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合理用药专题研究
老年人潜在不适当处方筛查工具(STOPP)/处方遗漏筛查工具(START)由2008年爱尔兰Cork大学附属医院专家组首次发表并于2015年进行第2次更新。自发表以来,该标准在发现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加强对老年人滥用药物的监管、减少老年人药品不良事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第3版STOPP/START标准发布,在第2版基础上增加、修订和删减了一些标准,最终形成190条潜在不适当用药标准。新标准根据最新的老年人合理用药研究结果和临床证据,提供了更新、更实用的循证医学依据。本文对STOPP/START标准(第3版)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我国潜在不适当用药标准更新和完善提供参考,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思考和建议。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共病和多重用药问题严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获取各类健康服务的重要途径,然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老年患者的用药管理仍处在薄弱状态。
探讨社区老年人合理用药管理模式对患者用药知信行的影响,为改善老年人用药行为提供现实依据。
于2021年9—12月,选择上海市金山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样本来源地,以已签约家庭医生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已签约老年患者为干预组(n=223),以另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已签约老年患者为对照组(n=198)。采用倾向性匹配得分(PSM)以1∶1比例进行组间基线匹配。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慢性病管理方案,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药物整合,指导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使用《老年人用药保健手册》及分装药盒,开展社区老年人合理用药管理模式。记录患者入组时和随访3个月后的用药知信行得分和规范用药行为情况,并分析干预前后变化情况。
经过PSM后,共有141对匹配成功,匹配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合理用药知识、信念、用药依从性得分、规范用药习惯养成情况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合理用药知识、信念、用药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合理用药知识、信念、用药依从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建立用药提醒习惯、将药物放在显眼位置、家属参与协助提醒服药、使用分装药盒和记录用药笔记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社区老年人合理用药管理模式有助于强化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增强患者合理用药知识信念,提高患者用药行为依从性和规范性。
老年人多重用药现象已日益普遍。而多重用药依从性与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密切相关,故早期了解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尚无明确统一的标准。
系统评价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期提高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进一步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opus、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有关老年人多重用药(年龄≥60岁,用药种类≥5种)依从性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以及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1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30 047例,其中服药依从性好的人数为50 8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多重用药的服药依从率为41%〔95%CI(34%,47%)〕,多重用药依从性与年龄〔OR=2.62,95%CI(1.60,4.78),P<0.000 1〕、性别〔OR=1.70,95%CI(1.30,2.23),P=0.000 1〕、文化程度〔OR=1.73,95%CI(1.38,2.16),P<0.000 01〕、居住方式〔OR=2.85,95%CI(2.18,3.72),P<0.000 01〕、用药知识水平〔OR=1.14,95%CI(1.04,1.25),P=0.005〕、服药信念〔OR=2.06,95%CI(1.44,2.93),P<0.000 1〕、抑郁〔OR=2.52,95%CI(1.96,3.24),P<0.000 01〕、日常生活能力(ADL)〔OR=2.39,95%CI(1.68,3.38),P<0.000 01〕、跌倒史〔OR=3.51,95%CI(2.03,6.06),P<0.000 01〕、专业人员指导〔OR=3.75,95%CI(1.92,7.33),P=0.000 1〕、用药种类数量〔OR=2.58,95%CI(1.96,3.41),P<0.000 1〕、药物不良反应〔OR=3.08,95%CI(2.17,4.38),P<0.000 1〕、用药方案复杂性〔OR=1.08,95%CI(1.03,1.14),P=0.004〕、药物管理〔OR=1.92,95%CI(1.34,2.75),P=0.000 3〕、用药费用〔OR=2.60,95%CI(1.30,5.17),P=0.000 7〕有关。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Meta分析结果相对稳定。Begg's检验(P=0.441)和Egger's检测(P=0.674)提示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较低。
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率为41%。且现有证据表明:一般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心理、社会因素(抑郁、ADL、跌倒史、用药知识水平、服药信念、专业人员指导),药物因素(药物管理、用药费用、用药方案复杂性、用药种类数量、药物不良反应)是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优化多重用药老年人疾病管理。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潜在不适当用药(PIM)在老年肿瘤患者中普遍发生,并且相较于普通老年人,肿瘤患者PIM发生率可能更高,并且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既往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分析,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本文通过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对肿瘤患者PIM的审查工具、PIM发生率、主要涉及的药物、影响因素,以及PIM与各种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与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的PIM审查工具在调查老年肿瘤患者PIM发生率时存在差异,而《NCCN临床实践指南:老年肿瘤(2020.v2)》中提供的老年患者慎用的支持治疗药物列表在为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药物管理方面表现出了优势。多重用药、年龄、合并症等与PIM的发生显著相关,苯二氮类药物和镇痛类药物是肿瘤患者使用较多的高风险药物。存在PIM的老年肿瘤患者可能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急诊及住院再就诊率等。希望本文能够为国内进行老年肿瘤患者PIM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促进老年肿瘤人群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支持。
近年来,随着多重用药在老年人群中日益常见,相关研究数量也明显上升,需要对其发展态势进行阶段性分析。
分析2003—2022年老年人多重用药领域的研究趋势及前沿热点。
