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型医疗服务最新文章合辑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1.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付子康, 李海英, 李屏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12): 1493-149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2.024
摘要1174)   HTML29)    PDF(pc) (1721KB)(1233)    收藏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在疾病进展中互为因果。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新型口服药物,通过阻断肾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进而增加尿葡萄糖排泄,从而发挥降糖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证实SGLT2抑制剂除发挥降糖作用外,还可在冠心病治疗中获益。本文主要对SGLT2抑制剂治疗T2DM合并冠心病的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WHO关于《将缓和医疗整合至初级卫生保健指南》要点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董丽丽,梁涛,杨浩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34): 4319-432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79
摘要1036)   HTML11)    PDF(pc) (1440KB)(959)    收藏
WHO从2014年开始相继发布缓和医疗相关实施指南,为缓和医疗的实施提供了重要证据。在医疗资源紧张、缓和医疗需求增多、专科缓和医疗人力资源缺乏的背景下,以社区为中心的缓和医疗服务是解决缓和医疗使用不足的一种有效模式。2018年,WHO服务提供安全司联合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共同制定了《将缓和医疗整合至初级卫生保健指南》,这是第一部系统说明如何将缓和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相整合的实施指南。该指南共8个章节,本文结合第3章节介绍缓和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整合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结合第4、5、6章介绍如何将缓和医疗整合至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包括社区基本医疗资源配置问题、药品管理问题、工作人员核心能力要求及社区健康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并介绍指南中部分地区和国家成功整合的案例,结合国内相关政策和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对该指南的介绍,希望可以为我国缓和医疗发展及进一步整合社区医疗资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国内外多重慢病健康服务整合研究进展
李婵姣, 何安宁, 黄仙红, 倪紫菱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2): 184-19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502
摘要1014)   HTML25)    PDF(pc) (1645KB)(11445)    收藏

随着疾病谱的逐渐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及全球健康和经济发展。慢病的致病因素多且病程长,患者常出现同时患有2种或2种以上慢病的累积状态,即多重慢病。多重慢病问题日益凸显且存在年轻化趋势,有效整合以疾病为中心、以治疗为根本的碎片化、非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对解决该问题意义重大。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多重慢病健康服务整合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当前多重慢病的健康整合服务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构建以多重慢病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整合服务模型及探索真实世界的多重慢病整合服务效果定量评价实践是未来多重慢病整合服务研究的发展方向,为我国高效、可持续的多重慢病服务整合机制的建立提供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整合支持环境现况研究
于亚航,赵璇,李惠文,于梦根,袁蓓蓓,孟庆跃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 52-5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39
摘要993)      PDF(pc) (1031KB)(1643)    收藏
背景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其医防整合能力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最终成果。目的 基于卫生体系功能框架,探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前运行机制和制度安排对医防整合的支持水平和潜在影响,为推进基层医防整合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为主、辅以定性研究完善支撑逻辑分析的方法,于2019年4—10月采用多阶段全国性抽样在东中西部抽取7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 435例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189例机构负责人和医务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调查问卷分为机构和人员两类,机构问卷包括机构基本情况、人力资源管理、收支结构、卫生服务提供与利用、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糖尿病防治管理及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指标等;人员问卷包括卫生人员基本信息、家庭医生签约行为、医防整合服务提供与认知等部分,并因人员类别有所差异。定性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了解机构医防整合安排下人员对整合现状的看法、专业能力评价、工作行为改变及家庭医生团队参与情况。结果 定量结果表明,2018年公共卫生收入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的13.77%,低于医保收入比例(31.14%);90.54%(67/74)的调查机构以家庭医生团队为主导提供糖尿病医防融合管理服务,全科医生数量、健康教育时间和固定患者比例尚可,但41.75%(567/1 358)的基层人员自评专业能力局限于自身岗位工作,58.54%(795/1 358)的医护人员仍认为临床医疗比预防更能改善人群健康;63.01%(46/73)的机构实现电子文件互通共享,52.70%(39/74)的机构糖尿病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化系统实现对接;89.83%(53/59)的机构负责人认为医疗服务指标对人员收入影响最大,53.57%(721/1 346)的医务人员表示预防性工作不会影响收入;人员主观认知反映机构内交流协作稍优于跨机构专业合作,整合的激励制度有待加强。定性结果支持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收入结构依赖于医疗、家庭医生团队对慢性病人群的有效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滞后及医疗服务能力对公共卫生的带动作用。结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各层面对医防整合的支持有加强趋势,但筹资结构、绩效激励、整合观念、信息化建设仍有不足。同时,医疗服务提供能力强的地区,其运行环境对医防整合的支持性也较好。建议借助卫生体系各层面改革,有针对性地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整合支持性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疾病协同理论的慢性病共病影响因素与管理策略
徐志杰, 钱熠, 严明, 陆益婷, 赵洋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1): 1288-129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01
摘要989)   HTML30)    PDF(pc) (1439KB)(881)    收藏

