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全选:
    2023年 第26卷 第28期    刊出日期:2023-10-05
    指南·共识
    陈静, 邹涛, 赵丹青, 肖子文, 吴献青,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围产期精神障碍协作组
    2023, 26(28):  3463-347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1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61KB) ( )  

    围产期精神障碍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之一,可能导致孕产妇及其子代出现不良结局。当前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孕产期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既往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性在妊娠期间也有复发风险。与此同时,针对围产期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又缺乏相应的临床指南,这使得临床医生面对更加严峻的工作挑战。本共识撰写组整合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前沿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共识内容涵盖围产期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评估、诊断、治疗及管理,可以为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本共识主张综合、全程、分级、多学科协作诊疗,旨在帮助临床一线医生尽早地对围产期女性进行筛查、合理评估、临床诊断,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和临床用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思辨与争鸣
    王倩倩, 王晓航, 周潇滢, 邱山虎, 孙子林
    2023, 26(28):  3471-34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0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69KB) ( )  

    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逐年攀增,已成为危害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的一系列后果也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减重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目前常见的减重方式有药物、手术及包括饮食、运动在内的生活方式干预,但运动干预仍然是最为健康且最为基础的减重方式。运动可减少脂肪,增加肌肉含量,改善代谢。当运动与其余减重方式相结合,可减少减重的不良反应,效果更好。在减重过后进行持续运动,还可以有效阻止反弹,保持减重效果。本文从"运动是减重之本"的定义、机制、效应和管理四个层面探索,并结合"中大医院经验"为运动减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蒋秋惠, 李学军
    2023, 26(28):  3477-34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0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04KB) ( )  

    肥胖是日益普遍和代价高昂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少人认为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减重策略,甚至比控制饮食更有效。然而,肥胖个体运动减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仔细权衡。本文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从运动的减重效果轻微、长期坚持高强度运动的依从性差、肥胖者从事高强度运动的安全性及运动减重效果不佳的机制探讨等方面简要阐述"运动不是减重之本"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医防融合专题研究
    程晓冉, 张笑天, 李明月, 程昊哲, 汤皓晴, 郑汇娴, 张柏松, 刘晓云
    2023, 26(28):  3482-34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76KB) ( )  
    背景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两种主要慢性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慢性病随访来控制病情。而目前对医防融合下慢性病不同随访形式、随访内容对患者病情控制和健康行为形成的影响了解不足。

    目的

    探讨医防融合背景下慢性病随访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及血压/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

    选取河南宜阳县、湖北咸丰县和山西阳曲县作为研究现场,采集2017-01-01—2022-06-30的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据;并于2022年7月开展患者调查,收集患者接受基本公共卫生随访的情况和健康行为、病情控制情况。最终从基本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获得102 769名高血压患者数据、26 586名糖尿病患者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1 172名高血压患者数据、456名糖尿病患者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次数达标情况、随访形式、随访内容对患者健康行为和病情控制的影响。

    结果

    2021年高血压患者随访达标(随访次数≥4次/年)率为90.83%(67 709/74 545),糖尿病患者随访达标率为83.35%(13 390/16 065)。随访形式包括入户随访〔25.74%(408/1 585)〕、机构就诊时随访〔58.80%(932/1 585)〕、电话或网络随访〔15.46%(245/1 585)〕,随访内容包括血压/血糖测量〔91.15%(1 484/1 628)〕、生活方式指导〔74.14%(1 207/1 628)〕、询问疾病情况〔70.02%(1 140/1 628)〕、了解用药情况〔69.29%(1 128/1 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次数达标的患者血压控制率(OR=1.09,P<0.05)和血糖控制率(OR=1.31,P<0.05)更高,吸烟饮酒率更低(OR=0.83,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更高(OR=1.30,P<0.05);随访形式为机构就诊时随访的患者戒烟戒酒率(OR=2.38,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OR=1.62,P<0.05)高于网络或电话随访患者,入户随访的患者戒烟戒酒率(OR=2.33,P<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OR=2.54,P<0.05)高于网络或电话随访患者;主要随访内容为接受生活方式指导、询问疾病情况、了解用药情况的患者血压控制率更高(OR值分别为1.61、1.34、1.62,P均<0.05),戒烟戒酒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3.59、3.54、2.91,P均<0.05),有定期锻炼习惯的比例更高(OR值分别为3.16、2.15、2.45,P均<0.05)。

