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 ›› 2025, Vol. 28 ›› Issue (18): 2205-2211.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40
梅景雁1, 陈敏2, 张列强2, 潘昀熙2, 王鑫2, 赵小登2, 詹玮2, 刘涛2,*(), 王艺颖2,*(
)
MEI Jingyan1, CHEN Min2, ZHANG Lieqiang2, PAN Yunxi2, WANG Xin2, ZHAO Xiaodeng2, ZHAN Wei2, LIU Tao2,*(), WANG Yiying2,*(
)
摘要: 背景 高血压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累积脂质蓄积指数(LAP)可反映腹部和内脏脂肪蓄积程度,多项横断面研究表明,LAP与高血压有显著相关性,但这些研究并没有充分考虑长期暴露下LAP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LAP与高血压发病因果关系的研究仍较为少见。 目的 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探讨该指标对高血压发病的预测能力。 方法 采用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研究数据库,于2010-11-20—2012-12-19纳入研究对象,收集基线资料,并于2016年4月—2020年10月进行随访,最终纳入3 548例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累积LAP分为4个水平(Q1~Q4组),Q1组(累积LAP≤14.54,n=887),Q2组(14.54<累积LAP≤24.35,n=887),Q3组(24.35<累积LAP≤39.21,n=887),Q4组(累积LAP >39.21,n=887)。并依据是否有新发高血压将患者分为非高血压组(n=2 696)和高血压组(n=852)。采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评估累积LAP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量效关系。绘制累积LAP预测高血压的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排除随访时间<3年、高血压前期人群。 结果 纳入的3 548例成年人中男1 607例(45.3%),女1 941例(54.7%),平均年龄(42.5±14.1)岁,随访期间有852例(11.2%)新诊断为高血压。非高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家族史、油摄入过量、盐摄入过量、新鲜水果摄入不足、缺乏睡眠占比、BMI、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累积L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Q1组比较,在调整了潜在协变量后,Q2组(aHR=1.330,95%CI=1.053~1.681)、Q3组(aHR=1.706,95%CI=1.364~2.134)、Q4组(aHR=2.339,95%CI=1.869~2.928)高血压发病风险均逐渐升高(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累积LAP与高血压风险呈非线性量效关系(P非线性<0.01),新发高血压风险随着累积LAP的升高而升高,但累积LAP >65后趋于稳定。绘制累积LAP预测新发高血压的时间依赖性ROC曲线,结果提示累积LAP预测连续平均暴露6、7、8、9年后,总人群高血压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7、0.590、0.603、0.634,男性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00、0.561、0.571、0.558,女性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38、0.629、0.647、0.711,城市人群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596、0.565、0.602、0.621,农村人群高血压发病的AUC分别为0.629、0.592、0.594、0.635。 结论 累积LAP升高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是预测高血压发病的理想指标,对于高血压发病的预测价值较为有限。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