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对一篇家庭医生创作的基于186个粉丝数获得25万阅读量的高阅读量微信推文开展个案分析,得出健康科普的传播规律,包括"健康科普传播模型"的一般传播规律和"信息自传播能力"的高自传播性规律,并基于规律指引,总结出高阅读量健康科普作品的创作原则和传播原则,可用于指导健康科普的优质实践。最后,在共性规律基础上,本研究辨析了家庭医生群体开展健康科普的独特定位和独有特色,包括内容方向上,相较于疾"病"科普,应当更多关注"看病"和"看待病"的科普;传播对象上,应当更关注属地居民的接受比例,以及应当追求科普信息传递带来的健康行为改变,而非阅读量,以期启发家庭医生群体在把握共性规律的同时,更要坚持走出最适合其功能定位的特色健康科普之路。
目前我国的科普工作存在着科普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科普投入不足、科普成效难以精细化评价等问题,且随着"科普热"的来临,科普事业呈现出新的特点,亟需新的评价体系。以健康科普为例,针对机构的工作评价研究相对薄弱,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维度单一、难以量化、缺少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现实问题。
构建健康科普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建立面向社会机构的健康科普工作评价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和文献报道,制订函询问卷,遴选14名健康科普工作领域的资深工作者组成专家小组,采用德尔菲法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于2022年4—5月进行3轮函询,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根据专家意见构建机构科普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第1轮函询问卷回收率为100%,共有9名专家对其中19项指标给出了34条修订意见,专家意见提出率为64.29%(9/14),专家积极程度较高。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14,判断依据为0.886,熟悉程度为0.742。第1、2轮专家函询的Kendall's W系数分别0.238、0.246(P<0.001)。两轮专家函询的变异系数均<0.250,专家意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确定并构建出机构科普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3项一级指标(科普投入、科普实施、科普成效)、16项二级指标和77项三级指标。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出机构科普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3项一级指标(科普投入、科普实施、科普成效)、16项二级指标和77项三级指标,其应用有助于提升社会机构的健康科普工作效率。
钙敏感受体(CaSR)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可以诱导高度扩散的信使以激活各种细胞反应。最近研究认为CaSR介导内质网、线粒体、细胞核之间的信号通信,且此过程与心肌损伤相关。心肌细胞为永久细胞,不可再生。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CaSR在心肌损伤中的相关调控机制,梳理其介导的复杂细胞内信号转导网络,为寻找心肌损伤治疗新靶点提供思路。
线粒体作为细胞"守护者",在生物体中具有复杂的生理功能。线粒体自噬作为一种选择性的自噬方式,在清除损伤的线粒体、维持线粒体的数量及功能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心肌细胞在心肌梗死后会经历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并伴随着线粒体功能的异常及数目的增多,导致心肌纤维化的形成。线粒体自噬的激活对于改善心肌损伤和心肌纤维化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对线粒体自噬在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具体通路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及中医药干预线粒体自噬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合阐述,以期为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
心血管代谢性共病(CMM)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共病聚集模式之一,增加了我国居民致残及死亡的风险。胰岛素抵抗及肥胖与心血管代谢性疾病(CM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肥胖与多种CMD具有相关性。不同性别、不同肥胖类型居民发生CMM是否具有差异,目前尚不明确。
基于安徽省不同性别的中年居民,探讨其肥胖类型与CMM的关系。
本研究对象来源于2017—2021年在安徽省开展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共10个项目点,对12个县市的社区居民进行调查,最终纳入70 812名中年(45岁≤年龄<65岁)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由经过专项培训的调查员对受试者进行调查,主要调查的内容包括一般信息(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是否在婚、是否为高中及以上学历、是否为农民)、疾病史(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卒中、血脂异常)、体格检查(身高、体质量、腰围)、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按照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再分别分为非肥胖、周围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复合型肥胖不同肥胖亚组,构建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究男女两组CMM的发生情况及不同肥胖亚组与CMM的关系,采用R软件中的Z检验比较男女两组不同肥胖亚组间的效应值差异。
共纳入男26 726例,女44 086例。总人群CMM的患病率为14.6%(10 361/70 812),男、女性人群CMM患病率分别为16.6%(4 445/26 726)、13.4%(5 916/44 086)。安徽省中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7.0%、7.8%、0.5%、2.5%、29.5%。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吸烟、饮酒、是否在婚、是否高中及以上学历、是否为农民后,相较非肥胖亚组,外周型肥胖亚组、中心型肥胖亚组、复合型肥胖亚组发生CMD的高危风险依次增加(OR=1.665,95%CI=1.599~1.734;OR=1.788,95%CI=1.656~1.930;OR=3.020,95%CI=2.913~3.131;P<0.05)。在男性人群中,与非肥胖亚组相比,周围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复合型肥胖亚组发生CMM的风险增加[OR(95%CI)分别为2.008(1.822~2.213)、2.281(1.875~2.774)、4.137(3.799~4.504)],而在女性人群中分别为1.574(1.443~1.717)、1.727(1.509~1.976)、2.916(2.721~3.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Z检验结果显示,男女两组在外周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复合型肥胖3个亚组之间OR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调整了血脂等相关指标后,男性与女性人群外周型肥胖、中心型肥胖、复合型肥胖亚组发生CMM的风险依次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人群复合型肥胖亚组发生CMM的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8 ,P<0.05)。
安徽省中年不同肥胖类型居民发生CMM的风险不同,复合型肥胖居民发生CMM的风险最高,其次为中心型肥胖。男性人群中年复合型肥胖居民发生CMM的风险较女性更高,应该重点关注此人群。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及多病共存人群的增加,心血管代谢性共病(CMM)的高风险性使其成为研究重点。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单个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缺乏对CMM整体相关性的探讨。
探讨我国中老年人群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与CM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评估TyG在CMM防治中的作用。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7—2021年安徽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人群,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纳入94 455例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TyG。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分别探究TyG连续变量和不同四分位数对CMM的影响因素,采用Z检验比较组间的OR值差异。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评估潜在的非线性联系,绘制RCS曲线并计算OR=1的分界点。
