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2022-28-中国全科医学
P. 78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3531·
• 论著 •
贵州地区 HIV/AIDS 患者合并 HCV 感染情况
及影响因素研究
扫描二维码
查看原文
1
3
3
4
杨秀程 1,2 ,洪章萍 ,刘青 ,胡勇 ,李杰 ,杨兴林 1,3*
【摘要】 背景 我国各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 / 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
差异较大,HIV、HCV 两种病毒合并感染可加快疾病临床进展,从而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加剧死亡的发生。目前针对
贵州地区 HIV/AIDS 患者合并 HCV 感染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了解贵州地区 HIV/AIDS 患者合并 HCV 感染情况,并
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早期发现 HIV/AIDS 患者合并 HCV 感染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本研究纳入病例来源于 2006
年 3 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 HIV/AIDS 患者队列,最终纳入符合研
究要求的患者 3 084 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感染途径、确诊年份、ART
+
前的 CD 4 T 淋巴细胞和抗 -HCV 水平。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HIV/AIDS 患者合并 HCV 感染的影响因素。结
果 3 084 例 HIV/AIDS 患者中,合并 HCV 感染 202 例,合并感染率为 6.5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感染途径
HIV/AIDS 患者合并 HCV 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民族、婚姻状况 HIV/AIDS 患者合
+
并 HCV 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确诊年份的增长、CD 4 T 淋巴细胞水平的升高,HIV/AIDS
患者合并 HCV 感染率呈下降趋势(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0~39、40~49 岁 HIV/AIDS 患者
合并 HCV 感染的风险高于≥ 50 岁者〔OR(95%CI)分别为 2.512(1.374,4.593)、2.802(1.521,5.163)〕,农民
HIV/AIDS 患者合并 HCV 感染的风险高于其他职业者〔OR(95%CI)=1.926(1.201,3.090)〕, 感 染 途 径 为 静
脉吸毒 HIV/AIDS 患者合并 HCV 感染的风险高于男男同性传播者〔OR(95%CI)=39.038(17.559,86.790)〕,
2006—2010、2011—2015 年确诊 HIV/AIDS 患者合并 HCV 感染的风险高于 2016—2020 年确诊者〔OR(95%CI)分
+
别 为 10.890(6.428,18.447)、4.613(2.928,7.269)〕, 基 线 CD 4 T 淋 巴 细 胞 <200、200~350、351~499 个 /μl
HIV/AIDS患者合并HCV感染的风险高于≥500个/μl者〔OR(95%CI)分别为7.120(3.731,13.589)、3.614(1.818,7.184)、
2.795(1.319,5.922)〕。结论 在实施 AIDS“应治尽治”的策略下,贵州地区 HIV/AIDS 患者合并 HCV 感染率有所
+
下降,但仍不容忽视。对 HIV/AIDS 人群应早期开展 HCV 筛查,重点对象为 30~49 岁、静脉吸毒、农民及 CD 4 T 淋巴
细胞水平较低者。
【关键词】 HIV 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影响因素分析;贵州
【中图分类号】 R 512.91 R 37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2.0329
杨秀程,洪章萍,刘青,等 . 贵州地区 HIV/AIDS 患者合并 HCV 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2,25(28):3531-3536. [www.chinagp.net]
YANG X C,HONG Z P,LIU Q,et al.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V/AIDS patients co-infected with hepatitis C
virus in Guizhou[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2,25(28):3531-3536.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IV/AIDS Patients Co-infected with Hepatitis C Virus in Guizhou YANG Xiucheng 1,2 ,
3
3
1
4
HONG Zhangping ,LIU Qing ,HU Yong ,LI Jie ,YANG Xinglin 1,3*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Wellness,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China
2.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Control,Aba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Aba 624000,China
3.Department of Laboratory,Guiyang Medical Center for Public Health,Guiyang 550004,China
4.Office of Health Emergency,Meish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Meishan 620010,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YANG Xinglin,Director of the laboratory section,Deputy chief inspection technician;E-mail:
yangxinglin.123@163.com
基金项目:贵阳市科技局计划项目(筑科合同[2018]1-40 号)
1.550025 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 2.62400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管
理所 3.550004 贵州省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检验科 4.620010 四川省眉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办公室
*
通信作者:杨兴林,检验科主任,副主任检验技师;E-mail:yangxinglin.123@163.com
本文数字出版日期: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