慢性病共病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与治疗负担,日益成为公共卫生与初级保健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有关如何应对共病挑战的认识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关注到社会和环境因素对疾病的聚集和发展产生潜在影响。疾病协同理论为探索多种疾病的聚集及其与社会和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从社会和环境层面分析慢性病共病的交互作用和帮助弱势人群改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对该理论的介绍和研究较为匮乏。本文重点梳理了疾病协同理论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点,回顾了国外学者提出的经典模型,结合既往研究分析常见的疾病协同因素,并为我国全科医生改进慢性病共病的管理质量提出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医社协同与社区智慧健康小屋:分级诊疗路径再建构
吴玉霞, 马洪波, 米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3): 1638-16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04
摘要946)   HTML21)    PDF(pc) (1721KB)(309)    收藏
背景 分级诊疗自实施以来进展缓慢,其中对多元主体和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全面性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目的 通过分析分级诊疗中多元主体的利益关系,探讨能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重路径的机制创新方案,通过政策创新和路径创新,助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优化分级分流的就医秩序。方法 于2022-10-10—2023-03-20选取2个国内先进城市的先进城区(X市S区和N市H区)为典型调研区,通过滚雪球抽样和目的抽样法,选取典型调研区内36位不同利益相关者(涉及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三级医院管理者、三级医院专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全科医生、健康社工师、患者等7类主体)为研究对象开展深度访谈,运用利益相关者的理论分析方法,分析7大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和掣肘及其对分级诊疗就医秩序健康发展的制约,以探索分级诊疗的机制困境;并对X市S区和N市H区实施健康社工和社区智慧健康小屋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的典型利益相关者的访谈记录进行文本分析,以对比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 深度访谈结果显示,"利益相关程度、实施意愿程度、受实施影响程度和对实施影响力"4大维度是影响7类主体实施分级诊疗的主要方面,7大主体有各自利益立场,对分级诊疗起到不同程度的助力和阻力作用,多元主体之间难以形成协同机制是问题的关键。试点地区通过推行社区智慧健康小屋、健康社会工作及其形成的医社协同新机制,有助于增强7大主体的利益相关性,实现更好的分级诊疗秩序。结论 社区智慧健康小屋是医社协同新机制的物化空间,健康社工师是新机制的链接点和赋能者。借助于社区智慧健康小屋的新载体和健康社工师的新力量,建构以健康社会工作为中心的医社协同新路径,能实现就医人口的基层前置,对形成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起到"增能导流"的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实施性研究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实施影响因素研究
杨旻, 朱雪娇, 章琛越, 邢梦婷
中国全科医学    2022, 25 (04): 505-50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210
摘要926)   HTML20)    PDF(pc) (914KB)(2152)    收藏

老龄化社会健康养老问题日趋尖锐。在推进我国医养结合政策和分级诊疗制度下,浙江省杭州市率先开展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并取得初步成效,但其实施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且相关影响因素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基于此,本文借助实施性研究的整合性理论框架(CFIR)从干预特征、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个体特征、实施过程5个方面系统分析和梳理该服务实施的影响因素,发现该服务实施的主要促进因素为服务内容多样和个性化、服务机构与所在医疗机构建立紧密长效的协作关系、服务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机构内外具备激励措施等;主要障碍因素为个别服务内容(如健康管理)形式化且缺乏针对性,服务机构诊疗水平不足,人力、设备、药品等可用资源不足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国外整合医疗典型模式对我国健康管理联合体建设的启示
熊梅,伍佳,刘利霞,廖晓阳,赵茜
中国全科医学    2020, 23 (22): 2741-27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0.00.344
摘要874)      PDF(pc) (1326KB)(3092)    收藏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转变,以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的实施推进,我国迎来了健康中国建设新纪元,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向健康管理联合体(健联体)转型升级,以及健联体建设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整合发生的水平对国外整合医疗典型模式进行分析,从历史背景、具体措施、开展成效3方面进行介绍,汇总出其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卫生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和健联体开展现状,提出如下建议:尽可能整合所有与健康相关的要素,惠及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关注重点人群,构建跨学科团队;形成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轻度老年认知障碍的非药物整合式干预:单个案研究
王英, 董之晓, 杨克虎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3): 315-3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95
摘要858)   HTML14)    PDF(pc) (1719KB)(858)    收藏
背景

认知障碍可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抑郁、孤独感,以及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目的

