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2022-35-中国全科医学
P. 16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4365·


           主题,重点提出共病人群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此                             2.3 系统开展共病共有病因及机制研究 The Lancet 明
           外,为着力降低社会共病率,英国政府也推出了诸如社                            确提出,共病研究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优先发展内容,而
           区首诊制度和共病人群自我管理等系列举措。其中,社                            共有风险因素的识别与潜在机制的探索更是共病研究领
           区首诊制度的核心是以全科医护团队为主的慢病管理,                            域的首要目标      [27] 。共病现象的普遍性使得共有机制研
           而共病人群自我管理主要是促进共病人群间的主动沟通                            究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前期研究提示,相似疾病表型的
           交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疾病药物管理、饮食起居、日                            疾病是由功能相关的基因导致的,例如有学者应用孟德
           常锻炼等多方面疾病管理能力,以此降低共病发病率。                            尔随机化方法研究了多发性硬化症(MS)和炎症性肠
           目前,我国老年共病的首诊主要集中在社区,社区卫生                            病(IBD)共有致病基因         [28-29] 。
           服务单元通过健康管理档案与老年共病患者建立长期、                                除饮食情况、生活习惯、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导致
           稳定、连续的服务关系          [21] 。然而,现阶段医疗服务模               疾病可能同时发生外,共病共有机制的识别也将有助于
           式中仍旧缺乏老年病基层预防、诊治以及急性病后期的                            为疾病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改善提供线索                  [30] 。然而,
           医疗服务   [22] ,基层卫生部门共病管理亦显经验不足               [23] 。  共病共有机制研究尚未在当前主流疾病研究中受到应有
           因此,未来仍需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医疗服务                            的重视,有关共病现象的生物机制研究更是少有涉及。
           体系建设,通过对重点人群的序贯健康管理降低共病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从繁杂且异构化的医疗数据中
           生率、提高目标人群生活质量。                                      获取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学术界和卫生管理部
           2 老年共病问题的应对策略                                       门关注的热点。从大量的医疗数据中,利用数据挖掘方
           2.1 推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共病管理与研究方案                            法发现共病的潜在机制,进而为共病诊疗和管理提供理
           JAMA 刊文指出,医生仅关注单一疾病的治疗与管理对                          论支持是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于共病患者是不适宜的,临床医生应尽可能熟悉掌握合                            2.4 规范制订共病预防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与专家共识
           适的共病评估工具,并基于恰当的循证医学证据,遵循                             随着老年共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缓解共病带来的
           “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为共病患者选择和实施医疗决                            医疗、社会负担的需求日渐明显。老年共病患者多重用
           策 [24] 。                                            药等问题也使现有共病管理方式存在潜在用药风险。因
               英国《共病:临床评估与管理》指南提出,患者的                          此,制订针对共病的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                    [31] ,同
           身体状况、疾病不同治疗方案之间的影响等是医疗人员                            时加强共病研究,对进一步提高共病的综合防治水平具
           制订共病管理方案时需重点考虑的               [20] 。此外,患者的          有重大意义。目前,已有国家将应对共病问题作为国家
           个人需求、治疗偏好和目标、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等                            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制订了相应的共病预防
           方面也需要临床医生重点考虑,进而减少治疗费用、不                            和管理指南。2017 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
           良反应和过度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外,共病管                            (NICE)以改善共病患者医疗服务、降低共病患者疾
           理依旧需要遵循单一疾病指南治疗的收益和风险。                              病负担(多重用药和频繁就医)、减少共病患者非计划
           2.2 大力推广应用老年共病评估工具 推广应用老年                           住院为目标,制订了共病临床综合管理指南                   [32-33] 。
           共病评估工具对共病管理具有一定意义,查尔斯共病                                 共病管理规范性指南 / 共识的制订,首先需要考虑
           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因其获取便捷            老年患者自身的人群特点,老年患者与年轻人身体代谢
           而被广泛应用      [25] 。此外,Kaplan-Feinstein 共病指数、         能力差异较大,治疗方案的制订需考虑初始剂量、给药
           Elixhauser 共病指数和老年共病指数(geriatric index of           途径等方面     [34-35] 。其次,应着力提高医护人员对共病
           comorbidity,GIC)等也是被广泛认可的评估工具             [26] 。    的重视程度、加强医务人员对共病及多重用药知识学习。
           共病指数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有助于通过选择恰当的疾                            熟悉药物配伍禁忌、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管,紧密医护
           病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我国老年人共病管理水平。此外,                           合作等方面也需要加强         [36] 。目前,多学科整合团队(GIT)
           老年共病评估工具应用对我国共病模式的总结、后续共                            治疗模式得到重视,通过多学科合作,加强科室间互相
           病治疗指南的制订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诊疗                            沟通,为老年患者制订最佳的诊疗方案以保证治疗合理
           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安全  [37] 。随着我国首部《医养结合机构老年共病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评估工具开发过程中使用的不同方                          安全用药专家共识》         [38] 和《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
           法,使不同共病指数工具具有特异性使用场景,有的共                            专家共识》     [18] 等发布,老年共病患者安全用药水平及
           病指数是基于疾病开发,而有的基于患者使用药物情况                            诊疗服务质量将稳步提升。
           开发。因此,在共病评估工具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应重视                            2.5 主动借鉴中医学“以证统病”“整体观念”思想
           研究目的、资料来源等因素。此外,不同工具所包括疾                             “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特征。
           病种类及数量的不同也影响了其适用范围。                                 从“证候”角度切入选方用药,遵循中医理论“以证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