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文

    点击栏目名称跳转到相应文章
    全选:
    2022年 第25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2-02-15
    述评
    黄宝涛
    2022, 25(05):  515-5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31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331KB) ( )  

    目前关于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主要依赖于左心室射血分数,但是这一单一指标在区分真正的猝死高风险人群中存在不足。本文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新的临床证据,讨论利用左心室射血分数对猝死风险进行分层存在的缺陷、心肌梗死后早期对猝死高风险人群进行干预、对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重新进行猝死危险分层、识别射血分数保留或轻度降低患者中的猝死高风险人群等问题,以及新型临床评分系统、心脏磁共振、无创心电学及侵入性电生理检查在猝死预测及管理中的作用,以期为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精准管理和风险预警提供参考。

    该文的微信推文内容及相关研究报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阮征, 黄建玉, 姜文才, 陈梅香, 秦长瑜, 徐琳
    2022, 25(05):  522-52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316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229KB) ( )  

    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最终主战场,其危害巨大,可诱发各类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正式将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定义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40%~49%的心力衰竭,旨在细化心力衰竭的分类,加强临床工作者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学的重视,促进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目前关于HFmrEF的病理生理学、治疗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争议,本文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生理学、治疗等方面分别阐述HFmrEF患者的特点,发现HFmrEF更像是介于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和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的过渡型,而不是一种独特的表型。4种心力衰竭领域新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SGC)、心脏肌球蛋白激动剂(OM)〕以及房间隔分流器均在HFmrEF患者的治疗中展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未来需要开展更多关于HFmrEF的临床研究,如LVEF本身变化趋势的HFmrEF亚组研究,以加深临床医生对于HFmrEF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系统评价
    高川, 高莹, 周俞余, 郭旭芳, 何仲
    2022, 25(05):  530-53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4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85KB) ( )  
    背景

    患者决策辅助工具(DA)被认为是实现医患共同决策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其干预效果并不明朗。

    目的

    评价DA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构造检索式,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3月发表的使用DA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干预的研究文献。依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2版)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提取数据,总结DA的干预效果。

    结果

    共纳入文献6篇,文献质量总体中等。4篇文献为近5年研究;5项研究主要来自美国;3项研究为冠心病的治疗方式,3项研究为疑似冠心病的胸痛诊断筛查。结果显示:(1)在6项研究中,2项改变了患者的决策行为,6项提高了患者知识水平,3项降低了患者的决策冲突,2项提高了患者的决策参与程度;(2)DA多以网页版的形式为主,内容包括冠心病相关的信息支持、澄清方案利弊、患者价值判断。

    结论

    在冠心病诊疗中,DA的干预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其在临床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应该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设计出符合患者特征和中国文化背景的决策辅助工具,以促进其临床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周彦吉, 刘长信, 刘焰刚, 王锡友, 安易, 苑艺, 李多多, 于长禾
    2022, 25(05):  535-54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31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02KB) ( )  
    背景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导致严重疼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手术干预LSS的长期预后尚有争议,且再手术率高。2002年,美国开展了一项近10年的多中心脊柱患者实效研究试验(SPORT),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SS、退行性腰椎滑脱提供了有关手术是否适合的证据,比较分析手术和保守治疗(非手术疗法)的临床疗效、成本效益、预后因素。

    目的

    总结SPORT有关LSS的研究结果,为中医药干预LSS提供思路和方法。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0-06-25。纳入SPORT关于手术与非手术干预LSS或包含LSS亚组分析的研究并对其进行资料提取和数据合并。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评价,队列研究或亚组分析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NOS)量表进行评价。

    结果

    共纳入16项SPORT系列研究,在4年随访中手术疗法干预LSS的疗效优于非手术疗法(P<0.05);而8年随访中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疗法的总费用是非手术疗法的2倍以上。基线Oswestry残疾指数(ODI)评分>56分、高龄患者以及病程>1年是手术疗法干预LSS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手术疗法在4年内可以明显改善LSS患者症状,但在远期疗效方面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并无明显差别。中医药作为非手术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参考SPORT系列实效研究的方法学,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医临床实践特点的临床研究范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论著
    郑汝杰, 王越, 江耀辉, 张金盈
    2022, 25(05):  542-54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2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80KB) ( )  
    背景

    新发心房颤动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20%。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患者死亡风险和卒中风险显著增加。糖尿病是急性心肌梗死也是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在疾病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达格列净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其降糖效果确切,然而鲜有研究报道其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