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子集数据库,将文献类型限制为Article或Review,纳入发表时间为2003—2022年有关老年人多重用药的英文文献。使用VOSviewer(v.1.6.18)和CiteSpace(v.6.1.R6)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共得到3 987篇文献,其中Article 3 208篇,Review 779篇。近20年全球发文量快速增长,美国(1 097篇,27.51%)在该领域发表的文献最多。University of Sydney(156篇,3.91%)的发文量最大,该机构的Hilmer,Sarah N.(67篇,1.68%)是成果产出最多的作者。Drugs & Aging(181篇,4.54%)是收录老年人多重用药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该领域高频关键词主要是elderly、polypharmacy、prevalence和risk,目前的新热点是老年人多重用药相关临床后果和公共卫生问题。
近20年,老年人多重用药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发文量不断增长,其中美国是贡献最大的国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多重用药的发生率及风险方面,未来的研究可能更多地围绕相关临床后果和公共卫生问题展开。
Beers标准是用于评价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研究及管理监管等多个领域。2023年美国老年医学会(AGS)Beers标准是该标准建立至今的第7次更新,制订方法仍沿用之前版本,包括严格的证据审查和综合分析,本文对新版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AGS Beers标准旨在通过优化药物的选择,减少老年人PIM的发生,2023版更新标准还可用于教育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以及评估老年人护理质量、医疗成本和药物使用模式。新版标准的主要内容仍是PIM相关的五大列表,基于新的循证证据,增加了一些药物和标准,但更多的是对现有药物和标准的修订及精简。新增和修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降糖药,并新增抗凝治疗建议专栏;删除了当前在美国使用率低和已经退市的药物,共计33种。新版标准首次总结了关于如何应用Beers标准的7条原则,以保障临床正确使用。2023 AGS Beers标准提升了准确性和实用性,将更好地识别和减少老年患者PIM处方,进一步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用药方案。
为确保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本课题组既往面向医疗专业人员群体开展了老年多重用药管理评价与咨询平台需求的调研工作,但目前国内鲜有研究探索大众人群对老年人多重用药风险的认知程度,以及其对基于互联网医疗进行多重用药管理评价和咨询的需求现状。
了解大众人群对老年多重用药管理评价与咨询平台的认知现状,以进一步探索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的运行方式,为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指导性意见。
2021-09-29—10-09,面向大众人群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以中国移动和粉俱乐部微信公众号平台为调研渠道,对中国移动和粉俱乐部用户开展调研,向其发放针对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的运行方式、各功能重要性等问题而自行设计的"面向大众人群的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需求调研问卷"。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平台功能提取公因子,进一步采用Kaiser正态化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并对各因子得分均值进行排序,以此来解释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本研究面向大众人群共采集有效调研问卷29 50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89%。12项平台功能(患者依从性评价、处方适宜性评价、处方经济性评价、服药告知与提醒、服药注意事项、服药记录管理、潜在用药问题提醒、人工实时咨询、人工非实时咨询、自助查询、提醒服药、记录分析)的因子提取载荷平方和中前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6.791%;12项平台功能最终提取为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提醒因子(F1)、评价因子(F2)、查询与记录因子(F3)和咨询因子(F4),4个因子得分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F2(因子得分均值为0.507)、F1(因子得分均值为0.457)、F3(因子得分均值为0.430)、F4(因子得分均值为0.253)。
接近90.00%的大众人群认为患有多种常见病的老年人在用药方面存在风险,需要相关平台开展多重用药方面的辅助管理与咨询服务。大众人群视角下,提醒、评价、查询与记录、咨询是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主要运行方式与核心功能。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多病共存及多重用药现象增多,故其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及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较高。目前我国对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研究较少,临床上老年人的PIM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依据2019年版Beers标准回顾性分析门诊老年患者PIM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提供更精准的用药指导。
2022-01-10,利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医院的"智慧药学平台"调取2021年1—12月门诊老年患者处方,采用2019年版Beers标准对每张处方进行独立评价,分析PIM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IM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共收集39 275张处方,患者平均年龄为(74.0±6.8)岁,平均疾病诊断种数为(1.49±0.81)种,平均用药种数为(2.70±1.75)种。PIM发生率为31.72%(12 458/39 275),与药物相关的PIM 11 134次,与疾病相关的PIM 23次,老年患者慎用药物的PIM 2 109次,老年患者应避免的药物间相互作用的PIM 99次,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须避免使用的PIM 2次、须减少用药剂量的PIM 8次。处方PIM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为神经内科1 908次(61.17%)、老年病科972次(49.49%)、全科医学科1 495次(42.21%),主要涉及的药物为苯二氮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和格列苯脲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患者发生PIM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为年龄、疾病诊断种数和用药种数(P<0.05)。
患者年龄增大、疾病诊断种数和用药种数增加是PIM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和药师应对此予以重视,做好潜在用药风险筛查,促进合理用药。
认知衰退是指一种或多种认知域的功能受损,多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依据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主要包括主观认知下降(SCD)、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SCD和MCI人群具有较高的痴呆进展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大量研究证明,身体活动是认知衰退的有效非药物干预方式之一。但是,目前认知衰退身体活动干预方案尚无统一标准,且尚无考虑中国认知衰退老年人价值观和偏好的相关身体活动指南,导致证据的传播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本指南旨在基于现有循证证据,并考虑中国认知衰退老年人的价值观和偏好,依据推荐意见评估、制定及评价(GRADE)分级体系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认知衰退老年人非药物干预临床实践指南:身体活动》。最终形成了针对认知衰退老年人身体活动的8条推荐意见,以期能够降低认知衰退发生率,阻止或延缓认知衰退向痴呆的发生发展。
