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2022-31-中国全科医学
P. 71
·3908· http://www.chinagp.net E-mail:zgqkyx@chinagp.net.cn
不同服药依从性类别群体受教育程度、患病后工作情况、 疾病长期作用给患者带来的认知、记忆功能损害。而较
居住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收入来源、获药师指导者 高的服药依从性又有益于患者疾病的控制,二者相辅相
占比、服药种数、服药频率、服药年限、中文版 BMQ- 成,互相促进。患者自行停药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点:
Specific 得分、用药知识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一是患者认为病情减轻,没有必要长期服药;二是多病
意义(P<0.05),见表 3。 共患、多重用药使患者医疗消费支出明显增加,患者及
2.5 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类别影响因素的多 其家庭承受较重的经济负担;三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时,
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潜 须频繁监测血糖、血压水平,调整药物剂量,使得服药
在类别为因变量(赋值: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组 =0, 行为变得复杂;四是患者认为药物普遍存在副作用,不
主观服药依从性不佳组 =1,整体服药依从性较差组 愿长期服用药物。
=2),将表 4 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 C1 类别慢性病共病患者在条目 3、6 上得分的条件
进行多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主观服 概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类别,占比为 18.0%,提示 18.0%
药依从性不佳组,获药师指导者、中文版 BMQ-Specific 的慢性病共病患者存在服药主观不依从的现象。推测其
得分较高者、用药知识问卷得分较高者更易入整体服药 原因,可能是患者服药信念水平较低、用药知识缺乏等。
依从性较优组,因病退休、收入来源为子女赡养费者更 SEMAHEGN 等 [25] 发现,精神疾病患者服药主观故意
不易入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组(P<0.05);相对于整体 不依从的原因多为信念不足和对疾病及药物缺乏认识,
服药依从性较差组,已退休者、服药频率为 1 次 /d 者、 提示医务人员未来在进行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时,采用
获药师指导者、中文版 BMQ-Specific 得分较高者、用 针对性、个体化的干预方案非常重要。赋能理论主张以
药知识问卷得分较高者更易入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组 患者为中心,核心是让患者明确自我管理的责任,激发
(P<0.05),见表 4。 其内在动力和自我效能感,从而促使其行为改变 [26] 。
3 讨论 对于主观服药依从性不佳的慢性病共病患者,医务人员
3.1 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存在群体异质性 本 应注重调动其对自己健康负责的主观积极性,并着力提
研究采用 LCA 法探讨了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 高其用药知识和服药信念水平,促进其健康行为的转
类别,并揭示了不同服药依从性类别慢性病共病患者的 变。同时,未来研究人员应致力于开发出可将慢性病共
特征差异,可为旨在提高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 病患者服药不依从原因划分成不同类别的工具,如根据
干预方案的有效制定提供借鉴。通过一系列拟合指标, COM-B 模型从能力、机会和动机等方面具体分析慢性
将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分为 3 个潜在类别,分别 病共病患者服药不依从行为发生的原因,以便更好地对
命名为主观服药依从性不佳组(C1 类别)、整体服药 不同类型原因导致的服药不依从行为进行干预,从而有
依从性较差组(C2 类别)、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组(C3 效改善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类别)。C3 类别慢性病共病患者在中文版 MMAS-8 3.2 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类别的影响因素分析
各条目上得分的条件概率均高于其余两类别,占比为 3.2.1 退休方式影响慢性病共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多
47.6%,提示慢性病共病患者中,服药依从性不佳者占 元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与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组相
比仍较高(52.4%),与吴丽红等 [20] 、MUELA 等 [21] 比,因病退休的慢性病共病患者更可能入主观服药依
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半数左右的慢性病患者服药依从 从性不佳组,而已退休者更可能入整体服药依从性较优
性不良。C2 类别慢性病共病患者在中文版 MMAS-8 所 组。慢性病共病患者因病退休后,常承受着心理和躯
有条目上得分的条件概率均较低,占比为 34.4%,提示 体“双重压力”,这也易使其产生不愿服药的心理。
34.4% 的慢性病共病患者有因记忆力变差忘记服药、因 UCHMANOWICZ 等 [27] 撰写的一项系统综述指出,患病
副作用或症状好转自行停药的经历。本研究中,患病率 后工作情况决定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水平,因病退
排名前 3 位的慢性病依次为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 休与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下降有关。一方面原因可能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患者脑小动脉硬化及脑底动脉粥样硬 是因病丧失劳动能力提前退休而引发的患者角色转变,
化,并对其脑组织造成损伤 [22] 。脑卒中引起的脑组织 可使患者社会角色失调,感觉自身社会地位下降,自我
缺血、低氧,可导致老年人认知及记忆能力下降 [23] 。 无用感增强,心理压力骤增,生活、工作节奏被打乱,
持续高血糖可使糖尿病患者大脑神经受损,从而造成其 甚至出现健忘的症状,进而导致就医、服药行为减少;
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情况;在疾病持续发展的情况下, 另一方面,因慢性病难以完全治愈,长期的就医经历使
持续高血糖甚至会对患者的记忆力造成损害,进而引起 因病退休患者自觉医学知识丰富,更易质疑医护人员的
痴呆 [24] 。由此可见,改善慢性病共病患者服药依从性 权威性,发生药物不良时更加倾向于谨慎地选择停止服
的措施之一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进程和发展,减少原发 药,病情好转时越易盲目自信。这也提示医务人员应多