行编制的社区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压力调查问卷、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对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社区医务人员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感知压力水平及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存在情况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中山市社区医务人员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高感知压力的检出率为10.1%(30/296);中度及以上焦虑和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7.1%(21/296)和9.5%(28/296);性别、抑郁情绪状态存在情况和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感知压力水平是社区医务人员焦虑情绪状态存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疫情期间从事日常诊疗工作情况、疫情期间从事"三人小组"上门排查工作情况、焦虑情绪状态存在情况和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感知压力水平是社区医务人员抑郁情绪状态存在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存在情况是社区医务人员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感知压力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社区医务人员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工作压力与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且疫情防控工作任务与人力资源的相对不足等因素加剧了社区医务人员负性情绪的叠加效应,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结合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特点及暴露出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新形势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长效投入和发展机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昂, 郭默宁, 谭鹏, 路凤, 王梅
    2024, 27(07):  843-8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7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847KB) ( )  
    背景

    医务工作具有挑战性高、任务重和压力大的特点。付出-回报失衡(ERI)模型认为,如果组织环境造成了ERI,会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医务人员调查是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务人员的良好工作感受和工作状态是居民服务利用和健康改善的重要决定因素,提高医务人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也是新医改的重要目标。

    目的

    探讨北京市医务人员ERI与工作压力的关系,为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中对北京市4 156名医务人员的抽样调查结果。根据医务人员的ERI量表和工作压力量表得分,构建工作压力结构方程预测模型,使用偏最小平方法估计相关参数,分析ERI与工作压力之间的关系。

    结果

    参与付出回报比(ERI指数)计算的有效记录为4 098条,根据ERI指数计算结果,1 333名(32.53%)医务人员处于付出与回报平衡状态,2 765名(67.47%)医务人员处于付出与回报失衡状态。北京市医务人员46.00%的工作压力可通过ERI模型进行解释。内在付出、外在付出、工作回报对工作压力均具有直接影响(P<0.001),其中内在付出的总效应为0.409(95%CI=0.373~0.443),外在付出的总效应为0.583(95%CI为0.559~0.606),工作回报的总效应为-0.199(95%CI=-0.227~-0.171)。另外,内在付出是外在付出和工作回报对工作压力影响的中介因子(P<0.001)。

    结论

    研究结果支持ERI是北京市医务人员工作压力重要来源的研究假设。鉴于内在付出对工作压力影响最大,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应针对性地改善相关管理制度,解决ERI问题,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高点, 史卢少博, 林锦慧, 王兴民, 王冬
    2024, 27(07):  849-8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1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22KB) ( )  
    背景

    "强基层"是我国医改重心之一,研究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及公平性对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罕有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地理信息系统(DEA-GIS)方法兼具公平和效率研究的相关文献。

    目的

    分析2020年我国29个省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及公平性,为优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统计表》《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综合现有文献研究、数据可得性及征得专家咨询意见,选取我国29个省份(不含北京市、上海市和港澳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作为研究对象,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机构数(以下简称卫生机构数)、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以下简称床位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数(以下简称卫生技术人员数)作为投入指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以下简称诊疗数)、乡镇卫生院入院数(以下简称入院数)作为产出指标。运用DEA模型评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利用卫生资源集聚度和GIS技术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进行空间制图,分析其公平性。

    结果

    2020年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有4个省份DEA有效、7个省份DEA弱有效、18个省无效。其中,DEA无效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过剩现象,仅山东省和西藏自治区存在产出不足的问题。分区域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集聚度最低。

    结论

    政府需重视提升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技术效率,通过优化投入产出结构、减少资源冗余,合理统筹东中西部的资源配置,对各地区精准施策促进公平和效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田钦瑞, 李桥兴
    2024, 27(07):  857-86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1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340KB) ( )  
    背景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探索智慧养老机构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养老事业领域的研究重点。

    目的

    建立养老机构智慧化水平的评价模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依据。

    方法

    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描述性统计构建共含37个三级指标的养老机构智慧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各评价指标的变量数据进行层次聚类分析获得聚类谱系图;基于"手肘法"提出等级聚类法,并选取上海市43家高端养老机构进行等级聚类的实证分析。

    结果

    上海市的高端养老机构可分为智慧、半智慧和非智慧等三个类别;超过60%的养老机构属于非智慧型;超过70%的养老机构没有完善的智能设备、健全的智慧监管系统并无法提供深度的心理服务。