    目的

    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764例,根据是否存在新发心房颤动将研究对象分为新发心房颤动组188例和无心房颤动组57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和实验室检验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达格列净对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影响。

    结果

    新发心房颤动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糖化血红蛋白、左心房内径、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无心房颤动组,而收缩压、胰岛素比例、达格列净比例、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无心房颤动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达格列净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风险降低相关,达格列净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34%的新发心房颤动风险(OR=0.66,P=0.008)。

    结论

    达格列净的使用与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的低风险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郝潇, 赵美, 李树仁
    2022, 25(05):  547-55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51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38KB) ( )  
    背景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临床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时被广泛应用,在仍有部分射血分数保留的患者出现了不良事件,因此在射血分数≥50%的人群中可能仍存在其他表型,影响患者的预后。

    目的

    探索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超常射血分数患者LVEF临界值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接受直接PCI且术后首次经胸超声测量LVEF≥50%的患者272例,患者均在直接PCI术后入住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监护病房(CCU),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1个月内心绞痛发作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脑卒中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年龄、体质指数、脉率、平均动脉压)、胸痛时间节点(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发病至首次抗血小板时间、发病至首次抗凝时间、发病至球囊时间、门-球时间)、术中资料〔术前血流、侧支循环、同期处理非罪犯血管(NIRA)、血栓抽吸、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抗凝用药、术后血流、术中替罗非班及普佑克应用〕、术前用药情况〔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SI)、他汀类〕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钾离子、尿素氮、肌酐、随机血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非高密度脂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经胸超声数据;分析LVEF与院内死亡的相关性,绘制LVEF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获取LVEF预测院内死亡的临界值并根据临界值分为LVEF>临界值组和LVEF<临界值组,比较临床指标差异。

    结果

    LVEF预测院内死亡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95%CI(0.628,1.000),P=0.018〕,最佳临界值为67.5%,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95.1%。LVEF>临界值组(n=16)和LVEF<临界值组(n=256)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8.8%(3/16)和0.4%(1/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26,P<0.001)。LVEF>临界值组女性比例高于LVEF<临界值组、脉率低于LVEF<临界值组,IABP应用高于LVEF<临界值组、术后血流2~3级比例低于LVEF<临界值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小于LVEF<临界值组(P<0.05)。

    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射血分数保留的患者存在着超常射血分数的亚组人群,其死亡率较射血分数正常者高,临界值为67.5%。性别差异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其发生和发展的促进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曹志伟, 刘倩, 李静, 张静, 纪美玲, 刘立伟, 宋明珠, 孙俊艳, 吴云涛
    2022, 25(05):  554-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32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37KB) ( )  
    背景

    基线三酰甘油血糖指数(TyG)是心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TyG纵向轨迹对新发CVD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目的

    探讨TyG纵向轨迹对新发CVD的影响。

    方法

    开滦研究自2006年开始,每2年进行一次随访。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连续参加2006、2008、2010年度3次健康体检、三酰甘油及血糖值均完整并且无恶性肿瘤病史以及CVD史者作为观察对象。以2010年度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终点事件为发生CVD或死亡,随访结束时间为2017-12-31。采用SAS Proc Traj程序建立研究对象TyG轨迹模型并分组,依据TyG纵向轨迹分为:低-稳定组、中低-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观察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TyG纵向轨迹对新发CVD的影响。

    结果

    纳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共54 258例,低-稳定组13 150例(24.24%)、中低-稳定组28 488例(52.50%)、中高-稳定组10 808例(19.92%)、高-稳定组1 812例(3.34%)。4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BMI、心率、TyG2006、TyG2008 、TyG2010、HDL-C、LDL-C、UA、hs-CRP、TG、FBG、ALT、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脂药物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随访(6.73±1.12)年,共发生CVD 2 26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99例,脑卒中1 800例。4组患者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低-稳定组相比,中低-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是发生CVD的影响因素,HR(95%CI)分别是1.29(1.14,1.46)、1.40(1.20,1.63)、1.76(1.41,2.20);与低-稳定组相比,各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HR(95%CI)分别是1.48(1.10,1.98)、1.91(1.36,2.69)、2.03(1.22,3.36);发生脑卒中的HR(95%CI)分别是1.23(1.07,1.42)、1.27(1.07,1.50)、1.63(1.27,2.0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是1.25(1.08,1.45)、1.35(1.12,1.60)、1.77(1.37,2.30)。