探讨非药物整合式干预对轻度老年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抑郁、孤独感、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

方法

基于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研发了认知功能训练、身体运动、情绪管理、社会连结、健康生活习惯5个维度的非药物整合式干预方案,采用A-B-A单个案受试者设计,于2021年6—12月展开对3名确诊为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进行为期3个月,1次/周,60 min/次的干预。于基线、干预3个月后、干预结束后3个月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简版生活质量量表(SF-12)、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中文版孤独量表(DJGLS)从认知功能、自我效能感、生活质量、抑郁情绪、孤独感5个维度评估3名老年人各量表得分并分析其变化。并在干预结束后3个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从认知功能、生活质量、抑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孤独感维度评估干预效果。

结果

纳入研究的3名老年人年龄为74、70、73岁,均已婚、与配偶和孙辈共同居住。3名老年人的MoCA基线得分为21、22、24分,干预3个月后为28、26、27分,干预结束后3个月为25、19、23分;GSES基线得分为25、30、27分,干预3个月后为29、29、30分,干预结束后3个月为28、31、28分。SF-12基线时得分为69、32、51分,干预3个月后为81、81、83分,干预结束后3个月为78、38、59分。GDS-15基线得分为4、8、2分,干预3个月后为2、6、1分,干预结束后3个月为1、8、4分。DJGLS基线得分为8、7、8分,干预3个月后为5、5、4分,干预结束后3个月为5、5、7分。半结构访谈资料表明,受试者在认知功能、生活质量、抑郁情绪、孤独感、自我效能感5个维度均有改善。

结论

对于患有轻度老年认知障碍的受试老年人而言,从认知功能训练、身体运动、情绪调节、社会连结、健康生活习惯5个维度开展非药物整合式的干预是有意义的,轻度老年认知障碍老年人的MoCA、SF-12、GDS-15、DJGLS得分在干预3个月后均有改善,GSES得分在干预后效果不理想,所有维度得分在干预结束后3个月呈递减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PDSA理论构建医联体下老年共病整合管理模式
周璇, 张丹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2): 192-20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74
摘要804)   HTML15)    PDF(pc) (1820KB)(6103)    收藏

共病患病率的持续升高为人群健康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开发整合医疗照护模式应对共病人群健康管理压力。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PDSA理论的医联体下老年共病整合管理模式,以期在"计划-执行-学习-反馈"的往复循环中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效果。该模式由管理团队、管理流程、管理工具、管理效果4大关键要素组成。该模型在既往干预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团队、患者自我管理等干预方式,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决策支持平台,实现共病患者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全科医学与睡眠医学如何协同发展
韩婷婷, 崔小川, 韩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0): 2447-24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482
摘要793)   HTML15)    PDF(pc) (1154KB)(910)    收藏

全科医学和睡眠医学作为国内目前新兴的两个临床学科,两者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交集,互补性强,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存在一定的交叉融合。中国专科医师培训认证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全科医师从事睡眠医学工作开辟了道路,使其有良好的协同发展的基础及必要性。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全科医学与睡眠医学两者学科协同发展的基础及学科协同共建的必要性,介绍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在全科医学与睡眠医学学科共建方面取得的经验,并邀请相关专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全科医学与整合医学的现状与展望
应美珂,韩婷婷,王永晨,任菁菁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23): 2895-289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022
摘要786)      PDF(pc) (1088KB)(2822)    收藏
全科医学、整合医学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有机整合达到最优化的服务,前者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后者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本文主要介绍全科医学与整合医学的学科历史,阐述两者的服务理念、范围,分析临床和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两者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以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为例
宫芳芳,孙喜琢,李亚男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9): 2408-241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78
摘要777)   HTML16)    PDF(pc) (1639KB)(1682)    收藏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新时代被寄予新希望,即建设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但目前缺乏相关标准。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医疗资源整合历程后,选取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罗湖样板”——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建立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深度剖析,从组建唯一法人代表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重塑预防为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推进以健康效果为导向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的构成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图像类医疗大数据隐私加密技术方案及政策立法的协同策略研究
陈开元, 陈龙, 张怡, 柴润祺, 王娜, 曾华堂, 柴森春, 梁万年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9): 2338-234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97
摘要764)   HTML3)    PDF(pc) (1228KB)(536)    收藏
背景

针对图像类医疗大数据隐私加密需求,构建一种创新的、基于编码的隐私保护分割技术框架,并从技术与政策立法协同的角度探索促进该技术落地应用的实施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构建适用于图像类医疗大数据的隐私保护技术框架,提出促进技术应用的政策立法协同策略,以期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共同推动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理论分析、技术框架构建、实验验证、政策分析等方法构建创新型图像类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分割技术框架,提出政策立法协同策略。

