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问题最新文章合辑
我国已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人抑郁不仅影响其晚年生活质量,同时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及早识别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结论尚存争议,且国内鲜见相关系统评价。
探讨2018年以来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为降低老年人抑郁发生率和促进健康老龄化提供参考依据。
于2023年1月计算机检索2018—2022年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e)、维普网(VIP)等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老年人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采用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AHRQ)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5.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
最终纳入23篇文献,累计研究对象75 599人,共检出抑郁老年人13 815人;文献的AHRQ质量评价得分为5~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为20.6%〔95%CI(16.6%,24.8%)〕,女性〔OR=1.46,95%CI(1.30,1.64)〕、高龄〔OR=1.48,95%CI(1.13,1.94)〕、教育程度较低〔OR=1.52,95%CI(1.32,1.75)〕、无配偶〔OR=1.60,95%CI(1.35,1.91)〕、居住地为农村〔OR=1.38,95%CI(1.14,1.66)〕、罹患慢性病〔OR=2.75,95%CI(2.07,3.66)〕、罹患2种慢性病〔OR=1.84,95%CI(1.07,3.14)〕、罹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OR=3.86,95%CI(2.89,5.15)〕、自评健康状况差〔OR=3.47,95%CI(1.14,10.53)〕、失眠〔OR=2.62,95%CI(1.88,3.66)〕、独居〔OR=1.86,95%CI(1.56,2.21)〕、不锻炼〔OR=1.88,95%CI(1.60,2.20)〕、生活自理情况为需要或部分需要〔OR=2.96,95%CI(1.12,7.85)〕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饮酒〔OR=0.67,95%CI(0.50,0.88)〕、有朋友〔OR=0.52,95%CI(0.38,0.71)〕是老年人发生抑郁的保护因素(P<0.05)。
中国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女性、高龄、教育程度较低、无配偶、居住地为农村、罹患慢性病、罹患慢性病共病、自评健康状况差、失眠、独居、不锻炼、生活自理情况为需要或部分需要的中国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老年人多重用药现象已日益普遍。而多重用药依从性与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密切相关,故早期了解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尚无明确统一的标准。
系统评价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后期提高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进一步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opus、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有关老年人多重用药(年龄≥60岁,用药种类≥5种)依从性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以及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7.0和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19篇文献,总样本量为130 047例,其中服药依从性好的人数为50 8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多重用药的服药依从率为41%〔95%CI(34%,47%)〕,多重用药依从性与年龄〔OR=2.62,95%CI(1.60,4.78),P<0.000 1〕、性别〔OR=1.70,95%CI(1.30,2.23),P=0.000 1〕、文化程度〔OR=1.73,95%CI(1.38,2.16),P<0.000 01〕、居住方式〔OR=2.85,95%CI(2.18,3.72),P<0.000 01〕、用药知识水平〔OR=1.14,95%CI(1.04,1.25),P=0.005〕、服药信念〔OR=2.06,95%CI(1.44,2.93),P<0.000 1〕、抑郁〔OR=2.52,95%CI(1.96,3.24),P<0.000 01〕、日常生活能力(ADL)〔OR=2.39,95%CI(1.68,3.38),P<0.000 01〕、跌倒史〔OR=3.51,95%CI(2.03,6.06),P<0.000 01〕、专业人员指导〔OR=3.75,95%CI(1.92,7.33),P=0.000 1〕、用药种类数量〔OR=2.58,95%CI(1.96,3.41),P<0.000 1〕、药物不良反应〔OR=3.08,95%CI(2.17,4.38),P<0.000 1〕、用药方案复杂性〔OR=1.08,95%CI(1.03,1.14),P=0.004〕、药物管理〔OR=1.92,95%CI(1.34,2.75),P=0.000 3〕、用药费用〔OR=2.60,95%CI(1.30,5.17),P=0.000 7〕有关。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Meta分析结果相对稳定。Begg's检验(P=0.441)和Egger's检测(P=0.674)提示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较低。
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率为41%。且现有证据表明:一般因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心理、社会因素(抑郁、ADL、跌倒史、用药知识水平、服药信念、专业人员指导),药物因素(药物管理、用药费用、用药方案复杂性、用药种类数量、药物不良反应)是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老年人多重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优化多重用药老年人疾病管理。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潜在不适当用药(PIM)在老年肿瘤患者中普遍发生,并且相较于普通老年人,肿瘤患者PIM发生率可能更高,并且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既往研究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分析,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本文通过系统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对肿瘤患者PIM的审查工具、PIM发生率、主要涉及的药物、影响因素,以及PIM与各种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与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的PIM审查工具在调查老年肿瘤患者PIM发生率时存在差异,而《NCCN临床实践指南:老年肿瘤(2020.v2)》中提供的老年患者慎用的支持治疗药物列表在为肿瘤患者提供个体化药物管理方面表现出了优势。多重用药、年龄、合并症等与PIM的发生显著相关,苯二氮类药物和镇痛类药物是肿瘤患者使用较多的高风险药物。存在PIM的老年肿瘤患者可能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急诊及住院再就诊率等。希望本文能够为国内进行老年肿瘤患者PIM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促进老年肿瘤人群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支持。
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逐渐替代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成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其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持续关注。
通过调查分析心内科住院老年心房颤动患者DOACs的潜在不适当用药(PIM),促进临床DOACs的合理使用。
整合Beers标准、DOACs药品说明书及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相关指南,制订DOACs的PIM评价标准,包括DOACs用于心房颤动的适应证标准、DOACs剂量与肾功能水平匹配PIM评价标准、DOACs在不同肝功能水平患者中使用标准、DOACs药物相互作用PIM评价标准、年龄相关DOACs剂量PIM评价参考、体质量相关DOACs剂量PIM评价参考、出血风险相关DOACs剂量PIM评价参考。回顾性收集2022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HIS系统中在心血管内科住院且接受DOACs(包括利伐沙班片、艾多沙班片和达比加群酯胶囊)抗凝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目标人群并按照PIM评价标准逐一展开评价。
共纳入89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年龄为(77.9±8.1)岁,PIM发生率为56.18%(50/89)。3种DOACs共计发生PIM 58例次,其中利伐沙班治疗者47例次(81.03%),艾多沙班治疗者6例次(10.35%),达比加群酯治疗者5例次(8.62%)。各类型PIM情况为:肾功能相关PIM 44例次(75.86%),药物相互作用相关PIM 9例次(15.52%),肝功能相关PIM 4例次(6.90%),体质量相关PIM 1例次(1.72%)。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DOACs抗凝治疗存在不可忽视的PIM:利伐沙班治疗者PIM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艾多沙班者,主要表现为肾功能相关的PIM,药物相互作用相关的PIM以及肝功能相关的PIM。因此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需要综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抗凝治疗方案,从而减少DOACs临床使用的PIM。
近年来,随着多重用药在老年人群中日益常见,相关研究数量也明显上升,需要对其发展态势进行阶段性分析。
分析2003—2022年老年人多重用药领域的研究趋势及前沿热点。
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和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子集数据库,将文献类型限制为Article或Review,纳入发表时间为2003—2022年有关老年人多重用药的英文文献。使用VOSviewer(v.1.6.18)和CiteSpace(v.6.1.R6)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共得到3 987篇文献,其中Article 3 208篇,Review 779篇。近20年全球发文量快速增长,美国(1 097篇,27.51%)在该领域发表的文献最多。University of Sydney(156篇,3.91%)的发文量最大,该机构的Hilmer,Sarah N.(67篇,1.68%)是成果产出最多的作者。Drugs & Aging(181篇,4.54%)是收录老年人多重用药相关文献最多的期刊。该领域高频关键词主要是elderly、polypharmacy、prevalence和risk,目前的新热点是老年人多重用药相关临床后果和公共卫生问题。
近20年,老年人多重用药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发文量不断增长,其中美国是贡献最大的国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多重用药的发生率及风险方面,未来的研究可能更多地围绕相关临床后果和公共卫生问题展开。