    结论

    TyG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新发CVD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基线TyG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强, 陈应忠, 崔彩艳, 蒋兴林, 朱峰, 李思艺, 张玉玫, 叶滔, 蔡琳
    2022, 25(05):  561-56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4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28KB) ( )  
    背景

    血尿酸(UA)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预后显著相关,但这一结论仍存在一定争议,且国内缺少关于UA水平与AMI远期预后关系的大规模、多中心研究。

    目的

    探讨UA水平与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于成都市9家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彭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 098例AMI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通过各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相关基线资料,包括:(1)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吸烟情况;(2)临床合并症及相关资料:高血压、糖尿病、血压、心率、Killip分级、AMI类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否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3)实验室检查:血肌酐(Scr)、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4)出院后用药情况: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利尿剂。通过门诊或电话询问并记录出院后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情况并以此为随访终点事件。依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CE将患者分为MACCE组、无MACCE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再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将患者分为A组:UA<420 μmol/L,B组:420≤UA<480 μmol/L,C组:UA≥480 μmol/L,观察不同UA水平患者的预后差异。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4.5(9.2,20.7)个月。1 098例AMI患者中发生MACCE 173例(MACCE组),高尿酸血症366例。MACCE组患者年龄大于无MACCE组,Scr、UA、心率、女性比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糖尿病比例、使用利尿剂比例以及Killip分级≥3级比例高于无MACCE组,接受PCI治疗比例低于无MACCE组(P<0.05);B组和C组MACCE、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高于A组(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组和C组MACCE、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事件的累积发生率高于A组(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3级〔HR=1.812,95%CI(1.215,2.700)〕、高龄〔HR=1.045,95%CI(1.031,1.059)〕以及较高的UA水平〔B组:HR=1.614,95%CI(1.062,2.455);C组:HR=1.949,95%CI(1.327,2.862)〕是AMI患者发生远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UA预测AMI患者远期不良事件(MACCE、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578(0.548,0.607)、0.645(0.616,0.674)、0.653(0.624,0.681),灵敏度分别为0.387、0.598、0.534,特异度分别为0.779、0.670、0.761。

    结论

    较高UA水平的AMI患者远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高,其是AMI患者发生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苏康康, 王岩, 王立立, 陈淑霞, 谷剑
    2022, 25(05):  568-57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50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550KB) ( )  
    背景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常被用来对心力衰竭(HF)进行分型,但部分HF患者经治疗后射血分数会发生改善,因此产生了射血分数改善型心力衰竭(HFimpEF)这一概念。然而目前HFimpEF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欧美国家,我国关于此类人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

    目的

    分析我国HFimpEF患者临床特点、预后及预后的预测因素。

    方法

    纳入于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从电子病历中获取患者的人口学数据和基线临床信息,根据基线及复查时的LVEF分为射血分数保留(HFpEF)组、射血分数中间值(HFmrEF)组、射血分数降低(HFrEF)组、射血分数改善(HFimpEF)组。自最后一次复查超声心动图开始,通过电子病历、门诊及电话进行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及全因再住院,随访时间截至2021-06-01。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VEF改善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全因死亡和全因住院的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全因死亡和全因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530例,HFpEF组245例(占46.2%),HFmrEF组55例(占10.4%),HFrEF组133例(占25.1%),HFimpEF组97例(占18.3%)。HFimpEF组死亡率低于HFpEF组(P=0.014)和HFrEF组(P<0.001)。HFimpEF组再住院率低于HFpEF组(P=0.011)和HFmrEF组(P=0.001)。基线时收缩压较高〔OR=1.036,95%CI(1.019,1.053),P<0.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37 mm〔OR=0.245,95%CI(0.118,0.507),P<0.001〕、应用β-受体阻滞剂〔OR=2.868,95%CI(1.304,6.305),P=0.009〕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OR=2.691,95%CI(1.316,5.503),P=0.007〕是LVEF改善的影响因素。HFrEF、年龄较大、合并心脏瓣膜病、慢性肾脏病、贫血、未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口服抗凝药是CH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HFpEF、HFmrEF、慢性肾脏病是CHF患者全因再入院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合并心脏瓣膜病〔HR=6.499,95%CI(1.504,28.089),P=0.012〕、贫血〔HR=4.884,95%CI(1.242,19.208),P=0.023〕是HFimpEF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

    结论

    HFimpEF是一组独立的HF表型,此类患者临床表现较轻、心室重构程度较小、预后较好,收缩压较高、LVESD≤37 mm、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是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合并心脏瓣膜疾病、贫血是HFimpEF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贺秋霞, 杜宇征, 孟祥刚, 石学敏
    2022, 25(05):  577-58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318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141KB) ( )  
    背景