    结论

    每年接受至少4次慢性病随访,以就诊时随访、入户随访为随访形式,为患者提供血压/血糖测量、生活方式指导、询问疾病状况和了解用药情况等随访服务,与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水平、戒烟戒酒和定期锻炼生活习惯形成有正相关关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郭佳, 孙华君, 陈营, 张佳雯, 张雅欣, 马莹, 杜汋
    2023, 26(28):  3489-34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7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55KB) ( )  
    背景

    当前我国学者不断探索基于医防融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但其量化评估研究匮乏,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的

    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法、政策归纳法、专家访谈法初步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于2022年6—8月,运用德尔菲法对17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根据专家咨询结果确定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结果

    初步构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7个三级指标组成。两轮专家咨询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1;三级指标重要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39(χ2=8.76,P<0.05)、0.275(χ2=4.15,P<0.05),三级指标可行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34(χ2=19.63,P<0.05)、0.248(χ2=12.43,P<0.05)。最终形成包括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现场评价指标体系,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均为0.200 0。

    结论

    本评价指标体系对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升医防融合服务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也要视具体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以使其能够切实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医防融合服务质量状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王钰东, 马晓静, 王芳
    2023, 26(28):  3496-350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7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97KB) ( )  
    背景

    浙江省嵊州市自2022年8月起开展医疗保险门诊支付方式改革,通过实施总额预算、更新人头费测算标准、改进激励约束机制等政策逐步开展按人头付费改革,激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适宜的基本医疗服务,降低基层医疗费用支出,促进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目的

    分析浙江省嵊州市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按人头付费政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费用的影响机制,为完善相关支付制度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年4—7月,以"capitation""medical costs"等为英文检索词,以"按人头付费""医疗费用"等为中文检索词,检索2000-01-01—2022-07-31 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与按人头付费相关的文献,同时梳理嵊州市实行按人头付费相关的政策文件、政府报告及新闻报道等;于2022年9—12月,对嵊州市按人头付费政策制定与实施者代表进行个人访谈(n=13)。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浙江省嵊州市门诊总额预算下按人头付费改革政策对费用的影响机制进行定性分析。

    结果

    将嵊州市本轮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绘制成因果关系图,得到5条反馈回路。结果显示:按人头总额预算政策的实行能激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民提供规范的医疗服务,促进提高基层签约率,从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科学的人头费用标准能够激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主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可以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有利于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实现数据共享互通,能整体性地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结论

    实施按人头付费改革配合多项政策措施,能够提高基层签约率和就诊率,拓宽医疗保险基金来源,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最终有利于改善慢性病的防治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中老年人群健康研究
    张云盛, 张鹏, 靳育静, 高鹰
    2023, 26(28):  3502-350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7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20KB) ( )  
    背景

    慢性肾脏病(CKD)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与寿命。高血压与CKD密切相关,然而关于老年人血压水平与CKD发生、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

    目的

    探讨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血压水平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

    方法

    2021年10月—2022年5月,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HABCS),选取2012年体检并采集生物医学指标的989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老年人群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血糖、血尿常规等指标,并于2014年进行随访监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压水平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