血尿酸(SUA)升高导致的高尿酸血症(HUA)已被证实是慢性肾脏病(CK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国内关于老年人SUA水平与CKD发生发展关联的队列研究较少。
探讨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基线SUA水平及其变化与CKD发病风险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变化关联。
2021年12月—2022年5月,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HABCS),选取2012、2014年接受健康体检并采集生物医学指标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及随访期老年人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等生物医学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SUA水平与CKD发病风险关联;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广义线性模型分别分析老年人基线SUA水平与基线eGFR的相关性及老年人SUA水平变化与eGFR变化的相关性。
共纳入研究对象981名,中位年龄79(70,88)岁,HUA患病率为6.8%(67/981),累积随访2 029人年,中位随访2.05年,CKD新发病例共179例,随访期间CKD累积发病率为18.2%〔95%CI(15.9%,20.8%)〕,发病密度88.22/1 000人年〔95%CI(76.24/1 000人年,101.41/1 000人年)〕。以SUA四分位数分组为因变量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SUA最低四分位数组(Q1)相比,最高四分位数组(Q4)老年人CKD发病风险的HR值为2.08〔95%CI(1.27,3.41),P=0.004〕。以SUA水平为因变量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SUA水平每升高10 μmol/L,老年人CKD发病风险增加4%(P<0.001)。以是否患HUA为因变量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线未患HUA老年人相比,患HUA老年人CKD发病风险增加,HR值为2.00〔95%CI(1.20,3.24),P=0.007〕。老年人基线SUA中位数为270.60(223.10,325.90) μmol/L,基线eGFR中位数为84.07(73.08,98.38) mL·min-1·(1.73 m2)-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负相关(rs=-0.363,P<0.001)。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基线SUA水平每升高10 μmol/L,基线eGFR下降0.897 mL·min-1·(1.73 m2)-1(P<0.001)。本研究随访期间老年人ΔSUA中位数为-3.55(-40.60,31.90) μmol/L,ΔeGFR中位数为3.49(-8.13,15.89) mL·min-1·(1.73 m2)-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负相关(rs=-0.355,P<0.001)。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期间老年人SUA水平每升高10 μmol/L,伴随老年人eGFR下降1.027 mL·min-1·(1.73 m2)-1(P<0.001)。
老年人SUA水平升高与新发CKD风险增加及eGFR的降低相关。
Beers标准是用于评价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工具,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教学研究及管理监管等多个领域。2023年美国老年医学会(AGS)Beers标准是该标准建立至今的第7次更新,制订方法仍沿用之前版本,包括严格的证据审查和综合分析,本文对新版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AGS Beers标准旨在通过优化药物的选择,减少老年人PIM的发生,2023版更新标准还可用于教育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以及评估老年人护理质量、医疗成本和药物使用模式。新版标准的主要内容仍是PIM相关的五大列表,基于新的循证证据,增加了一些药物和标准,但更多的是对现有药物和标准的修订及精简。新增和修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降糖药,并新增抗凝治疗建议专栏;删除了当前在美国使用率低和已经退市的药物,共计33种。新版标准首次总结了关于如何应用Beers标准的7条原则,以保障临床正确使用。2023 AGS Beers标准提升了准确性和实用性,将更好地识别和减少老年患者PIM处方,进一步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用药方案。
我国已进入全面老龄化社会,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成为脑卒中患者长期残疾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通过Meta分析明确中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收集建库至2023-02-12发表的有关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对纳入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Stata14.0软件对我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和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46篇文献,认知障碍患者3 281例,涉及影响因素27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为42.4%〔95%CI(36.6%,48.3%)〕。女性〔OR=4.167,95%CI(1.937,8.967),P<0.001〕、高血压〔OR=2.824,95%CI(2.292,3.481),P<0.001〕、收缩压〔OR=1.572,95%CI(1.444,1.711),P<0.001〕、糖尿病〔OR=3.344,95%CI(2.611,4.284),P<0.001〕、高脂血症〔OR=2.228,95%CI(1.091,4.547),P=0.028〕、颈动脉斑块〔OR=2.544,95%CI(1.076,6.014),P=0.033〕、梗死灶位置(额叶、颞叶)〔额叶:OR=1.615,95%CI(1.167,2.235),P=0.004;颞叶:OR=1.739,95%CI(1.246,2.427),P=0.001〕、多发性脑梗死〔OR=2.583,95%CI(2.009,3.321),P<0.001〕、脑萎缩〔OR=2.943,95%CI(1.938,4.469),P<0.001〕、同型半胱氨酸(Hcy)〔OR=2.209,95%CI(1.656,2.948),P<0.00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3.043,95%CI(2.092,4.426),P<0.00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OR=4.331,95%CI(1.756,10.685),P=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评分>10分〔OR=1.977,95%CI(1.320,2.961),P=0.001〕为我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我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患病率较高(42.4%),且女性、高血压、收缩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梗死灶位置(额叶、颞叶)、多发性脑梗死、脑萎缩、Hcy、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s-CRP、NIHSS评分为我国老年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医院-家庭过渡期的真实经历和对护理服务的体验与期望,可以促进过渡期护理服务的改善和质量的提升。近年来,有关老年慢性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真实经历和对护理服务体验的质性研究逐渐增多,但单一的质性研究结果可能不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
系统评价老年慢性病患者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时期的真实感受和对护理服务的体验。
于2022年5月,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EmBase、CINAHL、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中英文数据库,搜索关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真实感受和对护理服务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5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根据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项目(CASP)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运用Meta整合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整合。
共纳入13篇文献,提炼出45个研究结果,将相似的研究结果归纳为8个类别,并综合得出3个整合结果,分别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的障碍因素;老年慢性病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的促进因素;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的期待。
老年慢性病患者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过渡期护理服务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家庭、社区、医疗机构、政府、社会应积极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等层面的过渡条件。可通过强化对过渡期患者的教育、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供护士主导的过渡期护理服务等举措,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实现从医院到家庭的安全过渡。
慢性肾脏病(CKD)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与寿命。高血压与CKD密切相关,然而关于老年人血压水平与CKD发生、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
探讨我国长寿地区老年人血压水平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
2021年10月—2022年5月,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HABCS),选取2012年体检并采集生物医学指标的989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老年人群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血糖、血尿常规等指标,并于2014年进行随访监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压水平与CKD发病风险的关联。
