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2022-35-中国全科医学
P. 15
·4364·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随着 1970 年 FEINSTEIN [1] 教授首次提出共病概念, 而综合形成的人体累积效应,常并不是几种单一医疗决
多病、终生共病等衍生概念也相继出现 [2-4] 。2008 年, 策简单叠加可以应对的 [11] 。同时,临床研究常将患有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共病定义为同时具有多种长 共病的老年人排除在外。因此,依照单病种指南制订的
期且需要持续性、多样化治疗的健康问题 [3] 。英国医 针对特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可能并不适用于共病、
学杂志(BMJ)最新数据表明,世界高收入国家共病现 高龄的老年人 [12] 。
象主要由年龄驱动,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患有两种或 改善老年人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是老年医学的宗
两种以上疾病的人口比例正在稳步增加,且这一趋势将 旨,其对于共病的处理,不是将治疗疾病的方案简单叠
进一步持续 [4] 。 加,而是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全面掌
伴随我国公共卫生保健政策的不断健全与医疗水平 握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随后进行全面管理、综合干预,
的提高,2019 年人均期望寿命提升至 77.3 岁 [5] 。因此 增强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意识,最终提高健康期望寿命。
共病人群比例升高、老年人口医疗保障需求持续增加等 1.3 老年共病人群多重用药问题亟待解决 老年患者
社会现象亟待引起关注 [6] 。《“十四五”健康老龄化 作为特殊群体之一,身体代谢能力下降的同时受多种疾
规划》表明,78% 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 病困扰。在服用不同种类及作用机制的药物后,更容易
病 [7] 。2018 年《中国老年疾病临床多中心报告》显示,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不仅影响疗效,还会加重患者身体
近年来我国老年住院患者慢性病和共病现象尤为突出, 代谢负担,严重影响预后 [13] 。
人均患病 4.68 种,共病率高达 91.36%;共病模式方面, 老年共病人群多重用药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
缺血性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居于首位 [8] 。共病不仅使老 面 [14] :(1)多种药物同时治疗现象普遍,药物种类繁多、
年人的功能状态下降、生活质量下降,还会使失能、衰 服用方式复杂,导致患者依从性较差。有研究表明,门
弱、死亡及多重用药风险明显增加,导致医疗保障需求 诊、社区老年患者使用至少 5 种药物 [15] ,65 岁以上社
不断增加,这对共病卫生健康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区老年人多重用药率为 37% [16] ;住院患者中 5 种以上
因此,着眼国家卫生健康政策导向及人民群众基本 多重用药比例占 43.8% [11] 。(2)剂量或疗程不当、重
医疗保健需求,本文从老年人群共病问题切入,总结梳 复治疗和潜在相互作用等情况普遍存在 [17] ,增加了药
理老年人群共病领域的研究内容,并分析探讨相应策略, 物不良反应 / 不良事件的出现风险,进而导致患者生活
以期为我国老年共病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思路。 质量降低。
1 老年共病问题现状与挑战 随着《老年人多重用药安全管理专家共识》 [18] 的
1.1 老年共病医疗管理研究与实践尚需发展 与单一 发布,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更多提高老年共病多重
慢性病相比,共病除了会降低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用药安全性的有效措施,减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及疾病
增加患者医疗保健支出外,还增加了患者健康状况评估 不良临床结局风险,促进疾病好转与康复,提高老年人
和管理难度,使医疗决策程序变得更加复杂困难。在共 生活质量。
病管理政策和指南制订方面,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 1.4 老年共病医护团队规模与能力仍需提高 考虑到
前,虽然多数单一病种具备了相应指南 / 专家共识 [9-10] 老年共病患者患有多种疾病且需长期护理的特点,全科
规范临床实践活动,但仅依据各专病指南对共病进行管 医生成为共病诊疗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我国
理则难免造成决策的偏颇,这就需要政府决策机构、医 全科医生尚未完全担负起共病管理的职能角色,共病诊
疗卫生人员、科学研究人员等进一步提高对共病政策制 疗医护团队仍有待进一步建设。
订和综合管理的重视程度。 研究报道,英国、美国等多个欧洲及北美国家已具
此外,传统的医疗服务管理模式难以满足老年共病 备较为健全的全科医生团队体系 [19] ,将全科医生作为
患者需求。目前,由于共病门诊科室及相关管理手段方 共病诊疗管理的关键角色。全科医学概念 1989 年已引
法的欠缺,共病患者需多次辗转于不同科室。老年人行 入我国,但目前全科医学教育资源依然短缺,职能定位
为能力较差,就诊困难;单一专科诊室的医嘱难以针对 仍欠清晰,全科医生专业素质仍有待加强。此外,基层
共病患者进行全面治疗。并且,因患者对自身共病情况 医疗体系的建设仍需加强,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完全落实。
所知甚少,向某专科诊室医生描述共患疾病时常出现偏 这使得目前共病患者仍选择分别就诊于多个专科科室,
差。因此,我国共病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亟待加强,共病 医生依然按照单病种指南对老年共病患者某一疾病进行
管理范围应当从单一病种管理向共病综合管理转变。 诊疗,全科医生难以在共病管理领域施展拳脚。
1.2 以单病为导向的临床诊疗模式亟须突破 Nature 1.5 老年共病人群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有待推进
杂志评论文章表明,现阶段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多数仍 2016 年 12 月,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发布了
是围绕单一疾病或系统展开。然而,多种疾病相互影响 《共病:临床评估与管理》 [20] ,该指南以共病管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