    结论

    上海养老机构的智慧化建设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并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最后基于文献综述和实证结果的分析提出智慧养老机构的内生和外延含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老年失能专题研究
    张锦欣, 姚能亮, 孙晓杰
    2024, 27(07):  867-8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9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473KB) ( )  
    背景

    老龄化背景下,失能老人照护需求不容忽视。全面了解失能老人照护与支持需求可为政府决策部门合理制定照护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系统评价失能老人照护与支持需求相关的质性研究。

    方法

    于2022-12-03—2023-02-26系统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从建库至2023-02-26相关的质性研究。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通过汇集性整合方法对原始质性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合。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3篇质性研究,提炼出7个主题,共18个类别:日常生活相关需求(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家务活动、照护特征),功能独立性需求(身体功能独立、自主决策独立),卫生保健相关需求(卫生保健服务内容、卫生保健服务体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表达),环境支持需求(客观环境支持、政策支持),正性情绪支持需求(情感慰藉、精神关怀),社会支持需求(社区支持性服务、活动参与、人际链接、信息链接),卫生技术相关需求(照护辅助设备、技术服务)。

    结论

    失能老人照护与支持需求复杂且多样。政府需要整合"家庭-社区-机构"资源以应对失能老人"身-心-社-医-环境"需求,从群体角度关注失能老人照护资源的分配公平,给予失能老人更多的社会福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刘影, 姜俊丞, 景汇泉
    2024, 27(07):  877-88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5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564KB) ( )  
    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重大慢性病问题的加剧,势必会引起失能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社会养老压力增大,政府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同时,卫生资源配置分配不均衡,将对失能人口的医疗和护理带来更严峻的挑战。

    目的

    探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中老年人失能率、失能程度及影响因素的差异。

    方法

    于2022-10-05—2023-01-13对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进行分析,以19 170名45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日常活动量表(ADL)和工具性日常活动限制量表(IADL)对失能进行判断,将中老年人失能状况和失能程度作为因变量,并根据CHARLS数据调查问卷内容从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评价和生活方式3个方面选取自变量,对东、中、西部中老年人失能状况及失能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东、中、西部地区中老年人失能率及失能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014,P<0.001;χ2=136.356,P<0.001)。东、中、西部地区中老年人均以轻度失能为主;东、中、西部地区的轻度和重度失能中老年人的年龄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大地区失能及失能程度的影响因素存在共性和特性。年龄、文化程度、自评健康状况是东、中、西部地区中老年人发生失能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躯体残疾是东部中老年人发生失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女性中老年人发生失能的风险比男性高86.0%(OR=1.860,95%CI=1.036~3.338)。婚姻状况、患慢性病是中部中老年人发生失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居住地、大脑受损/智力缺陷是西部中老年人发生失能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为解决并改善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中老年人失能状况的差异,应根据影响因素差异个性化地制定针对不同地区的失能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区域化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指导,以降低中老年人失能水平,严防失能程度的加重,缓解区域间失能差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孙可, 孙超, 郝金娟, 许华钊, 马燕, 胡慧秀
    2024, 27(07):  886-89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8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17KB) ( )  
    背景

    随着失能老年人数逐年增多,亟须了解不同场所老年人失能状况,完善从专业机构到社区、家庭的失能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目的

    调查我国不同场所(医院、养老机构、社区)老年人的失能现状,并对比分析不同场所老年人失能状况的差异。

    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国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南地区分别便利选取1~2个省市,每个省市分别便利选取3所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个养老机构作为研究场所。最终纳入9个省市(北京市、湖南省、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贵州省、海南省、四川省)的27所三级医院、18所二级医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个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巴氏指数(BI)量表评价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Lawton-Brody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定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来源场所与BADL失能程度、IADL失能程度以及不同方面功能失能发生状况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27 344份,有效问卷23 922份,有效回收率为87.5%。10 318例(43.1%)老年人存在BADL失能,排在前三位的失能功能分别为床椅转移、上下楼梯与平地行走。各个场所BADL失能发生率为社区29.0%、养老机构74.9%、二级医院54.0%、三级医院44.6%。19 200例(80.3%)存在IADL失能,排在前三位的失能功能分别为交通工具、家务维持、上街购物。各个场所IADL失能发生率分别为:社区74.6%、养老机构96.4%、二级医院83.6%、三级医院81.1%。不同场所是老年人失能程度和各类功能失能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养老机构老年人失能状况最不容乐观,建议鼓励更多养老机构开展专业失能护理服务,提升从业人员服务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