989名老年人中位年龄为79(70,88)岁;累积随访2 046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07±0.50)年;CKD新发病例共183例,随访期间CKD累积发病率为18.5%〔95%CI(16.1%,21.1%)〕,发病密度为89.4/1 000人年。随访过程中,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组分别有9.8%(10/102)、14.0%(47/335)、22.8%(126/552)的老年人发生CKD,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0,P<0.001)。Cox回归结果显示,经调整年龄、性别、BMI、腰围、小腿围、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D3、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尿素氮及糖尿病病史后,与正常血压老年人相比,高血压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较高〔HR(95%CI)=2.28(1.13,4.60)〕;基线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是基线SBP<120 mmHg老年人的1.83倍〔95%CI(1.02,3.29)〕,基线舒张压(DBP)≥90 mmHg的老年人CKD发病风险是DBP<80 mmHg老年人的1.55倍〔95%CI(1.02,2.35)〕(P<0.05)。
高血压为老年人CK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的老年人增加慢性肾脏病筛查与防治尤为重要。
既往研究表明,自评健康状况能够作为衰弱的简易评估指标,自评健康状况差的个体衰弱风险更高。然而在淡漠老年人群中,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间的关联强度可能不同,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在衰弱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可能存在差异。
探讨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关联中的调节作用,旨在为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在淡漠老年人衰弱评估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2021年11月—2022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南京市和连云港市社区老年人共384名作为调查对象(其中179名来自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东山社区,205名来自连云港市东海县青湖社区),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衰弱评估量表(FFP)、老年人抑郁量表淡漠分量表(GDS-3)、自评健康条目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对衰弱的影响,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的模型1分析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进行简单斜率分析、绘制简单斜率图。
384名社区老年人中位FFP、自评健康条目得分分别为1.00(2.00)、4.00(1.00)分,淡漠检出率为55.5%(213/384)。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对衰弱有影响(b=0.310,P<0.001)。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b=0.355,t=3.074,P=0.002)。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非淡漠组的简单斜率为0.100(t=1.209,P=0.228),淡漠组的简单斜率为0.455(t=5.206,P<0.001)。
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之间存在关联,健康状况自我评价法的应用可以帮助社区医务人员评估老年人的衰弱情况。淡漠在社区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和衰弱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相较于非淡漠老年人,淡漠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衰弱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在淡漠老年人中加强其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利于其衰弱的识别。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痴呆患病数量逐年增加,且共病状态越发常见,但目前湖南省关于老年痴呆的广泛调查不足,疾病之间的共病关系尚不明确。
全面了解湖南省≥65岁居民老年痴呆患病情况并分析其与常见11种慢性病的共病关系。
于2021年4—5月,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在湖南省30个区(县)、60个街道(乡镇)、180个居(村)委会随机调查≥65岁居民。以痴呆社区筛查量表(CSI-D)或8条目痴呆筛查问卷(AD8)为筛查工具,神经内科或精神科医生结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诊断痴呆。同时调查居民高血压、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椎间盘疾病、糖尿病、胃肠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胆结石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癌症的患病情况。
本次共抽样5 979人,共5 616人完成调查,785例(13.98%)检出痴呆。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吸烟史及有无慢性病者老年痴呆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收集到5 606份慢性病患病情况数据,排名前五位的疾病分别是高血压〔2 205(39.33%)〕、椎间盘疾病〔553(9.86%)〕、糖尿病〔526(9.38%)〕、脑血管病〔492(8.78%)〕、缺血性心脏病〔467(8.33%)〕。老年痴呆群体中排名前五位的疾病分别是高血压〔325(41.40%)〕、脑血管病〔111(14.14%)〕、缺血性心脏病〔91(11.59%)〕、类风湿关节炎〔89(11.33%)〕、椎间盘疾病〔81(10.31%)〕。0、1、2、≥3种不同慢性病患病数量群体的老年痴呆患病率依次为11.46%(214/1 867)、13.66%(309/2 262)、17.50%(176/1 006)、18.26%(86/471)。有无胃肠炎、类风湿关节炎、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者老年痴呆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在农村〔OR=2.048,95%CI(1.655,2.536)〕、女性〔OR=1.388,95%CI(1.163,1.655)〕、年龄增大〔OR=1.348,95%CI(1.270,1.431)〕、患有慢性病〔OR=1.195,95%CI(1.101,1.297)〕是≥65岁居民发生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P<0.05)。老年痴呆患者按时服药情况:12.79%(99/774)表示有困难、6.59%(51/774)需要帮助、2.97%(23/774)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湖南省≥65岁居民老年痴呆患病率随慢性病患病数量增加而增加,且与多种疾病相关。共病背景下老年痴呆患者的自理能力及家庭照护负担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此次大调查基本掌握了湖南省老年痴呆的患病情况及与慢性病共病情况,旨在为制订疾病防治相关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老年人保持健康成为其成功老龄化的关键。慢性病共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与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之间的关系鲜有学者探讨。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及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分布情况,分析老年人健康促进行为与其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之间的关联,为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2021年1—7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65岁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C)〕对其进行调查,应用Apriori算法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模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促进行为与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之间的关联。
共纳入2 010名≥65岁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发生率为31.00%(623/2 010);最常见的二元慢性病共病模式为冠心病+高血压〔25.36%(158/623)〕,最常见的三元慢性病共病模式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4.49%(28/623)〕。关联规则显示16种慢性病共病模式,其中15种与高血压有关,10种与冠心病有关,7种与哮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差的老年人相比,健康促进行为水平为一般〔OR(95%CI)=0.364(0.185,0.714)〕、良好〔OR(95%CI)=0.488(0.251,0.948)〕、优秀〔OR(95%CI)=0.426(0.213,0.853)〕的老年人发生慢性病共病的风险更低(P<0.05)。老年人HPLP-C体力活动〔OR(95%CI)=0.960(0.925,0.997)〕、压力管理〔OR(95%CI)=0.963(0.938,0.989)〕维度得分与其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之间呈负向关联(P<0.05);老年人HPLP-C健康责任维度得分与其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之间呈正向关联〔OR(95%CI)=1.038(1.013,1.063),P<0.05〕。
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人的慢性病共病模式复杂,且慢性病共病发生情况与其健康促进行为之间存在关联,可通过鼓励老年人践行促进健康行为、改善生活方式等举措,助力其降低慢性病共病发生风险。
老年常见病患者多重用药情况普遍存在。医务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对于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的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均有强烈需求,但是针对不同类别用户,如何科学、准确地进行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管理服务和咨询功能的设计,并未得到充分研究。
以开展面向改善老年人的不合理用药问题及减少老年患者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的互联网服务为新思路,面向医疗专业人员进行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服务功能和方式的设计调研。
2021-02-20—03-06,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老年常见病多重用药风险管控"项目参与医疗机构的医疗专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并向其发放针对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的必要性、平台运行方式和平台功能而自行设计的"面向医疗专业人员的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需求调研问卷"。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平台功能提取公因子,进一步采用Kaiser正态化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并对各因子得分均值进行排序,以此来解释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本研究面向医疗专业人员共采集有效调研问卷54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8项平台功能(患者依从性评价、处方适宜性评价、处方经济性评价、服药告知与提醒、服药注意事项、服药记录管理、潜在用药问题提醒、药品不良反应记录与分析)的因子提取载荷平方和中前3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7.036%;8项平台功能最终提取为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提醒因子(F1)、评价因子(F2)、不良分析因子(F3),3个因子按因子得分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F1(因子得分均值为2.977)、F2(因子得分均值为0.118)、F3(因子得分均值为0.112)。