结果

成功构建创新型图像类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分割技术框架并通过有效性验证;针对现行法律法规在云数据处理、责任归属、技术标准及特殊数据保护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政策立法建议。

结论

基于编码的创新型图像类医疗大数据隐私保护分割技术框架能够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图像类医疗数据的有效共享与利用,提高数据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水平;相应政策立法协同策略的提出为图像类医疗大数据的安全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整合型服务体系构建背景下医防融合实现机制研究
胡美丽, 张倩, 申斗, 李红丽, 刘跃华, 杨雯, 杨金兰, 顾芳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2): 2706-271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22
摘要695)   HTML28)    PDF(pc) (1481KB)(320)    收藏
背景

实现基层医防融合,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在"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目的

分析整合型服务体系构建背景下医防融合的实现机制,为探索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医防融合路径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以"医防融合""医防协同""防治结合"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相关文献,筛选出对医共体、医联体等整合型服务体系案例政策措施和实施效果进行研究的文献,最终筛选出文献18篇,案例15个。基于彩虹模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以及支持要素确定系统整合、组织整合、专业整合、服务整合、功能整合、规范整合为条件变量,以良好医防融合效果为结果变量,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整合型服务体系构建背景下的医防融合实现机制。

结果

共有4条组态路径能有效提升医防融合效果,4条路径分别符合多层面整合型、中微观整合型路径,同时得出以下结果:(1)依托整合型服务体系开展医防融合更为有效,在整合型服务体系下存在多种路径可有效提升医防融合效果;(2)服务整合对提升医防融合效果起着基础保障作用;(3)对提升医防融合的系统整合、专业整合和功能整合相关政策指标设置尚不健全。

结论

(1)依托医联体、医共体等中国特色的整合型服务体系提升医防融合效果;(2)充分发挥服务整合的基础保障作用;(3)参考多层面整合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均衡设置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政策指标,同时完善系统整合、专业整合以及支持要素的整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对医防整合的认识评价
于梦根,赵璇,李惠文,于亚航,袁蓓蓓,孟庆跃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 40-4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38
摘要692)      PDF(pc) (1099KB)(1236)    收藏
背景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关键提供者,其对医防整合的认识影响整合服务提供,研究个体对医防整合的认识对制定和实施医防整合相关政策具有重要价值。目的 了解和评价基层医护人员主观上对医防整合的认识,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防整合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4—10月,设计医防整合主观认识评价问题,采用全国性多阶段抽样法,以基层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810份,回收有效问卷725份,有效回收率89.5%。借鉴Likert评分等级赋分,运用因子分析法对12个变量降维,提取和解释公因子,计算因子得分。结果 反映医防整合主观认识的因子可以归纳为机构层次的环境支持公因子、科室层次的合作互动公因子和个人层次的专业界限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0.43%。经因子四分制转化,环境支持得分(2.97±0.54)分,合作互动得分(2.81±0.55)分,专业界限得分(2.46±0.65)分,医防整合认识综合得分(2.86±0.53)分。结论 医护人员在基层卫生体系中,感知到的整合服务的环境支持程度不高,缺少科室协作,并且仍存在较强的专业界限。构建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卫生服务中的医防整合,需要体系和机构层面更多支持政策,加强不同卫生人员专业合作,转变医护人员医防割裂的专业思维。
参考文献 | 补充材料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医教协同背景下全科医生沟通技能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邓黎黎,廖晓阳,邹川,伍佳,程春燕,赵茜,王莉斐,罗晓露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3): 1690-169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18
摘要686)   HTML8)    PDF(pc) (965KB)(1703)    收藏
背景 医教协同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保健质量的关键。沟通能力是全科医生必备核心能力之一,尽管我国开展了全科医生沟通技能培训,但效果不佳。研究显示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可快速满足临床需要,显著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探讨在医教协同背景下,全科医生沟通技能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0月选取“华西医院-社区”医教协同体下承担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社区基地为调查地点,以其内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2家的全部全科医生104名为调查对象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全科医生基本情况、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既往参加沟通技能培训、沟通技能培训需求和参与意愿、医患沟通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全科医生沟通技能培训需求内容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95.2%(99/104)的全科医生认为医患沟通重要和非常重要,66.3%(69/104)的全科医生既往参加过医患沟通技能培训。在既往培训中接受过建立关系培训的人占比最多,为82.6%(57/69),接受过表达同理心培训的人占比最少,为29.0%(20/69)。全科医生均对沟通技能培训有需求,在培训需求方面共同决策需求占比最高,为71.8%(61/85);采集病史需求占比最低,为16.4%(17/10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培训需求内容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培训经历、沟通能力和医患关系满意度的影响(P<0.05)。基于全科医生视角影响医患沟通的医方因素中排名第一是“工作任务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其次是“缺乏沟通技巧,不会和患者有效沟通”。结论 医教协同背景下全科医生对医患沟通重视,培训需求率高,参与意愿强烈。既往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存在差异,持续动态评估培训需求是保证全科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癌症生存者整合型照护模式的概念框架、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赵苗苗, 高月霞, 徐燕飞, 宗莉, 吴群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3): 2813-282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803
摘要682)   HTML21)    PDF(pc) (1363KB)(3349)    收藏
癌症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癌症发病率的持续升高以及生存时间的不断延长导致癌症生存者数量持续攀升。癌症生存者面临着身体、心理和社会照护方面的复杂挑战,其照护服务也需要跨领域、跨部门、跨学科的有效协同与整合,建立癌症生存者整合型照护模式已经成为各国应对癌症生存者照护挑战的重要策略。然而目前我国癌症生存者照护领域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当前代表性的癌症生存者整合型照护模式的概念框架、特征、应用以及在我国的实践进展,结合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状况,从建立共识、试点探索、人才建设、强化基层、政策支持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设计与实施癌症生存者整合型照护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的医防整合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于梦根,赵璇,李惠文,于亚航,袁蓓蓓,孟庆跃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 (1): 46-5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037
摘要671)      PDF(pc) (1058KB)(769)    收藏
背景 构建医防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卫生服务不可或缺,医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直接影响患者接受服务的质量和健康状况,揭示整合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对准确、科学制定医防整合服务政策有重要意义。目的 分析基层医护人员的医防整合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基层医防整合服务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于2019年4—10月,采用全国性多阶段抽样,使用自设问卷对基层医护人员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基本信息、医防整合认识和服务行为指标等,利用两水平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计发放问卷810份,基层医护人员自报预防服务时间占比有效问卷数量是624份,有效率为77.4%;固定患者服务比例有效问卷数量是609份,有效率为75.2%。基层医护人员自报预防服务时间占比和固定患者服务比例的均值分别为(37.7±23.033)%和(27.3±24.312)%。预防服务时间占比资料层级结构明显,两水平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日常服务过程中的预防服务时间占比影响因素包括是否参与家庭医生团队、合作互动和专业界限认识(P<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获得的固定患者服务比例影响因素包括人员类型、是否参与家庭医生团队、合作互动和本机构工作年限(P<0.05)。结论 推进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和签约服务;明确服务分工,加强科室和多学科合作;转变医防人为分割的固化思维等有利于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连续协调的医防整合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社区康复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同发展对策的思考
林奕芳, 贾杰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8): 905-91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41
摘要669)   HTML21)    PDF(pc) (1233KB)(611)    收藏