    结果

    989名老年人中位年龄为79(70,88)岁;累积随访2 046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07±0.50)年;CKD新发病例共183例,随访期间CKD累积发病率为18.5%〔95%CI(16.1%,21.1%)〕,发病密度为89.4/1 000人年。随访过程中,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组分别有9.8%(10/102)、14.0%(47/335)、22.8%(126/552)的老年人发生CKD,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P<0.001)。Cox回归结果显示,经调整年龄、性别、BMI、腰围、小腿围、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D3、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素氮及糖尿病病史后,与正常血压老年人相比,高血压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较高〔HR(95%CI)=2.28(1.13,4.60)〕;基线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是基线SBP<120 mmHg老年人的1.83倍〔95%CI(1.02,3.29)〕,基线舒张压(DBP)≥90 mmHg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是DBP<80 mmHg老年人的1.55倍〔95%CI(1.02,2.35)〕(P<0.05)。

    结论

    高血压为老年人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的老年人增加慢性肾脏病筛查与防治尤为重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徐哲, 张金霞, 张秀红, 谢开红
    2023, 26(28):  3507-351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9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00KB) ( )  
    背景

    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关联的相关研究规模和随访时间差异较大,相关关系及推荐睡眠时间等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

    方法

    2022年1—12月,根据编码手册,依据病例ID号合并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和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库的基线和随访信息,创建纵向研究队列,最终纳入43 922名受访者。从CHARLS与CLHLS数据库中提取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和健康相关行为、睡眠时间、死亡相关信息,并根据相关指标的测量和评价标准进行重新编码、变量转换等。采用Log-Rank检验的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间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随后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模型观察连续型变量睡眠时间对死亡风险的影响。

    结果

    43 922名中老年人中,随访中位年限为6年,平均睡眠时间为7.32 h,其中每天睡眠时间≤5 h者9 369名(21.33%),>5~6 h者7 779名(17.71%),>6~7 h者295名(0.67%),>7~8 h者15 611名(35.54%),>8~9 h者2 567名(5.84%),>9~10 h者5 011名(11.41%),>10 h者3 290名(7.49%)。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间适中(>6~7 h)的中老年人生存概率最高,超长睡眠时间(>10 h)的中老年人生存概率最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睡眠时间为>10 h者的中老年人相比,睡眠时间≤5、>7~8、>8~9、>9~10 h可增加死亡风险〔HR(95%CI)分别为1.19(1.09,1.29)、1.16(1.08,1.25)、1.32(1.19,1.46)、1.12(1.04,1.22),P<0.05〕。RCS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存在"S"形非线性关联(P=0.023),每天睡眠时间为4.62~7.97 h对死亡风险无明显影响,<4.62 h与>7.97~10.00 h的睡眠时间均明显增加全因死亡风险。

    结论

    睡眠时间适中的中老年人生存概率最高,故中老年人的推荐睡眠时间为5~7 h。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陶璐, 李莎, 丁亚萍, 宗前兴, 高诗瀛, 聂作婷, 陈龙, 吴延, 杨如美
    2023, 26(28):  3513-35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4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409KB) ( )  
    背景

    既往研究表明,自评健康状况能够作为衰弱的简易评估指标,自评健康状况差的个体衰弱风险更高。然而在淡漠老年人群中,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间的关联强度可能不同,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在衰弱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目的

    探讨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关联中的调节作用,旨在为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在淡漠老年人衰弱评估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2021年11月—2022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南京市和连云港市社区老年人共384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179名来自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东山社区,205名来自连云港市东海县青湖社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衰弱评估量表(FFP)、老年人抑郁量表淡漠分量表(GDS-3)、自评健康条目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对衰弱的影响,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的模型1分析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进行简单斜率分析、绘制简单斜率图。

    结果

    384名社区老年人中位FFP、自评健康条目得分分别为1.00(2.00)、4.00(1.00)分,淡漠检出率为55.5%(213/384)。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对衰弱有影响(b=0.310,P<0.001)。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b=0.355,t=3.074,P=0.002)。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非淡漠组的简单斜率为0.100(t=1.209,P=0.228),淡漠组的简单斜率为0.455(t=5.206,P<0.001)。