从医疗专业人员角度来看,提醒、评价、不良分析为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主要运行方式与核心功能,提醒相关功能是该平台最重要的功能。这将为确保该平台在以后的运行中能切实为我国老年常见病患者多重用药风险监测与管控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质性帮助。
为确保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本课题组既往面向医疗专业人员群体开展了老年多重用药管理评价与咨询平台需求的调研工作,但目前国内鲜有研究探索大众人群对老年人多重用药风险的认知程度,以及其对基于互联网医疗进行多重用药管理评价和咨询的需求现状。
了解大众人群对老年多重用药管理评价与咨询平台的认知现状,以进一步探索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的运行方式,为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指导性意见。
2021-09-29—10-09,面向大众人群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以中国移动和粉俱乐部微信公众号平台为调研渠道,对中国移动和粉俱乐部用户开展调研,向其发放针对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的运行方式、各功能重要性等问题而自行设计的"面向大众人群的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需求调研问卷"。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平台功能提取公因子,进一步采用Kaiser正态化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并对各因子得分均值进行排序,以此来解释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本研究面向大众人群共采集有效调研问卷29 50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89%。12项平台功能(患者依从性评价、处方适宜性评价、处方经济性评价、服药告知与提醒、服药注意事项、服药记录管理、潜在用药问题提醒、人工实时咨询、人工非实时咨询、自助查询、提醒服药、记录分析)的因子提取载荷平方和中前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6.791%;12项平台功能最终提取为4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提醒因子(F1)、评价因子(F2)、查询与记录因子(F3)和咨询因子(F4),4个因子得分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F2(因子得分均值为0.507)、F1(因子得分均值为0.457)、F3(因子得分均值为0.430)、F4(因子得分均值为0.253)。
接近90.00%的大众人群认为患有多种常见病的老年人在用药方面存在风险,需要相关平台开展多重用药方面的辅助管理与咨询服务。大众人群视角下,提醒、评价、查询与记录、咨询是老年患者多重用药评价管理与咨询服务平台主要运行方式与核心功能。
近年来移动智慧医疗在心血管病的筛查、干预、救治、管理中的优势愈加突出。其中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在院外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前期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学者及临床的认可。但因其导联和匹配的云平台功能的单一性,限制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简称慢性病)患者风险筛查及长期随访管理中的应用。
本研究立足分级诊疗,从慢性病防控的视角,以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为载体,探索移动智慧医疗在基层老年慢病患者中心血管病风险防控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2022年1—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20家基层医疗机构收治的3 000例65岁及以上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202例、女1 798例;平均年龄(71.3±5.0)岁。基层医生借助手机APP及患者管理云平台录入患者资料,给患者佩戴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采集72 h心电数据上传至患者管理云平台。由专业心电图医生分别对数据进行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HRV)、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分析及风险分层,并综合3种分析方法的分层结果将心血管病综合风险符合低、中及高危的数据在云平台勾选相应的标识。云平台对高、中危患者以短信形式通知基层医生对患者进行不同流程的管理。统计3种分析方法不同风险分层患者检出例数,低、中、高危心血管病风险患者检出例数及按流程管理率。
检出心律失常符合正常、阳性及重大阳性者分别为1 526例(50.87%)、1 349例(44.97%)、125例(4.17%)。2 968例患者完成HRV和OSAHS分析,HRV符合轻度、中度及重度降低者分别为2 330例(78.50%)、630例(21.23%)、8例(0.27%);OSAHS符合轻度、中度、重度异常者分别1 769例(59.60%)、573例(19.31%)、626例(21.09%)。心血管病综合风险为低、中、高危患者分别为744例(24.80%)、1 640例(54.67%)、616例(20.53%)。心血管病综合风险为高、中、低危患者按流程管理率分别为94.49%(703例)、88.10%(1 445例)、100.00%(616例)。
将移动智慧医疗技术与心律失常、HRV及OSAHS分析方法联合应用于基层老年慢病患者心血管病防控,心血管病风险检出率和患者管理率较高,有利于基层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病防控体系的建立。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与城市女性相比,农村女性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教育水平较低、居住条件较为落后,故更易患心理疾病,但其面临的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较低。
了解我国农村中老年女性的抑郁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于2021年5—7月,提取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2018年随访数据,选取其中45岁及以上的农村户籍女性为研究对象(n=6 736)。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简化版得分判定农村中老年女性的抑郁症状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症状发生情况的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健康行为、社会参与及医疗健康服务利用4个维度的因素)。
6 736例农村中老年女性的CES-D简化版得分为(20.0±6.9)分,42.46%(2 860/6 736)有抑郁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自身健康满意〔OR(95%CI)=0.402(0.356,0.453)〕、睡眠时长≥6 h〔OR(95%CI)=0.48(0.43,0.54)〕、使用互联网〔OR(95%CI)=0.63(0.50,0.80)〕、对生活满意〔OR(95%CI)=0.25(0.21,0.30)〕的农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症状发生风险较低,有躯体残疾〔OR(95%CI)=1.41(1.16,1.71)〕、患慢性病〔OR(95%CI)=1.35(1.21,1.50)〕、过去1个月利用过门诊服务〔OR(95%CI)=1.25(1.09,1.43)〕、过去1年利用过住院服务〔OR(95%CI)=1.31(1.13,1.52)〕的农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率较高。
依据本研究结果,我国农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状况较为严重,个体特征、健康行为、社会参与、医疗健康服务利用等方面对中国农村中老年女性抑郁的发生均有影响。建议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高度重视农村中老年女性的心理状况,特别是从健康促进与教育、医疗服务质量和信息获取的可及性等多维度进行干预和防控,以推动我国"健康乡村"及"健康老龄化"进程。
国内外评估失智症患者的工具种类繁多,但采用单个维度量表的评估常具有局限性,且目前缺乏专门针对失智症患者综合评估工具的相关报道。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失智症老年人综合评估工具进行综述,归纳了从需求和功能两个角度对失智症老年人进行评估的8个评估工具,并对各工具的内容、信效度、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我国失智症老年人评估工具的使用与开发提供借鉴。
既往研究表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心血管疾病的不良结局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但是较少有研究探讨PLR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明确PLR对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
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2021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 423例老年AMI住院患者的病史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BMI、血压分级、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脂相关指标,心力衰竭、糖尿病患病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最终结局定义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未死亡组1 315例和死亡组108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明确PLR对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通过决策曲线分析探究PLR及其联合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
死亡组患者年龄、BMI、PL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肌钙蛋白I(CTNI)、eGFR分级、心力衰竭比例、抗血小板类药物使用比例、降脂类药物使用比例与未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预测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1(P<0.001);PLR联合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或CTNI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和0.779(P<0.001)。基于Bootstrap法绘制的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PLR的风险阈值在6%~82%以及PLR联合CTNI的风险阈值在2%~86%时可产生较大的净获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PLR可以有效预测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这种预测能力在联合CTNI后显著提升。