纳入研究对象中CMM组共1 456例(男664例,女792例),非CMM组共92 999例(男38 313例,女54 686例)。男性群体中CMM患者年龄、BMI、平均动脉压(MAP)、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高中及以上学历、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卒中、高血压比例、TyG高于非CMM组,吸烟、饮酒、农民比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非CMM组(P<0.05);女性群体中CMM组年龄、BMI、MAP、FPG、TG、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卒中、高血压比例高于非CMM组,在婚、农民比例、TC、LDL-C、HDL-C低于非CMM组(P<0.05)。分别将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按照TyG四分位间距进行分组,男性T1组(TyG 6.90~8.33,n=9 745)、T2组(TyG 8.34~8.67,n=9 744),T3组(TyG 8.68~9.08,n=9 744),T4组(TyG 9.09~11.6,n=9 744);女性F1组(TyG 7.07~8.49,n=13 870),F2组(TyG 8.50~8.82,n=13 870),F3组(TyG 8.83~9.21,n=13 869),F4组(TyG 9.22~11.6,n=13 869)。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婚姻、吸烟、饮酒、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民、TC、HDL-C、LDL-C、BMI、高血压和MAP后,T4组患者CMM患病为T1组的9.045倍(OR=9.045,95%CI=6.372~13.169,P<0.001),F4组患者CMM患病为F1组的7.442倍(OR=7.442,95%CI=5.576~10.080,P<0.001),Z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OR值的升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24,P=0.410)。男性TyG每升高1个单位,CMM患病风险升高3.960倍(OR=3.960,95%CI=3.388~4.620,P<0.001),女性TyG每升高1个单位,CMM患病风险升高4.447倍(OR=4.447,95%CI=3.845~5.137,P<0.001)。Z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OR值的升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16,P=0.224)。RCS结果显示,调整了年龄、婚姻、吸烟、饮酒、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民、TC、HDL-C、LDL-C、BMI、高血压和MAP后,不同性别中TyG指数与CMM风险的非线性关系仍然显著(P非线性<0.05),在不同性别中,TyG>8.82时,CMM风险增加,且曲线斜率显著上升。
TyG指数与CMM发生风险在不同性别中均密切相关,并具有相似的预测效力。应特别关注TyG>8.82的个体,并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降低CMM发生的风险。
现有研究广泛探讨了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与心脏代谢性疾病(CMD)的关联,而忽略了TyG与老年人群发生心脏代谢性共病(CMM)的相关性。
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年人群中TyG与新发CMM的关联。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齐鲁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研究型数据库(Cheeloo LEAD)2016年≥60岁的老年人群。以2016年为基线,研究终点事件为发生CMM或死亡,随访时间截至2022-12-31。根据基线TyG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Q1组(5.88≤TyG<8.22)、Q2组(8.22≤TyG<8.53)、Q3组(8.53≤TyG<8.90)、Q4组(8.90≤TyG<11.33)。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TyG对新发CMM风险的影响,并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曲线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共15 258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其中Q1组3 875例、Q2组3 776例、Q3组3 840例、Q4组3 76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5.63年,共随访85 862.48人年,共有1 328例(8.70%)新发CMM患者。Q1~Q4组新发CMM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81%、7.65%、9.27%,12.16%,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00,P<0.001)。完全校正的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与Q1相比,Q2、Q3、Q4组新发CMM的风险分别增加25.4%(HR=1.254,95%CI=1.052~1.494,P<0.05)、42.0%(HR=1.420,95%CI=1.196~1.686,P<0.001)、83.6%(HR=1.836,95%CI=1.535~2.195,P<0.001)。趋势性检验显示,TyG与新发CMM风险呈递增关系,该关联在对性别和BMI进行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时持续存在(P<0.05)。RCS显示TyG与新发CMM风险之间呈剂量反应关系(P<0.001,P非线性=0.175)。
高TyG是老年人群新发CMM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两者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随着TyG水平的升高,新发CMM风险递增,高TyG水平显著增加老年人群CMM的发病风险,尤其在男性、MBI较高的群体中更为显著。控制TyG水平对于老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高血压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分析和预测其流行现状能为慢性肾病的防控提供一定参考。
本研究旨在分析1990—2021年我国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为未来我国高血压肾病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GBD 2021)数据库获取我国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的变化趋势,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估计不同性别高血压肾病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并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PC)方法对我国2022—2032年不同性别高血压肾病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出预测。
经过年龄标准化后,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在1990—1995年均略有下降,随后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1990—2021年男性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由5.44/10万下降至4.72/10万,女性由3.86/10万下降至2.75/10万,女性的下降趋势相对更加明显。Joinpoint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经年龄标准化后,我国高血压肾病的ASIR整体呈上升趋势(男性、女性AAPC分别为0.43%、0.64%,P<0.05)。不同时期结果显示,我国男性高血压肾病ASIR 1990—1992年降速最快[年度变化百分比(APC)=-1.62%,P<0.05],2019—2021年增速最快(APC=1.30%,P<0.05)。我国女性高血压肾病ASIR 1990—1995年降速最快(APC=-1.31%,P<0.05)。经年龄标准化后,我国高血压肾病的ASMR整体呈下降趋势(男性AAPC=-0.51%,女性AAPC=-1.09%,P<0.05),女性下降趋势更加明显。不同时期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男性高血压肾病ASMR 2004—2007年降速最快(APC=-3.26%,P<0.05),1998—2004年增速最快(APC=1.30%,P<0.05)。我国女性高血压肾病ASMR 2004—2007年降速最快(APC=-4.47%,P<0.05)。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所有年龄组中,男性的高血压肾病ASIR和ASMR普遍高于女性,高血压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年龄60~65岁后男性和女性ASIR增速均开始加快,年龄≥70岁后死亡率增速开始加快。我国男性和女性高血压肾病发病风险的时期效应呈现上升趋势,时期对女性高血压肾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稍高于男性;1992—2021年我国男性和女性高血压肾病的死亡风险随时间推移而出现下降的趋势;我国男性和女性高血压肾病ASIR的队列效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ASMR的队列效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22—2032年我国男性、女性高血压肾病的ASIR将会持续上升,ASMR将会持续下降。