    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及血管事件的主要高危因素,既往研究发现针刺具有降压作用,但目前缺乏真实世界研究的针刺降压证据。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活血散风针刺法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

    方法

    选取于2014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10 781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使用活血散风针刺法分为基础治疗组(n=10 424)和活血散风组(n=357),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新样本,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新样本活血散风组与基础治疗组患者住院的日均血压和清晨血压,以评价活血散风针刺法控制血压的效果。

    结果

    PSM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是否有冠心病、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心房颤动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肌酐(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尿素(Ur)水平高于活血散风组(P<0.05)。PSM后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有冠心病、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心房颤动及HCY、TC、TG、HDL、LDL、Cr、U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活血散风组平均收缩压低于基础治疗组(P=0.002);活血散风组舒张压平均水平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治疗方式与入院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0.532,P=0.775)。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活血散风组清晨收缩压低于基础治疗组(P=0.012);活血散风组清晨舒张压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9);治疗方式与入院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0.974,P=0.985)。

    结论

    活血散风针刺法可进一步控制脑梗死合并高血压住院患者的日均收缩压及清晨收缩压水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丁航, 刘源, 张连峰, 周琳
    2022, 25(05):  584-58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11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40KB) ( )  
    背景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炎症伴纤维化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造成漏诊或误诊。

    目的

    分析IgG4-RD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IgG4-R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组织病理学和治疗情况,并通过电话或查询病史资料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20-01-01。

    结果

    106例IgG4-RD患者中,男69例,女37例;发病年龄(54.6±13.1)岁。最常见受累器官包括淋巴结(67.0%)、涎腺(37.7%)、胰腺(35.8%)等。单个器官受累17例(16.0%),中位受累器官为3(2,4)个。女性涎腺、泪腺受累发生率高于男性,胰腺受累发生率低于男性(P<0.05)。96.1%(99/103)的患者血清IgG4≥1.35 g/L,79.6%(82/103)的患者血清IgG4≥2.7 g/L。与血清IgG4<2.7 g/L患者相比,血清IgG4≥2.7 g/L患者反应指数(RI)值、嗜酸粒细胞计数、IgG水平、IgG2水平、低补体血症发生率更高以及受累器官数目更多(P<0.05)。胰腺受累组低补体血症发生率高于未受累组,肾脏受累组低补体血症发生率高于未受累组,涎腺/泪腺受累组累及器官数目及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发生率高于未受累组(P<0.05)。88例患者接受单用糖皮质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临床缓解率为97.2%。86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32.6%(28/86)的患者出现复发。

    结论

    IgG4-RD临床特点在性别以及不同受累器官之间存在差异,血清IgG4升高可能代表更高的疾病活动度,及时使用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可有效缓解病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何龑, 赵松青
    2022, 25(05):  589-59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409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87KB) ( )  
    背景

    1型糖尿病(T1DM)患病率逐年增加,其自身免疫的特性易导致患者出现胰腺β细胞破坏和胰岛素缺乏症,进而使患者血糖不易达标。

    目的

    应用瞬感扫描式血糖监测系统(FGMS)探讨T1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为未来临床采取针对性降糖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85例T1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饮酒等基线资料,测定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血压(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等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是否高于总体均值0.82 mmol/L将患者分为血糖波动高组与血糖波动低组,评估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总分及糖尿病授权简化量表(DES-SF)总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T1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TG、UACR、平均血糖浓度(MEAN)、血糖标准差(SD)、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时间(TIR)、DES-SF得分和SDSCA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MEAN(β=-0.272,P=0.019)、SDβ=-0.300,P=0.009)、MAGE(β=-0.254,P=0.007)的影响因素;糖尿病病程是MEAN(β=0.466,P=0.029)的影响因素;HbA1c是MEAN(β=0.416,P<0.001)、SDβ=0.330,P=0.004)、TIR(β=-0.287,P=0.014)、MAGE(β=0.182,P<0.001)的影响因素;UACR是SDβ=0.264,P=0.040)、TIR(β=-0.350,P=0.006)、MAGE(β=0.236,P=0.009)的影响因素;SDSCA总分是MEAN(β=0.416,P<0.001)、SDβ=0.330,P=0.004)、TIR(β=-0.287,P=0.014)的影响因素;DES-SF总分是MEAN(β=-0.271,P=0.045)、TIR(β=0.865,P=0.016)的影响因素。

