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最新文章合辑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降雨量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尚未明确。
分析南昌市降雨量与脑卒中入院的关联性,为制定脑卒中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收集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信息中心DRGs管理系统中南昌市2015—2019年脑卒中入院数据及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大气污染物和南昌市气象基站数据,分析脑卒中入院患者、大气污染物及气象因素的基本特征。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脑卒中入院例数与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降雨量与脑卒中入院的关系,并按照性别、年龄(<65岁和≥65岁)进行分层分析,lag代表滞后天数。
2015—2019年南昌市脑卒中入院患者79 523例,其中男性(49 072例,61.71%)、年龄≥65岁(48 092例,60.48%)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冬(12月~次年2月)、春(3~5月)季脑卒中入院例数分别为20 065例(25.23%)、20 358例(25.60%)。降雨量与脑卒中入院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降雨量对脑卒中入院的效应在lag1、lag2的RR值均为1.009,95%CI分别为1.000~1.019、1.001~1.016。分层分析显示:较高降雨量对男性脑卒中入院例数的主要效应为lag6,RR值为1.003;对女性脑卒中入院例数的主要效应为lag1和lag2,RR值分别为1.018(95%CI=1.004~1.031)、1.020(95%CI=1.009~1.031);对65岁以下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例数的主要效应为lag1(RR=1.016,95%CI=1.003~1.030)、lag2(RR=1.018,95%CI=1.007~1.029)。
短期暴露于较高降雨量可增加脑卒中入院风险,女性、65岁以下人群对降雨暴露更为敏感,应加强对该人群的防护。
暴露于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会增加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老年人群中尤其明显。
探究室内空气颗粒物对老年人心肺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及短期使用空气净化器是否改善老年人的心肺健康。
2020年1月选取中国重庆市江北区老年公寓24名健康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一项随机双盲交叉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将老年人平均分为两组,交替使用真、假空气净化器48 h,期间有12 d的洗脱期。每次净化结束后测试老年人14种循环系统的炎症、凝血和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及肺功能、血压、心率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等健康指标。应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空气净化器对健康指标的影响。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结果显示,与假净化器相比,使用真净化器的老年人血液炎症因子中纤维蛋白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改变量为-15.1%〔95%CI(-23.1%,-6.3%),P<0.05〕、-17.7%〔95%CI(-22.9%,-12.3%),P<0.05〕和-17.2%〔95%CI(-23.9%,-9.8%),P<0.05〕;凝血因子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改变量为-14.9%〔95%CI(-21.1%,-8.2%),P<0.05〕,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改变量为-13.5%〔95%CI(-18.7%,-8.0%),P<0.05〕;心率改变量为-5.8%〔95%CI(-10.6%,-0.8%),P<0.05〕;室内细颗粒物(PM2.5)浓度每升高1 μg/m3,老年人纤维蛋白原、MCP-1、MPO、PAI-1、t-PA、D-二聚体、心率相应升高0.51%、0.48%、0.56%、0.49%、0.43%、0.31%、0.20%(P<0.05)。
室内空气净化器与炎症和凝血生物标志物的浓度降低有关。减少空气颗粒物可能成为一种改善老年人循环和心肺健康的公共卫生措施。
血脂异常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之一,然而空气污染与血脂异常的关系如何,目前报道较少。
探讨矿区空气污染物暴露与中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关系。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8—2019年抽取湖南省西部两个矿区45岁以上的居民1 965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取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血脂指标,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法估算矿区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并估算个体的每日平均摄入量(ADD总),根据ADD总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Q1组(0.5~0.7 m3·kg-1·d-1,n=172)、Q2组(>0.7~0.9 m3·kg-1·d-1,n=870)、Q3组(>0.9~1.1 m3·kg-1·d-1,n=717)、Q4组(>1.1 m3·kg-1·d-1,n=206)。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研究对象ADD总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联。