1990—2021年我国高血压肾病ASIR总体呈上升趋势,ASMR呈下降趋势;发病和死亡风险均随年龄而增长,尤其在老年后增速明显。预测未来10年,ASIR将会持续上升,ASMR缓慢下降。提示应该关注男性和老年患者,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控措施。
先天性心脏缺陷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出生缺陷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先天性心脏缺陷仍是全球健康的巨大挑战,同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健康不平等问题,疾病的生命周期管理尚有进步空间,因此需要全面评估先天性心脏缺陷疾病负担以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探究1990—2021年先天性心脏缺陷疾病负担变化,并预测至2050年的发展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并有望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借鉴。
利用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 2021),统计和分析全球、21个区域和204个国家先天性心脏缺陷患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及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的数量和标化率,结合相关性分析、健康不平等分析及前沿分析法进一步综合描述先天性心脏缺陷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并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预测2022—2050年疾病负担情况。
2021年全球先天性心脏缺陷标化患病、死亡、DALYs和YLDs率分别为210.70/10万、3.86/10万、345.24/10万和14.25/10万,1990—2021年其估计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0.02%、-2.53%、-2.48%和0.11%;1990—2021年,低社会人口学指数(SDI)地区的标化死亡、DALYs率最高,而高SDI地区的标化患病、YLDs率最高。SDI与先天性心脏缺陷的标化患病率(ρ=0.45,P<0.001)和标化YLDs率(ρ=0.71,P<0.001)呈正相关。相反,SDI与先天性心脏缺陷的标化死亡率、DALYs率呈负相关(ρ均为-0.54,P值均<0.001)。1990—2021年先天性心脏缺陷的绝对健康不平等有所下降,但相对健康不平等却有所增加;预测到2050年,全球先天性心脏缺陷标化患病、死亡、DALYs、YLDs率将分别达到218.24/10万、0.91/10万、118.48/10万、14.73/10万。
1990—2021年,全球先天性心脏缺陷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并且地区的负担随着SDI的增加而下降。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是由内皮功能障碍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在预测未来临床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关于钙化特征对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中仍存在争议。既往研究大多通过钙化的大小、数量、位置或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类,并探讨其在评估斑块稳定性及临床事件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既往文献的回顾,从钙化研究的不同分类方法入手,探究其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以及对临床事件的预测价值,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亚急性甲状腺炎(SAT)患者临床表现变化多样,容易造成误诊及漏诊,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寻找一种简单、准确的方法以早期辅助诊断该病显得尤为重要。
探讨全身炎症综合指数(AISI)在SAT辅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回顾性选择2021年7月—2023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143例成人SAT初诊患者为SAT组;同时纳入142例本院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两组的甲状腺功能、全血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计算各组AIS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分析SAT患者AISI与NLR、PLR、ESR和甲状腺功能相关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SAT的影响因素,绘制AISI诊断SA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
SAT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NLR、PLR和AISI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SAT组患者AISI与NLR(rs=0.772,P<0.05)、PLR(rs=0.531,P<0.05)、ESR(rs=0.446,P<0.05)、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rs=0.369,P<0.05)、游离甲状腺素(FT4)(rs=0.421,P<0.05)和甲状腺球蛋白(Tg)(rs=0.437,P=0.029)呈正相关,AISI与促甲状腺激素(TSH)(rs=-0.386,P<0.05)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ISI(OR=1.006,P<0.05)、ESR(OR=1.072,P<0.05)、FT4(OR=1.574,P<0.05)是患者发生SAT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AISI辅助诊断SAT的最佳截断值为223.67,灵敏度为86.01%,特异度为84.5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诊断效能优于NLR(Z=2.953,P=0.003)和PLR(Z=4.792,P<0.001),与ESR相当(Z=0.366,P=0.715)。AISI和ESR联合检测辅助诊断SAT的灵敏度为90.91%,特异度为91.55%,AUC大于AISI和ESR单独检测(Z=3.164,P<0.001;Z=2.811,P=0.005)。SAT复发患者的AISI与无复发的患者AISI[436.65(269.38,807.17)与563.97(361.51,776.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83,P=0.279)。
SAT患者AISI显著升高,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新指标,AISI可用于SAT辅助诊断。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而出现疼痛、跛行,甚至肢体缺血坏死的慢性疾病,炎症和脂质浸润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目前尚缺乏相关指标对其进行诊断和分析。
通过收集ASO患者的病例资料,探究多种炎症和氧化应激综合指标与ASO的相关性,并评估其诊断价值。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24年1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600例ASO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Rutherford分期将患者分为轻度组(n=200)、中度组(n=200)和重度组(n=200)并随机筛选200例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收集患者基线资料,计算炎症和氧化应激综合指标[泛免疫炎症值(PIV)、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SIR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IR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IV/HDL-C、PIV×LDL-C]。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综合指标与ASO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SO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综合指标对ASO的诊断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