    结论

    T1DM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UACR、自我管理行为以及自我管理潜能,临床应根据这些因素为患者制订个体化降糖策略,从而减少患者的血糖波动,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祖拉叶提·吐尔逊, 张桂青, 姚永坤, 陆可可
    2022, 25(05):  595-60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40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017KB) ( )  
    背景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高复发、高致残的重性精神疾病,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仅有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且改善患者生活及社会功能的效果甚微,故早期、综合、全程管理患者,对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及社会功能、早日回归社会有重要作用。

    目的

    探讨全病程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石河子绿洲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2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4)和研究组(n=65),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对照组患者入组后给予常规诊疗模式干预,研究组患者入组后在常规诊疗模式干预基础上接受全病程管理模式干预,所有患者入组后持续观察12个月。于干预前及入组3、6、12个月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及用药依从性评估(仅限已出院患者),出院后评估复发率。疗效评估: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阳性症状量表评分+阴性症状量表评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量表评分)评估患者精神症状、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复发率(仅限已出院患者)评估临床疗效;以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评估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程度;以用药依从性量表(MMAS-8)评分评估患者用药依从性。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及PANSS、ADL、SDSS、MMAS-8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研究组6、12个月的一般精神病理症状量表评分、PANSS总分、SDS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12个月的阴性症状量表评分、ADL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入组且出院后持续观察3、6、12个月时的患者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入组且出院后持续观察12个月时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全病程管理模式能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同时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杨硕, 王勇, 陈淑霞, 赵明峰
    2022, 25(05):  603-6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2.14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58KB) ( )  
    背景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但其血栓事件发生情况却高于正常人群,进而增加了其治疗难度,因此分析其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非常必要。

    目的

    探究ITP患者发生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725例ITP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形成血栓分为血栓组及非血栓组。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抗磷脂抗体检测结果及血栓类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TP患者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

    结果

    725例ITP患者中非血栓组704例(97.1%)、血栓组21例(2.9%)。血栓组患者年龄≥50岁、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激素使用>8周、脾切除、狼疮抗凝物(LA)阳性、抗心磷脂抗体(aCL)阳性所占比例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疾病状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4.466,95%CI(1.008,19.797),P=0.049)〕、疾病状态〔慢性ITP:OR=3.046,95%CI(1.067,8.699),P=0.037)〕、高血压史〔有:OR=9.031,95%CI(1.930,42.272),P=0.005〕、糖尿病史〔有:OR=5.919,95%CI(2.078,16.863),P=0.001〕、激素使用>8周〔是:OR=4.119,95%CI(1.465,11.580),P=0.007〕、LA〔阳性:OR=3.426,95%CI(1.145,10.254),P=0.028)〕、aCL〔阳性:OR=4.064,95%CI(1.357,12.169),P=0.021〕是ITP患者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725例ITP患者中发生动脉血栓12例(1.7%)、静脉血栓8例(1.1%)、形成动静脉血栓1例(0.1%)。

    结论

    年龄≥50岁、疾病状态为慢性ITP、有高血压史、有糖尿病史、激素使用>8周、LA阳性、aCL阳性是ITP患者发生血栓的影响因素,临床治疗ITP时应特别注意预防其血栓的发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流行病学研究
    黄海涛, 耿旭, 尚艳秋, 梁易培, 万晓, 陈超然
    2022, 25(05):  608-61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47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2281KB) ( )  
    背景

    喉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仍缺乏针对我国居民2005—2016年喉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的研究。

    目的

    通过收集《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喉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描述和分析该时期我国居民喉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为我国喉癌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Excel整理2005—2016年喉癌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每年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标化率的计算根据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我国喉癌发病与死亡随时间(年度)的变化趋势。

    结果

    2005—2016年我国居民喉癌标化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2.25%,P<0.05);城市的喉癌标化发病率整体高于农村,男性的标化发病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历年发病高峰集中出现在70~岁年龄组和75~岁年龄组。2005—2014年我国居民喉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1.67%,P<0.05),2014—2016年死亡率虽略微上升,但变化不明显(P>0.05),城市标化死亡率整体高于农村,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结论

    2005—2016年我国喉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性别、年龄和城乡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制订喉癌防治策略,降低喉癌的危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孙毅, 潘持国, 孙丽丽, 李猛, 张娣, 张凯齐, 李超
    2022, 25(05):  614-61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52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49KB) ( )  
    背景