    结论

    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之间存在关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社区医务人员评估老年人的衰弱情况。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相较于非淡漠老年人,淡漠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在淡漠老年人中加强其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利于其衰弱的识别。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黄绮娴, 温燕婷, 黄俊, 李伟彬, 徐永能, 林夏仪, 王皓翔, 翁帆, 杨廉平
    2023, 26(28):  3520-35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0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84KB) ( )  
    背景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且有因果关系的独立危险因素。广东省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亟须分析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具体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针对性地对血脂异常进行预防和控制。

    目的

    调查广州市越秀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现况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中重要变量完整的41 469名≥65岁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2020年健康体检数据描述患者的基本情况、BMI和血脂水平等流行病学特征,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BMI与血脂异常患病的变化关系。

    结果

    41 469名老年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3.65%(22 24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53.89%。其中,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21.43%(8 88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21.57%;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患病率为16.50%(6 843/41 469),标化患病率为16.53%;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为14.51%(6 01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14.6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3.80%(1 57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3.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BMI、锻炼情况均是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女性、低龄和高BMI为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RCS拟合结果显示,老年居民的年龄、BMI与血脂异常患病呈非线性关系;随年龄的增长,老年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BMI水平升高,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BMI下,OR显著上升,而在高BMI下,OR稍微下降。

    结论

    广州市越秀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65岁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该老年群体中血脂异常患病率随着年龄升高而降低,随着BMI水平升高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提示老年人的血脂异常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应重点关注老年群体血脂异常的特定危险因素并进行早期预防和控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何昱铮, 于吉庆, 郑建中, 佟岩
    2023, 26(28):  3526-353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2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13KB) ( )  
    背景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老年人保持健康成为其成功老龄化的关键。慢性病共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与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之间的关系鲜有学者探讨。

    目的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及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分布情况,分析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与其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之间的关联,为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1—7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65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C)〕对其进行调查,应用Apriori算法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模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促进行为与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之间的关联。

    结果

    共纳入2 010名≥65岁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31.00%(623/2 010);最常见的二元慢性病共病模式为冠心病+高血压〔25.36%(158/623)〕,最常见的三元慢性病共病模式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4.49%(28/623)〕。关联规则显示16种慢性病共病模式,其中15种与高血压有关,10种与冠心病有关,7种与哮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差的老年人相比,健康促进行为水平为一般〔OR(95%CI)=0.364(0.185,0.714)〕、良好〔OR(95%CI)=0.488(0.251,0.948)〕、优秀〔OR(95%CI)=0.426(0.213,0.853)〕的老年人发生慢性病共病的风险更低(P<0.05)。老年人HPLP-C体力活动〔OR(95%CI)=0.960(0.925,0.997)〕、压力管理〔OR(95%CI)=0.963(0.938,0.989)〕维度得分与其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之间呈负向关联(P<0.05);老年人HPLP-C健康责任维度得分与其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之间呈正向关联〔OR(95%CI)=1.038(1.013,1.063),P<0.05〕。

    结论

    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复杂,且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与其健康促进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可通过鼓励老年人践行促进健康行为、改善生活方式等举措,助力其降低慢性病共病发生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尹朝霞, 刘彩云, 张宝双, 陈艳丽, 公为洁
    2023, 26(28):  3533-353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0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54KB) ( )  
    背景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支柱,与课堂教学效果密切相关。目前针对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中师资对教学目标认知及制定方面的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国内优秀全科医学师资对教学目标的认知情况、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及对教学目标的建构与撰写情况等方面内容,探讨在开展与院校教育不同、专业性强、重在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全科住培工作的过程中全科医学师资如何通过教学目标更好地促进教学。