社区康复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为辖区居民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若能将康复服务精准对接至有需求的人群,减轻其功能障碍程度,提升其生活质量,实现"康复在基层"的功能定位,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社区康复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同发展的对策思考,提出基层机构在服务提供上可推进个体健康管理与临床康复无缝衔接,在服务协作上可建立全科医生模式下的社区康复、组建"康复-公卫"联盟、制订个性化家医签约服务包等协作机制,在服务筹资上可充分探讨现有筹资来源的整合支付,以期为基层机构康复职能的拓展提供参考,助力实现全人群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国民医疗经济负担持续降低的长远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卫生健康体系
梁万年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9): 2301-230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15
摘要628)   HTML6)    PDF(pc) (1287KB)(761)    收藏

建设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指出,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必须是以健康为中心,急慢分诊、上下联动、防治结合,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力量办医协同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要实现服务体系、服务理念、服务决策、医患关系、服务模式、支付机制、监管考核7个方面的转变,关键在于推动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强化、延伸和融合。本文强调了管理体制改革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的重要性,并指出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本质目的是尽力满足老百姓全方位的健康需求,建立合理有序的就医格局,最终使健康中国建设有强大的卫生健康系统做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德国健康金齐格塔尔整合医疗介绍
罗秀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19): 2306-2310.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19.003
摘要606)      PDF(pc) (829KB)(1634)    收藏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与疾病谱变化给传统卫生服务体系带来的巨大挑战,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卫生服务改革。“健康金齐格塔尔整合医疗”以健康促进为核心,通过形式多样的疾病管理项目和服务网络构建,创新金融方式,整合医疗服务提供方和医疗保险机构,有效地实现了促进人群健康、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控制卫生成本的目标。本文在介绍德国健康金齐格塔尔整合医疗项目的基础上,也分析了该项目为我国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带来的有益参考和启示,即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重视健康促进、改革卫生服务供给侧、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Baidu(7)
23. 如何推进农村重点疾病人群基本卫生保健模式的改进:以人为本整合型健康管理政策证据简报
张笑天, 李明月, 兰青, 刘晓云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16): 1924-1929.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00
摘要599)   HTML12)    PDF(pc) (1240KB)(451)    收藏
背景