ASO患者单核细胞计数(MONO)、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LDL-C、PIV、SIRI、SII、MHR、NLR、SIRI/HDL-C、SIRI×LDL-C、PIV/HDL-C、PIV×LDL-C高于正常人群,HDL-C低于正常人群(P<0.05)。不同Rutherford分期分组ASO患者资料比较结果显示,重度组男性占比、高血压、吸烟比例、MONO、NEUT、PIV、SIRI、SII、MHR、NLR、SIRI/HDL-C、SIRI×LDL-C、PIV/HDL-C、PIV×LDL-C高于轻度组、中度组(P<0.05),LYMP、HDL-C低于轻度组、中度组(P<0.05),年龄高于中度组(P<0.05),LDL-C低于轻度组(P<0.05);中度组高血压比例、MONO、NEUT、PIV、SIRI、SII、MHR、NLR、SIRI/HDL-C、SIRI×LDL-C、PIV/HDL-C、PIV×LDL-C高于轻度组(P<0.05),HDL-C低于轻度组(P<0.05);轻度组饮酒比例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P<0.05)、轻度组PLT低于中度组、重度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IV、SIRI、SII、MHR、NLR、SIRI/HDL-C、SIRI×LDL-C、PIV/HDL-C、PIV×LDL-C与ASO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RI是ASO发生的保护因素(OR=0.009,95%CI=0.000~0.181,P=0.009),SIRI×LDL-C(OR=1.665,95%CI=1.260~2.201,P=0.001)、PIV/HDL-C(OR=1.014,95%CI=1.003~1.024,P=0.005)是ASO发生的危险因素。SIRI×LDL-C预测ASO发生的AUC为0.710,灵敏度为0.442,特异度为0.890,PIV/HDL-C预测ASO发生的AUC为0.761,灵敏度为0.505,特异度为0.975。
本研究纳入的综合指标,包括PIV、SIRI、SII、MHR、NLR、SIRI/HDL-C、SIRI×LDL-C、PIV/HDL-C、PIV×LDL-C和ASO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SIRI是ASO发生的保护因素,SIRI×LDL-C、PIV/HDL-C是ASO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ASO的发生具有预测作用。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控制不佳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和靶器官损伤,目前我国临床实践中对血压昼夜节律干预较少,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指标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血浆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β2-糖蛋白I(β2GPI)复合物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选取2024年1—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和高血压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把研究对象分为3组:勺型组(83例)、非勺型组(83例)和反勺型组(42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血糖、肾功能、肝功能、血脂、甲状腺功能、电解质、IL-6、hs-CRP、ox-LDL/β2GPI复合物等指标的检测,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最后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分析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hs-CRP、IL-6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
3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及颈部血管斑块占比均高于勺型组,反勺型组患者hs-CRP水平高于非勺型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s-CRP、IL-6、ox-LDL/β2GPI复合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呈正相关(r=0.424、0.245、0.4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SBP(OR=1.091,95%CI=1.007~1.182)、hs-CRP(OR=5.141,95%CI=1.700~15.541)、ox-LDL/β2GPI复合物(OR=1.033,95%CI=1.023~1.044)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更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重,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水平更高。血浆ox-LDL/β2GPI复合物有望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指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相关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不仅由肥胖等传统危险因素驱动,OSA相关高血压的患病率在体液潴留状态患者中也较高,提示钠在OSA相关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潜在作用。
探究昆明地区OSA相关高血压患者尿钠排泄情况及其与OSA严重程度及血压之间的关系。
回顾性选取2019—2021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高血压中心明确诊断为OSA相关性高血压的患者4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多导睡眠呼吸监测(PSG)的指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结果将OSA相关高血压患者分为轻度组(5次/h≤AHI<15次/h)、中度组(15次/h≤AHI<30次/h)、重度组(AHI≥30次/h)。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PSG指标及动态血压,并进行24 h尿钠排泄量与PSG指标、动态血压、BMI、年龄、性别及肾小球功能、尿蛋白等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究OSA相关高血压患者24 h尿钠排泄量的影响因素。
493例OSA相关高血压患者中轻度组103例、中度组187例、重度组203例。重度组24 h尿钠排泄量高于轻、中度组(P<0.05)。3组患者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 h尿钠排泄量与AHI、BMI、24 h平均收缩压(24 h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MDBP)、性别(男性)呈正相关(r=0.223、0.226、0.126、0.109,rs=0.177,P<0.05),与LSaO2、MSaO2及年龄呈负相关(r=-0.103、-0.090、-0.098,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HI、24 hMSBP、BMI升高及性别(男性)是24 h尿钠排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在OSA相关高血压患者中,重度组24 h尿钠排泄量明显高于轻、中度组。24 h尿钠排泄与AHI、24 h血压、BMI、性别(男性)、年龄有关,其中AHI相关性较强。AHI和血压共同影响OSA相关高血压患者的尿钠排泄量,其中AHI的影响强于血压的影响。
三酰甘油葡萄糖体质量指数(TyG-BMI指数)是反映胰岛素抵抗的一种新型指标,已被证实与高血压存在关联,但目前缺乏TyG-BMI指数与夜间动态血压参数及夜间高血压的研究。
探讨TyG-BMI指数与夜间动态血压参数及夜间高血压的关系。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10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96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TyG-BMI指数四分位数分为Q1组(n=99)、Q2组(n=99)、Q3组(n=99)、Q4组(n=99)。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24 h ABPM结果。计算TyG-BMI指数、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应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TyG-BMI指数分组与夜间ABPM参数的关联。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TyG-BMI指数、TyG指数、TG/HDL-C与夜间血压指标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TyG-BMI指数对夜间高血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