    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所在地区全科医学发展水平高、工作单位为国内知名医学院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所在科室为国家级全科住培基地,且从事全科住培带教工作5年及以上、职称为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曾获得院级及以上教学荣誉、目前仍参与教学查房并在教学活动中制定教学目标的优秀全科医学师资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2—6月,通过线上视频会议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应用NVivo 12软件并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炼访谈主题。

    结果

    共纳入8名全科医学师资。通过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共提炼出3个主题和4个子主题:全科医学师资能较好掌握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教学目标制定缺乏制度保障(包括2个子主题:缺乏理论基础、缺乏规范制定教学目标的环境);全科医学师资对教学目标在岗位胜任力培养中的作用认知不足(包括2个子主题:对教学目标的认知存在缺陷、制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指导意义不大)。

    结论

    即使是优秀的全科医学师资,在对教学目标的认知和制定上仍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应重视和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加强相关理论培训,以教学目标为"抓手"促进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同质化发展和建设,进而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全科医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赵铁夫, 张彬, 马涵英, 韩红亚, 马立萍, 高绪霞, 罗天翔, 罗鸿池
    2023, 26(28):  3539-354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3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43KB) ( )  
    背景

    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肩负着培养未来全科医学专业人才的重任,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医患沟通能力对全科医学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目的

    分析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在门诊接诊过程中的医患沟通能力现状。

    方法

    2022年4—6月,采用整群抽样法,选择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75名作为测评对象。测评人员作为同行者参与门诊患者就诊全过程,按照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GUE)对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在门诊接诊过程中的医患沟通能力进行测评。将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前期接受测评的三级医院专家门诊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性别、任职方式,以及就职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性,并比较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与美国通科医生的SEGUE总得分。

    结果

    75名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为12~24分,平均总得分为(17.8±2.6)分;在准备、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和结束问诊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9±0.9)、(6.5±1.7)、(3.1±1.1)、(2.6±0.9)、(1.7±0.5)分。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在SEGUE准备和结束问诊维度上的得分高于三级医院专家门诊医生(P<0.05);就职于一级医院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及在准备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就职于二级医院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P<0.05),就职于一级医院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及在准备、信息收集维度上的得分高于就职于三级医院的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P<0.05);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SEGUE总得分低于美国通科医生(P<0.05)。

    结论

    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的临床沟通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临床沟通能力低于美国通科医生。全科医学院(系)的教学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并让其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李兵, 杨珊, 王璁, 陈金京, 徐志伟, 刘晓宇, 王留义
    2023, 26(28):  3544-355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12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81KB) ( )  
    背景

    全科医生队伍的长久、稳定发展对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实现国家"大健康"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全科医生是否继续从事全科医学职业主要取决于其对全科医生职业的信心。探讨已结业的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学员对全科医学职业认知情况,可以为今后培训内容改进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

    调查已结业非订单定向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学职业认知情况,从而为能够更好地留住全科人才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1年8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省10家全科住培基地2014—2017年入培且已结业的非订单定向全科住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课题组设计,本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学员基本信息、住培情况、目前工作情况、对全科医学的职业认知等。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由学员自行填写。

    结果

    共发放问卷326份,回收有效问卷271份(83.1%),结业后从事全科医学工作者77名(28.4%)。结业后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学员对全科医学学科地位、全科医生社会地位的评分高于未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者(P<0.05);结业后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学员中,80.5%(62/77)愿意将全科医生作为终生职业,该比例明显高于未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者(P<0.05)。不同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学员对全科医学学科地位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不同文化程度学员对全科医生社会地位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前景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母亲职业、目前工作单位学员将全科医生作为终生职业的意愿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员认为前三位限制全科医学发展的因素依次为:配套政策不完善(150名,55.4%)、薪酬待遇低(146名,53.9%)、基层医疗设备落后(137名,50.6%)。结业后是否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学员对各项限制因素的选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员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优势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能更好给予居民健康指导(213名,78.6%);能够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缓解大医院压力,避免资源浪费(165名,60.9%);能切实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162名,59.8%)。结业后是否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学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优势的选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71名学员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劣势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薪酬待遇低(212名,78.2%),硬件设备落后(181名,66.8%),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111名,41.0%)。结业后是否从事全科医学相关工作学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劣势中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偏远农村发展落后,子女今后教育问题值得深思"两项的选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选项的选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母亲文化程度及职业、是否独生子女和目前工作单位是影响非订单定向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学职业认知的因素。配套政策和薪酬制度是影响全科医学发展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基层硬件设备和全科医生的子女教育保障也需要被关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蒲海峰, 王寅生, 余昌胤, 陈玲丽, 肖雪, 张年, 陈楚颖, 朱纪明
    2023, 26(28):  3551-355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09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700KB) ( )  
    背景