食管癌是具有侵袭性的胃肠道癌症之一,晚期食管癌主要与吞咽困难有关。对于重度梗阻的老年食管癌患者,因其多合并基础性疾病,不能耐受麻醉及有创治疗,而短期内吞咽困难无法改善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及预后。
探索局部麻醉下图像引导的光动力治疗(IGPDT)短期改善老年重度梗阻食管癌患者梗阻及营养状况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进行IGPDT的24例老年重度梗阻食管癌患者。治疗前通过内镜确定病变上界并用金属组织夹标记,通过CT三维重建及造影确定病变下界,激光治疗光纤在X线透视引导下送达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评估患者Stooler吞咽困难评分。术前及术后2个月通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评分、血红蛋白、BMI、白蛋白、前白蛋白变化评估患者营养状态,采用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价患者生存质量。
患者术后1个月疗效评价均达部分缓解(PR)。患者术后1周、1个月Stooler吞咽困难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01)。患者术后2个月BMI、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患者术后2个月SWAL-QOL心理负担、食欲、进食时间、进食恐惧、吞咽症状的评分及总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92%(22/24)的患者出现1~2级的轻度发热,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83%(20/24)的患者食管治疗部位在术后1~2 d出现1~2级疼痛但可自行缓解。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未发生食管瘘,也未发生3级及以上的严重不良反应。
IGPDT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可短期内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作为内镜无法通过的重度梗阻性老年食管癌患者光动力治疗的新方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寿命延长,慢性病的多病共存日益普遍。疾病种类多且病情复杂,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提出挑战。共病模式作为研究的必要问题,国内研究相对缺乏。
研究中国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的多病共存模式,帮助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多病共存现状。
选取中国健康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中60岁及以上被访者,选择人口特征学部分数据及健康状况的14种慢性病数据。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潜在类别分析4种方法对中国老年人的共病模式进行探索,并对比不同方法所得结果。
最终共纳入10 800例被访者数据。4种方法所得模式有所差异,但存在一致性的共病模式:(1)高血压、糖尿病或血糖升高、血脂异常;(2)慢性肺部疾患和哮喘;(3)关节炎或风湿病、胃部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4)中风、与记忆相关的疾病。
不同方法得到的一致性的共病模式所包含的慢性病病因关系关联明显;4种方法得到的共病模式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包含的病因关系复杂,且方法的原理不同。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最重要且有因果关系的独立危险因素。广东省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亟须分析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具体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针对性地对血脂异常进行预防和控制。
调查广州市越秀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流行病学现况及其危险因素。
选取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中重要变量完整的41 469名≥65岁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利用2020年健康体检数据描述患者的基本情况、BMI和血脂水平等流行病学特征,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BMI与血脂异常患病的变化关系。
41 469名老年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率为53.65%(22 24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53.89%。其中,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21.43%(8 88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21.57%;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患病率为16.50%(6 843/41 469),标化患病率为16.53%;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为14.51%(6 01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14.61%;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3.80%(1 577/41 469),标化患病率为3.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BMI、锻炼情况均是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女性、低龄和高BMI为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RCS拟合结果显示,老年居民的年龄、BMI与血脂异常患病呈非线性关系;随年龄的增长,老年居民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BMI水平升高,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低BMI下,OR显著上升,而在高BMI下,OR稍微下降。
广州市越秀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65岁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该老年群体中血脂异常患病率随着年龄升高而降低,随着BMI水平升高血脂异常患病风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提示老年人的血脂异常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应重点关注老年群体血脂异常的特定危险因素并进行早期预防和控制。
老年人跌倒会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制定有效的社区老年人跌倒干预政策是解决这一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从政策工具视角分析、比较不同国家现行社区老年人跌倒干预政策的内容构成、重点举措和实施策略。
根据人口老龄化程度和经济收入水平,选取亚洲、北美洲、欧洲的6个国家(日本、新加坡、泰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为样本国家,查阅其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政府部门及其直属机构,以及欧洲跌倒预防网络、美国老龄问题委员会、日本跌倒预防协会、德国健康保险协会等非政府机构官网,以"老年人,跌倒/坠落/意外伤害,预防"为关键词,检索2010年1月—2022年6月发布的全国性社区老年人跌倒干预政策文本,从需求型、供给型、环境型等政策工具维度和教育预防策略、评估策略等伤害预防策略维度进行文本分析。
24份政策文本中,政策工具维度共212个编码参考点,环境型、供给型、需求型政策工具应用占比分别为45.3%(96/212)、40.6%(86/212)和14.1%(30/212)。在高收入国家中,美国和德国应用供给型政策工具下的公共服务工具较多,占比分别为40.5%(17/42)和13.8%(8/58);新加坡重点应用供给型政策工具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工具〔24.1%(7/29)〕。在非高收入国家中,俄罗斯、泰国应用环境型政策工具最多,应用比例分别为51.3%(20/39)和55.6%(10/18)。供给型政策工具中公共服务被使用最多,占17.5%(37/212);环境型政策工具中,技术标准使用最多,占10.8%(23/212);需求型政策工具中,医保支付被使用最多,占4.7%(10/212)。此外,伤害预防策略维度共105个参考点,教育预防策略占比最高,为31.4%(33/105),工程策略占比最低,为5.7%(6/105)。高收入国家进入多部门协作政策执行阶段,非中高收入国家处于卫生部政策制定阶段。
六国侧重应用供给型政策工具下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型工具的应用重点可以概述为医保经办干预服务、财政基金筹建干预项目、价格补贴吸引服务购买;环境型工具重规划、组织、宣传及标准制定。结合六国开展干预工作的优先事项和具体措施,可充分借鉴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循证、规范技术标准、财政激励、医保经办、价格补贴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优化我国社区老年人跌倒干预政策。
骨质疏松人群逐渐增多,社区低骨量人群也日益增长,给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摸清社区开展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时相关的基础条件,包括纳入骨质疏松防治对象基本流程与成本、防治对象现患情况与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为全科团队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证据支持。
于2021年5—8月,在上海市外滩社区选取门诊就诊人群和老年体检人群3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骨密度测试结果、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情况。
本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对象纳入成本为57.344元/人。322例研究对象中,27例(8.4%)骨量正常,157例(48.8%)为低骨量,138例(42.8%)为骨质疏松,骨密度异常率达91.6%(低骨量+骨质疏松)。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人群性别、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人群平均骨密度值为(-0.72±0.27)、(-1.88±0.38)、(-3.17±0.53)AU/mm3。运动习惯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几乎不运动者占比分别为37.0%(10/27)、49.7%(78/157)、64.5%(89/138);运动强度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运动强度为适中者占比分别为74.1%(20/27)、79.6%(125/157)、80.4%(111/138)。三组其他骨质疏松高危因素,如手术史、吸烟史、过敏史和疾病史方面差别不大。饮食习惯上,骨量正常、低骨量、骨质疏松组没有太大差异;48.8%(157/322)的人群从不饮用啤酒、白酒及红酒,32.0%(103/322)的人群咖啡饮用频率为4~6次/周,31.4%(101/322)的人群腌菜/熏酱类摄入频率为4~6次/周。