Q1~Q4组年龄、BMI、TG、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降脂药、脑卒中、糖尿病、高脂血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1~Q4组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TyG-BMI指数分组是夜间平均收缩压(β=6.623,P=0.002)、夜间平均舒张压(β=4.553,P=0.001)的影响因素;将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高脂血症或糖尿病进行分层,在未患有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研究对象中TyG-BMI指数Q4组是夜间平均舒张压(β=8.462,P<0.001)的影响因素;在患有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研究对象中TyG-BMI指数分组与夜间平均收缩压(β=4.604,P=0.097)、夜间平均舒张压(β=1.988,P=0.285)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yG-BMI指数与高血压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rs=0.155,P=0.002)呈正相关,TG/HDL-C(rs=0.193,P<0.001)、TyG指数(rs=0.145,P=0.004)、TyG-BMI指数(rs=0.250,P<0.001)与夜间平均舒张压呈正相关。绘制TG/HDL-C、TyG指数、TyG-BMI指数预测夜间高血压的ROC曲线,TG/HDL-C、TyG指数、TyG-BMI指数预测夜间高血压的AUC分别为0.570(95%CI=0.513~0.627,P=0.017)、0.559(95%CI=0.502~0.616,P=0.046)、0.618(95%CI=0.563~0.673,P<0.001);患有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研究对象中TG/HDL-C、TyG-BMI指数预测夜间高血压的AUC分别为0.578(95%CI=0.504~0.651,P=0.043)、0.627(95%CI=0.557~0.698,P=0.00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TyG-BMI指数与夜间平均舒张压水平呈正相关。TyG-BMI指数对夜间高血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高血压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累积脂质蓄积指数(LAP)可反映腹部和内脏脂肪蓄积程度,多项横断面研究表明,LAP与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充分考虑长期暴露下LAP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LAP与高血压发病因果关系的研究仍较为少见。
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探讨该指标对高血压发病的预测能力。
采用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研究数据库,于2010-11-20—2012-12-19纳入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资料,并于2016年4月—2020年10月进行随访,最终纳入3 548例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累积LAP分为4个水平(Q1~Q4组),Q1组(累积LAP≤14.54,n=887),Q2组(14.54<累积LAP≤24.35,n=887),Q3组(24.35<累积LAP≤39.21,n=887),Q4组(累积LAP >39.21,n=887)。并依据是否有新发高血压将患者分为非高血压组(n=2 696)和高血压组(n=852)。采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量效关系。绘制累积LAP预测高血压的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排除随访时间<3年、高血压前期人群。
纳入的3 548例成年人中男1 607例(45.3%),女1 941例(54.7%),平均年龄(42.5±14.1)岁,随访期间有852例(11.2%)新诊断为高血压。非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家族史、油摄入过量、盐摄入过量、新鲜水果摄入不足、缺乏睡眠占比、BMI、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累积L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Q1组比较,在调整了潜在协变量后,Q2组(aHR=1.330,95%CI=1.053~1.681)、Q3组(aHR=1.706,95%CI=1.364~2.134)、Q4组(aHR=2.339,95%CI=1.869~2.928)高血压发病风险均逐渐升高(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累积LAP与高血压风险呈非线性量效关系(P非线性<0.01),新发高血压风险随着累积LAP的升高而升高,但累积LAP >65后趋于稳定。绘制累积LAP预测新发高血压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结果提示累积LAP预测连续平均暴露6、7、8、9年后,总人群高血压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7、0.590、0.603、0.634,男性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00、0.561、0.571、0.558,女性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38、0.629、0.647、0.711,城市人群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596、0.565、0.602、0.621,农村人群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29、0.592、0.594、0.635。
累积LAP升高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预测高血压发病的理想指标,对于高血压发病的预测价值较为有限。
语音阀是一种通过单向阀门恢复生理气流路径的辅助装置,能够改善气管切开患者的发声、吞咽、气道廓清以及心理状态,有助于加速脱机与拔管进程。然而,目前国内语音阀应用尚不规范,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中国医学救援协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了语音阀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共识共有19条建议,全面覆盖语音阀的适用人群、设备种类、使用流程、不良事件管理以及多学科团队培训等方面内容。本共识强调规范化评估和操作、及时监测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期望推动语音阀在气管切开术患者康复中的安全和有效应用。
老年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系统评价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CI)患病率,有助于为防治老年高血压人群的认知损伤提供数据参考。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MCI患病率,并进一步探讨患病率的发展趋势。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4-02-22,采用NoteExpress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筛选,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文献质量,StataMP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亚组分析。
系统分析了2008—2023年27篇横断面研究,共涉及老年高血压患者57 461例,其中患MCI 11 812例。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高血压患者MCI总体患病率为21.3%(95%CI=18.4%~24.2%,P<0.001)。纳入研究文献共涉及我国11个省(区、市),各省(区、市)间及地理区域间患病率差异较大;2008—2023年老年高血压MCI患病率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患病率均超过1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MCI患病率为33.6%(95%CI=6.4%~60.7%,P<0.001),城市患者患病率为21.8%(95%CI=18.1%~25.4%,P<0.001);华北地区患病率(14.0%,95%CI=9.3%~18.7%,P<0.001)较其他地区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联合应用评估的MCI患病率为25.9%(95%CI=15.8%~36.0%),单一MoCA评估的MCI患病率为21.4%(95%CI=18.5%~24.4%),单一MMSE评估的MCI患病率为17.9%(95%CI=13.9%~21.9%)。