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基本卫生保健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盖茨基金会开展紧密合作,2017—2022年在山西省、湖北省以及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开展基本卫生保健项目。项目的总目标是探索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有效模式,助力健康扶贫工作,加强中国国内经验分享,并惠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目的

总结在以高血压和糖尿病为代表的农村重点疾病人群中开展以人为本整合型健康管理的经验。

方法

农村基本卫生保健项目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包含了多个来源,包括医院信息系统数据、统计报表资料、基本公共卫生数据、定性访谈、患者调查、医生问卷调查、病历质量调查等,以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前后比较作为主要的评估方法。

结果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保持稳定上升,住院患者次均住院费用下降,患者健康生活行为逐渐上升、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明显改善。在健康结局方面,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明显改善但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变化不明显。

结论

项目地区重点疾病健康管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相关措施已经变成政策在项目地区推广和落地,各类专家是项目推动实施的关键因素,各项措施的可持续性有待保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健康共富逻辑的数字化中西医协同健康治理模式研究
倪旻晗, 吴芷涵, 周思宇, 黄仙红, 孙涛, 王小合, 崔琳琳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3): 1567-1572.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770
摘要552)   HTML16)    PDF(pc) (1317KB)(809)    收藏

健康共富是共同富裕逻辑在健康领域内的概念阐释及应用外延,基于数字化改革优势构建数字化中西医协同健康治理模式是健康共富的"浙江模式"并实现高质量全生命周期医疗健康服务目标。本文以梳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期间国家及浙江省数字化中西医协同相关政策集合为基础,对健康共富的定义及内涵进行阐述,选定浙江省的省域、基层平台及医疗机构的数字化中西协同健康治理模式作为研究案例,解释健康共富的系统设计逻辑、基层平台逻辑和机构服务逻辑的主题与路径,以期为中西医协同健康治理模式的创新建构与优化提供参考与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下人头总额预付与DRG付费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
张梓洵, 尹刚, 边颖, 陶红兵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9): 2441-2448.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35
摘要552)   HTML7)    PDF(pc) (1824KB)(622)    收藏
背景

我国各地积极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医保总额预付支付方式改革,但医共体内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病种分值付费(DIP)支付和总额付费政策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虽已有研究从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的控费效果与控费机制进行研究,但仍有可拓展之处。

目的

了解紧密型医共体下人头总额预付与DRG支付政策的协同机制与成效。

方法

于2023年7月,赴殷都区开展实地调研,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紧密型医共体内关键知情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n=28),访谈提纲涉及医保支付改革政策与措施、激励机制、工作感知及优化建议等。根据整体性治理理论,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以搭建殷都区紧密型医共体人头总额预付和DRG付费的协同机制框架。同时检索2017年1月—2024年7月发布的与殷都区医共体建设和医保改革等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n=18),以补充相关政策背景信息。

结果

形成政策行为、监督行为、服务行为、激励机制4个分析主题,覆盖12个子主题的主题框架。医保支付改革在紧密型医共体治理框架中起关键引导作用,人头总额预付与DRG付费存在先后的依从关系。医共体内人头总额预付与DRG付费的协同机制是通过互相补充、完善政策行为、监督行为和对服务行为的激励机制实现的,对于在紧密型医共体中实现资源整合和"以健康为中心"的目标,二者均不可或缺。

结论

在紧密型医共体内,同时推进人头总额预付与DRG付费方式改革通过构建整合机制和激励机制,能够发挥政策合力,影响政策行为、监督行为以及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共同推动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整合医学宣言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31): 0-C3.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21
摘要547)   HTML19)    PDF(pc) (1119KB)(185)    收藏

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自2012年被正式提出,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日趋丰富,成为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本文提出整合医学的十大主张,从认识论和方法学上阐述了整合医学的内涵和外延,以期实现现代医学的升维转型和自适应进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破解协同治理壁垒,优化体系生态
崔珑严, 王敏, 陶红兵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9): 2421-242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632
摘要543)   HTML7)    PDF(pc) (1418KB)(1035)    收藏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如何扩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面和提高其建设水平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政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影响其发展的关键要素,梳理支付方式、管理体制、服务模式和信息共享等关键壁垒因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需要整合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科学且合理制定人头总额预付方案,同时破除支付壁垒、体制壁垒、服务壁垒、信息壁垒等多重壁垒,打通堵点、连接断点、攻克难点,才能重塑医疗服务体系生态,真正落实"以健康为中心"理念,让县域居民享受优质、连续、高效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区域卫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构建
史晓晓, 石建伟, 金花, 张倩倩, 于德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 (25): 3153-3156.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745
摘要528)   HTML13)    PDF(pc) (1374KB)(326)    收藏
背景