社区骨质疏松防治对象入组周期短、所花成本低,社区是开展防治工作和临床研究工作的优势场所。社区老年人运动和饮食习惯不容乐观,全科团队应基于精确数据,精准引导社区居民短时间内迅速改善膳食结构,建立运动习惯,主动管控骨质疏松发病进程。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老年健康体检服务对老年健康异常状况检出的贡献及老年人对体检结果的获悉情况相关研究报道较少。
了解≥65岁老年人健康体检中发现的血压异常、血糖异常、超重肥胖、贫血、脂肪肝、胆结石或胆囊炎几种常见病的异常检出情况。
2019年11—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从我国东、中、西部的3省5市2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选择前来就诊的≥65岁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排除本年度体检结果不详者),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象人群划分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一般老年人(不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高血压老年人、糖尿病老年人3类,对所有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人口学特征、老年人健康体检异常检出情况)。
3 018例老年人中,2 033例(67.36%)自报健康体检异常。不同居住地类型、人群类型、所在地区、户口类型老年人自报健康体检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18例老年人中,1 174例(38.90%)自报检出血压异常,747例(24.75%)自报检出血糖异常,719例(23.82%)自报检出血脂异常,445例(14.74%)自报检出脂肪肝,393例(13.02%)自报检出超重肥胖,238例(7.89%)自报检出胆结石或胆囊炎,60例(1.99%)自报检出贫血。49.13%的已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老年人在年度体检中的血压值异常,高血压老年人的血压控制率为50.87%;糖尿病老年人在体检中血糖异常率为60.48%,糖尿病老年人的血糖控制率为39.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老年人血压异常检出率是一般老年人的2.57倍〔95%CI(2.01,3.29)〕,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血脂异常检出率分别是一般老年人的1.64倍〔95%CI(1.29,2.08)〕、1.42倍〔95%CI(1.10,1.84)〕,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是一般老年人的2.79倍〔95%CI(1.94,4.00)〕、2.64倍〔95%CI(1.80,3.87)〕,高血压老年人脂肪肝检出率分别是一般老年人的2.10倍〔95%CI(1.55,2.85)〕,而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贫血检出率则是一般老年人的0.25倍〔95%CI(0.13,0.47)〕、0.47倍〔95%CI(0.25,0.86)〕;农村老年人的血脂异常、胆结石或胆囊炎检出率分别是城市老年人的0.76倍〔95%CI(0.64,0.90)〕、1.32倍〔95%CI(1.01,1.73)〕(P<0.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老年人体检项目对老年人早发现、早知晓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实现健康公平"是我国新医改以来的核心目标,农村中老年人是推进健康老龄化的重点人群,但有关该人群在医改十年间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纵向研究较少。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群在医改十年间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的变化,探究影响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因素。
基于2009年基线调查数据及2015、2019年随访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45岁中老年人群获得的调查数据,通过χ2检验分析新医改前后该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变化,利用集中指数及其分解法衡量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2009、2015、2019年农村中老年人的两周就诊率分别为13.14%(973/7 406)、10.14%(943/9 302)、12.75%(1 066/8 360),3次调查的两周就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40,P<0.001)。2009、2015、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中老年人住院率分别为13.27%(983/7 406)、18.07%(1 681/9 302)、22.93%(1 917/8 360),3次调查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657,P<0.001)。2009年,农村中老年人两周患病未就诊原因排名第一位的是经济困难〔58.35%(353/605)〕,2015年与2019年两周患病未就诊中老年人未就诊原因排名第一位的均为自感病轻〔34.47%(121/351)、34.21%(117/342)〕。2009、2015、2019年农村中老年人需住院未住院原因排名第一位的均为经济困难,占比分别为83.82%(228/272)、60.98%(75/123)、41.22%(54/131)。3次调查两周就诊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56 5、0.012 8、0.018 6,住院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45 8、-0.011 0、0.002 0。经济水平、患慢性病、年龄及家庭规模是农村中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和住院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主要贡献因素。
历经医改十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中老年人群住院卫生服务利用明显提高,但门诊卫生服务利用仍需提升。卫生服务利用趋于回归公平,但仍存在亲富不平等。经济水平是影响卫生服务利用公平的首要因素。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剧,失能人群数量相应增加。失能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医疗支出负担。国内相关研究多关注中老年人的失能状况,但缺乏对农村失能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及影响因素变化的纵向研究。
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失能中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并探究影响公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居民家庭健康询问调查"2009年基线数据和2015、2019年随访数据,筛选年龄≥55岁的失能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集中指数(CI)分析新医改前后样本人群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变化,通过对CI分解分析影响公平性的因素。
2009、2015、2019年分别纳入失能中老年人1 351、1 521、685例。2009、2015、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失能中老年人两周就诊率的CI分别为0.119 9、0.052 1、0.060 9。新医改政策实施后,失能中老年女性(CI分别为0.108 2、0.084 1)不公平程度较失能中老年男性(CI分别为-0.022 9、0.029 5)更为严重。2009年(新医改政策实施前)影响失能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主要贡献因素为中高、高等收入,贡献率分别为2.586 5%、3.626 9%。除经济因素之外,2015年(新医改政策实施后)婚姻状况(在婚)、文化程度(小学)、家庭规模(中规模)也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贡献率分别为0.478 6%、0.398 4%、-0.339 2%;2019年家庭规模(大规模)、年龄(70~74岁)也成为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分别为-0.953 4%、0.694 3%。
新医改十年间,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失能中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依旧存在亲富性不公平。造成不公平的贡献因素由新医改前单一的经济因素逐渐演变为由年龄、家庭规模、经济因素等多方面因素互相影响的局面。年龄、职业因素对于失能中老年男性公平性的贡献要高于对失能中老年女性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老年人共病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共病是老年人衰弱的关键危险因素,而衰弱使共病患者出现一系列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升高的同时,也会使其家庭医疗费用支出明显增加。尽早明确老年共病患者的衰弱患病情况,对于共病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系统评价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的患病率。
于2021年12月,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获取关于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现状的调查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12-04。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质量评价量表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
共纳入25项研究,老年共病患者总计16 06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共病患者衰弱及衰弱前期患病率分别为26.7%〔95%CI(21.9%,31.5%)〕、47.7%〔95%CI(43.9%,51.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患≥2、≥3、≥4、≥5种慢性病的老年人衰弱患病率分别为25.1%〔95%CI(19.3%,30.8%)〕、27.4%〔95%CI(13.7%,41.0%)〕、60.7%〔95%CI(29.0%,92.4%)〕、23.5%〔95%CI(8.6%,38.5%)〕;大洋洲(52.1%)、亚洲(31.3%)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明显高于欧洲(16.9%)、南美洲(13.2%)老年共病患者;医院内的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26.2%)高于社区老年共病患者(23.2%);通过临床衰弱量表(CFS)、Fried衰弱表型量表、FRAIL量表测出的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分别为42.8%〔95%CI(38.4%,47.1%)〕、22.2%〔95%CI(17.8%,26.7%)〕、8.5%〔95%CI(6.3%,10.6%)〕;于2001—2010、2011—2015、2016—2020年接受调查的老年共病患者的衰弱患病率分别为21.0%〔95%CI(13.2%,28.8%)〕、19.0%〔95%CI(13.1%,24.8%)〕、37.7%〔95%CI(22.6%,52.9%)〕。
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不同共病数量、洲际、评估工具(下)、研究场所(中)的老年共病患者衰弱患病率存在差异。因此,相关人员应重视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的早期筛查,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老年共病患者衰弱的发生。