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MCI总体患病率较高,不同省市、城乡间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并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不同评估工具的MCI检出率存在一定差异,受文献研究数量和异质性影响,结论尚需进一步高质量研究证实。
产后抑郁不仅可能发生于产妇,还可能发生于产妇配偶,这不仅影响其生活质量、加重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也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及早识别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Meta分析明确中国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INAHL、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有关中国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03-19。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文献质量评估,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
最终纳入39篇文献,总样本量12 1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4%(95%CI=12%~1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产后1个月内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7%(95%CI=13%~22%),产后1个月~1年内为13%(95%CI=10%~15%);内陆地区为17%(95%CI=11%~23%),沿海地区为13%(95%CI=11%~16%);测量工具为EPDS的研究中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3%(95%CI=11%~16%),其他研究工具为18%(95%CI=10%~29%);初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为15%(95%CI=11%~21%),经产妇配偶为14%(95%CI=11%~18%);发表年份2007—2016年为16%(95%CI=10%~22%),2017—2023年为14%(95%CI=12%~16%)。通过逐一剔除文献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合并效应量未发生明显改变,提示Meta合并结果较为稳健。漏斗图两侧各研究点分布基本对称,Egger's检验结果显示t=1.79,P=0.082,提示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
中国产妇配偶产后抑郁发生率较高,总发生率为14%,其中产后1个月内发生率高至17%,应重视早期筛查及防治工作。
骨关节炎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关于骨关节炎疾病负担的系统研究有限。
分析1990—2021年全球、中国以及不同社会人口学指数(SDI)地区骨关节炎疾病的现状和疾病负担情况,从而制订和调整骨关节炎防护策略。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提取1990—2021年全球、中国及不同SDI地区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率及各标化率,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综合评价1990—2021年全球、中国及不同SDI地区骨关节炎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
全球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分别从1990年的391.86/10万、4 801.18/10万、167.22/10万上升至2021年的590.93/10万、7 691.83/10万和269.97/10万。中国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分别从1990年的395.61/10万、4 535.01/10万、155.5/10万上升至2021年的641.62/10万、10 743.18/10万和374.44/10万。2021年中国女性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分别为1 004.99/10万、13 332.37/10万和465.35/10万,明显高于男性的641.62/10万、8 272.97/10万和287.71/10万。1990—2021年全球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呈增长趋势(AAPC=1.35%,95%CI=1.33%~1.37%;AAPC=1.54%,95%CI=1.52%~1.56%;AAPC=1.56%,95%CI=1.54%~1.59%)(P<0.05)。1990—2021年中国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呈增长趋势(AAPC=2.47%,95%CI=2.36%~2.59%;AAPC=2.90%,95%CI=2.80%~3.00%;AAPC=2.94%,95%CI=2.85%~3.04%)(P<0.05)。1990—2021年全球、中国以及不同SDI地区骨关节炎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呈上升趋势,且不同地区的骨关节炎疾病负担明显不同。
1990—2021年全球、中国以及不同SDI地区骨关节炎的发病率、患病率和DALYs率呈增长趋势,疾病负担不断增加。此外,骨关节炎的疾病负担在不同地区、性别和年龄中存在较大差异。
耐多药结核病(MDR-TB)流行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中国是MDR-TB高疾病负担国家之一。
分析1992—2021年中国MDR-TB疾病负担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 2021)中提取1992—2021年中国、全球和不同社会人口指数(SDI)地区MDR-TB的疾病负担数据,使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描述变化趋势。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中国MDR-TB发病和死亡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
1992—2021年中国MDR-TB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由7.72/10万、2.21/10万分别降至1.49/10万、0.15/10万,下降幅度分别为80.70%、93.21%。2021年中国MDR-TB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在全球和不同SDI地区中处于中下等水平,但与高SDI地区相比负担仍较重。Joinpoint分析结果显示,地区差异上看,1992—2021年中国MDR-TB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AAPC值分别为-5.51%、-9.06%,均呈下降趋势(P<0.05)。性别差异上看,女性MDR-TB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AAPC分别为-5.91%、-10.08%,P<0.05)下降速度均高于男性(AAPC分别为-5.26%、-8.51%,P<0.05),男性的疾病负担高于女性。年龄差异上看,85~89岁MDR-TB发病率下降趋势最大(AAPC=-6.04%,P<0.05),15~19岁死亡率下降趋势最大(AAPC=-9.88%,P<0.05)。APC分析结果显示,1992—2021年中国MDR-TB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净偏移值分别为-7.78%、-11.07%。年龄效应表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波动上升,死亡率呈现单调递增,均在85~89岁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2.10/10万和16.58/10万。时期效应表明,发病和死亡风险随着年份推移而下降,发病和死亡的风险比(RR)值由1.55、1.87分别降至0.26、0.13。队列效应表明,发病和死亡风险随出生队列后移而降低,发病和死亡率的RR值由44.01、185.33分别降至0.02、0.01。
1992—2021年中国MDR-TB的疾病负担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逐渐减缓,且与高SDI地区相比疾病负担仍较重。男性和老年人是高疾病负担群体,应加强MDR-TB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和早诊早治工作。