两个矿区PM2.5年平均浓度超出国家空气质量标准(Ⅱ级),研究对象血脂异常患病率为25.3%(498/1 965)。血脂正常与血脂异常者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情况、高血压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异常检出率在Q1~Q4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BMI、吸烟、糖尿病、饮酒以及其他因素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DD总分组中,与Q1组相比,Q2、Q3、Q4组TG发生异常的风险较大(P<0.05),Q4组总胆固醇(TC)发生异常的风险较大(P<0.05)。
两个矿区空气污染物以PM2.5为主,空气污染物ADD总与TC、TG异常呈正相关,为研究空气污染物暴露与血脂异常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测量具有安全、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评估,但FeNO的测定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环境因素暴露可能与FeNO水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目前关于生活环境因素暴露对FeNO水平影响的研究较少。
分析生活环境因素暴露对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FeNO水平的影响,以提高临床医生利用FeNO管理哮喘的效能。
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门诊的109例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问卷信息主要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生活环境因素(包括吸烟史,家人在家是否吸烟,过敏史,居住地位置,居住地离车流量大的主干道位置,居住地周围有无工厂,居住房屋楼层,房屋居住年限,床单、被/枕套清洗晾晒的频率,家中窗帘材料,家中有无盆栽花草,家中垃圾桶有无定期清洗,家中有无饲养宠物,家中有无蟑螂,厨房垃圾有无当天处置,家中是否有毛绒玩具),并收集FeNO的检查资料。根据FeNO水平将支气管哮喘患者分成3组:FeNO低水平组(FeNO<25 ppb)47例,FeNO中水平组(25 ppb≤FeNO≤50 ppb)35例,FeNO高水平组(FeNO>50 ppb)27例,采用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寻影响FeNO水平测定的生活环境因素。
3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居住房屋楼层、房屋居住年限、床单、被/枕套清洗晾晒的频率、家中窗帘材料、家中有无盆栽花草、家中垃圾桶有无定期清洗、家中有无蟑螂、厨房垃圾有无当天处置、家中是否有毛绒玩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家人在家是否吸烟、过敏史、居住地位置、居住地离车流量大的主干道位置、居住地周围有无工厂、家中有无饲养宠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吸烟史者与无吸烟史者相比,FeNO水平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0.332(P=0.022)倍;家人在家吸烟者与家人不在家吸烟者相比,FeNO水平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0.345(P=0.014)倍;家中饲养宠物者与家中未饲养宠物者相比,FeNO水平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0.327(P=0.014)倍;有过敏史与无过敏史者相比,FeNO水平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4.076(P=0.003)倍;居住地为位置为城市中心者与居住地位置为郊区者相比,FeNO水平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3.908(P=0.006)倍;居住地位置临近主干道者与居住地位置远离主干道者,FeNO水平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2.689(P=0.018)倍;居住地周围有工厂者与居住地周围无工厂者相比,FeNO水平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为2.740(P=0.032)倍。
FeNO水平测定用于哮喘的日常管理明显受生活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尤其是烟草暴露情况、过敏情况、饲养宠物以及居住地位置影响较大,临床需对相关患者区别对待。
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在应激状态等刺激下易发生消化道出血(GIB),反过来GIB严重者可诱发IHD。IHD合并GIB患者面临的死亡风险比单一的IHD或GIB患者更高。季节及气温可能增加IHD合并GIB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
探讨IHD合并GIB的季节分布特点及其与气候温度的关系。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IHD合并GIB住院患者73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史、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史、抗凝药物应用史、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是否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及入院时间、IHD类型(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GIB部位(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和不明原因GIB)、离院方式(死亡结局)。从成都市气象局获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成都市的气象信息:月平均高温、月平均低温、月平均气温、月温差。根据气候学通用的季节划分方法,结合成都地区的气象特点划分四季:春季(3—5月份)、夏季(6—8月份)、秋季(9—11月份)和冬季(12月—次年2月份)。分析IHD合并GIB患者的季节住院比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季节发病情况、出血部位季节发病情况、死亡的季节情况。