    失聪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一直在各类残疾中高居首位。引起失聪的原因很多,其中遗传因素约占60%,通过失聪基因筛查和家系分析明确是否为遗传性失聪,为失聪患者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服务,以阻断失聪的代代相传。

    目的

    了解山东省听力障碍患者听力损失情况和失聪基因突变频率,明确听力障碍致病原因。

    方法

    对2016—2020年参加山东省听力障碍人士失聪基因检测项目的5 664例持听力残疾证或持听力诊断证明的听力障碍患者进行遗传性失聪基因筛查检测,通过纯音测听检测听力障碍患者听力损失情况,应用常见的4个基因15位点遗传性失聪基因芯片进行基因检测。

    结果

    5 664例听力障碍患者中,听力残疾一级3 891例,听力残疾二级1 463例,听力残疾三级188例,听力残疾四级73例,其余49例(小耳畸形38例,外耳道封闭11例)。5 664例听力障碍患者检测出失聪基因突变者2 503例,其中GJB2基因突变1 227例(携带率为21.66%),SLC26A4基因突变975例(携带率为17.21%),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97例(携带率为1.71%);GJB3基因突变158例(携带率为2.79%);双基因杂合突变46例(携带率为0.81%)。GJB2、SLC26A4基因突变在听力等级中比较一致,属于热点突变。携带GJB2基因、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听力一级比例高于听力二级(P<0.05)。

    结论

    山东省听力障碍患者中常见的4个遗传性失聪基因热点突变主要集中在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上;失聪相关基因尚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通过对不同基因型个体进行婚育指导,可以降低聋-聋婚配中聋病的垂直传递,减少本地区新生听力障碍儿童的出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诊疗分析
    孙青, 谢瑶, 吴鹏辉, 李硕, 赵卫红
    2022, 25(05):  620-62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603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51KB) ( )  
    背景

    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随着基因组测序的应用和临床灵敏性的提高,对儿童和成人SDS的诊断较前明显增多,但国内多数SDS患者诊断后缺乏系统规范的治疗。

    目的

    分析3例SD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过,以增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规范确诊患儿的治疗方案。

    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治疗的3例SDS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分析、治疗方案和随访情况等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儿童SDS的临床诊治经过。

    结果

    3例SDS患儿中2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均有反复感染、脂肪泻、身材矮小及营养不良等表现,例2有并指畸形。辅助检查提示3例患儿均有中性粒细胞减少,例1合并重度贫血,例2合并血小板减少;3例患儿均有肝功能异常,均为SBDS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突变位点均为c.258+2T>C和c.184A>T。治疗方面,3例患儿均给予胰酶替代、营养支持、保肝等治疗;例1需要依赖红细胞输注,给予小剂量泼尼松治疗后贫血明显改善。

    结论

    SDS为多系统受累疾病,早期进行基因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率,治疗上需给予多学科综合治疗。减低剂量预处理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改善SDS患儿的部分临床表现,但需严格掌握移植适应证。对于红系增生低下且暂时不具备造血干细胞移植条件的SDS患儿可以试用小剂量短疗程的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减轻对血制品的依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前沿进展
    杨荣军, 史钰芳, 王庆海
    2022, 25(05):  625-63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3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984KB) ( )  

    慢性心力衰竭(CHF)和抑郁症的共病率为10%~79%,二者的发病机制均涉及免疫炎症系统激活、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而其机制的调节亦是双向的、复杂的。现有的诊疗指南及临床实践中尚缺乏对二者同时有效的药物,但有近期报道部分药物如沙库巴曲缬沙坦、新型抗抑郁药、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肠道菌群调节剂等对二者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文将对二者的共同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CHF和抑郁症共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陈绍鹏, 曾敏娟, 赖天文
    2022, 25(05):  631-63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015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981KB) ( )  

    哮喘主要以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组蛋白乙酰化是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主要指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调节,调节失衡会导致病理变化。该文回顾论述了近5年来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揭示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
    衡立, 张立国, 董婧婷, 李治国, 曹凤宏
    2022, 25(05):  636-64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1.114
    摘要 ( )   Rich HTML ( )   PDF for PC (1659KB) ( )  

    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经过去势治疗后,体内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加重氧化应激。本文阐述了氧化应激调节雄激素受体(AR)及其信号通路的不同分子机制,例如氧化应激介导转录因子诱导AR过表达,导致瘤内局部雄激素水平升高,增加AR对低水平雄激素的敏感性以及诱导旁路途经导致AR激活,进而探究前列腺癌向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演进的分子机制,为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 留言 |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