老年人是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接种的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疫苗可有效降低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展为重症、危重症患者甚至死亡的风险。目前,我国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且鲜少有研究者探讨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行为。
分析我国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提供参考。
于2022年8月3—14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常州市武进区、郑州市中牟县、西宁市城中区和牡丹江市林口县1 323例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设问卷对其进行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人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因素。
96.60%(1 278/1 323)的老年人接种了第一剂新冠疫苗,91.76%(1 214/1 323)的老年人完成了新冠疫苗全程接种,79.67%(1 054/1 323)的老年人接种了新冠疫苗加强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年龄为60~64岁的老年人相比,年龄≥75岁的老年人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的可能性更小〔OR(95%CI)=0.27(0.11,0.62),P<0.05〕;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未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的可能性更大〔OR(95%CI)=2.07(1.12,3.84),P<0.05〕;感知利益水平越高的老年人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的可能性越大〔OR(95%CI)=1.39(1.07,1.79),P<0.05〕。与年龄为60~64岁、保持规律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相比,年龄≥75岁〔OR(95%CI)=0.34(0.19,0.59),P<0.05〕、未保持规律体育锻炼〔OR(95%CI)=0.64(0.42,0.96),P<0.05〕的老年人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的可能性更小;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未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的可能性更大〔OR(95%CI)=1.59(1.05,2.40),P<0.05〕。与年龄为60~64岁、来自中部地区的老年人相比,年龄≥75岁〔OR(95%CI)=0.55(0.36,0.86),P<0.05〕、来自东部地区〔OR(95%CI)=0.47(0.34,0.64),P<0.05〕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更小;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未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更大〔OR(95%CI)=1.54(1.15,2.06),P<0.05〕;感知严重性水平越高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越大〔OR(95%CI)=1.06(1.00,1.11),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年龄为60~64岁、来自中部地区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年龄≥75岁〔OR(95%CI)=0.35(0.19,0.65),P<0.05〕、来自东部地区〔OR(95%CI)=0.49(0.29,0.83),P<0.05〕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更小;感知严重性水平越高的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越大〔OR(95%CI)=1.09(1.01,1.18),P<0.05〕。与来自中部地区的未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相比,来自东部地区的未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剂的可能性更小〔OR(95%CI)=0.44(0.29,0.68),P<0.05〕。
在开展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高龄和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通过加强新冠疫苗知识的宣传,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率。
老年人进行阅读、益智游戏等脑力活动可以减缓认知功能的衰退,但具体脑力活动类型对认知功能及各认知域的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探究社区老年人常见脑力活动类型对其认知功能及各认知域的影响。
2022年5—8月采用分层便利采样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南通市、徐州市4地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对老年人社会学人口资料、脑力活动频次、脑力活动类型、认知功能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究脑力活动与认知功能不同认知域的关系。
共发放问卷782份,回收有效问卷75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93%。758例老年人中南京市123例、常州市197例、南通市240例、徐州市198例。社区老年人进行过脑力活动的情况:学习新知识170例、玩棋牌228例、阅读228例、唱歌59例、益智游戏57例、辅导孙辈功课42例、绘画16例、演奏乐器47例、练习书法30例。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新知识、阅读、辅导孙辈功课、益智游戏、演奏乐器是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学习新知识(B=0.250)、阅读(B=0.590)、益智游戏(B=0.585)、辅导孙辈功课(B=0.711)、演奏乐器(B=0.643)是老年人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认知域的影响因素(P<0.05);学习新知识是老年人抽象(B=0.219)、延迟回忆/记忆(B=0.727)认知域的影响因素(P<0.05);阅读是老年人命名(B=0.095)、注意(B=0.207)、语言(B=0.290)、抽象(B=0.241)、延迟回忆/记忆(B=0.377)认知域的影响因素(P<0.05);益智游戏(B=0.290)、演奏乐器(B=0.278)是老年人语言认知域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阅读共进入了7次回归方程,对MoCA总分的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25,高于其他脑力活动类型。
脑力活动如阅读、学习新知识、益智游戏、辅导孙辈功课和演奏乐器均可以维持或改善社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不同类型的脑力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存在领域特异性,这对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的预防与干预有着积极意义。
预防和延缓失能是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关键。运动干预是失能预防的有效策略,并且运动干预也因其成本低廉、实施难度低、接受度高、适用场景广等特征,呈现出显著的治疗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护理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学护理分会、中国老年护理联盟、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联合制订发布《老年人失能预防运动干预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本指南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中所规定的方法学,最终确定包含运动原则、不同类型运动的效果和计划、运动过程中的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等在内的18个临床问题和32条推荐意见,旨在为有失能风险老年人运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参考,规范临床实践,从而促进关口前移,改善老年人的躯体功能,降低失能的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助力健康老龄化。
伴睡眠障碍的主观认知下降(SCD)老年人认知衰退及痴呆转化风险增高,但SCD老年人睡眠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SCD老年人睡眠分型及其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探究SCD老年人潜在睡眠分型,并分析不同睡眠分型的影响因素。
2022年5—8月,采用分层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常州市、南通市、徐州市社区SCD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观认知下降问卷(SCD-Q9)、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衰弱筛查量表(FRAIL量表)进行调查。根据PSQI各维度得分对SCD老年人睡眠分型进行潜在剖面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SCD老年人睡眠分型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共纳入287例SCD老年人,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SCD老年人睡眠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睡眠相对良好型(69.7%,200/287)、睡眠不足型(21.9%,63/287)、入睡困难-药物催眠型(8.4%,24/287)。不同睡眠分型SCD老年人性别、智能手机使用、PHQ-9得分、FRAIL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睡眠相对良好型为参照,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睡眠不足型:女性,OR=2.479,95%CI(1.279,4.808)〕、智能手机使用〔睡眠不足型:是,OR=0.269,95%CI(0.090,0.808)〕、PHQ-9得分〔睡眠不足型:OR=1.755,95%CI(1.416,2.175);入睡困难-药物催眠型:OR=1.992,95%CI(1.540,2.576)〕是SCD老年人睡眠分型的影响因素(P<0.05)。
SCD老年人睡眠存在明显的群体异质性,且应多关注女性、使用智能手机、有抑郁倾向SCD老年人的睡眠状况,早期开展不同睡眠分型的精准化干预,以改善睡眠质量,预防和延缓认知障碍发生。
目前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衰弱干预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八段锦联合认知训练在老年糖尿病认知衰弱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该人群的管理提供借鉴。