老年人是营养不良的高发人群,营养不良与众多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老年人的营养不良至关重要,非药物干预是改善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然而,国内尚无专门针对营养不良老年人的非药物干预临床实践指南,因此,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营养专家,通过对老年人营养不良最新的国内外文献的全面检索与分析,采用推荐意见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分级体系制订了本指南,针对营养不良老年人非药物干预提出9条推荐意见,以期能够改善老年人营养不良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本指南侧重于可经口进食的营养不良老年人,聚焦于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多病共存和多重用药现象明显增加,易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潜在不适当用药与不良健康结局相关。
系统评价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旨在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于2022年6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获取有关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工具评价文献质量。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24篇文献,其中2篇文献质量为高,22篇文献质量中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为34.8%〔95%CI(31.3%,38.3%)〕,其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的相关因素有年龄≥75岁〔OR(95%CI)=1.261(1.074,1.481)〕、合并多病(≥5种)〔OR(95%CI)=3.287(1.405,7.691)〕、用药数量≥5种〔OR(95%CI)=1.800(1.305,2.481)〕和用药数量≥10种〔OR(95%CI)=4.380(2.612,7.347)〕。
中国社区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发生率较高,高龄、合并多病、用药数量多是社区老年人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的危险因素,应重视对具有上述特征的社区老年人群潜在不适当用药的预防和干预管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迅速增加。高龄老年糖尿病患者多病共存、多重用药现象普遍存在,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将有助于降低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高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了解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等药物上的(多重)用药特点及规律,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于2022年4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回顾性选取2020-04-01至2022-03-31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40例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住院期间药品使用情况、出院用药方案,采用描述性分析法对患者出院后的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等进行分析。
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出院诊断个数为(13.93±3.12)个,住院期间平均用药种数为(16.48±5.41)种,出院后平均长期用药种数为(8.21±2.46)种,出院后多重用药率达89.2%(214/240)。出院后,90.0%(216/240)的患者接受了降糖药物治疗,其中44.9%(97/216)的患者采用单一用药方案,58.3%(126/216)的患者使用了胰岛素;76.2%(183/240)的患者接受了降压药物治疗,其中44.3%(81/183)的患者采用单一用药方案,79.2%(145/183)的患者使用了钙通道阻滞剂;77.9%(187/240)的患者接受了调脂药物治疗,其中83.4%(156/187)的患者使用了阿托伐他汀;48.7%(117/240)的患者使用了抗血小板药物,其中使用阿司匹林者占77.8%(91/117)。35.0%(84/240)的患者同时接受了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多重用药现象普遍,常同时使用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药物,这从侧面反映出医务人员对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相对全面的评估、高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率较高,但部分药物的不合理选择与联用可能会导致药品不良事件发生。
积极落实以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为中心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能够识别和纠正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差错,避免潜在用药错误的发生,减少并控制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而有助于提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延缓疾病发展进程,从而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提高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针对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存在的多重用药问题,从强化顶层设计、组建老年多学科团队、革新患者药物管理产品技术、满足患者对药物信息的需求等方面对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我国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发现,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突出。基于老年人的用药特点,积极探索多途径的多重用药管理策略是目前改善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多重用药问题的重要突破点。
老年人常罹患多种慢性病并需要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的背景下,易发生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情况。老年人PIM的发生率较高,PIM可增加老年人衰弱、跌倒、认知功能衰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但目前我国对老年人PIM的研究较为薄弱,且在基层医疗环境下老年人PIM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缺乏规范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人PIM的现状、筛查与评估工具及应对模式进行综述,旨在为减少PIM对老年人造成的危害、规范药品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用药安全是老年人医疗保健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多重用药可使老年人发生潜在不恰当用药(PIM)的可能性增加,常会引起药物间相互作用并导致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甚至会使老年人住院率、医疗费用及死亡率增加。处方精简是一种基于"以患者为中心、医患共同决策"理念的处方优化行为,旨在改善患者预后,降低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社区是慢性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社区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多重用药问题突出。社区全科医生在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对患者过去和当前的健康状况、患病情况和治疗方案有着详细的了解这一优势,也有利于确保处方精简的顺利实施。然而,目前对我国社区老年人实施处方精简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阐述处方精简的定义、处方精简在社区环境下的实施过程与步骤及其干预效果,进而深入探讨处方精简对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影响与意义,以期为我国社区处方精简政策的制定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