    完成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简称定向全科医生)基层履约岗位胜任情况受到广泛关注,加强继续医学教育是提升定向全科医生岗位胜任力的重要举措。

    目的

    了解贵州省定向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问题及需求,为完善定向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1年11—12月,采用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贵州省9个市(州)39家乡镇卫生院的42名定向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分析,提取、归纳其继续医学教育的现状、问题及需求。

    结果

    经过三级编码,最终梳理出定向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相关的145个概念、23个范畴、5个主范畴,形成1条故事线:定向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实状况是主要阻碍因素,能力素质是外在驱动力,政策制度是重要保障,自身需求是内在动力,完善培训过程管理是关键环节。

    结论

    贵州省定向全科医生自身培训意愿有待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质量、培训内容与需求结合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应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支持力度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适合定向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以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医学循证
    任延峰, 刘世蒙, 陶颖, 陈英耀
    2023, 26(28):  3559-35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82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52KB) ( )  
    背景

    药物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方式之一,综合考虑患者偏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探索抑郁症患者的药物选择偏好,但尚缺少研究对抑郁症患者药物偏好选择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

    目的

    系统回顾离散选择实验(DCE)和优劣尺度法(BWS)应用于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偏好选择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临床合理用药及未来开展相关偏好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

    2022年1月,以"DCE""BWS""depression""抑郁症""离散选择实验""优劣尺度法"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系统检索抑郁症患者药物选择偏好的DCE和BWS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1-12-31。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信息提取,并采用PREFS量表对所有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将属性按结果、过程和成本3类指标进行汇总,并评估各类属性对患者药物治疗偏好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均为DCE研究。7项研究共包含47个属性,41个被归类为结果属性,5个被归类为过程属性,1个被归类为成本属性。7篇文献共获得9个最重要属性结果。其中,结果属性被认为最重要的次数为8,成本属性为1。在结果属性中,不良反应被认为最重要的次数为5,有效性为3。依据PREFS量表,1项研究得4分,6项研究得3分。多数研究在应答者(respondents)和结果解释(findings)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结论

    结果属性在抑郁症患者服药过程中最为重要,临床医生和决策者应该关注这一点。目前已有的研究在样本差异报告和实验设计等维度仍有改善空间,建议未来研究者开展相关研究时,在应答者、结果解释和实验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为抑郁症药物偏好研究提供更多高质量证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孙梦杰, 刘腊梅, 王佳南, 王鹏, 张振香
    2023, 26(28):  3565-35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54
    摘要 ( )   PDF for PC (1764KB) ( )  
    背景

    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医院-家庭过渡期的真实经历和对护理服务的体验与期望,可以促进过渡期护理服务的改善和质量的提升。近年来,有关老年慢性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真实经历和对护理服务体验的质性研究逐渐增多,但单一的质性研究结果可能不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

    目的

    系统评价老年慢性病患者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时期的真实感受和对护理服务的体验。

    方法

    于2022年5月,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EmBase、CINAHL、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中英文数据库,搜索关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真实感受和对护理服务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5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根据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项目(CASP)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运用Meta整合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整合。