区域卫生协同发展通过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到位的区域协同体以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并通过充分开展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发挥区域内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特色和专长,可真正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现存区域卫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以结果类为主,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需开展相关研究,填补该领域缺陷。

目的

本研究拟构建区域卫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区域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化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区域卫生协同发展要素,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随后选取上海市熟悉区域卫生协同的相关专家(来自全科医学、医学教育、行政管理、公共卫生管理领域)19名作为函询对象,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运用德尔菲法对其进行两轮函询,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各级指标权重、检验各级指标逻辑一致性,最终确立区域卫生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

两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5.0%、1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7、0.92。初步构建的区域卫生协同发展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构成。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387、0.296、0.187、0.130。各层级指标的一致性比率均<0.100。

结论

初步构建的区域卫生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以发现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协同模式的问题与不足,为下一步指导区域模式实践工作奠定理论及实践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运用整合医学方法构建全科医学的问诊模型
王剑强
中国全科医学    2018, 21 (23): 2876-287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8.00.084
摘要511)      PDF(pc) (1040KB)(1519)    收藏
全科门诊面对的大多是未分化疾病或亚健康问题,这类问题仅关注生理疾病无法做出令人满意的处理。本研究旨在从就诊原因(主要症状)入手,整合生活史和就诊目的等相关内容,构建一个适合全科医疗的问诊模型,丰富全人照顾的内涵,为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长期健康水平和满意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国内外儿童整合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概念与框架的研究进展
刘长明, 张智, 张勇, 赵茜, 余克林, 薛林美, 苏艳玲, 杨旭东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28): 3574-358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129
摘要499)   HTML9)    PDF(pc) (1989KB)(1175)    收藏

我国儿童医疗资源和健康管理服务需求长期失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突出。如何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存量的儿童医疗资源下实现整合和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归纳及分析了有关儿童整合型健康管理服务的概念和框架,包括儿童健康评估、早期干预、长期随访和案例研究与实践经验4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总结了可实施的儿童整合型健康服务模式,通过本综述认为整合型健康管理服务具有广泛的潜力和应用前景,能为儿童提供个性化及高效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新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初级卫生保健人员与专科医务人员在提供整合服务中的协作模式及效果:概况性评价
张晓乙, 许智涵, 袁蓓蓓, 王胜, 刘晓, 周慧兰, 李战胜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 (04): 400-407.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204
摘要492)   HTML9)    PDF(pc) (1581KB)(462)    收藏
背景

应对当前健康挑战需要为患者提供整合和连续性服务,初级卫生保健人员与全科医生外其他专科医务人员协作是最常见的实现途径,不同学科人员之间协作的模式及效果直接影响整合服务的提供质量,并对患者的健康结局改善至关重要。

目的

采用概况性评价的方法,对初级卫生保健人员与专科医务人员协作模式相关研究特征、协作模式内容、作者报告的协作模式效果进行系统梳理。

方法

于2022-09-03,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与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和专科医务人员协作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设定为建库至检索当日。提取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协作模式特征及效果。基于Mulave齿轮模型对团队协作模式进行元素分解,结合内容分析法对文献中的协作模式内容进行整合和展示。

结果

最终纳入与主题相关的文献420篇,其中214篇(51.0%)的研究目的为评价协作模式效果,但仅82篇(19.5%)能够提取出具体的协作方式内容。提取有限的协作模式细节信息发现,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和专科医务人员协作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共同工作方式明确且正规、协作服务内容有循证指南/规范支持、在两类人员协作中有信息系统和专职协调人员的支持。82篇文献中,54篇(65.9%)文献报告了明确的效果指标,其中90.7%(49/54)的结论为协作对服务提供过程、服务利用和健康结果相关指标的改善有影响,但较高比例(90.7%,49/54)的研究报告正面效果不能排除发表偏倚的存在。

结论

整合型服务使用初级卫生保健人员和专科医务人员协作模式时,需要确保两类人员合作方式、工作内容的明确化,同时注重信息和协调人员的支持作用;卫生体系与政策相关干预研究应重视对干预设计细节和执行过程的描述,未来有必要对该主题研究开展方法学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基于全科医学思维的全专协作慢病管理实证探讨
张含之, 于德华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0): 1259-1264.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350
摘要458)   HTML7)    PDF(pc) (1739KB)(427)    收藏