IHD合并GIB患者平均年龄(72.8±11.3)岁;男493例,女237例,男、女性别比为2.08∶1。男、女性70~79岁年龄组的占比较高,分别为35.29%(174/493)和39.66%(94/237)。每年7—8月的气温最高,12月、1月的气温最低,每年春季的温差变化大。冬、春季患者住院比例高于夏、秋季(58.8% vs 41.2%,χ2=3.907,P=0.003)。与夏、秋季节相比,春季IHD合并GIB患者住院比例升高(χ2=2.912,P=0.020;χ2=2.567,P=0.033);与夏季相比,冬季IHD合并GIB患者住院比例升高(χ2=2.191,P=0.03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HD合并GIB患者住院人数与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rs=-0.280,P<0.05),与月温差呈正相关(rs=0.260,P<0.05)。与夏、秋季节相比,冬季IHD合并GIB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升高(χ2=3.755,P=0.006;χ2 =3.167,P=0.013);春季IHD合并GIB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较夏、秋季高(χ2=3.108,P=0.015;χ2=2.520,P=0.036)。与夏、秋季节相比,冬季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升高(χ2=2.963,P=0.018;χ2 =2.528,P=0.035);春季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较夏、秋季高(χ2 =3.056,P=0.016;χ2=2.620,P=0.031)。与夏、秋季节相比,冬季下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升高(χ2=2.773,P=0.024;χ2=2.973,P=0.018);春季下消化道出血发病率较夏、秋季高(χ2=2.757,P=0.025;χ2=2.957,P=0.018);冬季不明原因GIB的发病率高于夏季(χ2=2.449,P=0.040)。与春、夏、秋季相比,冬季IHD合并GIB患者的死亡率高(P<0.05)。
IHD合并GIB患者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其发病受季节及气象因素中月平均气温和温差的影响,月平均气温降低或温差增大增加了IHD合并GIB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GIB和死亡的风险。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温对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正愈发受到关注。
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
收集2005—2019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资料(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死亡资料)、气象资料(包括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及大气污染物资料〔包括大气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与二氧化氮(NO2)〕。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的影响以及效应的累积性与滞后性。根据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开展分层分析,探究敏感人群。
2005—2019年,浦东新区累计报告居民脑卒中死亡30 337人,其中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为11 221、15 308人,分别占脑卒中死亡总数的36.99%、50.46%。研究期间浦东新区居民每日脑卒中死亡5.54人,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为2.05、2.79人;气温、相对湿度、大气压的日均值分别为17.25 ℃、73.75%、1 015.83 hPa,PM10、SO2、NO2浓度日均值分别为68.87、28.82、44.68 μg/m3。浦东新区以日均温度的中位数(P50=18.2 ℃)为参照,低温(P5=3.0 ℃)对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在滞后0~14 d(Lag 0~14 d)达到最大〔脑卒中:相对危险度(RR)=1.34,95%CI(1.15,1.56);出血性脑卒中:RR=1.61,95%CI(1.25,2.08)〕,低温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与滞后性,缺血性脑卒中对低温的影响不敏感;高温(P95=30.1 ℃)对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应在Lag 0~1 d达到最大〔脑卒中:RR=1.26,95%CI(1.12,1.41);缺血性脑卒中:RR=1.64,95%CI(1.39,1.93)〕,高温作用较为短促,出血性脑卒中对高温的影响不敏感。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对<75岁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75岁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在Lag 0~14 d达到最大;低温对小学及以下、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分别在Lag 0~21 d、Lag 0~14 d达到最大。高温对<75岁、中学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75岁、小学及以下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均在Lag 0~1 d达到最大。在Lag 0~3 d,高温对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脑卒中死亡效应高于中学及以上文化水平人群(P<0.05)。
低温与高温均导致浦东新区居民脑卒中死亡风险上升,低温与高温分别增加居民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死亡风险,而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发生脑卒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