麦角硫因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关,并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但其是否能改善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暂不明晰,且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探讨麦角硫因通过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于2021年8月—2023年9月,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麦角硫因组、麦角硫因+NRF2抑制剂(ML385)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VD大鼠模型,麦角硫因组于造模前2周开始每天腹腔注射麦角硫因2 mg/kg,持续4周;麦角硫因+ ML385组在造模前2周开始每天腹腔注射麦角硫因2 mg/kg和ML385 30 mg/kg,持续4周。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HE染色以及TUNEL染色检测麦角硫因对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蛋白质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氧化应激因子及炎症因子水平。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VD大鼠模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P<0.05),大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萎缩,形态异常,细胞核深度染色,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增加(P<0.05),海马组织中NRF2、HO-1和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降低,丙二醛(MDA)水平增加(P<0.05),白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麦角硫因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升高(P<0.05),海马组织病理程度减轻,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率降低(P<0.05),海马组织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SOD、GSH-Px水平升高,MDA水平降低(P<0.05),IL-1β、TNF-α和IL-6水平降低(P<0.05);与麦角硫因组比较,麦角硫因+ML385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降低(P<0.05),海马组织损伤严重,脑组织神经元凋亡率增加(P<0.05),海马组织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SOD、GSH-Px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P<0.05),IL-1β、TNF-α和IL-6水平升高(P<0.05)。
麦角硫因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评估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亟需无创、准确的方法来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近年来,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技术的融合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中,S-Detect技术具有强大的图像分析能力,结合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技术的精准量化评估,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提供了新的可能。
探讨基于常规超声的人工智能S-Detect联合VTIQ技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回顾性收集2022年2月—2024年2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的14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共166个肿块)资料,依据腋窝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转移者(n=61)与未转移者(n=105)。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VTIQ及S-Detect检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观察指标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筛选有意义的指标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预测价值。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肿块边界(OR=0.619,95%CI=0.540~0.693)、边缘(OR=0.563,95%CI=0.484~0.640)、钙化(OR=0.559,95%CI=0.480~0.636)、纵横比(OR=0.540,95%CI=0.461~0.617)及剪切波速度平均值(SWVmean)(OR=0.794,95%CI=0.725~0.853)是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依此构建Logistic方程:Logistic(P)=-14.293+1.664×边界+1.315×边缘+1.757×钙化+1.341×纵横比+1.196×血流分级+0.736×SWV最大值(SWVmax)-3.942×SWV中间值(SWVcentre)+0.710×SWVmean。该联合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95%CI=0.847~0.943),均大于各独立影响因素的AUC(P<0.05),且联合预测模型的AUC值均大于常规超声(AUC=0.605,95%CI=0.526~0.680)、S-Detect(AUC=0.672,95%CI=0.595~0.743)以及VTIQ(AUC=0.794,95%CI=0.725~0.853)各独立预测模型的AUC(P<0.05),该联合预测模型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32,P<0.05)。
基于常规超声的S-Detect联合VTIQ技术构建的预测模型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一定临床预测价值。
先兆子痫(PE)是一种致命的多系统疾病,严重威胁妇女和胎儿的健康。
探索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和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PE的关联,为PE病因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招募2020年10月—2023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和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就诊的202例PE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同期在该院产检且血压正常的400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CND1和CCNE1基因多态性与PE发生的关联,并计算调整后比值比(aOR)及95%置信区间(95%CI)。采用叉生分析探索基因-基因相加交互作用与PE的关联。使用3DSNP数据库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功能注释。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CND1 rs1352075位点携带CT/TT基因型孕妇发生PE的风险低于CC基因型(显性模型:aOR=0.44,95%CI=0.20~0.96,P<0.05)。CCNE1 rs3218070位点携带GG基因型孕妇发生PE的风险高于CC/GC基因型(隐性模型:aOR=4.31,95%CI=1.16~16.04,P<0.05)。3DSNP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rs1352075和rs3218070染色质开放区域中,与血管以及胎盘形成相关的细胞调控因子结合位点占比较高。交互作用分析显示,rs1352075和rs3218070位点间的相加交互作用与PE发生无关。
CCND1 rs1352075位点携带CC基因型和CCNE1 rs3218070位点携带GG基因型可能与PE发生风险升高有关。
衰弱与代谢综合征(MetS)均是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两者在发生风险、身体成分以及代谢机制等多个层面均具有潜在重要联系,可共同影响老年胃癌患者预后。明确区分两者特征并阐明内在联系有助于制定精准、针对性的术前管理措施。
比较老年胃癌患者术前衰弱与MetS在一般资料、血液检测及身体成分等临床指标的特征,并分析两者间相关性。
连续性纳入2021年8月—2022年8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胃外病区因诊断为胃部恶性肿瘤入院的60~80周岁老年患者286例。根据衰弱及MetS发生情况分为:衰弱组45例,MetS组58例,衰弱+MetS组12例,正常组171例。比较4组患者临床指标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胃癌患者MetS及其诊断指标与术前衰弱的相关性。
4组年龄、合并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所占比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身高、体质量、腰围、BMI、脂肪含量、脂肪质量指数、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骨骼肌含量、骨骼肌质量指数、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肌肉率、脂肪肌肉比、肌脂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5,95%CI=1.046~1.190)、吸烟史(OR=2.156,95%CI=1.134~4.096)、NRS2002评分>3分(OR=2.359,95%CI=1.159~4.802)、C反应蛋白(OR=1.038,95%CI=1.003~1.073)、中心性肥胖(OR=0.405,95%CI=0.183~0.896)是老年胃癌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