全科与专科协作的"全专协作模式"目前主要基于疾病诊治技术支持、分级诊疗落实等内容被运用于对社区各类慢病的诊治和管理。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全科医学团队基于全科医学思维"以患者为中心""系统观和整体观"的特点,围绕"六个一"进行多维度建设,探索和实践更为全面、深入及有效的全专协作模式。"六个一"的建设基于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专协作,以对社区常见慢病骨关节炎(OA)为例,其内容和特点包括:(1)成立一个多学科团队:所成立诊疗团队能依托综合性医院层面三维协同医联体基础,发挥综合性医院的全科联络协调作用,细化协调多学科分工;(2)完善一套诊治流程:遵循科学循证完善一套疾病的分级诊治流程,并对诊治流程进行成效评估,使其更有助于改善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3)开发一个APP:所开发APP能涵盖对OA患者的分层诊疗和管理、医患沟通、科普推送、预约挂号等多种功能,并可将完整诊疗数据收录于专属信息平台;(4)设计一套宣传推广方案: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在综合性医院及社区的疾病诊疗、健康体检和咨询等多场景下进行宣传;(5)建立一个案例库:建立OA患者专病案例库,持续随访患者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实行分层管理,以便于提供更多全科特色案例;(6)建设一套课程:围绕OA专病建设的课程内容包含"全科骨痛未分化疾病""骨关节炎慢病管理",开展形式包括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门诊接诊和教学查房示范等,用于全科本科、研究生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教学培训。以社区骨关节炎管理的"六个一"建设为例,基于全科医学思维的全专协作慢病管理实践提示全科与专科有在医、教、研多维度全面深入合作和相互促进的潜力,且优化整合疾病分级管理相关的团队、技术、信息支持等对于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水平提升效果良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下家庭医生团队整合服务模式研究:基于关键事件技术法
代高岚歆, 尹刚, 李浩, 陶红兵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19): 2433-2440.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385
摘要403)   HTML5)    PDF(pc) (1854KB)(374)    收藏
背景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其服务主体为整合服务开展提供优质土壤,但既往研究缺乏对相关服务模式的探索和总结。

目的

了解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家庭医生团队的整合服务模式。

方法

于2023年7—11月,基于关键事件技术法,目的性选取河南省郸城县、安阳市、巩义市的62名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围绕整合服务实践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结果

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整合服务的4个主题,分别为整合服务主体、整合服务内容、整合服务过程、整合服务障碍。借鉴"鱿鱼"生理构造,提出"鱿鱼模式",以形象描述县域家庭医生团队的整合服务模式。该模式中,强调县域医共体的核心指挥作用,家庭医生办公室的协调角色,以及县乡村三级家庭医生团队和乡村医生的服务触角功能。

结论

"鱿鱼模式"为理解和优化该服务模式提供了直观框架,县域家庭医生团队的整合服务模式呈现多元化主体参与、全方位服务内容整合的特点,但仍面临一定阻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卫生服务在荷兰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罗秀1,王轶2*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 (13): 1534-1538.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13.002
摘要387)      PDF(pc) (738KB)(651)    收藏
人口老龄化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给我国卫生体系带来巨大压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卫生服务(PCIHC)是减少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阐述PCIHC内涵的基础上,以荷兰糖尿病服务项目为例,介绍了整合型卫生服务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实践。并提出我国的PCIHC构建路径,即基层首诊与双向转诊制度、构建多学科团队、统一临床路径及加快支付方式改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线上线下同伴导师协同式健康管理方案在农村糖尿病不规范治疗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贾红红, 杜秋慧, 张子琛, 周郁秋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 (04): 476-481.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934
摘要346)   HTML9)    PDF(pc) (1865KB)(378)    收藏
背景

农村糖尿病患者不规范治疗现象尤为严重,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前我国农村糖尿病健康管理的首要问题。

目的

探讨线上线下(O2O)同伴导师协同式健康管理对农村糖尿病不规范治疗患者的风险感知及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4—11月在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镇的农村糖尿病不规范治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试验组采用O2O同伴导师协同式健康管理方案,干预时间为6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慢性病健康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在风险感知及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方面的差异。

结果

试验组42例,对照组41例完成该研究。干预后试验组糖尿病风险感知量表得分为(43.86±7.00)分,高于对照组的(32.56±4.24)分(t=8.864,P<0.001);干预后试验组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得分为(100.45±16.74)分,高于对照组的(75.54±13.82)分(t=7.384,P<0.001)。

结论

O2O同伴导师协同式健康管理方案能有效提高农村糖尿病不规范治疗患者的风险感知及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提高其健康管理水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