    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提炼出45个研究结果,将相似的研究结果归纳为8个类别,并综合得出3个整合结果,分别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的障碍因素;老年慢性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的促进因素;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的期待。

    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过渡期护理服务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家庭、社区、医疗机构、政府、社会应积极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层面的过渡条件。可通过强化对过渡期患者的教育、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供护士主导的过渡期护理服务等举措,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实现从医院到家庭的安全过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胡婧伊, 洪景, 郭晓冬, 张晓红, 莫宁, 周小翠, 余钦, 周敏华, 孙艳, 倪柳, 石晓丽, 苏小青, 李玉倩
    2023, 26(28):  3573-358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7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703KB) ( )  
    背景

    社区干预是临终期肿瘤患者安宁疗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临终期肿瘤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尚有待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

    目的

    评价社区参与安宁疗护对临终期肿瘤患者的干预效果。

    方法

    于2022-05-22,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以"社区""医疗模式""临终期肿瘤"等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网,以"Community-based""Model of Palliative Care""Advanced Cancer""Quality of Life"等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以获取和社区参与安宁疗护干预效果相关的文献,研究类型设定为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设定为2007-01-01至2022-05-10。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有效信息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1项英文RCT(涉及患者2 356例),9项中文RCT(涉及患者1 23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肿瘤护理相比,社区参与的安宁疗护能够改善临终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症状严重程度,其可提高患者的慢性病支持治疗功能评价量表得分〔MD(95%CI)=3.77(0.83,6.71),P=0.01〕、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总分〔MD(95%CI)=12.53(2.36,22.69),P=0.02〕,降低患者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总分〔MD(95%CI)=-2.61(-3.53,-1.70),P<0.01〕、埃德蒙顿量表得分〔MD(95%CI)=-2.45(-4.70,-0.20),P=0.03〕。但是否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总体生存率存在争议,而对于入院率、住院天数/次数等经济学指标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结论

    社区参与的安宁疗护可以改善临终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症状严重程度,但在改善抑郁、提高生存率、降低医疗成本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经验交流
    高艳丽, 王红峻, 孙芾, 冀香芹, Changizi Roohollah
    2023, 26(28):  3585-359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69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594KB) ( )  
    背景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对慢性病进行综合防控。近年来,国内的全科医生队伍越来越壮大,在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和慢性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健康"守门人"作用。国内外文献报道,培训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成为健康经理(PCM),与全科医生组成健康管理团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慢性病人群的管理效果。

    目的

    探索民营二级综合医院全科医生、内科医师与PCM组成的医护团队合作开展门诊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方法

    安排全科医生或内科医师作为原发性高血压和/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级保健医生(PCP),培训相应科室的医生助理或高年资护士作为PCM,PCP和PCM组成慢性病管理团队合作开展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工作。回顾2020年4月—2021年8月北京和睦家医院动态患者人群和固定患者人群的血压和/或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情况,使用两个质控指标——血压控制不佳率和血糖控制不佳率,评估PCP-PCM团队合作开展的慢性病管理效果。使用调查问卷获取PCP-PCM团队成员对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反馈。使用净推荐值(NPS)问卷进行患者对PCP的满意度调查。

    结果

    2020年4月—2021年8月,北京和睦家医院血压控制不佳率为18.34%~20.82%,基本达到不超过20%的质控目标;血糖控制不佳率为14.92%~24.31%,波动比较大,部分月份的血糖控制不佳率未达到不超过20%的质控目标。PCP-PCM团队成员对该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总体反馈非常积极,但PCM反馈工作量较大。由170份NPS问卷结果计算出PCP的NPS平均分高达91分,高于同期全科医生和内科医师的NPS科室平均分(分别是86分和80分)。

    结论

    基于PCP-PCM团队合作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在改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人群的临床指标方面效果较好,并得到了PCP、PCM和患者三方的积极反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长远看,PCM的人员短缺问题或影响慢性病管理效果,值得在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方面继续探索。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