衰弱组呈现高龄、炎症水平升高、营养风险增加等特征,并且伴随脂肪和肌肉成分整体下降的消瘦状态;MetS组以合并症增加、炎症水平升高、白蛋白升高、糖脂代谢指标异常以及脂肪和肌肉成分整体增加为特征;衰弱合并MetS组以合并症增加、空腹血糖及HDL-C异常为特征,并且脂肪相关成分升高,肌肉成分无明显变化。在本研究人群中,衰弱与MetS无显著关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伴多种疾病,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和医疗负担。共病对COPD患者管理的影响深远,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疾病,缺少对多种共病模式和住院费用的系统分析。
探讨COPD患者共病特征及多种共病模式,分析不同特征及共病模式对住院费用的影响,为COPD患者的个性化健康管理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2023年住院的5 061例COP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绘制聚类树状图,研究COPD患者的共病模式,并通过多组间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基本特征。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各共病模式对住院总费用、西药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的影响。
COPD患者中共病4 343例,共病患病率为85.81%。系统聚类分析发现了6簇共病模式,包括心血管代谢疾病模式、肝肾疾病模式、消化系统疾病模式、关节疾病模式、癌症模式及呼吸系统疾病模式。6簇共病模式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和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癌症模式和呼吸系统疾病模式对住院总费用、西药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均有影响(P<0.05),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模式对住院总费用的影响最大(β=0.125,P<0.001)。
COPD的共病模式可分为6簇,其中BMI、癌症模式和呼吸系统疾病模式是COPD患者住院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认知障碍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衰弱与认知功能存在相关性,而两者之间中介与调节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
探讨衰弱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检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症状在衰弱与认知功能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社会参与的调节作用。
选取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项目中的8 173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据,获取老年人衰弱、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郁、社会参与、人口学资料等相关信息。分析不同特征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分层回归分析衰弱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Process宏程序检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抑郁在衰弱与认知功能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以及社会参与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8 173名参与者中,1 769名(21.6%)患有认知障碍。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衰弱负向预测认知功能(B=-2.862,P<0.001)。链式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1.713,95%CI=-1.944~-1.498)和抑郁(B=-0.435,95%CI=-0.531~-0.345)在一定程度上介导衰弱与认知功能的联系。衰弱和社会参与的交互项(B=1.140,95%CI=0.822~1.457)以及抑郁和社会参与的交互项(B=0.113,95%CI=0.015~0.211)均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功能,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的交互项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B=-0.413,95%CI=-0.560~-0.266)。
社会参与调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抑郁对衰弱和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改善社会关系质量等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打破衰弱和认知障碍之间的关联。
睡眠质量是成年人动脉硬化(AS)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其睡眠质量的类别特征尚需进一步探讨,且各睡眠质量类别特征与AS的关联尚未明确。
了解40~65岁人群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分析不同睡眠质量类别与AS的关联,为完善AS的个体化防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22年3—11月"贵州省中老年人群睡眠特征及其与慢性病的随访研究"的基线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和专业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利用其各维度得分进行潜在类别分析(LCA)。采用修正Poisson回归分析睡眠质量类别与AS的关联,以性别、年龄和是否晚睡进行分层,探讨不同亚组人群睡眠质量类别与AS的关联。
共纳入研究对象1 059人,共检出AS患者558例,检出率为52.69%。LCA识别出4种睡眠质量类别,为睡眠相对良好型(类别1,n=458)、睡眠不足伴夜间睡眠质量差型(类别2,n=248)、睡眠低效且不足型(类别3,n=238)和睡眠多重问题型(类别4,n=115)。修正Poisson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类别3人群AS的患病风险高于类别1(PR=1.14,95%CI=1.00~1.30)。亚组分析显示:在女性人群中,类别3和类别4人群患AS的风险分别是类别1人群的1.44倍(95%CI=1.11~1.86)和1.41倍(95%CI=1.06~1.90);男性人群各睡眠质量类别与AS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睡人群中类别4人群患AS的风险是类别1人群的1.26倍(95%CI=1.02~1.56);在非晚睡人群中,类别3人群患AS的风险是类别1人群的1.20倍(95%CI=1.00~1.43)。在4类人群中,类别2人群与AS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40~65岁人群睡眠质量存在4种潜在的类别特征,不同睡眠类别特征与AS的关联存在一定差异。应结合人群睡眠问题分类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预防AS的发生,尤其重点关注女性和晚睡人群。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SOP)在临床实践中容易被忽视,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循环系统疾病继发骨质疏松时,由于循环系统疾病的复杂性及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其继发骨质疏松的风险常被低估,及早预防和治疗SOP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疾病引起骨代谢失衡的机制与治疗方案各有不同,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特征、相关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骨代谢变化与骨损害特点及诊治进展4个方面对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合并骨质疏松进行综述,以期为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防治提供参考。
骨质疏松症(OP)患者常共患多种疾病,除了年龄、性别、种族等一般致OP危险因素外,共患疾病及其相关治疗均可对骨代谢产生影响。目前关于神经系统疾病合并OP相关研究较为缺乏,本文拟从流行病学特征、骨量流失特点、相关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骨损害机制、OP预防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