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2023-08-中国全科医学
P. 8

2023年3月   第26卷   第8期                                 http: //www.chinagp.net   E-mail: zgqkyx@chinagp.net.cn  ·905·

           志物追踪和持久性细胞标记领域的应用。(2)NIR 探                              用聚乙二醇(PEG)或“聚乙二醇化”包覆纳米颗
           针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紫外可见荧光团的修饰和转化。这                            粒表面,是提高药物和基因输送到靶细胞和组织效率的
           从合成的角度来看是繁琐且昂贵的,得到的近红外荧光                            常用方法。通过改变 PEG 分子量、PEG 表面密度、纳
           团分子比较大,其水溶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可能需要改                            米粒核心性质可调节 PEG 包裹纳米颗粒体循环时间                   [17] 。
           进。(3)敏感性差。许多已开发的近红外小分子探针                            表 1 从类型、粒径、靶点、小鼠模型等几个方面汇总了
           不能检测代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的生物标志物,而                            近年报道的一些纳米给药平台             [18-31] 。
           这些标志物在生物体内通常以非常低的浓度存在。                              3.2  膜包裹仿生纳米颗粒
           2.3  基于 CT 的纳米靶向成像系统 CHHOUR 等               [15]        ◆设计思路:研究表明,血小板和炎性细胞参与动
           合成了金纳米粒子(AuNP)。在体内动物实验中,将                           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这一行为被用来开发血小板膜
           金标记的原代单核细胞注射到接受西方饮食 10 周的                           伪装纳米颗粒,其能够将治疗药物靶向输送至动脉粥样
           ApoE -/-  小鼠体内,用微型 CT 扫描仪进行成像,与对照                   硬化斑块处。SONG 等        [32] 开发了血小板膜包裹纳米颗
           组相比,接受金标记细胞的小鼠主动脉中的衰减显著增                            粒(PNP)介导雷帕霉素靶向给药的新方法治疗动脉粥
           加。此外,对斑块进行切片和电子显微镜检查再次验证                            样硬化,研究在小鼠体内和体外检测了 PNP 对动脉粥
           了 AuNP 能够靶向斑块内单核细胞。                                 样硬化的靶向性,并对比了单独给药雷帕霉素和 PNP
               QIN 等 [16] 开发了一种简便的方法来合成无毒和良                    负载雷帕霉素(RAP-PNP)、雷帕霉素聚乙二醇化纳
           好的生物相容性好的金纳米棒(Au-NRs)用于体外和                          米粒(RAP-NP)这 3 种方式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
           体内巨噬细胞的高效成像和光热消融。巨噬细胞的显微                            PNP 靶向递送雷帕霉素可显著增强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活
           CT 成像显示信号强度呈浓度依赖性增加。ApoE                  -/-  小鼠   性。RAP-PNP 通过减少坏死灶和巨噬细胞数量,升高
           的体内热疗表明,静脉注射 Au-NRs 后,发炎股动脉的                        平滑肌细胞数,增加胶原蛋白,显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CT 强度略有增强。这种纳米系统已被证明是无毒的,                           的进展,稳定斑块。
           有望成为诊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平台。                                       ◆需要解决的问题:(1)自从膜包裹的仿生纳米
               ◆优点:(1)通过纳米颗粒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                          颗粒首次报道以来,无数的研究探索了其诊断和治疗潜
           断层成像术(SPECT)和 CT 的双模式成像也被用来揭                        力。如上所述,这种仿生纳米技术可延长药物循环时间,
           示斑块发展过程中的炎症动态和抗炎治疗。(2)作为                            并赋予纳米粒子活性靶向性和炎性细胞因子中和活性来
           临床上常用的成像技术之一,CT 通常使用 X 射线结合                         治疗心血管疾病。然而,如果对复杂细胞膜的性质仍然
           敏感的探测器来做断层扫描,其能提供快速的扫描时间                            缺乏基本的了解,输注不适当的细胞膜进入体内则会产
           和清晰的图像,在许多疾病的诊断中起关键作用。(3)                           生严重的溶血反应。因此,应优先考虑采用自体细胞膜。
           纳米颗粒除了与 PECT 的双模式成像共同作用外,CT                        (2)此外,膜包裹纳米颗粒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还可以与其他成像方式共同作用,获得更高质量的诊断                            应该加强对其安全性评估以加快实现其临床应用。
           图像。                                                 3.3  多肽两亲性(PA)超分子纳米结构
               ◆缺点:CT 成像技术本身存在辐射照射,在临床                             ◆设计思路:ApoA1 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主要
           诊疗过程中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多次扫描。未来,                            蛋白质成分,能够促进胆固醇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流
           低辐射、高灵敏度和靶向性高的纳米颗粒将是新的开发                            出 [33] 。然而,由于 ApoA1 是一种大而疏水的蛋白(21~31
           方向。                                                 kDa),直接合成并加入治疗剂中是不可行的。将 18 个
           3  纳米技术药物输送系统靶向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需要                           氨基酸的 ApoA1 模拟肽(称为“4F”)共价结合至 PA
           解决的问题                                               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肽的大小约是内源性 ApoA1
           3.1  影响药物输送效率的因素 纳米给药系统处于抗动                         的 1/10,使得其更容易合成和融入纳米材料,同时还保
           脉粥样硬化治疗模式发展的前沿。近几年,基于动脉粥                            留了 ApoA1 在动物中的胆固醇外流和结合作用。因此,
           样硬化病理过程,研究人员设计了纳米颗粒作为治疗或                            将 4F 肽结合到 PA 中得到可以靶向斑块的纳米载体——
           显像剂的输送载体,最终目标是改善临床症状。为了实                            ApoA1 PA [34] 。
           现这一目标,被组装的纳米颗粒要求能够高效输送到特                                动脉粥样硬化长期的炎症会诱导炎症细胞和凋亡的
           定组织,并且具有细胞特异性和亚细胞精确性。这种有                            血管平滑肌细胞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这些
           效且高效的纳米药物递送需要完全控制体内纳米颗粒的                            间质胶原酶会分解胶原,从而导致纤维帽变薄和斑块失
           转运。然而,这种控制水平尚未实现,也是开发纳米平                            稳 [2] 。胶原蛋白的裂解位点,由肽序列[VPMS-MRGG]
           台的重要挑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研发人员需要更                            或 Col-1 肽识别,由 MMP-1 识别并经历快速降解。
           好地理解纳米颗粒如何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CHIN 等 [35] 将 Col-1 肽纳入肽两亲胶束(PAM)纳米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