探讨八段锦联合认知训练对老年糖尿病合并认知衰弱患者的干预效果。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4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认知衰弱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试验组患者实施八段锦运动联合认知训练,3次/周,持续12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运动与健康教育。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个人月收入、医保类型、合并慢性病数量。比较两组基线、干预6周、干预12周时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衰弱表型量表(FP)评分、步速、握力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研究期间,对照组失访3例,试验组失访2例,最终共纳入79例患者(对照组39例、试验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对MoCA评分、FP评分、步速、握力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患者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于基线和干预6周时的MoCA评分(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患者FP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低于基线和干预6周时的FP评分(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患者步速、握力高于对照组,且高于基线和干预6周时的步速、握力(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患者HbA1c水平低于对照组,且低于基线时的HbA1c水平(P<0.05)。
八段锦联合认知训练可减缓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改善患者的躯体衰弱状况,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适宜在临床和社区中推广。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慢性病共病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目前尚缺乏关于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焦虑症状的研究。
探讨慢性病共病对我国老年人焦虑症状的影响,为改善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心理状况提供参考。
2022年12月—2023年2月,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年数据,选取年龄在65岁以上的6 854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老年人焦虑症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研究对象为慢性病共病,患有1种或无慢性病的研究对象为无慢性病共病。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将有慢性病共病与无慢性病共病的老年人进行匹配,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老年人慢性病共病与焦虑症状的关系。
6 854名研究对象中,慢性病共病的发生率为38.04%(2 607/6 854),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10.53%(722/6 854)。无慢性病共病者4 247名(61.96%),其中无慢性病者2 102名(30.67%),患有1种慢性病者2 145例(31.29%)。PSM后,共匹配到无慢性病共病和慢性病共病老年人2 282对,共4 564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共病是老年人出现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OR=1.399,95%CI(1.166,1.679),P<0.001〕。此外,性别、日常行为能力、是否领取退休金也是老年人出现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对慢性病共病与仅患1种慢性病的老年人进行PSM匹配,得到慢性病共病与患有1种慢性病老年人共522对、1 044例。结果显示,患有1种慢性病老年人焦虑症状发生率(64.76%,215/332)高于慢性病共病老年人(43.12%,307/712)(P<0.001)。
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出现焦虑症状的风险高于非共病老年人,应加强对于慢性病共病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关注。
老年抑郁症复发率高,但目前国内外较缺乏预防老年抑郁症复发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前期探究了老年抑郁症复发的危险因素,其中可控性危险因素为服药依从性差、活动少、进食少。
根据以上3个危险因素检索、评价和总结预防老年抑郁症复发的相关证据。
2022年10月,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美国指南网、英国指南库、加拿大安大略护理学会网站(RNAO)、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关于预防老年抑郁症和老年疾病伴发抑郁症复发方面的相关证据,包括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等,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2年10月。由接受过循证医学系统培训的研究者分别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AGREE Ⅱ)、AMSTAR、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中心评价标准(2016版)对纳入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原始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最后采用2014年澳大利亚版本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证据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进行证据汇总、评价和等级划分。
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指南3篇、系统评价11篇、随机对照试验1篇。纳入的3篇指南文献质量评价均为B级及以上,11篇系统评价文献质量评价均为中等质量及以上,1篇随机对照试验质量等级评定为B级。分别从干预评估、饮食与营养、运动与康复训练、社会心理干预、服药依从性、效果评价6个方面共汇总24条最佳证据。
本研究总结了预防老年抑郁症复发的最佳证据,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并结合患者和其疾病的特点,围绕评估、饮食与营养、运动与康复训练、服药依从性指导、社会心理干预等内容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
临终医疗费用是卫生健康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关于中国老年人临终医疗费用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分析中国城乡老年人临终医疗费用差异成因的研究。
探讨中国高龄老年人(≥80岁)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城乡高龄老年人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的差异及其成因。
于2021年9月,采用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8年数据,选取临终前一年医疗支出相关数据及其他重要信息完整的、于2014—2018年死亡的1 399例高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利用普通最小二乘(OLS)回归分析高龄老年人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对城乡高龄老年人在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上的差异进行分析。
1 399例高龄老年人中位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为3 500.00(9 000.00)元〔对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取对数后的平均值为(8.09±1.73)元〕。高龄老年人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受到居住地区、死亡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居住安排、失能情况、有无参加养老保险、死亡地点、医疗服务是否可及、是否卧床、家庭年人均收入的影响(P<0.05)。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城市高龄老年人的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比农村高龄老年人高42.6%。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显示,在城乡高龄老年人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差异中,可解释部分和不可解释部分分别为32.86%和67.14%;其中可解释部分差异的18.70%是由养老保险参保情况不同造成的,30.18%是由死亡地点不同造成的,40.42%是由家庭年人均收入不同造成的。
中国高龄老年人临终前一年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复杂,且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建议通过实行健康老龄化战略、均衡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等措施减少高龄老年人临终医疗支出,并提升临终高龄老年人的生存和死亡质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骨科围术期老年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衰弱在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中越来越常见且日益引起关注,术前尽早评估老年人的衰弱状态,早期进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对骨科住院老年患者使用的衰弱评估工具进行范围综述,为骨科住院老年患者衰弱评估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计算机检索PubMed、CINAHL、PsycINFO、Scopu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共7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6—2021年。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的基本特征(第一作者、发表时间、国家、基本信息、研究工具和结局指标)及涉及的衰弱评估工具基本特点(名称、研究国家、研究类型、量表维度、量表条目、评估截点值、评估时间等)。
共检索出1 733篇文献,最终纳入25项研究共12种衰弱评估工具。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评估工具种类繁多,不同的研究使用了不同的衰弱评估工具,Fried's衰弱表型(FP)标准和衰弱指数(FI)是常用的两种衰弱评估工具,运用准确有效的工具进行衰弱的筛查对加强术前风险分层和改善术后预后至关重要,患者自我报告埃德蒙顿衰弱量表(REFS)、简易衰弱问卷(FRAIL)、PRISMA-7问卷和Groningen衰弱指标量表(GFI)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测量仪器设备,测量人员也不需要经过培训即可完成评估。
骨科住院老年患者选择衰弱评估工具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特征和临床环境资源状况、工具的性能等因素,但目前仍缺乏衰弱评估的金标准,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对现有的量表进行信效度评价或研制开发适合我国骨科住院老年患者的衰弱评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